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和歌剧创作

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和歌剧创作

莫扎特的生平和歌剧创作

莫扎特,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幼年时被誉为“音乐神童”,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毕生创作了754部作品,622部已完成,132部未完成,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一生的音乐创作,种类众多,包罗万象,当时所有的一切音乐体裁及形式似乎都涉及了,如歌剧、交响曲、协奏曲、管弦乐曲、教堂音乐、舞曲、进行曲、室乐、钢琴、小提琴、歌曲及合唱等,其中,歌剧更是传世之作,影响甚远。

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体裁多样,丰富多彩,可分为三类:一.正歌剧:如《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露契奥?西拉》、《伊多梅纽》、《蒂托的仁慈》;二.喜歌剧:如《虚伪的单身汉》、《假扮园丁的姑娘》、《开罗的鹅》、《费加罗的婚礼》、《女人心》;三.歌唱剧:如《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扎伊德》、《后宫诱逃》、《魔笛》。不论哪类体裁,莫扎特所有的歌剧风格基础就是维也纳古典乐派,这表现在他的旋律上,莫扎特是最伟大的旋律大师,他的旋律,流畅自然,悦耳动听,纯朴易记,百听不厌。歌剧中的重唱甚至比独唱(咏叹调)更为精彩。

莫扎特就是音乐!

莫扎特简介中英双语

太多著名的音乐家了,我挑了我喜欢的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27 January 1756 – 5 December 1791) was a prolific and influential Austrian composer of the Classical era. His more than 600 compositions include works widely acknowledged as pinnacles of symphonic, concertante, chamber, piano, operatic, and choral music, and he is among the most enduringly popular of classical composers. Mozart was born in Salzburg into a musical family and showed indications of prodigious abilities at a very young age. When he was five years old, he could both read and write music and had precocious skills as a keyboard and violin player. Much of hi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was taken up with tours, which included performances before many of the royal courts of Europe. In 1773, aged 17, he accepted a post as a court musician in Salzburg, but was unhappy with his low pay and limited opportunities. Over the next eight years, he frequently traveled in search of a better position and composed abundantly. This situation continued until his dismissal from Salzburg in 1781 by his employer, the Prince-Archbishop, and his subsequent departure for Vienna. He spent the rest of his busy life in Vienna, where he achieved relative fame. However, his finances remained precarious, with periods of prosperity and of penury. In 1782, he married Constanze Weber against the wishes of his family; six children were born, of whom two survived infancy. Musically, this was a period of outstanding creativity which saw the production of many of his best known symphonic, concertante and operatic works, and his final, incomplete Requiem. The circumstances of his death, at the age of 35, have been much mythologized, but were most likely commonplace. In his youth, Mozart had used his gifts of imitation and mimicry to learn from the works of others. From these lessons, in maturity, he fashioned a style that ranged in mood from the light and pleasant to the dark and violent, from a vision of humanity "redeemed through art, forgiven, and reconciled with nature and the absolute". His influence on all subsequent classical music has been profound. Beethoven wrote much of his early music in Mozart's shadow. Joseph Haydn, sometime mentor and later friend and admirer, wrote, "Posterity will not see such a talent again in 100 years". Others claim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after his death, his talent remains unsurpassed.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歌剧《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歌剧,它的结构统一,主题发展广阔、性格的刻画及人物的相互关系处理也非常出色。可以说它是一部民族音乐剧,也是一部与维也纳歌剧传统紧密联系的伟大的神话歌剧,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曲调语言还是和声语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戏剧表现,都十分突出地体现了民族色彩。《魔笛》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后委托,带着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夜后的女儿。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夜后的险恶面目,并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几道考验后获得了爱情。《魔笛》中有几段非常著名的咏叹调,一首是《我是快乐的捕鸟人》,歌词诙谐风趣,音乐活泼欢快,结构精美紧凑,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歌谣风格,活灵灵地展现了帕帕盖诺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另一首是夜后的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这是一首极有名的曲调,表现了夜后仇恨光明的阴暗怪异的变态心理,同时也流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疼爱之情。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后半段的华彩乐段和长期停留在高音区的乐句,使之成为最难演唱的曲目,即使是对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来讲,也有利考验和挑战。另外,帕米娜的《啊,我知道了》和夜后的《心中燃烧着怒火》也同样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魔笛》可以称作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品质,淳朴感情和清醇美丽的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莫扎特振兴德国歌剧的夙愿,开创了德国歌剧以后的发展道路,对新世纪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莫扎特把音乐的创作作为歌剧创作的基础,音乐的独特表现力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增强歌剧的戏剧性。戏剧性广义为戏剧艺术本身所特有的本性。通过情节性、音乐性、主题性、崇高性和生命性才阐述歌剧《魔笛》的戏剧性。进而从社会环境、个人价值和才能方面分析产生这些特性的原因,揭示莫扎特的创作背景。其中,重点突出了音乐在歌剧当中的地位。这对于肯定莫扎特歌剧创作。推进歌剧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莫扎特作为18世纪伟大的指挥家、演奏家、作曲家,他的音乐涉及各类体裁,广为流传,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其中《魔笛》更是以其独特的戏剧性征服了大众。 在各种音乐体裁当中,莫扎特对歌剧情有独钟。他最早创作的歌剧是《阿波罗与海辛特斯》,是他为萨尔斯堡大学的学年结业创作的,是一部不够成熟的作品。后来莫扎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歌剧《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的创作中,这是为宫廷庆典而写作的歌剧。在这部歌剧里他修改了旧的传统歌剧形式,模糊了宣叙调在歌剧中的界限,用咏叹调来表达剧中的戏剧动作。这部歌剧标志着莫扎特歌剧在创作上的成熟。《魔笛》则牢牢地奠定了他18世纪重要歌剧作曲家的地位。 我们先来看一下莫扎特歌剧的几个突出的特点,以便我们结合这些特点对《魔笛》的戏剧性进行分析。 第一,注重情节性。歌剧要以优质的情节取胜。莫扎特的歌剧注重情节的编排,情节的曲折变化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正是在情节上的跌宕起伏、精心布置使得莫扎特的作品有着广泛的受众。 第二,突出的音乐性。莫扎特曾经在一封信中对创作歌剧有过这样的言论:在一出歌剧中间,诗歌必须绝对服从音乐。而他还强调: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

