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_声无哀乐论_及其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嵇康《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嵇康在这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音乐审美观,强调音乐的本质特征和审美功能,提出了以“声无哀乐”为核心的音乐审美原则。
本文将对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审美观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对音乐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是通过声音的组合和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嵇康指出,音乐的本质特征在于“声”,而“声”是一种直接作用于情感的媒介,是一种能够唤起人们共鸣和情感共鸣的力量。
嵇康认为,音乐的核心在于其发声的方式和效果,而非具体的音符和旋律。
他强调音乐应该以“声”为中心,注重表现声音的变化和情感的流露,而非追求技巧和华丽的乐曲结构。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声无哀乐”这一重要的音乐审美原则。
他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创造出一种愉悦的审美效果,而非通过表现哀伤和悲怆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嵇康指出,音乐的审美价值在于其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唤起人们的美好情感,使人心情愉悦、神韵舒展。
他反对那种以表现悲伤和哀愁为主题的音乐,认为这种音乐会给人带来消极的心理影响,不利于人的精神健康和情感升华。
相反,嵇康强调,音乐应该以轻松欢快、朗朗上口的方式表现人们生活中的愉悦和美好情感,通过美妙的声音传达出内心的愉悦与满足,使人们在聆听音乐时能够感受到心灵的愉悦和宁静。
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审美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价值,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嵇康通过对音乐的本质特征、审美原则和价值的思考和阐述,为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范本。
他的音乐审美观强调音乐的内在价值和审美功能,强调音乐应该以愉悦情感和启迪心灵为宗旨,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理论框架和指导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嵇康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其中提出了许多关于音乐审美的观点。
音乐审美是指人们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和评价,是对音乐的美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思考和总结的一门学科。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对音乐审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观点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忧乐。
忧乐是古代音乐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对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共鸣和体会。
嵇康认为,音乐应该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忧乐情感,使人们在音乐中体验到忧乐的情感,从而得到心灵的洗涤和抒发。
这一观点反映了嵇康对音乐的审美要求,即音乐应当具有使人忧乐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的能力。
在嵇康看来,音乐是一种深邃的情感表达和意义传达的艺术形式,并且应当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能够激发人们的心灵共鸣和思考。
而这种深刻的内涵和意义来源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忧乐情感和道德理想,正是这些情感和理想使得音乐作品具有了意味和价值。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音乐审美观可以概括为“音乐应当具有忧乐情感的表达和情感共鸣的能力,同时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能够激发人们的道德感悟和追求,从而具有启迪人们道德情操和提升人们道德修养的能力”。
嵇康的音乐审美观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他对音乐审美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他的音乐审美观对后世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理论遗产。
对嵇康的音乐审美观也存在一些批评和质疑。
