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历史感悟和现代思考

合集下载

参观圆明园遗址心得体会2篇

参观圆明园遗址心得体会2篇

参观圆明园遗址心得体会参观圆明园遗址心得体会精选2篇(一)参观圆明园遗址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和思考。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宏伟庭园,圆明园曾经是清朝皇家园林,其建筑和景观的瑰丽和精致超出了我的想象。

首先,参观圆明园遗址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感。

曾经辉煌一时的圆明园在1850年遭受了英法联军的焚毁,至今只能看到废墟和残迹。

站在废墟前,我不禁想象起当年的宏伟场景以及焚毁后的惨状,心中不免感伤和惋惜。

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无情和时间的流转,一切都会消逝,只有在心中保留下的回忆是永恒的。

其次,参观圆明园遗址也让我对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遗址,圆明园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通过参观,我了解到这个过程是多么艰巨和复杂的。

修复工作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要进行深入研究和保护措施的设计。

我深深地明白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明的珍视,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

最后,参观圆明园遗址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自豪和尊严。

圆明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工艺和艺术的杰作,代表了中国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虽然损毁严重,但仍然能够从遗址中感受到其宏大和瑰丽。

站在遗址前,我感受到了无尽的自豪和自信,深深地被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所震撼。

总的来说,参观圆明园遗址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思考。

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在保护文化遗产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和义务。

圆明园的遗址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更加强烈,也对历史的重要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参观圆明园遗址心得体会精选2篇(二)我最近参观了一座地铁站,留下了一些体会和感受。

首先,地铁站设计精良。

地铁站的入口通道设计宽敞,方便人流进出。

站厅内设置了指示牌和地图,让乘客能够轻松找到自己需要去的方向。

站台上还有屏幕显示列车到站时间和下一站信息,方便乘客掌握列车运行情况。

圆明园历史资料读后感8篇

圆明园历史资料读后感8篇

圆明园历史资料读后感8篇圆明园历史资料读后感篇一小时侯,爸爸常对我说:“一百多年前,有一座旷世园林,圆明园》”现在,我有幸在语文书中进入了这座皇家园林。

读完这篇文章,感受就是两个字:愤怒。

我之所以要愤怒,是因为那清政府的无能和英法联军的猖狂。

我愤怒的是清朝皇帝的无能,只在的迷雾中寻求安慰;我愤怒的是清朝皇帝的愚笨,不以科学为先驱,改善自己那落后的武器;我愤怒的是清朝皇帝的昏庸,外面的战士在浴血奋战,自己却依然过着迷滥的生活,没有觉醒,不把洋枪大炮搬出来。

我还愤怒的是英法联军的猖狂,在圆明园内任意抢劫,随意破坏;我还愤怒的是英法联军的心,他们难道一点也不知道着些被破坏的是多么珍贵的历史文物吗?我有太多太多的愤怒还没有抒发出来。

英法联军他们这群连猪狗都不如的,他们烧掉的是什么?仅仅是一座圆明园吗?他们烧掉的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烧掉的是两代人辛勤劳动的汗水!而这些在三天三夜之间就没有了,没有了,全部没有了!一座有100多组景观,近1000座宫殿的皇家园林在大火的焚烧下化成了灰烬。

为什么?因为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

英法联军装备着先进的来复枪和连发枪,而清军的武器依然是弓箭和腰刀,他们手中的抬枪和鸟枪太原始了,连招架之力都没有。

可以说这是两个世纪前横扫欧洲的骑兵们最后的挽歌。

想想现在,我们国家虽然是个强国,但仍有许多国家正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如果我们贪生怕死,不团结,那么中国迟早要灭亡的。

要想不败,就得让科技走在世界的最前端。

中国人还要视死如归,要团结。

圆明园虽然毁灭了,但爱国之心永远不会毁灭。

如果每个人都能为祖国作出贡献,那中国才会变成真正的强国。

圆明园历史资料读后感篇二学习了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我十分愤慨英法联军的掠夺行为,也十分惋惜圆明园的毁灭,更加愤怒的是清朝当年的腐败!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艺术馆、博物馆由长春园、万春园、圆明园组成,所以又叫:圆明三园。

