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概况1
贵州黔东南苗族文化之旅

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规划
01
资源普查与分类
对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包括自然景观、人文
景观、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并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资源数据库。
02
开发规划制定
根据资源普查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明确开发目标、开发时
序、开发重点和保障措施。
03
资源整合与提升
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景观质量、完善旅游设施等方式,对旅游资源
贵州黔东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苗族 文化资源,通过挖掘和展示苗族 歌舞音乐等文化元素,可以吸引 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推动当
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04 苗族建筑与生活习俗
传统建筑风格及特点
01
02
03
吊脚楼
苗族传统建筑以吊脚楼为 主,多建于山坡之上,采 用穿斗式结构,不用一钉 一铆。
建筑材料
以木材为主,屋顶覆盖小 青瓦或杉树皮,具有良好 的通风和采光效果。
苗族服饰与银饰文化
02
传统服饰特点及制作工艺
01
色彩鲜艳
苗族传统服饰以红、黑、白、黄、蓝等色为主,色彩对 比强烈,富有视觉冲击力。
02
图案丰富
服饰上绣有各种动植物、神话传说、生活场景等图案, 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和智慧。
03
工艺精湛
苗族服饰制作工艺包括挑花、刺绣、编织等多种,技艺 高超,独具匠心。
进行整合与提升,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
产品创新
结合苗族文化特色,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如苗族歌舞表演、苗家美食体验、苗族手 工艺制作等,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体验性。
品牌建设
通过注册商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加强苗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保护,同时加 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与独特风情的结合

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与独特风情的结合贵州黔东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这里汇聚了多个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和风情。
这些文化和风情与地方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景观和风貌。
本文将从黔东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建筑风格、传统服饰和民族音乐等方面,阐述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与独特风情的结合。
1. 民族文化传统黔东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其中布依族、苗族和侗族最为集中。
这些少数民族秉承着古老的传统,保留了独特的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和节日庆典。
布依族居住在山区,他们信奉土地神和自然之神,他们以布依服饰、舞蹈和民歌歌舞形式展示自己的文化。
苗族是全球唯一使用“花苗文字”的民族,他们的节日以“花山苗寨”最为著名,这是一场集合了苗族传统歌舞、服饰和手工艺品展览的盛会。
侗族是一个务农为主的民族,他们信仰祖灵,练就了独特的侗族歌舞和乐器演奏技艺。
2. 建筑风格黔东南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色彩。
苗族的“风雨桥”是苗族建筑中的代表作品,它结合了苗族民居和桥梁的形式,既满足了生活需求,又体现了苗族人对自然环境的崇拜。
侗族的“鼓楼”是侗族村寨中的标志建筑,它是侗族居民生活、社交和举办庆典的场所。
在黔东南的山区,还有许多传统的木质建筑,这些建筑采用了古老的工艺和构造方式,即使经历了漫长岁月依然保存完好。
3. 传统服饰黔东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以色彩斑斓、图案繁复为特点。
布依族的传统服饰使用大量的亮丽色彩和织物花纹,女性穿着彩色的上衣、长裙和白色的围裙,男性则常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衫配上宽松的长裤。
苗族的传统服饰以黑、白、红和银装饰为主,女性的上衣由黑色丝绸制成,上面点缀着银色的图案,下身则穿着宽松的长裙。
侗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男性的上身穿着粗麻布的蓝色长袍,下身穿着黑色的长裤。
4. 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贵州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的民歌以歌颂生活、赞美自然为主题,歌曲旋律悠扬,节奏欢快。
黔南民族文化简介

三、民族工艺 民族工艺美不胜收,数不胜数。有早在宋 代就作为贡品的苗族蜡染和刺绣、具有鲜明特点 的民族服饰和首饰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 收藏价值。竹编是都匀布依族、苗族、水族等众 多民族的传统工艺品。剪纸是都匀水族聚集的奉 合、阳和、基场民族乡特有的剪纸艺术。 水族剪 纸民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苗、水、布依族等民族的干栏式吊脚楼,花桥都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月六风情节
布依六月唱酒歌
布依女子唱情歌
六月六”是布依族 重要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 成千上万的布依族 群众便要集于风景 秀丽的河谷山中, 穿密林,绕花间, 乘游船,吹木叶, 唱山歌,尽情欢度 佳节。男女借机向 意中人表达爱慕之 情。
布依情歌对唱
