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饱是否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改稿)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温饱并不等于生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人类理性的存在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道德是约束人们内心的行为准则,谈道德则是指提倡和感知道德,我方今天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原因有三:第一,从温饱与道德的逻辑关系来看,“必要条件”,指的是一种“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关系。
对方要论证没有温饱必然不能提倡和感知道德,观点才能成立,而我方只要论证出,没有温饱人们也“能”,并且也“在”提倡、感知道德,就可以论证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是,中国科学院对1978年到2010年不同收入群体的人们对道德的感知情况,这份调查告诉我们,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道德的感知并不是递增的,也不是递减的,而是无规律的变动,这说明,温饱与道德并不具有相关性,人们是否感知道德和是否达到温饱状态没有必然联系。
第二,从温饱与道德的应然、实然性上看,温饱是否为“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首先是一个事实判断,而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我们发现,道德从不依附于温饱而存在,相反,道德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刀耕火种的物质匮乏时期,我们的祖辈就提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极端困苦环境之中,我们仍然坚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节操理念。
纵使曾经一度贫苦的肯尼亚人民,却保有热情好客的待人之道,陷入经济危机的韩国民众,仍然将私产献给国家共度国难。
事实向我们雄辩的证明,人不会因为不温饱而不求善。
诚然,温饱是常常考验着我们的道德,有些情况下,我们甚至会“饱暖”而“思淫欲”,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面甚至谈到物欲越大人们道德就越沦丧,因而从价值上,有没有温饱,我们都得“谈道德”,而且更应该去谈“道德”。
让道德去规制物欲横流的罪恶。
最后,随着科学和实证研究的发展,我们发现,在落后地区与贫困地区的人们,仍然是提倡道德,感知道德的。
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首先,“温饱”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吃得饱穿得暖,是人类生存的质和量的问题,是高于生存的状态,(对方辩友把温饱等同于生存,显然是不合适的)其次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而“谈道德”更是人类自主追求向上的正确的价值取向的行为,是人类对更高精神境界的合理诉求。
第三,所谓必要条件,从逻辑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意思。
因此,对于今天的辩题,我方只需论证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
而对方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
下面,我方从3个方面阐述温饱与道德的关系:1、温饱的保证的确有益于道德的进一步提升,但同时。
道德的提高可以促使温饱更快更高水平的实现。
因此道德与温饱并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最朴实最基本的道德观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初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逐步形成规范与有条理的道德体系与伦理观。
对方辩友读过援藏青年志愿者日记吗?西部贫困虽是物质生活贫乏之地,但那里绝不是“道德”沦陷之灾区。
在那里,平朴的民风四处可见,温饱得不到满足的群众从没有舍弃过人类最真、最基本、最朴实的“道德”观念。
因此,温饱与道德无法构成必要条件的关系。
2、道德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根植于其潜意识中,无论什么条件下人类都应该也必须谈道德。
“道德”没有贵贱之分,贫困者绝不是“道德”的弱势群体。
温饱满足的是人类一定程度的物质需要,而道德满足的是人类最基础的精神需要。
难道因为某些客观原因使我们的肚子饿了,我们就能允许我们的大脑也处于饥饿状态吗?那岂不是双重缺失?因此,无论什么条件下,谈道德都是人们内在的不可放弃的追求。
3.从古至今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温饱不满足时,谈道德是多数人得内心追求,而不仅仅是少数仁人志士的选择。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长征精神告诉人们,不是只有个别的“仁人志士”才能在恶劣的条件下,坚守道德;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许多地区、许多群众都处于温饱线之下,但中国大陆也没有出现动乱与“道德”尽失之局面,广大人民群众以“道德”为信念维系着整个国家的团结、尊严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温饱是否是道德的必要条件正方一辩

大家好,我们今天的辩题是温饱是否是道德的必要条件,在我方看来,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首先,我方认为,温饱肯定要先于道德存在。
原因如下:第一,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才出现的道德,可以说,道德来自人类社会,而温饱来自人类本身,我们都知道,一定是先有的人类本身才有的人类社会,因而一定是先有的温饱才有的道德;第二,从人类个体的角度来看,当一个婴儿刚刚从母亲体内分娩而出时,他首先会想的肯定是一个温暖的怀抱和母亲的哺育,之后随着年纪的增长,才渐渐的了解到所谓的道德。
所以无论是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温饱都要早于道德。
