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论稿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荐读】_辩论赛_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荐读】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就这样结束了,大家想要回顾它精彩的辩论辩词吗?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欢迎阅读。
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正文:x大学——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x大学——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是一九九三年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双方的辩词,比赛结果是x大学队战胜x大学队进入半决赛。
辩题简析这个辩题需要界定的概念有这样一些:一是“温饱”,同时也要界定“饥寒”;二是“谈”,“谈”是指谈论、实施还是指推行、建立。
三是“道德”。
四是“必要条件”。
那么这些概念正反双方各自应当如何界定,才有攻击力呢?辩词详析程序辩论汤之敏(正方一辩):各位好!今晚的论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谈道德是指推行道德。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
将“谈道德”界定为推行道德,这对于正方是非常有利的,但为什么要如此界定,一定要阐述,否则评委与观众就不会坚定地站在你这一边。
这里最关键的“谈”的界定,因为辞典上只有“谈论”的意思,这显然是于正方不利的。
其实将“谈”解释为推行、建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日常语言中,“谈”常常就不能理解为“谈论”,最典型的如“谈爱”,显然就不能理解为“谈论爱情”,而是进行或实施恋爱的行为,再如:我们必须先把这件事解决了,才能谈下一步的行动。
这同样是“进行”的意思。
正方还应否定解释为“谈论”的可能性,因为作谈论解释,辩题将毫无意义,如果只是谈论的话,那随时都可进行,除非人不活了,这是无可争辩的。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从观众头脑中排除“谈论”,绝掉反方想混水摸鱼的念头。
第二步还应从进行推出“推行”,这可从“温饱”的主体着手,主体是个人还是众人,前者主要是实施的问题,后者则有维持与推行的问题了。
从命题的意义讲,谈众人才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可惜正方没有很好地阐述,同时没有在整个辩论中坚持这一点。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三辩辩词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三辩辩词谢谢某某某,问候在场各位!我方的观点是温饱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
温饱问题指的是群体长时间内无法得到稳定的衣食条件的保障,甚至威胁生存。
谈论道德指推行社会群体的行为规范。
必要条件指的是前提,基础,而非唯一条件。
我方讨论的背景是温饱问题和道德准则都没有发展完全的时期。
需要强调的是不温饱时无法推行道德规范,并不代表社会上不存在道德,个人做出道德的事也不等于推行道德规范。
我方的标准是哪个更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首要需求。
接下来我方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温饱是向社会推行道德规范的土壤。
《管子·牧民》中写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并且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需要逐个解决,而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温饱。
若温饱问题无法解决则个体没有力量凝聚为群体,就无法形成群体意识。
而道德准则是由群体的意识和社会关系共同形成的,这样第一需要的就是集结的社会。
我国在初期,农民作为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当抽象的理念和激情无法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时,当计划失衡所造成的痛苦使他们的生存难以继续时,他们就要追求一种能满足他们最低生活水准的生活,就要追求一种属于自己的生存权利。
中国某某某适时倡导以物质激励为主的农村某某某策动员形式,恰恰契合了处在贫困交集中的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农村某某某策动员高歌猛进,为我们当今创建道德社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二,解决了温饱问题,社会的号召力就会上升,推行群体行为规范就会更加容易。
某某某情蔓延,武汉封城。
国家保证我们能够在家吃饱穿暖,给予我们保障,我们才会安心听国家命令,守于家中,遵守行为道德规范。
若要在还没有满足温饱的情况下强行推行道德,那么终会迎来温饱、道德两盘空的场景。
在没有满足温饱的情况下来谈论道德,人民的思想觉悟较低,并不能达到预期的道德水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能力给予民众温饱,却要求他们道德在同一水平,不正是揠苗助长吗?李自成,洪秀全的农民起义也说明着,不温饱,必定反。
温饱不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一辩稿

