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伊尹的评价

合集下载

治乱亦进,以道觉民--《论语》《孟子》中的伊尹及其精神的演进与深化

治乱亦进,以道觉民--《论语》《孟子》中的伊尹及其精神的演进与深化

摘 要:这节课以实景连线的方式,选取《论语》《孟子》的内容,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该 课以探讨殷商圣臣伊尹“治乱亦进,以道觉民”精神的演进与深化为主要任务,选取两本典 籍— — —《论语》《孟子》,聚焦一个人物— — —圣臣伊尹,发掘一种精神— — —执着进取,采用“群文 阅读”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真切把握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传承、发扬的血脉, 并在文言文学习、个性品质发展等方面有所收获。
不 休 ,“ 调 皮 ”不 止 ,让 整 堂 课 都 笑 声 不 断。其效果,不只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更 是在无形之间,消除了经典与学生之间 的时空隔阂。其实,庄子散文的风格本 来就是诙谐幽默的,如《列御寇》中对曹 商“所治愈下,得车愈多”的辛辣讽刺, 《则 阳》里 对 蜗 角 两 国“ 争 地 而 战 ,伏 尸 数万”的夸张影射,其“脑洞”之清奇,想 象力之“奔放”,在古代便独领风骚。仅 就《庖 丁 解 牛》这 篇 课 文 的 写 作 风 格 而 言,也能说是在一本正经地讲笑话,只 不过这份率真风趣被现在看来已经有 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遮掩了而已。因
关键词:国学经典 伊尹 群文阅读 实景课堂
金奖课例 【教学设想】
传承文化精髓,提高文化实力,增 强文化自信,是语文教学的责任。学生 的成长需要民族文化的养分,这养分很 大程度上来源于国学经典。在学生具备 了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之后,让国学 经典走进高中语文课堂,是适时而又必 然的选择。鉴于此,我选取《论语》《孟 子》的 内 容 加 以 尝 试 ,这 也 正 好 与 人 教 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名著导读”的 有关内容相契合。
这节课尝试引入外景,内景外景结 合,力求给学生更多的真实感、真切感。
【课堂实录】 (湖北宜昌一中墨池书院) 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

圣之任者伊尹的简述

圣之任者伊尹的简述

圣之任者伊尹的简述伊尹是原本是一名弃儿,因养母住在伊水的旁边,故以伊为姓。

他是一名厨师,身材短小、貎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志向远大,后来成为商朝开国的宰相。

圣之任者──伊尹当时夏王桀暴虐残忍、鱼肉人民,使百姓民不聊生。

伊尹看出夏朝气数已尽,于是用自己高明的烹调手艺接近商汤,并劝他高举义旗取夏桀而代之。

商汤和伊尹相谈后,顿时觉得相见恨晚,于是拜伊尹为“阿衡”(即宰相)。

商汤得到伊尹后,在宗庙里举行拜伊尹为相的仪式。

伊尹就从调味开始,谈到各种美食,进一步谈到天子必须施行仁道,国家才能强盛、才能长治久安的道理。

商汤对于伊尹能由烹调的技巧,领悟高妙的治国之道相当佩服,故对他信任有加、言听计从。

在商汤和伊尹的经营下,商汤的力量逐渐壮大,于是策划讨伐夏桀。

伊尹建议先停止向夏桀进贡,以探测夏桀的实力。

停止进贡后,夏桀非常愤怒,就调动大军要来伐商。

伊尹说:“夏桀还能调动兵力,可见我们讨伐他的时机,还未成熟。

”于是商汤又向夏桀进贡。

后来又一次停止向夏桀进贡,但夏杰这次没有调动军队的能力了。

商汤于是号召天下,起兵伐夏。

辅佐三代的商王商汤打败夏桀后,将他流放到南巢,夏朝从此灭亡。

诸侯们一举拥戴贤德的商汤为天子,建立了商朝。

在伊尹的励精图治下,商朝国势达到鼎盛。

商汤逝世后,伊尹继续辅佐他的后代,直至商汤的孙子太甲。

太甲暴虐乱德,不但使满朝文武百官惶恐不安,而且诸侯也逐渐离心离德。

三年后,眼看商朝的国势日益式微,伊尹不得已只好把太甲放逐到桐宫,亲自执政。

太甲在桐宫住了三年以后,悔过自责并且表示愿意弃恶从善,于是伊尹把太甲接出来,还政给他,自己则告老还乡。

太甲返位后施行德政,勤政爱民,终于诸侯归附,商朝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伊尹尽心尽力辅佐三代的商王,奠定了商朝坚实的基础。

