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伊尹为什么要放过太甲 伊尹故里在什么地方
先秦史话丨17.商朝(3)伊尹放太甲、太戊修德

先秦史话丨17.商朝(3)伊尹放太甲、太戊修德一、帝太甲帝太甲(子姓,名至,为商朝第二任帝,庙号太宗,前1753年-前1721年在位),是契之十五世孙、成汤之孙、太丁之子。
太丁是成汤的太子,未即位而卒,故成汤驾崩后,由太甲继位。
帝太甲元年(前1753年),冬季十二月,伊尹祭告先王成汤。
伊尹侍奉太甲恭敬地拜见先祖的神位,百官都各自管理自己的政事,听命于冢宰(官名,殷、周时的辅政大臣,为百官之长)伊尹。
伊尹于是阐述成汤的功勋美德,作了《伊训》、《肆命》、《徂后》,用来训示太甲。
帝太甲三年(前1751年),太甲昏庸暴虐,不遵守成汤的法度,败坏道德,于是伊尹将他放逐到桐宫(离宫名,汤墓附近,在今河南偃师市西)。
在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摄政当国,接受诸侯的朝见(史称“伊尹放太甲”)。
帝太甲六年(前1748年),太甲在桐宫住了三年,悔过自责,回心向善,于是伊尹迎回太甲,并把国政交还给他。
太甲勤修德政,诸侯都归附商朝,百姓因此获得安宁。
伊尹称赞太甲,于是作《太甲训》三篇,来褒扬太甲,称他为太宗。
关于“伊尹放太甲”这一典故,《古本竹书纪年》则另存一说:“仲壬驾崩,太甲继位,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乃自立为帝。
伊尹即位后,太甲被流放了七年,太甲从桐宫潜出,将伊尹诛杀。
太甲任用伊尹的儿子伊陟、伊奋,下令恢复伊尹的田宅,由他们二人平分。
”对此,梁玉绳《史记志疑》驳斥道:“伊尹'摄政当国’,应该实有其事,而'朝诸侯’则是妄语,这必然沿用了战国好事者之言。
至于《纪年》说'伊尹放太甲自立,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之’,尤为妄诞。
”帝太甲三十三年(前1721年),太甲驾崩,庙号太宗,其儿子沃丁继位。
二、帝沃丁帝沃丁(子姓,名绚,为商朝第三任帝,前1720年-前1692年在位),是成汤之曾孙、帝太甲之子。
帝沃丁八年(前1713年),伊尹去世,葬于亳邑。
咎单陈述伊尹的事迹来训诫沃丁。
据《帝王世纪·第四·殷商》载,帝沃丁八年,伊尹去世,年百有余岁。
伊尹故里

漫说伊尹故里在嵩县饭坡乡洛沟村,有一座巍峨的大青山,据说它与上古的皇帝大禹有关。
相传大禹治水时想用此山堵住黄河决堤口,可后来想到治水重疏而不在堵,所以就把此山留在这里,此山因而得名禹皇山。
在禹皇山的半山腰有一个古朴美丽的小山村——伊庄,这就是商代名相伊尹故里。
相传伊尹母亲当年到村边小河里洗衣服,期间从上游漂来一个又大又红的蟠桃,她顺手捡起并吃了下去。
此后还是黄花闺女的她竟怀孕了,这事是小山村沸腾了,伊尹的外祖父一怒之下把“败坏家风”的闺女赶出了家门,就在伊尹母亲走投无路时,一座石洞出现了,内有石桌、石凳、石碗、石筷等起居用品。
伊尹母亲认为吉人天相,自此以顽强的毅力挑战命运,一年之后,伊尹在此诞生,伊尹母亲费尽艰辛把他养大,并教他读书识字。
伊尹长大后,一天夜里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经过,不久,商汤王便委以国政,后来成了商朝历史上的一代名相。
从此,小山村便得名伊庄了。
当伊尹母亲去世时,伊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把母亲葬在石洞附近的一个土丘之下,还在此栽种了松柏,这就是伊庄村有名的闺女冢,并且在土丘附近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较小的土冢,人传丫鬟冢。
伊尹故里的传说够动人吧,但更诱人的是那里还有秀美的青山绿水、淳朴的民风民俗。
春暖花开时,到那里,你会领略到世外桃源之美。
半山腰错落有致的民居间桃红柳绿、花开花落。
走在各家门外,坐在门前的石凳上,“盈盈桃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村中的女人们坐在门前说着笑着纳着五颜六色的鞋底更是如画的一景。
至于吃饭喝水,你不用上心,到了哪家,都会饱尝一桌地地道道的农家饭。
临走时还会让你带上一些山货野味。
夏天,这里绿树成荫、山泉叮咚,更是囊中羞涩者的避暑妙处。
到这里,你能放下所有的压力,忘记一切的喧嚣与烦恼,真真正正看太阳落山、月亮升起之美,享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自适。
你可以到山上当一次放牛娃,到小河里捉鱼摸虾,真正体验农人之乐。
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你到来时,漫山的苹果、梨儿、山核桃等等你尽吃尽捎,淳朴的村民给你的永远是热情、是笑脸、是真诚、是和谐。
从“伊尹放太甲”说起