温饱不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一辩稿第一篇:温饱不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一辩稿温饱不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同学,感谢刚才对方辩友的陈述,对方辩友将温饱和道德作为先后条件关系来论述,而我方坚持认为温饱不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毕竟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定义:温饱并不等同于生存,温饱指的是穿得暖,吃得饱,是建立在人活着的基础上的。
而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使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所谓必要条件,从逻辑上看,就是没有A就必然没有B的存在。
放在这里也就是说,没有温饱就必然无法谈道德,这很显然是错误的。
下面,我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从个人层面来讲,道德是人的天性,是无条件的,是人与兽最大的区别之一,也是它驱使我们走向文明。
试看,古往今来,没有解决温饱的社会比比皆是,难道他们就不谈道德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时常食不果腹,甚至饿死的人都不计其数,可他们依然遵守着纪律和道德底线,没有因为饥饿寒冷而去偷去抢。
这不是正说明在没有温饱的条件下也是可以谈道德的吗?可见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第二,从温饱与道德的关系上来看,二者并不是决定关系,更不是先后条件关系,而是并存关系。
荀子曾说:“争则乱,乱则穷。
”在连道德都不讲的环境下,怎么可能得到温饱,只能是越走越穷。
没有道德的约束,人们就不会一起团结合作,共同创造财富!在温饱之前都不能谈道德,不去谈道德,只是用爪子和牙齿来横决天下,恐怕人类早就不复存在了吧!第三,从人生价值的更高层面上来说,生存也并不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
我们抛开“谈论”的字面意思,深层次地去理解,就好比我要跟对方三辩小哥“谈恋爱”,我们是仅仅坐下来说说“恋爱”,还是用实际行动表现各自的感情?那么下面再来看看我们的“谈论道德”。
古有今有他们都是用生命作为交换来实现“大义”。
只有人充分发挥自身的理性,道德才会长存于世。
最后,我想用雨果的一句话倡议大家,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
以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为题的辩论词

以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为题的辩论词1. 引言温饱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然而,有人认为温饱只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并非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就这一观点展开辩论,探讨温饱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温饱对于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重要性。
2. 温饱与道德的关系在《道德经》中,有一句名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这句话表达了知足常乐的道德观念,即人们应该知足于生活中的温饱,而不要贪得无厌。
这似乎表明了温饱与道德之间的联系。
然而,有人认为温饱只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并非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他们认为,道德更注重人的行为和品德,与温饱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3. 温饱对于个体的重要性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温饱是确保生存和健康的基本条件。
没有温饱,人们很难在精神上、情感上有所超越,更难以发展自己的道德素养。
然而,即使在温饱充足的情况下,也存在不道德的行为。
温饱并非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而是人们可以更好地实践道德的基础。
4. 温饱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温饱问题一直是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的重要议题。
然而,即使一个社会实现了全面的温饱,也并不意味着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
社会道德建设不仅仅包括温饱问题,还需要更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的培养。
温饱并非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而是社会可以更好地实践道德的基础。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温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是确保人们具备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基础。
然而,温饱并非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道德更关乎人们的行为和品德,更需要培养和实践的是一种价值观和人文关怀。
我们需要在全社会、全人类的范围内更多地呼吁和践行道德,而温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6. 总结本文探讨了以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为题的辩论词。