其次,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对于饥寒交迫的人来说,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为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帮助他们求得温饱,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如果连他们的温饱都不能保证,如何跟他们谈道德呢?再次,我国目前的发展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德建设固然存在,但绝不凌驾于经济建设,如果中国政府还像过去一样,像文革时期一样,将道德建设凌驾于经济建设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中国会取得像现在这样的成绩的,所以,我们要把道德建设建筑在坚固的经济基础之上,否则,只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三餐不济、衣衫褴褛的人们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恐怕不切实际。
综上所述,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是一九九三年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双方的辩词,比赛结果是xxx大学队战胜xxx大学队进入半决赛。
辩题简析这个辩题须要界定的概念存有这样一些:一就是“温饱”,同时也必须界定“饥寒”;二就是“谈论”,“谈论”就是指谈论、实行还是指实行、创建。
三就是“道德”。
四就是“必要条件”。
那么这些概念正反双方各自应当如何界定,才有攻击力呢?辩词详析程序辩论汤之敏(正方一辨):各位不好!今晚的论题就是“温饱就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须要,而谈道德就是指实行道德。
温饱就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我们无法瓦解温饱而一厢情愿道德。
将“谈道德”界定为推行道德,这对于正方是非常有利的,但为什么要如此界定,一定要阐述,否则评委与观众就不会坚定地站在你这一边。
这里最关键的“谈”的界定,因为辞典上只有“谈论”的意思,这显然是于正方不利的。
其实将“谈”解释为推行、建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日常语言中,“谈”常常就不能理解为“谈论”,最典型的如“谈爱”,显然就不能理解为“谈论爱情”,而是进行或实施恋爱的行为,再如:我们必须先把这件事解决了,才能谈下一步的行动。
这同样是“进行”的意思。
正方还应否定解释为“谈论”的可能性,因为作谈论解释,辩题将毫无意义,如果只是谈论的话,那随时都可进行,除非人不活了,这是无可争辩的。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从观众头脑中排除“谈论”,绝掉反方想混水摸鱼的念头。
第二步还应从进行推出“推行”,这可从“温饱”的主体着手,主体是个人还是众人,前者主要是实施的问题,后者则有维持与推行的问题了。
从命题的意义讲,谈众人才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可惜正方没有很好地阐述,同时没有在整个辩论中坚持这一点。
后一句话则把命题迁移了。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
我问对方同学,要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看这个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
而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起码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辩稿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大家好,我方坚定地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即指吃得饱,穿得暖。
道德,是用来评价、调节人类行为,完善自我的一种价值形态。
谈道德就是指,有理性的人类这个主体,自身讲求道德,并向他人推广、弘扬道德观念。
根据辞海1999版,如果无甲必无乙,则甲是乙的必要条件。
因此从逻辑上,我方只须论证“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即可。
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论述,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首先,漫长的人类史已然证明,未得温饱的人也谈道德。
一箪食,一瓢饮,颜回依旧不忘“言忠信,行笃敬”的理想。
放逐北海,忍受饥寒,苏武仍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
拒食嗟来之食,以显民族气节,朱自清宁愿赴死,也不丢崇高道德。
由此可见,志士仁人在没有解决温饱的情况下依旧坚守道德。
同时,普通百姓也能坐到这一点。
2011年,索马里饥荒使数万人丧命,可是在索马里首都,饥饿的人们依旧自觉排队领取救济食物。
现实的困难没有让他们摒弃道德,不得温饱并没有成为避谈道德的借口。
作为社会动物,任何一个人类都应当谈道德。
鲁迅也曾说过,“道德这事,必须普通,人人应做,人人能行。
”因此,不温饱者,也须谈道德。
其次,先求温饱,后谈道德将导致不可挽回的恶果。
古语有云,饱暖思淫欲,可见温饱以后人们有着道德滑坡的倾向。
如若为了温饱而舍弃道德,不择手段地达到目的,必将使人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无可挽救。
只有不论是否温饱,一如既往地谈道德才能助推社会的持续发展。
管仲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亦用此思想来治理齐国。
看来他也是支持对方观点的。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管仲使齐国得到了发展,然而齐桓公死后,道德尽丧的争位者明争暗斗,他的尸首竟长达三月无人收殓,齐国之势迅速衰落,最终走向灭亡。
同样的,古巴比伦王国、罗马帝国由盛转衰,也是由于举国上下轻视道德,物欲横流造成的。
由此看来,先求温饱,再谈道德实不可取!第三,道德是无条件的,每个人都应当谈道德。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主持人,对方辩友,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温饱。
根据《新华字典》里的解释,温饱的含义就是衣暖食饱,即吃的饱,穿得暖。
那么温饱是人活着的必要条件吗?显然不是,因为温饱和生存是不一样的。
(因此对方辩友混淆了概念)其次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谈道德。
谈道德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字面意义——就是以谈论的形式表示对道德的看法。
这是谈道德的最低层次,每一个人都有谈论道德的权利,这种权利无关温饱;第二层意思是我方想强调的,也是被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的含义,就是谈道德是心中装有道德的人谈论或呼吁道德或者是为之付诸行动。