从“伊尹放太甲”说起作者:二月河《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30日15版)【覃思】最近,看了由杨田同志主讲的20集系列电视讲座《廉语金典》,我感到其思想性、针对性、感染力和鉴戒功能都很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对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活动有参考价值。
王岐山同志多次讲,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一定要结合党史国史。
这套讲座不失为廉政国史方面十分有益的背景资料。
其中的第二讲“伊尹放太甲”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伊尹原是商汤王家里的厨师,他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被任用为国相。
后来,商汤的嫡长孙太甲继承王位,伊尹非常重视对太甲的廉政教育,写了三篇著名的训词,训诫太甲要继承商朝的典制,遵守汤王的规矩,约束自己的言行,对百姓实行德政。
太甲一开始还算听话,但后来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伊尹果断地将他流放到商汤王的行宫兼墓地,一个叫桐宫的地方,让其守孝思过。
三年后,太甲表示真心悔改,伊尹觉得火候成熟,亲自将他迎归复位。
嗣后几十年中,伊尹经常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该批评时批评,该表扬时表扬,该矫正时矫正,该激励时激励,太甲终于成为有为之君,商朝也出现“小中兴”局面。
按《廉语金典》的说法,伊尹不仅挽救了一个小皇帝,更挽救了一个朝代,为商王朝延续600多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政治基础,堪称“中国廉政教育第一人”。
这个典故,让我联想到了当今干部的教育挽救问题。
对伊尹而言,教育挽救太甲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系,不仅是为小皇帝负责,为商王朝负责,也是在为天下百姓负责。
如果太甲步了夏桀王的后尘,昏庸祸国,那么,刚刚开国的商朝很容易覆亡,不知多少生灵会再遭涂炭。
所以,无论任何时候,任何社会、任何组织都应当对其成员特别是骨干成员负有这项责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我国古代儒家非常强调“德主刑辅”,反对“不教而诛”。
我们党历来主张“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轻易把人推向严重对立面,并作为一项重要政治原则始终坚持,换言之,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挽救也应当是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
伊尹放太甲..._《中华上下五千年》_原文_出处_内容

伊尹放太甲【出处】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商朝时期【内容】在伊尹的协助下,汤成功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
商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汤又在伊尹的帮助下完善了各项典章制度,使商迅速恢复了社会秩序,走上正轨。
商汤在位三十年,临终时,因为特别信任伊尹,把辅佐继任帝王的重任嘱托于他。
商朝时,继承的法则是兄死弟及,没有弟弟,才轮到儿子继承。
商汤没有弟弟,因此应该是长子太丁继位。
可是汤还在世时,太丁就死了,因此按照礼法,应该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
于是伊尹便扶持外丙继承了王位。
外丙在位三年就去世了,他的弟弟仲壬继位,仲壬体弱多病,注定也是个短命君王,在位四年就病亡了。
这时能继承王位的只有商汤的孙子、太丁的儿子——太甲了。
此时的太甲只有十岁,但伊尹还是毫不犹豫地扶持年幼的太甲登上了商朝君主的宝座。
他自己则掌握大权,尽心尽职地从旁辅佐,教给太甲如何区分是非对错和治理国家的方法,希望把太甲调教成一代贤君。
太甲年幼少不更事,开始还能听伊尹的教导,谨言慎行,恪守祖辈的礼法,认真对待政事。
可是,他小小年纪就登上权力的顶峰,众星捧月般地长大,而且自幼丧父,没有受过严格的管教。
没几年,他顽劣的性情就开始滋长,自认是一国之君,万人之上,没人能管得了自己,渐渐变得忘乎所以,对伊尹的教导也开始不耐烦起来。
他觉得伊尹虽为宰相,却是奴隶出身,自己凭什么要听他的教训。
因此,当伊尹给他讲祖宗的规矩,向他传授汤立下的法度,用历史上贤君的故事教育他时,根本听不进去,而且表现得很敌对。
渐渐地,他变得恣意妄为,喜声乐,醉酒宴,一再地破坏礼法。
更可怕的是,他竟越来越像夏桀,喜欢滥用民力,暴虐嗜杀,百姓苦不堪言,对他的不满越积越深。
对于太甲的无心长进,暴虐成性,伊尹和群臣都忧心忡忡,一再规劝,提醒太甲作为一代君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然而,太甲根本听不进伊尹的规劝,不但一意孤行,甚至还变本加厉。
