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西洋楼
圆明园西洋楼遗址介绍

圆明园西洋楼遗址介绍
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是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内的一处历史遗址。
它是圆明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洋楼建于18世纪中期,是圆明园中规模最大、布局最合理、装饰最华丽的建筑之一。
它由两座对称的楼房组成,分别称为“东洋楼”和“西洋楼”,高达三层,总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
这座建筑采用了欧式风格,外观精美绝伦,内部布置豪华典雅。
它曾经是清朝皇帝接待外国使节和办公的场所,也是中国与外国交流文化、学术和科技的重要场所。
然而,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并烧毁了圆明园。
西洋楼也在火灾中被毁坏殆尽,只剩下几堵墙壁和残缺不全的石柱。
经过多年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如今西洋楼遗址已经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它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在现场可以看到许多残缺不全的石柱、石雕和建筑结构,这些都是历
史留下的珍贵遗迹。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万园之园”的石柱群和“海上明珠”的大理石船头。
这些残留下来的建筑物和雕塑都展现了当时中国与西方交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此外,在西洋楼遗址周围还有许多其他景点值得游客参观,如长廊、十七孔桥、大水法等。
这些景点都是圆明园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总体而言,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旅游胜地。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与西方交流的历史背景,也展现了当时中国皇家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高超水平。
如果你来到北京旅游,一定不要错过这个重要的景点。
圆明园游西洋楼作文

圆明园游西洋楼作文:
我们来到了圆明园,亲眼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史。
我们乘车到了西洋楼景区。
我们主要参观了圆明园的黄花阵迷宫、西洋楼和观水法遗址。
黄花阵是仿照欧洲迷宫而建的花园,后来被英法等强盗炮毁,现在看到的黄花阵迷宫是仿照原样重建。
据说,每当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乾隆皇帝坐在亭中,看太监和宫女们手持彩绸扎成的莲花灯走迷宫,要求走十步退九步的方式行走,先出迷宫者可以得到皇帝的赏物。
乾隆皇帝在高处观望太监、宫女们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引以为乐。
西洋楼和大水法址是圆明园最为壮观的标志性建筑,现在只存一个湖死水和几根粗壮断壁石柱,十二生肖喷泉伤痕累累,满目苍凉,只剩一堆堆断石、一根根断柱、一层层残瓦。
接着我们乘车来到了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是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
以昆明湖、成寿山为背景,杭州西湖为样本,汲取江南园林的风格建造而成。
颐和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望无际的长廊,走在漫漫长廊里,抬头仰望那精妙绝伦,雕刻精美的壁画,真是一种享受!长廊分为四个阶段,以亭子为界,每一段分别表示一个季节,每个季节的花、草、景物都栩栩如生地雕刻在上面,令人赞叹!。
圆明园的西洋景观

圆明园的西洋景观圆明园西洋楼建于清朝乾隆12年至24年(公元1747年至1759年),由郞世宁、蒋友仁、王致成等欧洲传敎士设计监造,由中国工匠施工营建。
西洋楼吸收了欧洲巴洛克建筑形式,建成“大水法”十景,内有“谐奇趣”、“海晏堂”、“大水法”三大喷泉。
“海晏堂是西洋楼中最大的一幢建筑物,楼前的扇形水池正中,设一座喷水台,南北两岸则设12石台,台上各坐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生肖像。
其中,南岸分别为子鼠、寅虎、辰龙、午马、申猴、戌狗;北岸则分别为丑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鸡、亥猪。
这些肖像皆兽首人身,头部为铜质,身躯为石质,中空连接喷水管,每隔一个时辰(两小时),代表该时辰的生肖像,便从口中喷水;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像口中同时涌射喷泉,蔚为奇观。
海晏堂是西洋楼景区最大的一处园林景观,于乾隆二十四年基本建成。
海晏堂正楼朝西,门前左右有弧形叠落式石阶数十级,环抱楼下喷水池。
池东高耸一尊巨形石雕贝壳形蕃花,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青铜雕像。
每个时辰由相应的生肖依次喷水,正午时分一起喷水,俗称水力钟。
青铜雕像高50公分,雕刻精细,为清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圆明园的民族建筑圆明园遗址在北京西北郊。
一般所说的圆明园,还包括它的两个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万春园)在内,因此又称"圆明三园"。
它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座离宫别苑即"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面积347公顷。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先是劫掠,继而放火烧毁这座旷世名园,只留下残壁断垣,衰草荒烟。
