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蝴蝶梦》、《简·爱》与《呼啸山庄》叙事策略小议

合集下载

《简爱》小说与影视的互文性解读

《简爱》小说与影视的互文性解读

《简爱》小说与影视的互文性解读《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发表的一部经典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至今已被多次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其中最知名的版本是1943年的好莱坞电影版本和2011年的英国电视剧版本。

本文将对《简爱》小说与影视作品之间的互文性进行解读,以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小说与电影/电视剧作品之间的互文性表现在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重新诠释。

在小说中,简·爱是一个勇敢、坚韧、独立的女性,她勇敢地抗争社会的偏见和自我的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在影视作品中,对简·爱的塑造则更加注重她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突出她的柔弱和脆弱。

这种重新诠释的差异使得观众对于简·爱角色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观感,增加了角色的层次和深度。

小说与影视作品之间的互文性也体现在对于故事背景和场景的还原和再现上。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文字描绘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环境和乡村风情,展现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和妇女地位的种种困境。

而在影视作品中,导演则通过画面的呈现和场景的搭建,将小说中的场景还原出来,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生活状态。

这种还原和再现使得观众不仅能够通过文字了解故事背景,还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到当时的生活氛围,增强了观赏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小说与影视作品之间的互文性还体现在对于故事细节和情节的梳理和改编上。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而在影视作品中,导演则会根据具体的拍摄需求和观众口味进行一定的删减和改编,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流畅,情节更加吸引人。

虽然这种改编可能会使得影视作品与原著有一定的差异,但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富有想象力的观赏体验。

小说与影视作品之间的互文性还体现在对于主题和意义的呈现和诠释上。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成长,表达了对于自由、平等和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探讨了妇女地位和社会等级制度的问题。

《简·爱》与《呼啸山庄》叙述视角对比分析

《简·爱》与《呼啸山庄》叙述视角对比分析

经典新读·新纪实252021.07一、引言在世界文学浩瀚的长河中,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与安妮·勃朗特堪称世界文坛极负盛誉的姐妹花,她们的代表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

三姐妹的代表作品中尤其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最受读者追捧,据统计这两部作品被翻译成数十种外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有多达几百个版本。

两部小说都以爱情作为叙事的主题与主线,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叙事,从思想性来说,这两部小说都具有思想深刻、隽永的特质;从表现的张力来看,两部作品都呈现出汹涌澎湃的激情。

两部小说在出版后也都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评论,小说《简·爱》所倡导的女性独立精神使得其在出版伊始就受到了不少评论家的高度认可与赞扬,但蕴含在其作品中的主观精神也使得该作品受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卫道士们的抨击与批判,批判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作品所表达的强烈主观感情。

与《简·爱》形成鲜明对比的《呼啸山庄》,由于作者借助于客观叙事的手法来表达思想认识,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品读作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带有个人偏好的认知,故而在作品初问世之际,在道德领域该部作品并没有像《简·爱》那样受到更多的诘难。

重读《简·爱》与《呼啸山庄》之余,笔者拟从叙述视角的角度来对两部作品展开对比分析。

二、《简·爱》与《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叙述视角的单一视角与多重视角对比叙事视角,通俗来讲就是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视角与叙述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叙述者在叙述活动中承担着陈述主体的角色,其与视角一起,共同构成了叙述。

虽然在叙述方式上都是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但是两部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个数和位置是存在不同的。

具体体现在《简·爱》的单一视角与《呼啸山庄》的多重视角。

《简·爱》是由其主人公——一名贫穷的家庭女教师来担任叙述者视角的,在该作品中,女主人公对其人生经历做了回顾,在其通过第一人称的回顾性的叙述过程中,有两条主线在交替进行,第一条主线是作为叙述者的主人公站在现在的角度上对于往事的追忆回顾,简言之就是叙述自我,第二条主线是被追忆的主人公在过去对于彼时正在经历的事件及其感受,即经验自我。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摘要】《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在19世纪英国社会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在这两部小说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地位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但是她们对婚姻观念和自我意识的认识却有所不同。