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 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 形式。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队 伍8至14人不等。因用牛腿骨、竹筒琴、 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 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 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形成的, 它深深扎根于布依族群众之中,具有鲜 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 以说,八音坐唱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 结晶,又是中国曲艺宝库中的瑰宝。
祭祀
赛马
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卯节又称 “歌节”、古老的“东方情人节”,系水族民 间传统节日。
卯日盛行着赶卯坡青年 男女唱对歌的习俗。专 让青年男女以唱对歌的 形式进行广泛社交活动 的场所,以树果为媒、 山水为证。有“水族情 爱第一坡”之誉,
布依族风俗
作为黔南州的主体民族,黔南州布依族人 口110.5万人,大多住在平坝、河谷或依 山傍水之处,素有“布依水乡”、“水乡 布依”的美称。 盘歌是以唱歌形式盘问对方一些事物的歌, 青、老年人都虽,但场合不同。青年男女 社交初识时,便唱盘歌问对方的姓名,所 住村寨和是否有恋人等,借以互相了解。 中、老年人在喜庆的场合中,唱述古人古 事的时候,便用盘歌的形式互相问答,歌 手们在对答时表现机灵应变的才能。问得 不准确或答复不对题时,就要引起吸众的 议论和和欢笑。
浅论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苗族舞蹈文化教育

浅论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苗族舞蹈文化教育1. 引言1.1 研究背景黔东南州位于中国贵州省东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其中苗族人口较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少数民族幼儿园的文化教育尤为重要。
苗族舞蹈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和精神内涵,在幼儿园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少数民族幼儿园对于苗族舞蹈文化的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缺乏专业的舞蹈教育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策略不够科学有效等。
研究如何在少数民族幼儿园中开展苗族舞蹈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苗族舞蹈文化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苗族舞蹈文化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苗族舞蹈文化资源,提高幼儿园舞蹈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通过研究,可以为改进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舞蹈教育水平的提升和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通过这一研究,也可以更好地推动苗族舞蹈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为传承和弘扬苗族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苗族舞蹈文化概述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之一,它融合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娱乐,展现出苗族人民的独特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
苗族舞蹈形式多样,有舞龙、芦笙舞、牛鬼蛇神舞等多种形式,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动作、服饰和音乐配合,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气息。
苗族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苗族社会中,舞蹈常常用来庆祝节日、祈福祭祀、迎宾送客等场合,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舞蹈,苗族人民能够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家乡黔东南演示文稿

中 国 贵 州 凯 里 特 色 菜
5 10
名称:酸汤鱼 介绍:苗族独有的食品,入口酸味鲜美,辣劲十足,令人胃口大 开。一般是先加入特产糟辣椒和本地许多有营养的中草药,借番茄酸 烹出自然酸汤,然后将清洗的活鱼下锅煮。 小知识:酸汤是用烧开的米泔水酿制而成的,上好的酸汤应为白色。 清酸汤味酸而清香,但醇厚味略差些,另加上用西红柿泡制的红酸汤, 味道就更加完美了。如再加些黄豆芽、小竹笋和野葱作辅料,风味就 更加独特。
我们长辈的游方也就是五六十岁以上的叔叔阿姨们他们那时游方时女性选择性最大和现在的非诚勿扰相亲节目差不多听妈妈说以前每一个村都专门有一个游方场每天晚饭后各个村的男生陆陆续续的来游方场等待心动女生的出现女方在吃完晚饭后好好的打扮一番穿上自己绣得最精致的服装然后相邀着去游方场他们除了用语言交流外还用情歌来对唱
名称:从江小香猪 介绍:是从江特有的地方猪种,由于常年在高寒山区 放养,所以体态矮小灵巧,成猪一般只有10多斤重。用香猪蹄和酸汤、云豆 一起炖,做出的蹄花香爽脆嫩,蹄骨入味,酸辣醇香。 幻灯片 2