圆明园读后感

圆明园读后感

圆明园读后感圆明园读后感(精选22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明园读后感(精选2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明园读后感篇1学完这篇课文,我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无限惋惜,而当时无能的清政府,竟屈服在了这些万恶的洋人的威之下,下了不抵抗命令,把洋人做靠山,想依靠洋炮来扫除国内的革命势力。

我痛斥这黑暗的清政府。

我感慨万千。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我国北京,闯入圆明园,而慈禧太后带着皇帝逃出了京城。

英法联军疯狂地抢夺、毁坏、火烧园中宝藏文物、古建筑,这帮侵略军在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

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悲哀最黑暗的历史时期,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的一段屈辱的历史。

圆明园在没有被英法联军烧毁以前,曾是那么辉煌灿烂: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圆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造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

还有许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瑶台、武陵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犹如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景色,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可以说,她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我国建筑和文化的典范。

不仅如此,圆明园中还珍藏着无数的无价之宝,更有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藏的历史文物、金银珍宝、宋元陶瓷、历史书画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

然而,这美好的一切为什么会不复存在呢?又是谁下此毒手呢?这场浩劫正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所描述和抨击的一样:有一天,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抢劫,他们见物就抢,每个强盗都把口袋装得满满的,更可恶的是将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打得粉碎……英法联军把圆明园洗劫一空之后,为了销脏灭迹,掩盖罪行,竟下令火烧她,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从此变成了废墟……读完了《圆明园的毁灭》,我在沉默。

参观圆明园遗址观后感

参观圆明园遗址观后感

参观圆明园遗址观后感1. 引言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曾是清朝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

不幸的是,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至今只保留下一片废墟。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圆明园遗址,深深感受到了这个古老园林的辉煌和遗憾。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2. 对历史的思考参观圆明园遗址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也是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

毁灭之后,国人感到痛心和愤怒,对于历史的伤痛与遗憾充满思考。

作为一个普通的参观者,我只能默默站在废墟前,感受着历史的沧桑和震撼。

然而,重要的是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保护好现在的文化遗产,让后人不再重复这样的错误。

3. 遗址的重现在圆明园遗址的周围,已经修建了一些石碑、雕塑和景观,以展示过去辉煌与荣耀。

这些展示物恢复了圆明园曾经的气质,虽然只是模仿品,但也让人感到一丝温暖和慰藉。

这些重建工作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向世人传达了对历史的敬仰与缅怀。

4. 遗址的启示参观圆明园遗址给了我很多启示。

这个古老的园林的毁灭,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时间不停地流逝,历史不断地在书写,我们应该珍惜当下,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和美好环境。

同时,圆明园的毁灭也让我明白,历史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要尽力珍惜现在的一切,不要让后人为我们的过错付出代价。

5. 对未来的思考在圆明园遗址的参观中,我对未来充满了思考。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怎样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怎样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

从圆明园的毁灭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应该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6. 结语参观圆明园遗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将毁灭的现场与重建的景观结合在一起,让人不禁思考起历史和未来的命运。

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类,不仅要尊重历史,珍惜现在,还应该为了未来,为了后人来维护好我们的文化和环境。

圆明园读后感(10篇)

圆明园读后感(10篇)