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故事_励志故事

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故事 罗马帝国时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莫扎特诞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不仅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一位小提琴手,也是当地很有名的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非常喜爱音乐,大提琴和小提琴都演奏得非常好。可以说,自从莫扎特来到人间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充满了音乐。 在莫扎特1岁的时候,母亲就经常给他唱美丽的歌谣,一听到这美妙的歌声,小莫扎特就高兴得“依依呀呀”地喊着,兴奋地挥动着小小的胳膊;而当不懂音乐的人聒噪起来时,莫扎特就开始伤心得哇哇大哭。看到这些,莫扎特的父亲高兴地说:“这孩子有音乐天赋!”于是,父亲便经常给他弹奏乐曲。渐渐地,莫扎特开始能够准确地哼出一些简单的儿歌了,那时,他才只有2岁。更有意思的是,在莫扎特玩的时候,只有这游戏和音乐相关,他才玩得快乐,玩得尽兴。而一旦莫扎特表演唱歌,便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任何人也别想让他分心。 莫扎特到了3岁,就更是显出了非同寻常的音乐天赋。当父亲教他的姐姐弹琴时,小莫扎特就在一旁观察着父亲是怎么弹的,然后把其中的要点铭记于心。久而久之,小莫扎特不仅能帮姐姐指出弹错的地方,而且能准确无误地辨明任何乐器上奏出的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他甚至还可以轻易地说出杯子、铃铛等器皿碰撞时所发出的音高。

就这样,莫扎特才4岁便能够跟着父亲学习弹钢琴了,尽管他年纪幼小,但却十分认真。当家人闲暇时,他便给他们弹奏曲子。如果有客人登门造访,他更是要好好地表演一番,而那些客人则个个惊叹于小莫扎特的认真与才华。莫扎特刚满5岁就开始不满足于只弹奏别人的曲子,他开始尝试创作一些简单的小曲子。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与一位朋友一起回到家中,看到5岁的儿子正聚精会神地队在五线谱纸上写着什么。父亲就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在作曲。”孩子的行为让两位大人相觑而笑,面对着纸上七扭八歪的音符,他们以为这只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罢了。然而,当细心的父亲将莫扎特的作品认真地看了几眼之后/他忽然兴奋地眼喰泪花,对客人喊道:“亲爱的,你快来看!这上面写的是多么正确而有意义啊!”在欧洲音乐史的源远长河中,自幼便显示出音乐天赋的人并不罕见,可像莫扎特那样早熟的奇才,能在那样小的年龄便被公认为是“神童”的音乐家,却再难找寻。 为了使小莫扎特在音乐和各方面的知识上都能迅速增长,父亲竭尽心血,精心栽培,他对莫扎特的学习与训练是极为严格的,除了复杂的音乐理论与演奏技能外,他还要教莫扎特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学和历史方面的知识。从1762年起,在父亲的带领下,6岁的奠扎特和10岁的姐姐南内尔就开始了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他们到过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等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他们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及其作品简介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及其作品简介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主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变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数百部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在交响乐领域,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音乐史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莫扎特还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金色的童年和少年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莱奥波尔德?莫扎特是一个提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所着的小提琴演奏教程,不仅在奥地利和德国,而且在欧洲其他国家都享有盛