【凯棠简介】 凯棠乡位于凯里市的东北面,东与台江县的台盘、革一两 乡相邻,北与黄平县的山凯乡隔清水江相望,南与三棵树镇的板溪片区接壤, 西与旁海镇相连,地跨东经108°04ˊ——108°09ˊ,北纬26°42ˊ—— 26°45ˊ,东西宽8.2公里,南北长10.1公里,总面积为51.27平方公里,呈 “椭圆”形状。 “凯棠”系片村名,原称凯塘,凯堂。后改写为今名,系苗语音译,意 为集会场,昔日有名扬四方的节日鼓笙场得名,乡以此得名。驻地在凯棠村 阳亚、阳报寨。乡政府所在地距凯里市区有42公里,全乡辖芦笙、火香、梅 香、凯棠、大坪、凯哨、养小、白水、龙塘、新村、南江等11个行政村, 114个村民小组,44个自然寨。全乡有3684户19298人,全乡99%以上人口 是苗族。 凯棠乡东南部为白岩组成的弱岩溶低中山,其余地属于溶岩组成的弱溶 龚状低山,其土壤四面属石灰土,中部是黄壤,色土、水稻土相间分布,以 黄壤土为多。地势呈南北走向,而凯棠乡为贵州省一类贫困乡镇,经济基础 脆弱,条件差。主要有干炸书、别单、报别炸、报别福、坡里康等山峰,以 干炸书为最高,海拔1050米。最低点为大坪村清水江边,海拔532米。平均 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为1130毫升,无霜期289天。2003年来实有耕地面 积13095亩,其中田0935亩。人均耕地面积0.68亩。森林覆盖率为36%。境 内水资源、矿产资源缺乏,主要矿产资源有重晶石等。
黔东南民俗文化

始森林,是全国28个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2.78%。气候温和湿润,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4-19摄氏度之间。全州空气质量整体 处于优良水平,空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1200-2000个,雷公山监测点监 测数据为每立方厘米5600个,是贵州省七个监测点中最高的一个。黔东南 是民族大观园。用服饰记载历史,用歌舞传承文化,积淀了千百年的历史,
芦笙舞,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 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在黔东南各地少数民族居
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 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 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苗族的“斗牛节”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长期的 农耕生活中,对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 持着对牛的敬爱与崇拜心理。苗寨寨门悬挂带角牛头。 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牛角,不忘时祭。苗族人民常说 牛如同她们的父母,史记:"蚩尤有角,牛首人身。" 可见远古之时,苗族早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了。
有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30个,有39项51个保护点列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排列全国地州市级第一位,是世界乡土文化保
护基金会授予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世界旅游组织赞誉为"文
大餐,山水盛宴"。 民族节日活动丰富多彩,苗族有芦笙会、爬坡节、 姊妹节、苗年节等,侗族有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侗年节等,以及水 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反排 木鼓舞刚劲有力、豪放潇洒,被称为"东方迪斯科";侗族"多耶舞"纯朴活 泼、多姿多彩。以侗族大歌、苗族飞歌、锦鸡舞、反排木鼓舞为代表的民 族歌舞享誉世界。其中,侗族大歌于2009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黔东南是文化大公园。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至今 仍保留"春秋战国发型、宋时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名胜古迹众多, 有台江八郎古生物化石群、镇远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锦屏隆里汉文化生 态博物馆。民族文化多彩,有苗族风雨桥和银饰、侗族鼓楼、民族手工刺 绣等。红色文化灿烂,中央红军长征从黔东南进入贵州,足迹遍及全州四 分之三的县,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迈出历史性转折第一步的著名的黎 平会议,红七军曾在我州黎平、从江、榕江等县战斗过。黔东南是资源大 宝库。矿产资源方面,重晶石、玻璃用石英砂和锑矿储量名列贵州省前三 位,重晶石储量占全国的60%以上。水能资源方面,储藏量332万千瓦,可 开发的水能资源达244万千瓦,
黔东南民族文化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 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之说。侗族
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 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 解渴,又可充饥。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 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蔬菜大多制成酸莱。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 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 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作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小虾、螃蟹、螺 蛳、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 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 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 两种。