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第1篇】《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语文 - 《将相和》。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根据课文的特点。
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
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爆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
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
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
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
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
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课方案(含教课反省)教课目的 :1、认识“璧、臣”等1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 12 个字,会写“招集、大臣”等37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认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觉人物形象,领会人物各自的美好质量。
4、联合课文内容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课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描绘,感觉人物形象。
2、认识“将”和“相”从“和”到“不睦”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由。
3、联合课文学习,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课准备:教课课件教课课时:两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叙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期间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鉴识玉的专家来判定,判定的专家说是石头。
厉王震怒,以为卞和在欺诈、捉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让判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
文王听闻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好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伤心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伤心,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诈的罪名。
”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真思索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千金。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惹起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 2000 多年前的战国期间。
以后 100 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录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依据它改编而来的。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 共三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能顾全大局。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结合具体示例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四、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我们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说教法学法《将相和》这篇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不是难点,结合课文实际,我确定了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
难点定为理解三个小故事各自的起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快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点: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讲授本课时我尝试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40分钟内高效紧张地学习。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赵括的骄傲自大、狂妄自大,只会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才干。
这篇课文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到只有真正的才能才能取得成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于历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历史人物不太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理解赵括的骄傲自大和只会纸上谈兵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谦虚、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只有真正的才能才能取得成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理解赵括的骄傲自大和只会纸上谈兵的形象。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历史人物进行解释和引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人物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解答。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分析赵括的形象,并通过小组分享的方式进行交流。
此外,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人物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解答。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赵括的形象,并通过小组分享的方式进行交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通过赵奢与赵括在战场上的表现,揭示了“将相和,国家兴;将相不和,国家亡”的道理。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含义,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故事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多来源于课本和影视作品,对于历史文化的了解还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掌握“将相和”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将相和”的意思。
2.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成语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将相和”的含义,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4.分析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5.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将相和”的理解和体会。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7.拓展延伸: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历史文化的资料,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我们应该团结一致。
可如果同学们之间不团结会出现什么状况呢?生自由讨论师:看来,我们都知道团结的重要性了。
古人更知道这个,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文章。
(板书:将相和)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
“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
(出示课件3)(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出示幻灯,组词:)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无价之宝失信抵御理直气壮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三、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出示课件5)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
说说“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课件5)(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出示课件6)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将相和》的故事内容,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情感
2. 通过朗读、解读、理解《将相和》这篇古文体文章
3. 能够正确朗读《将相和》这篇课文,并理解词义、句意
4. 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对文本中生僻词和词语的理解
2. 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和情感
3. 能够准确读出古文体文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2.朗读课文
学生分组朗读《将相和》,教师纠正发音错误。
3.理解课文
–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确保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生僻词语,辅导学生理解。
4.讨论质疑
学生就文章中的词句进行讨论,澄清疑惑。
5.语文活动
–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感受其中情感。
–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理解文章情节。
6.课堂小结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提高课文的生动性。
针对较难理解的词句,及时进行解释和示范。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古文体文章的解读和理解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优质教案+说课稿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书海撷英须效率”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3篇精读课文组成。
《搭石》通过描绘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中的平凡场景,赞美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
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运用列数字、作比较、做假设等说明方法,采用由慢到快事例层层推进的写法,告诉我们比猎豹速度更快的有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而另人难以置信的是光轻易地握在人手中。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抓住具体事例感受人物的特点。
2.单元重点:(1)阅读时,要学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搭石》一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来提高阅读速度;《将相和》一文鼓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尽量连词成句,不要一个一个字地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抓关键词句快读默读课文;《集中的地道战》一文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并在平时的阅读中加以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漫画”老师》,写作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材以“漫画”的话题,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阅读已经有一定基础。
但是学生阅读速度快慢相差大,阅读速度低,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
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中,来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4、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速读课文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
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语言感知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并练习速读课文,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
本课词汇丰富,朗读时不容易上口,要特别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时跳过难读的词句,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初读训练。
教师要提出初读要求:全神贯注,一目十行,准确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内容;再读课文,关注初读时跳过的地方,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圈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检查自读课文时要注意正音,“召、臣、抄”是卷舌音,“罪”是平舌音;“献、蔺”是前鼻音,“荆、卿”是后鼻音;“召”是四声,不要读成一声。
有些长句子比较难读,教师要注意示范,教学生读通读顺。
2、阅读理解。
学习速读,读通课文,读懂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之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理清全文脉络,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弄懂三则故事的要点。
3、表达运用。
本课讲的是三个历史故事,三者之间关系密切,依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语言表达对文中人物的感情。
1、预习提纲(1)搜集《史记》的相关知识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片段。
(2)初读课文,默读浏览,了解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回读课文,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5)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多媒体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段。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无价之宝、召集、大臣”等词语的意思。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要学习一篇较长的文章,阅读长文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现在大家就运用自己掌握的好方法来学习本篇课文,在默读课文时注意文章中的人物,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三个小故事。
(学生默读浏览)(板书:和)师:“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世智慧,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
他经常以“和”教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检查预习,初步了解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课文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相机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并在板书中指导书写生字“荆”。
)【设计意图】通过对“和”字的讲解,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
检查预习环节,根据课前的预习,初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学习新课,探究主题。
(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16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了台!”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段。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
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呢?官职到底该不该升?这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设计意图】从“矛盾”出发,引出探究的主题,初步认识到矛盾的焦点,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并做上记号。
(1)生自由读文。
(2)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圈画,教师巡视。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2、“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3、“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
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2、我们来看第1句话,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的依据是什么?(结合相关语句,体会“无价之宝”这个成语的含义。
学生交流)(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学生查找、交流,出示课件:战国时候,秦国很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想一想: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交流:体会蔺相如的机智、聪明……)(2)指导朗读:朗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理解蔺相如说的第②③句话。
(1)我们来看第②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第2~8自然段,画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2)导读: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
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指名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有理有据,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会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蔺相如早已看在眼里。
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哪些计谋?请大家接着往下读,看看谁能最先找出来。
(生读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
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那样说。
(6)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生接读……)(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8)导读: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生齐读:“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
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9)你们从中能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4、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
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
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一读,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
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1)指名读后自由读。
(2)你们从这里又能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5、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中。
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
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他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仅仅指的是和氏璧完好无损吗?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才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
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会面”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1、总结“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2、生自由朗读,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3、结合《史记》原文,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会面”上的表现。
(课件出示《史记》原文,师读)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4、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板书:不畏强暴)5、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怎么做呢?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
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6、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爱国之人,你还会不服气吗?现在的你又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怎样?(学生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