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辩稿及攻辩小结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辩稿及攻辩小结为了让自己的辩词更加有说服力,我们辩手都需要多阅读他人优秀的辩词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辩论。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辩稿及攻辩小结,欢迎阅读。
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一辩稿】温饱的定义是什么,温饱就是衣暖食饱,是生存状态中的一种类型。
谈,也就是提倡、宣扬的意思。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必要条件是逻辑学必然性推理中的一种,简单说就是当事物情况A不发生时,事物情况B必然不发生。
那么为什么我们说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呢?从理论角度观之:在逻辑层面上,按照必要条件的定义,对于该辩题,对方要论证的就是我们没有温饱,谈道德必然不可能发生。
而道德涵盖了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等等,只要其中之一在非温饱条件下发生了,这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我不温饱但是言行得体,乐于助人,那么必要条件就无法成立。
在价值层面上,我们为什么要谈道德,正是因为道德是基于个人生存、社会整体发展的价值选择。
如果我们在不温饱的情况下违背道德,结果极有可能是荀子所说的“争则乱,乱则穷”,陷入越不温饱,越不道德,越不道德,越不温饱的恶性循环,要人类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展?这意味着温饱需要道德,从不温饱走向温饱的过程中更需要温饱啊!从事实角度观之:鲁哀公六年,孔子和弟子“在陈绝粮”,但仍恪守基本礼仪制度;英国二战时期,民众饥肠辘辘,仍坚持排队购物,这难道是不温饱就不谈道德了?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待废兴,大多数人民处在不温饱的条件下。
我们看看这个时候的人民,是那般的质朴纯真,社会保持着安定和谐。
也正由于这股道德力量的存在,我们才能众志成城,攻克难关,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而按照现行的温饱标准看,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很多人仍处在温饱标准其下,他们就不遵守道德了?显然不是。
西北贫困地区的人们,边远山区的孩子们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啊。
这是典型的不温饱也能谈道德。
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首先,“温饱”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吃得饱穿得暖,是人类生存的质和量的问题,是高于生存的状态,(对方辩友把温饱等同于生存,显然是不合适的)其次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而“谈道德”更是人类自主追求向上的正确的价值取向的行为,是人类对更高精神境界的合理诉求。
第三,所谓必要条件,从逻辑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意思。
因此,对于今天的辩题,我方只需论证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
而对方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
下面,我方从3个方面阐述温饱与道德的关系:1、温饱的保证的确有益于道德的进一步提升,但同时。
道德的提高可以促使温饱更快更高水平的实现。
因此道德与温饱并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最朴实最基本的道德观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初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逐步形成规范与有条理的道德体系与伦理观。
对方辩友读过援藏青年志愿者日记吗?西部贫困虽是物质生活贫乏之地,但那里绝不是“道德”沦陷之灾区。
在那里,平朴的民风四处可见,温饱得不到满足的群众从没有舍弃过人类最真、最基本、最朴实的“道德”观念。
因此,温饱与道德无法构成必要条件的关系。
2、道德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根植于其潜意识中,无论什么条件下人类都应该也必须谈道德。
“道德”没有贵贱之分,贫困者绝不是“道德”的弱势群体。
温饱满足的是人类一定程度的物质需要,而道德满足的是人类最基础的精神需要。
难道因为某些客观原因使我们的肚子饿了,我们就能允许我们的大脑也处于饥饿状态吗?那岂不是双重缺失?因此,无论什么条件下,谈道德都是人们内在的不可放弃的追求。
3.从古至今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温饱不满足时,谈道德是多数人得内心追求,而不仅仅是少数仁人志士的选择。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长征精神告诉人们,不是只有个别的“仁人志士”才能在恶劣的条件下,坚守道德;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许多地区、许多群众都处于温饱线之下,但中国大陆也没有出现动乱与“道德”尽失之局面,广大人民群众以“道德”为信念维系着整个国家的团结、尊严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三辩辩词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三辩辩词谢谢某某某,问候在场各位!我方的观点是温饱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
温饱问题指的是群体长时间内无法得到稳定的衣食条件的保障,甚至威胁生存。
谈论道德指推行社会群体的行为规范。
必要条件指的是前提,基础,而非唯一条件。
我方讨论的背景是温饱问题和道德准则都没有发展完全的时期。
需要强调的是不温饱时无法推行道德规范,并不代表社会上不存在道德,个人做出道德的事也不等于推行道德规范。
我方的标准是哪个更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首要需求。
接下来我方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温饱是向社会推行道德规范的土壤。
《管子·牧民》中写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并且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需要逐个解决,而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温饱。
若温饱问题无法解决则个体没有力量凝聚为群体,就无法形成群体意识。
而道德准则是由群体的意识和社会关系共同形成的,这样第一需要的就是集结的社会。
我国在初期,农民作为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当抽象的理念和激情无法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时,当计划失衡所造成的痛苦使他们的生存难以继续时,他们就要追求一种能满足他们最低生活水准的生活,就要追求一种属于自己的生存权利。