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鱼虾除 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 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 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 “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 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 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 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 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 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 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 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 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 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 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黔东南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一.黔东南原生态苗族文化的生存状况调查(一)原生态歌舞正在逐渐失传消亡1.原生态苗歌已出现“老龄化”、“青黄不接”的现象。
在黔东南州内的苗族聚居地,到目前为止,全部会唱苗族大歌、酒歌、飞歌、情歌、婚歌、丧歌的苗族人口比率约为万分之一,而会唱部分原生态苗歌的人口比率也不容乐观,仅为千分之三左右,且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绝大部分不会唱苗歌。
也就是说,原生态苗歌已到“老龄化”、“青黄不接”的境地。
2.原生态苗歌自古以来“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无法适应当今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环境。
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而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忙于读书,中壮年忙于赚钱养家糊口,根本没有时间去面对面跟老人们学歌。
使得许多高龄老歌手想收弟子却招不到人,遗憾地带着这些千年文化瑰宝走进天堂。
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3.当今农村的少年儿童绝大部分不会唱我们小时候唱的苗族童谣,比如《白公鸡》、《烤粑粑》、《摘菜歌》、等等。
可以讲,如果这些童谣经典在我们的身上失传,就意味着我们这一代人在苗族发展史上犯下的罪过。
4.芦笙歌舞的失传更为严重。
以凯里市凯棠乡为例,我七十多岁父亲讲他儿时的凯棠街上是芦笙歌舞的天堂,凯棠的苗名叫“嘎谠”,即“(芦笙)大场合”之意。
凯棠又有一个村叫“嘎谠给”,“给”即芦笙的苗语名称,“嘎谠给”即“跳芦笙的大场合”,这个村也因为跳芦笙太出名而被当时的地方政府用汉语命名为“芦笙村”。
这些地名反映了当时的凯棠曾经是热闹非凡的芦笙歌舞聚会中心之一。
但是,凯棠人爱超生,总以“人丁兴旺”为荣,后来人口增长太多,粮食短缺,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凯棠的经济严重衰退,人们要不就到外面去自谋生路,要不就努力读书考官,争着去吃皇粮。
由于芦笙不能给老百姓带来物质利益,于是,芦笙变成了炉中之柴,渐渐消亡,最后一首芦笙曲谱在火香村失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1 个县级市---凯里市、施秉县、 三穗县、镇远县、黄平县、岑 巩县 天柱县、锦屏县、剑河 县、台江县、榕江县、黎平县、 从江县、雷山县、麻江县、丹 寨县15个县 ,1个国家级经济开 发区—凯里经济开发区。
1.1.5 黔东南历史沿革
1、蛮荒时期(隋唐以前) (1)旧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 (3)鳖人时代 (公元前30世纪至春秋时期)
• 服饰文化
• 歌舞文化
• 建筑文化
• 移民文化
人口迁移
·土著民族 ·苗族迁徙(历史上五次迁徒、黔东南属四次迁徒)
·侗族迁徙 ·汉族迁徙
·要点:黔东南是人口大迁徙的典型地区 不同历史文化的迁徙 文化人口迁徙融合
• 苗族迁徙图
• 侗族迁徙
• 汉族迁徙
1.2 黔东南州民族建筑文化
黔东南迄今为止保留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据统 计,截止2015年,全州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共计975处, 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 州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29处;另有1 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处中国 历史文化名镇、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8处中国历史文化 名村、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309个中国传统村落(409)。
遗产类别
遗产名称
民间文学 传统美术 传统音乐 传统歌舞 传统戏剧 传统体育 传统手工技 艺
传统医药 民俗
珠郎娘美、刻道、 苗族古歌、 苗族贾理、仰阿莎 苗族泥哨、 剪纸、侗族刺绣、苗绣 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芦笙音乐、多声部民歌、苗族飞歌 苗族芦笙舞、铜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 侗戏 赛龙舟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苗族蜡染技艺、白皮纸制作技艺、银饰制作 技艺、苗族织锦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枫 香印染技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苗医药、侗医药、瑶族医药 苗年、苗族服饰、苗族鼓藏节、侗族萨玛节、月也、侗年、苗族栽岩 习俗、苗族姊妹节、苗族独木龙舟节、三月三、侗族服饰、侗族款约 、歌会(四十八寨歌节)
多元民族文化
·稻作文化
·服饰文化 ·饮食文化
·民族文化
·歌舞文化 ·医药文化
·移民文化
·节庆文化 ·制度文化
·地域文化
·宗教文化 ·红色文化
·建筑文化
·工艺文化
·要点:苗族文化、侗族文化、汉族文化主体 以楚越文化为潜流,
以苗侗文化为主流 以汉文化为显流
一核三区多元
• 稻作文化
• 民族文化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黔东南州概况、历史和 民族文化,重点掌握黔东南民族建筑文化。
•
黔东南的山是灵动的,黔东南的水是碧绿的
,黔东南的情醇厚,黔东南的青山绿水养眼,民族 文化养心,蓝天净土润肺,田园生活养身!
