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君石院士谈食品安全

合集下载

陈君石_食品安全问题何以无解

陈君石_食品安全问题何以无解

食品安全问题何以无解?——专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君石院士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困扰中国的一个包袱。

政府目前正集中精力对付此事,可惜阴影不散。

7月,“三聚氰胺”死灰复燃,再现江湖,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的产品被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500余倍,举国哗然,说明食品安全工作异常艰巨,随时可能出现反复风险。

在此前后,一些疑似食品安全与卫生事件接连发生,我们的食品供应环境愈发显得扑朔迷离。

困局难破,食品安全症结何在?中国面临的情况究竟有多么棘手?本刊记者就此问策于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

陈院士是一位权威的食品安全专家,他的主要工作是旨在帮助政府更好地提高监管效率。

打不败的三聚氰胺《南风窗》:三聚氰胺超标奶粉屡次重出江湖。

政府官员表态说“要一查到底,要坚决打击”,为什么又无法令行禁止?陈君石:政府不可能知道2008年产生了多少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奶粉,怎么可能掌握所有这些信息?当时三聚氰胺主要问题是出现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上。

国家质检总局的统计,我们差不多有200家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企业。

美国有多少?只有4家。

那普通奶粉企业有多少家?不知道。

我相信政府也不掌握这个情况。

不仅是政府不好发现问题,小企业本身就会出问题,这些小企业的素质就摆在那儿的。

国家质检总局有一个论点,就是说我们大型食品企业虽然少,但市场占有率非常高,这是事实。

但几十万小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虽然低,出点问题就够了,用不着都出问题。

我们必须看到,这些中小型企业尽管所占份额不多,他们生产的东西我是不吃的,你也是不吃的,要进北京的大超市也是进不来的,但是很多老百姓还在吃,很多地方都在吃。

这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

这绝不意味着政府不该监管,消费者要求政府加强监管是天然合理的,但你也得考虑切合不切合实际。

只有生产者依法生产、依法养殖、依法种植,我们的问题就少了。

《南风窗》:大家的困惑,是2008年“三鹿事件”中当事人依法该抓的抓了,该枪毙的也枪毙了,怎么事情到现在还没完?究竟哪里出了问题?陈君石:食品安全问题不会随着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就不见了,它会和我们长期同时存在。

陈君石 如何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陈君石 如何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陈君石如何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2008年10月21日 15:18凤凰网专稿王鲁湘:从今年九月,延续至今的三鹿奶粉事件,再一次把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源头到底在哪里,其体制是否需要反思和重新估计?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有关这些内容,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先生。

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

1935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后从事营养和食品卫生工作四十余年。

其间曾攻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代谢专业研究生;在美国阿尔巴尼医学院毒理学系和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系进修。

陈君石先生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食品毒理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营养和食品安全专家。

王鲁湘:陈先生,每一次我们中国的食品出现安全问题,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或者一个普通的民众一般都会感到非常的愤怒。

作为一个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您自己的感受是什么?陈君石:我的感受可能跟消费者不会完全一样,因为我们从科学技术来探讨怎么来控制这样一个问题的话,我的感受是果不其然又来了一次.王鲁湘:那么应该说您是专门研究这一方面的专家,而且是我们中国的这一方面的一个学科带头人,您接触的食品安全问题,远远会超过我们一般普通的消费者,那么像听到了这么多的事情,而且总是在你的意料之中的话您自己的饮食会不会受到影响?陈君石:当然不会,老百姓一句话,我们现在还能吃什么?我从来不认为这句话是对的,我们吃得很好。

王鲁湘:就是说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不足以让你产生那样的恐惧,就是拒绝接触咱们中国的食品?陈君石:因为实际上我们整个的健康指标是在改善。

而不是说假如我们还能吃什么的话,那完全不是现在这个状况,但是并不等于我这么说就不存在问题,我还是承认存在着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是很严重的。

