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的临床应用论文(共3篇)
栀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栀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一、本文概述《栀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一篇旨在全面探讨栀子这种植物资源在多个领域中的开发与利用价值的文章。
栀子,作为一种具有丰富生物活性成分和药用价值的植物,其在医药、食品、化妆品以及生态环保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通过对栀子的生物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剖析栀子在各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力。
文章首先将对栀子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包括其形态特征、生态分布、生长习性等,为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信息。
随后,将重点阐述栀子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包括其含有的黄酮类、环烯醚萜类、有机酸类等化合物,以及这些化合物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栀子在各领域中的开发利用现状,如在医药领域用于治疗肝炎、胆囊炎等疾病,在食品领域用于开发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在化妆品领域用于制备美容护肤产品,以及在生态环保领域用于改善土壤质量和防治污染等。
文章将总结栀子综合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推动栀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促进对栀子这一宝贵植物资源的深入了解和综合利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生产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二、栀子的药用价值开发栀子,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其药用价值早在古代医籍中便有所记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栀子的药用价值开发更加深入和广泛。
栀子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栀子苷,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抗微生物和抗肿瘤等作用。
这使得栀子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抗炎方面,栀子被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肝炎、肾炎、肺炎等。
其抗氧化作用则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从而预防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栀子还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了黄酮类化合物,栀子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多糖、有机酸等。
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

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摘要:关键词:栀子;阿朴类胡萝卜素;藏花素;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表达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和试剂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植株培养于广东药学院。
采集栀子成熟叶片和花后 16 周的栀子果实,果肉为橙色。
所有材料贮存于–80℃。
CreatorTMARTTMcDNA 文库构建试剂盒购自 Clontech公司。
Primescript one step RT-PCR 试剂盒购自TaKaRa 大连公司。
藏花素-1 (Crocin-1)的对照品购于 Sigma-Aldrich 公司。
乙腈、甲醇为色谱纯,其它生化试剂等为分析纯。
1.2藏花素-1含量的测定以改良的 HPLC测定栀子叶片和果实中藏花素-1 (Crocin-1)的含量。
叶片和果实在液氮中研磨后以 50% (V/V)的甲醇-水溶液提取,在超声处理 30 min 后以 10000 g离心 10 min,取上清液在–20℃下贮存。
HPLC 分析时,上清液以0.45 μm滤膜过滤,以 DiamonsilTMC18 (2) 柱(250 mm 4.6 mm, 5 μm)(Dikma 公司,中国)分析,梯度洗脱。
仪器为 Waters 2995 HPLC 仪(Waters 公司 , 美国),配备 2996 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
数据分析 1 Crocin 的生物合成途径。
IPP:异戊烯焦磷酸 ; DMAPP:二甲基丙烯焦磷酸;GPP:香叶基焦磷酸;GGPP: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
Fig. 1 Biosynthesis pathway of crocin. IPP: Isopentenyl diphosphate; DMAPP: Dimethylallyl diphosphate; GPP: Geranyl diphosphate; GGPP:Geranylgeranyl pyrophosphate.第5期 441以 Empower 2 软件完成。