伊尹非常忧虑,担心如果继续放纵太甲这样胡闹下去,汤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天下,就会被他葬送。
公元前1541年名臣伊尹囚禁商王太甲

公元前1541年名臣伊尹囚禁商王太甲
公元前1541年,商老臣伊尹立太丁之子、成汤嫡长孙太甲继位。
太甲即位后,“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伊尹屡谏不止。
太甲三年,伊尹将太甲囚禁在王都郊外的桐官(今河南偃师),自己则摄政当国,代行天子职权,太甲居桐官三年,在伊尹的耐心开导下,悔过反省,开始弃恶从善,施行仁义。
伊尹便迎太甲归朝当政。
太甲复位后,果然政通人和,诸侯归顺,百姓安居乐业,大有成汤之风。
传说太甲死后,伊尹作《太甲训》三篇,颂扬太甲,并尊他为太宗。
伊尹为商王朝开国功臣,曾辅佐成汤推翻夏桀,建立政权,又辅佐外丙、仲壬、太甲三王,立下汗马功劳。
有传说,伊尹名阿衡,地位卑贱,看到汤是个有作为的人,便乘有莘氏嫁女之机,以陪嫁奴仆身份来到商。
伊尹善烹调,到商后为汤掌厨,他利用侍奉汤进食的机会,给汤分析天下形势,历数夏桀暴政,进献灭夏建国的大计。
后来,他得到汤的信任,并被任命为“尹”,即右相,从此跟随成汤灭夏立商,成为商政权中的赫赫元老。
太甲之后,沃丁继位,伊尹自觉年老,不再参与朝政。
沃丁八年,伊尹病死,相传已有百年之寿。
沃丁以天子之礼隆重地安葬伊尹,用牛羊豕三牲祭祀,并亲自临丧三年,报答他对商王朝的贡献。
伊尹的名字见于甲骨文,记载他历享后代商王的隆重祭祀。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臣形象,在商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他的政治主张对整个商代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趣谈:伊尹放太甲为后来的中兴局面打下基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伊尹放太甲为后来的中兴局面打下基础
导语:伊尹放太甲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
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
伊尹放太甲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
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
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
这个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在《孟子》、《左传》等书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可见此故事内容在古代流传很广。
不过《竹书纪年》记载的内容不同,其云: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
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
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背景:
伊尹为商汤之右相,名挚,是商汤至太甲时期商朝的一位元老。
太甲,商汤之孙。
伊尹助商汤灭夏立下了不朽功勋,商朝建立后,商汤以伊尹为卿士,料理商朝政务。
商汤的长子太丁死在商汤之前,所以商汤死后,按照兄终弟及制,由太丁的弟弟外丙、仲壬先后继任商王。
但是,外丙、仲壬继位不久就死去。
伊尹只好立太丁长子太甲为王。
商初连丧三王,政治出现危机。
伊尹受商汤重托,深感任重道远,他把振兴商朝的希望寄托在太甲身上。
过程:
然而太甲为王年,不修德政,昏暗暴虐,破坏了商汤法制。
伊尹十分忧虑,伊尹多次规劝,太甲根本听不进去。
为使太甲成为有作为的君主,伊尹采取断然措施:在商汤墓所在地桐建了一座宫室,称为桐
生活常识分享。
伊尹放太甲的典故

伊尹放太甲的典故
伊尹放太甲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它是一段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伊尹的故事。
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是这样的:战国时期的小国秦国派出大将军太甲出征攻打楚国,以
解决它和楚国之间的战争,但是太甲一次次的失败,秦国帝国统治者嬴政渐渐失去耐心,
担心他此次谋划失败,就召集臣下寻求解决方案。
帝国里很多人建议召令好文士伊尹到军
营去指挥战争,尽管嬴政有些不信任他,但是他们还是决定让伊尹去救援。
老君子伊尹一来到军营,就一听到他的战士们从楚国那里被追击而来,惊慌失措的故事,就立刻用自己的力量调节战士的士气,让他们学习更先进的战术;伊尹还重新制定了
