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和我

合集下载

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上册《滹沱河和我》评课稿

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上册《滹沱河和我》评课稿

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上册《滹沱河和我》评课稿1. 引言《滹沱河和我》是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和滹沱河的故事,描绘了河流与人的关系,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本文旨在对《滹沱河和我》一课进行评课与教学建议。

2. 教材分析2.1 教材背景本文是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读本课文,属于记叙文类型。

2.2 教材内容2.2.1 内容梗概本文是作者回忆自己和滹沱河的亲密关系的故事。

作者在故事中生动地描绘了滹沱河的风景和变化,以及自己和滹沱河之间的种种亲密经历。

通过讲述滹沱河与自己的联系,以及滹沱河的魅力,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2.2 教学目标•理解本文记叙文的故事情节和内在含义;•掌握较难词语的理解及运用;•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记叙文写作技巧。

3. 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的分解3.1.1 知识目标•理解本文的基本故事情节;•掌握生词与短语的词义;•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3.1.2 能力目标•能较好地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词汇、句式和段落;•能进行记叙文的写作,并能写出有着逻辑性和合理性的短文。

3.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3.2 教学步骤3.2.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滹沱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引发学生对滹沱河的兴趣。

3.2.2 阅读文本教师通过阅读课文,并逐段进行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2.3 基础训练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词汇掌握能力。

3.2.4 分组讨论与展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情节,讨论滹沱河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3.2.5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关于自己和某个特定地点的记叙文。

3.3 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和情感;•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写作训练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滹沱河和我

滹沱河和我
不行,因为文章中写道“我是小滹沱河,我第 一次感到自己的渺小,它大,我小,我永远长 不到它那么大”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滹沱河是伟 大的,我对它是敬畏的,因此要将它放在我之 前。
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说明他的性格 和滹沱河的很相像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这一点?
“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说明滹沱河见证了我的 成长,它养育了我,是我生命的根源。把滹沱 河藏在心里,就是把故乡藏在心里,所以作者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作者对故乡的 思念和热爱之情。
搜集信息 课文中写道“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 沱河!”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的句子, 体会我的哪些行为像滹沱河?
作者在看到滹沱河时,分别有什么感 受?
失望和无奈
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哇!
因为“我”听到了滹沱河河水淹没一 切的声音,看到滹沱河疯狂强大的声 势,所以在这雄伟气势的滹沱河面前, 我感到自己是渺小的。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横贯石家庄地 区二百零六公里,两岸风光秀丽, 景色宜人,名胜古迹名扬四海,诗 人墨客云聚。他们面对滹沱河的美 丽景色,叹赏歌吟,以抒发对大好 河山的赞美之情。
读一读
滹沱(hūtuó )告诫( jiè) 拽(zhuài)奓(zhà ) 恍惚(huǎnghū )
蠕动(rú )
吞噬( shì)翕动( xī )
注沉我开 满甸跟花 了甸枝的 我的叶季 的果同节 全实样 部 幸 心 福 血 。
并但感听 不我觉不 觉坦不见 得然到指 委 柔头 屈 软鸟 烦 的鸣 闷 微 风
我向 默一 相下 默生 信, 地一 地向 生世 心下 长在 有 地 一 下 个 太 阳
我 是 根 ,

……
走进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于山西定襄 县。1941年起开始发表诗作,是“七月诗派” 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 影响,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时期”, 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在这 段时间里,诗人也触景生情,借助某种特殊 事物或特殊环境的联想,从被蹂躏被压制或 某种平凡而伟大的生命中看到自己的形象。 著名的作品有《悼念一棵树》《华南虎》 《半棵树》《根》等。文章选自《中华散文 珍藏本· 牛汉卷》。

