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题目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否是道德的必要条件正方一辩

大家好,我们今天的辩题是温饱是否是道德的必要条件,在我方看来,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首先,我方认为,温饱肯定要先于道德存在。
原因如下:第一,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才出现的道德,可以说,道德来自人类社会,而温饱来自人类本身,我们都知道,一定是先有的人类本身才有的人类社会,因而一定是先有的温饱才有的道德;第二,从人类个体的角度来看,当一个婴儿刚刚从母亲体内分娩而出时,他首先会想的肯定是一个温暖的怀抱和母亲的哺育,之后随着年纪的增长,才渐渐的了解到所谓的道德。
所以无论是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温饱都要早于道德。
其次,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对于饥寒交迫的人来说,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为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帮助他们求得温饱,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如果连他们的温饱都不能保证,如何跟他们谈道德呢?再次,我国目前的发展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德建设固然存在,但绝不凌驾于经济建设,如果中国政府还像过去一样,像文革时期一样,将道德建设凌驾于经济建设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中国会取得像现在这样的成绩的,所以,我们要把道德建设建筑在坚固的经济基础之上,否则,只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三餐不济、衣衫褴褛的人们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恐怕不切实际。
综上所述,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以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为题的辩论词

以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为题的辩论词1. 引言温饱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然而,有人认为温饱只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并非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就这一观点展开辩论,探讨温饱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温饱对于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重要性。
2. 温饱与道德的关系在《道德经》中,有一句名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这句话表达了知足常乐的道德观念,即人们应该知足于生活中的温饱,而不要贪得无厌。
这似乎表明了温饱与道德之间的联系。
然而,有人认为温饱只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并非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他们认为,道德更注重人的行为和品德,与温饱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3. 温饱对于个体的重要性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温饱是确保生存和健康的基本条件。
没有温饱,人们很难在精神上、情感上有所超越,更难以发展自己的道德素养。
然而,即使在温饱充足的情况下,也存在不道德的行为。
温饱并非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而是人们可以更好地实践道德的基础。
4. 温饱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温饱问题一直是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的重要议题。
然而,即使一个社会实现了全面的温饱,也并不意味着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
社会道德建设不仅仅包括温饱问题,还需要更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的培养。
温饱并非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而是社会可以更好地实践道德的基础。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温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是确保人们具备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基础。
然而,温饱并非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道德更关乎人们的行为和品德,更需要培养和实践的是一种价值观和人文关怀。
我们需要在全社会、全人类的范围内更多地呼吁和践行道德,而温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6. 总结本文探讨了以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为题的辩论词。
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温饱是确保生存和健康的基本条件,但并非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在实践道德和价值观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地重视人的行为和品德,而不是仅仅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一辩稿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辩稿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观点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所谓温饱,是指人们能够相对稳定的维持衣暖食足的一种生活状态。
而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具有群体性和普适性。
谈道德及讨论道德,不等同于有道德。
而必要条件不等于唯一条件,谈道德需要建立在多方基础之上,而温饱则是谈道德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对此,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叙。
首先,从温饱第一性来看,人性的特点与本能决定我们必须先达到温饱的状态才能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
马斯诺理论明确提出,温饱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需求决定行动,只有未满足的需求才能激励人不断地去追求,使之达到供给。
