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到底是哪里人

合集下载

山东省菏泽名人伊尹孙膑简介

山东省菏泽名人伊尹孙膑简介

伊尹
伊尹,今山东曹县人。

名挚,一说名伊,又称阿衡,夏末商初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元圣〕、第一个出名的贤相、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而且还被称为烹饪始祖。

伊尹自幼伶俐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把握了烹饪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

伊尹助商汤灭,并教给商汤治国驭民之道,是历史上第一个帝王之师。

历经五朝、辅政三代四朝的伊尹,为理政安民50余载,治国有方,对商王朝的成立、稳固和繁荣,立下不朽功勋,世称贤相,身后,商王沃丁以天子之礼葬之。

孙膑
〔?——前316年〕,山东人。

本名孙伯灵, 因遭嫉贤妒能的庞涓的陷害,被削去两只膝盖骨〔古代称为膑刑〕,故称孙膑。

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

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的原那么,制造了闻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

孙膑传为闻名军事理论家后人,著述有??。

孙膑因其军事方面的成绩位列和,历朝历代关于他都有很高的评判,毛泽东赞扬其“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古有莘国在合阳

古有莘国在合阳

古有莘国在合阳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2日【秦地文化研究】摘要:古代有莘国在合阳,商代大政治家伊尹的出生地在合阳,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文字记载,各地说法不一。

但是各朝代的文献,特别是古代方志,还有历史遗迹以及民间传说都能够证明古代有莘国在合阳,伊尹故里也在合阳。

作者简介:田海龙,男,陕西合阳伊尹村人。

渭南市公安局副调研员,渭南地方文化研究专家。

笔者故乡在合阳县百良镇尹庄,相传这里是商代大政治家伊尹的出生地,尹庄因此得名。

年幼时我就常听乡人讲家乡地处古代的有莘国及伊尹耕于此地的传说故事和历史遗迹,目睹过村东的“伊尹塔”和村西的伊尹墓地及伊尹庙的戏台。

孟子言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由于年代遥远,有莘国在哪里?伊尹的出生地和故里在哪里?商代没有文字记载,后人所记载的史料,各地也是说法不一。

史上有合阳说、陈留说、曹县说、伊川说等等。

其中古有莘国在合阳,伊尹的出生地和故里在合阳之说在众多说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从方志记载,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分析认定古有莘国在合阳都有令人信服的依据。

官方编篆的方志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关于古有莘国和伊尹故里在合阳,古今合阳县志均有记载。

笔者近期专程在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查阅了一些古代地方志史料,力图从县志范围外搜寻历史资料,以志为据,从浩瀚的古代方志中找寻到一些古有莘国在合阳的史志资料。

从笔者搜寻到的古方志史料看,古有莘国和伊尹故里在合阳无疑。

在合阳县百良镇的东乡一带有许多关于古有莘国的传说和遗迹,这里上年纪的人都知道一些关于伊尹出生在尹庄、耕作于此地的传说,也有不少研究伊尹的民间爱好者(北尹的王建全、王军汉、南尹的姚掌生、姚振财、姚发现、李家庄的许生亮、东宫城的曹亦斌、莘村的马育森、张庄的吉广存、合阳餐饮名人李军)。

《合阳县志》记载:伊尹出生在这里的尹庄,亦有历代祭祈之元圣祠于尹庄。

《合阳县志》亦载:在莘村村南的旧秦庄,有伊尹墓地(“文革”时被毁)。

洛阳揽胜:嵩县伊尹祠

洛阳揽胜:嵩县伊尹祠

洛阳揽胜:嵩县伊尹祠
伊尹祠又名元圣祠,位于嵩县纸房乡龙头村,是纪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元圣(第一个圣人)、中华食祖——伊尹的重要场所。

伊尹是夏末商初人,古史记载,他出生于伊洛河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后人为纪念伊尹,在这里建伊尹祠。