含有石膏、知母、栀子的医案医话

石膏、知母、栀子是中医药中常见的药材,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下面就根据这三种药材的特点,结合临床医案和医家言论,来探讨它们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一、石膏1. 石膏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心、肺经。
2. 石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消肿。
3. 医案:患者张某,男,35岁,因高热、大汗、口渴、尿少、口干、腰背疼痛等症,经诊断为热病,医师遵循“热病除邪,宜用石膏”的治疗原则,用石膏合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效果明显,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4. 医家言论:《金匮要略》中有“热病无渴,反汗出者,石膏桂枝二物汤主之”。
石膏清热解毒的功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于病情较重、热毒较盛的患者,尤其有着显著的疗效。
二、知母1. 知母性味归经:味甘、性苦、寒,归肺、胃经。
2. 知母功效:清热润燥,清肺止咳,利尿通便。
3. 医案:患者李某,女,42岁,因咳嗽、少气、口干、咽痛等症,经诊断为肺燥热咳,医师根据“肺燥热咳,当以知母清之”的治疗原则,用知母合桔梗、天花粉等药物治疗,咳嗽明显减轻,气息畅顺。
4. 医家言论:《神农本草经》中有“主肺燥痰嗽、胃燥渴”之治疗方法,常常用到知母。
知母能清热润燥,对于肺燥热咳、肺燥痰嗽等症有着良好的疗效,临床上应用广泛。
三、栀子1. 栀子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膀胱、胃经。
2. 栀子功效:泻火解毒,利湿消肿,清热排脓。
3. 医案:患者王某,男,27岁,因湿热黄疸、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经诊断为湿热黄疸,医师用栀子合黄芩、山楂等药物治疗,效果明显,症状得到了缓解。
4. 医家言论:《本草纲目》中有“主食穷黄疸,小便不利”之治疗方法,常用到栀子。
栀子能泻火解毒,对于湿热黄疸、湿热痢疾等症有着显著的疗效,临床上应用广泛。
以上所述,石膏、知母、栀子三味药材各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通过临床医案和医家言论的论证,可以看出它们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栀子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栀子的药理与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1-05-16T16:24:11.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5期作者:杨慧文[导读] 对栀子的临床药理及应用中的经验、注意事项等做了详细、科学的分析。
杨慧文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铁人医院 163416)【中图分类号】9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5-0257-02【摘要】探讨栀子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对栀子的临床药理及应用中的经验、注意事项等做了详细、科学的分析。
栀子——豆豉、栀子——连翘、栀子——干姜、栀子——高良姜、山栀——姜黄、充分发挥栀子的作用。
【关键词】栀子药理临床应用栀子原名卮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李时珍说:“卮,酒器也。
卮子象之,故名。
俗作栀。
”性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主要功效为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本品苦寒降泄,轻清上行能解肌肤之热;入气分而泻火,能泻心、肺、胃火而除烦止呕,且善于清透疏解郁热,表里有热时可起双解之效;入血分而凉血解毒,故可用于治血热迫血妄行的出血证。
又因苦能燥湿,自上达下,使湿热从二便分消,清上、中、下三焦的湿热,有清热利湿之功。
取其解毒利尿效能,可治黄疸;以其凉血解毒作用,可治血淋疮疡。
现代药理研究:栀子含栀子素、栀子甙,去羟栀子甙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熊果酸等。
栀子煎剂及醇提取液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并能降低血中胆红素,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
栀子除有利胆作用外,还有促进胰腺分泌作用。
栀子及其提取物有明显的降低胰淀粉酶作用,而其酶解产物京尼平的增加胰胆流量作用最强,持续时间较短。
对胃肠道,认为京尼平对胃机能产生抗胆碱能性的抑制作用。
对溶血性链球菌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有降压作用,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栀子——豆豉栀子苦寒,降火泄热;豆豉辛苦而寒,主升主散,宣散郁热。
二药配对,栀子导热下行而清泄胸膈间烦热,豆豉透热于外而宣解胸膈间郁热,一清一解,清解适宜,发汗解肌,宣透表邪,清泄里热,解郁除烦。
水栀子不同炮制方法栀子苷的含量研究

水栀子不同炮制方法栀子苷的含量研究摘要:将水栀子通过五种不同的炮制方法进行栀子苷的含量对比,并比较五种炮制品的栀子苷含量。
使在临床应用方面更加方便,其药用资源利用更加充分。
方法把水栀子通过炒黄、炒焦、制碳、姜制、甘草水制的方法进行炮制。
采用HPLC测定,流动相为乙腈-水(15:85),测定水栀子炮制后栀子苷的含量差异。
并进行对比。
结果在炮制工艺中,栀子苷的含量随加工温度和加工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且姜制和甘草水制的炮制品都有降低栀子苷造成的肝肾毒性。