有人认为他的观点偏重情感共鸣和道德情操,而忽视了音乐作为艺术形式的技巧和形式美。
有人认为他的观点偏向于儒家的伦理学思想,而忽视了音乐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有人认为他的观点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与音乐实践脱离太远,使得他的观点在实际应用和指导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嵇康的音乐审美观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指正和完善。
他的思想偏向情感共鸣和道德情操,而忽视了音乐的形式美和技巧美;他的观点偏向理想化和抽象化,而与音乐实践存在一定距离。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界的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晋时期琴师、音乐家嵇康所著。
这篇论文的主旨是对声音与乐曲的审美进行论述,提出了自己对于音乐审美的观点,
对于我们理解古代音乐审美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无哀乐之声”、“以自然为美”的音乐审美观。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艺术,它应该能够自然流露出来,没有任何人为的矫揉造作,只有这样才
能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之处。
他还认为,音乐的美不在于它的音符与音调,而在于它所
表达的情感和精神质地。
嵇康强调了自然性的重要性,他认为音乐不应该追求人为的美感,而应该追求自然的
美感,这是唯一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美感。
他认为,音乐家应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中,让音乐自然流露出来,而不是强行将情感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夸张和做作的行为。
在嵇康看来,“无哀乐之声”指的是音乐不应该过分强调情感的表达,应该让音乐自
然流露出来,无论是哀乐、欢乐还是其他情感,都应该以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
他还认为,音乐将情感表达的过于明显会让人感到不自然,因此,音乐的审美应该建立在人类自然天
性之上。
嵇康的音乐审美观点也强调了反思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享受,它应该具有反思人生的意义,让人们在音乐中寻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安宁。
他
认为,音乐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教育,它应该帮助人们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义,并提供给
人类一个积极向上的思考方式。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思想

观 情感 出发 , 在 事物 的整个 边缘做 一 诗
意 的漫步 , 又 回到 情 感 中去 的 方 法 ” 。汉 斯 立克 认为 , 美 学 应 遵 从 自然 科 学 的 研 究 方法 , 尝试 接 触 事 物 自身 , 透 过 万 千 现 象把 握事 物 的本来面 貌和 客观 事 实。
一
l 音 乐论 坛
论嵇康《 声无哀乐论》 与汉斯立克《 论音乐的美》
音乐 美学思想 的相似性
■ 张潇潇 中 国艺术研 究 院
摘要 : 钱 钟书先生言“ 西方论师( Ha ml i c k ) 谓音 乐不传心情 , 而示心运 , 仿现 心之舒 疾、 猛扬 、 升 降诸 动态, 嵇《 论》 于千载前
对象, 不 依 赖于 人 的 意 识而 存 在 , 更 无 需 由人 的 情 感 来 决 定 。这 种 观 点 对 情 感 论 美学长 久 以来的 稳固地 位 . 无 疑 是 一 种深 刻 的冲击 。正 如 2 O世 纪 德 国 杰 出
同 的 国家 、 不 同 的文 化 维度 , 但 在 音 乐 美 学 的诸 多 问题 上 却 不 谋 而 合 。本 文 试
这 种否 定 、 批 判和 挑 战 , 瓦 解 统 治 阶 级
视 音 乐为政治 工具 、 教 化 手 段 的 理 论 基
中反 映在< 论 音 乐的 美一 音 乐美学 的修
改刍议 > 一 著 中 。 嵇 康 和 汉 斯 立 克 生 活
的历 史时 代相距 久远 , 二 者 亦 分 属 于 不
只 有 这样 , 美 学 才 不 致 沦 为 幻 觉 。 对 美 的 理 解 同样 如 此 , 美是一 种独 立 的客观
已道之” , 此 句揭示 了嵇康《 声无哀乐论》 与汉斯立克《 论 音乐的美》 二者在音 乐美学思想上的异 曲同工。本文试从 历史背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意蕴探析

在 音 乐 审美 活 动 中达 到 超 然绝 俗 的 自 由境 界, 获得 内在 心 灵的 宁静 的愿望 与追求 。
“ 声 无 哀乐 ”是 嵇康 在 《 声 无哀 乐 论 》中 提 出的 一个
重 要命 题 。全 篇论 文 以设 问形 式 写成 ,分 八 次主 客 问答 。 以“ 东 野 主 人 ”为 主 ( 实 际为 作 者 ) ,以 “ 秦 客 ”为 客 , 在 两 人 的 反 复辩 难 中对 命 题 进 行 推进 , 阐 发 。嵇康 阐述 “ 声 无 哀 乐 ”这 一 命题 具有 一 定 的 内在逻 辑 性 。并且 《 声 无 哀 乐 论 》这 篇 论 文还 具 有 重 要 的理 论 意 义与 美 学 思 想
才
嵇康 《 声无哀乐论》 的美学意蕴探析
周 津 武警警官学 院