因此谈道德不在于空谈道德。
(请对方辩友别搞错)其实,这两层次并没有矛盾之处,它只是针对不同的条件分成不同的情况罢了。
再者,我们来看看什么叫做必要条件。
根据新华字典里的解释:如果无甲必无乙,那么甲就是乙的必要条件。
因此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就是没有温饱就不谈道德,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接着,我们来讨论我们为什么要谈道德。
谈道德的目的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而你是否谈道德并非取决于你的物质因素——你是否温饱,而是取决于你的内心,你是否想过道德,你的心中是否存在道德。
{对方辩友(可能会)说呀,吃好穿暖是人的第一想法,在满足了这个直接需求之后,才会再来想道德、谈道德,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嘛。
但是我方想说,恩格斯说过,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而什么是温饱却随着人的意识而改变,因此温饱不是物质,也不能决定要不要谈道德。
对方辩友(可能会)又说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可是根据马克思的定义:经济基础是社会的某一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强调的是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而温饱并不是生产力。
因此温饱不是讲道德的必要条件。
}自人类社会诞生之始,道德就作为一种具有正面的价值取向的社会意识形态,一个规范人类的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而存在。
不踩草坪是道德,扶起倒了的椅子是道德,文明有时候只是一张纸的厚度,不随地吐痰是道德,捡起一张纸不会就饿得不行,道德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的,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点小事中,未必就是饿着肚子攒钱帮助别人。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
开宗明义,温饱,即有能力吃得饱穿得暖。
谈道德,即遵循道德。
而我方的辩题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谈论道德不需要温饱作为前提,没有温饱我们也可以谈道德。
首先,让我们再来明晰一个概念。
谈道德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它的物质载体是人们本身。
达到温饱与解决生存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没有温饱并不等于死亡。
当今社会依然有很多人没有达到温饱的状态,难道他们就不会遵循道德了吗?这与是否达到温饱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我方之所以说,没有温饱我们也可以谈道德,并非一纸空话。
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当他因为病痛与饥饿而卧床不起时,他任然拒绝了江州刺史的接济,他本可以当官靠俸禄解决温饱,可是他却不愿同流合污,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
放眼当今,难道贫困的环境就没有道德的存在了吗?六十年代的中国多数人都未达到温饱水平,且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可当时的人们依然恪守道德准则,社会风气良好。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时常食不果腹,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可是他们依然遵守着纪律与道德底线,没有因为饥饿而去偷去抢。
这难道还不能证明遵循道德在没有温饱的这个条件下也是可以实现的吗?其次,温饱是物质上的需求,而谈道德是精神上的诉求。
两者都应该是一个人生活所追求的方向,他们之间是不存在谁是谁的前提或者基础的。
就像是鸟儿的两只翅膀,只有共存才能飞翔。
遵循道德的并非只有那些达到温饱的人才可以做到,对于那些贫困人民来说,若是处在一个不谈道德,秩序混乱的环境中,他们将更难摆脱贫困,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所以他们更需要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无论是什么人群都是必要的。
道德作为人们高尚的精神食粮,不应该用物质化的东西作为衡量的标准,这只会污蔑了人性。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论词

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论词1. 引言概述: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和温饱是两个广泛讨论的话题。
温饱作为人类基本生存需求之一,指的是个体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衣物和住所,以满足其生理和基本的心理需要。
而道德则是对于一个人或者社会行为规范的评价体系。
那么,是否可以将温饱作为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争议。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定义温饱和道德,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然后分别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探讨温饱是否为谈论道德必要条件的基础,并就这一问题展开辩证分析。
随后,我们将对声称温饱是谈道德必要条件立场进行反驳与回应。
最后,在总结辩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温饱和道德关系的看法。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理解并探索温饱是否为谈论道德必要条件之争论,并通过分析辩证地展示不同立场上的观点与逻辑,从而促进对于温饱和道德关系的深入思考。
无论读者持何种立场,本文都将为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进而拓宽了解道德与基本生存需求之间关联的视野。
通过此篇长文,我们希望能够为大众提供一个深入讨论与思考温饱与道德关系的平台。
2. 正文:2.1 定义温饱和道德在讨论温饱是否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对于“温饱”和“道德”的定义。
温饱指的是个人在物质方面得到基本满足,即具备足够的食物、衣物和住房等实质需求。