关于伊尹的出生地、生卒年月等,史书上没有具体记载,学界对此也尚无定论,如今,开封杞县,商丘虞城县,洛阳的伊川、嵩县等地都有伊尹祠,也都声称为伊尹故里。

据传,是嵩县伊尹祠始建于商周时期,秦、汉、唐、宋、明等朝代均有重修。

有碑文记载的是明宣德二年(1427年),礼部尚书胡淡所建。

现存伊尹祠系清道光年间依旧制建成的……现有正殿五间,左为一德堂,右为三聘台,另存有道义门一座。

2008年6月,嵩县伊尹祠被公布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当前,正在对伊尹祠进行修缮,一座木结构的大殿建设中原文发表于2022.2.24,微卫星新浪博客。

【商朝历史】商朝开国元勋三朝元老伊尹

【商朝历史】商朝开国元勋三朝元老伊尹

【商朝历史】商朝开国元勋三朝元老??伊尹伊尹,(约前1630~前1550)。

商初大臣。

名伊,一说名挚。

今洛阳人。

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洛阳市嵩县莘乐沟),奴隶出身。

因为其母亲在伊水居住,以伊为氏。

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

相传伊尹是出生在伊水边(有说在今河南伊川),长大后流落到有莘氏,有莘氏姓姒,是夏禹后裔建立的一个诸侯国。

伊尹到了有莘氏以后,在郊外耕种田地以自食。

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虽然身处在田亩中,还是时时关心着形势的变化。

他想找到一个有作为的诸侯,消灭夏桀。

他听说有莘国君是一个比较好的诸侯,对平民和奴隶不象夏桀那样暴虐,就想去劝说。

但他觉得不能贸然去接近有莘国君,于是就说他会烹饪,愿为有莘国君效力。

按照当时的制度,只有作了有莘氏的奴隶,才能为有莘国君所用。

伊尹自愿沦为奴隶,来到了有莘国君身边当了一名厨子。

不久有莘国君发现他很有才干,就升他为管理膳食的小头目。

他本想劝说有莘国君起来灭夏,但是一来有莘是个小国,二来有莘氏是和夏桀同姓,都是夏禹之后,因而又不便劝说。

伊尹在有莘国作管理膳食的小头目过程中,商与有莘氏经常往来。

伊尹见汤是一个有德行、有作为的人,就想去投奔商。

可是作了奴隶以后,自己就没有行动的自由,即使是偷跑出去也会被抓回来,轻则处罚,重则处死。

正在这时,商汤要娶有莘氏的始娘为媳。

伊尹看见机会来到,就向有莘国君请求,愿作陪嫁跟随至商。

有莘国君就派伊尹为“媵臣”跟随有莘女嫁到商。

所以古书中称伊尹为“有莘氏媵臣”。

在夏商时期的臣,有各种不同的身份。

古书中称伊尹为“小臣”,金文中称伊尹为“伊小臣”,甲骨文中“小臣”的身份是奴隶,但又区别于一般的奴隶,是管理奴隶的小头目。

“媵臣”就是陪嫁奴隶,这与商代以后的诸侯嫁女,派大夫陪送所称的“媵臣”不同。

到商汤的王宫后,伊尹没有被立即召见,而是被王宫的管理者派到厨房为奴。

伊尹做了一道奇特的汤,商汤品尝后,让厨子来见,伊尹这才见到商汤。

【民间故事】伊尹的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伊尹的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伊尹的传说故事伊尹是中国古代湖北人,他聪明机智,善于治理国家。

伊尹在尧舜华夏之地见到国家衰败,民不聊生的景象,便想要帮助百姓改善生活。

他深入农村,走访群众,了解他们的困境。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叫做闾里的地方,看到农民们都在为了说给孩子吃的饭忧心忡忡,伊尹决定找出问题的根源。