中国某某某适时倡导以物质激励为主的农村某某某策动员形式,恰恰契合了处在贫困交集中的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农村某某某策动员高歌猛进,为我们当今创建道德社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二,解决了温饱问题,社会的号召力就会上升,推行群体行为规范就会更加容易。
某某某情蔓延,武汉封城。
国家保证我们能够在家吃饱穿暖,给予我们保障,我们才会安心听国家命令,守于家中,遵守行为道德规范。
若要在还没有满足温饱的情况下强行推行道德,那么终会迎来温饱、道德两盘空的场景。
在没有满足温饱的情况下来谈论道德,人民的思想觉悟较低,并不能达到预期的道德水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能力给予民众温饱,却要求他们道德在同一水平,不正是揠苗助长吗?李自成,洪秀全的农民起义也说明着,不温饱,必定反。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是一九九三年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双方的辩词,比赛结果是xxx大学队战胜xxx大学队进入半决赛。
辩题简析这个辩题须要界定的概念存有这样一些:一就是“温饱”,同时也必须界定“饥寒”;二就是“谈论”,“谈论”就是指谈论、实行还是指实行、创建。
三就是“道德”。
四就是“必要条件”。
那么这些概念正反双方各自应当如何界定,才有攻击力呢?辩词详析程序辩论汤之敏(正方一辨):各位不好!今晚的论题就是“温饱就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须要,而谈道德就是指实行道德。
温饱就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我们无法瓦解温饱而一厢情愿道德。
将“谈道德”界定为推行道德,这对于正方是非常有利的,但为什么要如此界定,一定要阐述,否则评委与观众就不会坚定地站在你这一边。
这里最关键的“谈”的界定,因为辞典上只有“谈论”的意思,这显然是于正方不利的。
其实将“谈”解释为推行、建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日常语言中,“谈”常常就不能理解为“谈论”,最典型的如“谈爱”,显然就不能理解为“谈论爱情”,而是进行或实施恋爱的行为,再如:我们必须先把这件事解决了,才能谈下一步的行动。
这同样是“进行”的意思。
正方还应否定解释为“谈论”的可能性,因为作谈论解释,辩题将毫无意义,如果只是谈论的话,那随时都可进行,除非人不活了,这是无可争辩的。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从观众头脑中排除“谈论”,绝掉反方想混水摸鱼的念头。
第二步还应从进行推出“推行”,这可从“温饱”的主体着手,主体是个人还是众人,前者主要是实施的问题,后者则有维持与推行的问题了。
从命题的意义讲,谈众人才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可惜正方没有很好地阐述,同时没有在整个辩论中坚持这一点。
后一句话则把命题迁移了。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
我问对方同学,要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看这个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
而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起码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四辩

各位评委、正方的辩友、各位朋友:你们好!作为反方四辩,我的发言分成三部分。
一、简评正方四辩之文(以红色字体显示部分引自正方四辩文)道德是在人类出现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而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只有温饱。
但这恰恰证明了我方的观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其一,即使按照正方四辩的说法,人类生存的基本生存需求是温饱,但主观的需求能否在客观现实中得到实现,两者之间并不是等同的关系,也就是说,有需求不代表就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不要说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就是在现代社会,温饱问题仍然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没有彻底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而道德的产生并不是在人类生活水准达到温饱状态时方才产生的,此外,道德也不会因为温饱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就不存在,就可以放弃不谈。
其二,正方四辩以如此简单的几句话就推理出此结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不知其理论与事实依据何在?如此简单的推理方式,确人感到有点似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证明圆周率时,一个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已经证明圆周率是3.14.,老师问曰:你如何证明的呢?学生答:因为它是圆周率!无语!由此可见,事实和对方辩友的观点相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温饱则属于物质范畴,可见温饱决定道德,这又说明了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我方从不否认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定理,但是,在此要告诉正方四辩,物质与意识概念在逻辑学上是属概念,而温饱与道德概念分属物质与意识概念的种概念,属概念包含的种概念众多,两属概念之间为从属关系并不代表其包含的所有种概念之间都存在从属关系。
具体来说,按照正方四辩上述推论,实际上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因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温饱又属于物质范畴,所以,温饱可以决定意识所包含的一切种概念!也就是说:温饱可以决定意识所涉及的一切问题(温饱决定论)!此演绎法完全违背逻辑学法则,因此,其推论:“可见温饱决定道德”必错!既然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那么,温饱则是谈道德的基础。
什么又是基础呢?汉语词典对基础的定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观点,可以理解为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关注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包括道德、伦理等。
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深入分析:一、温饱是生存的基本需求温饱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指的是食物和温暖的需求。
