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的培养和观察
霉菌的形态观察

图3 青霉菌观察结果示意图
图4 毛霉菌观察结果示意图
2. 表格总结:
菌种
形态特征
根霉
菌丝无隔的单细胞,生长迅速。有匍匐菌丝和假根,假根着生处有直立的向上孢子囊梗,其顶端膨大成孢子束(囊),孢子束(囊)底部有半球形囊轴。
毛霉
菌丝无隔、多核,无假根或匍匐菌丝,分枝少或不分枝。
曲霉菌丝有隔膜,为多细胞霉菌。在幼小而活力旺盛时,菌丝体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顶囊,一般呈球形。项囊表面长满一层或两层辐射状小梗(初生小梗与次生小梗)。最上层小梗瓶状,顶端着生成串的球形分生孢子。以上几部分结构合称为"孢子穗"。
孢子呈绿、黄、橙、褐、黑等颜色。这些都是菌种鉴定的依据。分生孢子梗生于足细胞上,并通过足细胞与营养菌丝相连。曲霉孢子穗的形态,包括分生孢子梗的长度、顶囊的形状、小梗着生是单轮还是双轮,分生孢子的形状、大小、表面结构及颜色等,都是菌种鉴定的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本实验采用毛霉、青霉,曲霉,根霉四种常见的霉菌作为菌种进行观察。
毛霉是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毛霉目毛霉科真菌中的一个大属。以孢囊孢子和接合孢子繁殖。菌丝无隔、多核、分枝状,无假根或匍匐菌丝。不产生定形菌落。菌丝体上直接生出单生、总状分枝或假轴状分枝的孢囊梗。各分枝顶端着生球形孢子囊,内有形状各异的囊轴,但无囊托。孢子成熟后孢子囊即破裂并释放孢子。有性生殖借异宗配合或同宗配合,形成一个接合孢子。
2.培养基及装置的灭菌
a)灭菌准备
制作八个平皿,在每个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载玻片和四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再与两个空平皿一起用牛皮纸包好;在100mL锥形瓶中用甘油配制20%的甘油,加塞包好;最后取10mL移液管两支用牛皮纸包好。
霉菌细胞培养与观察实验报告

霉菌细胞培养与观察一、实验目的:1. 培养霉菌;2. 观察霉菌菌丝细胞结构,细胞核,细胞器;3. 观察菌丝不同部位霉菌细胞形态。
二、实验材料:1.试剂:面包,固定液(冰乙酸,甲醇),PBS缓冲液(磷酸二氢钾,氢氧化钠,蒸馏水,PH调至7.2磷酸盐缓冲液,健那绿)蒸馏水, 50%乙醇。
2.器材: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培养皿,吸水纸,吸管,光学显微镜三、原理:霉菌是形成分枝菌丝的真菌的统称,不是分类学的名词,霉菌细胞具1至多个细胞核。
细胞壁分为三层:外层无定形的β葡聚糖(87nm);中层是糖蛋白,蛋白质网中间填充葡聚糖(49nm);内层是几丁质微纤维,夹杂无定形蛋白质(20nm)。
构成霉菌体的基本单位称为菌丝,呈长管状,宽度2~10微米,可不断自前端生长并分枝。
在固体基质上生长时,部分菌丝深入基质吸收养料,称为基质菌丝或营养菌丝;向空中伸展的称气生菌丝,可进一步发育为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大量菌丝交织成绒毛状、絮状或网状等,称为菌丝体。
菌丝体常呈白色、褐色、灰色,或呈鲜艳的颜色(菌落为白色毛状的是毛霉,绿色的为青霉,黄色的为黄曲霉),有的可产生色素使基质着色。
霉菌繁殖迅速,常造成食品、用具大量霉腐变质,但许多有益种类已被广泛应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和认识的一类微生物。
霉菌菌丝一般为颜色鲜艳,且菌丝为单层细胞,故可直接用于观察其显色结构、细胞壁,染色后可观察其细胞器。
四、操作步骤:1. 霉菌的培养:一般的霉菌,将面包放置在30℃左右,湿度在75%以上,两至三天即可产生黄曲霉菌。
2.制片观察:在载玻片上加一滴蒸馏水,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边缘处挑取少量已产孢子的霉菌菌丝,先置于50%乙醇中浸一下以洗去脱落的孢子,再放在载玻片上的液滴中,用解剖针小心地将菌丝分散开。
(注意:挑菌和制片时要细心,尽可能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加盖玻片时勿压入气泡,以免影响观察。
)在低倍镜下找到霉菌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切换至高倍镜观察。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霉菌的形态特征,了解霉菌的生长规律和形态特点。
实验材料和方法,将霉菌培养基均匀涂抹在培养皿上,接种霉菌,放置在25摄氏度下培养一周。
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霉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结果,经过一周的培养,我们观察到霉菌在培养皿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首先,我们发现霉菌的生长呈现出不规则的菌丝状,有的呈现出圆形,有的呈现出分枝状,有的呈现出丝状。
其次,霉菌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呈现出白色,有的呈现出绿色,有的呈现出黑色。
最后,我们还观察到霉菌在培养基上形成了孢子,孢子的形态也各异,有的呈现出囊状,有的呈现出杆状,有的呈现出球状。