因此,解决温饱是人们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试想,如果连温饱都没能达到,人们又有何种精力和动力去谈道德呢,如果一个社会普遍不温饱,那这个社会又怎么能健康持续的存在与发展呢,其次,从谈道德的目的来看,人们谈道德必须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我们所谈的道德必须能够推及到社会大众,成为普遍约束人们共同生活的准则,从而使社会达到相对有序和谐的状态。
因此个人的价值观念、个人的政治抱负就不属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谈道德的范畴。
一个垂死挣扎的人能够讲道德,但是能推及社会大众吗,不能,因此就不属于我们所说的谈道德。
最后,从现实和价值的层面来说,这个辩题放在我们今天来讨论,必定具有其现实意义,那就是国家管理和国家责任。
国家要推行道德建设必须首先解决社会群体的温饱问题。
而纵观现实社会,刚刚闭幕的两会提到最多的是什么,是民生问题。
面对在“新三座大山”重压下呻吟的人们,如果国家不首先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那我们所谓的道德根本就是不道德~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侃侃而谈,是因为有无数的劳苦大众在为我们的温饱而奔波。
我心存感激,更希望所有心怀善念的人们能够更多实际的帮助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群,而不是以传教者的口吻,告诉他们:应该道德~因此,我方坚持认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谢谢大家~。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_辩论赛_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温饱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只有解决温饱问题我们的社会才有更好的发展,那么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吗?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欢迎阅读。
思路分析纵观整场比赛,正方的输,不是输在反方手中,而是输在自己的手中,他们是被自己打败的。
从我们对辩词的分析来看,反方并没拥有致命的武器,在辩题上也丝毫不占优势,相反,正方在辩题上或许还略占便宜。
正方的辩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正方应该对辩题的每一个概念进行严格而全面的界定。
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二个概念,首先是“温饱”,怎样才叫做温饱,怎样才叫做不温饱,正方应在二者之间划一条比较清晰的界线,并且要说明划分的依据,当然绝对清晰是不可能的;其次是“谈”,从正方的立场来看,应该将其界定为“建立”“推行”之类,这样的界定在口头语言的使用中是完全有依据的,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
在界定时,不能简单的定义一下了事,还应该提出之所以这样界定的依据,尤其是可能引起较大争议的概念,这样才能说服评判与听众(这是辩论的目的所在),才能封杀对方立论的空间,才能争取到辩论的制空权。
然而遗憾的是,正方并没有这样去做。
正是因为没有作这项工作,所以没有将辩题理解清楚,甚至可以说没有真正明白辩题的含义,因此,在整场辩论中,正方表现出逻辑思路混乱,没有清晰的逻辑底线。
其实,正方应该有的界定,在辩论过程中零零星星地都出现了,例如,一辩一开始就说了:“谈道德是指推行道德”,三辩提出的“超道德”概念,四辩指出的:“晚饭没吃也没关系,下餐还有得吃,这不叫饥寒哪!”等等,但由于没有对辩题进行全面细致的推敲,于是便让这些闪光的思想被一大堆杂乱的言辞给淹没了。
我们从对辩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反方的逻辑也是很不严密的,也可以说是漏洞百出,只是正方自己的逻辑思路没有理清,穷于应付,无暇顾及罢了。
在辩论过程中,正方应坚持现实主义的作法,从世界的本来面目出发,而不是从理想的角度出发。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辩论词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辩论词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辩论词正方:英国剑桥大学队反方:中国复旦大学队主席:各位来宾,观众朋友,今晚的辩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双方的立场是抽签决定的。
正方是英国剑桥大学队;反方是中国复旦大学队。
现在我宣布:1993年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正式开始。
首先请正方第一位代表汤之敏表明立场和观点,时间三分钟。
正方汤之敏:各位好!今天的命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谈道德是推行道德。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
那么我问对方同学: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它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起码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再问对方同学:在温饱都达不到的时候,我们还要不要道德;——当然不要。
这就是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
我问对方同学,那么定出行为准则是干什么的?定出行为准则是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
我再问对方同学,人们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
我再问对方同学,人们定出这些行为准则如不能成为达到温饱的基本保证时,我们还要不要这些行为准则?当然不要。
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饥寒,对于饥寒的能不能脱离温饱而谈道德?当然不能。
请问大家那么对于饥寒人最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为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讲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求得温饱的道德,饥寒人最爱听的是什么?是能够帮助他们解除饥寒的道理,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
我们谈道德,如果连温饱都不能保证,是不可能成立的。
也就是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仁人志士一生奋斗,为了什么?为的是救天下。
那我再问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温饱。
我还要问大家,如果仁人志士一生奋斗连人们的肚子都填不饱,他们还会不会那样做呢?当然不会。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
在现代社会,温饱已经成为了人们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和住所,人们就会陷入饥寒交迫的状态。
因此,我们认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没有温饱,人们无法关注道德问题,更不用说推行道德了。
XXX(反方一辩):谢谢主持人。
我们认为,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虽然温饱是人的基本需求,但道德并不是依赖于温饱而存在的。
事实上,许多人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能够坚守道德准则。