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温饱是确保生存和健康的基本条件,但并非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在实践道德和价值观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地重视人的行为和品德,而不是仅仅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四辩稿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四辩稿“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四辩稿对方辩友以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宁肯饿死;朱自清不受嗟来之食,坚守道义的例子证明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违背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理念。
仁人志士的超道德行为不符合道德作为大部分人所实践的规范和准则的含义。
对方辩友还强调,因为人是有理性、有思想的,以理性为基础的道德意识是存在的,那么请问:像这样缺乏物质基础的道德思想难道不是稍纵即逝、缺乏长效性的吗?倘若一个穷困潦倒的人饿了,起初他的理性或许可以引导他坚持道义,不去偷蒙拐骗,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他所坚持的道义会因为温饱的困扰而消逝。
温饱,是指吃得饱,穿得暖,解决的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问题。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定律,人都有利己性,生理需求作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中最基本的一种,只有当温饱这一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人才会产生对更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包括对道德理想的追求。
五名探险队员在洞穴探险时因山崩被困,因为食物不足,其中四人把另一名队员杀害并吃掉,才赖以生存到救援队到来的那一天。
这充分证明,当温饱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时,人会出于利己性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即使那人原来的道德意识很强。
所以,对个人而言,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和社会程序而产生的理念、准则和规范。
中国在上世纪80年末,通过实施菜篮子工程和安居工程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在这个前提和条件下,为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意识,政府提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这从国家层面证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说过,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面对一群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劳苦大众,大谈道德的崇高、人性的伟大,注定只能是空洞的说教,就像空中楼阁,因为缺少温饱作为基础,顷刻倒塌。
这跟宋明统治者为了控制人的基本需求而盲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企图以冠冕堂皇的道德理念压抑人性是一样的无知。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
在现代社会,温饱已经成为了人们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和住所,人们就会陷入饥寒交迫的状态。
因此,我们认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没有温饱,人们无法关注道德问题,更不用说推行道德了。
XXX(反方一辩):谢谢主持人。
我们认为,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虽然温饱是人的基本需求,但道德并不是依赖于温饱而存在的。
事实上,许多人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能够坚守道德准则。
因此,我们认为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论据辩论
XXX(正方一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贫困地区的人们都无法关注道德问题,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为了生存而奔波。
没有足够的食物和住所,他们难以关注道德问题,更不用说推行道德了。
因此,我们认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XXX(反方一辩):我们认为,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
要条件。
事实上,许多贫困地区的人们在极端贫困的环境中仍然能够坚守道德准则。
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食物和住所,但他们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此,我们认为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总结辩论
主持人:谢谢两位辩手的精彩发言。
通过这场辩论,我们可以看到正反双方对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
正方认为,没有温饱,人们难以关注道德问题,更不用说推行道德了。