与此女性在追求自立和自由方面也有各自的表现。

性别角色和性别歧视是影响女性意识的重要因素,而教育和知识的获取对女性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比《简·爱》和《呼啸山庄》中女性意识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女性角色的态度,并从中得到对女性意识的启示与反思。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也是对当时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揭示。

【关键词】女性意识、《简·爱》、《呼啸山庄》、社会地位、权力、婚姻观念、自我意识、自立、追求自由、性别角色、性别歧视、教育、知识、对比、态度、启示、反思1. 引言1.1 介绍《简·爱》和《呼啸山庄》《简·爱》和《呼啸山庄》是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两部小说,分别由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姐妹创作。

这两部小说中都描绘了女性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的处境和意识形态,反映了当时女性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简·爱》讲述了主人公简·爱从小孤苦无依到逐渐奋斗获得自由和尊严的故事。

简·爱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坚强意志的女性,在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中,她为自己争取权利和尊严,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和幸福。

而《呼啸山庄》则更加阴郁和充满暴力,描绘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复杂而不幸的爱情故事。

凯瑟琳虽然表面柔弱,但内心却充满了叛逆和渴望自由的意识。

在男权社会中,她的命运受到严重限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通过介绍这两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简·爱》和《呼啸山庄》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展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中女性地位和意识的深刻思考。

关于比较蝴蝶梦与简爱

关于比较蝴蝶梦与简爱

关于比较蝴蝶梦与简爱第一篇:关于比较蝴蝶梦与简爱关于比较《简•爱》与《蝴蝶梦》内容摘要:关于《简•爱》与《蝴蝶梦》的相似点,从女主角、男主角、情节等的对比得知。

而其不同点,从其烘托对象及女主角性分析。

最后探寻两书作者的关系,得知两书的相像并非偶然。

关键词: 《简•爱》《蝴蝶梦》内容相似点不同点在看到课堂上放映的电影《简•爱》时, 在赞叹简•爱拥有如此高贵的灵魂的同时,也想起了另一位同样平凡但同样令人敬佩的女性。

偶然想起了许久前看过的一部外国小说《蝴蝶梦》。

虽然不能说是名著,但是其内容也足以令人印象深刻。

这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其跌宕起伏的情节,还有其内容与《简•爱》的相似度。

关于这两部小说,不仅人物性格相似,连情节也是惊人的相似。

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想要比较这两部小说,以期发现这相似度是偶然还是必然。

首先是简单的介绍这两部小说。

关于《简•爱》,《简·爱》创作于英国谢菲尔德,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关于《蝴蝶梦》,《蝴蝶梦》原名《吕蓓卡》(又译《丽贝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

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本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

作者通过刻画吕蓓卡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化生活,以及她与麦克西姆·德温特的畸形婚姻,对英国上层社会中的享乐至上、尔虞我诈、穷奢极侈、势利伪善等现象作了生动的揭露。

首先来比较女主人公。

关于她们的身份,简·爱是个孤女,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

声屏世界2020/01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小说与影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写小说不能写生活,而是要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准确流畅的语言将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好的小说形态各异、结构不同、语言风格各异,但是其共同点是能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影视是一种不同于文学的表现形式,如果说小说是一种通过语言激发想象力的艺术形式,那么影视则是一种通过画面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艺术形式。

《简·爱》和《呼啸山庄》不论是小说还是影视,都受到了大众的广泛欢迎,这源于两者在科学、民主思潮的影响下,从女性视角出发,并结合大量的艺术表现形式分析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笼罩下勇于突破自我、争取社会地位并实现自身价值的深刻思想。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影视作品《简·爱》最初源于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著作的一篇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简·爱在当时尊崇男权的社会中追求自由、追求尊严、坚持自我并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电影艺术将演员、声音、人物、画面、图片等结合在一起,用直观、生动的叙述形式引人入胜地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男女主人公起伏曲折的爱情故事里,成功塑造了一个勇于说不、勇于反抗权威、争取和平、热爱自由的女性形象。

