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圆明园毁灭的资料]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
![[圆明园毁灭的资料]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https://img.taocdn.com/s3/m/f809ffd41a37f111f1855bd6.png)
[圆明园毁灭的资料]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明园被会毁灭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这个原因我们史学界有很多的说法,估计有十种以上。
史学界占主流地位的说法是:“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他们为了掩盖劫掠圆明园的罪证,要销赃灭迹”,很多教科书里都这样讲。
这个说法,出自一本叫《第二次鸦x片战争》的书,1965年出版的。
如果这是“文革”前或“文革”中的著作,不够客观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2005年,汪荣祖所著《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中也讲:“额尔金之所以把整座圆明园夷为平地,是有意要销毁劫掠的证据,因此让许多被盗的财宝不能被清点出来。
”我们讲民族感情、民族立场和历史的科学性应该是一致的,我们为了民族的立场,不能够不顾历史的科学性,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就值得商榷了。
为什么?第一,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翔实的史料根据,我们搞历史的人,不能信口随便说,要有根据。
第二,持这种观点的人,带有很大的想当然的主观臆断的色彩。
一些清宫的影片、小说、故事里面讲,清宫里的太监把皇帝的一些宝物偷出来卖掉。
后来怕败露,就放把火烧了。
这是我们看小说经常看到的一段描写。
但是,英军X火烧圆明园是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公开进行了三天,放火已经无济于事了。
从逻辑上说不通。
第三,英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其实英国人他们自己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说法。
英军总帅格兰特说:“因为清政府对于所捕获的英人大半加以杀害,额尔金爵士和我都觉得必须对清帝加以严厉的责罚,并且留些报复的痕迹才行。
”额尔金的私人秘书也讲:“彻底焚毁圆明园,不但可以留下不易泯灭、永久保存在人们脑海的痕迹,而且可以证明联军已经旗开得胜,耀武扬威地占领了北京。
”这是他们自己讲的为什么要烧圆明园。
还有一种说法是,英国人烧圆明园是因为清政府在圆明园里面把他们的战俘虐待致死,所以烧圆明园。
按照这个逻辑,战俘是不是在圆明园被虐待致死的,是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
如果清政府真的在圆明园把战俘虐待致死了,英国人烧圆明园或许还有一点理由。
圆明园毁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清政府长期的愚民政策导致国民素质极端低下,国民普遍缺乏国家意识,缺乏对国家财产的保护意识。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3、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英法联军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枝扒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扩展资料:圆明园十二生肖现状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它们原来是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海晏堂前喷水池的一部分,由驻华耶稣会教士郎世宁设计,每日,猛歼昌十二生改和肖铜像会根据时辰依次轮流喷水,分别代表全日不同时分,蔚为奇观。
1、牛、猴、虎据资料,2000年保利集团在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以774.5万港元竞得十二生肖兽首中的牛首,以818.5万港元竞得猴首,以1544.475万港元竞得虎首。
2、猪。
2003年,猪首的美国拥有者将铜像转让给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澳门企业家何鸿燊向该专项基金捐款将猪首铜像购回。
3、马。
2023年,何鸿燊在苏富比拍卖会举行之前以6910万港币购得马首铜像,并将其捐赠国家。
4、鼠、兔在由佳士得拍卖公司于2023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专场拍卖中现身,两件兽首之后被法国皮诺家族买下,2023年6月法国皮诺家族正式将鼠、兔兽首铜像捐赠给中国。
圆明园的毁灭

课文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圆明园辉 煌的过去,如文中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 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 园当年的宏伟壮观。而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文中 只是在最后一自然段中用精练、简洁的语言介绍了其 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 美一毁,爱恨交织。这样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 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 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不可估量:不可以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
词
损失:没有代价地消耗或失去某些东西。 众星拱月: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
人或众物围绕一物。
语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
灵活。
释
诗情画意: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宏伟:(规模、计划等)雄壮伟大。
义
奇珍异宝:珍异难得的宝物。 销毁:烧掉,毁掉。
瑰宝:贵重而美丽的珠宝,也指特别珍贵的东西。
精华:(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用一用
古代的皇帝都住着( 金碧辉煌 )的宫殿 ,享受着( 众星捧月 )的生活,皇宫里珍 藏着各类( 奇珍异宝 ),有( 玲珑剔透 )的珍珠,有名贵的黄金饰品,还有各地 的宝石。
二、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 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说说 从划线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凡是”“统统”“任意”等词充分暴露 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达到了顶峰。这些词 语更能激起我们对强盗贪婪、野蛮的罪恶 行径的憎恨。