因此,我们认为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论据辩论
XXX(正方一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贫困地区的人们都无法关注道德问题,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为了生存而奔波。
没有足够的食物和住所,他们难以关注道德问题,更不用说推行道德了。
因此,我们认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XXX(反方一辩):我们认为,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
要条件。
事实上,许多贫困地区的人们在极端贫困的环境中仍然能够坚守道德准则。
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食物和住所,但他们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此,我们认为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总结辩论
主持人:谢谢两位辩手的精彩发言。
通过这场辩论,我们可以看到正反双方对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
正方认为,没有温饱,人们难以关注道德问题,更不用说推行道德了。
反方则认为,许多人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能够坚守道德准则,因此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最终,我们需要在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中,找到更为准确的答案。
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_辩论稿

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正方第一位汤之敏:各位好!今晚的论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谈道德是指推行道德.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我问对方同学,要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看这个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而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起码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那么我再来问对方同学,假如我们谈一种道德,其结果使大家温饱都不能保证,我们还要不要这种道德?当然不要.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我问对方同学,人们定出行为准则是干什么的?定出行为准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让我再来问对方同学,假如我们定出一种行为准则,结果是大家的温饱都不能保证,找还要不要这种行为准则?当然不要.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饥寒时,能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当然不能.我问大家,对饥寒的人,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让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讲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求得温饱的道德.饥寒的人最爱听的是什么?是能够帮助他们解除饥寒的道理,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如果你谈道德连温饱都不能保证,谈道德就不可能推行成功.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历史上,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宁肯饿死.在那时,温饱是否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当然不是.伯夷、叔齐可算是仁人志士了,仁人志士的道德能不能示范推广,姑且不论,我问大家,仁人志士一生奋斗,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救天下.让我再问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让我再来问大家,要是仁人志士一生奋斗,结果是天下人的温饱都没有保证,他们还会不会这样做?不会.他们这样做还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谢谢.(掌声)正方一辩在陈词确立了这么几点:1、确立了核心概念:温饱是最基本的衣食需求,进一步将温饱明确为最低生命线,也就是生存。
[整理]“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
![[整理]“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d89147647d27284b7351c4.png)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正文:剑桥大学——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复旦大学——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是一九九三年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双方的辩词,比赛结果是复旦大学队战胜剑桥大学队进入半决赛。
辩题简析这个辩题需要界定的概念有这样一些:一是“温饱”,同时也要界定“饥寒”;二是“谈”,“谈”是指谈论、实施还是指推行、建立。
三是“道德”。
四是“必要条件”。
那么这些概念正反双方各自应当如何界定,才有攻击力呢?辩词详析程序辩论汤之敏(正方一辩):各位好!今晚的论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谈道德是指推行道德。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
将“谈道德”界定为推行道德,这对于正方是非常有利的,但为什么要如此界定,一定要阐述,否则评委与观众就不会坚定地站在你这一边。
这里最关键的“谈”的界定,因为辞典上只有“谈论”的意思,这显然是于正方不利的。
其实将“谈”解释为推行、建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日常语言中,“谈”常常就不能理解为“谈论”,最典型的如“谈爱”,显然就不能理解为“谈论爱情”,而是进行或实施恋爱的行为,再如:我们必须先把这件事解决了,才能谈下一步的行动。
这同样是“进行”的意思。
正方还应否定解释为“谈论”的可能性,因为作谈论解释,辩题将毫无意义,如果只是谈论的话,那随时都可进行,除非人不活了,这是无可争辩的。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从观众头脑中排除“谈论”,绝掉反方想混水摸鱼的念头。
第二步还应从进行推出“推行”,这可从“温饱”的主体着手,主体是个人还是众人,前者主要是实施的问题,后者则有维持与推行的问题了。
从命题的意义讲,谈众人才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可惜正方没有很好地阐述,同时没有在整个辩论中坚持这一点。
后一句话则把命题转移了。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