结论由于水栀子与栀子化学成分分布相似,但含量差别较大。
且水栀子栀子苷的含量较大。
所以可以通过提取的方法来进行栀子苷的提取,以达到资源的利用。
栀子苷中都含有肝肾毒性,可以通过炮制的方法来降低此毒性。
关键词:水栀子;含量对比;栀子苷栀子 Gardeniae Fructus 为茜草科(Rubiaceae)植物栀子 Gardenia jasminoides Eills 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湖北、江西等长江以南的地区。
其有效成分主要为栀子苷。
栀子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的中药,内服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的功效,外用生品粉末与黄酒调成糊状可消肿止痛。
栀子又名木丹、鲜支、越桃、支子、枝子等。
目前现在的栀子加工有:炒、酒炙、生姜等。
炒栀子、焦栀子、炭栀子是清炒的方法。
目前《中国药典》所载的栀子炮类产品有:煎栀子、焦栀子、但在临床上栀子碳和姜栀子也在大量使用。
所以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其炮制的药品的有效成分的含量也不一样,临床应用也将不同。
1 实验过程与方法1.1实验方法供试溶液的制备:取样品0.1克,精确称重,然后加25 ml的甲醇,进行20 min的超声波,冷却后称重,用甲醇补充。
取10 ml的过滤液,加入50 ml量瓶中,加入甲醇至刻度,并摇晃均匀放凉后再进行称量。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栀子苷对照品 5 mg,置于25 ml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刻度,摇匀,得对照品储备液,从储备液中取10 ml 至 50 ml 量瓶中,用甲醇定容,摇匀,得42.4 μg·ml-1 对照品溶液。
栀子苷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栀子苷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栀子苷是一种天然产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毒理学特性。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栀子苷药理学和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副作用等方面,总结其研究现状和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栀子苷是一种天然产物,主要来源于栀子属植物的果实,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毒理学特性。
近年来,栀子苷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得到了广泛的。
本文将重点综述栀子苷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栀子苷的化学成分主要包含环烯醚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等。
其中,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是栀子苷的主要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
而苯丙素类化合物则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
栀子苷的药理作用广泛,主要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
研究表明,栀子苷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抗氧化应激、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栀子苷还具有明显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
栀子苷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肝脏损伤、肾脏损伤、胃肠道反应等。
长期大量使用栀子苷或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容易导致肝脏、肾脏损伤。
栀子苷还会引起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栀子苷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体外实验等。
细胞实验可以用来探讨栀子苷的作用机制和体外活性,常用的细胞株包括人肝癌细胞HepG人乳腺癌细胞MCF-7等。
动物实验可以用来评价栀子苷的药效和毒副作用,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肝癌模型、大鼠乳腺癌模型等。
体外实验可以用来研究栀子苷的化学成分和提取工艺,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栀子苷药理学和毒理学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药理活性:栀子苷具有较强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肿瘤疾病等。
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
炮制综述——精选推荐

栀子的炮制及临床应用摘要:栀子为常用中药, 来源于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 ides Ellis) 的干燥成熟果实[1].别名黄枝子(《广西中药志》)、山栀子(《药性论》)、枝子(《唐本草》)等,是茜草科(Rubiaceae)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临床常生用或炮制用。
