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否是道德的必要条件正方一辩

大家好,我们今天的辩题是温饱是否是道德的必要条件,在我方看来,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首先,我方认为,温饱肯定要先于道德存在。
原因如下:第一,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才出现的道德,可以说,道德来自人类社会,而温饱来自人类本身,我们都知道,一定是先有的人类本身才有的人类社会,因而一定是先有的温饱才有的道德;第二,从人类个体的角度来看,当一个婴儿刚刚从母亲体内分娩而出时,他首先会想的肯定是一个温暖的怀抱和母亲的哺育,之后随着年纪的增长,才渐渐的了解到所谓的道德。
所以无论是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温饱都要早于道德。
其次,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对于饥寒交迫的人来说,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为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帮助他们求得温饱,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如果连他们的温饱都不能保证,如何跟他们谈道德呢?再次,我国目前的发展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德建设固然存在,但绝不凌驾于经济建设,如果中国政府还像过去一样,像文革时期一样,将道德建设凌驾于经济建设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中国会取得像现在这样的成绩的,所以,我们要把道德建设建筑在坚固的经济基础之上,否则,只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三餐不济、衣衫褴褛的人们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恐怕不切实际。
综上所述,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长期不温饱,短期不温饱(饥寒)谈:将“谈”解释为推行、建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日常语言中,“谈”常常就不能理解为“谈论”,最典型的如“谈爱”,显然就不能理解为“谈论爱情”,而是进行或实施恋爱的行为,再如:我们必须先把这件事解决了,才能谈下一步的行动。
这同样是“进行”的意思。
正方还应否定解释为“谈论”的可能性,因为作谈论解释,辩题将毫无意义,如果只是谈论的话,那随时都可进行,除非人不活了,这是无可争辩的。
谈是瞬间产生;推行需要维持。
道德:必要条件:不等于不可分割谈道德主体是民众的道德,而非政府的道德帮助饥寒的人的道德,而非饥寒的人的道德。
社会人的道德,而非个体人的道德。
例子:管仲: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超道德代表)(道德主体)对方可能1:只抛出结论,我们要求他去论证2:对道德理解为外在规范3.:只举圣人的例子(可以论证道德与超道德)4.对方如果说不温饱社会也谈道德的例子,可以反问是从来不温饱还是尚未温饱。
5.只是论证道德的作用,而非论证没有温饱也能建立道德。
6认为道德建立了就与温饱有了相对独立性。
(错误的观点)把温饱和道德两者不要对立起来。
从事实来看,人们不可能也没必要为了道德而完全抵制温饱,通常都是二者兼得,相互促进的反驳可以用到的1.历史范畴:不同社会有不同道德规范,古今,中西的差别为什么?因为经济基础不同道德中已经包含了温饱2.我们讨论的不是谁更重要,而是两者的内在关系(必要条件)3.道德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温饱实现、个人生存,而不是温饱更重要4.道德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存在的。
道德是人的理性,以及人际关系(关系的前提条件生存,经济基础)5.功能与目的:①别总提重要性,温饱道德两者并不是分割对立的②目的与手段道德是你的目的,生存是实现的一种手段。
6.请证明在缺乏温饱情况下使道德观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或成功推行一种新道德观的实例。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三辩辩词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三辩辩词谢谢某某某,问候在场各位!我方的观点是温饱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
温饱问题指的是群体长时间内无法得到稳定的衣食条件的保障,甚至威胁生存。
谈论道德指推行社会群体的行为规范。
必要条件指的是前提,基础,而非唯一条件。
我方讨论的背景是温饱问题和道德准则都没有发展完全的时期。
需要强调的是不温饱时无法推行道德规范,并不代表社会上不存在道德,个人做出道德的事也不等于推行道德规范。
我方的标准是哪个更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首要需求。
接下来我方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温饱是向社会推行道德规范的土壤。
《管子·牧民》中写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并且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需要逐个解决,而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温饱。
若温饱问题无法解决则个体没有力量凝聚为群体,就无法形成群体意识。
而道德准则是由群体的意识和社会关系共同形成的,这样第一需要的就是集结的社会。
我国在初期,农民作为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当抽象的理念和激情无法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时,当计划失衡所造成的痛苦使他们的生存难以继续时,他们就要追求一种能满足他们最低生活水准的生活,就要追求一种属于自己的生存权利。
中国某某某适时倡导以物质激励为主的农村某某某策动员形式,恰恰契合了处在贫困交集中的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农村某某某策动员高歌猛进,为我们当今创建道德社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二,解决了温饱问题,社会的号召力就会上升,推行群体行为规范就会更加容易。
某某某情蔓延,武汉封城。
国家保证我们能够在家吃饱穿暖,给予我们保障,我们才会安心听国家命令,守于家中,遵守行为道德规范。
若要在还没有满足温饱的情况下强行推行道德,那么终会迎来温饱、道德两盘空的场景。
在没有满足温饱的情况下来谈论道德,人民的思想觉悟较低,并不能达到预期的道德水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能力给予民众温饱,却要求他们道德在同一水平,不正是揠苗助长吗?李自成,洪秀全的农民起义也说明着,不温饱,必定反。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是一九九三年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双方的辩词,比赛结果是xxx大学队战胜xxx大学队进入半决赛。
辩题简析这个辩题须要界定的概念存有这样一些:一就是“温饱”,同时也必须界定“饥寒”;二就是“谈论”,“谈论”就是指谈论、实行还是指实行、创建。
三就是“道德”。
四就是“必要条件”。
那么这些概念正反双方各自应当如何界定,才有攻击力呢?辩词详析程序辩论汤之敏(正方一辨):各位不好!今晚的论题就是“温饱就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须要,而谈道德就是指实行道德。