我问对方同学,要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看这个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论题目——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正方:英国剑桥大学队反方:中国复旦大学队姜丰(担任一辩)、季翔(担任二辩)、严嘉(担任三辩)和蒋昌建(担任四辩)主席:各位来宾,观众朋友,今晚的辩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双方的立场是抽签决定的。
正方是英国剑桥大学队;反方是中国复旦大学队。
现在我宣布:1993年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正式开始。
首先请正方第一位代表汤之敏表明立场和观点,时间三分钟。
正方汤之敏:各位好!今天的命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谈道德是推行道德。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
那么我问对方同学: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它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起码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再问对方同学:在温饱都达不到的时候,我们还要不要道德;——当然不要。
这就是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
我问对方同学,那么定出行为准则是干什么的?定出行为准则是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
我再问对方同学,人们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
我再问对方同学,人们定出这些行为准则如不能成为达到温饱的基本保证时,我们还要不要这些行为准则?当然不要。
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饥寒,对于饥寒的能不能脱离温饱而谈道德?当然不能。
请问大家那么对于饥寒人最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为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讲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求得温饱的道德,饥寒人最爱听的是什么?是能够帮助他们解除饥寒的道理,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
我们谈道德,如果连温饱都不能保证,是不可能成立的。
也就是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仁人志士一生奋斗,为了什么?为的是救天下。
那我再问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温饱。
我还要问大家,如果仁人志士一生奋斗连人们的肚子都填不饱,他们还会不会那样做呢?当然不会。
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笑声,掌声。
)主席:谢谢汤之敏同学。
接下来我们请反方第一位代表姜丰同学表明立场和观点,时间也是三分钟。
(掌声)反方姜丰:谢谢主席,谢谢各位。
刚才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在了统包一切的地位,还问了我们很多问题。
我要告诉对方辩友的是——温饱,比温饱更重要的是道德。
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我方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有理性的人类存在,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只要有理性的人类存在,不论什么情况,都能谈道德,在追求温饱的过程当中,也应当谈道德。
第一,温饱决不是谈道德的先决条件。
古往今来,人类尚未解决衣食之困的社会比比皆是,都不谈道德了吗?今天,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埃塞俄比亚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在国困民乏的索马里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心,非人也。
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已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
无论是饥寒交迫还是丰衣足食,无论是金玉满堂还是家徒四壁,人类能够而且应该谈道德。
第二,道德是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由社会舆论和人的良心加以支持。
众所周知,谈道德实际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影响和政府倡导三个层面,而且从事实层面上看,人类历史上有衣食之困但仍道德高尚、品德非凡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
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回曾经只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逆境中,他不是照样严身律己有理性吗?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他不是还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吗?说到政府,新加坡不也曾经筚路蓝缕,李光耀总理告诫国人:“我们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我们自己”,他强调:道德是使竞争力胜人一筹的重要因素。
试想,如果没有政府倡导美德,新加坡哪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呢?第三,所谓“必要条件”,从逻辑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意思。
因此,对今天的命题,我方只需论证“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
而对方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
而这一点刚才对方同学恰恰没有自圆其说。
雨果说过:“善良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生命的灯;道德是灯,通向人类之路;道德是路,引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
以上,我主要从逻辑上阐发了我方观点,接下来,我方辩友还将从理论、事实、价值三方面进一步论述我方观点。
谢谢各位。
(掌声) 主席:谢谢姜丰同学。
接下来我们再听听正方第二位代表孙学军同学的发言。
时间也是三分钟。
(掌声)正方孙学军:对方同学刚才说,“温饱比道德更重要”,她还说,“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大家都知道:不吃饭,我们还怎么活着?不活着我们还怎么谈道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和道德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化的问题,这不仅包括在达到温饱之后再谈道德的问题,还包括在达到温饱之前,处在温饱不同程度上谈道德的问题。
在达到温饱后谈道德,是天经地义,不能忽视的事实。