他跟着一个农民走进了他的田地,发现农民种植的庄稼虽然茁壮成长,但到了收成的时候却总是被他人抢夺,结果全家又一无所有。

伊尹思索片刻,决定帮助农民解决这个问题。

他找到闾里的村长,并告诉他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农民的劳动果实。

村长愿意听从伊尹的建议。

伊尹建议村长制定一个法律,在农民收获庄稼的时候,由村里派出一些人负责保护,防止有人抢夺。

村长觉得这个办法不错,立即实施起来。

果然,在第一年的丰收季节,村里派出了十几个人,站在农民的田地周围,确保收获的庄稼不再被抢夺。

农民们欣喜若狂,感慨伊尹的聪明才智。

接下来的几年,闾里的农民们一直按时丰收,村里的防护队伍也一直存在。

人们开始把伊尹当成了救民英雄,对他充满了感激之情。

慢慢地,伊尹的名字传遍了华夏大地,许多国家都听闻了他的事迹,纷纷向他求教,希望他帮助处理国家的问题。

尧问伊尹:“你能否效力朕?”伊尹答道:“陛下修明德,臣欲为君尽忠。

”尧对他说:“明天你就来做我的参谋。

”于是,伊尹和尧一起担任政务,他们一起努力把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都调整到一个较好的状态。

伊尹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强商业交流,增加教育投资等等。

在伊尹的努力下,中国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伊尹也因此被尧封为小臣,成为了贵族。

伊尹的传说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慧和努力可以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

通过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并加以正确的解决方法,可以让国家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在权力面前,我们不能忘记初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要有真诚的心态和为百姓着想的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人。

伊尹

伊尹

伊尹
伊尹(约公元前16世纪),又名伊挚,夏末有莘国(今合阳县)人,商代大政治家。

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商王成汤三聘伊尹到都城亳(今河南商丘)共谋大业。

伊尹精于烹饪,常以调味之理喻王事,成汤视为知音,委以国政。

伊尹辅佐成汤灭除夏桀,建立商朝,被尊为“阿衡”,亦即宰相。

商汤去世,又先后辅助外丙、仲壬二王当政。

仲壬死后,其侄太甲继位,破坏商汤法制,怠乱国政,伊尹将他放逐到桐宫(商汤葬地,在今河南偃师西南)。

两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迎其复登王位。

伊尹著有《伊尹》、《肆命》、《徂后》等书。

临告退,又写成《咸有一德》。

年百岁而卒。

辅政四朝的伊尹,对商王朝的建立、巩固和繁荣,立下不朽功勋。

今百良乡尹庄为伊尹出生地,莘村为伊尹耕作处。

三汲、阿场、陌东、陌西等村,留有伊尹遗迹多处。

莘村南旧秦庄,有伊尹墓,旧有墓田数十顷;墓前有御道,相传为前代命官省察道。

(一九九六年版合阳县志)。

伊尹的故里在哪里

伊尹的故里在哪里

伊尹的故里在哪里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挚,小名阿衡,“尹”不是名字,而是“右相”的意思。

本文是伊尹的故里地址,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就已有历史文献来看,伊尹出生在有莘国,具体说是空桑。