主入心、肺、肝、胃经;能清热泻火、凉血。
主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消渴、目赤、衄血;临床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止血、扭挫伤等疾病[2]关键词:栀子;炮制方法;化学成分正文:栀子药用古今有生、熟之分,制熟以炒为主,根据炒的程度又有微炒、炒黄、炒焦、炒黑等数种方法,其中炒黑沿用时间较长,应用范围也较广,现今沿用有生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碳、酒栀子、姜栀子、盐栀子等[3]。
一、炮制方法研究栀子的药用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栀子的传统炮制方法繁多, 渊源已久。
据记载[4] , 有生用、甘草水浸、煨、烧、炒(单炒、盐水炒、童便炒、姜片炒、乌药炒、蒲黄炒)、炙等方法。
在现代炮制方法中, 除了继承传统的炮制方法外, 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炮制方法。
1.古代炮制方法:汉代为擘法( 《注解伤寒论》) , 晋代有烧末的记载( 《肘后备急方》) , 唐代为去皮用( 《备急千金要方》) , 宋代则为槌碎( 《太平圣惠方》) 烧存性( 《普本》) “炒”(《校注妇人良方》) 和“姜汁拌炒”( 《疮疡经验全书》) 等炮制方法, 元代则出现有“炒焦”法和“治血病炒黑用”的论述( 《丹溪》) 明代和清代大部沿用上述方法, 但亦有用酒炒者( 明·《万氏女科》) , 清代( 《本草备要》) 还有“生用泻火, 炒黑止血, 姜汗炒止烦呕, 内热用仁, 表热用皮”的论述[5] 。
历代沿革见表1。
2.现代炮制方法:不加辅料炮制方法自63 版药典以来都有明确规定:1)栀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碾碎。
栀子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概况

栀子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概况【摘要】栀子为茜草科植物,含有栀子素、栀子甙等,能利胆保肝、降压、镇静、降温、镇痛;具有抗肿瘤、抗病毒、降血糖、解热抗炎等作用,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关键词】栀子;临床应用;药理作用栀子(cape jasmine fruit)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
别名:黄栀子、山枝子、大红栀、白蝉。
栀子,其味苦、性寒,入心、肺、三焦经,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热利湿的功效。
在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对栀子的药用价值就有记载。
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不但介绍了栀子名称的来源,还进一步提到了栀子可“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现代研究发现,栀子中含有丰富的栀子素、栀子甙、去羟栀子甙、黄酮、鞣质、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熊果酸等,能利胆保肝、降压、镇静、降温、镇痛。
为有利于栀子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现就近几年来对栀子的药理和临床疗效研究综述如下。
1 临床应用1.1 治疗软组织损伤[1]栀子碾成粉未,加红糖与夹生饭适量调制成厚糊状,局部外敷。
1.2 治疗黄疸[2]将茵陈蒿4g,栀子3g,黄芩2g,车前草4g煎制成药液,每日两次,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有明显的退黄作用。
1.3 治疗不寐[3]《伤寒论》方栀子豉汤,败酱草15g,白茯苓50g,炒栀子10g,淡豆豉10g,加减,每日1剂,分别于午休及晚睡前半小时各服1次,功效清热除烦,主治虚烦不寐等症。
1.4 治疗寻常性痤疮[4]栀子豉汤加减连翘、黄连、赤芍药、牡丹皮、浙贝母、天花粉、半夏、皂角刺、柴胡、黄芩适量,治疗痤疮有明显效果。
1.5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胰腺炎[5]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复方栀子大黄汤(栀子10g,生大黄15-30g,丹参10g,绿萼梅6g,水煎15min,取药液200ml),每日分2次口服或经胃管注入。
本方能促进毒物排出体外,缓解腹痛、腹胀,解决肠道细菌易位,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有效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栀子的临床应用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栀子的临床应用研究栀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名木丹,列为中品,《名医别录》称作越木桃,《药性论》始称山栀子,又称山栀,生山栀子。
《唐本草》又作枝子。
现以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 Gardenia jasminoides)的成熟果实入药,其味苦、性寒。
归心、肝、肺、胃经。
介绍近年来栀子炮制品的工艺研究、炮制化学研究、炮制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1栀子的炮制方法栀子的传统炮制方法繁多,渊源已久。
据记载有生用、甘草水浸、煨、烧、炒(单炒、盐水炒、童便炒、姜片炒、乌药炒、蒲黄炒)炙等方法。
在现代炮制方法中,除了继承传统的炮制方法外,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炮制方法。
生用:取栀子,除去杂质,碾碎即得。
闷润:取原药材洗净,润软,切片,晒干。
锻制:取栀子放瓦上锻透。
炒黄:取栀子炒至微黄色或老黄色为度。
炒焦:取栀子置铁锅或热锅中炒至焦黑色为度。
