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淫致病

合集下载

六淫

六淫

六淫简介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

各种解释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六邪”。

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夏季及高温作业中暑、居住潮湿易感湿邪等。

六淫可单独作用机体而致病,也可二、三种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黄疸,风寒湿痹等,且可互相转化,如风寒不解入里化热;热邪不解耗伤津液可化燥;热极生风等。

中医除指六淫为病因外,也将六气的特征与该病症状联系起来认识而形成病证名称,即风证、寒证、湿证、火证、燥证……等.这些病证与六淫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风邪侵袭引起外感风寒,但有的并不要外感疾病而有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如风疹块,临床表现起病急,消退快、瘙痒等,与风的“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一般多认为是由风邪所致,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也可产生与外感六淫所具有的某些类似的性质和证候特点,中医为区别外感六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燥、内火、内湿等。

以下所讨论的以外感六淫为主,包括致病因素的特点和与病因相关的证候。

六淫:病因病理学名词,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

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成为致病的邪气,属于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性病和传染病)的病因。

六淫致病,自外而入,称为外因。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风为六淫之首中医学认为在外感六淫邪气当中,风为六淫之首。

也就是说风邪为六淫邪气的主要致病因素。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风为阳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其性开泄,易使人体皮肤腠理疏松开张而津气外泄,进而使人体的防护功能减弱,外邪乘虚而入。

中医外感六淫致病

中医外感六淫致病

中医外感六淫致病中医把导致疾病的因素分四类:•外因•内因•病理产物•其他病因外因——即中医中的外感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就是我们的各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病理产物——就是痰饮、淤血、结石等;其他病因——包括外伤、虫兽咬伤以及烧烫伤等。

一、外感六淫外感六淫致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外感性是指外界的邪气通过人的体表、口鼻来侵入人体从而致病。

•季节性是指常常在一定时间段发病。

•地区性是指与人居住的地区和环境关系密切。

•相兼性是指外感六淫在侵入人们时还会强强联手,几种同时侵入。

•转化性是指六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有太过、浸淫之意,引申为不正、异常。

二、六淫与六气六淫与六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称为“六气”。

六气的不断运动变化,决定了一年四季气候的不同,即春风、夏暑(火)、秋燥、冬寒、长夏湿。

•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对六气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使人体发病。

•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如六气的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机体不能适应,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当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风、寒、暑、湿、燥、火乘虚而入,导致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

•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为“六邪”。

•因此,是六气还是六淫,主要与机体是否发病有关。

三、六淫之邪的致病特点1.外感性六淫为病,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2.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3.所致疾病,统称为外感病。

4.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5.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6.但是,也有一个季节可有多种邪气致病。

7.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风、寒、暑、湿、燥、热(火),本是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因素,合称为"六气"。

人生存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各种气候变化"打交道"。

正常情况下,人体对各种自然气候的变化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自然气候有序的变化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果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协调关系被打破,不能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就会导致疾病。

此时,六气相对于人体就成为致病的因素,中医学把这类致病因素叫做"六淫"。

六淫可以是气候的反常变化,也可以是正常的气候因素。

当气候发生反常变化时,人群中多数人不能适应,所以会有较多的人感受外邪而生病,只有体质特别强健的人才可以避免。

但是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会有一部分人感受外邪而生病,是因为这部分人体质较弱,或因为某种原因降低了他们对正常环境的适应能力,于是就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六淫邪气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以相互兼挟侵入人体而使人发病。

如风邪可兼寒、湿、燥、热等邪,而形成风寒、风湿、风燥、风热等证。

(3) 六淫所致疾病的性质可以与其原始性质一致,也可以因个体的体质因素及其反应性的差异而发生转化。

如感受寒邪,可以入里化热,湿邪蕴积日久也可以化热。

感受各种邪气,还可以因其体质不同而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疾病,中医学把这种现象叫做"从化"。

如素体阳盛或阴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热化;素体阴盛或阳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素体湿盛或脾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湿化等。

(4)六淫邪气往往从外感受而发病,或从皮肤侵入肌表,或从口鼻侵入肺卫。

因此,外感六淫早期多先出现表证,然后逐步向里传变。

此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感受六淫外邪,而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热(火)的病理变化,中医学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气"等,如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之类。

