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 七年级下册语文PPT
合集下载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优质ppt课件

目不窥园( īwù):兀一兀年穷到年头(辛苦)劳:动,勤劳不懈。
四、预习检测
字音字形词义
• 澎湃(pēnɡ pà)i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形容大怒。 • 群蚁排衙( yá):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衙,衙门。排衙,旧时主官升座,衙署
陈设仪仗,僚属依次参拜,分立两旁,称为“排衙”。 • 志趣:行动或意志的趋向,志向和兴趣。 • 仰之弥高:和后面的“钻之弥坚”都语出《论语·子罕》,是颜回赞颂老师孔子的
闻一多其代表作品:
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闻一多
《七子之歌》、《死水》、《闻一多全集》、 《闻一多选集》、《闻一多诗文选集》、《闻 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闻一多论新诗》、 《楚辞校补》、《神话与诗》
本名闻家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 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一二·一”惨案发 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七、写作借鉴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
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 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 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
“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
六、文本探究
1、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课件 (共36张PPT)

9.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 的情感?
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着对恩师的敬佩 之情和对好友的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 变得不平常。
第三部分
10.结尾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结尾段的两句话在内容上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高度概括了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这两个方面的优秀 品质。“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为正 义、民主、自 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勇于牺牲的革 命精神。在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 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 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 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表 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的态度和原则;后半 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表现闻一多 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言行一致。在前半部分与 后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文 章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3.夹叙夹议,前后照应。
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 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 两段则是第三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文 中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照应,也有行文 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 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的这些 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 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 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 是始终如一的。
学者
民主战士
8.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试分析其作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 《说和做》课件(共30张PPT)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结构提纲
《唐诗杂论》
口
学者
做了再说
《楚辞校补》
闻一多
或做了也 《古典新义》
不说
卓越的 学者
的 巨 人
革命家
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大勇的 革命烈
行 的
士
高
标
:
议: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 等身,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 事来写啊?
学者——闻一多
默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对 比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干了什么
非常务实、脚踏实地干实事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怎样做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 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 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 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 了。围绕中心选材,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你学到了什么?
学到了通过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 或段落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内容。
学习到本文结构严谨、选材典型、详 略得当、夹叙夹议的技法
即专心致志。 沥尽心血: 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心不在焉: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慷慨淋漓: 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朗读课文
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内容 (注意文中关键性的句子:对内 容有提示性的、概括性的、议论 性的、结构上起过渡性的句子)
想一想,在文中做勾画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 的人?(用课文原话回
结构提纲
《唐诗杂论》
口
学者
做了再说
《楚辞校补》
闻一多
或做了也 《古典新义》
不说
卓越的 学者
的 巨 人
革命家
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大勇的 革命烈
行 的
士
高
标
:
议: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 等身,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 事来写啊?
学者——闻一多
默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对 比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干了什么
非常务实、脚踏实地干实事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怎样做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 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 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 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 了。围绕中心选材,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你学到了什么?
学到了通过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 或段落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内容。
学习到本文结构严谨、选材典型、详 略得当、夹叙夹议的技法
即专心致志。 沥尽心血: 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心不在焉: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慷慨淋漓: 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朗读课文
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内容 (注意文中关键性的句子:对内 容有提示性的、概括性的、议论 性的、结构上起过渡性的句子)
想一想,在文中做勾画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 的人?(用课文原话回
第2课《说和做》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亦师亦友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
“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
文
体
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
介
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
绍
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
说
记
和闻 一
做多 先 生
言
臧克家
行
片
段
学习 目标
一 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本文结构严谨、 选材精当的技法。 品味文中的诗意语句,揣摩其含义及表达作用。关注文
二 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三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合一的人格, 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一课时 01
第二课时
合作 探究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
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两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起什么作用?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
对比
作用
结构上: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 内容上: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湖北 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三重 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 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亦师亦友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
“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
文
体
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
介
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
绍
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
说
记
和闻 一
做多 先 生
言
臧克家
行
片
段
学习 目标
一 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本文结构严谨、 选材精当的技法。 品味文中的诗意语句,揣摩其含义及表达作用。关注文
二 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三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合一的人格, 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一课时 01
第二课时
合作 探究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
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两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起什么作用?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
对比
作用
结构上: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 内容上: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湖北 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三重 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 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第2课《说和做》课件(共24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精读文本,理解人物形象
任务: 精读文本,用思维导图呈现:人物→精神特质→事件→表
现方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严谨刻苦 的治学态度→写作《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三本书→细节:目不窥园,足 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 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 如群蚁排衙……
B.精炼含蓄 一个“说”字在本文有着多重含义。例如,开头的“说”
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已经做了什么的意思;第五段, “他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和第六段的“说”,有吹 嘘、自诩的意思,主要是赞扬闻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在宣传和动员革命,是在揭露 和斥责反动派,既是“言”,又是“行”。
探知形象
结合课文和时代背景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对于“说” 和“做”的认识是有发展变化的。在作为学者的时期,他致力于文化 救国,在古代典籍中寻找救国的良方。在作为革命者的时期,因流亡 西南,亲眼目睹政府腐败、百姓生灵涂炭,先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发生 变化,爱国道路有了另外的选择。他于是以笔为枪,启迪世人,抨击 时政。他积极投身革命,呐喊助威。可以说,前后期两种身份经历了 足不下楼钻研学问到慷慨激昂投身革命的变化。
探知形象
二者又是彼此关联、相互贯通的。不管是作为学者编撰著作, 还是作为革命家写传单、大骂特务、参加游行,都是为着救国救民。 作为学者的谨严勤恳与作为革命者的英勇无畏,都高度统一在爱国 这个前提之下。因此,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是大勇的志士, 更是伟大的爱国者。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标题切入,结合文章的 关键语句,梳理了文章思路。通过比读文章前 后部分内容以及联读背景资料,理解了作为学 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 中有异、异中有同,感知了先生作为卓越的学 者、大勇的志士、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特征。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 说和做 (共24张PPT)