为了他感念他功绩,他逝世后,帝沃丁(太甲的儿子)以天子之礼葬之。

孟子曾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伯夷是圣之清者,伊尹是圣之任者,柳下惠是圣之和者。

”圣之任者,是指伊尹虽然身处纷乱的时代中,可是仍能始终如一的坚持着自己为国为民的志向,不因功绩显赫或君主无道而有任何改变,这种情操实为圣人之所为。

治国若烹小鲜典故

治国若烹小鲜典故

治国若烹小鲜典故一代贤相伊尹,中华烹饪始祖,辅佐成汤建立殷商......经典记载着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

民间口耳相传有“伊尹作厨”的故事,史书中也有记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据后人多方考证以及著者的实地考察,“有莘”在合阳,伊尹,陕西合阳人,由厨师拜相,论五味调和之法,奠基中华菜系基调,开中国烹饪先河。

伊尹的一生,是忧国忧民、济世的一生。

他的动人传说虽然远古,但代表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出楷模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沧桑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为他做出了高度的评价,那就是“中华第一贤相”。

《资治通鉴》称他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贤相”。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伊尹见汤是个贤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

一次,伊尹见汤询问饭菜的事,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

”商汤听了很受启发,便产生重用伊尹之意,命阿衡(伊尹的名)为“尹”(宰相)。

在商汤和伊尹的经营下,商汤的力量开始壮大。

夏朝末年,夏王桀奢侈荒淫,是个暴君,伊尹建议商汤停止向夏桀进贡,看夏桀如何动作,以探测夏桀的实力。

夏桀果然非常愤怒,征调九夷的兵力,要来伐商。

伊尹当即劝商汤说:夏桀还能调动兵力,我们伐他的时机还未成熟。

于是,商汤又向夏桀进贡。

当伊尹看到时机成熟时,又一次停止向夏桀进贡,但因为夏桀的暴行,这次,他未能调动军队了,于是伊尹就向商汤建议起兵。

商汤很快就打败了夏桀的军队,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诸侯一举拥戴贤德的商汤为“天子”建立“商朝”。

伊尹辅佐商汤灭掉了夏朝,又帮助商汤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使商朝初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从而名扬天下。

商汤去世后,伊尹又相继辅佐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历五代帝王近60年,为商朝的近600年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朝对伊尹给予极高的尊崇,他被称为“格于皇天”,即是天的代言人,死后受到历代商王的隆重祭祀。

伊尹以割烹要汤

伊尹以割烹要汤

(七)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

’有诸?”万章问道:“人们有这样的说法,‘伊尹以当厨子来求得汤的任用。

’有这回事吗?”孟子曰:“否,不然。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①,而乐尧舜之道焉。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干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

《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②。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

伊尹原在有莘国的郊野耕作,喜爱尧舜之道。

(如果)不符合义,不符合道,即使把天下当作俸禄给他,他也不理睬;即使有四千匹马拴在那里,他也不看一眼。

(如果)不符合义,不符合道,一根草也不拿去送人,一根草也不拿别人的。

汤派人带了礼物去聘请他,他无动于衷地说:‘我要汤的聘礼干什么?哪如我生活在田野中,像这样把尧舜之道当作快乐呢?’汤又多次派人去聘请,不久他完全改变了态度,说:‘与其隐居在田野中,把尧舜之道当作快乐,哪如使这个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君主呢?哪如使百姓成为尧舜时代那样的百姓呢?哪如亲眼见到尧舜那样的盛世呢?上天生育这些人民,就要使先知者帮助后知者觉悟,先觉者帮助后觉者觉悟。