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总平面图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是在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的一座明代私园的旧址上建成的。
胤祯登位为雍正皇帝后,扩建为皇帝长期居住的离宫。
乾隆时期再度扩建,乾隆九年(1744)竣工。
以后,又在园的东侧辟建长春园,在园的东南辟建绮春园,作为附园。
圆明园的兴衰:从辉煌到毁灭的历史见证

圆明园的兴衰:从辉煌到毁灭的历史见证圆明园的兴建与辉煌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是清朝时期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
它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康熙帝赐给其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¹。
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三园组成,占地面积达350公顷,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
雍正帝继位后,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
乾隆帝即位后,更是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圆明园打造成了一座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之大成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内不仅有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假山湖泊,还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如著名的西洋楼。
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的避暑胜地,也是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
每到夏季,皇帝都会在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国家大事。
因此,圆明园也被称为“夏宫”。
圆明园的劫难:英法联军的侵略与焚毁圆明园的辉煌在1860年戛然而止。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过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
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抢劫和破坏。
军官和士兵们疯狂地掠夺园内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据记载,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夺的文物数量约有150万件,包括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为了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条件,英法联军首领额尔金下令焚毁圆明园。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²。
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和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
这场浩劫使得这座世界名园化为灰烬,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²。
圆明园的重建与保护圆明园被焚毁后,清政府曾试图进行修复,但由于国力衰弱,修复工作进展缓慢。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侵占北京,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清朝灭亡后,圆明园的遗物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和奸商的巧取豪夺。
圆明园的5个经典景点介绍

圆明园的5个经典景点介绍
以下是 6 条关于圆明园 5 个经典景点介绍:
1. 那西洋楼景区啊,简直太壮观了!你想想看,各种西洋风格的建筑屹立在那里,就像童话里的城堡一样!特别是那大水法,多气魄啊!还记得曾经在那拍过婚纱照的新人吗,他们在大水法前笑得那么幸福,那画面真美。
圆明园的西洋楼景区,真的值得你去好好欣赏一番。
2. 嘿,说到圆明园,那谐奇趣可不能不提呀!它那独特的造型,精巧的设计,哇哦,真让人惊叹不已!就好像是历史遗落的一颗璀璨明珠。
以前和朋友一起去的时候,我们站在那都看呆了,不停地发出赞叹声,你能想象得到那种场景吗?去圆明园可千万别错过谐奇趣哟!
3. 方外观,这个名字是不是很特别呢?那里的建筑充满了异域风情,就如同一个神秘的宝藏等待你去发掘。
感觉就像穿越到了古代的外国一样,太奇妙啦!之前我带孩子去,孩子都被吸引住了,不停地问这问那,这方外观可真是充满魅力啊。
难道你不想去感受感受这种独特的魅力吗?
4. 海晏堂,哇,那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啊!尤其是那十二生肖喷泉,多有创意呀!感觉就像是一群小精灵在守护着这个地方。
以前听长辈讲过海晏堂的故事,就特别向往,等真的去看了,果然没让我失望!去圆明园一定得去海晏堂目睹一下它的风采呀。
5. 还有那远瀛观,简直太震撼了!高高的矗立在那里,庄严而又肃穆。
可以想象当年是多么的辉煌啊!有人说它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座丰碑,这比喻多恰当啊!当你站在它面前,能不被它的气势所折服吗?远瀛观绝对是圆明园里不可错过的经典景点之一啊!