摘 要 :嵇康 的 《 声 无 哀 乐论 》产 生于 魏 晋 南北朝 这 个 艺 术 自觉 ,美 学 自觉 的 时代 ,具有 深 厚 的 美 学思 想 意蕴 。 其 中蕴 涵 了与儒 家传 统 音乐 思想 决 然不 同 的思 想 内涵 与美 学意 义 ,并形 成 了与传统 儒 家音 乐观 相对 立 的新 的 音乐 美 学 观 。通过 对 魏晋 南北 朝这 一 独特 的 美学 背景 与嵇 康 的 思想观 点的分 析 ,本 文将 重 点 阐释嵇 康 的 《 声 无 哀乐论 》 其 内在 的 审美意 蕴 与美学 思想 。 关键 词 :声无 哀乐 ; 自然 之和 ;了与 儒 家传 统 音 乐 思想 决 然不 同的 思 想 内涵 。不 但 如 此 ,他 还精 通 音 乐 , 爱好 养 生 之 术 ,修 性 以 保 神 , 安 心 以全 身 。嵇 康 把 养 身 与 音 乐 联 系 在 一 起 ,“ 求 乐 于 自得 之 境 ” ,他 要在 音乐 的平 和 之境 界 中舒 展 胸 襟 ,陶 冶 性 情 ,养 精神 生 命 以不 朽 。音 乐 是他 达 到 心 灵 的 平 静 的方 式 之 一。 因 此 ,如 果 音乐 中泛 滥哀 乐之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嵇康,字季羽,晋代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他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释,探讨其思想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这一颠覆传统观念的思想,他认为音乐并非是情感的外化表现,而是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
嵇康在文中反对以情感来评价音乐的观念,在他看来,音乐应当是一种抽象的美,在其内涵中没有情感的介入。
这一思想在当时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音乐美学观念,其影响不仅在中国,也在西方音乐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嵇康用一首《广陵散》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其纯粹的音律和和谐的旋律,而并非政治、社会或情感色彩。
嵇康认为,音乐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并不是因为它所表达的情感,而是因为它所包含的音乐本质所能产生的审美效果。
这一理论在当时被一些人所反对,但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却证明了其深刻的价值。
在嵇康看来,音乐的美并非来自于情感的外化,而是来自于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
他认为,音乐所包含的和谐、旋律等元素是音乐的美的本质,而情感只是音乐的附属物,它并不是音乐美的主要来源。
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传统的音乐美学观念,但却为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还提出了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
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对人心灵的教化。
他指出,音乐所包含的和谐、美感和节奏感对人的心灵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可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嵇康提出的这一观点为后世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持,对音乐的教育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被后世音乐家和教育家所高度重视。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音乐美学领域,还在文学、思想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所提出的关于音乐与审美的关系的思想逐渐被后世所接受和认同,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篇章。
他的音乐教化观点也为后世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音声无常,和声无象”——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探微

“音声无常,和声无象”——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探微张泽【摘要】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其文章论说新颖,往往打破陈见,师心独到.《声无哀乐论》作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一反旧说,自成一体,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他在文中指出音乐不能表现具体的情感,要求音乐以平和为体,不涉伦理,反对儒家的乐教思想,反对把音乐当作名教的工具、统治的手段.