实验分析,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霉菌的形态特征具有多样性,不同的霉菌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这些形态特征与霉菌的生长环境、营养条件、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霉菌的形态特征对其生长繁殖、传播途径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研究霉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霉菌的形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霉菌的形态特征具有多样性和变异性,这为我们研究霉菌的分类、鉴定和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霉菌的生长环境对其形态特征的影响,这对我们预防和控制霉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霉菌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增加了我们对霉菌的认识,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霉菌,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霉菌和放线菌的接种、培养及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霉菌,放线菌形态观察的基本方法并了 解其基本形态特征.
2、掌握培养基配置,无菌操作,接种与培养,
显微镜观察等各种综合微生物技能的运用。
二、实验原理
1、微生物接种方法:接斜面、接平皿、接三 角瓶。
2、微生物的培养方法:静止培养、振荡培养。
二、实验原理
1、放线菌(玻璃纸法):
制备培养基 倒平板 放玻璃纸,铺平
制菌悬液
培养7d
涂布菌液
28℃倒置
制片观察。
2、真菌(载片法): 准备湿室 融化培养基 整理湿室
点接孢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加水棉球
覆培养基
28℃保湿培养7d
加盖玻片
镜检。
3、形态观察
• 观察内容:
霉菌、放线菌的营养菌丝体、
气生菌丝体、孢子丝、分生孢子 头、分生孢子、孢子梗、足细胞 等的形态和结构。注意不同微生
物典型结构形态的区别。
五、注意事项
1、本实验步骤均应无菌操作; 2、倒平板时,摇动培养皿要轻,以免溅出;
3、铺玻璃纸时,涂布棒冷却后,才可与玻璃 纸接触;
4、加盖玻片时要轻压,使培养物均匀的分布 在盖玻片下; 5、取玻璃膜观察时,取放线菌最薄的地方; 6、培养时,培养基滴半滴,以保证一周后结 果理想。
3、放线菌的培养观察方法: 插片法、搭片法、玻璃纸法。 4、霉菌的培养观察方法:载片培养法。
三、实验器材
1、器皿:湿室、镊子、平板、无菌滴管、
显微镜、涂布棒、移液器、滤纸、水棉球载 玻片等。 2、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半固体PDA 培养基。 3、菌种:5406链霉菌、黑曲霉、青霉。
四、实验步骤
霉菌实验报告

霉菌实验报告霉菌实验报告一、引言霉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其在生物学、医学、食品工业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不同条件下霉菌的生长情况,以及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进一步了解霉菌的特性和生态习性。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霉菌培养基、琼脂培养基、无菌培养皿、无菌培养瓶、无菌移液管、显微镜、染色剂等。
2. 实验步骤(1)制备霉菌培养基:按照配方将所需成分溶解于适量的蒸馏水中,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入无菌培养皿或培养瓶中。
(2)取一份霉菌培养基,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染色剂,制备含有不同颜色的培养基。
(3)将不同颜色的培养基分别接种霉菌菌种,放置于相应的培养条件下,如温度、湿度等。
(4)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速度、菌丝形态等信息。
(5)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拍摄霉菌的细胞结构,进行定性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霉菌生长情况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观察到不同颜色的霉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有所差异。
例如,白色霉菌在温度较低、湿度较高的条件下生长较快,而黑色霉菌则对温度较高的环境更适应。
2. 霉菌菌丝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霉菌的菌丝形态各异。
有的菌丝呈现出分支状,有的呈现出网状,有的呈现出环状。