滹沱河和我

滹沱河和我

3、找出本段中证明“我”是个“小滹 沱河”的句子。
“我”不听别人的劝阻, “钻过了赤裸裸的……直到河的 跟前”“想摸摸滹沱河”。
4.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⑴我当然是个小后生,照吩咐的扛上锹,跑向大 门外。 跑,表速度快,形象地体现了我急于想见到 滹沱河的情态。 ⑵有一个汉子把我提起来,扔到人群的后面。 既表明情势危急、刻不容缓,也写出了大人 对孩子的关心。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为下文 结构:
我去看滹沱河做铺垫
想象中的滹沱河 (1-2) 干涸的滹沱河 (3-9) (10-16) 咆哮中的滹沱河 洪水消退后的滹沱河 (17) (18)心目中的滹沱河
情感变化:
温度低 期待、崇拜 失望→悲伤→恐惧→手凉、心凉
(因惊吓而感到心伤)
急切想见→赫然(激动、高兴、惊讶)→想 摸(亲近、喜欢)→渺小(畏惧) 似乎(神秘) 深深地藏(喜爱、难忘、依恋、难舍难分)
比喻,生动形象展现滹沱河来临 时无以伦比的气势。显示了泥石流滚 滚而来摧毁一切的力量。
3、我觉得脚下的地似乎不由自主地扑向河,我 伸手到混浊的河里,我想摸摸滹沱河,它几 乎把我揪到了它的怀抱里,我感触到了它强 有力的手掌把我的手紧紧地握了一下。 拟人,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滹沱河的力 量与气势,表现出一种亲切感 。也流露出 “我”急切想与滹沱河“亲密接触”,表现 出对滹沱河、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拟人,既形象Βιβλιοθήκη 动地写出了滹沱河的力量与 气势,也表现出了一种亲切感 。急切想与 滹沱河“亲密接触”;表现出对滹沱河、对 家乡的热爱。
侧面描写
1、写狗的情态 2、人们的呼喊声 侧面烘托了滹沱河发大水时的气势 3 、祖母拦阻我 4、姐姐寻找我 既写出了滹沱河发大水时人们惶恐不安的 心态,侧面烘托滹沱河的来势凶猛,同时 也突出了我的脾性:说来就来,谁也说不 清楚,怕自己也说不清楚,确实像滹沱河 一样,拦阻不住。

八级语文上册 《滹沱河和我》课件 河大(通用)

八级语文上册 《滹沱河和我》课件 河大(通用)


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2021年5月2021/5/142021/5/142021/5/145/14/2021

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2021/5/142021/5/14May 14, 2021

17、做前,能够环视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2021/5/142021/5/142021/5/142021/5/14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5/142021/5/142021/5/145/14/2021 3:07:46 P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2021/5/142021/5/142021/5/14May-2114-May-21

MOMODA POWERPOINT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1/5/142021/5/142021/5/14Friday, May 14, 2021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2021/5/142021/5/14Friday, May 14, 2021

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2021/5/142021/5/142021/5/145/14/2021 3:07:46 PM

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2021/5/142021/5/142021/5/14May-2114-May-21
很野,很难管束; 他多半也是一个人,比我长得强大。
我第一次看到的滹沱河是怎 样的?
灰灰的沙、灰灰的石头,看不 到头尾。 巨大的飞动的蛇。
我第一次

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滹沱河和我》教案

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滹沱河和我》教案

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滹沱河和我》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情感。

1.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掌握文章的表达方式,学会借鉴运用。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2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2感受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1.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2.1深入分析课文,挖掘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2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滹沱河的自然风光。

1.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查找生字词,学会正确书写。

3.课堂讨论3.1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2针对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解读,分析作者的情感。

4.课堂讲解4.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用法。

4.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

5.拓展延伸5.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家乡河流的认识。

5.2鼓励学生写作,以滹沱河为题材,创作一篇散文。

6.课堂小结6.2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培养环保意识。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一段描述家乡河流的文字。

2.深入阅读课文,分析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提高了合作学习能力。

3.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学会了借鉴课文表达方式,提高了写作水平。

4.不足之处:课堂时间安排不够紧凑,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发言。

今后教学中,要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握,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滹沱河和我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滹沱河和我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滹沱河和我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滹沱河和我》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想念之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把所有的思乡情结都寄托于滹沱河之上。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滹沱河和我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滹沱河和我》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朗诵、圈划、交换中的基础上,品味、积存关键字、词、句,掌控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滹沱河性情和“我”性情成长的关系。

2、领会作者对自然伟力的崇敬和酷爱故乡的诚挚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段话。

二、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对自然伟力的崇敬和酷爱故乡的诚挚感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进程:1、导入,简介作者。

