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陕西山阳色河铺镇初级中学(原色河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次北固山第十三课时
陕西省山阳县色河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导学案新人教版

散步学习内容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共2课时) 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体会作者通过几个细节的描绘,来展示一家三代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
学习重点、难点:1、梳理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亲情美。
时间预计:导课分、自学分、交流分、展示分、小结__分、稳固分钟学习流程学习流程学案导案〔学法指导〕一、自学新知1.2、重点字词:熬〔〕分歧〔〕拆散〔〕各得其所〔〕水波粼粼〔〕一霎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人说,幸福的家庭犹如港湾,让我们的心疲惫时靠岸;有人说,浓浓的亲情嫩芽〔〕蹲〔〕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一〕自由朗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
〔二〕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1、散步的人有:母亲、我、妻子、儿子2、散步的季节是:初春3、散步的地点是:田野4、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一家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散步的事情。
5、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答复〕犹如甘泉,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
家因为有了真爱而温馨,因为有了亲情而美好。
那么,家终究是什么呢?是一所老房子,是一张旧照片,耗时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步?。
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进展一次别样的心灵之旅。
二、布置预习这一环节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背景,读通课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6、结果如何?我想一个两全的方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最后,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三、走进课文,品味美之所在〔一〕景物美:1.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初春的田野——生机活力〔二〕人情美:文中为我们描绘了四个人,在这四个人当中,你最欣赏哪个人?找到描写的文字,简要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部编】陕西山阳色河铺镇初级中学(原色河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29再塑生命的人

海伦·凯勒一岁半不幸染上疾病,致使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随之又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7岁,海伦·凯勒考进哈佛大学,还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语言。大学期间,她开始写作。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无比敬爱和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3段):莎利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4—13段):莎利文老师利用实物来教导“我”认识具体事物。
2.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交流点拨】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山阳县色河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薛建斌审核人:授课班级:(1/2)姓名:编号:29
学习内容
第三单元第10课:在塑身命的人(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
3.领会莎莉文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以及海伦顽强勤奋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感慨(kǎi)搓捻(cuōniǎn)疲倦(pí)怦怦(pēng)
惭愧(kuì)碎片(suì)拼凑(còu)浸满(jìn)、
花团锦簇(cù)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感慨:有所感触而慨叹。
【部编】陕西山阳色河铺镇初级中学(原色河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济南的冬天五课时