19世纪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尽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牢固,但是英国妇女的地位始终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个时期社会的显著特征是以男性权威为主、大部分女性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在社会上没有话语权、自我意识缺乏。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著名文学家艾米莉·勃朗特的成功之作,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独立、刚毅、热情、纯真的女性精神。

小说描写的是被山庄老主人收养的孤儿希斯克利夫因受屈以及恋爱失败,离家出走后回来复仇的故事。

小说《呼啸山庄》先后11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最早的影视作品于20世纪30年代拍摄,并且影片导演被列入奥斯卡最佳导演名单。

根据小说《呼啸山庄》改编的同名影视作品,尽管年代不同、艺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遵循了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思想主旨。

电影《呼啸山庄》的互文性解读

电影《呼啸山庄》的互文性解读

电影《呼啸山庄》的互文性解读【摘要】电影《呼啸山庄》的互文性解读主要通过比较小说原著与电影改编的差异,分析主题和角色的对比,探讨情节和结局的不同之处,揭示影片中的隐喻与暗示,并探讨影响与反响。

小说原著与电影改编在呈现方式和细节上存在差异,主题和角色在两个版本间也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情节和结局的改编会对观众带来不同的体验。

影片中的隐喻和暗示给观众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影响与反响则揭示了影片对观众的影响和观众的反馈。

电影《呼啸山庄》与原著之间的互文性展现了不同版本在呈现方式和内容上的差异与联系,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

【关键词】电影《呼啸山庄》, 互文性解读, 小说原著, 电影改编, 主题, 角色, 对比分析, 情节, 结局, 差异, 隐喻, 暗示, 影响, 反响, 结论.1. 引言1.1 电影《呼啸山庄》的互文性解读介绍电影《呼啸山庄》的互文性解读是指在电影中对原著小说《呼啸山庄》的重新诠释和呈现,通过对比两者之间的异同,揭示出影片与小说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

互文性解读不仅是一种对原著的再创作,还能够展现出影片对小说中主题、角色、情节等方面的重构和延伸,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和观感。

在电影《呼啸山庄》中,导演和编剧通过对原著的重新演绎,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内心。

通过互文性解读,观众可以看到电影对小说的致敬和赋予新的生命,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导演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诠释。

电影《呼啸山庄》的互文性解读将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新的感知和探索的世界,为观众展现出小说和电影之间独特的关联和互动,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和丰富的体验。

2. 正文2.1 小说原著与电影改编《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经典小说,其深厚的文学内涵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一直为读者所津津乐道。

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也一直备受关注。

在电影《呼啸山庄》中,导演和编剧会根据原著内容做出删减、增添或修改,以适应电影艺术的表现需求。

相似中的差异-《简·爱》、《蝴蝶梦》之对比

相似中的差异-《简·爱》、《蝴蝶梦》之对比

相似中的差异一《简爱》、《蝴蝶梦)2乙X,f L t李茜(许昌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摘要:美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壕梦>同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星。

而由于其二者相似的内容情节,人物设1。

写作手法及主题表现。

历来被人们视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在其相似的外表之下.两作品其实有着很多不容忽视的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对两作品详细而全面的对比分析。

透过其相似性而指出其不同之处。

为更好的理解和诠释这两部文学名著提供一己之力。

关键词:相似;差异:对比引言:很多人在阅读<蝴蝶梦)时,往往会产生一种似乎是在阅读一本较为现代版的‘简爱>的感觉。

很多读者。

甚至是学者,都认为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是对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的模仿。

其实。

在笔者看来,尽管此二书的确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性.但其二者仍然分别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二者的差异性在很多地方还是很明显的。

一.作品简介<简-爱>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

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她从小失去父母,寄住在舅妈家,不平等的待遇让她饱受欺凌.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委屈和痛苦。