王鲁湘:您有一句判断:就是我们总的食品的这一种安全状况是在改善,但是我们很多的普通消费者,各种信息也好,包括我们自己亲身碰到的事情也好,总觉得好像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是越来越严重,那为什么会跟专家之间这种判断会有这样的一个差距?陈君石:我等一下有机会的话会详细讲这个事情,这就是信息沟通的问题。

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同样安全

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同样安全
品是 安 全 的 。 当 前 我 国 批 准 的 转 基 因 作 物 ( 包
括 水 稻 、 玉 米 ) 相 同 品种 的 传 统 作 物 与

在 营
养 成分 营 养 价值 和 安 全 性 方面 是 等 同的 。
观点
能认 为基 因改 变 了就 不 安 全
支持依据 1:
任 何 一 个 农 业 新 品 种 的 诞 生 都 是 基 因 改 变 的 结 果 。这 是 农 业 发 展 的根 本 。 为什 么 没 有 人 质 疑 袁 隆 平 院 士 的 杂 交 水 稻 新 品 种 的安 全 性 ?
含 量 不 超过 这 个 值 就 是 合 格 和 安 全 的 。
支持依据 3:
实 际 上 ,经 过 严 格 审 批 和 监 管 的转 基 因
支持依据 2:
我 们 的 生 活 环 境 ,包 括 食 物 里 有 毒 有 害 物 质 很 常 见 。 但 是 ,只 有 当 有 毒 有 害 物 质 达
c n e n o d s f t . t o gh s m e g v r m e to f i l a d r sd n s ma o c r s i f o a e y Al u o n h o en n f cas n e ie t y i n t a e ,b t1w i t u t h ce c . o gr e u l r s e s in e l t
义 ,即 食 品 中 的 有 毒 有 害 物 质 对 人 体 健 康 产 生 不 良影 响 。 定 义 中 有 两 个 条 件 : 个 是 有 一 毒 有 害 物 质 ,另 一 个 是 对 人 体 健 康 产 生 不 良
影 响 。 这 两 个 条 件 必 须 同 时存 在 , 才 能 构 成 食 品 的 不 安全 问题 。

矿物油入侵德芙老干妈?陈君石院士发声:根本不是问题!

矿物油入侵德芙老干妈?陈君石院士发声:根本不是问题!
现矿 物油 呢?
实 际 上 ,矿 物 油 的 应 用 非 常
除 了 作 为 添 加 剂 使 用 会 有 微

位 不愿 透 露 姓 名 的 业 内
广 泛 ,早 已遍 ,矿 物 专 家 表 示 :该 检 测 报告 的 发 布 非
矿物 油入侵德芙老干妈 陈君石 院士发声 :根本不 是 问题
编辑 / 黄 磊
定 因素 ,把这 个数值 再严 苛 l 0 0 有 意 的 还 是 无意 的 ,都 起 到 了 严 倍 ,那 么 HVM O的 每 日每 公 斤 体 重误导 消 费者 的作 用。 近 日 ,某 网络 公 司 发 布 了一 重容 许摄 入 剂量是 1 2 mg 。 份检测报告 ,其大意是在德 芙、
F o c u s T r a c i n g
近日,一则关于巧克力、辣椒酱矿物油超标的报道引人关注。抛开那些复杂的化学名词和成分分
析, 食品安全权威专家陈君石明确表示, “ 食品中的矿物油研究结论很清晰,不用管那些矿物油是从哪 来的,它的毒性和食品中可能的含量都太低, 根本不成为问题。”
中 低黏 度 矿 物 油 ( MV MO) 其无 装 等材 料 中 矿 物 油 迁 移 到 食 品 中
明显 副作 用的剂量 为 1 2 0 0 mg/ 应 该 参 照 的 一 个 值 ,这 个 值 并 非 在 ,将 来 也不 太可能 针对 食品 中的
( k g b w) /d a y。
食 品 安 全 专 家 、 中 国 工 程 院 时 明 确 指 出 : 不 管 巧 克 力 、辣 椒
酱 中矿 物 油 是 从 哪 里 来 的 , 对 于
这 意 味 着 什 么 呢 ? 下 面 举 例 院 士 陈 君 石 在 接 受 相 关媒 体 采访