(二)、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拟人)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比喻)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3、(比喻)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阳县色河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薛建斌审核人:授课班级:(1/2)姓名:编号:5
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第2课(节):济南的冬天(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征。2、感受品味作者质朴、清新、亲切的语言。
3、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家园的思想感情。
4、(比喻)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5、(拟人)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6、(拟人)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三)、整体把握全文,填空。
1、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来写。
2、作者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来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
二、合作探究
(一)、课文内容分析:
⑵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山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⑶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薄雪的害羞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⑷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
1、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使描绘景物更加生动形象。
2、具体句子赏析。
[中学联盟]陕西省山阳县色河铺镇初级中学(原色河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第五单元写作.doc
![[中学联盟]陕西省山阳县色河铺镇初级中学(原色河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第五单元写作.doc](https://img.taocdn.com/s3/m/e99ce2f810a6f524cdbf8552.png)
山阳县色河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人:薛建斌审核人: 授课班级:(1/2)姓名:编号:55-56学习内容第五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学会认识中心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2.从读到写,掌握突出中心的方法。
重难点 1.学会认识中心2.掌握突出屮心的方法。
学法指导学习流程及内容积累文中重点字词找出文中B 己喜欢的优美的那些句子试着分析。
一、文题展示书包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学习用品,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它与我们形影不离。
请你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注意中心要突出,条理要清晰。
二、写作导航要做到文章中心突出,作文构思要做到“六个一31・一锤定音的开•头。
即开篇两三句点出记叙要点,埋下行文线索,或明确主题思想、奠定感情基调,这样的开头,简洁洗练,直截了当。
2•—线穿珠的结构。
即没有贯穿全文的中心事件,而是以主要人物的活动或品质为主线,典型而各有侧重,统一服务于中心。
这种结构避免了行文的旁逸斜出,使文章重点突岀。
如《我的老师》。
3•—波三折的情节。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
”在有一个中心事件的文章里,如能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做到张弛有度,起伏变化,则可扣人心弦。
4•一字传神的细节。
人物性格的塑造,作者感情的抒发,都5•—语反复的扣题。
文章以关键语句反复扣题,显得内容紧凑、中心突出。
.他们欢欢喜喜地搬新家去了!书包默默无闻地为我服务着。
每天早晨,它载着一大堆文具,跟随着我上学去。
当我从书包里抽出文具时,就觉得书包仿佛在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一定要努力学习啊!因为只有勤劳的人才会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嘛!我相信你一定能有收获!”这时,我便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我一定要勤奋学习,不令我可爱的小书包失望!”哦!书包,你虽小,但是,你肚子里的知识是多么丰富,多么精彩,多么广阔啊!我喜爱我的小书包!有了这么漂亮精致的书包,我怎么能不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它呢?【名师点评】作者对书包的外表、包中的内容展开细致的描绘,可贵的是在说明书包的功用时,能适当穿插自己的心理活动。
[中学联盟]陕西省山阳县色河铺镇初级中学(原色河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观沧海第十课时.doc
![[中学联盟]陕西省山阳县色河铺镇初级中学(原色河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观沧海第十课时.doc](https://img.taocdn.com/s3/m/712607917fd5360cbb1adb6d.png)
山阳县色河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人:薛建斌审核人: 授课班级:(1/2)姓名:编号:10学习内容第一单元第4课(节):古代诗歌四首4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重难点重点:•背诵观沧海,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学法指导学习流程及内容积累文中重点字词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的那些句子试着分析。
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一一预习与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ang (沧)海jie (碣)石song zhi (竦峙)水何dan dan (澹澹)xiao se (萧瑟)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咼咼地挺立。
竦,咼耸。
峙,挺立。
星汉:银河,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 •文体矢口识通常所说侖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岀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木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曹操,(见注释)5.背翼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
【部编】陕西山阳色河铺镇初级中学(原色河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44诫子书

治学
诫子书修身
惜时
五、拓展延伸
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除了诸葛亮的《诫子书》,还有《曾国藩家书》《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希望大家找到有关的书籍阅读。
教学反思
山阳县色河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薛建斌审核人:授课班级:(1/2)姓名:编号:44
学习内容
第四单元第15课诫子书(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3.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4.赏析精彩妙语,积累名言警句。
5.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
学法指导
学习流程及内容
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的那些句子试着分析。
(三)深层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交流点拨】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交流点拨】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诵读积累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交流点拨】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部编】陕西山阳色河铺镇初级中学(原色河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42走一步,再走一步

【交流点拨】(1)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我”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下山。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会让他更加娇气,永远都软弱无能。只有在磨炼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炼的只会是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2.“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直跳”中的“瘦弱”有什么表达作用?
【交流点拨】再次表明“我”身体的病弱,与前文“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照应,也为后文“我”战胜困难后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作铺垫。
(四)创意阅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提示:本文可以从各个人物的角度创意阅读)
1.从“我”的角度:体弱、胆怯的“我”为什么要去爬悬崖?文章哪些语句体现了“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
【交流点拨】体弱胆怯的“我”去爬山是因为好朋友杰里“胆小鬼”刺激了“我”的自尊心、好胜心,于是冒险去爬悬崖。“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跳动”“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麻木”等体现了“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④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夫斯基)
陕西省山阳县色河铺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秋天的怀念 教案

(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把握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的语气和平稳的语调,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并思考下列问题。
1.散步的地点在哪?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
交流点拨:
2.分歧是怎样产生的?
交流点拨:
3.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交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拨:
4.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研讨中对每个人物作简要的分析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
山阳县色河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薛建斌审核人:授课班级:(1/2)姓名:编号:18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
2.品读含义丰富的语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面这些加点字的读音。
散步( )熬( )咕咕( )
分歧( )霎时( )粼粼( )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生,重庆人。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著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交流点拨:
5.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交流点拨:
6.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为什么我们都走得很慢很仔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
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四)熟读成诵
教学反思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次:停留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未尽。
2.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山阳县色河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薛建斌审核人:授课班级:(1/2)姓名:编号:13
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第4课(节):古代诗歌四首(第4课时)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
重点:.背诵观沧海,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学法指导
学习流程及内容
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的那些句子试着分析。
一、新课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深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