有一个传说,里面空桑是指伊尹的生母肉身化成的空心的桑树。

但也有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一个地名,具体如何现在无从所知。

现在一般认为,伊尹故里是在河南,不过只河南省就有三个地方有伊尹故里,都在争抢这个名头,其中洛阳有两处。

洛阳嵩县认为自己是伊尹故里的证据是,那里的伊尹祠一个尹姑冢,此外明清时期也有一些史料文献提到当地与伊尹的关系。

洛阳伊川县则是根据伊尹母亲生活在伊水的故事为判断,而伊河全流域都在洛阳境内。

相比上面两个,开封杞县的伊尹故里被认为最符合实际情况,最具有可信度。

当地有一个空桑村,有关这个村是伊尹出生地的历史记载有不少,还记载当地原来有一座伊尹庙可惜早就被毁坏。

此外,据说当地有一条河流古时候就叫做伊水。

杞县还有一个别人无法比较的证据,那就是伊尹的后裔以及他们的家谱。

后代至今已经传了有140代,每一代都在家谱上有清楚的记载。

各地争抢伊尹故里的现象,除了历史本身成迷外,更多的是当地在牵强附会甚至弄虚作假,目的为了提高知名度或者发展旅游业。

伊尹个人资料伊尹是夏朝末年生人,后来辅佐商汤伐夏建商,被封为尹,之后在商朝为相五十余年,共教育并辅佐共五任君王,死时已有100岁。

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在教育、思想、医学、厨艺等多个方面颇有建树。

伊尹名挚,小名阿衡,“尹”是他在商朝时的官职名,位同右丞相。

为相时,他实施德政,整顿吏治,使得商朝建立后迅速恢复经济和国力。

除了丞相,伊尹还是一个帝师,他在被商汤聘请之前就是贵族子弟的老师,之后成为了商汤以及他之后几位的皇帝。

伊尹以尧舜之道为主要教育内容,注重他们在道德修养方面的培养,而他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通过传达上天的旨意,此外他也十分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伊尹——从奴隶到宰相

伊尹——从奴隶到宰相

伊尹——从奴⾪到宰相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挚,⼩名阿衡,“尹”不是名字,⽽是“右相”的意思。

夏朝末年⽣于空桑(今洛阳嵩县,⼀说开封杞县),因其母居伊⽔之上,故以伊为⽒。

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贤相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历经五代帝王,为相五⼗余载。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也是中华厨祖,中原菜系创始⼈。

伊尹出⽣于有莘国,是⼀个奴⾪。

⾃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主贵族的厨师,⼜作贵族⼦弟的“师仆”。

但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为妃,伊挚便以陪嫁奴⾪的⾝份来到汤王⾝边。

伊尹来到商汤⾝边后,教商汤的主要就是尧舜之道,就是仁德的治国执政理念,他背负⿍俎为汤烹炊,以烹调、五味为引⼦,分析天下⼤势与为政之道,汤由此⽅知伊尹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免其奴⾪⾝份,命为右相,成为最⾼执政⼤⾂。

此后的伐夏战略多出⾃于伊尹之⼿。

伊尹⾸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遗弃于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过妺喜了解到夏桀王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

商汤经“⼗⼀征”后,不仅剪灭了亲夏的⽅国,⽽且扩⼤了统治区域,实⼒⼤增,灭夏的战争准备⼯作业已完成。

当时夏王朝内部⽭盾更加尖锐,呈现出分崩离析之势,在此形势下,向夏发起最后总攻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

但伊尹为确保战争的胜利,考虑到夏虽然已近末⽇,然⽽它为中原之主已历时400余年,其声威余绪,不可忽视;再者商为夏之⽅国,商伐夏有以下犯上之嫌,没有⼗分的把握不可轻动,因此认为⼀定要等⼤多数⽅国都不⽀持夏桀时⽅可进攻。

于是为试探各⽅国诸侯的⼈⼼向背,伊尹建议汤停⽌向夏进贡,以观反应,桀怒⽽“起九夷之师”,准备⼤举伐商。

伊尹见九夷等⽅国仍⼼向夏桀并听从桀的调遣,因此认为决战时机没有完全成熟,遂与汤复朝贡谢罪,假意忠诚以伺时机。

⼤约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建议再次绝贡,桀⼜召诸侯在有仍(⼭东济宁南)会盟,准备伐商,此次不仅九夷之师不奉夏命(《说苑·权谋》),⽽且有缗⽒(⼭东⾦乡南)⾸先叛反(《左传·昭公四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尹到底是哪里人伊尹被公认为烹饪界的鼻祖,已无太多异议,但是,伊尹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却大有争议。

下面是给大家说说伊尹到底是哪里人,供大家阅读!伊尹到底是哪里人夏朝末年生于空桑(一说今河南杞县,一说今河南伊川县[9-10] ,一说山东曹县,一说陕西合阳),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

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贤相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