•
最近省委要求黔东南州要“牢牢守住发展和
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
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带动经
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西江千户苗寨
肇兴侗寨
岜沙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镇远古城
1.1 黔东南州概况
1.1.1 地理环境 1.1.2 自然资源 1.1.3 人口民族 1.1.4 历史沿革 1.1.5 发展历程 1.1.6 民族文化
1.1.1地理位置
黔东南州位于云贵高 原东南边缘,贵州省东南 部,是贵州省的东大门, 是西南地区连接华中、华 南地区最主要和最便捷的 通道。
3.风雨桥
侗族风雨桥不仅是跨越 江河的通道,除了提供人们 便利的交通之外,还具有象 征意义和风水文化意义,即 有“堵风水、佑村寨”之意, 被视为“消除地势之弊、补 裨风水”之益的文化设施。
谢 谢!
黔东南州森林资源丰富,是 全国重要的林区之一,也是贵州 省的主要用材林基地,贵州10个 林业县中黔东南有8个,有“杉 乡” 、“林海”之称,森林面积 1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3.4%, 为全省之冠。生物种类繁多,有 2000多种植物,1000多种野生动 物。
1.1.3 民族人口
全州面积为黔东南面
本州地貌类型
山地面积221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2.8% 丘陵面积706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3.3% 山间盆地面积1177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9%
2.气候
•
黔东南州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雨热同季。被专家誉为“丰收型的农业
气候”和“金不换的气候”。年均气温14—18.5℃,
1.2.2 黔东南建筑形式
1.吊脚楼
大多就地砌基,傍山 而建,其屋半边着地, 半边吊脚,既有不占地 之优势,又具突兀之威, 美观大方之感。
2.鼓楼
鼓楼建筑结构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檐式宝塔 形,一般结构为正八边形、正六 边形、四边形等。楼体立面均为 奇数,有一至二十一层不等,顶 部有悬山式、歇山式和攒尖式; 攒尖式中,又有双叠顶和复叠顶。 整个建筑全木结构,不用一钉一 铆,全由木榫穿合,扣合无缝, 结实牢固。
1.1.6 民族文化
黔东南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即侗 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3项72个保护点,数量占全省近一半, 排列全国地州市级第一位;省级名录192项242个保护点;州级名录254 项300个保护点;县级名录700项。有国家级项目代表传承人26人,省 级项目代表传承人104人,州级项目代表传承人294人。国家级民族文 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处,省级生产性 保护示范基地8处,州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处。其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歌舞、传统戏剧、传统体 育、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入黔东南 且兰小国归附于汉 东汉时期苗族已在黔东南聚居
2. 羁縻州制时期(隋唐至宋)
·南北朝:黔东南属宋国
·隋朝:黔东南分属牂牁郡、治安郡、沅陵牂牁 ·唐朝:黔东南置有充州、应州、亮州、巫州等羁縻州和
奖州等经制州 ·宋朝:黔东南分属夔州路、荆湖北路、广南西路,其中夔、
州路管辖黔东南大部, 荆湖北路管辖南部边缘,广南西路管辖南部边缘, 置古州、亮州等,羁縻 州和安夷县、邛水县。) 要点:唐朝推行羁縻州制度对黔东南影响巨大 唐在镇远设梓姜县,首开黔东南行政建制 南宋时为为抵御元军,建黄平城