而道德则是指行为准则或标准,包括个体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正义、善良等价值观的思考。
2.2 温饱是否为谈论道德必要条件的基础有一种观点认为,没有基本温饱,个体将难以关注到道德问题。
这是因为当一个人身处在生活困境中时,他可能会优先考虑如何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
没有足够的食物和住所,一个人无法专注于其他非实质性问题,相比而言,保持生存更加紧迫。
另一方面, 也有观点认为温饱并不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
尽管温饱可以提供舒适和安全感,并无疑对于个体和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但并不意味着温饱与道德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方
谢谢主席!老师、同学、对方辩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论点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人类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谈道德是指推行道德,将道德在全社会进行推广和普及。
下面,我就从几个基本概念进行论述:第一:从逻辑学必要条件的定义上来说,我方今天论述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但并不表明温饱是谈道德的唯一条件。
谈道德需要建立在多方基础上,而温饱则是谈道德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并且请大家注意,今天我们需要讨论的不是温饱与道德哪个更重要,而是说温饱是第一性,道德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所谓温饱,是指人们能够相对稳定的维持衣暖食足的一种生活状态。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把第一阶段的生理需求和第二阶段的安全需求定义为温饱阶段。
他认为,当这些最基本的需求都达不到的时候,人们便不会也无法去追求一些更高层次的需求。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试想,如果连温饱都没能达到,人们又有何种精力和动力去谈道德呢?所以,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
第三,相对应的,道德是一种意识。
它有社会性,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被温饱这个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上层建筑,是人的精神领域的一种境界。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对于一个饿得嗷嗷大哭的婴儿来说,你是应该先教导他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呢,还是应该先喂第四,从谈道德的目的来看,人们谈道德必须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我们所谈的道德必须
能够推及到社会大众,成为普遍约束人们共同生活的准则,从而使社会达到相对有序和谐的状态。
因此个人的价值观念、个人的政治抱负就不属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谈道德的范畴。
一个垂死挣扎的人能够
讲道德,但是能推及社会大众吗?显然是不能。
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侃侃而谈,是因为有无数的劳苦大众在为我们的温饱而奔波。
我心存感激,更希望所有心存善念的人们能够更多实际的帮助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群,而
不是以传教者的口吻,告诉他们:应该道德!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反方
大家好,我方坚定地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即指吃得饱,穿得暖。
道德,是用来评价、调节人类行为,完善自我的一种价值形态。
谈道德就是指,有理性的人类这个主体,自身讲求道德,并向他人推广、弘扬道德观念。
根据辞海1999版,如果无甲必无乙,则甲是乙的必要条件。
因此从逻辑上,我方只须论证“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即可。
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论述,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首先,漫长的人类史已然证明,未得温饱的人也谈道德。
一箪食,一瓢饮,颜回依旧不忘“言忠信,行笃敬”的理想。
放逐北海,忍受饥寒,苏武仍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
拒食嗟来之食,以显民族气节,朱自清宁愿赴死,也不丢崇高道德。
由此可见,志士仁人在没有解决温饱的情况下依旧坚守道德。
同时,普通百姓也能坐到这一点。
2011年,索马里饥荒使数万人丧命,可是在索马里首都,饥饿的人们依旧自觉排队领取救济食物。
现实的困难没有让他们摒弃道德,不得温饱并没有成为避谈道德的借口。
作为社会动物,任何一个人类都应当谈道德。
鲁迅也曾说过,“道德这事,必须普通,人人应做,人人能行。
”因此,不温饱者,也须谈道德。
其次,先求温饱,后谈道德将导致不可挽回的恶果。
古语有云,饱暖思淫欲,可见温饱以后人们有着道德滑坡的倾向。
如若为了温饱而舍弃道德,不择手段地达到目的,必将使人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无
可挽救。
只有不论是否温饱,一如既往地谈道德才能助推社会的持续发展。
管仲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亦用此思想来治理齐国。
看来他也是支持对方观点的。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管仲使齐国得到了发展,然而齐桓公死后,道德尽丧的争位者明争暗斗,他的尸首竟长达三月无人收殓,齐国之势迅速衰落,最终走向灭亡。
同样的,古巴比伦王国、罗马帝国由盛转衰,也是由于举国上下轻视道德,物欲横流造成的。
由此看来,先求温饱,再谈道德实不可取!第三,道德是无条件的,每个人都应当谈道德。
谈道德是人与动物的一大区别,是使人不至于退化为普通动物的推动力。
作为一个理性的个体,以道德观念要求自身,向他人弘扬、推广道德观念,是完善自我精神境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雨果说过,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
因此,谈道德是一个必须,与温饱无关。
以上三点,无不有力地佐证了我方观点,使我们更坚定地相信,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