成年后.她成了桑菲尔德贵族庄园的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主人的尊敬和爱恋,谁料命运对她如此残忍。

她为这段婚姻又付出了难以计算的代价,但自始至终她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执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蝴蝶梦>原名<吕蓓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作者在本书中成功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

此人在小说开始时即已经死去.除在倒叙段落中被间接提到外,从未在书中出现,但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

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

《简·爱》和《呼啸山庄》叙事模式比较

《简·爱》和《呼啸山庄》叙事模式比较
二、 以人 物分 析 为切 入 点来 比较 《 简・ 爱 》和 《 呼 啸 山庄 》叙 事模式 1 、 小说 《 简・ 爱》 采用的是 第一人 称的叙 事方 法

这 种方 法使 得读者 能够 深层 次 了解人 物性 格 , 对 人 物各方 面有 个初步了解, 从而 为 全 面 塑 造简 爱 的 生动 女 性 形 象创 造 前 提 条
《 简・ 爱》 和《 呼 啸山 庄》 叙事 模式比 较
文 史 纵 横
《 简・ 爱》和 《 呼啸山庄》叙事模式 比较
曾 赞
( 长 沙市 南雅 中学 湖 南长 沙
4 1 0 0 0 0)

【 摘 要 】 文章对 比分析 了英国勃 朗特姐妹 的名著 《 简・ 爱 》和 《 呼啸 山庄 》写作 方法的异同。这两部作 品有着其相 同点, 都 是用第 人称进行叙述 的, 但 两者之 间叙 事模 式差别却异常明显 。其体现在 : 《 简・ 爱》叙 事方法形式单一 , 从 自身角度 出发讲述一 些较为权威性评
斯 克 利 夫 第一 次 与 房 客见 面 , 从 外 表 上看 他 具 有 吉普 赛 人 的 黑 皮 肤, 在 穿着上 也颇 具绅 士风 度 , 有 着高 大挺 拔 的身材 , 这样 一个 具有 双 重 性的 人物 形 象 , 颇 具 绅士 风 度但 给 人却 有点 邋 遢 , 高大 挺 拔 的 身 材在 某种 程度 上被 误解 为缺乏 教养 和傲 慢无 礼 , 使 得读 者对 希斯 克 利 夫这 个人 物 形象 琢 磨不 透 , 一 定程 度上 也 为小 说设 置 悬念 , 激 发 读 者 的阅读 兴 趣 。希斯 克 利 夫在 丁耐 莉 看来 是一 个 自私 自 利 的 人 物 形象 , 被丁 耐莉 太太 称为 吸血 鬼和食 尸鬼 。从 房客和 丁 耐莉 太 太 的视角 出发 , 为观 众 呈现 的是 不 一样 的希 斯 克利 夫 , 同 时这 也 就 弓 i 发 读者 对小说 的人 物的 思考 , 到底 是房 客 口中那 般把 爱恨都 藏 起 来的人, 还 是丁 耐莉 太太 口中 所谓 的吸血 鬼 。尤其 在后 面表现 对 哈 里顿 残暴 的教 育和 奴仆 式摧残 , 他 的复仇 心理 得到 空 前膨胀 。作 者 也 正是 通 过希 斯克 利 夫 的爱恨 情仇 , 引发 读 者对 人性 的 思 考 , 同日 寸 也将希斯 克利 夫 自私 残暴 的性格展 现在观 众眼 前 。 《 呼啸 山庄 》的人 物形 象塑造 同 《 简・ 爱 》相 比, 其通 过多 种叙 事结构 使得 小说 中人 物形 象更加 生动 和 丰满 , 通过 房客和 丁耐 莉 太 太的视 角将 希斯 克利 夫人 物形象 赤裸 裸展 现在读 者 眼前 , 引发 读者 思 考 的同 B 寸 , 也 是作者 对现 实社会 中 人性 的思 考 。这 种双 重的 叙 事 模式, 不仅 仅 从 情节 上 吸引 读者 , 同时将 读 者 自身也 置 身 于小 说 当 中, 情 节起伏 牵动 观众 心 弦, 而这 两种 形式 也不 冲突 , 并没 有脱 离 生 活实 际又满 足读 者的 不同文 化需 求 , 从而 在阅读 过程 中做 出 自己 的 理性判断, 从 深 层 次上讲 , 丁 耐 莉太 太 只是 客观 上 对希 斯 克利 夫形 象进 行描 述 , 没 有夹 杂 作者 自身 感 情色 彩 , 让房 客 充 当一 个叙 述 者 角色 , 从而达 到增 强小说 艺术效 果的 目的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蝴蝶梦》中,第一人称自怜自艾的语调充斥了整部 小说—— —这就很容易使读者与她站在同一战线。