《声无哀乐论》的出现解放了被礼教长期束缚的音乐美学思想,有利于对音乐自身形式规律的探讨和发展,在音乐美学史上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围绕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音声无常”、“和声无相”两个核心论点,分别从思想基础、心声关系、审美差异、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分析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并对嵇康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的贡献作出客观评价.【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6)002【总页数】6页(P64-69)【关键词】声无哀乐;音声无常;审美差异【作者】张泽【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1绪论魏晋之际,社会动荡、战乱频发,思想领域更是继先秦之后出现了又一个活跃时期。
儒家正统思想的主导地位逐渐松动瓦解,继之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玄学开始兴盛,无论是文学领域还是艺术领域都相继崇尚思辨精神。
以论说思辨而论,嵇康的造诣很高,可谓是魏晋时期的杰出代表。
《文心雕龙·论说》曰:“叔夜之《辩声》,太初之《本玄》,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
”①而嵇康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论说代表作非《声无哀乐论》莫属。
体现了嵇康思辨精神的《声无哀乐论》全篇分为八个部分,以“秦客”(传统论调)与“东野主人”(作者自况)的八次辩难交锋[1]266、往复问答为基础,详尽阐述了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论点及其美学主张。
一、思想基础论《声无哀乐论》音乐思想的诞生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受到了历朝历代思想家、学者对音乐思想不断探索的启示。
试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价值

试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价值嵇康是晋代文学家、乐坛巨匠,曾被誉为“琴中大圣”。
他所写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历代文人学士所推崇。
本文从音乐、美学、哲学角度出发,试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价值。
一、音乐美学与意境古人所谓“声乐者,以德良心为之”,也就是说,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情感的艺术形式。
而《声无哀乐论》中最为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无哀乐之分”,表明音乐本身并没有感情属性,诸如哀乐之类的情感是由演奏者或听众主观投射上去的,与音乐本身无关。
这种观点一方面反对了传统的“音哀则哀,音乐则乐”的认识,实质上是对音乐美学的一次解构;另一方面也说明,音乐的意境是建立在音乐本身与演奏者、听众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的,而非仅在音乐本身的属性之中去寻找。
二、音乐美学与审美感受在嵇康的美学观中,音乐的美并非建立在外在形式上,而是建立在音乐的内在结构中。
他认为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中所体现的秩序美、节奏美、和谐美等。
比如,音乐中的旋律可以被分割成不同的节奏单元,均衡的节奏产生了鲜明的韵律美感。
同样的,音乐中的和声处理和乐器相互配合的和谐模式,也构成了音乐美学中重要的一环。
另一方面,嵇康还提出了“积习造成人之感情,感情作为审美的源泉,而感情深切则能产生审美的感受”的观点,也就是说,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必须通过演奏者对音乐内在因素的呈现,来引导听众产生相应的审美情感。
三、音乐美学与哲学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在时间、空间、人文等方面都具有哲学上的深刻思考。
比如,嵇康关于“有声以发为始,而无形之中含元气”的论述,强调了音乐产生的自然本质,也反映了自然哲学中的相应思想。
此外,嵇康还强调了音乐与道德、品德的联系,认为音乐应当符合人类道德的要求,并鼓励演奏者通过音乐来培养自己的品行、修养。
这种联系不仅有益于音乐艺术本身,还有助于推进人类道德的升华。
综上所述,嵇康《声无哀乐论》作为古代音乐美学中的经典之作,从音乐、美学、哲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音乐21探索与思考嵇康《声无哀乐论》及其音乐美学思想探析胡郁青刘嘉【内容提要】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魏晋时期的嵇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代表作《声无哀乐论》一直引起后人的关注及争议,一方面嵇康否定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命题,另一方面却在某些理论上肯定音乐可以“和声感人,莫不自发”。
