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总结陈词修订稿

合集下载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荐读】_辩论赛_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荐读】_辩论赛_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荐读】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就这样结束了,大家想要回顾它精彩的辩论辩词吗?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欢迎阅读。

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正文:x大学——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x大学——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是一九九三年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双方的辩词,比赛结果是x大学队战胜x大学队进入半决赛。

辩题简析这个辩题需要界定的概念有这样一些:一是“温饱”,同时也要界定“饥寒”;二是“谈”,“谈”是指谈论、实施还是指推行、建立。

三是“道德”。

四是“必要条件”。

那么这些概念正反双方各自应当如何界定,才有攻击力呢?辩词详析程序辩论汤之敏(正方一辩):各位好!今晚的论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谈道德是指推行道德。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

将“谈道德”界定为推行道德,这对于正方是非常有利的,但为什么要如此界定,一定要阐述,否则评委与观众就不会坚定地站在你这一边。

这里最关键的“谈”的界定,因为辞典上只有“谈论”的意思,这显然是于正方不利的。

其实将“谈”解释为推行、建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日常语言中,“谈”常常就不能理解为“谈论”,最典型的如“谈爱”,显然就不能理解为“谈论爱情”,而是进行或实施恋爱的行为,再如:我们必须先把这件事解决了,才能谈下一步的行动。

这同样是“进行”的意思。

正方还应否定解释为“谈论”的可能性,因为作谈论解释,辩题将毫无意义,如果只是谈论的话,那随时都可进行,除非人不活了,这是无可争辩的。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从观众头脑中排除“谈论”,绝掉反方想混水摸鱼的念头。

第二步还应从进行推出“推行”,这可从“温饱”的主体着手,主体是个人还是众人,前者主要是实施的问题,后者则有维持与推行的问题了。

从命题的意义讲,谈众人才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可惜正方没有很好地阐述,同时没有在整个辩论中坚持这一点。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_辩论赛_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_辩论赛_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温饱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只有解决温饱问题我们的社会才有更好的发展,那么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吗?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欢迎阅读。

思路分析纵观整场比赛,正方的输,不是输在反方手中,而是输在自己的手中,他们是被自己打败的。

从我们对辩词的分析来看,反方并没拥有致命的武器,在辩题上也丝毫不占优势,相反,正方在辩题上或许还略占便宜。

正方的辩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正方应该对辩题的每一个概念进行严格而全面的界定。

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二个概念,首先是“温饱”,怎样才叫做温饱,怎样才叫做不温饱,正方应在二者之间划一条比较清晰的界线,并且要说明划分的依据,当然绝对清晰是不可能的;其次是“谈”,从正方的立场来看,应该将其界定为“建立”“推行”之类,这样的界定在口头语言的使用中是完全有依据的,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

在界定时,不能简单的定义一下了事,还应该提出之所以这样界定的依据,尤其是可能引起较大争议的概念,这样才能说服评判与听众(这是辩论的目的所在),才能封杀对方立论的空间,才能争取到辩论的制空权。

然而遗憾的是,正方并没有这样去做。

正是因为没有作这项工作,所以没有将辩题理解清楚,甚至可以说没有真正明白辩题的含义,因此,在整场辩论中,正方表现出逻辑思路混乱,没有清晰的逻辑底线。

其实,正方应该有的界定,在辩论过程中零零星星地都出现了,例如,一辩一开始就说了:“谈道德是指推行道德”,三辩提出的“超道德”概念,四辩指出的:“晚饭没吃也没关系,下餐还有得吃,这不叫饥寒哪!”等等,但由于没有对辩题进行全面细致的推敲,于是便让这些闪光的思想被一大堆杂乱的言辞给淹没了。

我们从对辩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反方的逻辑也是很不严密的,也可以说是漏洞百出,只是正方自己的逻辑思路没有理清,穷于应付,无暇顾及罢了。

在辩论过程中,正方应坚持现实主义的作法,从世界的本来面目出发,而不是从理想的角度出发。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四辩稿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四辩稿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四辩稿“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四辩稿对方辩友以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宁肯饿死;朱自清不受嗟来之食,坚守道义的例子证明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违背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理念。

仁人志士的超道德行为不符合道德作为大部分人所实践的规范和准则的含义。

对方辩友还强调,因为人是有理性、有思想的,以理性为基础的道德意识是存在的,那么请问:像这样缺乏物质基础的道德思想难道不是稍纵即逝、缺乏长效性的吗?倘若一个穷困潦倒的人饿了,起初他的理性或许可以引导他坚持道义,不去偷蒙拐骗,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他所坚持的道义会因为温饱的困扰而消逝。