反方则认为,许多人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能够坚守道德准则,因此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最终,我们需要在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中,找到更为准确的答案。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自由辩论辩词_辩论赛_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自由辩论辩词大家想要了解阅读一下关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主题的辩论赛精彩辩词吗?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自由辩论辩词,欢迎阅读。
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自由辩论:我先请问反方同学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固然是圣人。
请问,在座的四位有几个人做得到?在各位的复旦大学里面有多少人做得到?如果只有少数人做得到,这样能算是这种道德在社会上得到推行了吗?第二个问题,我们李光耀总统当初在推行道德建设的时候,是不是也同样发展了经济建设,不然哪会有今天丰衣足食的新加坡社会。
请不要回避这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请教对方二辩,您引《礼记·礼运篇》上面“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请问“皆有所养”是温饱还是道德?请回答。
自由辩论切忌语言罗嗦。
问题太杂,不得要领,形不成攻击力量。
正方第一个提问,机会非常宝贵,所以第一个问题的设计要非常讲究,要具有前瞻性,攻击中又有防守,要能统领整场自由辩论。
注意,问题只要一个,表达要简洁明了。
第一个问题既没有扣住自己的命题,又没有危害对方的命题。
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得到的道德在社会上不能推行,正方想用它来论证谈道德离不开温饱,其实并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既然有了超道德的存在,那就必然有了道德的存在,因为超道德是道德的升华,是道德的高一级境界。
因此这一问谈的不是建立道德的问题,而是实行道德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同样没有扣住自己的命题,只是说明了“推行道德建设”“同时发展了经济”这两手都抓才有今天的新加坡,论证的是今天的新加坡为什么会是丰衣足食的,而不是论证新加坡的道德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个问题的提出不仅于自己无益,反而还有害,从提法上看,推行道德建设可不依赖于发展经济,也就是说可脱离温饱,只是不能建设起一个丰衣足食的国家而已。
这无异于自毁长城。
第三个问题更是不得要领,“皆有所养”即有温饱的问题,又有道德的问题,恐怕更主要的是道德的问题,因为这是道德的实施。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辩稿及攻辩小结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辩稿及攻辩小结【一辩稿】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来到贵校之前虽然因时间较为仓促而未来吃饱中饭,但我仍然很乐意遵循贵校的礼仪、规则,也很高兴今天能够在****大学与各位就“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探讨交流。
我方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的定义是什么,温饱就是衣暖食饱,是生存状态中的一种类型。
谈,也就是提倡、宣扬的意思。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必要条件是逻辑学必然性推理中的一种,简单说就是当事物情况A不发生时,事物情况B必然不发生。
第二十五条加强自身修养,培育高尚道德操守和健康生活情趣,杜绝与法官职业形象不相称、与法官职业道德相违背的不良嗜好和行为,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维护良好的个人声誉。
那么为什么我们说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呢?从理论角度观之:在逻辑层面上,按照必要条件的定义,对于该辩题,对方要论证的就是我们没有温饱,谈道德必然不可能发生。
而道德涵盖了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等等,只要其中之一在非温饱条件下发生了,这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我不温饱但是言行得体,乐于助人,那么必要条件就无法成立。
在价值层面上,我们为什么要谈道德,正是因为道德是基于个人生存、社会整体发展的价值选择。
如果我们在不温饱的情况下违背道德,结果极有可能是荀子所说的“争则乱,乱则穷”,陷入越不温饱,越不道德,越不道德,越不温饱的恶性循环,要人类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展?这意味着温饱需要道德,从不温饱走向温饱的过程中更需要温饱啊!从事实角度观之:鲁哀公六年,孔子和弟子“在陈绝粮”,但仍恪守基本礼仪制度;英国二战时期,民众饥肠辘辘,仍坚持排队购物,这难道是不温饱就不谈道德了?一天,睡梦中的乖乖突然觉得门口有异样。
它挣开眼睛,发现一只狼堵在它的家门口,正试图把洞口挖开。
