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圆明园的毁灭》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圆明园的毁灭》人教部编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参观博物馆或名胜古迹时,有没有感受过那种失去的遗憾?”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圆明园毁灭的历史教训。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成语:如“瑰宝”、“瑰丽”、“毁于一旦”等,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并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分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过程及后果,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悲痛和愤怒,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情感深度。
举例解释:在讲解“瑰宝”一词时,可以结合课文中对圆明园珍宝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其代表的是无法估量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及影响,激发对历史事件的探究精神。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课文中优美句子和词汇的表达效果,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5.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激发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与价值:通过学习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认识到其在古代园林艺术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的辉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圆明园毁灭相关的历史或文化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对比手法来描绘一个场景。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第【1】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

2、过程与方法(1)搜集相关文字或资料,了解屈辱的过去与今天的强大。

(2)以读激情,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读有关语句,领会句子含义;(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课件出示插图)谁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地方是的,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圆之园的圆明园。

(板书:圆明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根据个人感受答:美丽、举世闻名等)可以说:(指名说,并出示: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既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听到这么高的评价,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是多么地自豪啊!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齐读)(二)朗读感受,体味辉煌。

那么,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能让人们如此地赞美它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进昔日辉煌的圆明园,感受那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吧!1、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圆明园的园林和建筑呢(指名分段朗读。

)(根据朗读板书:有 -----也有-----)所以作者由衷地发出感慨漫步园内------(齐读)多美呀!想看看吗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出示)看了这些,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齐读)(出示: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圆明园的毁灭》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圆明园的毁灭》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圆明园的毁灭》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及其毁灭的原因。

•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提升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毁灭圆明园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其深远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准备课本《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2.学生准备:学生提前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圆明园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圆明园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引入主题。

第二步:学习课文1.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诵读并解释生词。

2.分组讨论,学生自由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步: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探讨作者的态度和写作手法。

2.学生表达对文中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

第四步:深化讨论1.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讨论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第五步: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对圆明园的毁灭事件的看法和感受,并思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五、课堂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情感体验能力。

六、拓展延伸1.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等提前做好课堂讲座,展现更丰富的圆明园历史。

2.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圆明园遗址或展览,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感受和理解。

七、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评价和表现进行分析,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为本次《圆明园的毁灭》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心。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3、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认真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1、让我们举起写字的手,一起写下“圆明园的毁灭”。

“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

齐读“圆明园”。

2、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两个强盗毁灭了。

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

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敏化感悟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回忆。

读后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受课文。

三、提挈课文头尾,激发情感:(一)针对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1)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书上怎么说?作者用了哪个词语来形容这种损失?什么叫“不可估量”?课文中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不可估量)(指名读第一段,齐读第一段)(2)打开课文,映入你眼帘的第一是“不可估量”,第二还是“不可估量”,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痛惜”、愤怒、痛恨)为什么?(师感情诵读—全体诵读第一段—指名读3人—齐读)此时此刻,你们内心的这份感受、这种心情可以估量吗?(板书:不可估量)(二)针对第五自然段的内容。

(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1)大火连烧三天的结果是?(板书:化为灰烬)(2)什么化为灰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结晶;)(板书;化为灰烬)(3)课文在“化为灰烬”四个字中戛然而止,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英法侵略者配得上是联军吗?是什么?强盗!)(4)把积郁在你心中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宣泄出来,指导读两遍(三)紧扣课文重点,体悟情感:针对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5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5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5篇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么样?民间为什么会流传这个故事?它寄托着人们的什么思想?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

“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

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仅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

(3)学生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她给孩子们讲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方法,衬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1)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

(2)学生汇报:王母娘娘醒后先惩罚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罚。

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悲惨命运。

(3)学生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

”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坏自己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人呀!(4)“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过日子,共同生活”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详细描绘了圆明园的辉煌过去及其在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的遭遇。

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一惨痛事件,感受圆明园灿烂的文化遗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这样一段历史,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圆明园的辉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2.历史资料:准备与圆明园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3.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便于课堂上的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圆明园的美丽景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呈现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情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模板(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模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模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模板第【1】篇〗文本分析:本文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主题,用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被毁灭的过程,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的文章。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宜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设计思路,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充分挖掘教材,多角度地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文本信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深处的情感,增强责任感。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估、煌、殿”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辉”等15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通过对比表现主题的写法。

4.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增强振兴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估、煌、殿”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辉”等15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3.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要点把握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曾经的辉煌。

导语:同学们,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

如果不能亲眼看见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赞誉呢?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壮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教材第七单元中的内容,本组包括《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等四篇课文,重点在使学生感受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本文通过描写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搜集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二、教材处理本课为本单元重点课文,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使学生掌握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划分段落;第三课时展示学生所收集的资料,写出文章的读后感,背诵第3、4自然段。

本节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字词;(2)学习通过词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能力目标:(1)提高朗读能力,积累语言;(2)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一朝的毁灭,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德育目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自读、感悟、想象,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2、难点:(1)通过自读、感悟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2)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别具用心。