温饱就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我们无法瓦解温饱而一厢情愿道德。
将“谈道德”界定为推行道德,这对于正方是非常有利的,但为什么要如此界定,一定要阐述,否则评委与观众就不会坚定地站在你这一边。
这里最关键的“谈”的界定,因为辞典上只有“谈论”的意思,这显然是于正方不利的。
其实将“谈”解释为推行、建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日常语言中,“谈”常常就不能理解为“谈论”,最典型的如“谈爱”,显然就不能理解为“谈论爱情”,而是进行或实施恋爱的行为,再如:我们必须先把这件事解决了,才能谈下一步的行动。
这同样是“进行”的意思。
正方还应否定解释为“谈论”的可能性,因为作谈论解释,辩题将毫无意义,如果只是谈论的话,那随时都可进行,除非人不活了,这是无可争辩的。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从观众头脑中排除“谈论”,绝掉反方想混水摸鱼的念头。
第二步还应从进行推出“推行”,这可从“温饱”的主体着手,主体是个人还是众人,前者主要是实施的问题,后者则有维持与推行的问题了。
从命题的意义讲,谈众人才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可惜正方没有很好地阐述,同时没有在整个辩论中坚持这一点。
后一句话则把命题迁移了。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
我问对方同学,要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看这个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
而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起码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观点,可以理解为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关注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包括道德、伦理等。
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深入分析:一、温饱是生存的基本需求温饱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指的是食物和温暖的需求。
在满足温饱之前,人们的主要精力必然用于寻找食物和解决生存问题,因此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道德、伦理等精神层面的需求。
只有当人们满足了温饱等基本生存需求后,他们才能将注意力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包括道德和伦理等。
二、道德与温饱的关系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意味着温饱是唯一的条件。
道德与温饱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满足温饱需求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道德问题,而道德水平的提高又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从而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三、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观念是在人们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才形成的。
在温饱尚未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道德问题,也很难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
只有当人们满足了温饱等基本生存需求后,他们才能逐渐形成对道德、伦理等的理解和追求。
四、道德的价值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它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还为人类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和追求。
在满足温饱等基本生存需求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包括道德、伦理等。
这些精神价值的追求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五、温饱与道德的平衡发展在满足温饱等基本生存需求的前提下谈道德,并不是要忽视或削弱道德的价值和作用。
相反,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道德建设和教育,使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解决温饱等基本生存问题,使更多的人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关注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生活的追求。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
开宗明义,温饱,即有能力吃得饱穿得暖。
谈道德,即遵循道德。
而我方的辩题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谈论道德不需要温饱作为前提,没有温饱我们也可以谈道德。
首先,让我们再来明晰一个概念。
谈道德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它的物质载体是人们本身。
达到温饱与解决生存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没有温饱并不等于死亡。
当今社会依然有很多人没有达到温饱的状态,难道他们就不会遵循道德了吗?这与是否达到温饱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我方之所以说,没有温饱我们也可以谈道德,并非一纸空话。
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当他因为病痛与饥饿而卧床不起时,他任然拒绝了江州刺史的接济,他本可以当官靠俸禄解决温饱,可是他却不愿同流合污,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
放眼当今,难道贫困的环境就没有道德的存在了吗?六十年代的中国多数人都未达到温饱水平,且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可当时的人们依然恪守道德准则,社会风气良好。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时常食不果腹,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可是他们依然遵守着纪律与道德底线,没有因为饥饿而去偷去抢。
这难道还不能证明遵循道德在没有温饱的这个条件下也是可以实现的吗?其次,温饱是物质上的需求,而谈道德是精神上的诉求。
两者都应该是一个人生活所追求的方向,他们之间是不存在谁是谁的前提或者基础的。
就像是鸟儿的两只翅膀,只有共存才能飞翔。
遵循道德的并非只有那些达到温饱的人才可以做到,对于那些贫困人民来说,若是处在一个不谈道德,秩序混乱的环境中,他们将更难摆脱贫困,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所以他们更需要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无论是什么人群都是必要的。
道德作为人们高尚的精神食粮,不应该用物质化的东西作为衡量的标准,这只会污蔑了人性。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