他也是中华厨祖,中原菜系创始人。

约公元前16世纪初,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就是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商朝国力迅速强盛。

伊尹人物生平伊尹,名挚,又称阿衡、保衡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

《列子;天瑞》称:“伊尹生乎空桑。

”《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

”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这可以和古希腊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相媲美。

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

可以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伊尹出生后,被有莘国庖人收养。

耕于莘野,乐尧舜之道。

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传世。

传说,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今洛阳伊河)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

他母亲生他之前梦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东走,毋顾”。

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

这个善良的采桑女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20里,回头看时,那里的村落成为一片汪洋。

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身子化为空桑。

巧遇有莘氏采桑女发现空桑中有一婴儿,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隶厨师抚养他。

这一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为伊,而他的母亲就是那个采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

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以致于使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

在今嵩县空桑涧西南,有个平兀如几的小山,就是世传商汤聘请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沟龙头村的“元圣祠”右厢房则专修有三聘台以供后人凭吊。

由于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

于是,伊挚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

《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可见伊尹又是中国第一个帝王之师。

伊尹教给商汤一些什么知识呢?《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教汤效法尧舜的以德治天下,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遗弃于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过妺喜了解到夏桀王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

为了测试九夷之师对夏桀王的态度,伊尹劝说商汤,决定停止对夏桀王的贡纳。

结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

伊尹看到九夷之师还听夏桀的指挥,就献计商汤暂时恢复对夏王朝的贡纳,同时积极准备攻夏。

夏朝末年,同时出现商汤,周。

所以,伊尹经历三代。

大约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对夏王的贡纳,夏桀王虽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师不起”,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陷人孤立无援的困境。

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协助商汤立即下令伐夏。

夏桀战败南逃,汤在灭掉夏王朝的三个属国后,挥师西进,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区;;伊洛流域的斟鄩,斟鄩在洛阳附近的伊洛平原,今偃师二里头村与四角楼村、圪挡头村之间。

此战是伊尹教给商汤的伐夏战略,不久夏朝灭亡。

商朝建立后,商汤便封伊挚为尹。

《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

“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

《尚书君爽》引周公语说“伊尹格于皇天”,是代天言事的。

他的话就等于天意,所以,可以说伊尹是太上教师。

他曾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并自称:“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子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

伊尹以先知先觉自居,把自己的话视为最高教义用以教育人民,大有舍我其谁的派头。

可见伊尹是全国拥有最高师权的人物。

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

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宫,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

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

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

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

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

《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

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

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根据陈君俭发现并且编辑的商周干支年表,伊尹卒于沃丁丁未年,这也是众多甲骨文为什么记载祭祀伊尹必有丁的缘由。

因此有关伊尹的各甲骨文年代,相互关系可以由此一一查证。

伊尹人物争议身世首先已知古代名人只可能受到两个地方的祭祀:祖籍地和墓葬地。

古籍明确记载了伊尹的出生地(祖籍)是夏时的有莘国(今山东曹县北或莘城县在陈留县(今属开封)东北三十五里)对此毫无争议。

明代县志才出现伊水的说法。

而此前所有文献只有“有莘国”“空桑之野”的记载,后因负责护送有莘国公主到达的位于河南境内的商朝都城。

至于宋真宗等古人在河南祭拜伊尹墓的资料;那根本不能论证伊尹出生在河南。

这是一个明显的误导公众和偷换概念的行为,那些资料只能说明【伊尹的墓地最后落户在河南境内而已】商朝入主中原后都城中心都在河南境内。

伊尹作为辅佐商汤王的名相,其后代甚至其墓葬落户在河南境内是很正常很合理的。

至于伊水河。

如果说和伊尹有关也只可能是后人为了纪念伊尹而特意命名。

从古至今纪念伟人都在用这种方法。

籍贯关于伊尹的生地与故里,商朝没有文字记载,后人所记载的史料,说法不一。

按多数史料和传说以及遗迹遗址的追源,河南开封市杞县西空桑村作为伊尹的生地与故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亲至伊尹庙,祭拜伊尹。

