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摄影技术操作技巧规范标准

合集下载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一、X线机的使用原则(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及其使用规格表。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外界电压不可超过额定电压的±10%,频率波动范围不可超过±1Hz。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件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旋钮固定。

(7)X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源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盒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毫安值和曝光时间,再调节千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试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

三、摄影原则(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球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量缩小肢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

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同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患者的呼吸动作对摄片质量有很大影响。

放射科下肢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下肢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下肢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足一前后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膝关节弯曲,足底部紧贴暗盒。

2 .暗盒上缘包括足趾,下缘包括跑骨。

第3跖骨中点置于暗盒中心。

3 .摄影距离为90SIOOCm。

4 .中心线经第3跖骨中点垂直射入暗盒。

5 .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若重点观察诸跑骨,中心线可向足跟侧倾斜10°~15°(二)足——内斜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膝部弯曲,足底部置于暗盒上。

6 .暗盒上缘包括足趾,下缘包括足跟。

7 .被检侧下肢向内倾斜,使足底与暗盒成30°~50°。

第3跖骨中点置于暗盒中心。

8 .摄影距离为90-IOOcmo9 .中心线经第3跖骨中点,垂直射入暗盒。

10 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若重点观察第1、2跖骨或第1、2楔骨关节间隙时,可采用足的外斜位。

(三)足一一侧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靠近床面,膝部屈曲。

11 被检侧足部外侧缘紧贴暗盒,使足底平面垂直暗盒。

12 暗盒上缘包括足趾,下缘包括跟骨。

13 摄影距离为90-IOOcmo14 中心线经足部中心,垂直射入暗盒。

15 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注意事项】1.该体位诸跖、趾骨重叠较多,故一般用于定位检查。

16 进行足弓测量时,必须采用双足的负重水平侧位。

(四)跟骨一一侧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外侧靠近床曲,膝部屈曲。

17 被检侧足部外侧紧贴暗盒,使足底平面垂直暗盒。

18 跟骨置于暗盒中心,整个跟骨包括在暗盒内。

19 摄影距离为90-IOOcmo20 中心线经跟距关节,垂直射入暗盒。

21 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检查跟骨骨刺时,应双侧对照。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一、X线机的使用原则(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及其使用规格表。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外界电压不可超过额定电压的±10%,频率波动范围不可超过±1Hz。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件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旋钮固定。

(7)X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源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盒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毫安值和曝光时间,再调节千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试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

三、摄影原则(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球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量缩小肢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

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同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患者的呼吸动作对摄片质量有很大影响。

根据不同的部位,可采用如下几种屏气方式:①平静呼吸下屏气:心脏、上臂、肩、肋骨、颈部及头颅等部位,因呼吸时胸部肌肉牵拉,使以上部位发生颤动,故可予平静呼吸下屏气摄片。

放射科脊柱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脊柱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脊柱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外伤。

2 .感染。

3 .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4,先天性或后天性畸形。

5 .各类骨病。

【摄影前准备】1.认真核对X线摄影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摄影部位。

对检查目的、摄影部位不清的申请单,成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6 .根据检查部位选择适宜尺寸的胶片与暗盒。

7 .X线照片标记(包括病人片号、日期、照片的序号、体位左右标记等),要齐全、核准无误。

8 .开机预热,拟定并调整摄影条件。

9 .清除病人欲检查范围内可造成伪影的物品。

10 准备好各种角度测量器具和固定用枕、垫等。

(一)第1、2颈椎一开口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暗盒中线重合。

2 .头后仰,使上颌门齿咬合面与乳突尖端的连线垂直于台面。

3 .使用滤线器。

4 .摄影距离为90-IOOcmo5 .中心线经两嘴角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暗盒。

6 .曝光时,病人口尽量张大。

7 .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1.颈椎开口位摄影时,应取出口内的活动假牙。

8 .外伤病人的检查应尽量减少头的搬动,必要时应有临床医生帮助,避免在检查时加重病人报伤。

(二)颈椎一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 .病人站立于立位摄影架前,或仰卧于摄影台上。