读《圆明园》有感看了《圆明园》后,我深有感触。

我认为这都是闭关锁国所导致的。

中国的闭关锁国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罪魁祸首。

虽然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最后还是被迫打开了大门。

如果中国没有闭关锁国,中国也不会沦落到世界的底端了,中国现在也不会是发展中国家了。

清朝的皇帝也只为自己着想,非常的自傲,声称清朝物资很足,不去要与国外发展经济。

现在可倒好,中国的经济逐渐衰弱,怪不得西方国家来侵略我们。

就算闭关锁国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安全,但却冻结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皇帝也是有责任的,自己太骄傲了,认为中国是无敌的,但它恰恰错了,国外正在飞速的发展难道没看见吗?这也可以让中国飞速发展不是吗?为什么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损失了经济?从《圆明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的重要,让我们努力,让中国辉煌起来吧!篇二: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近现代史课上,我们集体观看了名为《圆明园》的纪录片,该纪录片为我们再现了一段真实可感且震撼人心的历史,仿佛我们穿越了历史,亲眼见证了大清帝国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全过程,我们一起为大清的兴盛而自豪骄傲,又一起为其逐渐衰亡悲哀感叹,直到纪录片结束,我的心情依旧久久不能平静。

从中也获得了颇多感悟。

圆明园这个名字最先出现是在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

雍正三年,雍正帝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使其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

从此,清朝皇帝不仅在圆明园内休憩游览,更将他们朝会大臣、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国使节的地点安排于圆明园内。

乾隆帝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进行了景观和建筑物的修建,并在其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

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咸丰十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了圆明园。

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

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

痛定思痛圆明园的毁灭之痛历史教训的反思

痛定思痛圆明园的毁灭之痛历史教训的反思

痛定思痛圆明园的毁灭之痛历史教训的反思痛定思痛:圆明园的毁灭之痛与历史教训的反思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是一座以其宏伟的建筑和绚丽的园林景观而享誉全球的皇家园林。

然而,该园在1860年遭遇了一场惨重的破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不可磨灭的痛点。

本文将通过回顾圆明园的毁灭及其背后的历史教训,探讨人们应当从中汲取的深刻教益。

一、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在清朝时期作为皇家园林,享有无可比拟的美誉。

然而,1860年,这座宝贵的文化遗产遭受了来自外部侵略者的破坏。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并在抵达圆明园后将其洗劫一空,无情地火化了这座美丽的园林。

这场毁灭性的事件使得圆明园一蹶不振,残垣断壁成为历史的见证。

它的毁灭不仅丧失了中国历史上无价的文化遗产,也打击了中国人民的国家自豪感和尊严。

圆明园的毁灭带来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的创伤,成为了中国民族记忆中的痛楚。

二、历史教训的反思儒家思想教导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应保持和谐,以礼待人,以德养德。

然而,圆明园的毁灭却揭示了中华民族曾经因为内外部矛盾而失去和谐和尊严的痛苦历程。

从这场悲剧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历史教训:1. 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圆明园的毁灭是对人类文明的残忍肆虐,也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教训: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每一个国家都应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保存,以便后代能够理解和欣赏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

2. 求真和与解的重要性圆明园的毁灭源于内外交困,国际关系紧张。

这场悲剧让我们反思:以诚相待、求真和谐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基石。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内部合作,强调求同存异和和解,以确保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3. 追索历史真相的重要性对于圆明园以及其他历史事件的毁灭性影响,我们必须追溯并揭示真相。

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的教训,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道路。

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当前的问题,避免重蹈覆辙。

圆明园读后感

圆明园读后感

圆明园读后感圆明园读后感(通用39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明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明园读后感篇1圆明园是我国清朝时期屈指一数的皇家御园。

历经五个朝代的扩建,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

院内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价值连城……其风景犹如仙境,如诗如画。

可惜好景不长,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把对他们有用的东西统统掠走,没用的东西则付之于炬。

慈禧闻声后出逃。

虽然我们人多势众,但没有先进武器;只好眼睁睁的各种奇珍异宝被侵略者运走。

歹毒的侵略者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后,为了销毁证据,命令了3000多名士兵放火烧毁。

大火整整烧了3天3夜,在火中,我们仿佛看见了圆明园在痛苦的呻吟:“救救我吧,我快要被烧焦了!”圆明园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与衰败,同时也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辉煌与耻辱。