这些不同的菌丝形态可能与不同的菌种、培养条件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3. 霉菌细胞结构分析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霉菌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
细胞壁是霉菌的外层保护结构,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功能。
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其中包含着各种细胞器和代谢物质。
细胞核是霉菌的遗传物质的存储和复制中心,其中包含着DNA等重要的遗传信息。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不同条件下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了霉菌的菌丝形态和细胞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霉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较强,不同菌种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形态有所差异。
同时,霉菌的细胞结构也是其适应环境和生存的重要因素。
霉菌的形态实验报告

霉菌的形态实验报告霉菌的形态实验报告引言:霉菌是一类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空气、水体以及植物和动物体内。
它们具有多样的形态和结构,对人类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研究霉菌的形态特征,了解其生长和繁殖方式,进一步认识霉菌的生物学特性。
实验材料与方法:1. 霉菌培养基:将适量的琼脂糖、葡萄糖、酵母粉和琼脂按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混合均匀后加热煮沸,倒入培养皿中,冷却凝固。
2. 霉菌样品:从自然环境中采集到的霉菌样品,如土壤、腐烂的植物等。
3. 实验器材:培养皿、显微镜、移液管、烧杯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好霉菌培养基,将其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
2. 从采集到的霉菌样品中取一小块,用移液管将其转移到培养皿的表面,轻轻涂抹均匀。
3.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设置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培养一段时间。
4. 取出培养皿,用显微镜观察霉菌的形态特征,记录下所见。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霉菌的多样形态。
有些霉菌呈现出菌丝状的结构,由细长的菌丝组成,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这种菌丝状的结构有助于霉菌在环境中的生长和营养吸收。
另外,还有一些霉菌呈现出颗粒状或球状的形态,它们通常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水体或腐烂的植物上。
除了形态上的差异,我们还观察到了霉菌的颜色多样性。
有些霉菌呈现出白色或浅黄色,而另一些则呈现出绿色、黑色或红色等。
这是由于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色素的不同。
色素的产生与霉菌的代谢活动密切相关,不同的色素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霉菌在培养基上的分布情况。
有些霉菌呈现出均匀的分布,形成一个连续的菌落;而另一些则呈现出不规则的分布,形成散落的斑点。
这可能与霉菌在培养过程中的生长速度和竞争关系有关。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霉菌的形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霉菌的多样形态和色彩给我们展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霉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肥沃化,还可以产生抗生素等有益物质。
霉菌实验操作方法

霉菌实验操作方法霉菌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实验,用于观察和研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情况。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霉菌实验操作方法:1. 准备所需材料和试剂:- 霉菌菌种(如青霉菌、曲霉菌等)- 培养基(如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 干燥的无菌培养皿- 培养皿密封膜或胶带2. 无菌操作:- 洗手并进行必要的消毒,确保实验环境无菌。
- 将所需材料和试剂进行高温高压灭菌或丙酮消毒。
- 使用无菌技术操作,避免外界的菌群污染。
3. 制备菌种悬液:- 从保存的霉菌菌种中取出一小部分,通过接种环或接种针悬浮于无菌生理盐水或无菌培养基中。