在温饱前如何处理好温饱和道德之间的这种关系,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这种关系,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问题,也才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对方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温饱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须的条件。
一个人类社会要繁荣要发展,它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来维持人们的生存。
所以,我们讲道德的时候,不能脱离人民的温饱。
对方似乎还讲,一个社会只要有了道德,经济就会自然而然地上去,只要有了道德,大家的肚子就填饱了。
真是可笑!这是一个做梦的幻想。
我方承认道德之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但是,更深刻地体会到温饱对每一个人及每一个社会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提出谈道德不能与温饱相脱离。
建设一个国家,就像培养一个孩子。
我们都知道要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教育孩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要教育孩子好好做人。
但是,如果你不给孩子吃饭,这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养育,那么,做为父母的过失不就更大了吗?从现实看,一个国家只有坚持道德与温饱不可分割,才能取得成功。
对方同学从中国大陆来,对中国十几年来的经济变化所取得的成绩一定感触颇深,世界上对这个问题也是有目共睹。
这正是中国政府在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的情况下取得的。
如果中国政府还像过去一样,像文革时期一样,只顾道德建设而不讲经济建设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中国会取得像现在这样的成绩。
谢谢大家。
(掌声)反方季翔:谢谢主席,各位好!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吗?!我再次提醒对方辩友,你们今天所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不管这种道德是保证温饱的道德,还是保证不了温饱的道德。
既然对方还没有能从逻辑上理解我方观点,我就进一步从理论上来进行阐述:第一,道德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有了理性的人,有了人际关系,就有了道德规范,所以,不管人类存在于哪一个阶段,谈道德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
《礼记•礼运篇》中记载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描述的正是中国远古时代的道德状况。
而《圣经•旧约》里,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和原罪的传说,不也表明了道德的最早起源吗?有关贫困中人们谈道德的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证据,在大英博物馆里是汗牛充栋的。
想必对方辩友对此也了如指掌吧?!第二,从本质上看,道德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尽管在温饱的情况下可能会给谈道德提供一些方便,但,这决不是必要条件。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人们都在谈道德。
达尔文在环球旅行中就发现,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饿死了,也不会独吞发现的一条小鱼,而是要与族人分享。
——他们有温饱吗?没有。
——他们谈道德吗?当然谈。
正如我们不能超出自己的皮肤一样,人类也不能超出乃至摆脱道德。
人类谈道德,在贫困时有贫困的谈法,在温饱时有温饱的路数。
谈道德既可以坐而论道,也可以言传身教,甚至特立独行;千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第三,从功能和目的上看,道德能够协调人际关系,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
道德,自古至今目的是“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如果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能谈道德,都不去谈道德,而是用牙和爪子来横攫天下的话,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漠之中了,又何来我们今天在这里辩论什么道德问题呢?!最后,奉劝对方辩友不要对大量的事实听而不闻,不要对人类的历史视而不见。
请对方举出实例,哪怕一个,人类社会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道德都不谈呢?谢谢。
(掌声) 主席:谢谢季翔同学。
我们再听听正方第三位代表吴俊仲同学怎么反驳,时间三分钟。
(掌声)正方吴俊仲:各位好。
关于今天的辩题,我方的定义跟对方的定义不一样。
但是,对方没有针对我方的定义做任何答复,只是一厢情愿地在对方的定义上加深发挥而已。
我们比较一下对方的定义进行思考。
首先,对方把我方所提的温饱是“相对温饱”的概念扩展到非常饥寒的境地,我们所讲的“饥寒”并不是对方所讲的那个“饥寒”。
如果照对方那个定义来讲,饥寒是什么样子呢?根据生物学的研究,就是长期饥寒,热量不足以维持生命,随时都可能发生突变,甚至死亡。
对方辩友举出新加坡的例子,那新加坡在发展的时候是饥寒的吗?大家都没有饭吃吗?其次,谈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实践的规范,大家都不能实践的规范不叫道德。
对方举出圣人英雄的例子,正因为大家都做不到,所以大家赞扬他,这是一种超道德的行为,这不是道德。
(掌声)比如说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到瘟疫流行的地方去行善行医,大家都去称赞他;但是,如果一个人他不去做,大家都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
所以,道德不是超道德,对方定义错误。
如果那就是道德的话,那么,今天大家不要在这里辩论了,大家去索马里吧。
所以,道德的起源必须先有社会,在资源、制度具有的情况下才会产生道德。
如果十个人在沙漠中只有一块面包,那怎么可能产生道德呢?大家抢还来不及。
道德是这样产生的,必须资源、制度具有,资源价值有,而且分配能达到温饱,才能产生道德。
分配后不能达到温饱,也不会产生道德。
这些是人类学的研究。
从道德与温饱的逻辑关系看,人类的温饱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道德的产生是人类形成社会后才产生的。
道德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的和谐,是只有在人类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会,才能谈道德,所以谈道德必须以人类温饱为前提。
在我方的定义来看,我们谈道德不能脱离温饱。
如果在衣食充足的前提之下,我看到街上行乞的孤寡,我会掏出身上的零钱给他。
但是,我不能把我身上所有的钱,我的收入全部给他。
因为要考虑我的收入允许不允许我去做。
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
下面再考虑一个饥饿的情形。
如果一个小孩子衣衫褴褛,他吃不饱,他偷了我一块面包,我会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
所以,我方说,人生存和温饱是他的全部需要,你不能用社会的需要来剥夺他那么一点点生存和温饱。
人一生只有一次,你不能用社会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