试一试: 分析评价一下这篇文章
读完文章,试着回答一下问题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圆明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占地约350多公顷。
它的建设始于清朝康熙皇帝时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不断扩建和改造,成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然而,这个宏伟壮丽的园林在1860年遭受到了一场可怕的劫难,被洋人焚毁。
在抢劫之后,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残忍的破坏。
他们纵火,点燃了园中的建筑物和植被。
据记载,整个园林都被大火笼罩,烈焰熊熊。
大量的古建筑、假山、湖泊和花草树木在火中化为灰烬。
一时间,这个曾经宁静美丽的园林变成了一片废墟。
对于圆明园的毁灭,人们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英法联军的目的是为了报复中国政府不接受他们提出的不平等条约,所以故意破坏这个皇家园林。
还有人认为,这是英法联军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无知和蔑视的表现。
无论是哪种说法,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文化和历史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体现了中国在那个时期的弱势地位。
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创伤。
园林内的建筑物和景观不仅仅是一个豪华的皇家园林,更是中国人民对自然和美的理解和追求的结晶。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对一个园林的破坏,更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无情践踏。
时至今日,虽然已经过去了150多年,但圆明园的毁灭仍然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痛,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破坏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许多人呼吁将圆明园的毁灭当成历史教训,加强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让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如今,圆明园已经开始了复原工作。
2003年,中法两国政府共同发起了“圆明园中国考古学与艺术研究计划”,希望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国际合作,恢复圆明园的原貌。
尽管已经过去了百余年,但圆明园的毁灭仍然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耻辱,希望通过人们的不断努力,圆明园能够重建,并恢复它昔日的辉煌和美丽。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的圆明园的毁灭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的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王英琦。
该文章主要描述了圆明园的辉煌壮观以及它被毁灭的经过。
圆明园是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一座皇家园林,它以前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包括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然而,在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了圆明园,抢走了所有能拿走的东西,甚至用大车或牲口搬运不能拿走的物品。
为了销毁罪证,侵略者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了三天,使得整个北京城都被烟云笼罩。
这篇课文用反衬手法写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目的是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圆明园的毁灭》ppt课件

请按照课文说明将 圆明园 摆在北京城中恰当的方位。
圆明园
西
北
北京城
南
东
圆明园
长春园
万春园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 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 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 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 园明三园。此外,还有许 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 西、南三面,众星捧月般 地环绕在 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 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 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 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 园明三园。此外,还有许 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 西、南三面,众星捧月般 地环绕在 圆明园周围。
鎏金编钟
青铜雕像
安佑宫龙云石
漆器
缂丝制品 青山玉子 海晏河清尊瓷
青铜鎏金塔
高约2米的 巨大佛塔,通体 各层镶嵌着绿宝 石,与故宫现存 佛塔基本相似。 被法国侵略者掠 夺,现存于法国 博物馆。
正大光明1744年写景图
圆明园的毁 灭是祖国文化史 上不可估量的损 失,也是世界文 化史上不可估量 的损失!
学 生 字
估损 皇 组
般征 苏宏 唐
凡 统销 略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 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 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 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 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 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 个北京城。我国 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
勿 忘 国 耻
民族建筑 宏 世 建筑 西洋景观 伟 界 博物馆 珍 名 文物 贵 艺术馆 园
智 慧 才 干
?
?
? ?