温饱,是指吃得饱,穿得暖,解决的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问题。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定律,人都有利己性,生理需求作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中最基本的一种,只有当温饱这一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人才会产生对更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包括对道德理想的追求。

五名探险队员在洞穴探险时因山崩被困,因为食物不足,其中四人把另一名队员杀害并吃掉,才赖以生存到救援队到来的那一天。

这充分证明,当温饱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时,人会出于利己性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即使那人原来的道德意识很强。

所以,对个人而言,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和社会程序而产生的理念、准则和规范。

中国在上世纪80年末,通过实施菜篮子工程和安居工程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在这个前提和条件下,为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意识,政府提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这从国家层面证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说过,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面对一群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劳苦大众,大谈道德的崇高、人性的伟大,注定只能是空洞的说教,就像空中楼阁,因为缺少温饱作为基础,顷刻倒塌。

这跟宋明统治者为了控制人的基本需求而盲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企图以冠冕堂皇的道德理念压抑人性是一样的无知。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总结陈词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今晚很高兴与对方辩友进行了这场辩论赛,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正方进行总结陈词。

第一,什么是道德?无论是作为行为标准解释还是意识形态解释,它都具有社会普遍性,简单来说,就是人人只要愿意触手可及的,实在不行努努力踮起脚也能够着的东西。

而对方辩友在之前的环节中举了大量圣人贤士的例子,的确,他们在物质贫瘠的情况下保持了极高的道德品质,这点让我们很佩服,但只有少数人或许为了个人的理念可以鄙视甚至放弃温饱这个最基本的要求, 整个社会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接受这样一种理念。

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能够实现像颜回那样的仁人志士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 那是一种超道德行为, 并不能够被视为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的道德。

第二,辩题中的谈如果单纯只是解释为谈论的话,那我们今天的讨论就毫无价值,谈论无时无刻可以进行,甚至可以说是生命不息,谈论不止。

而我们命题的主体只有是众人,才会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因此应该解释为推行、建立。

谈道德的三层含义,实质上指的是建立道德观,建立道德规范,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建立”的前提条件应是社会安定,而缺乏温饱,社会是很难安定的,我们坚持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之一,并不意味着必须得先追求温饱,甚至在这一过程中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

相反,主要是因为它能够极大地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而战火连天、国贫民乏的索马里恰恰就是缺乏了温饱才导致如此。

第三,温饱是描述人民生活水平的一种状态,它包括精神温饱和物质温饱两个层次,后者是指人们是否能够就社会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其中起关键因素的是科学文化水平。

只有实现二者的统一,才能说是温饱。

人的温饱需求是与生俱来的, 一个小娃娃生下来, 他就想吃, 想要有温暖, 但是人的道德是人类社会形成之后才产生的,而道德不在了, 那还怎么谈道德呢?所以谈道德就不能离开温饱这个前提。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随着国际化的发展,我们引以为豪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正在陨落,多元化的思想和文明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当今这一辈甚至是下一辈的思想。

半决赛《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四辩陈词

半决赛《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四辩陈词

半决赛《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四辩陈词第一篇:半决赛《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四辩陈词半决赛《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四辩陈词谢谢主席。

各位评委各位观众,今天,我不想使用线反驳后总结的老套路,因为我们今天讨论的不仅仅是一个辩题,更是一个有关生存、有关道德、有关人性阴暗面与光明面斗争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讨论结果将引导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

下面,我讲抛开输赢,向您阐述我放用可管理性的态度思考的结果。

对方辩友提到了生存,我们承认为了活下去不得已放弃道德的现象存在,但是它应该被当作正确的价值选择吗?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描绘了正纠结于生存还是道德的失业男仆看到他人为活着可以毫无顾忌的做出违背道德人伦的事后,立刻做了盗贼的故事。

可见由于人们的行为会相互影响,放弃道德会演化为恶性循环,若如对方所说,温饱应放在第一位,放任道德沦丧,任由人性的阴暗掩盖光明,我们的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您想过吗?当人性泯灭,为了生存不择手段成为公认的价值观,您可以承受良心的谴责,可您是否有勇气接受我们生活的是这样一个冷漠自私、残忍、阴暗的社会?我害怕,我害怕生活在那样阴冷可怖的世界,这样的世界看不到美好、看不到希望,我们的社会绝不会承认这种将人类引向深渊的价值观,即使放弃生命,我也不会为那背弃了道德、燃烧着欲望的地狱之火添一根柴!现在,让我们回看辩题,温饱为什么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呢?因为谈道德的方式有很多种,有没有温饱都可以谈道德。