陈君石院士称科学家要说官员不敢说的真话

陈君石院士称科学家要说官员不敢说的真话

陈君石院士称科学家要说官员不敢说的真话2012-06-18 09:08:01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有857人参与0(0)核心提示: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是我国食品毒理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陈君石院士称,“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全世界最强”不等于不会出问题■对话动机77岁,陈君石仍在坚持工作。

这个走路飞快、说话简洁的老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领域是食品安全。

近年来,接连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考验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陈君石写博客、开微博,在公共论坛上发表自己对各种热点食品安全事件的看法,呼吁公众科学、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

不过,他常遭遇“拍砖”。

“中国现阶段食品安全事件不可避免”、“地沟油不可能大批量流向餐桌”等观点,甚至被认为是为一些政府部门监管无能开脱,为无良企业脱罪。

今年6月11日,陈君石从“两院院士大会”会场匆匆赶往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并根据今年的主题“共建诚信家园、同铸食品安全”做了发言,不想再次引发一场风波。

他6分钟的发言,绝大多数人记住了一句话:“在食品安全方面,我们是全世界监管力度最强的国家。

”一语激起千层浪,网友反复转发、评论,并一度从质疑,转变为个别网民的人身辱骂。

6月14日,陈君石发表长微博,但不是道歉,而是重申观点。

6月15日,陈君石接受新京报采访,称发言虽然受到广泛质疑,但见此言已引发更多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和辩论,仍感欣慰。

“食品安全不是管出来的”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是企业,企业不讲诚信,政府投入再大,也管不过来新京报:一语激起千层浪后,你又发了长微博,重申“我国是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最强国家”这一观点。

为什么屡遭“拍砖”,还要这样坚持?陈君石:我想我的微博已经讲得很清楚。

从政府重视的程度、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各项专项整治、每年对食品的常规检测力度、样本数量,基层食品安全信息员的人数等指标来看,中国的监管力度的确是世界最强的。

同时,我国的部分食品安全标准,比如微生物标准、菌群总数国标等,比发达国家要严格得多。

陈君石院士谈食品安全的真相与误区

陈君石院士谈食品安全的真相与误区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访谈。

今天我们为您推出的是健康生活方式院士系列访谈的第二场,请误区。

我身边的嘉宾就是刚才提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陈君石]网友大家好。

[ 2010-05-05 08:53:08 ][主持人]首先想让您给我们概括一下中国现在食品安全的整体状况。

[ 2010-05-05 08:53:31 ][陈君石]好,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专家的角度和老百姓的角度来看信息不大对称、结论也大相径庭,老百姓对么”,而我们认为我们国家食品安全的状况基本上是好的,但是问题不少,有些还是很严重的。

[ 2010-05-[陈君石]我觉得这个认识上差距的原因就是与我们国家食品安全背景的情况了解有所差别,这是非常重要的。

义是:食品当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不良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

[ 2010-05-05 08:54:34 ][陈君石]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一个是“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这两一个食品安全问题。

因为现在社会当中,我们的检测手段如此之发达和高明,只要有一丁点儿东西都能检测出是非常常见的。

比如说北京烤鸭的皮里面的致癌物质那是响当当的,但是它的量又很少,我们也不天天吃,所质,但是它不足以构成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

[ 2010-05-05 08:55:01 ][主持人]所以我们认为它是安全的。

[ 2010-05-05 08:56:00 ][陈君石]所以烤鸭还是吃的,没有人说要禁吃烤鸭对不对?老百姓也不会同意。

所以这个定义是非常重要的,同一个尺度上来衡量。

[ 2010-05-05 08:57:22 ][陈君石]假如在同一个尺度上来衡量的话我们需要了解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两大背景,这两大背景和其他多的农户都在分散地生产我们所吃和作为原料的所有食品,包括鸡鸭鱼肉蛋奶粮食蔬菜水果,无一不是两亿多是个体。

