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的上博大精深。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其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事实,同时又引发、加剧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由于没有革命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它说明早期的无产阶级斗争实践带有一定的自发性,还没有形成科学地反应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使命的革命理论。
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是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能够历久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
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创造性。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当今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
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调整政策内容,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仍适合于当代资本主义弊端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原理复习思考题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既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极为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和创造发展,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社会历史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以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取得了胜利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这一矛盾的发展引起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怎么消灭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将向什么方向发展?马克思、恩格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论断。
由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个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时在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的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表现了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创造新社会的决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一种科学理论的产生除去理论家的创造和发明之外,总是与产生这种理论的社会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个当然也是如此。
正所谓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指:社会实践的发展的阶段和阶级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前人所提供的思想资料。
其中包括:1、社会实践和阶级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冲突日益尖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基础和阶级条件。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欧洲最早可以追溯到14~15世纪,到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确立起来。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的发生与扩展,蒸气机的发明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
航海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使用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资产阶级的这些历史成就,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历史进步和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正面、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其突出表现就是愈来愈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危机频繁出现。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它的发展规律,它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代替它的未来社会将具有什么样的基本规定性等等,便是那个时代提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
2、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自然科学和发达的工业一起变革了自然界,为正确地揭示自然界的规律、结束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打破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创造了条件。
19世纪40年代以来,一些以研究自然界发展过程为特点的新的学科相继产生和发展起来,如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有机化学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作为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和近代中国级班:学号:姓名: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
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
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
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
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
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广泛采用新技术。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继英国之后,法、美等国也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
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
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完整、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与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人民的精神境界极大地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理论依据在于,它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实事求是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历史依据在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它才能指引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实依据在于,只有以它为理论基础,才能统一人民的思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欧洲,这是国际共产主义兴起的年代。
它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初步成熟必不可分。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正式宣告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发生的第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
工业革命是从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了以手工业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革命,既是一场技术革命又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这一历史性变革不仅创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阵营,还带来了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后果,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之间的矛盾。
随着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为了探求经济危机的根源,解释资本主义本质,解救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找到克服经济危机的措施和方法,就成了时代的要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在产业革命中,随着机器的大规模使用,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社会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
到了19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三大工人起义的失败又表明,无产阶级要达到自身解放的目的,必须有革命的科学理论的指导。
近代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和无产阶级独立政治运动的开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同盟是如何建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马恩认识到这一点,便努力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积极开展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活动。
1846年,他们在布鲁塞尔建立了一个以宣扬科学共产主义、加强各社会主义团体之间联系为宗旨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为共产主义政党的建立提供了组织和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一)经济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18世纪60年代开始,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革命兴起,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地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段。
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都以失败告终,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就成为马克思注意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当代资本主义发生这些变化的实质。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五)政治制度的变化;(2)一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二是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三是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四是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 资本主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19 世纪上半夜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发生历史变化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国家已经确立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尖锐,无产阶级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自18 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欧国家相继发生大机器替代工场手工业的产业革命,从而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时期生产力发展相对迟缓的状况。
大机器及其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把过去个体的,分散的生产资料变成了由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导致了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间的相互联系日趋加强,从而使生产活动从个体活动变为社会活动,使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活动的结果。
不仅如此,大机器及其生产方式还把过去狭小的地方市场汇聚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进而发展成为世界市场。
大机器及其生产方式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使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空前水平,资本主义经济由此突飞猛进。
产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革命,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它所造就的以及其生产体系和资本主义制度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同时,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开始逐步激化起来,经济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结果。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引起的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急剧变革,表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历史的范畴,它的存在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由于工业革命使物质基础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现实,阶级斗争和物质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明显暴露,这就为人们科学地说明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和变革的动力提供了可能。
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打破了各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这种状况使得人们有可能突破狭隘的民族界限,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发现其中的重复性和必然性,即发展社会发展的一般客观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 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 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 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③19 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图景, 为新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④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为新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2.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产生的伟大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其次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而我们需要以马克思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内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生活,自有酸甜苦辣,就好像调色板。
生活,多姿多彩,就好像一部连续剧,从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
总之,生活需要色彩才会精彩!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
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
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②实践具有的物质性,自觉能理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等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③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找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 怎样理解矛盾共性的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取得成功。
5.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①( 强调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的观点, 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产生和发展的.②( 能动性) 坚持辩证法的观点, 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 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③(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和说明世界, 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6.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真标准?①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②就真理的本性而言,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要利用主观同客观是否符合的程度,只在主观范围内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同时,客观世界本身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能够充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③就实践特点而言,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它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主要依据。
7. 当代大学生应该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中凝练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体系,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
弘扬科学精神应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品格,培养大学生创新探索的能力。
合作也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创新是弘扬科学精神的必然条件,我们应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发展科学以正确弘扬科学精神。
8. 如何做到一切以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践中检验、发展真理。
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
③反对唯意志主义和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最为的思想。
9. 怎样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推动生产发展和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意义: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
2、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比较低,而又发展不平衡,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必然要求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其相适应,以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3、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能够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
10. 怎样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之间的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史螺旋向新的更加优越的制度和社会形态代替老旧的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因为人类发展的许过程会有所反复,但整体上升的趋势不变,人类只起执行作用,人类不是在创造历史,只是按照规律实现历史。
11.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改革。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从近代产业革命发生以来,科学技术所显示出的最巨大,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功能,也是科技的主要社会功能②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
近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生产力的一切要素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几十年间有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二来自技术进步,科技决定了经济的实力。
③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仍然有必要在全民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发展。
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科学技术发展史协调着人与自然地关系就是一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的文明史。
12. 辨析:群众与英雄共同创造历史?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任何杰出人物都不能成功。
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其全部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生产方式的主体--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杰出人物不能取代人民群众而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代表,从根本上说,杰出人物的作用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反对" 英雄创造历史" 的观点,也反对" 英雄和人民共同创造历史" 的观点。
这种" 共同创造论" 貌似全面,实际并没有摆脱唯心史观的性质。
13.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途径和实质是什么?waiting for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②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③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④在国内发行国债实质: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14. 简述价值的含义及其规律?1 、价值规律的内容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 、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3)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15. 辨析: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理论过时了?错。
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依然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理论并没有过时。
因为:①机创造新价值。
②自动化体系出现不能改变劳动力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③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工人的范围扩大了。
④个别企业使用了自动化装置,就获得了更多的超额利润,同时由于各个社会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了劳动价值,增加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6. 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