- 使菌种悬液均匀分布。
4. 霉菌培养:- 将无菌培养基熔化并冷却至适宜的温度。
- 将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待其固化形成培养基平板。
- 使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分别在培养基表面划线或刺激式接种菌种悬液。
- 均匀划线或刺激式接种以确保霉菌的均匀分布。
5. 培养皿密封:- 用无菌的培养皿密封膜或胶带将培养皿密封,防止外界空气和其他菌群的进入。
- 将密封后的培养皿标记上必要的信息(菌株名称、日期等)。
6. 培养条件:- 将密封后的培养皿置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 注意避光,霉菌一般在暗处生长。
7. 观察和记录:- 在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培养皿上是否有霉菌生长。
- 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的形态、颜色和分布等。
- 还可以进一步进行镜检,观察霉菌的菌丝和孢子等微观结构。
8. 结果分析:- 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分析和总结霉菌的生长和繁殖情况。
- 可以进行统计分析或比较不同实验组的结果。
请注意,实验中的操作和培养条件可能因具体的实验目的和研究对象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实验前,应仔细研究和理解所用菌种的特性,以及相应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七 霉菌的培养和观察

实验七霉菌的培养和观察摘要通过在一定固定环境下培养根霉,毛霉,曲霉,青霉四种霉菌,先通过菌种的外形对其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然后再在显微镜低倍或高倍镜下分别观察四种菌的形态,孢子囊及孢子形态,菌丝形态等方面。
发现根霉,曲霉和青霉菌丝均有横隔;青霉的分生孢子小梗呈扫帚状等现象。
关键词土豆培养基(PDA)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载片培养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四类霉菌(根霉、毛霉、黑曲霉、青霉)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霉菌菌丝体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组成,其菌丝比细菌及放线菌粗几倍到几十倍。
可以采取直接制片和透明胶带法观察,也可以采取载玻片培养观察法,通过无菌操作将薄层培养基琼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使菌丝体在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培养基中生长,将培养物直接置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霉菌自然生长状态并可连续观察不同发育期的菌体结构特征变化。
对霉菌可利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液进行染色,盖上盖玻片后制成霉菌制片镜检。
石炭酸可以杀死菌体及孢子并可防腐,乳酸可保持菌体不变形,棉蓝使菌体着色。
同时,这种霉菌制片不易干燥,能防止孢子飞散,用树胶封固后可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三、实验器材1、菌种根霉(Rhizopus),毛霉(Mucor),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ium)2、试剂马铃薯20g,蔗糖2g,琼脂2g,水100mL,20%甘油等。
3、仪器分析天平,玻璃棒,三角瓶,小烧杯,加热器,漏斗,纱布,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U 型玻棒,解剖刀,镊子,接种环,移液管,酒精灯,显微镜等。
四、实验内容(1)配制马铃薯培养基配制200ml马铃薯培养基(PDA),其成分配比及配制方法见附录。
灭菌后无菌操作,取培养基分别倒少量于灭菌培养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
再将这一层培养基用解剖刀切割为若干1cm²左右的琼脂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七——霉菌的培养和观察
生命科学学院生科四班
张行润
200900140177 摘要
通过在一定固定环境下培养根霉,毛霉,黑曲霉,青霉四种霉菌,先通过菌种的外形对其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然后再在显微镜低倍或高倍镜下分别观察四种菌的形态,孢子囊及孢子形态,菌丝形态等方面。
发现根霉,黑曲霉和青霉菌丝均有横隔;青霉的分生孢子小梗呈扫帚状等现象。
关键词
土豆培养基(PDA)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载片培养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
方法;
2)了解常见霉菌(根霉、毛霉、曲霉、