虽然有着一群假借“文明人”称号的强盗用野蛮的大火烧尽了一座举世无双的世界文化、建筑的瑰宝。

但是烧不尽一个民族对它的思念,因为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荣辱与文化的血脉。

现在的圆明园只剩下一些“西洋楼”的残骸。

我们感到无比的痛恨与惋惜。

圆明园读后感篇2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感到非常的愤怒和惋惜。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用了一百五十多年才修建成。

全园占地面积三百五十多公顷,是中华民族历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可悲的是在1860年10月6日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并在10月18日一把大火焚烧一空,昔日金碧辉煌的圆明园,只剩下了几根残柱。

这帮可恶的强盗,在我国领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做,肯定会遭到报应的。

这么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宝库,就这样在这帮强盗的魔爪下化为灰烬,多么令人叹息,扼腕。

他们烧毁的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园林,烧毁得还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参观圆明园的回顾历史感悟

参观圆明园的回顾历史感悟

参观圆明园的回顾历史感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园林,从中不仅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沉淀,更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回首历史,圆明园曾是清代乾隆、嘉庆和道光三位皇帝的宫苑之一,占地面积达3500多亩,被誉为“万园之园”。

它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融合了中西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然而,这座璀璨的园林在184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如今所见的只是曾经的残垣断壁。

走进圆明园,我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繁华和辉煌的时代。

我眼前的残墙断壁,见证了当年的悲壮和荣光。

原本曾经的金碧辉煌,如今只剩下一片破败和凄凉。

然而,即使在残破的墙壁上,我仍能够感受到乾隆皇帝的气势和对园林建设的独特追求。

在游览过程中,我注意到园内的建筑风格多样,从仿古建筑到西洋建筑,各具特色。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三大殿”了,分别是“圆明殿”、“宜芸馆”和“富春园”。

这三座建筑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尤其是“圆明殿”,它的建筑风格富有变化,不仅体现了乾隆皇帝的雄心壮志,更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技艺。

除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圆明园内还有许多精美的雕塑和石刻。

这些雕塑和石刻以其精细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我特别被一尊名为“太和殿宝塔”的雕塑所吸引。

它高耸入云,庄严肃穆,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流转。

这种雕塑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的精湛技艺,更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参观圆明园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园内的建筑、雕塑和石刻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独特魅力。

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度成就,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然而,圆明园的遭遇也让我对历史的珍视和文化的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尽管圆明园已成为一片废墟,但我们仍应该珍惜历史的遗迹,保护文化的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内容提要 (2)关键词 (2)参观圆明园 (2)圆明园的毁灭 (5)历史原因追寻 (6)修复争论 (7)圆明园毁灭的现代思考 (7)参考文献 (8)思政实践报告内容提要圆明园,曾经大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多处的一所皇家园林,却被西方列强无情的焚毁了。

现在经过修整的园林,绿树依然茂盛,部分建筑依然独特,可人们偏偏在乎的是那被毁的残垣断壁!圆明园的毁灭,与中国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脱不了关系,主要是封建科技的落后;还有当时国人的思想有关,封建思想主宰的人们对富贵钱权的奢求。

我们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圆明园参观和认识,结合当代中国在国际上的形式地位,分析当代中国人,尤其我们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段历史,报效我们的国家。

关键词火烧圆明园落后就要挨打忧患意识自力更生参观圆明园以前去圆明园只是简简单单出自对圆明园名气和美的向往——当今的圆明园,经部分修整以后的圆明园气势宏伟,美不胜收。

虽然形式上仍然保持着中式古建筑的风格,但她也融入了很多的现代因素。

今天的人们去游园,其目的不过是欣赏圆明园的美丽景色,观看圆明园中独特的建筑风格,遥想旧时王谢堂前燕,现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带给我们的好奇与向往是必然的。

当然,也有人怀着对历史的追忆来寻找历史的遗迹。

当我们拿起思政实践课题的时,我们都在思考该如何去做。

现在的中国,我们不能说已经繁荣富强,但毕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民生活也得到大幅的提升。