根据我们现在对两亿多农户七到八亿的农民的科学知识水平以及守法意识的了解,大家可以想象,假这是不现实的,这是我们现在的客观存在。

陈君石院士解读“新冠肺炎与食品安全”

陈君石院士解读“新冠肺炎与食品安全”

72 I FOOD INDUSTRY I陈君石院士解读“新冠肺炎与食品安全”王城 刘潇潇 项佳丽 文解读INTERPRETATION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总顾问陈君石近日以《新冠肺炎与食品安全》为主题,做客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食品安全新动向系列讲座。

记者针对陈君石院士的讲课内容和视频进行整理,做了本期报道。

不要吃野生动物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了公众对个人健康的关注和对疾病的担忧。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它的认识逐渐深入,但由于信息传播的不对称,其间不免夹杂了一些误区。

“首先,新冠肺炎并不是食源性的疾病,也就是说不是吃进去的,所以它不是食品安全问题。

第二,新冠肺炎会不会通过食品传播?答案是否定的。

”陈君石院士表示,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指出,目前尚无新冠病毒通过食物传播的证据。

过去的研究表明,SARS 和MERS 等冠状病毒在低温条件下能够活比较长的时间,但一般食品的加工、生产、制作的过程可以杀死病毒。

“60到70度、30分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

但很多专家认为,即使在包装表面存在病毒,它的量也不会多,存活时间也不会太长,既不会生长,也不会繁殖。

此前有媒体报道,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团队在2月初已经从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出活的新型冠状病毒。

那么,病毒是否会通过消化道感染?对此,陈君石认为,粪口传染的概率比较小。

“第一,通过粪便分离出活的新冠肺炎病毒的几率很少,检出几率很低。

第二,病毒在食物中不会生长、不会繁殖,所以不能形成足够的量导致食用后感染。

第三,加工生产烹调的过程没有把病毒杀死,这个可能性也不是太大。

”到目前为止,关于病毒源头的争论仍在持续。

多数科学家认为,新冠病毒和SARS 病毒一样,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动物是传染源的可能性比较大。

“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即使蝙蝠是病毒最开始的传染源,可能还需要通过另外一种动物传染给人,然后再是人传人。

这就是现在我国要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最重要的过去的研究表明,SARS和MERS等冠状病毒在低温条件下能够活比较长的时间,但一般食品的加工、生产、制作的过程可以杀死病毒。

吃坏肚子,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吃坏肚子,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第二,政府重视也不够。在国务院食安办发布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规划或工作重点 等文件中,涉及食源性疾病的很少,即便涉及,也是轻轻提到,重视度远远不及添 加剂、农残等。有关部门对食源性疾病的科普宣传也很少。而在发达国家,政府会 定期公布食源性疾病信息,消费者基本都知道食源性疾病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平均6.5人中就有1人 次患食源性疾病
第四,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绝大多数的致病微生物都喜欢室温环境。熟食在室温下 别放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冷冻食物 最好别在室温下化冻。第五,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水果和蔬菜要彻底清洗干净。
生命时报:您为什么说食源性疾 病是食品安 Nhomakorabea的头号敌人?
陈君石: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指的是食物中含有毒有害物质,对人 体健康造成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关键点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多大”,所以 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食品中哪些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最 大。
事实上,当前中国乃至全世界,食品安全的主要敌人都是食源性疾病。我之所以在多 个场合强调这点,一方面是因为食源性疾病危害大、发生范围广。在所有食品安全问 题中,食源性疾病是发生率最高的,每年造成的健康伤害也最大。
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都 会刺激人们敏感的神经, 但有一类却往往被大家忽 视,那就是食源性疾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 多个场合强调,食源性疾 病才是我国最严重的食品 安全问题。近日,本报就 该话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吃出病才是最大的问题
生命时报: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它 危害有多大?
陈君石:通俗地说,食源性疾病就是吃出病了,食物中毒了。你吃坏了拉肚子,就是 食源性疾病。它是涵盖非常广泛的疾病,吃了被微生物或化学品污染的食品都可能引 起,前者如细菌、病毒等,后者如农药、有毒植物等。“从农田到餐桌”的任何一个 阶段都可能发生食品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君石院士谈食品安全——《杨澜访谈录·食品安全》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食品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其主要诉求已经从生存、温饱过度到丰富物质生活、健康保健乃至精神的范畴。