在现代社会,温饱已经成为了人们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和住所,人们就会陷入饥寒交迫的状态。
因此,我们认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没有温饱,人们无法关注道德问题,更不用说推行道德了。
XXX(反方一辩):谢谢主持人。
我们认为,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虽然温饱是人的基本需求,但道德并不是依赖于温饱而存在的。
事实上,许多人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能够坚守道德准则。
因此,我们认为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论据辩论
XXX(正方一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贫困地区的人们都无法关注道德问题,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为了生存而奔波。
没有足够的食物和住所,他们难以关注道德问题,更不用说推行道德了。
因此,我们认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XXX(反方一辩):我们认为,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
要条件。
事实上,许多贫困地区的人们在极端贫困的环境中仍然能够坚守道德准则。
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食物和住所,但他们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此,我们认为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总结辩论
主持人:谢谢两位辩手的精彩发言。
通过这场辩论,我们可以看到正反双方对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
正方认为,没有温饱,人们难以关注道德问题,更不用说推行道德了。
反方则认为,许多人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能够坚守道德准则,因此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最终,我们需要在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中,找到更为准确的答案。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大家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温饱:是指吃得饱,穿的暖。
谈道德就是指:有理性的人类这个主体,自身讲求道德,并向他人推广、弘扬道德观念。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如果存在甲就可以使乙诞生,则甲是乙充分条件,如果乙存在则甲必然存在,则甲为乙的必要条件。
可见,我们我们要证明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只需证明谈道德时温饱不一定存在即可。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
1,人可弃温饱而求道德。
古有《史记·伯夷列传》中,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
近有拒食嗟来之食,以显民族气节,朱自清宁愿赴死,也不丢崇高道德。
可见历史早有无数人证明:道德与温饱并不是一定同时出现的。
所以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2,无温饱不谈道德将会是一场灾难。
如果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那么没温饱就不用谈道德了,世界上依旧有上亿的人没法吃饱,如果他们不用遵守道德将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古语有云,饱暖思淫欲,可见温饱以后人们有着道德滑坡的倾向。
如若为了温饱而舍弃道德,不择手段地达到目的,必将使人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无可挽救。
而且,如果无温饱不谈道德,那么任何为了可以到达温饱的目的而舍弃道德的事情就变得情有可原,道德也会变得没法无法保证。
3,道德是否存在不因外界因素改变的。
人时常会陷入一张困境,该为己,还是为道德。
如果遇见一个老奶奶摔倒怕自己被伤害就不去想办法帮忙,因为怕被小偷报复就选择沉默,那么社会的道德和正义将何存,如果人人都为了一己之私而选择为己,世界又会变成怎样。
一旦大家觉得吃饱穿暖比道德重要,那么终有一天。
我们会为了不冒险而放纵罪犯,为了怕麻烦不去帮助别人,甚至于为了自己可以有心情吃得下饭而做出任何自己觉得爽快的事。
可见到时的社会将会是恐怖的。
由此可见,社会的安定很多程度决定与道德不可变性。
终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大家好,我方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不管饥寒还是温饱我们都应该谈道德。
谈道德是一种社会价值取向,社会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谈道德,个体来说只要理性尚存也能够谈道德。
温饱代表社会物质层面,谈道德代表社会精神层面。
我们能说物质是精神追求的必要条件吗?
纵览古今,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动荡年代,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年代还是民生凋敝,食不果腹的年代都涌现出了许多追求道德之人。
古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仍然“言忠信,行笃信”,今有贫困的拾荒老人用行动诠释道德环顾当今世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大有人在,他们就该先求温饱后求道德吗?显然这种做法是万万不可的。
相反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但人们的心灵层次却面临着巨大挑战,呼吁圣贤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当前形势下社会发展稳定繁荣,已逐步实现温饱迈向了小康,但就是在实现温饱的情况下却出现了诚信缺失,管的失范的现象。
再从人类历史来看,不乏温饱之后或腐败或堕落的人,满清贵族就是如此。
这些到底是不得温饱造成的还是自身修养欠缺诱发的呢?答案显而易见,所以基于温饱才能谈道德的说法始终站不住脚的。
温饱之下,道德败坏之举却仍屡见不鲜,我们怎么能说温饱时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呢?孔子云:“君子居无求安,食无求饱。
”孟子亦说:“生育忧患,死于安乐。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说当温饱问题猛然解决时,当最初的满足过后我们往往会觉得空虚和不知所措。
但我
方从不否认无温饱的情况下谈道德会更难,“难”却并不代表温饱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最后我方再次明确表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支撑道德圣火永不熄灭的是人类理性与思想,理性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了,是人们思想觉悟的一步步提高推动着道德追求。
谈到的是基于理性价值判断的社会追求,是理想的社会风潮。
要让谈道德蔚然成风必要的不是温饱而是理性与自我修养,这少不了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离不开社会规范与自我反思。
【我方立论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