名。 莫扎特从三岁时就显出了非凡的音乐天才,他时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年方四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父亲问他在乾什么,他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当他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看时,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这里写的一切是多么正确而且是有含义的啊!” 莫扎特有着惊人的听觉和音乐记忆力。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用父亲的朋友沙赫特涅尔的小提琴演奏,两天后莫扎特又在自己的提琴上练习。当沙赫特涅尔再次上门时,莫扎特对他说,我现在用的小提琴比前两天奏的那把小提琴低八分之一个音。沙赫特涅尔以为他在开玩笑,但莫扎特的父亲完全了解自己儿子,他请朋友把小提琴从家里取来,经校对后,发现莫扎特的判断完全正确。 1762年,将近六岁的莫扎特就掌握了古钢琴的弹奏技术,与此同时,他又开始学习拉小提琴。这年秋天,父亲从大主教那里为自己挣得了休假,他带着莫扎特和姐姐南涅尔到维也纳去。莫扎特一家的到来,使维也纳大为轰动。在别人的建议下,父亲把莫扎特姐弟俩带进了宫廷,皇族让孩子们单独地演奏或四手联弹,并根据别人所给的主题作即兴演奏;人们还用布蒙上琴键,让莫扎特演奏复杂的曲子。谅人的技奥地利萨尔茨堡城的一个杰出的音乐家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巧同儿童的纯朴天真结合在一起,音乐使周围的人们感动不已。在宫廷里,他们表演了两个星期之久才离开。

论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

论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 摘要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但同时他也在在意大利声乐歌剧领域获得了成功。他的主要作品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等。在这些作品中,除咏叹调外,重唱成为表现戏剧紧张矛盾场景的重要手段。莫扎特歌剧中,在乐队对于戏剧的烘托、序曲预示和渲染歌剧氛围的效果等方面都是同代音乐家未能达到的。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艺术特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莫扎特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 莫扎特作为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不仅继承了巴洛克时期和前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更以其独有的风格形成了早期浪漫主义曲风。在器乐音乐领域里,莫扎特以其敏感的才能,有不同凡响的手笔。他的钢琴奏鸣曲旋律优美,晶莹剔透。他的交响乐大多宏伟豪迈、乐观向上:《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 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纵观莫扎特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气息,但他的艺术创作却是充满活力的,富有诗意的。这一点也表现在了他创作的歌剧里。 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 歌剧是莫扎特最痴迷的领域,他一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主要作品有:意大利正歌剧《伊多美纽斯》、《迪多的仁慈》,德国歌唱剧《后宫诱逃》。达·蓬特撰写剧本的三部歌剧中:《女人心》是传统的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以意大利喜歌剧的形式构思,融合了正歌剧的严肃戏剧矛盾主题,音乐充分显示出莫扎特以音乐塑造戏剧角色的卓著才能。除咏叹调外,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唐璜》则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主要角色唐璜未被写成一个无道德的罪犯,而是处理为无视权威和传统道德的死不悔改的反叛者。莫扎特和达·蓬特对唐璜这位文学中人物的戏剧处理影响了许多后世的音乐家。《魔笛》是一部德语对白的德国歌唱剧,它把意大利与德国、正歌剧与喜歌剧的不同因素,甚至众赞歌都集于一身,成为第一部伟大的德国歌剧。莫扎特歌剧中,在乐队对于戏剧的烘托、序曲预示和渲染歌剧氛围的效果等方面都是同代音乐家未能达到的。 (一)莫扎特歌剧以咏叹调方式塑造人物 18世纪初期,咏叹调在意大利有激情咏叹调,有滑音的咏叹调,深沉冗长的旋律和流畅的表达;有朗诵式的咏叹调,有英勇壮丽的咏叹调,还有模仿式的咏叹调。但忌讳的是两种同类的咏叹调不得连续出现。歌剧中的咏叹调就像是戏

永远的莫扎特教案教案

永远的莫扎特 教学内容 初一《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四十交响曲》片段 指导思想: 从音响出发,以音乐为本,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倡导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为终身学习和享受古典音乐奠定基础。本课从流行歌曲入手,以莫扎特为主线,将《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为主要内容,借助“莫扎特效应”和“莫扎特年”事件,有效的缩小学生与古典音乐间的距离,能使他们亲近并喜欢古典音乐,对莫扎特有一定的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古典音乐的愿望。 2.能够用唱、奏、指挥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3.欣赏《第四十交响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感受、发现并了解古典乐曲的形式美,了解莫扎特。 教学重点: 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并能主动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近并喜欢古典音乐,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古典音乐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带领学生听、唱S。H。E演唱的流行歌曲《不想长大》,再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做比较,发现如此时尚、前卫的音乐竟源于两百年前的古典音乐,出自音乐神童莫扎特之手。 二、欣赏 1.欣赏《第四十交响曲》片段(约一分钟) 带领学生反复倾听,先后通过提出不同要求(如听辩其主奏乐器,对比声乐作品与器乐作品的表现力),带领学生一步熟悉《第四十交响曲》。 2.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A、初听呈示部音乐,让学生感受。 B、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聆听其中四句主要的旋律,带领学生积极参与音 乐体验。 C、欣赏再现部,在学生已非常熟悉其主要的旋律后,深入的体验音乐。 D、带领学生简单赏析非常短小的展开部。 E、完整聆听,使学生充分地聆听、感悟作品。 三、总结 莫扎特是永远的,古典音乐将永恒存在!