因此,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城市居民对食品的首要要求,也逐渐从有无、价格、质量发展为安全和科学。

但许多人却感觉到,食品安全的问题正越来越多,大家在吃东西的时候越来越缺乏安全感。

这究竟是事物本身在客观上越来越恶化,还是我们在主观的杞人忧“天”?在这个“天”字第一号的民生问题上,著名的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的解析,应该可以为我们提供了一颗定心丸。

恐慌是媒体炒作出来的杨澜:老百姓中间这两年流行一句话,叫做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上什么,心里没数。

陈教授,您说现在吃什么,心里能有数?陈君石:假如要我说的话,什么都能吃。

杨澜:您这话怎么讲?陈君石:我的说法是基于我认为,我们的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是好的,而且是一年比一年好。

我的根据是,包括预期寿命、小孩生长发育状况,都在不断地上升。

卫生部连续15年在全国30个省市每年一次对市场食品进行抽检,用国家标准来衡量,15年以前的食品合格率,大概只有百分之五六十,其中酱油最差,大概百分之三四十。

到现在总的食品合格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连酱油都达到百分之八十多了。

杨澜:那公共食品的安全问题,为什么会屡屡成为媒体上的一个热门的话题。

就连我母亲负责家里采购蔬菜时,也经常说不知道买什么安全了?陈君石:我想这是因为食品安全信息交流渠道的不畅通,它包括科学家、政府、媒体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流。

也就是说,消费者知道的信息本来应该是科学的、客观的和准确的。

但实际上,目前的状况与之差距很大。

比如最近的苏丹红鸭蛋。

苏丹红是动物致癌物,但人吃了含有苏丹红的鸭蛋,会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是要经过科学评估的。

所谓被致癌物污染的食品就是致癌食品,这纯属媒体炒作。

被致癌物污染的食品肯定有问题,但是否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影响,它有一个量的问题。

杨澜:那么以含苏丹红的红心鸭蛋为例,吃多少才会对人体造成可测量的危害?陈君石:第一,苏丹红是动物致癌物,没有证据证明苏丹红对人会致癌。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世界癌症研究中心,负责对世界上所有的化学物质进行致癌作用的评价和分类。

最高档是人的致癌物,像烟草、烤鸭皮、炭烤羊肉串里面的多环芳烃;下面一档,是可疑的人的致癌物,比如说炸土豆条里头的丙烯酰胺;第三类才是像苏丹红这样的动物致癌物。

假设人和动物一样,吃了苏丹红会产生癌症,那么这种很微量的苏丹红的鸭蛋,据科学估计,至少每天要吃一千个。

杨澜:那就是它的危害被夸大了,并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

可不可以这样说,大家认为这个东西非常有害,而实际科学证明它根本是无害的?陈君石:比如糖精。

糖精是我们国家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一种高强度的甜味剂。

糖精超标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但是消费者组织曾在报纸上宣布糖精有毒。

杨澜:它对人体一点害都没有吗?陈君石:任何东西吃多了都有害,水喝多了一样死人,盐吃多了一样中毒。

我刚才讲到了,把致癌食品,还有被致癌物污染的食品,等同于致癌食品,这是第一个误区。

我现在说第二个误区,就是把超标的食品,等同于有毒有害食品。

我国制订的标准是非常保守的,打了很大的安全系数。

超标食品肯定是不合格的,但是人吃了是不是就会中毒呢?实际上是不会的,但现在消费者了解的却是一吃就会中毒。

消费者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食品安全信息来源于媒体,没有选择的余地,加上专家和政府第一时间也出不来。