同学们以前学过《黄河颂》,那么,现在可以回答《黄河颂》颂的是黄河的什么吗?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浩荡汹涌,滚滚而来,是气力的象征,依着这条河流,我们才得以繁育生息,绵延不绝,它在精神上给我们以支持,是我们伟大而坚强的母亲河,所以我们要歌颂它。

那今天呢,我们要来看的是滹沱河,作者牛汉,著名诗人,从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诗集《温泉》获全国优秀诗集奖。

2、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散读课文,扫除浏览障碍,完成字词的积存。

2)学生在散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最能体现滹沱河和我之间关系的一句话:“我”真是个小滹沱河。

3、研读课文,掌控内容。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通过圈划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理清文章情节脉络,掌控课文主要内容。

提出突破口问题:文章的标题为“滹沱河和我”,那么我和滹沱河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大家为何要把我和滹沱河联系在一起?1) 找一找,读一读课文中描写滹沱河的语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滹沱河究竟是条怎样的河?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文中的“我”共有三次见到滹沱河。

第一次“我”只见到灰灰的,毫无动气的沙石河床;第二次“我”领略到了滹沱河震天动地、咆哮磅礴的气势;第三次滹沱河洪水退去,我又见到袒露无疑的沙石。

文中有三次写到作者亲眼见到的滹沱河,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前后两次略写,中间一次详写。

滹沱河和我

滹沱河和我

滹沱河和我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3学习作者细致的景物描写的方法。

4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深情厚爱。

学习难点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知识链接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0月,山西人,1940年发表作品,主要写诗,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

20世纪70年代初,他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半棵树》等本文是一篇含义颇深,反映农村生活的叙事散文。

课文叙述了幼时对家乡的河——滹沱河产生的一段不解的情结,乡情浓郁。

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深挚情感。

题目说明了我和滹沱河的关系:我的母亲河滋养我长大,它桀骜不驯的性格也是我性格。

它是我感情的牵托,使我精神的乐园。

学习流程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积累字词滹沱河拽奓何然狂野密密匝匝吞噬木椽蠕动翕动濒临二整体感知沉睡的滹沱河()特点疯狂的滹沱河()特点三合作探究1.在文中找出一句概括出照应标题“滹沱河”和“我”关系的句子。

2.找出着重体现滹沱河“怒”的特点的词。

3.分析前后两种面貌的滹沱河的不同特点,请概括出滹沱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4.说说我和滹沱河有哪些相似的地方?5.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说明他的性格和滹沱河很像吗?从哪看出来?6.体会作者对滹沱河情感上的变化。

没有概念——()——真正恐怖——()——()——深藏心底7.说说滹沱河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8.作者围绕故乡的滹沱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滹沱河和我》阅读训练及答案(2)

《滹沱河和我》阅读训练及答案(2)
参考文献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4群众路线教育时间》阅读训练及答案(2)
《滹沱河和我》阅读训练及答案(2)文章来自:学优网《滹沱河和我》阅读训练及答案《滹沱河和我》一、课文简介1.本文是一篇含义颇深的叙事散文。本文通过与家乡河的一段不解之情,抒发了对自然伟力的崇敬和对故乡的热爱。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突出滹沱河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滹沱河和我》可以看成诗人的另一种精神自传,文章表面上写一个孩子对滹沱河的寻找发现,暗写一个成人对自己精神气质的剖析和寻根。“我能把它深深地藏在心里,包括它那深褐色的像蠕动的大地似的河水,那战栗不安的岸,还有它那充满天地之间的吼声和气氛”,诗人用这文章的结句来告诉读者他诗歌里的豪情和壮美、气势与力量都来自故乡滹沱河的气质,故乡的河已经奔腾在了他的血液里。滹沱河是诗人气质形成的出发地,故乡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福地。2.滹沱河是家乡的象征,也是祖国的象征。二、正音正字滹沱hūtuó匝zā噬shì椽chuán翕xī蠕rú栗lì三、积累词语无知无觉莫名其妙不由分说其大无比闷声闷气密密匝匝不由自主凝固不动战栗不安四、课文分析这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散文。课文通过写“我”与滹沱河的关系、对它的印象(从“头脑里没有一点概念”到“我能把它深深地埋在心里”),表达了对大自然伟力的惊叹和赞美。课文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滹沱河的“性格”特点;“我”的性格与滹沱河的相似之处;“我”对滹沱河的认识变化过程。课文对滹沱河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对“我”的自我描写,“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融于对滹沱河的认识过程之中。第二部分,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首先虚写心中的滹沱河,其次实写“我”见到的滹沱河,然后再虚写“我”想象中的滹沱河,从而突出滹沱河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滹沱河和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清“我”对滹沱河的感情变化过程,理解“滹沱河”和我的关系,体会作者对滹沱河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通过品读文中对滹沱河的数次描述,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滹沱河气势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与滹沱河之间的精神关联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1939年,抗战最艰苦的岁月中,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交响乐《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奋起抗日,奔腾的黄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2、作家牛汉心中又有一条什么河呢?这条河与牛汉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作家牛汉的回忆文章《滹沱河和我》
二、初读文章,自学字词
1、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懂词意。