惊慌失措的乖乖连忙跑向另外两个门口,却惊讶的发现,另外两个门口已经被岩石牢牢堵住了!“从你第一次吃窝边草的时候,我就密切的注意了,可我知道狡兔三窟,摸不清另两个洞口的位置,不好下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正方第一位汤之敏:各位好!今晚的论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谈道德是指推行道德.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我问对方同学,要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看这个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而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起码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那么我再来问对方同学,假如我们谈一种道德,其结果使大家温饱都不能保证,我们还要不要这种道德?当然不要.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我问对方同学,人们定出行为准则是干什么的?定出行为准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让我再来问对方同学,假如我们定出一种行为准则,结果是大家的温饱都不能保证,找还要不要这种行为准则?当然不要.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饥寒时,能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当然不能.我问大家,对饥寒的人,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让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讲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求得温饱的道德.饥寒的人最爱听的是什么?是能够帮助他们解除饥寒的道理,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如果你谈道德连温饱都不能保证,谈道德就不可能推行成功.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历史上,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宁肯饿死.在那时,温饱是否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当然不是.伯夷、叔齐可算是仁人志士了,仁人志士的道德能不能示范推广,姑且不论,我问大家,仁人志士一生奋斗,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救天下.让我再问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让我再来问大家,要是仁人志士一生奋斗,结果是天下人的温饱都没有保证,他们还会不会这样做?不会.他们这样做还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谢谢.(掌声)正方一辩在陈词确立了这么几点:1、确立了核心概念:温饱是最基本的衣食需求,进一步将温饱明确为最低生命线,也就是生存。
2、通过对道德自身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两个方面进一步对必要性进行论证:温饱是道德的基础,连生存都无法确认自然不能谈道德。
3、提出了一道防御线:仁人志士之所以讲道德就是为了服务于让天下人实现温饱的这个目的。
4、特别提出的是,正方一辩对温饱和谈道德二者的时间关系还是提出了明确的解释:因为温饱是生存,是最基本的需求,也是生命的保障,有了命才能谈道德,所以二者的产生是先后条件关系,并且先满足的温饱对后来产生的谈道德具有决定性作用。
反姜丰:谢谢主席,谢谢各位.刚才,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还问了我们很多问题.我要告诉对方辩友的是,比温饱更重要的是道德.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我方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有理性的人类存在,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只要有理性的人类存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谈道德.走向温饱的过程当中,尤其应该谈道德.第一,温饱绝不是谈道德的先决条件.古往今来,没有解决衣食之困的社会比比皆是,都不谈道德了吗?今天,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埃塞俄比亚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在国困民乏、战火连绵的索马里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心,非人也.”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无论是饥寒交迫还是丰衣足食,无论是金玉满堂还是家徒四壁,人都能够而且应该谈道德.第二,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由社会舆论和良心加以支持.众所周知,谈道德实际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弘扬和政府倡导三层含义.我们从个人看,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回,他只有一箪食,一瓢饮,不仍然“言忠信、行笃敬”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他还是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吗?说到政府,新加坡也曾经筚路蓝缕.李光耀先生就告诫国人:我们一无所有,除了我们自己.他强调道德是使竞争力胜人一筹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没政府倡导美德,新加坡哪里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呢?第三,所谓必要条件,从逻辑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天之必不然”的意思.因此,对于今天的辩题,我方只需论证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而对方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而这一点对方一辩恰恰没有自圆其说.雨果说过,“善良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生命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类之路;道德是路,引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以上我主要从逻辑上阐发了我方的观点.接下来我方辩友还将从理论、事实、价值三方面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谢谢各位.反方一辩在陈词中则明确了这么几点:1、将核心概念温饱定性为:贫困,并不等同于生存线,比生存线的物质条件更高一点,将此与正方的生存严格区分开来。