在满足温饱之前,人们的主要精力必然用于寻找食物和解决生存问题,因此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道德、伦理等精神层面的需求。
只有当人们满足了温饱等基本生存需求后,他们才能将注意力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包括道德和伦理等。
二、道德与温饱的关系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意味着温饱是唯一的条件。
道德与温饱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满足温饱需求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道德问题,而道德水平的提高又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从而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三、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观念是在人们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才形成的。
在温饱尚未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道德问题,也很难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
只有当人们满足了温饱等基本生存需求后,他们才能逐渐形成对道德、伦理等的理解和追求。
四、道德的价值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它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还为人类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和追求。
在满足温饱等基本生存需求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包括道德、伦理等。
这些精神价值的追求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五、温饱与道德的平衡发展在满足温饱等基本生存需求的前提下谈道德,并不是要忽视或削弱道德的价值和作用。
相反,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道德建设和教育,使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解决温饱等基本生存问题,使更多的人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关注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生活的追求。
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论词

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论词1. 引言概述: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和温饱是两个广泛讨论的话题。
温饱作为人类基本生存需求之一,指的是个体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衣物和住所,以满足其生理和基本的心理需要。
而道德则是对于一个人或者社会行为规范的评价体系。
那么,是否可以将温饱作为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争议。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定义温饱和道德,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然后分别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探讨温饱是否为谈论道德必要条件的基础,并就这一问题展开辩证分析。
随后,我们将对声称温饱是谈道德必要条件立场进行反驳与回应。
最后,在总结辩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温饱和道德关系的看法。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理解并探索温饱是否为谈论道德必要条件之争论,并通过分析辩证地展示不同立场上的观点与逻辑,从而促进对于温饱和道德关系的深入思考。
无论读者持何种立场,本文都将为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进而拓宽了解道德与基本生存需求之间关联的视野。
通过此篇长文,我们希望能够为大众提供一个深入讨论与思考温饱与道德关系的平台。
2. 正文:2.1 定义温饱和道德在讨论温饱是否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对于“温饱”和“道德”的定义。
温饱指的是个人在物质方面得到基本满足,即具备足够的食物、衣物和住房等实质需求。
而道德则是指行为准则或标准,包括个体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正义、善良等价值观的思考。
2.2 温饱是否为谈论道德必要条件的基础有一种观点认为,没有基本温饱,个体将难以关注到道德问题。
这是因为当一个人身处在生活困境中时,他可能会优先考虑如何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
没有足够的食物和住所,一个人无法专注于其他非实质性问题,相比而言,保持生存更加紧迫。
另一方面, 也有观点认为温饱并不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
尽管温饱可以提供舒适和安全感,并无疑对于个体和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但并不意味着温饱与道德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_辩论稿

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正方第一位汤之敏:各位好!今晚的论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谈道德是指推行道德.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我问对方同学,要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看这个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而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起码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那么我再来问对方同学,假如我们谈一种道德,其结果使大家温饱都不能保证,我们还要不要这种道德?当然不要.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我问对方同学,人们定出行为准则是干什么的?定出行为准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让我再来问对方同学,假如我们定出一种行为准则,结果是大家的温饱都不能保证,找还要不要这种行为准则?当然不要.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饥寒时,能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当然不能.