2、查字典自学字词。

3、从读音、字形、解释三个方面自主归纳本文需要学习的字词,并做交流。

4、当堂提问
5、当堂检测
三、理清脉络,把握中心
1、出示学习目标:梳理“我”对滹沱河情感变化的过程,理解“滹沱河和我”的关系
2、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提出为了解决学习目标而需要自学解决的具体问题
3、学生自主学习,并做书面记录和归纳(把文中具体表现滹沱河和我的关系的句子划出来)
4、小组合作交流:我对滹沱河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朗读4~5节、7~8节、16、18节,感受“我”对滹沱河由失望、悲伤——害怕――敬畏——崇敬――热爱的情感变化
5、当堂检测
四、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1、我对滹沱河的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使得我对滹沱河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2、出示学习目标:品读文中对滹沱河的数次描述,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滹沱河气势的写作方法。

3、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提出为了解决学习目标而需要自学解决的具体问题
4、学生自主学习,分别标出文中对于滹沱河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在句子边上做笔记
5、小组交流
6、当堂检测
资料: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GB
侧面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人物。

r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为避免正面描写的平淡、拖沓,可用侧面烘托法写之。

侧面烘托可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人物。

侧面烘托方法比直接描写更令人回味!. 1、什么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绿”“青”是春雨的滋润、春雨的洗涤。


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

有时能使人物、主题更加形象和深刻,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效果。

2、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①.以人衬人。

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

②.如《母亲的回忆》在写母亲勤劳的美德时,重点叙述的是“我”小时侯在母亲的影响下
能自觉地给母亲和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儿:“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显然,母亲的勤劳影响了“我”,而使“我”渐渐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写“我”并不是侧重点,侧重点是表现母亲的勤劳,这是以写“我”而达到间接写母亲目的的一种侧面描写方式,换句话说,写“我”
的行为恰恰是为了衬托母亲勤劳的品质。


③.②.以物衬人。

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或物。

④.如《在烈日和暴雨下》“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地上射起
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
一个水世界。

……祥子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他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

”(这里重点写暴雨之“暴”,侧面表现祥子在暴雨中拉车如同“挣命”的情
⑤.③.以物衬物。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云叠嶂,隐
天蔽日。

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最后一句是侧面描写,渲染出了山峰之高,江面之狭。


⑥. 3、侧面描写的性质分类:
⑦.①、正衬: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类似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烘云托月月更明,也
叫做“水涨船高”。

在平时的作文中,我们都在无意地运用侧面描写,如写风,常常通过写树的情态变化来表现风的特征;写月,往往以描写水光荡漾的生动景象来反映月色的皎洁;表欢乐喜悦的思想感情用美好的、充满绚丽色彩的景物来衬托;表现悲哀忧愁的思想感情用萧杀凄迷的景物来衬托(注:后两者可反用)等。

⑧.②、反衬:即从反面衬托,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事物来作陪衬,
譬如以丑衬美美更美,也叫做“水落石出”。

⑨.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蝉噪”写林静,以“鸟鸣”写山幽,以动写静,以
动显静,化运为静,越发描绘出山林的幽静。


五、品读语言,深挖中心
1、这篇文章中有许多震撼人心的语言,有些深沉,有些喷涌,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

2、谈谈你如何理解牛汉说“滹沱河”是他的“本命河”,滹沱河对牛汉的人生之路有什么样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