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暗盒中线重合。

2 .头略后仰,使上颌门齿咬合面与乳突尖端的连线垂直于台面。

3 .胶片上缘与外耳孔平齐,下缘包括第1胸椎。

4 .使用滤线器。

5 .摄影距离为IOOS1.50cm。

6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15°。

通过甲状软骨下缘射入暗盒。

7 .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1.去除颈部及耳部金属饰物。

8 .根据颈椎的生理曲度调整中心线倾斜角度。

9 .第1肋弓及颈旁软组织均应包括在照片内。

(三)颈椎一一侧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侧立于立位摄影架前,人体正中矢状面平行于摄影架面板,外耳孔与肩峰连线置于暗盒中线。

放射科X线摄影技术操作原则

放射科X线摄影技术操作原则

放射科X线摄影技术操作原则一、X线机的使用原则1.了解设备的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熟悉设备的最大负载及其使用说明,保证设备在安全状态下运行。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进行各项操作。

3.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临时调节参数,以免损坏设备。

4.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设备声音,如有异常,及时关机。

5.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件强烈震动,在移动部件时,注意是否有障碍物。

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 线管及各种旋钮固定。

6.X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X 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源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及X线影像接收器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毫安值和曝光时间,再调节千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后,摆放患者投瓢体位,一切准备就绪后即可按下手闸曝光。

7.工作结束后,切断机器电源和外部电源,使设备恢复到开机前状态。

三、一般摄影原则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超过X线管负载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量缩小肢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焦片距。

3.照射野的选择:根据检查申请单检查要求和目的,合理控制照射野,避免过度照射。

4.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和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

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同效果。

5.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患者的呼吸动作对摄片质量有很大影响。

根据不同的部位,可采用如下几种呼吸方式:(1)平静呼吸下屏气:心脏、上臂、肩、肋骨,颈部及头颅等部位的摄影,因呼吸时胸席活动,使以上部位发生移动,可在平静呼吸下屏气摄片,以避免图像模糊。

(2)深吸气后屏气:应用于肺部及膈上肋骨的摄影,可增加肺内含气量,提高对比度,同时使膈肌下降,使肺野暴露更广泛。

X线摄影技术操作技巧规范标准

X线摄影技术操作技巧规范标准
中心线:对准拇指,与暗盒垂直。
腕关节后前位
位置:患者侧坐摄影台前,肘部弯曲。腕关节放于暗盒中心,手指握拳,使腕部掌面易与暗盒靠紧。
中心线:对准尺骨和令人满意的桡骨茎突联线的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腕骨、尺桡骨下端与掌骨近端的后前位影像。
腕关节侧位
位置:患者侧坐摄影台前,肘部弯曲。手和前臂侧放,将第五掌骨和前臂尺侧紧靠暗盒。尺骨茎突放于暗盒中心。
腕关节轴位
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将腕关节掌面放于暗盒的前1/3处,腕部垫高约3cm摆布。然后嘱患者将手掌极度后倾,并用对侧手扳住被检侧手指,使保持后倾姿式。为了使腕豆骨和钩骨的影像不致互相重叠,可将手指稍偏向桡侧。
中心线:向肘侧倾斜25~30度,对准第三掌骨底部上约2cm处,射入暗盒中心。
3、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利用:中心线垂直于被摄体和胶片为最好的投影方式。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面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得到相同效果。
4、滤线设备的应用:普通在摄影千伏超过70KV以上均需使用滤过板,滤去软射线。体厚超过15㎝或者60KV以上管电压时需用滤线栅,应注意滤线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摄片时被检者的呼吸动作对影像质量有重要影响。普通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挪移的部位,勿需屏气暴光;有五种情况,即平静呼吸下屏气、深吸气后屏气、深呼气后屏气、缓慢连续呼吸及平静呼吸不屏气。
8、体厚的测量:首先要目测体厚测量尺的横杆与游标杆是否平行,使两杆平行才干测得正确的数字,然后选择适当的测量点,如胸片取第六胸椎处,并应按暴光时状态测量。
-/
可根据患者情况加照其他位置,如切线、轴位等。3.摄影前的准备:去掉一切影响X线穿透力的物质,有条件者换上专为患者准备的衣服,投照下腹部、脊柱应事先做好肠道准备。4.选择胶片尺寸:根据投照方式,要求范围,胶片应放置于适当位置。

放射科X线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X线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X线检查技术操作规范一、X线检查的特点与临床应用(一)X线检查的特点X线检查是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无创伤的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病变的诊断方法。