小学课文《小珊迪》中,大冬天赤着脚穿着单衣卖火柴的珊迪被轧断了双腿也坚持把找回的4便士还给客人。

您可还记得珊迪是如何恳求客人买火柴的吗?”先生,您现在就买吧,我饿极了。

”贫困的珊迪至死都不放弃道德,而对方学习者以道德为基础建立的法律的法学系同学却告诉我们,珊迪没解决温饱就没资格谈道德,这样的观点让您学习的法律情何以堪,何以自容啊。

谈道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陈光标做慈善是谈道德,难道在不温不抱的狱中写下名篇《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不是谈道德,难道贫病交加的朱自清拒食美国大米不是谈道德,难道靠拾垃圾收养弃婴的老夫妇不是谈道德?温饱时有时无,谈道德却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从未间断,正因如此,我们伟大的中国虽然历经战火与饥荒的洗礼,依然能以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身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综上所述,为了人类社会的稳定,为了人类生存有光明美好的希望,不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谈道德!第二篇: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四辩各位评委、正方的辩友、各位朋友: 你们好!作为反方四辩,我的发言分成三部分。

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论词

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论词

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论词1. 引言概述: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和温饱是两个广泛讨论的话题。

温饱作为人类基本生存需求之一,指的是个体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衣物和住所,以满足其生理和基本的心理需要。

而道德则是对于一个人或者社会行为规范的评价体系。

那么,是否可以将温饱作为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争议。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定义温饱和道德,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然后分别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探讨温饱是否为谈论道德必要条件的基础,并就这一问题展开辩证分析。

随后,我们将对声称温饱是谈道德必要条件立场进行反驳与回应。

最后,在总结辩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温饱和道德关系的看法。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理解并探索温饱是否为谈论道德必要条件之争论,并通过分析辩证地展示不同立场上的观点与逻辑,从而促进对于温饱和道德关系的深入思考。

无论读者持何种立场,本文都将为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进而拓宽了解道德与基本生存需求之间关联的视野。

通过此篇长文,我们希望能够为大众提供一个深入讨论与思考温饱与道德关系的平台。

2. 正文:2.1 定义温饱和道德在讨论温饱是否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对于“温饱”和“道德”的定义。

温饱指的是个人在物质方面得到基本满足,即具备足够的食物、衣物和住房等实质需求。

而道德则是指行为准则或标准,包括个体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正义、善良等价值观的思考。

2.2 温饱是否为谈论道德必要条件的基础有一种观点认为,没有基本温饱,个体将难以关注到道德问题。

这是因为当一个人身处在生活困境中时,他可能会优先考虑如何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

没有足够的食物和住所,一个人无法专注于其他非实质性问题,相比而言,保持生存更加紧迫。

另一方面, 也有观点认为温饱并不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

尽管温饱可以提供舒适和安全感,并无疑对于个体和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但并不意味着温饱与道德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词分析
在现代社会,温饱已经成为了人们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和住所,人们就会陷入饥寒交迫的状态。

因此,我们认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没有温饱,人们无法关注道德问题,更不用说推行道德了。

XXX(反方一辩):谢谢主持人。

我们认为,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虽然温饱是人的基本需求,但道德并不是依赖于温饱而存在的。

事实上,许多人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能够坚守道德准则。

因此,我们认为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论据辩论
XXX(正方一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贫困地区的人们都无法关注道德问题,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为了生存而奔波。

没有足够的食物和住所,他们难以关注道德问题,更不用说推行道德了。

因此,我们认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XXX(反方一辩):我们认为,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
要条件。

事实上,许多贫困地区的人们在极端贫困的环境中仍然能够坚守道德准则。

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食物和住所,但他们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此,我们认为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总结辩论
主持人:谢谢两位辩手的精彩发言。

通过这场辩论,我们可以看到正反双方对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

正方认为,没有温饱,人们难以关注道德问题,更不用说推行道德了。

反方则认为,许多人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能够坚守道德准则,因此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最终,我们需要在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中,找到更为准确的答案。

辩论队正稿

辩论队正稿

一辩:各位好!今天的命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谈道德是推行道德。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

那么我问对方同学: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它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起码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再问对方同学:在温饱都达不到的时候,我们还要不要道德;——当然不要。

这就是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

我问对方同学,那么定出行为准则是干什么的?定出行为准则是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