我觉得圆明园的这些经典景点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辉煌,我们应该好好去欣赏和保护它们。
圆明园西洋楼介绍

圆明园西洋楼介绍圆明园西洋楼是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建筑,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遗址附近,是圆明园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
圆明园西洋楼建于18世纪,是中国清朝时期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圆明园西洋楼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展现了西方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这座楼房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楼房外观采用了欧洲巴洛克风格的石雕、雕塑和装饰,展现了当时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
西洋楼的布局合理,共有三层。
每层都设有大量的窗户,使室内充满了自然的光线。
楼内装饰精美,墙壁上镶嵌着各种颜色的玻璃窗,使室内充满了色彩与生机。
楼内还有许多西方艺术品和家具陈列其中,展示了当时中国对西方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圆明园西洋楼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18世纪,中国清朝皇帝曾经邀请了许多来自欧洲的使节和学者来中国访问,并在西洋楼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和文化交流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
然而,圆明园西洋楼的命运并不幸运。
在19世纪,圆明园遭受了八国联军的破坏,西洋楼也被严重损毁。
至今,西洋楼只剩下了残垣断壁,成为了历史的遗迹。
然而,尽管西洋楼已经荒废多年,但它仍然展示着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价值。
如今,圆明园西洋楼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欣赏这座建筑的壮丽和独特之处。
虽然西洋楼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仍然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中西方友谊的象征。
圆明园西洋楼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它见证了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展示了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尽管西洋楼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它仍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希望通过保护和传承这样的历史遗迹,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世界各国的友谊与合作。
圆明园的西洋景观(2)

圆明园的西洋景观圆明园西洋楼建于清朝乾隆12年至24年(公元1747年至1759年),由郞世宁、蒋友仁、王致成等欧洲传敎士设计监造,由中国工匠施工营建。
西洋楼吸收了欧洲巴洛克建筑形式,建成“大水法”十景,内有“谐奇趣”、“海晏堂”、“大水法”三大喷泉。
“海晏堂是西洋楼中最大的一幢建筑物,楼前的扇形水池正中,设一座喷水台,南北两岸则设12石台,台上各坐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生肖像。
其中,南岸分别为子鼠、寅虎、辰龙、午马、申猴、戌狗;北岸则分别为丑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鸡、亥猪。
这些肖像皆兽首人身,头部为铜质,身躯为石质,中空连接喷水管,每隔一个时辰(两小时),代表该时辰的生肖像,便从口中喷水;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像口中同时涌射喷泉,蔚为奇观。
海晏堂是西洋楼景区最大的一处园林景观,于乾隆二十四年基本建成。
海晏堂正楼朝西,门前左右有弧形叠落式石阶数十级,环抱楼下喷水池。
池东高耸一尊巨形石雕贝壳形蕃花,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青铜雕像。
每个时辰由相应的生肖依次喷水,正午时分一起喷水,俗称水力钟。
青铜雕像高50公分,雕刻精细,为清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圆明园的民族建筑圆明园遗址在北京西北郊。
一般所说的圆明园,还包括它的两个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万春园)在内,因此又称"圆明三园"。
它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座离宫别苑即"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面积347公顷。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先是劫掠,继而放火烧毁这座旷世名园,只留下残壁断垣,衰草荒烟。
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总平面图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是在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的一座明代私园的旧址上建成的。
西洋楼简介和历史故事

西洋楼简介和历史故事
嘿,咱今儿来讲讲西洋楼!西洋楼那可是圆明园里特别有名的一组建筑呢!你想想,那精美的雕刻,独特的风格,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里。
当年啊,这西洋楼可是让好多人惊叹不已!那华丽的外观,哇,简直让人挪不开眼。
就好比你看到了一件超级漂亮的宝贝,心里那种惊喜和震撼呀!
据说,建造这西洋楼的时候,工匠们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他们一点点地雕琢,一处处地完善,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般模样。
这多不容易啊,是不是?
而且啊,这西洋楼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呢!它经历过辉煌,也遭受过磨难。
这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身上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咱再看看那建筑上的细节,每一处都那么精致,这得是多么高超的技艺啊!难道你不想去好好欣赏欣赏吗?