用西方音乐美学的观点衡量绝大多数人认为嵇康属“自律论”范畴,通过分析,笔者却认为,其音乐美学思想本质上是他律的,《声无哀乐论》其实是嵇康以和官方音乐美学思想相对立为目的,借以进行的带有某些浪漫气质的反抗而已。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纵观整个中国音乐美学史,稽康无疑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其音乐思想的基本点是“声无哀乐”,即音乐是客观的存在而感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他的观点,彻底打破了由传统儒家礼乐思想发展而来,把音乐等同于政治手段的观点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两汉以来音乐美学沉闷的空气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另一方面,其理论中的诸多矛盾,也一直为人所反复的提及,具体体现为嵇康在他的理论中,虽完全否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却又肯定音乐对人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信仰、行为有潜移默化的约束和影响。
这一显而易见的矛盾,无疑为其理论的正确性、严密性和完整性打上了一个问号。
按照今天流行的观点,嵇康的音乐理论很自然被归于“自律论”的范畴,因为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这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中的“自律论”代表人物———汉斯力克的观点极其相似。
但是,我们又不难发现,文中也有不乏类似于“他律论”的论述,用西方音乐美学的观点衡量,其音乐思想究竟是属“自律”还是“他律”的范畴,我们不妨从嵇康的代表作《声无哀乐论》入手,对其音乐美学思想逐一地进行研究分析,以期获得较为明确的认识。
西方音乐美学的自律论和他律论,源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种哲学理论,德国音乐学家菲力克斯.卡茨将其引身到音乐学中。
所谓他律论,即是说制约着音乐的法则和规律来自音乐之外,音乐本身体现了某种外在于音乐的客观实在,主要是人类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内容。
而自律论则认为音乐的规律和法则源于音乐本身,它不能反映任何外的客观实在,也括人类的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音响的结构。
嵇康的观点可以划归于自律论美学的范畴吗?我们不妨拿它和自律代表———汉斯力克的观点作一个比较。
一、在对音乐内容的认识上就象上面所分析的那样,《声无哀乐论》中存在着平行的两种音乐内容:一是客观的声音,声响,二是主观的,神秘不可捉摸的音乐精神———“和”。
从他论述的重心来看,主要还是在讨论概念性质的“和”对人情感的诱导作用,虽然怎样诱导的具体过程不得而知。
汉斯力克却认为,音乐的内容是乐音运动的形式,它是听得见,感受得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并不能重现概念,“因为情感的明确性和具体的想像和概念分不开,而后者不属于音乐造形的范围之内。
”那么,嵇康所谓的“音声”,“声响”可以算作是“运动的形式”吗?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有两点:第一,“单、复、高、埤、善、恶”等来描绘自然音的特性,是静止的,是对单个单行定量分析的结果,与“快、慢、强、弱、升、降”等运动的状态在性质完全是两码事;第二,音声,声响在他看来,等同于自然音或单独的乐音(“夫五色有妇丑,五音有善恶……”等等),汉斯力克则说,这些只能算是音乐的原始材料,不具有可约性,而音乐艺术的两个主要因素:旋律与和声,是“人类精神缓慢的,逐步地形成的产物”,具有可约性。
“当独立的声响印象不再发生作用时,音乐艺术的疆界才开始”。
所以,按照嵇康的思路推论下去,音乐就会是汉斯力克所反对的,“体现音高,音长多样化关系”的“纯形式”。
二、在音乐的创作和欣赏活动的认识上:在对音乐创作的认识上,二者的区别更为明显。
嵇康眼中的音乐要么是儒家音乐思想认为的“乐由天作”,音乐活动是消极地由“和”所支配的自发行为,要么是纯粹的自然音。
既然是“天作”,“自然作”,当然就不会包含任何人的情感因素在里边,汉斯力克则认为音乐是因人的精神活动产生,是人的幻想力和情感共同创造的结果,虽然在创造过程中由于音乐材料本身特性的原因滤掉了一切情感的历史内容等概念因素。
但是,“并不因此排斥精神上的内涵,相反我们把它看为必要的条件”,它就是构成完整情感的一个因子———运动。
音乐的欣赏过程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是由人的思维器官大脑的生理特点决定的,正常人可以通过幻想的纯观照活动和与生具来的有限的感官替代功能,最终获得情感的直接验证。
嵇康认为“和声惑人,莫不自发”;“人心以躁、静、专、散为应”。
情感的体验完全成为了不自觉二○○○年第一期22探索与思考的行动,在这里,音乐就成了“不是作为美的事物被人欣赏,而是作为粗野的自然力被人感受到”。
这与汉斯力克的看是完全相悖的。
“运动的形式”和“幻想力”是汉斯力克构筑自律论美学的两块重要基石,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自律论学才具有了理论上的完整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嵇康较之汉斯力克根本上的不同在于对音乐内容的认识上,秉承儒家音乐观,认为音乐的内容具有概念性质,是无所不包的理论:在创作和欣赏过程的认识上,排斥幻想力这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使他把创作与音乐作品,音乐作品与欣赏之间的有机联系完全割裂开,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纯形式主义的泥坑。
对于作为客体的音乐什么样的欣赏才是审美的?这一点上的分歧导致了对音乐内容的不同认识,它是造成音乐自律论和音乐他律论相互对立的根本原因。
什么是音乐的美?答案是区分自律和他律论的唯一标准。