音乐奇才莫扎特的主要作品介绍

音乐奇才莫扎特的主要作品介绍音乐奇才莫扎特的主要作品介绍 莫扎特的作品向来以数量多、质量好、涉及范围广而著称,这个音乐奇才一生共创作出了600多个脍炙人口的作品,类型包括歌剧、交响乐、协奏曲等多种音乐风格,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 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莫扎特的作品。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著名的歌剧之一。莫扎特使用了多种技巧,让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活跃起来。比如在给主角费加罗谱曲时,采用了急口令式的曲调,巧妙表达了任务坚定而又机智的性格。而优雅矜持的抒情女高音正好符合罗西娜的特点。莫扎特给丫鬟苏 珊娜谱曲时采用了活泼质朴的手法,用轻快的旋律将人物的心态表 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莫扎特的作品中较为出名的一部,也是非常值 得细细欣赏的一部。 莫扎特的作品还有很多,这里不能一一详细介绍。如果想更了解莫扎特、体会到他的音乐带给人的情感,就要亲自去倾听那些旋律,这样才能用音乐净化灵魂,获得绝妙的享受体验。 早期莫扎特的曲风是非常欢快的,并且带着鲜明的民族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莫扎特的曲风开始沉重起来,由最初欢快的风格逐 渐转为悲怆和忧伤,他的曲风上的这个变化是和自己的`经历相关的,而和舒伯特相比,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在上流社会似乎更受欢迎,具 有很明显的流行音乐的特征。 舒伯特的曲风似乎不同,他可能生来就不是一个为上流社会服务的音乐人,因此,他在世的时候,并没有莫扎特出名。相比于莫扎 特从小就被叫的很盛的神童的名气,莫扎特似乎沉默的多,在外表上,他的灰色的头发似乎有点不受大众的青睐,而莫扎特外形姣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萌,金色的头发也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审美,因此他的名声是从当时就奠定的,而舒伯特则是相反的,他的

莫扎特歌剧及其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08645251.html, 莫扎特歌剧及其特点 作者:李韬 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24期 摘要:作为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代表作,《唐璜》这部歌剧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本文结合其剧情和创作背景,对莫扎特歌剧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唐璜》莫扎特歌剧特点 莫扎特是西方公认的音乐天才,他的一生作品颇丰,创作风格独具特色,并且歌剧类型多种多样,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音乐遗产。他用歌剧来诠释人生的意义,而他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歌剧,就包括了《唐璜》。这个歌剧具有优美的旋律和生动明快的角色运用,在情感表达上也是细腻和妥帖。尤其剧中《我心爱的宝贝》这个男高音咏叹调,更是被称为是男高音歌者的“试金石”。因此,本文以《《唐璜》为例,对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进行了探究。 一、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 要对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咏叹调进行演唱,就要对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点进行了解,同时熟悉作曲家的艺术实践、生活经历和独特的观点和立场,并且首先要分析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一)莫扎特歌剧作品的思想性 莫扎特在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了卓越的音乐才华,被称为音乐神童。他在九岁那年,就举行了钢琴独奏音音乐会。他生活在十八世纪的维也纳,这里也是他音乐创作的中心。他的成功,标志着维也纳古典音乐风格和形式的形成,并深刻的影响了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舒曼曾指出:莫扎特即是音乐,他的音乐是无法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这是对莫扎特音乐艺术的最高度的概括。而莫扎特的突出贡献和音乐特征,还可通过他的歌剧艺术进行诠释。18世纪后期, 战乱迭起,而奥地利在德国和法国的迷蒙下,社会各个阶层开始广泛接受其价值观,年轻的莫扎特不但积累着人生丰富的阅历和创作经验,他还满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后来,莫扎特毅然决然地离开供养他的大主教,而成为一个自由的艺术家。他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关于自由独立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他的诸多歌剧中,都对这种独立自由的强烈愿望进行了鲜明的体现。他的格局取材符合时代潮流,又新颖别致,都是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故事。即有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歌颂,也有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揭露,更有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直接体现。尽管当时的歌剧主要是服务于宫廷贵族,但他却能把歌剧创作密切联系普通平民的生活,开辟了一代歌剧的新风。