炒炭:取栀子置锅内,炒至外黑内深褐色,筛去屑末晒干为度。
姜汁炒:取栀子加姜片拌匀,用微火焙干,或炒至微带火色为度,每公斤栀子,用姜左右盐水炒:取栀子用武火炒至内心半透,喷入盐水取出。
2栀子生制品的临床应用传统中医认为栀子经炮制后可以易于粉碎、缓和药性,炒黑炒炭后可以凉血止血现代研究表明,栀子确实有较好的利胆、镇静、降压和抗菌作用在抗菌方面,栀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卡他球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在临床上,栀子性味苦寒,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效。
主要用于热痛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等症;外治扭挫伤痛。
炒焦或炭后具有凉血止血之功效,用于血热吐衄、尿血崩漏等症。
生药:除三焦积热常与黄连、黄芩、黄柏同用,能增强泻火解毒作用,可用于邪热壅盛、烦躁、狂乱、错语不眠、发热干呕、口燥咽干;亦治疮疡疔毒。
治湿热黄疸,常与茵陈、大黄、黄柏同用,具有清化湿热、利胆退黄作用,可用于湿热内阻、目黄身黄、小便短赤等症。
炮制后,炒焦或炒炭,治咯血、衄血,常与侧柏叶、茅根、茜草根等同用,能增强凉血止血作用,可用邪热伤络、血不循经、咯血、衄血;亦治呕血、尿血、血热崩漏量多等症。
治虚烦不眠,常与豆豉同用,能增强清热除烦作用,可用于热病发汗、呕吐、虚烦不眠、胸脘痞闷、嘈杂如饥、饥不欲食等症。
据报道以生栀子30-50g,研细为末鸡蛋清一个,面粉适量,白酒适量,共调成糊状,贴在扭伤部位,固定,于扭伤当日敷药休息,次晨取掉。
治疗扭伤300例,经一次治疗愈者298例.另据报道以栀子、大黄各10g研末,以蓖麻油或液体石蜡加数滴75%酒精调糊后敷患处,而后用纱布固定,治疗各种疼痛110例,有良好止痛作用。
治小儿发热,以栀子9g,研碎,浸入少量的70%酒精或白酒中30-60min.取浸泡液与适量面粉和匀,做成数个小面饼,临睡前贴压于患儿的涌泉穴(双)、内关穴(双),外敷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
约卜3次治疗,患儿体温均恢复正常。
除上外,栀子生制品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止血、冠心病等都有报道。
3小结栀子的传统炮制方法繁多,在现代主要为生用和炒制p品在临床上以治疗热病心烦、黄疸尿赤、扭挫伤痛为主。
炒后,特别是炒焦、炭后主要治疗血热吐衄、尿血崩漏等症。
在现代临床上除了继承和发扬传统方法外,对于肝炎、冠心病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覃丽琼(广西柳江造纸厂职工医院柳州市545011)第2篇:分析栀子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运用栀子收载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173页。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fjaminoidesEli)的干燥成熟果实。
味苦,寒。
归心、肺、三焦经。
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效。
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近年来广大医药科研工作者对栀子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在临床应用上做了大量的疗效观察。
现对栀子的现代药理和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栀子的药理作用镇静作用栀子生品及各种炮制品(炒、焦、炭、烘、姜炙品等,下同)水煎液以生药g瞿喂小鼠,结果均有较好的镇静作用,可明显延长小鼠腹腔注射50mg/k异戊巴比妥的睡眠时间,较用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的对照组的睡眠时间延长033~倍。
其中炒焦品,炒炭品,烘品与生品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栀子根临床应用的概述栀子根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Ellis干燥根,亦称栀子花根,主产于福建、湖南、浙江、江西等省。
地方用名有山里黄根、黄枝根、山枝根、三枝根等。
常用于黄疸性肝炎、感冒高热、出血吐血等病症的治疗。
由于栀子根在急性及传染性肝炎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其药用价值日益受到关注。
1药材性状栀子根呈圆柱形,主根直径约1〜5cm;侧根在近地面处轮状聚生或依次向下分生,侧根上又生纤维根;茎枝贴地面处常生有不定根。
根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粗糙不平,布满突起、沟纹、裂隙及栓皮脱落痕迹;具有瘤状突起的须根痕,栓皮易剥脱,剥脱处光滑,黄白色。
质坚硬,断面白色或灰白色,具放射状纹理。
气微,味淡。
以根肥大、短段大小均匀、不带茎枝者为佳。
2栀子根本草学概述《福建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载:栀子根味甘、苦,性寒,归肝、胆、胃经。
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的功效。
用于黄疸、痴疾、感冒高热、吐血、鼻出血、淋证、水肿、乳痈、风火牙痛、疮痈肿毒、跌打损伤。
《中华本草》0载:栀子根主治黄疸型肝炎、痢疾、胆囊炎、感冒高热、吐血、衄血、尿路感染、肾炎水肿、乳腺炎、风火牙痛、疮痈肿毒、跌打损伤等。
《分类草药性》载:栀子根治妇女气血不和。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载:栀子根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用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四川中药志》载:栀子根具开心窍,解心热,通小便,治黄疸,吐血,痢血,五淋,跌打等作用。