就是这个思之若安的年代,西方列强(现在用这个词并不为过)仍然对中国虎视眈眈!如何对现在的安逸思考呢?一个国家的生存需要较强的忧患意识,中国在历史上遭受过沉痛的打击,而圆明园是这样历史的见证,也是非常能带给我们启发的地方。

思之再三,我们小组选择在圆明园参观,记录见闻与感想。

这一天早晨我们来到实践目的地——圆明园。

这座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海淀镇之北皇家园林遗址,占地约5300亩,这里曾有着繁茂的林木,丰沛的水泉,兼具江南和北方风光双重特色,也曾今享有"万园之园"的好称。

这里虽然曾号称“万园之园”,现在却是剩一些断言残壁了。

或许到这里来的人大都数是来悼念那段无法忘怀的历史吧。

毕竟这样一个倾注清朝各代帝王心血,凝聚了清朝各族穷苦百姓血汗的皇家园林,却在1860年和1900年先后惨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抢掠焚烧,如今仍然瑰宝未归,景点残缺。

圆明园记录着中国人的屈辱史。

刚步入圆明园,虽然是冬天,这里的美景依然尽收眼底,草坪、绿树、奇石……似乎我们所有人都忘了自己来这里的目的,丝毫看不出这里曾今是遭受过大火焚烧和毁坏的地方。

我们可以想象当初建设圆明园工程的艰巨与宏大,偌大的圆明园,在没有现代工业机械,没有高科技的辅助之下,古人是如何做到把这些石头搬运到此地?又是如何把这些园林一块一块的建立起来的?一串串的问题,在我们脑海里闪现着。

由于我们此时前去时是冬天,圆明园里花草树木没有往日的争艳,一些落叶乔木只是光秃秃的枝条倒垂着。

但是石缝里有着些许干枯的的草也,当春天来时,这些小草会重新萌芽,生长,圆明园内又将是绿地一片。

正应那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正如曾今在贫穷与硝烟中挣扎的中国人,不怕被压倒,跌倒了再爬起来!沿路除新培植的花草树木外,还有依稀可见的断垣残壁。

看着这些破败的遗迹,想像着它们当初的辉煌,无不让人痛心疾首。

穿过小道,三人一起来到十二生肖的收藏馆。

面对这些游人,而且更多的外国人,他们似乎这些东西很是好奇。

十二生肖本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面对他们的疑惑我并不觉得奇怪。

遗憾的是那些瑰宝早已毁于他们先人之手,而如今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些仿制品罢了,当然,也有一些兽首已经找回,收藏在不同的博物馆内。

现在,我们不应该对这些外来人有什么偏见,但是曾经受够了欺凌的中国人心中永远有一道抹不去的伤疤!接着往前走就是西洋楼遗址了。

每个人的心情并没有刚到时那么好了,这应该是很正常的吧。

西洋楼几乎是每个来圆明园的人都会去的地方,不是因为那里有什么美景,而是因为那里是侵略留下罪证最有力的地方,是我们和侵略者争论时最有力的证据。

西洋楼景区位于长春园北界,是我国首次仿建的一座欧式建筑群,由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线法画等十余座西式建筑和庭院组成,占地约7公顷。

西洋楼是欧式园林,是借鉴西方的艺术想法,由中国的匠师建造。

据记载西洋楼在乾隆十二年开始筹划,乾隆十六年秋季建成第一座西洋水法(喷泉)工程——谐奇趣,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基本建成东边花园诸景,乾隆四十八年最终添建成高台大殿——远瀛观。

据说西洋楼全盛期,清宫制有一套铜版图,为建筑立面透视画共20幅。

乾隆五十一年成图,由宫廷满族画师伊兰泰起稿,造办处工匠雕版。

图幅面宽93厘米,高58厘米。

回想这些历史,对古人的聪明智慧着实佩服。

走在遗址旁边的小道上,看着一块块倒在地上的石头,烧黑的石块,摧毁的石像,这些断垣残壁,叫人对侵略者犯下的罪行产生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恨!从游人的表情上可以看出大家对眼前景色的遗憾之情。