中德对照译本-莫扎特歌剧作品精选

中德对照译本—莫扎特歌剧作品和艺术歌曲精选片段 歌剧《魔笛》第二幕 夜后的咏叹调——《地狱般的复仇在我心中煎熬》 (Der Hoe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夜后: Der Hoe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地狱般的复仇在我心中煎熬, Tod und Verzweiflung 死亡与绝望 Tod und Verzweiflung flammet um mich her! 死亡与绝望如烈焰般在我四周燃起! Fühlt nicht durch dich 如果你不能通过你 Sarastro Todesschmerzen, 让萨拉斯特罗将死亡的痛楚感受到, Sarastro Todesschmerzen, 让萨拉斯特罗将死亡的痛楚感受到, So bist du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那么你就将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So bist du meine 那么你就将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So bist du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那么你就将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Verstossen sei auf ewig 永远地被放逐流离 verlassen sei auf ewig 永远地被抛弃 Zertrümmert sei auf ewig 永远地被斩去 alle Bande der Natur, 我们间的一切亲缘, verstossen, verlassen, o zertrümmert 被放逐流离,被抛弃,被斩去 alle Bande der Natur, 我们间的一切亲缘, alle Ba-------------nde

莫扎特创作风格

莫扎特创作风格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 奏鸣曲作为一种器乐体裁在古典主义时期达到了其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莫扎特作为一位罕见的音乐神童、音乐奇才,在短短的35年人生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了600余首作品,也给世界带来了一曲来自上帝的福音。在莫扎特的音乐中没有令人厌烦的繁琐修饰和矫揉造作,所要表达的内容才是其创作的灵魂。莫扎特真正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忍受痛苦、屡遭挫折、蒙受侮辱之后仍能将天性中的无穷的爱注入到音乐当中,这无疑是一种音乐性格的提炼。故笔者引用奥维德[1]的名句:“有艺不露,乃为真艺”作为本文正题,以此表达作曲家深刻的音乐涵养。 作为一种发展成熟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器乐体裁——钢琴奏鸣曲在莫扎特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升华,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容含义,同时也成为莫扎特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的代名词。作曲家一生共创作18首钢琴奏鸣曲,其作品在海顿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莫扎特在采用海顿时期基本形式的同时,扩大了奏鸣曲的矛盾冲突,脱离了乐曲的一般程式,开始表达个人的情感,使得奏鸣曲的创作达到了更加辉煌的境地。 一、关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 莫扎特是位天才且多产的音乐家,体现出数量多、体裁全的创作特点。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为新式槌击钢琴所做的奏鸣

曲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体裁之一。这些钢琴奏鸣曲的变化之丰富无以言表,且大多为“‘应景之作’,但恰恰是这种‘应景’性质,使得作曲家音乐的理想主义精髓才艺被人感知和触摸。虽然现实得到公正评价,但现实又包裹在理想世界的庄重、幽默和反讽里。这种应景音乐给他提供机会,让它撩起幕帘,查看一眼生活的某个旮旯角落。”[2] 1、创作的历史分期 笔者通过对莫扎特的创作时期、生活背景以及作品特点分析,将其创作的奏鸣曲划分为三个组别: (1)k.279~k.284,共有六首 这六首是莫扎特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大都创作于1774年的萨尔茨堡,后被称为“故乡奏鸣曲”。此时的作曲家还未满20岁,创作的乐曲虽极具青春朝气,新颖、自由。但就整体结构、乐思发展等方面来说仍未达到成熟,不少地方还带有当时其他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印记,并未形成自己的统一风格。 (2)k.309~k.333,共有七首 在1774~1775年期间完成了第一组的六首奏鸣曲后,时隔约两年又在巴黎创作了其第二组的这七首作品。此时的莫扎特正陪伴母亲赴德国曼海姆和法国巴黎旅行,所以这组作品深受曼海姆乐派和巴黎音乐的风格影响,情绪的表达较第一组有了明显的加强和提升。(3)k.475幻想曲,奏鸣曲k.457、k.533/494、k.545、k.570、

电影《莫扎特》(Amadeus)里的莫扎特音乐作品大全

电影《莫扎特》(Amadeus)里的莫扎特音乐作品大全 电影《莫扎特》(Amadeus)是著名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一部杰作。影片用半虚构的方式叙述了莫扎特与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利埃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莫扎特最终英年早逝,而萨利埃里则在晚年趋于平庸、泯然众人。该片曾获1984年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中的最佳影片奖。在剧中默里?亚伯拉罕饰萨利埃利,汤姆?胡尔斯饰莫扎特。相信很多古典音乐爱好者也一定看过这部电影,电影中吸引大家的不仅仅是略带虚构的莫扎特与萨利埃里的激烈冲突,当然还有影片中的莫扎特的那些美妙与感人的音乐。 出于对莫扎特音乐的格外关注与喜爱,本人自然对这部电影及其中的音乐关注有加。在下文中,笔者将电影《莫扎特》中出现的所有莫扎特音乐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 说明:序号顺序为音乐在电影中出现的顺序,之后依次为作品名称、克歇尔编号(K1)、乐章等,“/”后的叙述为配乐出现时电影中的场景。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https://www.360docs.net/doc/208645251.html,任何内容 1.《唐璜》(K .527)序曲/ 电影开场 2. 第25交响曲(K.183)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自杀被发现 3. 弦乐小夜曲(K.525)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为神甫弹的第三首曲子 4. F大调快板(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钢琴后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5.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莫扎特离开康斯坦察跑向音乐会 6.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七乐章(终乐章)/ 莫扎特结束指挥小夜曲 7.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萨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乐谱 8. G大调钢琴变奏曲(根据萨利埃里的作品——“我亲爱的阿东尼”改编)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编的萨利埃里作品 9.《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咏叹调“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Non piu Andrai)/ 莫扎特为约瑟夫二世演奏时,改编萨利埃里的为约瑟夫二世所写的小曲。 10.《后宫诱逃》(K.384)中的咏叹调“不论什么样的惩罚在等我”(Marten aller Arten)/ 《后宫诱逃》演出中,女高音独唱。 11.《后宫诱逃》(K.384)中的终曲“萨利姆万岁”/ 《后宫诱逃》演出中,4人坐船离去 12.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礼上 13. 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第二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4. 第29交响曲(K.201)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5. 为两架钢琴所写的协奏曲(第10钢琴协奏曲)(K.365)第三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6. 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写的协奏曲(K.364)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7.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浅谈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特点