媒体报道食品安全的信息,第一应该是客观的,第二是要有科学的依据,第三呢,要力求准确。

如果达到这三条,消费者的受害,对政府的无端压力就会大大减轻,误导的作用也会减小。

对化学污染过于重视杨澜:在雀巢奶粉出现问题的时候,您发表过观点,认为这个奶粉本身的质量,并不存在人们所认为的那么严重的问题。

有人认为这是帮助国际大品牌说话,您能解释一下吗?陈君石:浙江省工商局通过雀巢奶粉终端产品的检验,发现奶粉里面的碘含量超过了雀巢奶粉自己产品标签上所标识的碘含量的百分之二三十,所以是不合格产品,不应该再卖。

但是那时候的炒作,铺天盖地地说它是毒奶粉,长达几个礼拜之久。

到底是不是有毒,还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

杨澜:那么雀巢的标准和我们国家现行的标准之间,有没有一定的差距?陈君石:这个不是问题所在。

首先,碘是一个营养素,不是有毒有害物质。

营养素和农药残留的规定是不一样的。

农药残留在蔬菜里的限量是有范围的,超过这个范围就意味着有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而碘的这个范围,是说你最好加在这个范围里头,少了无效,达不到添加碘的目的,多了浪费。

所以碘含量超标和农药含量超标,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杨澜:如果我们理解上有这样一个误区的话,会造成一个什么结果呢?陈君石:结果有几方面,一是给消费者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还有就是炒得神经紧张。

这种过度紧张,不是雀巢奶粉造成的危害,而是炒作带来的危害。

另一个后果是雀巢公司无端损失了六个亿的人民币,所有的超标奶粉,全部做了饲料。

杨澜:这种因为缺乏科学常识,过度炒作引起的恐慌,会是因为政府政策的变形造成的吗?陈君石:在整个过程当中,政府没有及时出来说话,所以这么一件事情,炒了三个礼拜。

另外一个后果,可能是从事炒作的那部分媒体没有想到的,就是黑龙江省双城市,也就是雀巢公司奶粉生产基地的农户受到了损失。

因为雀巢公司在短时间内不许卖了,所以不再收购鲜奶。

当时黑龙江省工商局副局长和黑龙江省双城市的主管副市长连夜赶到国家工商总局,要求我给一个说法。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误区,是过于重视了化学物质对食品的污染,或者是非法的使用,而忽视了我们真正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

杨澜:您是指食品中毒?陈君石:在中国叫食物中毒,在国际上通用的名词叫食源性的疾病。

它是指致病性的微生物污染了食品,而人吃了这些带有致病菌的食品以后,引起了人的生病,比如说最常见的,伤寒、霍乱、痢疾,甚至肠炎。

杨澜:在学校和民工的集体中毒事件当中是听到过沙门氏菌这样的一些名词?陈君石:对,我可以告诉大家,有沙门氏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在中国每年都有好多起。

媒体不感兴趣,所以就不报道。

该注意的不引起注意,对政府来讲,压力也不会太大。

假冒伪劣未必有害有毒杨澜:那还有第四个误区吗?陈君石:第四个误区是政府部门现在把假冒伪劣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或者说不安全的食品画等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的定义,食品安全问题就是食品当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们健康造成危害的公共卫生问题,所以必须具备有毒有害物质和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这两个条件。

我承认,有一部分假冒伪劣食品,确实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比如说用工业用的甲醇,做成假白酒,轻者使眼睛瞎掉,重者死掉。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假冒伪劣食品,是不会的,它只不过假冒伪劣而已,吃了以后,不一定对健康造成危害。