新圆明园
万花阵
万方安和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

有关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篇一】圆明园史介绍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
三园紧相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
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
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
盛期圆明园北京西北郊一带具有山、泉、湖、沼之胜,历来是封建帝王及亲贵显宦缔构行宫苑园之所。
至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社会经济有显著发展、国库充盈,清帝为了追求"宁神受福"的园居生活,从而在这一带兴起了空前规模的园林建设局面。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
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已初具规模。
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
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
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
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并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
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至雍正末年,园林风景群已遍及全园三千亩范围。
乾隆年间,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
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
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

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
圆明园被毁的原因:
1.清朝腐朽专制的封建制度是圆明园被毁悲剧的根源。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牢不可破的真理。
2.英法联军的掠夺、抢劫和纵火,充分暴露了其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本性;
3.中国的强盗和北洋政府加剧了圆明园的破坏。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
它创建于1707年。
由圆明园及其附属园林、春园、蕲春园组成。
又叫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
每年夏天,清朝皇帝都来这里避暑,听政,所以圆明园又叫颐和园。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故遗址现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的毁灭摘要:圆明园的园林杰作和艺术宝藏是千百万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然而在经过19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掠夺焚毁以及当地地皮歹人的毁坏,这座中国最宏伟的皇家园林毁灭了。
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同时也毁于当时没有文物保护意识的部分国人之手。
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
关键词:圆明园毁灭1 圆明园简介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
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
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
当年的大宫门两旁,曾设置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部门的办公处。
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
2.圆明园的第一次破坏1860 年,当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洗劫时,就有无数的土匪参与了打劫。
英法联军选择最贵重的东西抢劫,土匪掠夺剩余的精华,小民则捡拾委弃于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园太监也有趁火打劫者。
易得的值钱物品很快被搜罗干净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他们操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飞沙扬尘。
守园的太监和官兵将他们称为“筛土贼”,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
”所幸的是,这时还未伤及建筑。
【1】此次圆明园浩劫,举世震惊,英法联军无疑是祸首。
但是,谁先抢了圆明园?据王运说是中国人——北京的满人和老百姓!王运的《圆明园词》说:“敌兵未至雍门荻,牧童已见骊山活。
”并附有自注:“夷人入京,遂至园宫。
见陈设巨丽,相诫弗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
乃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人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
”意思是说,洋人入京到了圆明园,看见里面陈列的富丽堂皇,互相告戒不得进入,说怕丢失了东西以后要被索赔。
等洋人一出,那些落泊的满人贵族首先率刁民,借洋人的名,放火打劫,洋人见状又返回来也跟着大肆掠夺。
王运当时刚出道,在权臣户部尚书肃顺的幕府中,北京的关系很熟。
据他的见证,当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最先进入圆明园盗掠的,不是老外而是土著是海淀附近的满汉穷人。
此话关系重大不可乱打讴语要有根据。
所以《花随人圣庵樵忆》作者黄浚写到这段疑案,同意王运,称“此说大致不谬”以后,另外还引了李慈铭的《越鳗堂日记》作旁证。
李慈铭八月二十四日(公历10月7日)记:“闻夷人仅焚园外官民房”还没有大抢。
第二天形势急转直下,大规模的抢劫哄然而起。
日记说:城外西郊盗贼遍地。
城里的贵族、官僚、富人纷纷害怕起来打点细软准备出逃。
他们怕的不是洋人,而是京城周围的穷满人、穷汉人、暴民们一个个手上把玩着刚从圆明园里抢来的古董、玉器.已经一群群地潜入城里,准备跟在洋人后面接着抢。
可见,等到英法联军正式开抢以后,北京的暴民们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抢劫。
据说河里、沟里都是坛坛罐罐搬不动扔下的。
【2】谁先在圆明园开抢是讲的清楚的。
按照英法联军将士的回忆录,他们是10月6日追赶满兵进入圆明园的。
当日为了战事,在苑囿外围烧了几间房子。
来自英法乡下的兵士住在宫殿里,眼界大开,垂涎三尺,已经在议论盗掠珍宝。
但据说第一天还好,只有几个法国士兵拿了几件小东西作纪念。
第二天,10月7日中国人下手了,但他们并不敢抢外国大兵占据的宫殿,就抢那些无人看管的佣人、管家、太监住房。