课内精读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 30 年代国立 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A他正向 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 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 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 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B他要给 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 年到 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 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 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 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一个国家需要建立公正法治的良好秩序。
B. 作为民权运动的领袖,他发表了热情澎湃的演说。
C. 人民解放军来势汹汹,将日寇打得落花流水,狼狈 逃窜。 D. 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看到一些歌星崇洋媚外都会 义愤填膺。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 唯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 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B. 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以绿色发展引 领教育时尚”,意在解决教育的科学发展、健康发 展和可持续发展。 C. 阅读不仅是夯实文化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人完善 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 D. 不懂英文的张艺谋,用一部中美合拍、全英文对 白的怪兽特效大片《长城》,证明了自己在世界上 的国际价值。
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 “说”了就“做”的特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和做 课件(共25张PPT)

他 臧 还 克 活 家 着
《 有 的 人 的 人 活 着
大师笔下的大师 巨人心中的巨人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 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 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 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 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 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 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 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 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 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 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 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衰微 沥尽心血 气冲斗牛 赫然 迭起 锲而不舍 慷慨淋漓 目不窥园 卓越 小楷 兀兀穷年
潜心贯注 迥乎不同
词语积累:
目不窥园: 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
专心致志。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
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
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 发。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知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
• • •
“得一知己,可以无憾, 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 已经够了。” ——闻一
多
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ppt课件