浅谈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特点 莫扎特印象 在西方音乐史上没有什么谜语会比莫扎特的谜语更大,也更有意味。莫扎特一生的作品洋洋大观,几乎涵盖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人们在惊叹于其所留有的作品两百多年来给予人类的震撼之余,无一例外的想探究其短短的35年生命历程中,不为人知的“戏剧”人生,无一不想在其生活过往的每一处角落挖掘到其音乐每一小节的出处。无一不想在其生命过往的人群中找到其歌剧中每一个角色的音乐雏形。但是人们无不怅然若失在维也纳叫做Duomo街5号的那个户主曾叫做莫扎特的居所前…… 很多乐评家再也找不到凌驾于各种“阿谀”概念之上的人间词汇了,宁愿把他放入神界,顶礼膜拜。这位“天使”来到人间,手持着女人巧手编制的绿柳花篮,一路笑着从人们的身边穿过,采拾着人间属于人性,属于生命的美丽花朵,用音符将其逐一串起,再点缀在那个叫做“人类”的冠冕上。“人类”疑惑――那是来自“天庭”的礼物吗?“天使”回答――那是经由我手,来自人间的礼物!是的,他的歌剧题材的世俗特征不是说明了这一点吗?那激昂的、灌满生命力

的管弦乐序曲刚刚响起,通体烙上了“莫扎特”的印章,无论你在何处,都会立刻辨识其身份,认识的越是久了,越是对其真实“身份”不再怀疑。 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特点: 西洋歌剧是西方音乐文化的瑰宝,带给人类的,是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可代替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作曲家,在艺术风格上又有着各自的不同,在演唱过程中对歌剧艺术特点的把握是歌唱者正确再现作品灵魂的必备条件。所以要了解一个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应该从了解其作品的社会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入手。 一、莫扎特歌剧作品的社会性 莫扎特的歌剧作品的社会性集中表现在他作品鲜明的时代性与世俗性中。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都会带有其生活的时代的特性的不同层面,在莫扎特35年的生命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歌剧领域中不断地求索、前进。1781年莫扎特毅然离开萨尔斯堡的大主教,怀着对自己的未来的憧憬、希望和信心独自来到维也纳。18世纪后期的奥地利,正处于法国、德国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人的价值由才能和道德决定的意识开始取代出身限定。开始被社会逐渐广泛的接受。启蒙时代贵族的绝对权威意识已经逐渐开始瓦解,而平民敢于向

二年级音乐下册土耳其进行曲1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土耳其进行曲 :一 课型:欣赏课 教材分析: 《土耳其进行曲》是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这首奏鸣曲作于1778年。据说在二百年前,土耳其国王访问欧洲时常带乐队随行,使别具风格的土耳其音乐传入欧洲。当时欧洲的一些作曲家喜欢将异国情调的音乐吸收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出现了“土耳其热”。贝多芬也曾写过一首《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在这首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曲首标上“土耳其风”一语,故而得名为《土耳其进行曲》,常被单独演奏,并改编成各种演奏形式的器乐曲。由于旋律流畅,风格清新,此曲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甚广,经久不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感受钢琴独奏曲《土耳其进行曲》清新、流畅的旋律以及独特的风格。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反复欣赏,达到能够独立模唱主旋律;了解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简单生平以及其生前的几个小故事。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参与一起介绍莫扎特和他创作的曲目,及涉及乐曲的拓展、延伸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从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感受钢琴独奏曲《土耳其进行曲》清新、流畅的旋律以及独特的风格,了解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 教学难点:记忆乐曲主旋律,并能独立模唱。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光碟。 教学方法: 首先,在欣赏《土耳其进行曲》前,先向学生介绍乐曲产生的年代及背景;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初听乐曲,然后回答问题,这时,教师用琴弹奏出主旋律,学生模唱;再次,复听乐曲时,让学生边听边用手势表示出书中谱例这段旋律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最后让学生完整欣赏一遍。 通过欣赏,学生对乐曲产生兴趣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查找的曲作者莫扎特的相关资料,向学生们介绍莫扎特的生平,及其感人故事,加深学生的印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作曲家