中医总结六淫的致病特点

中医总结六淫的致病特点

中医总结六淫的致病特点
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是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邪:风邪致病表现为汗出怕风症状,风邪通常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肺和腰部,风邪入侵以后,表现出的症状是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等,风邪容易兼夹其他邪气一起损伤人体。

寒邪:寒邪是阴邪,容易伤阳气。

寒邪是凝滞的,容易导致痛痹,表现为关节痛。

寒性是收引的,造成腠理(毛孔)闭塞。

暑邪:暑是阳邪,有升散的作用。

暑邪多夹有湿邪,常夹湿邪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

湿邪:湿邪是阴邪,容易伤阳气。

它的性质是重浊的,容易造成人体重浊沉重病痛的反应。

湿性是黏腻的、趋下的,容易侵袭人体的下部,造成下部疾病发生。

燥邪:特点就是燥,是干涩的,容易伤津液。

火邪:火邪是阳邪,火性是炎上的,容易伤风、动血,会导致一些出血病证,比如吐血、便血、皮肤发斑。

火邪容易扰动心神,导致疮疡发生。

中医学: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中医学: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中医学: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侵袭人体,尽管随季节气候变化的不同而各有其致病特点,但作为一类外感性病因,又有其共同的致病特点。

1.外感性六淫邪气自外而来,多从肌表、口鼻侵袭人体,引起外感疾病。

六淫致病初起多为表证,常以发热、恶寒、舌苔薄、脉浮为主要临床特征;表证不除,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传变。

正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

”2.季节性六气的变化有一定的季节性,而不同的气候变化,对于致病因素的滋生、传播流行均有不同的影响,故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但是,此致病特征并非绝对不变,因为同一性质的病邪,虽然多见于相应季节,但其他季节亦可发生;加之不同体质对外邪的易感性差异,所以同一季节也可有不同性质的外感病发生。

3.环境性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工作的区域和环境密切相关。

如久居潮湿之地或水中作业之人,易患湿病;高温环境下工作,常见火热燥邪致病;西北高原地区天气寒凉,多见寒邪、燥邪为病;东南沿海地区气温偏高,湿度偏大,常见湿邪、热邪为病。

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如伤风、伤寒、伤湿、伤燥等;又可多种邪气相兼而侵犯人体致病,如风热犯肺、风寒束表、湿热中阻等,甚或三种邪气相合致病,如痹症中有风寒湿或风湿热三邪相兼为病。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性质可以发生转化。

如感受风寒之邪,初起多表现为风寒表证,但也可以入里化热而转变为里热证等。

故《温热经纬•卷三》指出:“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

”病邪的转化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多与体质和邪郁有关。

一般来说,阴虚阳盛体质,感邪后易于化热、化燥;阳虚阴盛体质,感邪后易于化寒、化湿。

应该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转化,并不是六淫中一种邪气变成了另一种邪气,而是邪气所致疾病的证候性质随体质、治疗等因素的转化,表现出的病证特征与最初感受之邪所致病证的性质有所不同。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一、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

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

但在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致病因素。

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由于六淫是致病的邪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

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异常与否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该地区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冬季应寒而暖等,或气候变化过于强烈急骤,如严寒酷热,或暴冷暴热等,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六气淫胜,则为六淫之邪。

二是气候变化作为致病条件,是与人体正气的强弱及适应能力相对而言的。

若气候剧变,机体正气强盛者可自我调节而不病,而正气虚弱之人则可能感邪发病;此外,自然界气候虽然正常变迁,但因个体的正气不足,体质较弱,适应能力低下,仍可感邪发病,因此对于病人而言,六气即成为致病邪气,所致病证也属六淫致病范畴。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共同特点:1.外感性六淫致病,其侵犯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如风寒湿邪易犯人肌表,温热燥邪易自口鼻而入等。

由于六淫邪气均是自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其为外感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六淫致病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故其所致病变又称之为“时令病”。

由于气候异常变化的相对性,因此夏季也可见寒病,冬季也可有热病。

3.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如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长期高温环境作业者,多燥热或火邪为病等。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火邪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火邪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火邪中医学认为,人体在遇到不良的病因因素时,会导致藏于体内的六淫邪气侵袭,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而其中之一为“火邪”。