我再问对方同学,人们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

我再问对方同学,人们定出这些行为准则如不能成为达到温饱的基本保证时,我们还要不要这些行为准则?当然不要。

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饥寒,对于饥寒的能不能脱离温饱而谈道德?当然不能。

请问大家那么对于饥寒人最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为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讲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求得温饱的道德,饥寒人最爱听的是什么?是能够帮助他们解除饥寒的道理,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

我们谈道德,如果连温饱都不能保证,是不可能成立的。

也就是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仁人志士一生奋斗,为了什么?为的是救天下。

那我再问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温饱。

我还要问大家,如果仁人志士一生奋斗连人们的肚子都填不饱,他们还会不会那样做呢?当然不会。

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二辩:对方同学刚才说,“温饱比道德更重要”,她还说,“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大家都知道:不吃饭,我们还怎么活着?不活着我们还怎么谈道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和道德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化的问题,这不仅包括在达到温饱之后再谈道德的问题,还包括在达到温饱之前,处在温饱不同程度上谈道德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
件总结陈词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各位评委、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够和对方辩友一起讨论: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对方辩友能够结合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以及引经据典论述了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但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犯的几个错误。

首先是避实就虚,刻意夸大。

对方辩友提出“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并因此而产生了法律,所谓的统治阶级的意识的体现。

道德是人们在生活生产中自发形成的规范,可以说,它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的成长慢慢扩张,乃至几乎涵盖人们行为的全部。

”在这里要提醒对方辩友,这只是证明了道德的重要性,并不说明道德能够脱离温饱而谈。

而对方辩友既然承认了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那么不就是说明了一点:道德是在人类出现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而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只有温饱。

对方辩友想避实就虚,刻意夸大道德的重要性,但这恰恰证明了我方的观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其次是逻辑混乱,概念模糊。

对方辩友提出:道德也是人们有饭吃、有衣穿,吃得饱、穿得暖的保证。

道德作为意识类的东西……意识能保证我们的温饱那我们都去谈道德好了,还用上班领那点可怜的薪水再说了,道德是意识范畴,温饱是物质范畴,学过辨证法的都知道: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其次表现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上,意识能动作用的产生、能动作用的大小、其发挥程度,一刻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及其规律的制约。

由此可见,事实和对方辩友的观点相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温饱则属于物质范畴,可见温饱决定道德,这又说明了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最后是陈词旧调,毫无新意。

综观对方辩友的整个辩论过程,只不过是继续辩友的观点反复强调道德如何的重要,并列举了许多例子,而这些例子都离不开温饱。

比如女为悦己者
容,在男人面前光光鲜鲜的,又斯文,讨男人喜欢,使环境亮堂,不也是讲道德吗?女士们哪怕抖得再怎么浑身簌簌,裙子下面不会去穿条长裤吧。

大家都知道要穿的好肯定要在温饱的前提下,这又说明了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对这个辩题,我方前两位辩友都作出了充分的论证,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在这里,我将继续深入论证我方观点。

在谈这个问题前,想问对方辩友一个问题——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关系正确答案是: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保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智力支持,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

而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温饱应该是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

既然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那么,温饱则是谈道德的基础。

什么又是基础呢汉语词典对基础的定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由此可见,温饱是谈道德的根本或起点。

没有温饱这个起点,怎么会有道德谈呢显然,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和道德的概念辩论双方都有了明确的认识,这里我不再重复说明。

但我们应该明确这么一个概念,温饱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

离开温饱来谈一切问题都是毫无意义的,当然包括谈道德;而谈道德是指推行、实施道德。

谈道德的前提首先是满足温饱,也就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对方辩友列举了许多即使在饥饿情况下或者某些历史名人在没有温饱的状态下也能谈道德。

其实我们无须为那些个别的事例继续纠缠下去,论据要充分,我们可以举出一个最基本的、最普遍、客观的例子——从人类产生,他们首先寻求的则是生存下去的环境和满足自身发展的所需,温饱则是必要条件。

请问对方辩友,人类是因为谈道德而繁衍到现在吗如果他们放弃温饱而谈道德,现在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呢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众所周知,“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一步就是先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从“五讲四美”到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以及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讲话都是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都是在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提出。

因为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保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温饱决定了道德,无论道德如何转移,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温饱这个起点上。

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没有解决,谈道德就没有任何意义;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谈道德。

道德从产生到变化转移都是以温饱为前提的,无论道德的最终变化如何都要回到温饱这个起点。

所以我方始终认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