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作曲家 莫扎特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那么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人?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人 莫扎特真正的国籍叫做神圣罗马帝国,是10世纪至 19世纪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现在德国的前身基本上 就是神圣罗马帝国,但在奥地利、捷克、波兰、法国等一些国家,也有曾经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但神圣罗马帝国与罗马帝国是完全不同的。现在已经没有神圣罗马帝国,取而代之的是欧洲的好几个欧洲国家,而它的名字又跟罗马相似,所以就造成了有可能弄不清楚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情况。 莫扎特的出生地是萨尔兹堡,如今的萨尔兹堡是奥地利的首都,所以用现在的版图看,莫扎特就是奥地利人。在莫扎特生活的那个年代,神圣罗马帝国基本上由教皇教会控制,作为一个奴仆乐师,莫扎特非常不满意自己的处境,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与大主教做过激烈的斗争,想要取得创作自由,最终如愿以偿。 莫扎特一生走遍了很多欧洲城市。不足十岁的时候,他跟着父亲去慕尼黑、维亚纳演出,后来又去了巴黎,由于母亲去世,莫扎特在辗转回到故乡后,又到了维亚纳,在那里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大部分作品。1791年,年仅35岁的莫扎特 在维亚纳去世。 对于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这个问题,相信现在已有有了答案。莫扎特是神圣罗马帝国萨尔兹堡人,按现在的疆域划分就是奥地利人。他的国籍永远不会改变,只是他的足迹走遍

了欧洲的许多领土,再加上历史的演变,现代人纠结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也是很正常的了。 莫扎特简介 说起莫扎特,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是18世纪欧洲 著名的古典音乐家。他的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对后人的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面就做一个莫扎特简介,让大家更好得了解这个音乐奇才。 莫扎特出生于一个音乐之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小提琴手,母亲也非常热衷音乐,会演奏小提琴和大提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莫扎特在4岁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莫扎特的父亲意识到儿子可能是个音乐天才,就带着10岁不 到的莫扎特去各地演出。年幼时的经历为后来莫扎特在音乐上的伟大造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莫扎特在17岁的时候成为了一名奴仆乐师,他不满 于自己这样的地位,勇敢得与当时一手遮天的大主教作对,争取自由创作的权利和环境,最终如愿以偿。这时莫扎特的作品逐渐成熟,并受到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并表现在那个时候他的一些作品中。 后来,莫扎特完成了多部话剧的创作,达到了创作的高峰期。在维也纳的十年里,莫扎特先后完成了《魔笛》、《安魂曲》等著名的作品。1791年,年仅35岁的莫扎特在维 也纳去世,他的死因至今都是个谜。 以上莫扎特简介并没有突出他的作品,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在类型、流派上都特别丰富,无法详细介绍。读者可以通过这个莫扎特简介对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再去聆听和欣赏他的乐曲。 莫扎特舒伯特曲风比较

莫扎特所有作品集列表(仅限借鉴)

莫扎特所有作品目录 Complete chronological list of existing Mozart compositions 按照科歇尔编号是按照时间结合作品主题混编的,时间顺序是主线,但有些年代是科歇尔推断的。[k1:原版本,k6:第六版本,1964年] K1K6Composition 作品名Date Place 1a Andante in C for Keyboard Early 1761 Salzburg 1b Allegro in C for Keyboard Early 1761 Salzburg 1c Allegro in F for Keyboard 11 December 1761 Salzburg 1d Minuet in F for Keyboard 16 December 1761 Salzburg 1 1e Minuet in G for Keyboard G大调小步舞曲和三重奏December 1761 – January 1762 Salzburg 1 1f Minuet in C for Keyboard December 1761 – January 1762 Salzburg 6 6 Sonata in C for Violin and Keyboard C大调小提琴 奏鸣曲 1762–1764 Salzburg or Paris 7 7 Sonata in D for Violin and Keyboard D大调小提琴 奏鸣曲 1762–1764 Salzburg or Paris 2 2 Minuet in F for Keyboard F大调小步舞曲January 1762 Salzburg 3 3 Allegro in B-flat for Keyboard 降B大调快板 4 March 1762 Salzburg 4 4 Minuet in F for Keyboard F大调小步舞曲11 May 1762 Salzburg 5 5 Minuet in F for Keyboard F大调小步舞曲 5 July 1762 Salzburg 5a Allegro in C for Keyboard Summer 1763 8 8 Sonata in B-flat for Violin and Keyboard 降B大调 小提琴奏鸣曲 1763–1764 Paris 9 9 Sonata in G for Violin and Keyboard G大调小提琴 奏鸣曲 1763–1764 Paris