火邪是一种病因,表示一种热性病因,包含了炎热、热邪、火热等不同形式,它在中医理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火邪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导致阴虚阳亢或是阳虚阴亢而产生。

它通常表现为机体内部的热力过盛,从而导致各种与火热相关的病症。

首先,火邪可以导致体内的阳气过盛,引发上火症状。

例如,由于熬夜、饮食不规律或长期情绪不稳定等原因,人体内的火气就会累积,使得气血运行不畅,产生口腔溃疡、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症状。

此外,火邪还可能导致失眠、口渴、便秘等一系列与消化系统有关的问题。

其次,火邪还会引起伤暑病。

炎热的环境和高温天气,容易让人体内的火邪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进一步加剧阳气过盛。

这种情况下,人体往往容易出现中暑、高烧、烦躁不安等病症。

除此之外,火邪还与肝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在中医理论中,肝脏主疏泄,并调节脾胃的功能,若火邪入侵肝脏,容易导致肝火上升、肝阴不足的情况。

这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大、易怒、头晕目眩等相关症状。

火邪所带来的种种病症,在中医学中有相应的调理方法。

首先,平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的清淡化,避免辛辣食物的摄入,尤其是热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此外,多饮水,经常运动,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热毒素,减少火邪的产生。

另外,调节情绪也是很重要的。

由于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到火邪的产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通过适当的放松方式如冥想、瑜伽等来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对于调理火邪有一定的帮助。

最后,中医理论还强调药物调理。

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如黄连、连翘等,可以用来清除体内的火邪,并平衡人体的阴阳。

但是,在采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因个体差异和用药不当带来其他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火邪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阴阳的平衡,避免火邪的产生。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一、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

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

但在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致病因素。

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由于六淫是致病的邪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

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异常与否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该地区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冬季应寒而暖等,或气候变化过于强烈急骤,如严寒酷热,或暴冷暴热等,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六气淫胜,则为六淫之邪。

二是气候变化作为致病条件,是与人体正气的强弱及适应能力相对而言的。

若气候剧变,机体正气强盛者可自我调节而不病,而正气虚弱之人则可能感邪发病;此外,自然界气候虽然正常变迁,但因个体的正气不足,体质较弱,适应能力低下,仍可感邪发病,因此对于病人而言,六气即成为致病邪气,所致病证也属六淫致病范畴。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共同特点:1.外感性六淫致病,其侵犯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如风寒湿邪易犯人肌表,温热燥邪易自口鼻而入等。

由于六淫邪气均是自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其为外感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六淫致病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故其所致病变又称之为“时令病”。

由于气候异常变化的相对性,因此夏季也可见寒病,冬季也可有热病。

3.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如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长期高温环境作业者,多燥热或火邪为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淫致病
六淫是“风、寒、暑(热)、湿、燥、火”的总称。

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是四季气候变化的表现,加春天风和日暖,夏天暑气炎热,长夏湿气偏盛,秋天干燥凉爽,冬天冰冻寒冷,这些气候的不断变化,促进了自然界的万物牛长,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个条件。

如果非其时而有其气,出现反常的气候,使人致病,则称为“六淫”。

六淫是导致人体产生疾病的外因,关幼波老医生强调外因是条件,而人体的正气是依据,如果身体健康,虽然在气候反常的外因致病因素侵袭下,可以不发病。

假如体质素来虚弱,又不注意锻炼,即使气候稍有变化,亦可发病。

出于人体的体质不同,在感受六淫之邪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出现转化,如风寒可以化热,湿郁可以化热,火热可以化燥,热极可以生风。

人体感受六淫邪气也不是单纯的,如风就有“风寒”、“风湿”、“风寒湿”混合侵入的见症受六淫邪气也不是单纯的,如风就有“风寒”、“风湿”、“风寒湿”混合侵入的见症,在肝炎的病变中,以湿热为最常见、最顽固的致病原因此外由于脏腑本身机能失调,亦可产生风、寒、热、湿、燥、火的病理现象,这并非外来六淫之邪.而是内生的脏腑病理变化的一种表现。