总之,西洋楼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值得我们去好好了解和品味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的西洋
楼
意大利教士郎世
宁
巴洛克的影响 : 高大的建筑、雄伟的大理石巨柱、以及富丽 的雕塑,庞大的主楼及其美妙的雕塑令人惊叹。
欧式巴洛克建筑的柱子、门窗、走廊等等,特别有赖于绘画 与雕塑技能。
文艺复兴影响:长方形建筑
欧式喷泉
洛可可( Rococo )风格:建筑的明亮窗户 西洋楼室内装潢:玻璃窗、地板、时钟、吊灯、花坛、油画 等红色砖墙围绕,耀眼的唐式彩色琉璃瓦 东方格调:太湖石与竹亭 对于水池、花草、树木、堆石等处理也很协调,赏心悦目。
欧式大楼配上唐式彩色琉璃瓦,有点像洋人戴瓜皮帽。
宫殿式的大楼对称,没有单调乏味之感。
多姿的中式飞檐增添了动感,而屋檐上彩色雕画更具美感。
各区的通道无论是桥梁还是环廊,使整区融为一体。
千年建筑文化的精华。
当园之盛时,不愧是 “ 万园之 园” ,今残留的图片与纪录犹可唤起昔日荣华的记忆。
水动力专家蒋友仁 设计师、工程师与工匠巴洛克建
筑群 法国式:方外观的柱子 室内装潢颇与凡尔赛宫相似,
汪荣祖 圆明三园极大部分是中式庭园设计,为吾华二
西洋楼位于乾隆皇帝扩建的长春园北端,这一长条西洋式建
筑坐落于整个圆明园之中,相当特别。
中国受到外国建
筑的影响固非新鲜事,如唐朝时的中亚影响,以及蒙元时期北京的基督教堂,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更多见洋楼。
然而,大型西洋建筑群出现在中国皇家御园,却是前所未见的。
乾隆兴建西洋楼,主要是因为对西洋大喷水池的兴趣。
喷水装置在中国并不陌生,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 水木明瑟” ,就是为了享受喷水的乐趣,但是中国在之前从
未见过如此庞大的欧式喷水池结构。
而西洋楼的兴建,若没
有西洋传教士主导,无以完成。
意大利教士郎世宁
Father 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 )设计欧式喷泉以及搭配的巴洛克建筑群,是兴建西洋楼最主要的人物。
他生长于北意大利,虽受到文艺复兴时代巴洛克文化的影响,但毕竟是一个画家而不是建筑师,所以除依赖书本上的模型外,尚须找水动力专家蒋友仁(Father Michel Benoit 1715-1774 )以及其他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士们相助,当然更有许许多多中国设计师、工程师与工匠参与其事。
西洋楼建筑群自西向东包括谐奇趣、养雀笼、花园门、迷宫、方外观、
先后完成。
据蒋友仁说,当乾隆皇帝见到第一座西洋楼出现眼前,甚为喜悦。
西洋楼建筑群,特别是谐奇趣、方
外观、海宴堂三大建筑,高大的建筑、雄伟的大理石巨柱、 以及富丽的雕塑,凸显出明显的巴洛克的影响;不过,巴洛 克不是唯一的影响,如海宴堂的主建筑固然是巴洛克,但其 周围的长方形建筑文艺复兴多于巴洛克。
方外观的柱子分明 是法国式的,许多室内装潢颇与凡尔赛宫相似,然而有些建 筑的明亮窗户又像洛可可 (Rococo )风格。
耶稣会士在圆明 园中所建立的显然是一群大杂烩式的欧洲建筑。
除了欧式设 计与建材之外,也增添不少东方格调,如太湖石与竹亭等。
最值得注意的是,由红色砖墙所围绕的西洋楼楼顶,呈现耀 眼的琉璃瓦,与隐藏在墙外树后的西洋楼,好像故意要与中 国风格的圆明园切割,以免有不协调之感。
西洋楼室内装潢
特别引人瞩目的是法皇路易十五赠送的高布尔织品,上面有 法国美女图像。
然而仍不免迁就中国品位,如伴随欧式喷水 足以称道之处,如宫殿式的大楼对称得很好,没有单调乏味 之感。
多姿的中式飞檐增添了动感,而屋檐上彩色雕画更具 美感。
各个小区庄重宁静,来往各区的通道无论是桥梁还是 环廊,使整区融为一体。
庞大的巴洛克主楼及其美妙的雕塑 令人惊叹,对于水池、花草、树木、堆石等处理也很协调,
赏心悦目。