莫扎特的歌剧

西方音乐发展史?及莫扎特的歌剧及演唱风格 一、西方音乐的发展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一、?古希腊音乐?二、?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渊源。与古希腊的哲学、文学、科学、建筑、美术和戏剧一样,?音乐也是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古希腊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很少,但是丰富的文字记述和雕刻向人们描绘了古希腊音乐文化的风貌。在漫长的西方音乐历史中,古希腊音乐文化精神不断地影响和启发着后世的人们。?神话是古希腊艺术的丰富土壤,在古希腊神话中音乐是极富魅力的。阿波罗不仅是太阳神,也主管音乐。半神半人的底比斯国王安菲翁用琴声的魔力修筑了底比斯城堡。色雷斯的歌手奥尔菲斯以音乐的魅力拯救出地狱中的妻子尤丽狄茜,后又得而复失。这个故事体现出古希腊神话的人性特征,它被近百次地谱写成歌剧。缪斯(Muses)是分别掌管文艺和科学的九位女神的统称,而“音乐”(music)一词还是由缪斯演化来的,足见在古希腊人眼?中,音乐是与人类追求真和美的活动密切相关的。?西方最早的弦乐器是里拉琴(Lyre),又称诗琴。神话中的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在龟壳上蒙上牛皮,支起两只羚羊角,架横木拉起琴弦便发明了里拉琴。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的文学艺术中,里拉琴一直成为音乐的象征。里拉琴后来演变成形状较大的基萨拉琴(Kithars)。古希腊的管乐器是阿夫洛斯管(Aulos),一种芦管制成的单管或双管的竖笛。里拉琴多用于独唱伴奏,史诗弹唱,它是祭祀阿波罗仪式中的主要乐器。而在崇拜酒神的仪式中,及后来的酒神合唱和雅典悲剧合唱中,阿夫洛斯都是重要乐器。在西方现代文化观念?中,里拉琴和崇拜阿波罗的音乐与阿夫洛斯和崇拜酒神的音乐,已成为相互对立性格的两大类音乐的象征。前者平静而节制,后者狂喜、放纵。?三、?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音乐的论述,对于西方音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毕达哥拉斯把音乐的音程与节奏的和谐与宇宙星际的和谐和秩序相联系,因而把音乐纳入他以抽象的数为万物之源的理论中。然而他对弦长比例与音乐和谐关系的探讨已经带有科学的萌芽。另外两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则以论述音乐的社会、道德作用而著称。?二、古罗马音乐?随着古罗马帝国的扩张,古罗马的版图囊括了欧、亚、非的大片领土,先后征服了古希腊及小亚细亚的一些古国。罗马征服者将征服的大量塑像、浮雕和作为奴隶的舞蹈音乐艺人输入罗马。罗马人吸收同化于古希腊及希腊化东方的音乐文化。?公元一、二世纪形成了古希腊——古罗马音乐盛期。?在古罗马的宗教仪式中音乐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崇拜古罗马战神、军神——玛尔斯(Mars)的仪式中,?12名贵族组成的塞利(Salii)祭司团跳武士的舞蹈并歌唱。在小亚细亚传入的母神(Cybele)、女神(Isis)的崇拜仪式中音乐都是不可缺少的。?古罗马骨制的蒂比管(Tibia)是古希腊阿夫洛斯管的变体,它在宗教仪式和戏剧音乐中广泛使用。古罗马人认为,它可以驱除邪恶唤起慈善的神性。蒂比管演奏者在社会上颇有地位。古罗马人尚武,军乐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较大型的铜管乐器,如:直筒喇叭口的大号(Tuba)和G字型的库努(Cornu)。?古罗马盛期,有许多关于音乐节日、比赛等的记述。音乐具有娱乐倾向,许多皇帝是音乐保护人,其中尼禄甚至希望自己有一个音乐家的名声。?西方音乐发展简史--中世纪篇?西亚迁至北欧的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的“民族流动”最终导致公元4、5世纪的入侵。公元378年西哥特人憎恨罗马帝国统治者的压迫,举起了反抗的旗帜。几经战乱后,公元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皇帝被废除,标志欧州封建社会的开始。?日耳曼人文化落后,知识浅陋,不懂任何艺术。公元6、7世纪,西欧大部分地区倒退至落后时代,异族的国王们完全没有能力管理他们篡取的权力。然而当西欧社会一派凋敝的时候,基督教却在向着它的巅峰发展。自从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发布米兰敕令,基督教的活动由地下转为公开,它很快战胜了其他竞争的宗教,于380——392年间被认为是罗马帝国唯一的合法信仰。灭亡了西罗马的日耳曼人已皈依了基督教。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王权分散而弱小的时候,基督教却由于教皇统治的兴起权力日益集中强大,然而在西方音乐史上,莫扎特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