1.2 黔东南州民族建筑文化
目前有30个村寨被世界旅游组织评选为世界级乡 村旅游村寨、5个国家级生态村、1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 村寨,还有23个村寨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 清单,2个世界生态建筑博物馆,即锦屏隆里所村和黎平 堂安村。
1.2.1 民族村寨
• 1. 苗族村落
苗族村落多以宗族或家族聚族而居,村落大多分布于半山腰, 少部分村落分布于河谷,具有“一山一岭一村落”的分布特点
苗
积30337.1平方公里。占全
族
省总面积的7.2%。到2017年
,全州人口475.99万人,少
数民族(有33个民族)人口占
侗
总人口的80.3%,其中苗族
族
占总人口的42.5%,侗族占
总人口的29.5% 。
1.1.4 历史沿革
黔东南州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黔 中郡和象郡,明清时期分属思州府、镇远府、黎 平府和都匀府,解放初期属镇远专区,1956年7月 23日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驻地凯里 市。
年降雨量1000—1500mm,年日照时数1068—1296小时
。空气负离子含量每立方米达1200—2000个,是全国
平均的8—12倍,有“天然氧吧”之誉称。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 有大小河流2900多条,以清 水江、舞阳河、都柳江为主 干,呈树枝状展布于各地。 河流分属两个水系。苗岭以 北的清水江、 舞阳河属长江 水系,苗岭以南的都柳江属 珠江水系。
第1章 绪论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概况
凯里学院 王展光
1
投票 最多可选1项
你来自哪里? A 黔东南州 B 贵州省其他地区 C 省外
提交
目录
1.1 黔东南州概况 1.2 黔东南民族建筑文化
【学习提示】 黔东南州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的多民族混住的地区,
多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 化。在学习时,应注意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 进行区分,了解其各自特点和形成原因。 【学习要求】
·远古蜀人鱼凫部落 ·鱼凫王朝
特质:鳖巴——夜郎——土家族、仡佬族等,是贵州早期 人文发展的 一条主线。黔东南仡老族、仫老族本地土著人。
(4)夜郎时代 (战国、秦、汉时期)
·牂牁国 ·夜郎国 ·且兰国
要点:史前至公元前28-25年,贵州文化滥觞期。 战国中期,今黔东南属楚设黔中郡辖,在锦屏亮江出土 一批战国青铜武器。 在镇远涌溪、岑巩新兴出土 战国前编钟,表明中原文化已渗入黔东南。
特质:黔东南呈稻作型农业、刀耕火种型农业、山地游牧型。不以牛耕,但于畲田。
(5)郡县时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
·秦统一中国:黔东南属黔中郡 ·汉朝:西汉,黔东南大部分属武陵郡;东汉,基本延续 西汉区划。
·三国:蜀相诸葛亮领兵南征 ·两晋:黔东南属牂牁郡、夜郎郡 要点:秦灭楚后,苗族、侗族、水族、瑶族先民陆续迁
银秃
杏杉 三叶虫
海百合
2.水能
储藏量332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达244万千瓦,是贵州 省“西电东送”项目的重点源区之一 。
三板溪水电站位于清水江下游锦屏县内,该电站总装机容 量100万千瓦,安装4台25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年发电 量24.28亿千瓦时,是国家西电东送“十五”重点工程。
2.生物资源
·雍正年间:设置“苗疆六厅”,黔东南东南全部纳入中央 王朝版图。 明朝鄂尔泰、张广泗改土归流
要点:贵州建省,机缘于黔东南 “化外之地” 清军入黔、反清复明 明清两次改土归流
创立共和时代(1840—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