3.文章标题为什么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 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 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 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 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 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 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 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 起过渡作用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 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两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是承上, “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 面”这是启下 。“仅……还”“一个方 面……另一个方面……”这些关联词,“学者 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 提法 。
品读课文
1.闻一多前期和后期的思想品
格上的主要特征,前后期有什么变
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 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 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 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 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 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但作 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 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 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 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 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 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 《静夜》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 “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 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 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 使他分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稿政治传单 三件事 群众大会演说 (革命家) 参加示威游行
选材--讲 究典型性, 以少胜多
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 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 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17
9
—
他有他有
臧还的已的
克活人经人
家着死死活
《
了了着
有
的
人 》
大师笔下的大师 巨人心中的巨人
10
理清结构
指出课文中的过渡段,据此将 课文分成两部分。
11
课文结构分析
学者(1-7)为探索救国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
过
硕果
说 和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 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 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
8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 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 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 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 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 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 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发行《烙 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 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 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 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 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 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抗战蓄髯八年, 1943年以后,面 对国民党统治的 日益腐朽,拍案 而起,走出书斋, 投身到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的革命 洪流中去。1946 年7月15日,在昆 明被国民党特务 刺杀身亡。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 ) 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 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 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 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 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 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 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 的黑手》、《自己的写照》、 《泥土的歌》、《宝贝儿》、 《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 选典型事例。
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3
青岛闻一多像
4
清华大学校园内闻一多像
5
云南大学的闻一多塑像
6
闻一多 ——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三重人格”于一身
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新诗集
1932年到清华任教 他一身正气,
《红烛》《死 水》是现代诗
“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一定“说”
13
革命者——闻一多
研读第二部分
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
的?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14
《最后一次演讲》(片段)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 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我们 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 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 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 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 在的。
做
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
渡
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民主战士 投身民主运动,不畏敌人,视死如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18) 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12
学者——闻一多
默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 说作为。-学-”者的闻一做多有了哪再些主说要,成就做? 了不说。
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 美国留学期间 创作了组诗
《七子之歌》,
表达了深挚的 爱国之情。
7
后,开始全力专攻古
典文学。学术著作有
《神话与诗》《唐诗 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等。他 对《周易》《诗经》 《庄子》《楚辞》四
大古籍的整理研究
(后汇成“新义”),
被郭沫若称为:前无 古人,后无来者。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 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 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 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15
总结:
写了闻一多先生的那六件事儿? 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来写啊?
16
《唐诗杂论》 三本书 《楚辞校补》 (学者) 《古典新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二课《说和做》
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博孜墩乡第二中学 教师:阿依姆古丽·萨拉木 2018年4月27日
1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2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 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
式的方法。 3.能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
选材--讲 究典型性, 以少胜多
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 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 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17
9
—
他有他有
臧还的已的
克活人经人
家着死死活
《
了了着
有
的
人 》
大师笔下的大师 巨人心中的巨人
10
理清结构
指出课文中的过渡段,据此将 课文分成两部分。
11
课文结构分析
学者(1-7)为探索救国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
过
硕果
说 和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 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 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
8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 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 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 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 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 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 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发行《烙 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 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 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 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 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 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抗战蓄髯八年, 1943年以后,面 对国民党统治的 日益腐朽,拍案 而起,走出书斋, 投身到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的革命 洪流中去。1946 年7月15日,在昆 明被国民党特务 刺杀身亡。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 ) 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 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 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 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 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 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 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 的黑手》、《自己的写照》、 《泥土的歌》、《宝贝儿》、 《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 选典型事例。
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3
青岛闻一多像
4
清华大学校园内闻一多像
5
云南大学的闻一多塑像
6
闻一多 ——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三重人格”于一身
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新诗集
1932年到清华任教 他一身正气,
《红烛》《死 水》是现代诗
“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一定“说”
13
革命者——闻一多
研读第二部分
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
的?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14
《最后一次演讲》(片段)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 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我们 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 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 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 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 在的。
做
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
渡
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民主战士 投身民主运动,不畏敌人,视死如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18) 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12
学者——闻一多
默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 说作为。-学-”者的闻一做多有了哪再些主说要,成就做? 了不说。
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 美国留学期间 创作了组诗
《七子之歌》,
表达了深挚的 爱国之情。
7
后,开始全力专攻古
典文学。学术著作有
《神话与诗》《唐诗 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等。他 对《周易》《诗经》 《庄子》《楚辞》四
大古籍的整理研究
(后汇成“新义”),
被郭沫若称为:前无 古人,后无来者。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 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 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 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15
总结:
写了闻一多先生的那六件事儿? 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来写啊?
16
《唐诗杂论》 三本书 《楚辞校补》 (学者) 《古典新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二课《说和做》
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博孜墩乡第二中学 教师:阿依姆古丽·萨拉木 2018年4月27日
1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2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 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
式的方法。 3.能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