它具有以下特点:1.可直视人体内组织器官和病灶不仅可以看到诸如心、肺、骨骼、消化道等体内组织器官,还可以看到病变形态特点、位置、大小、毗邻关系等。

2.具有无创伤观察活体器官的功能X线检查能在不改变或破坏机体完整的情况下,对活体器官的形态与功能进行观察,对其解剖和生理进行研究。

如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消化道系统、胆道系统等的X线造影检查。

近年来,DSA›CT、CR、DR等数字X线检查的发展,更加拓展了X线检查的临床检查范围。

X线检查影像的全面数字化,将为医院的阁像管理与通讯传输系统(PACS)及远程会诊的实现做出贡献。

3.X线检查是有辐射损伤的检查方法X线检查必须遵循放射实践正当化和辐射防护最优化的要求。

(一)X线检查的应用范围X线检查可以应用于人体的各个系统。

但其选择应考虑以下原则:①受检查部位应具有对比条件;②检查必须安全,不危及病人生命,不发生严重后果;③根据病情、临床需要及适应证选择最恰当的检查方法,采取最优首选检查制。

(三)X线检查的限度1.病变密度的限制如脓胸、血胸在X线检查中无法定性鉴别,密度一致。

2.病变反应时间的限制某些疾病症状早于X线征象的出现。

如大叶肺炎、急性骨髓炎等。

3.病变部位的限制多数位于体表部位或一般视诊所及的部位,如皮肤、外耳等,临床检查优于X线检查。

4.发育方面的限制人体某些部位的检查与年龄发育有关。

如鼻旁窦在新生儿尚未发育,无X线检查价值。

(四)X线检查方法X线检查方法分三大类,普通X线检查(透视与摄影)、X线造影检查和X线特殊检查。

1.X线透视检查优点是可转动病人体位,改变观察方向;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可立即得出结论。

缺点是影像对比度、清晰度差,难以分辨密度或厚度差异较小的器官,以及密度或厚度较大的部位;缺乏客观记录也是重要缺点。

放射科X线体层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X线体层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X线体层摄影技术操作规范【检查前准备】1.认真核对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 .使用专用体层摄影机。

3 .查看病人原有的X线照片影像,确定病灶部位和中心层面。

4 .X线照片标记(包括病人片号、日期、照片的序号、体位左右标记、层深等),要齐全、核准无误。

5 .清除病人检查部位可能造成伪影的衣物、饰品等。

一、蝶鞍侧位体层摄影【适应证】颅脑外伤累及鞍区、鞍区肿瘤、先天性发育异常、鞍区肿瘤术后复查、鞍区血管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1.槎影体位取头颅标准侧位。

将蝶鞍置于暗盒中心。

2 .体表定位点外耳孔与外毗联线中、后1/3交点向上2.5cm处为蝶鞍中心。

3 .层面选择以头部正中矢状面至台面距离为中心层,并取上、下间隔0.5Cm各一层。

4 .体层方式取大角度的直线轨迹。

5 .记录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体位设计口寸,病人应面向摄影技师,便于层面的测量。

二、喉室正位体层摄影【适应铳】声门上、下区、咽喉及喉室的病变、用于鉴别因炎症或肿瘤引起的声音嘶哑、失语。

【操作方法及程序】1.摄影体位病人仰卧摄影台上,下颌前仰,颈椎正中矢状面置于台面中线,颈椎长轴与台面平行。

2 .体表定位点对准喉结节中点。

3 .层面选择喉结节前缘至摄影台面高度减去1.5、2、2.5Cm各取一层,层间距为0.5cm。

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待照片处理后,选择喉室显示最清晰的一层,再摄取发“咿”及平静呼吸下的各一张体层影像。

4 .体层方式圆轨迹或直线轨迹。

5 .记录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1.应预先对病人进行发“咿”的训练。

6 .保持体层位置的稳定。

7 .气管插管病人,宜采取多轨迹体层摄影。

三、胸部体层摄影(一)胸部病灶体层摄影【适应证】胸部结节性和肿块性病变、空洞和空腔性病变6了解胸部病灶的性质,用于鉴别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X线机的使用原则: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器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按钮固定。

7. X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使用。

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流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合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mA值和曝光时间,在调节仟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

摄影原则: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胶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量缩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通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5.虑线设备的应用: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管电压超过60仟伏时,一般需加虑线板、虑线器。