2、提出了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有理性的人,当然了,这个有理性的人的存在也是有前提的,这个人是贫困的,可不是生存受到威胁的。
3、既然温饱不是生存,那么尽管身处贫困,却无性命之忧,自然温饱和谈道德的关系不是先后条件关系,温饱也够不成对谈道德的决定性作用。
4、既然如此,温饱与谈道德二者是可以并存的关系,在贫困的情况下可以谈道德,正方借此提出了本方的主攻方向:请对方提出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当然了,关键还是对温饱这个概念的不同阐释。
主席:谢谢姜丰同学.接下来我们再听听正方第二位代表孙学军同学的发言,时间也是三分钟.(掌声)孙学军:对方同学刚才说,温饱比道德更重要.她还说,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但我们大家都知道,不吃饭,我们怎么活着?不活着,我们怎么谈道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和道德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化的问题.这不仅包括达到温饱后谈道德的问题,它还包括在达到温饱之前、处在温饱的不同层次上谈道德.在达到温饱后谈道德是天经地义、不言自明的事实.但在温饱前,如何处理好温饱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问题,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对方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温饱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条件.人类社会要繁衍、要发展,它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维持人民的生存.所以我们讲道德的时候,不能脱离人民的温饱.对方似乎在讲,一个社会只要有了道德,经济社会自然而然就会上去,只要有道德,大家的肚子就填饱了.这很可笑.这是一个天真的幻想.我方承认道德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但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温饱对于每一个人与每一个社会要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提出,谈道德不能与温饱相脱离.建设一个国家就像培养一个孩子.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教育孩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要教育孩子好好做人.但是,如果我们不给孩子吃饭,是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在教育孩子吃饭,是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如果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我们作为父母的过失就不是更大了吗?从现实看,一个国家只要坚持道德与温饱不可分割,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对方从中国大陆来,对中国十几年来的经济变化所取得的成绩,一定是感触颇深.世界上对这个问题很是有目共睹.这些成绩都是在中国政府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如果中国政府还像过去一样,像文革时期一样,只顾道德建设,而不讲经济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中国会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谢谢大家.(掌声)主席:谢谢孙学军同学.接下来我们请反方第二位代表季翔同学发言.时间三分钟.(掌声)季翔:谢谢主席,各位好!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吗?我再次提醒对方辩友,你们今天所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不管这种道德是保证温饱的道德还是保证不了温饱的道德.既然对方还没有从逻辑上理解我方观点,我就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阐述.第一,道德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有了理性的人,有了人际关系,就有了道德规范.所以,不管人类处在哪一个阶段上,谈道德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礼记·礼运篇》中记载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正是中国远古时代道德状况的生动写照.而《圣经·旧约》里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和原罪的传说,不也表明了道德的最早起源吗?有关贫困中人们谈道德的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证据在大英博物馆里是汗牛充栋的.想必对方对此也了如指掌吧.第二,从本质上看,道德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尽管在温饱的情况下可能给谈道德提供一些方便,但这绝不是必要条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人们都在谈道德.