我,上天所生人民中的先觉者,我将用这尧舜之道去使人民觉悟。

不是我使他们觉悟,又有谁呢?’他想到天下的人民中,要是有一个男的或一个女的没有享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的,就像是自己把他们推入了山沟似的。

商汤右相伊尹简介

商汤右相伊尹简介

商汤右相伊尹简介伊尹是商汤右相,佐汤灭夏,功绩卓著,为世人所景仰,其冢祠又为历史名迹。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伊尹人物简介伊尹,名伊,又称阿衡、保衡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

道家前身。

《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

”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这可以和古希腊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相媲美。

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

可以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是中华厨祖,中原菜系创始人。

约公元前16世纪初,他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商朝国力迅速强盛。

伊尹人物生平伊尹,名挚,又称阿衡、保衡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

道家前身。

《列子·天瑞》称:“伊尹生乎空桑。

”《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

”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这可以和古希腊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相媲美。

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

可以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伊尹,奴隶出身,被有莘国君庖人收养。

耕于莘野,乐尧舜之道。

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传世。

传说,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今洛阳伊河)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

他母亲生他之前梦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东走,毋顾”。

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

这个善良的采桑女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20里,回头看时,那里的村落成为一片汪洋。

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身子化为空桑。

巧遇有莘氏采桑女发现空桑中有一婴儿,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隶厨师抚养他。

这一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为伊,而他的母亲就是那个采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

伊尹负鼎的故事

伊尹负鼎的故事

伊尹负鼎的故事“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

本文是伊尹负鼎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在司马迁的描述中,伊尹见商汤的故事有两个版本。

第一版本是,伊尹名叫阿衡,他想求见商汤但苦于无门,于是就去给有莘王的女儿做陪嫁的厨师,这才得以见到商汤。

之后,伊尹背着做菜的鼎和切菜和砧板来见商汤,先是跟他谈论烹饪和滋味,后来借机劝说他实行王道。

因此,伊尹负鼎的故事也正是出自这个版本。

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说,伊尹是一个有才有德的隐士,不愿意出仕做官所以一直拒绝商汤的聘请,前后五次才答应下来。

伊尹给商汤讲上古帝王的治国之道,得到了他的重用。

伊尹曾经离开商汤去找夏桀,但后来厌恶夏桀就又回商都。

在入城的时候,伊尹见到了商汤的另外两位贤臣女鸠和女房,回去就写下《女鸠》、《女房》两篇文章。

伊尹负鼎就是出自这一个典故,后世的诗歌文章里常常借用它来指辅佐帝王。

“负鼎”、“伊尹之志”、“伊尹烹饪”等词语也是相似的出处和意思。

至于把伊尹负鼎当成语使用,虽然没有相关的例子和证据,不过这样的比喻也非常恰当,因为负鼎烹饪对于伊尹而言就是一个进见商汤的机遇,而他也因此得到重用,可以说是实现自我价值。

伊尹的读音“伊尹”这个名字读作yīyǐn。

“伊”和“尹”两个字都可以作为姓氏。

“伊”一般是指第三人,即他或者她的意思,这里就是姓氏。

而“尹”一般有治理的意思,也常常用来当做官职的名字,比如府尹。

伊尹是夏末商初人,据说他的母亲住在伊水,所以他姓伊。

至于“尹”,这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在建立商朝后的官职名,位同右丞相。

伊尹原名挚,小名阿衡,父母都是有莘国的奴隶,一个烹饪一个养蚕,所以他从小也是一个奴隶。

虽然如此,伊尹从小聪慧好学,在劳作之余努力学习,不仅学到了父亲一身厨艺而且成为了贵族子弟的老师。

伊尹也因为研究尧舜治国之道而声名远播。

商汤知道伊尹后求贤若渴,三番五次带着厚礼前来聘请,甚至把他比作自己国家的良药,可惜有莘王担心商汤得到伊尹后会对自己国家不利一直不答应。

伊尹被称为什么_伊尹简介

伊尹被称为什么_伊尹简介

伊尹被称为什么_伊尹简介伊尹是夏朝末年生人,商朝的开国功臣,那你知道伊尹被称为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伊尹被称为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伊尹被称为什么伊尹有许多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有第一位贤相、第一位帝师等评价,此外他还有厨圣之称。