6.肢体摄影时,必须包括上下两个关节或邻近一端的关节。

7.在同一张胶片上同时摄取两个位置时,肢体同一侧放在胶片同一侧。

X线摄影步骤:1.阅读会诊单:仔细阅读会诊单内容,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了解患者病史,明确投照部位和检查目的。

2.确定摄影位置:一般根据医嘱用常规位置投照,如遇特殊病例,可根据患者情况加照其他位置,如切线、轴位等。

3.摄影前的准备:去掉一切影响X线穿透力的物质,有条件者换上专为患者准备的衣服,投照下腹部、脊柱应事先做好肠道准备。

4.选择胶片尺寸:根据投照方式,要求范围,胶片应放置于适当位置。

5.安放照片标记:标记应放在暗合的适当部位,不可摆在诊断范围之内。

6.摆位置对中心线:依照部位及检查目的,按标准位置摆好体位,尽量减少患者痛苦,根据要求将中心线对准被摄部位,并校对胶片位置,是否包括要求投照的肢体范围。

7.测量肢体厚度:8.训练呼吸动作:摆位置前根据要求做好呼吸或屏气动作的训练,要求患者完全合作。

9.选择焦片距:按部位要求选择好球管与胶片的距离。

10.选择曝光条件:根据投照部位、体厚、生理和机器条件,选择最佳KV,mA及时间。

11.曝光:以上各步骤完成后,再校正控制台各曝光条件,是否有错,然后曝光。

在曝光过程中,密切注意各仪表工作情况。

12.曝光结束后,操作者签名,特殊检查部位应做好记录。

1、有效焦点大小的选择:小焦点一般适用于体薄和不易动的部位,如四肢、头部的局部片等;大焦点用于一些体厚和易活动的部位,如腹部、胸部、脊椎等;高KV摄影时也可用小焦点。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焦点,以提高照片锐利度。

2、焦片距和肢片距的选择:投照时病人应尽量使肢体贴近暗盒,并且与胶片平行。

在肢体与胶片不能靠近时,应尽量增加焦片距,可同样收到放大率小、锐利度高的效果。

不能平行时,应根据几何投影原理减少影像变形。

3、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利用:中心线垂直于被摄体和胶片为最好的投影方式。

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面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得到相同效果。

4、滤线设备的应用:一般在摄影千伏超过70KV以上均需使用滤过板,滤去软射线。

体厚超过15㎝或60KV以上管电压时需用滤线栅,应注意滤线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5、X线管、肢体、胶片的固定:肢体安置不仅要使患者舒适,便于配合,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摄影要求。

片盒一般为平放或垂直放置摄影架上。

中心线、被摄部位和胶片对准后,将X线管固定。

6、照射量的选择:根据摄影部位、体厚和机器性能,选择合适的管电压、管电流和照射时间,对不能合作者尽量用高KV,高mA,短S。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摄片时被检者的呼吸动作对影像质量有重要影响。

一般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移动的部位,勿需屏气曝光;有五种情况,即平静呼吸下屏气、深吸气后屏气、深呼气后屏气、缓慢连续呼吸及平静呼吸不屏气。

8、体厚的测量:首先要目测体厚测量尺的横杆与游标杆是否平行,使两杆平行才能测得正确的数字,然后选择适当的测量点,如胸片取第六胸椎处,并应按曝光时状态测量。

骨骼部分)手正位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

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手后前斜位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将小指和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外缘,手放成侧位。

然后将手内转,使手掌与暗盒约成45度角。

各手指均匀分开稍弯曲。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

第二、三和四掌骨互相分开,第四、五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手前后斜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将小指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内缘,手放成侧位。

然后将手外转,使手与暗盒约成45度角。

各手指均匀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

第三、四、五掌骨互相分开,第二和第三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拇指前后位位置:(1)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肘部垫高。

手和前臂极度外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

(2 )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前用沙袋垫高。

手和前臂极度内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

其他四指伸直,也可用对侧手将其扳住,避免与拇指重叠。

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掌指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1)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和其周围结构也都能清晰显示。

(2)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常被遮蔽,显影不清。

拇指侧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或侧坐于摄影台旁,肘部弯曲。

拇指外侧缘紧靠暗盒,其余四指握拳,用以支持手掌,防止抖动。

中心线:对准拇指,与暗盒垂直。

腕关节后前位位置:患者侧坐摄影台前,肘部弯曲。

腕关节放于暗盒中心,手指握拳,使腕部掌面易与暗盒靠紧。

中心线:对准尺骨和令人满意的桡骨茎突联线的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腕骨、尺桡骨下端与掌骨近端的后前位影像。