另外据随军的英国纪(Ghee)牧师说:“当我们再走近内宫时,遇见了成群打伙的中国人抢劫他们皇帝的东西。
我们检查他们的篮子和包裹,只能找到瓷器、毡毯和粗布的棉衣,他们没有走进最好的宫殿,他们惧怕我们。
”【3】情况就是这样:英法联军是有组织的江洋大盗;附近的百姓是散乱的刁民细贼。
此后的几十年里圆明园无有宁日。
北京的老百姓,每逢动乱或平时官兵有所疏忽,就拖着板车奔圆明园,从楠木、金砖、到石块、瓦片,皇上的东西什么都往家里搬,运气好的,在废墟里还能找到拼得起来的瓷器、玉器。
2 圆明园的进一步破坏圆明园虽在1860 年遭受了英法联军的毁灭性破坏,但整个园区还留有不少建筑遗迹。
至少在1870年时,西洋楼有的建筑还算完整。
同治在位时,对园内中式建筑还有一次半途而废的大规模重修。
直到1895 年康有为游圆明园时,还看到“虽蔓草断砾,荒凉满目,而寿山福海,尚有无数亭殿……竟日仅能游其一角。
有白石楼一座三层,玲珑门户,刻画花卉,并是欧式”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
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
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后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并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
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
不出数月,火劫后的残余建筑连同满园古树杂木便荡然无存,这被后人称为圆明园火劫之后的“木劫”。
此时的圆明园只剩山、石、湖、泉了。
3 圆明园的彻底毁灭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
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无奈的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 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
”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中的记载严重得多。
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
仅京兆伊(相当于后来的北平市市长)刘梦庚一人,在1922 年秋季25 天内,就强行运走长春园太湖石623 大车、绮春园云片石104大车。
当时先后驻防西苑一带的陆军十三师、十六师、国民军十一师、东北军五十三军、宋哲元二十九军等,都曾强行拆除圆明园围墙,私行出售砖石,或用以圈建西苑操场。
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做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到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这样断断续续有20 多年!【4】后人称此为圆明园火劫之后的“石劫”。
石劫中遭受损失最大的是西洋楼景区的欧式建筑。
坐落在圆明园西北角上的安佑宫是清代皇家在园中的祖庙,气魄宏大,尤其是殿前的两对华表,雕琢舒朗精美。
历经数劫之后,安佑宫和周围牌坊林木尽失,只剩两对华表。
1925 年年初,燕京大学翟牧师私拆华表,其理由是:“我看圆明园内石柱系属古物,恐有人拆毁,故运至本校保存。
如中国用时,即可退还。
”现在,这对华表依然耸立在北京大学西门内教学楼前。
而另一对华表,则成了民国时城内新建的仿古式图书馆门前的装饰。
在这前后,修建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甚至筹建香山慈幼园,都以“正当”的理由,在园内拆走珍贵文物。
华表尚且可以公开拆运,至今犹存的远瀛观的残石断柱绝不是人们手下留情、想给后人留下一点可供政治教育的最后“教材”,可能是因为它们的样式太怪异,实在难以派上用场。
圆明园还要经历最后更为彻底的“土劫”。
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经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垄相望。
1940 年后的日寇占领时期,北京因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
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
清初盛世历经150 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遂面目全非。
4 圆明园毁灭后的感想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
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
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5】,同时又是当时本国国民愚昧思想的体现。
外国侵略者对圆明园的掠夺毁灭是当时政府腐败无能、技术落后的结果。
对此,我不做过多的评价,不过就是谴责侵略者们的野蛮无理,我们应铭记中华民族的耻辱而奋发图强。
但是,对于“首善之区”的百姓,“皇城根下”的子民,有的还是帮着皇上统治全国人民的满族特权分子,平时又最恨洋人,临事不和皇上共患难,不显出“忠君爱国攘夷”的样子反而乘帝室之危下手捞便宜,为什么?这样的中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想想已经现代了几十年的伊拉克,应该不难理解。
人们以为那些不义之财,本属民脂民膏,乘火打劫,合情合理。
历史书上,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明末“闯王”李自成进北京,很想守住纪律不抢,也是北京城里的当地人先抢了起来一发而不可收拾。
辛亥革命的时候北京、南京、武汉都发生过类似事件,有人想抢,但是因为有一批商人、政客、士绅出面维持不准掳掠,才是历来的改朝换代中情况最好的一次。
故宫保了下来,改建了博物院。
不过这样的故事还没有离我们远去,本世纪里每有“煽风点火”的群众运动,就有“乘火打劫”的行动者‘明眼人可以数出很多。
杜牧的《阿房宫赋》对中国历史上为何不断出现“乘火打劫”的现象解释得最为生动服人。
他总结秦始皇的阿房宫被焚烧的原因时,说道“磋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不是理论家,但他讲出了大道理:长期朕“一人”,宫城内外的百姓和皇帝,富贵贫贱、奢侈穷困,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鄙野之人,平日里固然魏阙,仰望敢怒不敢言。
可一旦有人揭竿.那些看似老实委琐、委屈成奴、油嘴滑舌的平民,必“乘火打劫”,必要上金奕殿、九龙床过把皇帝瘾而后快。
这么多的风风雨雨,我们现在应该知道:习惯性的“乘火打劫“,不是文化素质高低的问题,也不是民族性格缺陷的问题,这是一个体制问题。
一个社会、一个城市如果总是不鼓励市民有独立的财产、事业、信仰和追求,没自己的事干,老念着、侃着、望着皇上的生活,以此为苦,也以此为乐,他们的人格必然无聊卑下,行为不负责任,到时候就会一哄而起,成为暴民。
参考文献【1】安娜,圆明园是怎样彻底被毁的,《政府法制·史海钩沉》,2010年【2】康恺,烧抢圆明园谁带的头,《百姓LOVE》【3】吴继轩、李胜斌,再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主要目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6卷第2期【4】露梅,圆明园是怎样变成废墟的,《上海译报》,2009.2.26【5】鲁原,圆明园这样被毁,《重庆晚报》,2009.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