史书记载伊尹有着高超的烹饪技艺,而且曾经为商汤从厨艺讲到治国之道,所以被老子赞美为“治大国如烹小鲜”。

据说,伊尹不仅是奴隶出身,而且是被人收养,他的养父就是有莘国国王的一名厨师。

从小聪慧过人的伊尹不仅读书刻苦,也学会了养父一身的精湛的烹饪技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之后,他自愿成为有莘王的贴身厨师,之后被提拔为官以管理膳食。

后来,商汤以迎娶有莘王的女儿为条件,得到了伊尹。

但据说伊尹到了商汤的王宫却一直没受到召见,反而又做起来厨师。

直到有一次,伊尹烹饪的一道天鹅羹被商汤在品尝后大为赞赏,他才以厨师的身份被商汤召见。

传说,伊尹见商汤时,背着做菜的鼎和切菜和砧板。

他一边给商汤烹饪,一边讲厨艺。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关于伊尹说汤以至味的记载,他给商汤讲了烹饪的原料尤其是水,跟他说注意火候和调味,告诉他食物美味的境界,此外还列举了许多各地的美味。

伊尹讲的不止是厨艺,里面包含了许多治国大道,这才是他要告诉商汤的。

因此,伊尹得到重用,由厨师最后成为一代贤相。

伊尹“厨圣”的尊称,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甚至新加坡等地方的厨师界公认的。

甚至传说,伊尹能够发明汤药,也是因为他有做汤的厨艺基础。

伊尹之志什么意思相传商汤孙子太甲继承王位后,太甲统治残暴,不遵守他祖父、父亲定下的仁德国策,把国家搞的乌烟瘴气,百姓颇有怨言。

为了守护商汤留下的基业,让商朝百姓安居乐业。

伊尹把太甲放逐到了商汤陵墓之地所在桐宫,之后伊尹代为执掌商朝大政,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共和执政。

为了教育太甲善待百姓,亲近贤臣的为君之道。

伊尹主持编纂了《伊训》、《肆命》、《徂后》等书籍来教导太甲如何治政,应该怎样善待百姓,禁绝仁善之君不该做的事情,如何亲君子远小人,讲述商汤统治时所制定政策的深刻含义。

浅谈伊尹关于德的思想

浅谈伊尹关于德的思想

浅谈伊尹关于德的思想摘要:伊尹认为德主要有美善和勤俭两层含义:善与恶相斥,勤与俭相成。

德的维修在于追求“一德”。

德的意义在于维持家国天下以达到和谐的治世。

关键词:含义;维修;意义汤臣大贤惟有伊尹!《孟子》云:“伯夷圣人之清者也,伊尹圣人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人之和者也,孔子圣人之时者也。

”可见伊尹与孔子齐名。

伊尹位重权极。

其治国思想值得分析和研究。

伊尹的治国之道,实质上是中央集权地建立及维护。

其治道的核心是德。

所谓“德惟治,否德乱”。

[1]伊尹认为德有其特定的含义,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两层意思:一,美善,“言当敬身,念祖德。

圣谟洋洋,嘉言孔彰”。

[2]洋洋即为美善之意。

“此叹圣人之谟洋洋美善者,谓上汤作官刑,所言三风十愆,令受下之谏,是善言甚明可法也。

”[3]由此可见,此“美善”与“官刑”可谓相辅相成,“官刑”对于邦君下士,行“三风十愆”者无疑是恶的。

但这种恶却反衬着“圣人”的美善。

然而“臣下不匡,其刑墨”,[4]则说明对于为人君者,这种美善的保障需要为人臣者的匡正,就连圣人也不例外。

“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

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

”[5]“尔惟德”,谓修德以善也,“尔惟不德”,谓不修德为恶也。

有引文分析可知善德无大小,小善都值得万邦庆贺。

为恶无小,小恶都可坠失宗庙。

可见,小善就是大善。

小恶就是大恶。

这句话语里其实隐含着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发展的过程。

我们能从中看出成就善德的至高要求,即有恶的存在就完全否定了主体的善德,就是说主体丝毫不能有小恶。

伊尹思想中的善德为至善,对恶有绝对的排斥性和不可兼容性。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6]善为德的主要内容,单个人的善不是至善,因为“善无常主”。