五、教学手段1、充分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圆明园曾经的辉煌通过文字较难形成完整、清晰的形象,学生很少到过圆明园,对它现在的景象也知之甚少。

本节课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更通过圆明园的今昔对比,理解它的毁灭给人类文化所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通过影片片断,感受侵略者的野蛮,激发痛恨侵略者、振兴中华的情感。

2、学生课下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及音像资料,既丰富文章内容,有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六、教法、学法1、合作交流:以学生自读感悟为基础,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收获和体会;2、自主探究: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3、重视朗读:只有反复的朗读和感悟,才能再现圆明园昔日的景象,才能引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的毁灭》精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明晰各段间的联系。

3.借助相关资料,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

4.反复朗读,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借助相关资料,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1.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明晰各段间的联系。

2.反复朗读,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一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雨果圆明园有“百园之园”之称,但是今天,我们来到北京却只能看见几根柱子,因为——它被毁灭了。

昔日圆明园是怎样辉煌、壮观,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2.助读资料:(1)走进作者:王英琦:女,1954年生,安徽寿县人。

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作家班。

历任麻纺厂及安徽省机械施工公司、省微波总站和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工人、干部、创作员,安徽省文联文学院作家,省作协理事。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文学创作一级。

著有散文集《守望灵魂》《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热土》《漫漫旅途上的独行客》《情到深处》《我遗失了什么》等17部,短篇小说集《爱之厦》《遥远而切近的爱》,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等。

散文《我遗失了什么》获1987年全国优秀散文奖。

(2)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 基本建成。

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

全园建筑总面积超过故宫,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艺术价值极高。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宝11天,并纵火焚烧了三天三夜,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面对外敌的欺侮,只会一味屈膝退让。

当圆明园被烧时,咸丰帝和慈禧等仓皇逃跑,他们的懦弱使中华民族受尽屈辱。

198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集资修整,万春园、福海、万花阵等逐步恢复,并定名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明晰各段间的联系。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

8.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毁:左上边是臼不是白字、上横和中横要分开,工字下横变为提,右边要窄。

拱:左窄右宽,共字两横和两竖距离要匀称、左竖与下横都要长。

销:左右要匀称,肖字上边中间一竖要高,月字首笔撇变为一竖、里边有两横。

9.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

四、当堂检测第二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明晰各段间的联系。

2.借助相关资料,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

(重点)3.反复朗读,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难点)二、品读释疑1.课文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3.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不可估量”在句中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从这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不可估量”在句中重复出现,强调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难以计算,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怒和痛惜之情。

4.感受昔日的圆明园(1)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举世闻名”是作者对圆明园历史地位的高度评价。

(2)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观看图片)简洁的语言把圆明园的整体格局展示在我们面前,“众星拱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园环绕在圆明园周围的布局特点,突出了圆明园的主体地位。

(3)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观看图片)“金碧辉煌”的意思是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写出了圆明园建筑的华丽无比;“玲珑剔透”写出了亭台楼阁的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4)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

(观看图片)作者通过举例,概括地写出了圆明园中的主要景物。

让人感受到了圆明园中的景点之多,景致之美,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5)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观看图片)这是本段的总结句。

写出了人们游览圆明园的真实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汇聚天下风光和融合中外建筑风格的圆明园的欣赏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祖国灿烂艺术文化的无比热爱之情。

(6)雨果眼中的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黄金,施以脂粉。

……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法国) 雨果(7)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这句话从时间跨度和文物类型上巧妙地指出圆明园中收藏的文物历史之悠久、价值之高。

(观看图片)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5.阅读方法解密:将搜集到的资料运用到学习中(1)概念:文章的诞生总是离不开当时的背景,当我们在阅读这些文章时,为了能很快很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要借助文章写作时的背景资料,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2)作用:①补充相关资料,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②借助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拓宽思维。

(3)运用:学习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可以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圆明园的图片、文字资料进行整理,结合第 3 自然段展开想象,从而体会作者对圆明园园林艺术的热爱、赞叹之情。

还可以通过对圆明园珍藏的各种文物的欣赏,理解“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句话。

这么美的圆明园被毁灭,让人深切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对祖国深深的爱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

6.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课后第2题)课文用较大篇幅写了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突出了他的雄伟壮观和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而正是这样一座世界闻名的园林,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

这两部分内容紧密联系,更能激起人们对侵略者无比憎恨的感情。

(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7.“不可估量的损失”(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凡是”“统统”等词写出了英法联军的贪婪无耻,“掠走”“破坏”“毁掉”等词,写出了英法联军残暴野蛮的强盗嘴脸,激起了人们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的无比憎恨。

(2)资料袋参与劫掠的英法军官回忆: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

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

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侵略者除了大肆抢劫外,被他们糟蹋了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

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

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

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

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带不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当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疮痍。

(3)朗读: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朗读指导:带着无比痛恨之情来读。

(4)读一读:①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李大钊②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雨果③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5)拓展写话:走进圆明园,我仿佛来到了,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

8.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

(课后第3题)◇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