人们低声地诉说自己看过复原图的美,而此时看到的残虚,心里感觉有极大的落差。

是的,昔日的美丽,我们无法挽回,也永远没有机会看到,我们只能默默的悼念历史。

当我们在参观时,无意中听到旁边的一位家长对身边的孩子说:“孩子,看到没?这些都是以前西方侵略者破坏的,一定要牢记着一历史!”听到这些,我们我们主动地凑上去,和那位爸爸闲谈起来,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个老师老家远在四川,我们奇怪的问他为什么冬天来北京旅游,他说是看亲戚,顺便带孩子来转转。

这只是一段小插曲,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感到欣慰。

当然我不是很赞成这种朝鲜似的激进的教育方式,和平的年代不赞成对异国的敌对。

但中国的家长都会把这历史告诉孩子,让我们国人一代代都铭记这一国耻,才是中华民族能有伟大复兴的动力!最后,我们着重参观了圆明园内的大水法。

大水法应该是当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后留下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了。

大水法其实是一座喷泉组合,是欧洲人传教士蒋友仁设计和监造的。

据说在大清王朝时期,中国风在国外盛行,欧洲国家都派遣使者参观圆明园。

乾隆十二年,有使者向乾隆介绍了欧洲的水法,乾隆皇帝便想在圆明园中建筑一座西洋化的宫殿,殿内外部都要装置自动喷水机,由另一位意大利人传教士郎世宁介绍友人蒋友仁参加设计工作。

有称蒋友仁的任务是在中国传教,建筑工程不是他的专长,但他学的是数学,并保有许多有关喷水池建筑书籍。

蒋友仁是利用数学上的知识和以书本上的图案文字为参考,设计了圆明园的喷水工程并取名为“大水法”。

可以想象,当年乾隆皇帝坐在大水法对面的观水法,是多么的畅快自在。

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爆发,声闻里许”之宏壮,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 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但可悲的是,在大水法建成不久,乾隆皇帝就下令关闭大水法的机械给水系统,而改为人工提水,理由是:机械这种雕虫小技,不足以依靠!由此可见,乾隆对于科技的态度比雍正还恶劣,认为只有马刀才是正确的,仍旧奉行2000年前的那套方法——闭关锁国。

据记载,1793年,英帝国派遣代表团访清,乾隆对特使马嘎尔尼勋爵说:清乃天朝大国,不用与蛮夷之国互通有无。

而马嘎尔尼勋爵见识过圆明园并被之震撼后,离开时说:清国就好像一艘破烂的头等战舰,没有好的指挥官,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 圆明园的毁灭 应该说清王朝的自高自大,是造成圆明园毁灭的根本原因吧。

正是在咸丰十年,这一世界名园于1860年10月遭英法联军野蛮的劫掠焚毁,以后又经历了无数次毁灭和劫掠。

史书上记载,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

据说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

”清史上对洗劫圆明园有如下记载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

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

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

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

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可见,当时英法联军早就做好了洗劫圆明园的准备。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

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

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

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

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

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

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但是,圆明园的悲剧并非只在这一次发生。

在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入侵北京烧杀掳掠,当时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更可悲的是,当时的中国人——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

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有保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圆明园内运走石雕、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悲哉!我们自己可以想象一下: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这一番别出心裁的巨人建筑,被誉为“万园之园”。

就这么毁于硝烟!今天,在很多人心目中,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就是圆明园的象征。

圆明园罹劫并经百年风雨,大水法附近多以石材为主,残存的巨型雕柱、石龛和石屏风,仍十分醒目、壮观,成为游客必到之处。

但也难免成为中国人的心疾。

历史原因追寻为什么会这样?封建帝王的愚昧首当其冲!“机械这种雕虫小技,不足以依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