达尔文在其环球旅行中发现,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饿死了,也不会独吞发现的一条小鱼,而是要与族人分享.他们有温饱吗?没有.他们谈道德吗?当然谈.正如我们不能超出自己的皮肤一样,人类也不能超出乃至摆脱道德.人类谈道德,在贫困时有贫困的谈法,在温饱时有温饱的路数.谈道德,既可以坐而论道,也可以言传身教,甚至特立独行.千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第三,从功能和目的上看,道德用以协调人际关系,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道德,自古洎今,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能谈道德,都不去谈道德,而是用牙齿和爪子横决天下的话,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又何来我们今天在这里辩论什么道德问题呢?最后,奉劝对方辩友,不要对大量事实听而不闻,也不要对人类的历史视而不见.请对方举出实例,哪怕一个:人类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道德都不谈呢?谢谢.(掌声)主席:谢谢季翔同学.让我们听听正方第三位代表吴俊仲同学怎么反驳.(掌声)吴俊仲:各位好!关于今天的辩题,我方的定义跟对方的定义不一样.但是对方没有针对我方的定义作出答复,只一厢情愿地在对方的定义上加强发挥而已.我们比较一下双方的定义又有什么不同.首先对温饱,我们提出的温饱是相对温饱的概念,所讲的饥寒只是指社会一般人、中产阶级的人的饥寒的定义,并不是对方讲的那个饥寒.所以我们并没有承认对方的定义.如果照这个定义来讲,饥寒是什么样的呢?根据生物学的研究,长期饥寒,热量不足以维持生命,就会发生突变,甚至死亡.对方举出新加坡的例子.新加坡在发展的时候,是饥寒的吗?大家都没有饭吃吗?其次,谈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实践的规范.大家都不能够实践的规范,不叫做道德.对方只举出圣人英雄的例子.正因为大家都做不到,所以大家都赞扬他,这是一种超道德的行为,这不是道德.(掌声)譬如说,一个医生冒着生命的危险,到瘟疫横行的地区去行医,大家赞美他.但是另外一个医生不去,大家会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所以,道德不是超道德,对方定义错误.(笑)如果那是道德的话,大家不要在这里辩论,不要在这里听辩论,大家去索马里亚.(笑)关于道德的起源,第一,先有社会,在资源制度悉有的情形下才会产生道德.如果十个人在沙漠中,只有一块面包,那可能产生道德吗?大家抢都来不及.道德是这样产生的,必须资源、制度悉有.资源要有,而且你分配后要达到温饱,才能产生道德,分配后不能达到温饱,也不会产生道德,这是人类学的研究.从道德跟温饱的逻辑关系看,人的温饱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道德的产生是人类形成社会之后才产生的.道德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的和谐,所以在人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会,才能谈道德,才能谈道德和谐.所以谈道德必须以温饱为前提.在我方的定义来看,我们谈道德不能脱离温饱.如果在衣食充足的情景之下,在路上看中学生募款,我可以捐出身上的零钱给他,但是我不能把我身上所有的钱、我的全部收入给他.因为考虑我的收入,我做得到的就是这些.如果再考虑一个饥寒的情形,一个小孩子衣衫褴褛,吃不饱,偷了我一块面包,我会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所以我方说:人的生存和温饱是他的全部需要.你不能用社会的需要去剥夺他就那么一点点生存和温饱.人一生只有一次,你不能用社会逼人.假如我们现在十个人投票,赞成说将对方的第三辩的财富充公,来满足大家的需要.(笑)这是公认的,这样是对的吗?(铃响)谢谢.主席:谢谢吴俊仲同学.接下来,我们再听听反方第三位代表严嘉同学怎么反驳,时间三分钟.(掌声)严嘉:谢谢主席,各位好.如果我的财产充公,能够为很多的人民谋福利的话,那我想,我会选择这样做的,因为人要做有道德的人.(掌声)今天为什么我方观点跟对方会出现定义上如此大的差别呢?是因为对方辩友将温饱这个衣温食饱的概念混同于了生存.如果照此办理的话,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不温饱的人了,因为他们都不生存不活着了.(掌声)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不温饱的人存在啊.下面我从事实的角度进一步论述我方观点.第一,在贫困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谈道德.鲁哀公六年,孔子和他的众学生“在陈绝粮”,困境之下,孔子是否就不谈道德了呢?不!孔子对子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其实,在中国历史数千年的流变过程中,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北海牧羊的苏武,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到拒斥嗟来之食的朱自清,众多的志士仁人无不以其言行甚至生命,驳斥了认为只有在温饱过后才能谈道德的“肠胃决定论”.二次大战的时候,面对法西斯的疯狂空袭,英国民众也并没有放弃他们讲求道德的绅士传统.热爱祖国、伸张正义的信念使得众多尚处在不温不饱状态下的英国民众们顽强抗争着.面对着这些贫寒但是高贵的灵魂,来自英国的对方辩友难道还要告诉我们“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吗?第二,即使温饱了,富足了,道德水准也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就得到提高,有时候甚至会倒退.中国就有句古话,叫做“饱暖思淫欲”,而古巴比伦王国、罗马帝国的由盛及衰,正是由于其举国上下,不重视道德修养与道德教化、物欲横流的恶果.日本可以算是富甲天下了吧?但是政坛丑闻却不绝于耳.竹下登被贿赂蹬下了台,宇野宗佑被美色诱下了水,而金丸信呢,终究未能取信于民.