青霉、黑曲霉)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霉菌的菌丝体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组成,其菌丝比细菌及放线菌粗几倍到几十倍。
可以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来观察,通过无菌操作将薄层培养基琼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使菌丝体在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培养基中生长,将培养物直接置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霉菌自然生长状态并可连续观察不同时期发育期的菌体结构特征的变化。
对霉菌也可以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液进行染色,石炭酸可以杀死菌体及孢子并可以防腐,乳酸可以保持菌体不变形,棉蓝使菌体着色。
同时,这种霉菌制片不易干燥,能防止孢子飞散,用树胶封固后可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三、实验材料及步骤
2.1 实验材料
根霉(Rhizopus),毛霉(Mucor),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ium),土豆琼脂培养基(PDA),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显微镜,小刀,U形管等。
2.2 实验步骤
1.配置培养基:
根据原料用量配置土豆培养基。
配置时,先急火煮沸,在温火加热20min,若有浑浊出现,则需过滤,然
后定容。
包扎土豆培养基,甘油等其他用品。
灭菌后取出备用。
2.培养小室准备及灭菌
在培养皿底部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形滤纸片,滤纸片上依次放上“U”形载玻片搁架、载玻片、盖玻片(四片),盖上皿盖,牛皮纸包扎,于121℃灭菌30min烘干备用;
3.琼脂薄片制作:
a)将稍微冷却的培养基,倒在培养皿
中,做成薄平板。
培养基应该要倒
得薄而均匀。
注意无菌操作。
b)用解剖刀将琼脂薄平板切成边长
不大于1cm的琼脂薄片
c)用解剖刀将琼脂薄片移至小室载
玻片上(一个载玻片上方两块薄片)
4.取菌接种:
用接种环挑取少量待观察的霉菌孢子(霉菌菌种的表面轻轻刮取即可),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边缘,以便于霉菌生长。
接种时只要将带菌的接种环在载玻片上轻轻碰几下即可。
接种量要少,以免培养后菌丝过于稠密而影响观察。
5.加盖玻片:
用无菌镊子将皿内的盖玻片盖在琼脂薄层上,用镊子轻压盖玻片,使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距离相当接近,但不能压扁。
盖玻片不能紧贴载玻片,要彼此留有小缝隙,一是为了通气,二是使各部分结构平行排列,易于观察。
6.倒保湿剂:
每皿倒入约2-3mL 20%的经灭菌处理的甘油,使皿内滤纸完全湿润,以保持皿内湿度,盖上皿盖。
制成载玻片湿室。
7.正置培养:
将平皿置于27℃恒温箱中培养一周。
8.观察:
将培养好的载玻片取出,置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实验结果
3.1.1 根霉:菌丝无隔,有假根、匍匐菌丝。
假根着生处有向上直立的孢囊梗,其顶端膨大成孢子囊,底部为半球形囊轴。
3.1.2 毛霉:孢囊梗直接由菌丝出,顶端为球形孢子囊
3.1.3 黑曲霉:菌丝有隔,气生菌丝分化为分生孢子梗(无隔),顶端膨胀为球状顶囊。
3.1.4 青霉:菌丝有隔,分生孢子梗顶端不膨大,无顶囊,多次分枝成几轮小梗,小梗顶端长孢子。
分生孢子梗呈扫帚状。
图1. 根霉菌的假根(10x40)
图2. 根霉菌的匍匐枝(10x40)
图3. 毛霉的球状孢囊(10x40)
图4. 黑曲霉的球状顶囊(10x40)
3.2 实验分析
霉菌菌丝比较粗大(菌丝和孢子的直径达到3~10μm ),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而可用低倍、高倍镜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
图5. 青霉的帚状分生孢子梗(10×40)
就在于接种时涂菌太厚太多,导致霉菌局部或全部长得太密,反而不易于观察。
因此,在接种时轻轻涂抹即可。
四、实验小结
本次试验的成功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接种的时候不应该在固体培养基上接种太多太厚的孢子,并且接种需要接在固体培养基小块儿的边缘,以便于霉菌的生长。
其次,无菌环境下进行各种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保证菌种不被污染。
再者,本次实验在观察霉菌的形态的时候,有特别的关注不同霉菌的细节及不同之处。
比如菌丝是否有隔,孢子囊形态等特征。
通过细心比较各种霉菌细节状态的不同,我们就可以用来分别鉴定一些霉菌,扩展了视野。
参考文献
【1】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4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有时整个视野里可能都是霉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