我问大家,对饥寒的人,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让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讲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求得温饱的道德.饥寒的人最爱听的是什么?是能够帮助他们解除饥寒的道理,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如果你谈道德连温饱都不能保证,谈道德就不可能推行成功.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历史上,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宁肯饿死.在那时,温饱是否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当然不是.伯夷、叔齐可算是仁人志士了,仁人志士的道德能不能示范推广,姑且不论,我问大家,仁人志士一生奋斗,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救天下.让我再问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让我再来问大家,要是仁人志士一生奋斗,结果是天下人的温饱都没有保证,他们还会不会这样做?不会.他们这样做还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谢谢.(掌声)正方一辩在陈词确立了这么几点:1、确立了核心概念:温饱是最基本的衣食需求,进一步将温饱明确为最低生命线,也就是生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长期不温饱,短期不温饱(饥寒)
谈:将“谈”解释为推行、建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日常语言中,“谈”常常就不能理解为“谈论”,最典型的如“谈爱”,显然就不能理解为“谈论爱情”,而是进行或实施恋爱的行为,再如:我们必须先把这件事解决了,才能谈下一步的行动。
这同样是“进行”的意思。
正方还应否定解释为“谈论”的可能性,因为作谈论解释,辩题将毫无意义,如果只是谈论的话,那随时都可进行,除非人不活了,这是无可争辩的。
谈是瞬间产生;推行需要维持。
道德:
必要条件:不等于不可分割
谈道德主体是民众的道德,而非政府的道德
帮助饥寒的人的道德,而非饥寒的人的道德。
社会人的道德,而非个体人的道德。
例子:管仲: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超道德代表)(道德主体)
对方可能1:只抛出结论,我们要求他去论证
2:对道德理解为外在规范
3.:只举圣人的例子(可以论证道德与超道德)
4.对方如果说不温饱社会也谈道德的例子,可以反问是从来不温饱还是尚未温饱。
5.只是论证道德的作用,而非论证没有温饱也能建立道德。
6认为道德建立了就与温饱有了相对独立性。
(错误的观点)
把温饱和道德两者不要对立起来。
从事实来看,人们不可能也没必要为了道德而完全抵制温饱,通常都是二者兼得,相互促进的
反驳可以用到的
1.历史范畴:不同社会有不同道德规范,古今,中西的差别为什么?因为经济基础不同道德中已经包含了温饱
2.我们讨论的不是谁更重要,而是两者的内在关系(必要条件)
3.道德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温饱实现、个人生存,而不是温饱更重要
4.道德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存在的。
道德是人的理性,以及人际关系(关系的前提条件生存,经济基础)
5.功能与目的:①别总提重要性,温饱道德两者并不是分割对立的
②目的与手段道德是你的目的,生存是实现的一种手段。
6.请证明在缺乏温饱情况下使道德观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或成功推行一种新道德观的实例。
7.我们说的实施道德要以温饱作为保障,而非建立道德观念要以温饱为基础。
8.
最终辩词:
大家好,首先我我总结下对方的几个基本错误
对方错误之处:
第一,对方在不断褒扬中把道德的最高标准当成了道德的最低标准,使原本正常的道德规范变成了一种片面强调对方义务的压迫手段
第二,对方混淆了超道德与道德两者的概念,对于圣人在饥寒条件下的对方所谓“道德”行为,其实是超道德的境界
第三,对方混淆了“从没有温饱”和“尚未温饱”两种情况,对方举例都是尚未温饱的例子第四,对方的观点是没有道德我们该不该谈道德,而我方认为此辩题的意义在于没有温饱我们能不能谈道德。
第五,从始至终对方一直在讲道德的作用,即道德和温饱二者谁更重要,而非论证“没有温饱也能建立道德”
第六,对方将道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外在规范,而忽略了它同时也是人的一种内在需求
我方观点:
①首先,人的温饱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但道德不是生来就有,是随你的成长而不断被教化以及自我学习而来,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形成后产生的,道德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的和谐,所以在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会,才有道德,才能推行道德。
②其次,道德是与自我处境切实相关,我们在这里谈的道德绝不是一个空洞的道德,不是一个近乎理想,完美主义,抛弃现实的道德,对于对方所说的不温饱情况下依旧谈道德的情况我方想说,在这种情况下的道德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自觉自愿的,我们都知道,在明清时期的理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谈论。
那个时候人民很大程度上是饥寒的,但是统治者以及地主阶级为了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就会宣传那些所谓的道德,倡导人们都要遵循伦理规范,可是在我方看来这就是一种为了强权而进行的麻痹,这样非自愿的道德最终只能使人民“反”,建立道德的前提是社会安定,而缺乏温饱,社会很难安定,所以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③最后,无论道德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或者是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行为准则,今天我们要谈道德必须承认在人类生存的条件下谈才有意义,而人类求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
温饱确实是人类为求个体的生存,为延续种族的生命而最基本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我们看温饱的时候,必须了解温饱是一种连续的变量。
也就是说,从三餐不济到丰衣足食之间,有许多层次的温饱。
对方同学借助于简单的二分法,将天下人分为有温饱、没温饱;有道德、没道德。
这么简单的分法怎么能把道德和温饱的关系讲清楚呢?所以我们建议,要检验道德和温饱的关系就必须了解道德与温饱是一个连续的变量。
我们必须看他们相互之间变化的趋势以及相对的关系。
而非完全将二者割裂开来。
所以综合以上,我方对于道德和温饱本身理解,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我方认为“温饱是道德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