当巨型喷水池喷水时,既可悦目,又能悦耳。
所 诸如玻璃窗、 地板、 时钟、 吊灯、花坛、油画等等都很西式,
池的巨型裸体像,就不可能出现。
西洋楼的建置颇有
有的建筑在一狭长的空间里,洋溢着美感。
不过,若
从较为严格的眼光来观察,耶稣会教士业余的想象力多少缺乏专业训练,职业建筑师不太可能认为是欧式建筑的精品,著名建筑学专家刘敦桢就不认为西洋楼应该出现在圆明园内。
纯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庞大雄伟的巴洛克建筑显然与精巧玲珑的中国庭园并不搭调。
这也许是为什么西洋楼被安置于长春园北边的“ 边缘地带” ,并隐藏于林木之中。
就此而言,西洋楼与圆明园其它景观并不是和谐的整体,而是有点像人面狮身的结合。
欧式大楼配上唐式彩色琉璃瓦,有点像洋人戴瓜皮帽,很不协调。
此类不雅观可见之于今日珠海的圆明新园,新建的若干西洋楼建筑使人想起狄斯尼乐园( D isneyland ),看起来有趣,但俗不可耐。
圆明园西洋楼可说是中西合璧,但合璧得如何,尚有商榷的余地。
洋楼设计得好坏,不能全由耶稣教士们负责。
郎世宁是最主要的设计者,他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艺术技巧来设计西洋楼。
他虽是画家,却是一个通才。
他的艺术才能也有助于庭园设计,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传统中,画家往往是很好的设计家。
欧式巴洛克建筑的柱子、门窗、走廊等等,特别有赖于绘画与雕塑技能。
但是郎世宁的艺术才具不得不受制于乾隆
皇帝的品位,传教士们投皇上所好甚于设计的完美,使皇上高兴甚于展示自己的才能。
乾隆皇帝亲自查看每一张蓝图,
能。
并提出改动意见。
为了满足皇上的需求,必定会扭曲欧洲风格。
乾隆皇帝具有文化素养,留下大量的歌诗与书法。
他又
有极大的造园热情,他在位时,是圆明园最光辉的时期。
但他对西洋建筑并无真正的兴趣,仅仅是爱好庞大的欧式喷水池,而喷水池对他而言,主要是为了娱乐而非美感。
概念之异并不那么容易沟通,乾隆为了维护中国价值,绝对会牺牲西洋品位。
如果我们说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兴建西洋建筑,不如说试图将西洋建筑纳入中国文化与美感环境之中圆明园西洋楼景区,不管如何评价,都值得永久保留。
但不幸为外国侵略军所毁,至于英法联军统帅额尔金 (Lord Elgin ) 为何在焚掠圆明园之余,也不放过西洋楼?其心态与动机仍然难以解释。
他为什么不留下西方文化的一点实物?难道他不喜欢有点中西合璧的楼群?事实是他将西洋楼与圆明园
起烧了。
由于西洋楼的石料建材不像中国木制结构那样容易被烧光,残破的西洋楼群屹立在原址上为时颇久,然而经过八国联军的再度摧残以及清政府垮台后失于保护,经不起
时光的侵蚀,逐渐消逝,至今只剩下一些断石残砖,供人凭成为既往沧桑的“ 象征” 。
象征的存在令人难以忘怀历史的遗恨,启发后世的深思。
我曾于春雨里以及秋风中多次徘徊于遗址之上,在微尘间念古思今,眼前呈现悲剧式的美感,涌现强烈的历史意识。
我觉得在遗址上重建圆明园是不必要的,不仅重建后的圆明园是假的,如果手艺难以符合过去,反而难堪。
至于为了重建而抹去刻骨铭心的象征
吊。
圆明园遗址上的残迹,以西洋楼景区最为显著,
九章》等,现居台湾。
圆明园焚毁至今,遗址所见唯有西洋楼的残迹,难怪若 干外国学者如艾当( Maurice Adam )与史景迁
JonathanSpence )均误以为西洋楼就是圆明园。
西洋楼 既然是耶稣会士所设计建造,于是也有人误以为圆明园为外 阳近著《昔日夏宫圆明园》 (学苑出版社, 2005 年版),其 实,清朝五位皇帝从未视之为夏宫,而是他们一年之中最主 要的住所,承德避暑山庄才是夏宫。
与记忆,更无必要。
◎汪荣祖,历史学家,著有《史学
国教士所建。
其实,西洋楼仅是圆明园中 长春园的一小部分。
外国人也误圆明园为夏宫, 中国作者有时也以讹传讹,如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