(掌声)第三,对于尚未实现温饱的社会来说,谈道德不仅仅应该、可能,而且尤为重要,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理论,杜维明先生的新儒学与工业东亚的阐述,无不表明了道德在社会发展中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在经济资源愈是匮乏的时候,良心和社会舆论就愈是应该而且可能承担它们的责任.历史和现实都已经昭示了我们(铃响),谢谢.(掌声)主席:谢谢严嘉同学.现在是他们正面交锋大展辩才的时候.在自由辩论开始之前,先让我提醒双方代表,你们每队各有四分钟发言时间,正方同学必须先发言.好,现在自由辩论正式开始.季麟扬:我先请问反方同学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固然是圣人.请问,在座的四位有几个人做得到?在各位的复旦大学里面有多少人做得到?如果只有少数人做得到,这样能算是这种道德在社会上得到推行了吗?第二个问题,我们李光耀总统当初在推行道德建设的时候,是不是也同样发展了经济建设,不然哪会有今天丰衣足食的新加坡社会.请不要回避这个问题.第三个问题,请教对方二辩,您引《礼记·礼运篇》上面“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请问“皆有所养”是温饱还是道德?请回答.蒋昌建:首先指出对方一个常识性错误:李光耀是总理而不是总统.(掌声、笑声)我方认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贫困的社会中有没有道德?(掌声)吴俊仲: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又饥又寒的小孩子偷你一块面包,你会用道德惩罚他吗?季翔:难道法律中就没有道德观念吗?(掌声)孙学军:对方三辩提出的问题从逻辑看,好像是说越穷道德就越好,有这个可能.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让穷人去穷吧,可是我可以说你好.这样你就不用掏腰包去帮助他解决温饱了.这是一个很方便的虚伪做法.(掌声)严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笛卡尔和范仲淹,哪一个不是在贫困中培养起他们的高尚的道德呢?(掌声)吴俊仲:我方认为,温饱,你要求他谈道德就是我吃得饱饱的,对方饿得很惨,但是大家为我好,这有什么不好呢?这种观念是错的.其次,法律不是道德.法律规定了离婚,离婚是道德的吗?法律可以规定公司破产,公司可以破产吗?所以法律不是道德,它是代表最低的道德水平加上风俗习惯及强制力的.法律等于道德是苏格拉底那时候的观点,对方有两位学法律的应该知道.谢谢.季翔:法律中难道没有道德观念吗?从《汉谟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从宋《刑统》到《权利法案》,请对方告诉我哪一部法律中不包含道德观念?(掌声)孙学军:我们这位同学已经告诉你了,法律所规范的道德是最低层的道德.暂且不提这个问题,请问,对方刚才说了英国民众在二次大战中发扬道德精神,但是要知道,英国当时所处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所处的经济地位是世界上领先的,而且据最近的资料表明,二战中英国人民的温饱程度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营养价值在当时食物平均分配制度下是最好的.因此你不能通过这个问题来否认它是在温饱程度上讲道德的.严嘉:《邱吉尔传》告诉我们,那时候好多穷人是怎么去填饱自己肚子的呢?是去排队买鸟食,还买不到啊(掌声)季麟扬:对方同学一直回避一个问题,你们总是举仁人志士的超道德行为,告诉我们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做得到.请问对方,你们认为今天在座的各位,包括你我在内,有几个人做得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有几个人是欧阳修?有几个人是笛卡尔?有几个人是范仲淹?姜丰:既然对方辩友不喜欢谈仁人志士,那我们谈谈普通人.刚才对方三辩讲到一个小孩子的例子,那我问对方辩友:如果在你吃不饱的情况下,你就不谈道德了吗?(掌声)吴俊仲:对方是基于道德已经在心里的概念,你设身处地想,你饿得什么都没有了,你要谈道德,这是人道的吗?这公平吗?谢谢.蒋昌建:对方认为,教唆一个人追求温饱这就是最道德的.我们教唆一个贫寒的人去抢麦当劳,看样子是最道德的喽!孙学军:但我们的这个同学可以在他饥寒的时候帮助他,但是如果他身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他怎么去帮助呢?我们讲问题要讲究功效,要做到任何事情都要从结果考虑.如果他根本就达不到什么功效,他何必做这件事情呢?季翔:我方从来不反对温饱时也能够谈道德.但是今天对方讲道德,就因为你十年前吃过一碗“莫莫咂咂”(注:马来西亚流行的一种食品)吗?(笑声、掌声)吴俊仲:对方一直回避这样的问题:超道德行为到底是不是道德行为?请对方回答.严嘉:超道德当然不是道德.但如果按照对方的逻辑,那么裴多斐的《自由与爱情》诗大概就得改成:“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温饱故,二者皆可抛”了.(长时间掌声)孙学军:难道我们能不顾温饱而只谈道德吗?请回答这个问题.蒋昌建:对方还没有论证如果温而不饱该怎么样?减肥小姐可谓是温而不饱,那这个减肥中心不是按照对方的逻辑要变成拳击场了吗?(掌声)吴俊仲:对方已承认超道德行为不是道德,对方所有的论证与道德论证都已证明是错误的.减肥中心那里是温饱的,对方理解错误.谢谢.(笑声)姜丰:对方讲的无非是温饱也能谈道德.这一点我们什么时候反对过了?问题是对方所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请对方举例说明,哪怕是一个,人类社会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道德都不谈.孙学军:请对方不要搞错.我方在一开始就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指我们谈道德不能够脱离温饱,对方能够对这个问题作出批评吗?蒋昌建:任何理论应用到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比解一个一次方程都简单.请对方不要回避我们的问题,举出你们的实例来.吴俊仲:我方的论点对方没有任何批驳,所以我方的定义已经成立了.(哄笑声)其次,对方的解释依然是在饥寒的情形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