这座伊尹庙,即位于伊尹的出生地(今杞县葛岗镇空桑村)。

据《杞县志;重修伊尹庙碑》记载:“开封属邑曰杞,去邑二十五里有空桑城。

《帝王记》曰:‘伊尹生于空桑,即其地也……旧尝有伊尹庙,考之建于商周时,邑人水旱、痨疫无不祷焉……迨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车驾幸其庙,亲洒寰轮,刻序铭于石。

’”有宋一代,学术发达,饱学之士遍布朝廷,对于贤相伊尹的出生地,他们不会弄错,也不可能弄错。

宋真宗亲至伊尹庙所立的原碑虽已不存,但碑额尚在伊尹庙中遗址处,笔者曾亲见。

碑文也保存在《杞县志》及《伊尹世家谱》中,现誊录如下:“宋真宗御制碑赞”:始就于桀,以劝人臣之忠;后归于汤,以济天下之难。

成有一德,敷?万方。

大节昭明,嗣王服其训,余庆不坠,令子承其家。

旧礼攸存,明祀新享。

朕因驻跸,永用怀贤,聊复刻铭,庶几旌善。

赞曰:成汤之仁,溥率来宾,阿衡之忠,天辅成功。

民难既平,嘉谟宾贞。

王室木衰,大训可知。

频蘩之祭,传于永世,金石之刻,表予褒德。

”南宋人范成大在《揽辔录》中记载:“……丙寅过雍邱县(今杞县;;引者注)空桑,世传伊尹生于此。

一里过伊尹墓,道左砖堠石刻云汤相伊尹之墓。

”南宋人周煇的《北辕录》也记载:“八日至雍邱县……行二十里过空桑,伊尹所生之地,又里许伊尹墓。

”位于杞县葛岗镇空桑村的伊尹庙遗址现为一所学校。

前文所提到的宋真宗御制碑碑额就在这所学校的地下埋着。

有几方与伊尹庙有关的碑刻,在一口枯井的井台上,还有一方更奇,竟被埋在土路中央。

据资料记载,这几方碑当是历代重修伊尹庙的碑刻。

伊尹尚有后裔。

伊尹后裔大部分居住在开封县八里湾镇伊砦村。

他们保存有伊尹画像、《河南杞县伊氏家谱》。

从《河南杞县伊氏家谱》序文中可以看出,伊氏后人从汉昭烈帝时为官的第六十六代伊籍和魏时官拜司空的第六十八代伊睿起就开始着意于谱牒,明一百二十代伊思礼增修成谱,清代的伊六璧又于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

据伊氏后人介绍,伊氏已在这一带生活了数千年,传了140多代。

清代嘉庆九年,孔子第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镕曾为《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作序,孔庆镕的夫人还亲笔画了伊尹像和伊尹庙图。

以上这些证据充分说明了,伊尹的故里和出生地只能在今开封县、杞县一带。

笔者还与孙润田、杜支善等几位先生一起,到了据传是伊尹故里的开封县罗王乡伊庄村,伊砦的伊姓就是从伊庄迁过去的。

在路旁的柴堆下,我们见到了一个古石臼,住在附近的一位老人讲,此石臼已有几千年了,是伊尹之母舂米用的。

石臼为红色,比普通石臼显得大了些。

由于年深日久,臼底已被舂穿。

伊庄村村旁的一条河,就是文献中屡屡提到的古伊水。

据《陈留志》记载:“伊水,县东北二十里,环绕伊尹故里。

”《河南通志》亦有相同记载。

伊尹不但是商代贤相,还被尊为“烹饪之圣”,因为“五味调和”之说,就是由他提出的。

弄清伊尹是哪里人,对于更好地研究伊尹是大有裨益的。

不认真研读资料,只凭一些表面现象就对伊尹的出生地轻下断语,不但对历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对读者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空桑村现有空桑庙(系重建)。

伊尹到底是哪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