毫无疑问,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明显不属于自律论范畴,倘若我们从整个文章论述的中心———“和”这个概念出发,那么恐怕把它归为“他律论”要更为恰当一些。
沿着这个思路来反观《声无哀乐论》一文,嵇康思想中的种种不解之处便不再是一个让人迷惑的问题。
其中的矛盾,如果用嵇康自己的话来描述,便是用“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之“名”来否认“感人至深,莫不自发”之“实”,那么结果只能是二者“内外殊用”“彼我异名”,这不能不说是给他自己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的想一想,另一个疑问便接踵而至:嵇康作为竹林玄学的精神领袖,一个很有修养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为什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难道他连这点基本的逻辑思辨能力都不具备吗?下面,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嵇康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政治上的黑暗,思想上的禁锢,最终导致了支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理想人格的塑造为特征的“竹林玄学”产生,作为“竹林玄学”的精神领袖,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论模式,把自己定位于社会、传统的对立面上。
同时,作为曹魏统治阶级中的一员(曾官拜中散大夫),自身的阶级性是不可能超越的,长久以来扎根在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传统观念,社会责任感也在时时刻刻地干扰、折磨着他的心灵。
这样,他在既要反社会、反传统、反对当时司马氏的统治的同时,又要站在传统儒家思想的立场上维护心中的政治观、音乐观。
思想上的二重性,必然会造成矛盾的结果,使得他反社会,反传统的目标不是长久积淀在人们心中的王权思想、封建制度,而是当时被司马氏所利用的虚伪的名教,黑暗的统治。
反映到音乐观上,就出现了先完全否定音乐与情感的否定声音无关于哀乐,他矛头所指的,实际上是当时被司马氏集团所利用的,作为禁锢人他们思想工具的音乐美学观点而已。
从具体的论述来看,《声无哀乐论》一文也打上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烙印。
在魏晋时期中的正始年间,王弼,何晏等人大讲“本未”、“体用”、“有无”问题,创玄学之先河,其主要潮流是本体论。
当时晋人流行一种称这为“虚胜”的辩论方式。
离开“实”而谈“名”,脱离具体的事物,直接用概念进行推理。
因此,在这样一个思想潮流下,嵇康的自然观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本体论的倾向,他追求超常的“至物”、“至理”、“至乐”、“至人”,先是用主观的悲哀心情来否定客观的音乐形式,然后再用主观的“至和”来肯定客观的“心安志固”、“莫不自发”的结果。
这样,左右开弓,两面出击,结果只能是把一切都否定了,所以,难免要酿出一些似是而非,虚假不实,前后矛盾的言辞,使他的理论推断最终得不到完满的结局。
作为一个技艺高超的古琴演奏家,嵇康在对音乐本身具有的美有较一般人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声无哀乐论》在很多方面都带有自律论美学的某些特征。
但是,《声无哀乐论》立乐之意,其实是反对滥用乐而并非反对用乐,反对现实中异化了的名教而并非反对名教。
这样,他本着对当时虚伪名教的极大反感,为了批判把音乐和政治完全等同起来的观点,提出了声音与哀乐完全无关的看法。
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音乐美学范畴,就其本质而言,已经变成了一种以和官方音乐美学思想相对立为目的,仅仅凭借表面上的气势对当权者进行的带有某些浪漫气质的反抗,而在哲学层面上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
对于理想的名教本身,则是他人生的终极追求,是他心中的一个虚幻的理想。
所以,在论及具体的音乐时,无论是处于思维的惯性,还是出于自身根本的价值取向,都迫使他又从另外一个角度肯定了音乐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最终陷入了深深的悖论之中。
我们究竟应该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呢?诚然,按照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是不公平、不现实,同时也是可笑的,毕竟整个人类的认知能力与那个时代相比,早已不在一个水平上。
虽然《声无哀乐论》“对有关音乐创作与演奏、欣赏的关系,感情表达方工的多样性与韵意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的关系,音乐创作与即兴演奏的关系等诸多部题的探讨,今天看来,所包含的巨大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吉联抗《声无哀乐论》序言)但是,我们在认识它的过程中,除了重视其历史进步意义处,不必须同时看到这一历史的局限。
如此,对《声无哀乐论》的理解和把握才会更加地客观与完善。
参考文献;①嵇康《声无哀乐论》吉联抗译注人民音乐出版社②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修改刍议》人民音乐出版社③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音乐出版社作者简况:胡郁青、刘嘉,四川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