腕关节侧位位置:患者侧坐摄影台前,肘部弯曲。

手和前臂侧放,将第五掌骨和前臂尺侧紧靠暗盒。

尺骨茎突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腕骨、掌骨近端和尺桡骨下端的侧位影像,但都相互重叠。

腕关节骨龄片位置:左手掌面向下,五指自然分开,平放并贴紧暗盒;中指与前臂成一条直线,拇指和食指约成30度角。

X线机球管焦点到胶片的垂线正对第三掌骨头。

焦片距85cm。

如左手有伤残应拍摄右手,方法同左手。

日期及编号铅字置于小指下方和尺骨外测的暗盒边缘处(以刚好照下为准),字头向外,字符由近侧向远侧依次排列,最后一个字符为汉字“左”或“右”。

显示:一次曝光拍包括左手掌、指骨、腕部至桡尺骨远侧端骨干3-4cm 的正位X线片。

腕关节轴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将腕关节掌面放于暗盒的前1/3处,腕部垫高约3cm左右。

然后嘱患者将手掌极度后倾,并用对侧手扳住被检侧手指,使保持后倾姿势。

为了使腕豆骨和钩骨的影像不致互相重叠,可将手指稍偏向桡侧。

中心线:向肘侧倾斜25~30度,对准第三掌骨底部上约2cm处,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显示大多角骨掌面、舟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三角骨和腕豆骨等轴位影像。

舟骨后前位(尺偏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暗盒放于20度角度板上,或将暗盒前端用沙袋垫高20度。

腕部平放于暗盒上,这样可使舟骨与胶片平行。

然后将手掌尽量偏向尺侧,肘部也向外偏,使舟骨和它的邻接面分开,舟骨就能清晰显示。

中心线:对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联线中点,与摄影台垂直,与暗盒成20度角。

如不垫高暗盒,而将X线球管向肘侧倾斜20度角,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腕部的后前位影像,而舟骨和它的邻接面影像尤为清晰。

尺桡骨前后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手掌向上,背面紧靠暗盒,前臂长轴须与暗盒长轴平行。

暗盒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尺骨和桡骨的前后位影像。

尺桡骨侧位位置:患者者在摄影台边侧坐,肘部弯曲。

前臂摆成侧位,尺侧紧靠暗盒,桡侧向上。

肩关节放低,尽量与腕和肘关节相平,这样可避免前臂移动。

暗盒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尺桡骨侧位影像。

尺桡骨下1/3互相重叠,桡骨头与尺骨喙突也有重叠现象。

肘关节前后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手掌向上。

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肘部背侧紧靠暗盒。

肩部放低,尽量与肘关节相平。

中心线:对准肘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肘关节、肱骨下端、尺骨和桡骨上端的前后位影像。

肘关节侧位位置:患者者在摄影台边侧坐,肘部弯曲,约成直角。

手掌面对患者,拇指向上,肩部放低,尽量与肘关节相平。

中心线:对准肘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肘关节、肱骨下端、尺桡骨上端的侧位影像。

肘关节尺骨喙突斜位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先将肘部放成前后位姿势。

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肘部背侧紧靠暗盒。

肩部放低,尽量与肘部相平。

然后将手内转,手掌向下,上臂保持不动。

中心线:对准肘关节,并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能将喙突清晰显示,不与其它骨骼重叠。

肘关节轴位位置:患者面向摄影台正坐,上臂紧靠暗盒。

肘部极度弯曲,使手指与肩部相接触。

将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上方 2.5~3CM 处。

肩部放低,尽量与肘部相平。

中心线:(1)对准尺骨鹰嘴突上方2.5CM处,与暗盒垂直。

(2)向肩部倾斜30度,与前臂垂直,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显示肱骨下端的前后位和尺骨上端的后前位重叠影像,鹰嘴突显示尤为清晰。

肘关节:骨折或病态时投照位置(正位)遇有肘关节因外伤或疼痛不能伸直的患者者,可用下述位置(或者采用上臂正位或者下臂正位)投照。

位置:患者面向摄影台正坐,将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

前臂下部和下臂上部离开暗盒,使前臂和上臂与台面形成的角度相等。

将沙袋垫在前臂和上臂下面,上下臂固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