外来的六淫之邪.与内生的风、寒、热、湿、燥、火在证候表现和治疗方法上有所不同.伯是它们的临床表现队;既可有相同之处又可有密切联系
下面扼要介织一下六淫的致病特点:
●风:风为百病之长.多与寒、湿、热等邪相兼.一年四季都可出现。

风性善行而数变,发病急、变化快。

风为阳邪.易袭人体阳位.如人体上部、外部风性主动,如高热、惊厥。

外风为邪侵肌表,肺卫不固;内风多为肝阳上亢、化火生风。

●寒: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在肝炎患者中,脾阳不足则腹胀便溏。

肾阳不足则腰膝发凉,阳萎或女子带下清稀。

脾肾阳虚还出现水肿、腹水。

寒邪犯脾,脾虚寒湿停滞可出现脾阳不运的阴黄证。

寒性收引主痛,盛寒较重,可出现骨节疼痛、脉痛、脉沉肢冷、手足挛痛、甚至昏迷僵直。

人伤于寒,而出现恶寒发热外寒则恶寒.得温不减;内寒则畏寒.得温则减。

●暑(热:暑为热邪的—种。

特点是最易耗气伤津,而出现汗出气促、唇干烦渴。

夏天感寒出现发热、恶寒、肢体疼痛、腹痛、吐泻,名为“阴暑”。

暑热侵袭。

突然晕倒,冷汗自出,手足发凉,名为“中暑”。

热(暑)多兼湿邪
●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为脾阳。

湿性重浊、粘滞、缠绵反复。

湿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混为久居潮湿之地。

外感雾露,或长期涉水淋雨所致;内湿为脾阳不振,过食生冷或酗酒人过,水谷运化失职所生,聚而生湿,停而成痰.留而成饮、积而成水湿邪侵入人体可从寒化或热化,
脾阳素虚.过用寒凉药物,湿邪易以寒化以寒化;胃热,过用温燥药物,湿邢易以热化。

肝炎的病因与病理变比,与湿热关系最为密切。

湿热相合如油裹回,湿得热愈甚,热得湿愈彰,湿伤阳耗气,热伤阴动血,缠绵不解,成为肝病向慢件转化的重要原因。

湿热合邪,郁于肝胆,迫使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于肌肤,遂成黄疸。

湿热可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与湿热并重三型。

湿重者纳呆、厌油、头重如裹、肢体沉重.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滑;热重者,口喝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数;湿热并重者,两者兼见。

关幼波老医生强调还应分清湿热偏于中上二焦,还是偏于中下二焦。

湿热偏于中上焦则见口苦咽干、脘闷腹胀、头重如裹、纳呆厌油;偏于中下二焦则见纳呆腹胀、小便短赤、便溏或便秘。

●燥:燥与湿相反,是秋天的主气,燥则燥结干涩,易伤人津液,侵及肺胃。

燥有湿、凉之分。

秋深切凉,人感之多为凉燥;秋阳暴烈、久晴无雨,人感之多为温燥,温燥、凉燥均为外燥,系外因所致。

此外尚有因汗、叶、下、以及失血等引起的内燥。

不论内燥还是外燥,都以阴液缺乏为特征,如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皮肤干、干咳、大便干等。

●火:火与热只是程度的不同,热为火之微,火为热之惭,热极即可以化火。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灼阴伤津动血。

外感诸邪,郁久不解都能化火,内伤七情和腑腑功能失调.也能生火。

火有虚火与实火。

如高烧、神昏、面红目赤、溲赤便秘等火盛的症状明显,而阴伤的症状不明显,为实火;午后低烧,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无苔等阴伤为主的里热症,为虚火。

实火迫血妄行可出现的衄血、出血l、发斑。

疮疡肿痛也属火证,叫“火毒”。

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化火,而相应出现有关脏腑火盛的表现,在肝炎病患者,常可出现肝胆火盛的症状,如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口苦目赤、胁痛善怒、溲赤便结。

肝肾阴虚火内生而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而数等症。

在重症肝炎中,火毒炽盛,耗伤津液,迅速内陷营血,致衄血发斑,黄疸加深.昏迷不醒,是为病情危重的“急黄”。

原文地址:/html/201209/4541_2.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