一个部门不够13个部门太多杨澜:我们了解到,目前包括农业、质监、卫生、工商、城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都有管理食品安全问题的职责和权限。

老百姓有一句话说,七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陈君石:这有两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体制问题:食品的安全,从政府来讲,是个监管体制,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由一个部门来管,但是现在13个部门,显然是太多了;多头就形成了有问题,谁都不管,没有问题,谁都来管,对企业重复监督,企业苦不堪言。

另外一方面,我们现在整个食品监管和信息的传播,没有遵循国际上通行的风险分析框架。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框架,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第一个组成部分称之为风险评估,是科学家的行为,就是对某一个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评估;第二个就是政府的行为,我们称之为风险管理,也就是说,政府部门根据科学家的评估结果,结合当时本国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们的生活习惯,来制订对策;无论是专家的评估结果,还是政府的管理对策,都应该以透明的方式告诉所有利益相关部门,包括行业协会、生产企业等,这部分工作就是第三个部分,称之为食品安全的信息交流。

假如这三个部分能够非常顺利地运转,那么这个国家一般只有一个国家级部门从事风险评估,比如欧盟的食品安全局。

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杨澜:中国要养13亿的人口,每天要提供这么多的肉,蛋、青菜、水果等等,在这样一种规模化和节约化的生产中,像激素、农药、添加剂、抗生素这些问题,是不是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办法真正的解决?陈君石:是的,现在有机食品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只是少数有钱人才吃,而且将来也决不可能完全覆盖,因为它的产量低,成本非常高。

我们的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

坐飞机有风险,坐公共汽车有风险,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唯独食品安全的风险要求是零,这是不现实的。

杨澜:关于风险评估标准的问题,我们也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新闻,比如说我们出口的一些农产品被人家退回来了,说我们的农药残留,或者添加剂超标了。

所以老百姓当中有这样的说法,我们的命不如人家值钱,你看人家的标准都比我们的高。

陈君石:其实不是这样的。

食品进出口的游戏规则是:你要把你的食品卖给人家,就要按照人家的标准来办;同样我们进口人家的食品,也是按照我们的标准来办。

标准的制订不仅仅是保护消费者,还有其他很多因素要考虑,这里头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技术壁垒,进口国能制造一些技术壁垒,因为这是买方市场。

所以我绝不认为,我们的标准低于其他的国家。

但是有时候人家的要求就比较多,显得就比较高。

比如说日本从2006年开始,要求不管是从哪里出口到日本的蔬菜、水果,都要检查200多种农药含量。

世界上只有日本要求这么做,美国也是很发达的国家,但同样的问题是不是也可以说,美国的命不值钱,跟中国人一样,没有人提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是误会。

这就是贸易双方的技术壁垒,它要是不合理就可以到世贸组织去告他,所以我想大可不必对这个担心。

杨澜:我知道您也参加过一些关于食品安全和贸易的工作,比如说作为我国食品毒理学学科的重要领军人物,您曾经就酱油当中的氯丙醇含量标准的问题,跟欧盟的相关机构之间有过针锋相对的争论,最后您的意见还占了上风。

陈君石:对,因为食品是少数具有国际标准的商品,汽车没有国际标准,电视机也没有国际标准,但是偏偏食品有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是由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机构来制订的,这是一个政府间机构。

它的目的一方面是当然要保护消费者,另外就是要解决食品国际贸易当中的公平贸易问题。

食品法典所制订的食品标准,被世贸组织承认为仲裁型的,各个国家的食品标准可以不一样,因为它的政治经济文化不一样。

但是要打官司的话,就凭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来打官司。

所以各个国家,都在食品法典委员会上保持自己的立场。

因为我要是出口国,我不希望把标准搞得很严,我要是进口国,自然就希望标准严格些。

以酱油为例,我们是出口大国,欧洲则几乎不生产酱油,几乎全靠进口,所以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上,欧盟就试图把氯丙醇的标准压得很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