善只有“合而能一为常德”[7]方为至善。

然何谓“合而能一”?笔者认为达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

”[8]的现实效果,即是“合而能一”;“俾万姓咸曰:‘大哉!王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恒的精神不朽的价值
读孟子的《孟子·万章》对中国元圣伊尹评价之语所想到的
中国儒学亚圣孟子在其《孟子·万章》中说伊尹是“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纳之沟中,自任以天下重如此,故以伐夏救民。

”这段话的意思是:孟子对元圣伊尹一生的评价。

其意是:在伊尹心目中,经常考虑的是整个中国普天之下的人民的生存状况及命运问题,他认为在中国范围内,只要还有一个男子或是妇女,没有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的话,就如自己把他们推进沟壑中一样,他就是把天下个别人的疾苦,视为整个国家人民的疾苦,把天下人民的灾难,视为自己没有尽到拯救的责任,正因为他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强烈的济天下之难的责任心,所以才顺从汤王告别安逸的种田和以尧舜之道为乐趣的处士生涯,踏上了伐夏救民,灭夏兴商的汤武革命的大道,登上了为实现尧舜所期盼构建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人人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生活而奋斗的壮丽事业中。

读此段话后的几点感悟:
一、我认为这是儒学亚圣孟子对元圣伊尹一生的精辟而深邃的评价,是对伊尹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信念,积极处世态度,卓越贡献的总结概括。

这是对伊尹全面准确的评价,发人深思,启迪心灵的评价。

二、这是对儒家创始人伊尹“祖述尧舜”宗旨、本质、内涵的深刻描述。

孟子在《孟子·万章》中阐明伊尹“祖述尧舜”的史实还有“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民国36年,上海中华书局发行的《辞海》324页,尧舜条载“仲尼祖述尧舜”。

孟子“言必称尧舜”。

“祖述尧舜”的含义是遵循尧舜之道,修身治国平天下。

孟子这段评价伊尹之语,正是对伊尹“祖述尧舜”,遵循尧舜之道修身形成坚定的信念,进而践行尧舜之道,治国平天下。

“伐夏救民”就是对尧舜之道的实践。

三、这是对中国元圣伊尹终生追求的价值观的阐述。

此段首先指明伊尹是有广阔的胸襟,在他心中时刻考虑的是整个国家普天之下所有人民,其中只要有一男或一女,没有享受到尧舜之道,大同思想,和谐理念的恩泽的话,就如同自己把他们推入沟壑中一样。

尧舜之道就是天下为公,构建大同社会,人人都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生活。

民国36年中华书局发行的《辞海》342页,“大同”条载有按语说,“同,犹和也,平也。

”这说明尧舜之道的大同思想的内涵本质是和平,即和谐,评语中说伊尹是“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纳之沟中”,这充分道出了伊尹以尧舜之道,大同思想和谐理念,让人民个个过上和平生活,享受和谐的恩泽,在伊尹头脑中已形成坚定的信念,天下只要有一男一女未享受到和谐的恩泽,就认为自己未尽到拯救的责任感与强烈的内疚,感到万分不安。

于是就痛下决心,
以天下为己任,济天下之难,济世救民。

在夏民正受暴君夏桀残酷统治,不堪忍受之时,他就接受汤王聘请,接受汤王共同“伐夏救民”,建立大一统的商朝,拯救夏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实现了以尧舜之道,大同思想和谐理念,济世救民的价值观。