而从未正 面出场的呂蓓卡,则完全丧失了话语权。整部小说弥漫着两 种气氛: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怀乡亿旧,另一方面则是阴森 压抑的绝望恐怖。这两种气氛的营造很大程度上是和第一 人称的叙述声音和眼光紧密相关的。这位无名无姓的人物 虽然不像简爱那样气势汹汹、直言不讳,却以绵里藏针、欲 言又止的隐晦方式使我们臣服于她的叙述之下。因此,一直 以来,很多读者和评论家都把吕蓓卡形容为“魔鬼的化身”。 如今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开始为呂蓓卡“翻案”— ——这位“蛇 蝎美人”和《简·爱》中的伯莎一样,都是没有话语权的、被妖 魔化了的人物,因此,这两个形象的塑造也算是女作家们对 于男权话语与写作常规的一种反抗。
侦探故事是将不可靠叙述发挥到极致的一类小说。此 类小说中出现的叙述,往往似真似假,令读者难以捉摸,不 到小说的最后,读者往往根本无法找到真凶。在《蝴蝶梦》 中,情节曲折、悬念迭出,颇具侦探小说的风范。更为重要的 是,第一人称叙述者由于身份、年龄、阅历以及自身心智、能 力的束缚,对于事实真相的判断基本是错误的。她一直不太 自信,对男主人公迈克斯又爱又怀疑,总把自己在庄园里遇 到的麻烦归结为丈夫不爱自己或是自己行为举止与上流社 会格格不入。第十八章,由于轻信了丹佛斯太太的建议,她 在化装舞会上的装束与当年的呂蓓卡一模一样,结果震惊 全场。这一高潮事件更是突显了她对事实真相的无知。而其 他人物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或多或少都是在进行不 可靠叙述:丹佛斯太太是呂蓓卡的忠仆,她对后者的回忆和 评价带有盲目崇拜的成分,因此是不可信的;迈克斯对呂蓓 卡恨之入骨,他的叙述带有浓重的仇恨色彩,因而也是不可 靠的。其他人物或者站在丹佛斯太太一边,或者支持迈克 斯,因此都不是完全可靠的真相讲述者。直到故事最后,真 相似乎大白:隐藏于大海中的呂蓓卡的尸体被人发现,由于 有医生证明前者生前即已罹患癌症,迈克斯的谋杀嫌疑被 解除,他和第一人称终于得到了解脱—— —然而,这是否就是 作者的真实意图,似乎也很难一言以蔽之。不可靠叙述使该 小说成为了一个相当开放的文本。
天真而不可靠的叙述者 1961 年 , 美 国 著 名 修 辞 性 叙 述 理 论 家 韦 恩·布 思 (Wayne C. Booth)在《小说修辞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不可 靠叙述”这一概念。布思认为:“当叙述者的言行于作品的范 式(即隐含作者的范式)保持一致时,叙述者就是可靠的,否 则就是不可靠的。”[1]布思的继任者詹姆斯·费伦对这一理论 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他提出:“不可靠叙述可分为三大类型: 事 实/事 件 轴 ﹑价 值/判 断 轴 和 知 识/感 知 轴 ;六 个 亚 类 型 :事 实/事件轴上的‘错误报道’和‘不充分报道’﹑价值/判断轴上 的‘错误判断’和‘不充分判断’﹑知识/感知轴上的‘错误解 读’和‘不充分解读’。三个轴之间可能出现对照和对立,一 位叙述者可能在一个轴上可靠,而在另一个轴上不可靠。三 个轴之间可能是平行关系,也可能构成因果关系。叙述者的 不可靠性在三个轴上呈动态变化。”[2]
《简爱》、《呼啸山庄》和《蝴蝶梦》都是经典的女性文学 范本。将它们置于广阔的互文视野中进行探讨,其在叙事策 略上的共通之处,不仅有力地论证了互文性的客观存在及 其文学效应,同时也更加鲜明地突显了三者的艺术魅力。 —— —— ———— —— —— —— — 【参 考 文 献】 [1] 叙述谎言的修辞指归:詹姆斯.费伦的“不可靠叙述”观论略[J].