《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3记载:具清热、凉血、解毒作用。
可见,栀子根在诸多本草学著作中已有治疗肝炎等疾病的记载。
3栀子根临床应用概述治疗各型肝炎《岭南草药志》载:治黄疸,山栀根一至二两,煮瘦肉食。
陈智斌4报道陈德基老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的基础方即栀子根汤(栀子根、白英、三叶鬼针草、积雪草、爵床、柴胡、甘草等),疗效显著。
《中药大辞典》载: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用黄栀子根煎服,每曰1次。
治疗30例,症状多好转或消失,食欲转佳,腹部胀痛明显改善,呕吐便泄逐渐减轻,体温下降;平均在2~3天内巩膜黄染开始消退。
许晶晶等0归纳肝著,乏力、口干、口苦、尿黄、右胁不适,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者,栀子根汤主之《厦门市中草药经验方选编》6载:厦门卫生学校经验方香七丹汤(香橼、七寸金、生竹茹、藿香、朱丹参、栀子根等)煎汤服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治愈率达99%,—般5~10天即可退黄;厦门市中医院临床协定方栀子根去黄合剂(栀子根、绵茵陈、茯苓、苍术、川厚朴、泽泻等),水煎服,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我院康良石主任等于1964年即发表学术论文《水边黄栀子根治疗传染性肝炎三十例》,康老认为栀子根部苦寒清解之力更强,但少见临床采用,我院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效果良好。
可见我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开始广泛应用栀子根,应用历史悠久。
康良石主任依据长期临床用药经验总结认为,栀子根味甘淡性寒,清热利湿效强,重用不伤脾胃、不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不但治疗急黄效果良好,而且在治疗肝炎后肝纤维化时效果亦显著08。
康俊杰主任医师结合临床医疗实践总结的经验方复方栀子根颗粒,用于改善肝脏硬化的内服制剂,目前已作为我院院内制剂广泛使用09。
郑卫东等010研究康氏乙肝合剂(方含栀子根、郁金等)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表明康氏乙肝合剂能明显提高干扰素的抗乙肝病毒效果。
梁惠卿等011观察康氏抗纤方(含栀子根)联合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该方案具有显著改善肝纤维化的程度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于洪涛等M通过观察康氏系列方(含栀子根)联合a~2b干扰素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显示该方案能更快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症候疗效,更早地获得治疗应答。
章亭等13探讨院内制剂康氏抗纤颗粒(含栀子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康氏抗纤颗粒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肝细胞,调节胶原代谢,减少活化的肝星状细胞有关。
苏志坚等M对院内治疗肝病的协定方(茵栀颗粒)治疗肝炎后肝纤维化进行了观察,效果明显。
方由栀子根、茵陈、丹参、郁金、三七、黄芪、太子参、鳖甲、柴胡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健脾、活血疏肝、清热利湿、软坚散结的功效,用于肝炎后肝纤维化(含早期肝硬化)等症。
郑乾文等M对我院2009年肝病中心门诊和住院中药饮片处方进行分析,栀子根使用量位居第二,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认为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肝病用药亟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康氏系列方等在我院肝病中心广泛用于肝炎的治疗,且效果显者。
治疗各类出血证《岭南草药志》载:治鼻流血,山栀根一两,茅根三钱,柏子叶五钱,茅利红五钱。
水煎服《三明畲族青草药手册》载:鼻衄、吐血、便血,栀子根60g,炒栀子15g,地榆30g,水煎服。
治疗痛证三明畲族医药运用栀子根颇多,有记载:“治疗风火牙痛:栀子根30~60g,猪瘦肉适量,水炖,吃肉喝汤(三明地区•雷传儒);或加鸡蛋1~2个,水煎,吃蛋喝汤(三明地区•蓝德清);治疗腰痛:鲜栀子根200g,老酒250毫升,炖服;治疗关节风湿痛:鲜栀子根200g,猪蹄1个,酒水各半炖服。
”其他《岭南草药志》载:治感冒高热:山栀子根二两,山麻仔根一两,鸭脚树二层皮二两,红花痴头婆根一两,煎服;或加酒少许服=《闽东本草》载:治赤白痢疾:栀子根和冰糖炖服。
《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载:治米汤样尿:黄栀子根一两,绵毛旋覆花根一两,加水同瘦猪肉炖服。
4栀子根的化学成分目前对栀子根的化学成分研究较少,主要研究了栀子根的水提液、醇提液及挥发物的化学组成,从中得到许多生物活性物质。
其成分主要有齐墩果酸醋酸酯、环烯醚萜类、甘露醇、豆甾醇等。
李江等016首次从药材性状、组织和粉末的显微特征、紫外光谱、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面对栀子根进行生药学研究,研究认为治疗肝炎的作用活性成分可能与齐墩果酸醋酸酯有关。
李红等E7]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齐墩果酸醋酸酯的含量,为优选栀子根的最佳产地与部位提供试验数据;该课题组尚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栀子根中齐墩果酸和齐墩果酸醋酸酯含量的方法,同时通过测定齐墩果酸醋酸酯含量探讨栀子根的最佳采收时间及生长期E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