总之,这段评语,揭示了中国元圣伊尹的价值观:即以和谐为核心,以仁义为灵魂,以天下为己任,济天下之难为形式,以济世救民为目标。

这是中国元圣,儒学创始人伊尹为中华民族建构的永恒的不朽的主流价值观,是支撑中华民族最稳定,最牢固的价值观支柱脊梁。

这一价值观历经几千年,但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仍一脉相承,不曾中断。

可以说:中国元圣,中国儒学创始人伊尹,是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的主要奠基者。

四、元圣伊尹在以和谐为核心,以仁义为灵魂,以天下为己任,济天下之难为形式,以济世救民为目标的价值观驱动下,在直面暴君夏桀的残酷统治下,在鸡犬不宁的情况下,伊尹为实现自己终生追求的价值观,冒着随时就有可能被夏桀杀头的危险,五次到夏宫劝谏夏桀,使之改邪归正;在直面商朝第五位帝王太甲,暴虐无道,不遵汤法,又不听伊尹劝告,恣意孤行,为非做歹,伊尹采取果断措施,冒着篡逆之嫌,以铁腕手段,以臣放君,让太甲于汤王墓地居忧思过,太甲悔过,伊尹还政于太甲,赢取了“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的“太宗中兴”的和谐盛世局面。

孔子在以仁义为灵魂,以天下为己任,济世救民的价值观支配下,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最后把鲁国治理得,国泰民安,一片和谐景象。

他以至圣的名誉书写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杀身以成仁”的儒家价值观。

孟子“祖述尧舜”,效法伊尹“公天下以为心”之志,励行至圣孔子的仁爱圣德,推行儒家治世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儒家亚圣的地位,并以“舍生取义”的儒家价值观留给中华民族。

周公姬旦,步伊尹后尘,传承伊尹“仁义定天下矣”思想,发展伊尹制礼作乐理念,建立了周朝大一统天下,为800年周业奠定了基础。

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仁取天下,赢得了汉朝国力增强,版图增大,建立了和诣强大的帝国。

唐朝传承儒家“兼和为上”,“兼容和谐”的理念,推行包容开放,责任担当的精神,与少数民族和谐相处,同周边国家友好往来,使中国文化出现大发展大繁荣,把长期遭受五湖乱华,连年混战局面,再度走向统一,走向辉煌帝国,与唐朝统治者传承推行儒家价值观,与少数民族和谐相处,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分不开。

唐帝国的辉煌,向人们说明儒家的“兼和为上”,“兼容和谐”理念,是正确的价值观,更证明“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谐是价值最高准衡”(张岱年),说明和谐是判断价值的最高标准尺度,唐朝的发展辉煌。

向人们说明,有多大的包容开放,就有多大的辉煌。

孙中山高举天下为公的大旗,以天下为己任,实施辛亥革命,结束中国封建统治。

毛泽东高擎
济世救民,民主革命的大旗,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胡锦涛主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天下为己任,济天下之难,提出构建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伟大目标,抵御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纵观中国文化,中华文明发展史,无不渗透着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主流价值观:以和谐为核心,以仁义为灵魂,以天下为己任,济天下之难为形式,以济世救民为目标的主流价值观的支撑,所以中国元圣,儒学创始人伊尹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最稳定最牢固的价值观,是中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支柱脊梁。

伊尹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主流价值观的主要奠基者,也正因为中国有中国元圣伊尹,至圣孔子,亚圣孟子所倡导的中国主流价值观的长期存在,永葆其青春,才使得迄今为止,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均已失传,世界所有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其原来的民族原来的文化,都被征服或者灭绝,消失的时候,唯有中国的甲骨文,经历世代演进,成为传承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文字载体;唯有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不曾中断,这与中国的中华文化同时并存的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支撑维系,密切相关。

因此,当我们传承、保护、发展中华文明以及中国文化,特别是建设中国软实力,把中国优秀传统和谐文化推向世界,构建和谐世界的今天,更应
对中国主流价值观,有明晰的了解,清晰的把握,自觉的坚守,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恒久的、更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