层层转述与不可知意识 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的一个很大不同就在于:第 三人称叙述(无论全知视角还是限知视角)一般都是直接叙 述,而第一人称叙述则从一开始就是转述,即小说中的故事 都是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者传达给受述者的,因此便可以带 来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在《蝴蝶梦》和《呼啸山庄》中,转述不单单是由故事本 身到第一人称再到受述者,而是非常复杂地经过了一层又 一层的传话游戏般的叙述过程。《呼啸山庄》中,主要的故事 情节都是通过转述完成的:第一层,房客洛克伍德把发生在 呼啸山庄的故事记载下来与读者共享;第二层,女仆丁耐莉 向洛克伍德讲述关于山庄的故事;第三层,伊萨贝拉、凯瑟 琳等人物通过日记、书信等方式讲述了其他一些琐事,这些 琐事都由丁耐莉传达给了洛克伍德。 杜穆里埃在转述这一点上显然受到了《呼啸山庄》的影 响(即使不是有意识的)。整个故事是由第一人称在叙述,书 中的重点情节:吕蓓卡、她和男主人公的关系、她和曼陀丽 庄园的关系等等,都是通过其他人物向第一人称转述的。这 些转述就像层层面纱,使读者(受述者)始终难见主人公的 “庐山真面目”。层层转述实际上还营造了一种极强的不可 知意识,即读者很难真正知道作者 (隐含作者) 的创作意 图— ——这两部小说的主题都是较为隐匿的。这也就直接导 致《呼啸山庄》和《蝴蝶梦》都忝居于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小说 之列。 压倒一切的叙述— ——“灰姑娘”的春天 《简·爱》和《蝴蝶梦》是两个“灰姑娘”的自叙故事:两位 年轻女子,既无家世,亦无美貌,茕茕孑立,无依无靠,却都 得到了上层社会男子的垂青。苏珊·S·兰瑟 (Susan Sniader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5):102. [2] 秦岚.论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的不可靠叙述[DB/OL].http://
/Html/Cn/RequireView_ID46.html,2008-6-5. [3] (美)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黄必康,译.北
[关 键 词] 蝴蝶梦;简·爱;呼啸山庄;互文;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610(2009)08-0053-02
《蝴蝶梦》(英文原名《吕蓓卡》)是英国女作家达夫妮· 杜穆里埃发表于 1938 年的成名小说。作者在书中塑造了一 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女性形象— ——女主人公吕蓓卡从小说开 始时即已死去,除在倒叙段落中被间接提到以外,从未在书 中出现,但却时时音容若在,并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 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全部烧毁。
根据这些理论,《呼啸山庄》 是一个典型的不可靠叙述 文本。在“事实/事件轴”上,洛克伍德对二十几年前发生在山 庄的故事一无所知;在价值/判断轴和知识/感知轴上,丁耐 莉以及书中的其他人物都无法理解希刺克利夫和第一代凯 瑟琳的爱情,因此也无法对后者的困境表示同情。《呼啸山 庄》的不可靠性甚至影响了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该书刚出版 之时,几乎无人能理解男女主人公那种狂暴不羁的爱情,这 甚至直接影响了该书的销路。
该小说自发表以来经久不衰。书中的另一女性,即以故 事叙述者身份出现的第一人称,虽是喜怒哀乐俱全的活人, 但实际上却处处起着烘托主人公吕蓓卡的作用。这种别致 的叙述手法和小说中神秘的哥特气息引起了评论家和读者 们极大的兴趣。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不少研究者都注意到 了《蝴蝶梦》与《简·爱》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笔者通过研究 发 现 ,事 实 上 ,勃 朗 特 姐 妹 对 于《蝴 蝶 梦》的 影 响 是 多 方 面 的 ,后 者 与《简·爱》和《呼 啸 山 庄》都 存 在 着 一 定 的 互 文 关 系。本文试着从叙事学的角度,初步探讨一下三者存在于叙 事层面的互文关系。
笔者认为,《蝴蝶梦》 与它的十九世纪前辈 《简·爱》和 《呼啸山庄》存在着广泛而有趣的多重互文关系— ——同是经 典的女性文学范本,都具有神秘的哥特气息,同以第一人称 推进故事叙述等。本文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叙事层面,即从 叙事学的角度,探讨三部小说分别采用了哪些相似或不同