服装,把他们分组,并向他们灌输坚决抵抗楚军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伊尹精心准备了机会,在某个特殊的机会,他让秦军率先发起攻击,以减少双方之间的伤亡,让敌人失去了
机会,秦军终于以一个胜利结束了这一战役。
伊尹放太甲典故是一个有着浓厚历史味道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能够找到适当的方法
去处理问题,我们就能在困难面前取得胜利,勤奋聪明,智慧是征服一切困难的最终武器。
至今,它仍被视为一种伟大领袖的象征。
【民间故事】伊尹的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伊尹的传说故事伊尹是中国古代湖北人,他聪明机智,善于治理国家。
伊尹在尧舜华夏之地见到国家衰败,民不聊生的景象,便想要帮助百姓改善生活。
他深入农村,走访群众,了解他们的困境。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叫做闾里的地方,看到农民们都在为了说给孩子吃的饭忧心忡忡,伊尹决定找出问题的根源。
他跟着一个农民走进了他的田地,发现农民种植的庄稼虽然茁壮成长,但到了收成的时候却总是被他人抢夺,结果全家又一无所有。
伊尹思索片刻,决定帮助农民解决这个问题。
他找到闾里的村长,并告诉他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农民的劳动果实。
村长愿意听从伊尹的建议。
伊尹建议村长制定一个法律,在农民收获庄稼的时候,由村里派出一些人负责保护,防止有人抢夺。
村长觉得这个办法不错,立即实施起来。
果然,在第一年的丰收季节,村里派出了十几个人,站在农民的田地周围,确保收获的庄稼不再被抢夺。
农民们欣喜若狂,感慨伊尹的聪明才智。
接下来的几年,闾里的农民们一直按时丰收,村里的防护队伍也一直存在。
人们开始把伊尹当成了救民英雄,对他充满了感激之情。
慢慢地,伊尹的名字传遍了华夏大地,许多国家都听闻了他的事迹,纷纷向他求教,希望他帮助处理国家的问题。
尧问伊尹:“你能否效力朕?”伊尹答道:“陛下修明德,臣欲为君尽忠。
”尧对他说:“明天你就来做我的参谋。
”于是,伊尹和尧一起担任政务,他们一起努力把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都调整到一个较好的状态。
伊尹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强商业交流,增加教育投资等等。
在伊尹的努力下,中国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伊尹也因此被尧封为小臣,成为了贵族。
伊尹的传说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慧和努力可以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
通过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并加以正确的解决方法,可以让国家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在权力面前,我们不能忘记初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要有真诚的心态和为百姓着想的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伊尹为什么要放过太甲伊尹故里在什么地方
导语:伊尹的故事由于商朝时仍然在使用甲骨文作为文字,所以当时对伊尹的历史文献十分缺乏,直到后世春秋战国才慢慢开始有对他的零星的记载,但
伊尹的故事
由于商朝时仍然在使用甲骨文作为文字,所以当时对伊尹的历史文献十分缺乏,直到后世春秋战国才慢慢开始有对他的零星的记载,但因为时隔多年已经不可考证,所以伊尹在文献中常常以故事的形式出现。
伊尹据说是被一对奴隶父母收养,养父是个厨师,他养母主要负责采桑养蚕,因为居住在伊水,所以给他取姓“伊”。
而伊尹的生母是因为出于善意违背了神灵的告诫,身体化为一个空心的桑树,被采桑女发现后抚养长大。
因为养父是一个厨师,伊尹后来也学就了一身厨艺,甚至从烹调中领悟了一套治国之法。
传闻,他在以陪嫁奴隶的身份被商汤聘请后,常常给商汤烹饪美食。
有次,伊尹背着鼎和砧板为商汤烹饪做菜时,一边做一边为他讲解。
他从厨艺开始说,内容涉及原料、火候、五味调和等等,但他不仅此而已,他从这些烹饪的东西衍生到治国之道上,两者不断地结合。
伊尹教育商汤,治国也要像烹饪一样注重火候,注意各方面的平衡等等。
伊尹的这一治国之道后来被春秋战国的老子赞扬为是“治大国若烹小鲜”。
除了是个厨子和丞相,伊尹据说还做过间谍。
为了讨伐夏朝,伊尹依靠苦肉计前往商朝作卧底。
他不仅成功地离间了夏桀和大臣的关系,还与夏桀的宠妃妺喜建立关系通过她刺探到了许多商朝的情报,这都是之后他和商汤能够消灭夏朝的基础的一部分。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