叙事策略,以及后者又是如何巧妙地为三位作者在书中推 进她们的创作意图提供了服务。
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shanghaijob/blog/item/cefdd2004d15580e1d958
3ef.html,2009-03-22.
54
语 文 学 刊·外 语 教 育 教 学
2009 年第 8 期
互文性:《蝴蝶梦》、《简·爱》与《呼啸山庄》叙事策略小议
○陈 洁
(江苏教育学院苏州学前教育分院;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8)
[摘 要] 《蝴蝶梦》(英文原名《吕蓓卡》)是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发表于 1938 年的成名小说。笔 者通过研究发现,多重互文关系广泛地存在于《蝴蝶梦》和十九世纪小说《简·爱》与《呼啸山庄》之间。本文欲从 叙事学的角度,重点关注三部小说分别采用了哪些相似或不同叙事策略,并且探讨后者是如何巧妙地为三位 作者在书中推进她们的创作意图提供了服务。
“互文性”(Intertexuality,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 性”)是一种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学理论。这 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 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的。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 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能够辨认的形 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由此,“互文性”可以被定义为指一个 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 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能理 解这个文本。
[作者简介]陈洁,苏州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江苏教育学院苏州学前教育分院、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师。
53Leabharlann 文学研究陈洁 / 互文性:《蝴蝶梦》、《简·爱》与《呼啸山庄》叙事策略小议
Lanser)在《虚构的权威》(1992)一书中,将《简·爱》中的叙述 手法称为“单一性的权利和危险”,她引用弗雷德里克·哈里 森(Frederic Harrison)的话说道:“这个相貌平平、身体弱小 的家庭女教师凌驾于全书之上,她的身影出现在小说的每 一页。书里出现的每一件事物和每一个人都不是我们在现 实生活中所能看到和知道的,但他们却都是这个几乎从未 出过远门的乡村姑娘锐利眼光中的成像。”也就是说, 《简·爱》 中第一人称叙述者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和权威,从 而使受述者往往容易认同第一人称作为人物的观点和意 见 —— — 简 而 言 之 , 就 是 读 者 被 第 一 人 称 叙 述 者“牵着 鼻 子 走”了,并与作为人物的第一人称产生强烈的共鸣。这就是 为什么自《简·爱》问世以来的一百五十多年中,有无数读者 被这位弱小而又坚强的家庭教师所深深感动,以至于有不 少读者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于了女主人公的位置,与之“同 呼吸、共命运”。在此意义上,简爱作为文学史上一个前所未 有的女性形象突兀而又坚定地站在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心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