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圆明园的历史资料300字

合集下载

圆明园的历史故事

圆明园的历史故事

圆明园的历史故事圆明园是清朝皇家园林之一,坐落于北京西北,与颐和园相邻。

它曾经是一座汇聚中西文化之精华,集中中国四百年来各种建筑艺术之精华的皇家园林,以其建筑精美、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和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址而闻名于世。

圆明园的历史始于清康熙年间,康熙帝为表扬自己的皇孙允禵而修建,是一座由清代皇帝下令修建的大型皇家园林。

园内分为四部分,庆春院、万春园、绮春园和智化寺。

园内拥有大小湖泊达十余座,亭台楼阁座落于湖畔,错落有致,主要建筑如九龙壁、大佛殿、圆明殿等具有典型的中国式建筑风格。

但是,圆明园的历史也充满着波折和戏剧性。

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欧洲列强的贪婪侵略才使得圆明园不幸遭受了洗劫。

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并在园内大肆破坏,不仅卷走了文物珍宝,更是烧毁了几乎所有的建筑和文物。

整个园林就此毁于九火之灾。

虽然圆明园遭受了这样的毁灭,但其历史价值在世界范围内依旧被广泛认可。

清代宫廷文物的珍品之一,“奕穆”,就是圆明园举世瞩目的代表之一,其艺术品位、工艺技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圆明园的遗址至今仍留有一些遗迹和遗址,这些可以让人们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成为了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沉淀的重要资料。

圆明园虽然自古属于大清皇家园林,但其文化历史却属于全人类,具有世界性的历史价值。

圆明园的毁灭并没有阻止人们对其历史的纪念,反而更加激发了人们对其文化价值的探索和研究。

人们对圆明园的渴望和向往从未停止,珍爱历史中的圆明园,让更多的后人受益于其文化与历史。

圆明园的介绍资料和历史背景

圆明园的介绍资料和历史背景

圆明园的介绍资料和历史背景《圆明园的介绍资料和历史背景》篇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圆明园。

圆明园啊,那可是咱中国历史上超级厉害又超级悲催的一个地儿。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这园子的面积大得吓人,据说有五千二百余亩呢!想象一下,那得是多大一片地啊,就像好多个超级大的足球场连在一起。

这圆明园的建筑风格那叫一个绝。

它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的精华,就像是一个建筑艺术的大熔炉。

有中式的亭台楼阁,飞檐翘角,就像展翅欲飞的鸟儿。

那楼阁雕梁画栋,每一根柱子、每一片瓦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比如说那正大光明殿,金碧辉煌的,站在殿前,感觉自己就像个小蚂蚁似的,渺小得很。

还有西洋楼景区,那些建筑有着西方建筑的那种宏伟和精致。

大水法,那可是圆明园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白色的大理石建筑,有着精美的雕刻,喷泉喷水的时候肯定超级壮观,就像一个水做的梦幻城堡。

可这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就有点沉重了。

它始建于康熙46年,最初是康熙赐给雍正的园子。

经过好几代皇帝的精心打造,不断扩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豪华、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那时候的圆明园啊,里面堆满了奇珍异宝,各种金银财宝、名人字画、珍贵古玩,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

但是呢,1860年,英法联军这伙强盗就闯进了圆明园。

他们就像一群饿狼闯进了羊圈,疯狂地抢夺、破坏。

我就想啊,他们怎么能这么不要脸呢?也许在他们眼里,这圆明园就像是一块巨大的肥肉,不抢白不抢。

他们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了,拿不走的就砸,砸完了还放火。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啊,整个圆明园就这么毁了。

我有时候就寻思,要是当时有什么超能力能把这园子保护起来就好了,可是哪有什么超能力呢。

这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一座园林的消失,更是咱中国文化的一次巨大浩劫。

那些珍贵的文物,可能散落在世界各地,就像迷路的孩子,回不了家。

现在咱们看到的圆明园遗址,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诉说着当年的屈辱。

每次去圆明园遗址看看,心里都不是滋味儿,就像堵了一块大石头似的。

圆明园介绍和历史作文

圆明园介绍和历史作文

圆明园介绍和历史作文圆明园介绍和历史作文篇一圆明园,为了相信你没有死,为了相信那顽强的生命活力还存在躯干里,为了那些只能用心倾听的语言——圆明园,我要探索你留下的痕迹。

你要原谅我,对你了解得这么少,只知道你遭到洗劫和长达三天炼狱般的焚烧;只知道你曾经是“万园之园”,却甚至想像不出你到底是如何的辉煌。

一片废墟,无法掩盖住的荒凉。

朔风里的沼泽地上有几棵枯草在瑟瑟的颤抖。

你的瑰丽在哪里?你的辉煌又在哪里呢?石柱高高的挺立着,像巨人的傲骨。

在那次洗劫中,你经受煎熬,而再次凝固的,是可以触摸到的历史。

可是多少年来,你支撑着残损的身躯挺立在这里,难道只是为了向人们展露你的伤痕,你的泪迹,你的悲哀?不!把悲剧留给后人,也许会避免新的悲剧;把教训留给后人,也许会使人们永远的警惕;把沉重的悲愤让那些冷却的岩浆昭示给子孙,也许会是有无数人的心灵受到震撼!圆明园,你虽然早已永久的沉默了,但是,你却点燃了我们心中的耻辱之火,悲愤之火,崛起之火!圆明园介绍和历史作文篇二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为西洋兼中式皇家风格园林,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是清朝三代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有“万园之园”之称。

圆明园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式园林的精华,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并被放火焚毁,今仅遗迹。

今天,我和我姐姐来到了圆明园,我走着路问着姐姐,姐姐,这里怎么那么空旷啊,咋啥都没有啊,对我说,都被烧了。

我说,怎么烧的那么干净啊。

姐姐说,那可不,这把火连烧了三天三夜呢。

我心里想:这帮洋鬼子,真让人感到可气,不过更让我感到可气的是的清政府。

我和姐姐一起来到西洋楼遗址,这里却是一片废墟,甚至连石头上火烧的痕迹都能看见,我们在这里游玩了将近3小时,可那个导游说,你们游玩的连圆明园的五十分之一都不到,那个导游说了一句话,来到北京,就是来了解历史的,你光看是看不懂的。

圆明园历史介绍资料

圆明园历史介绍资料

圆明园历史介绍资料
圆明园是清朝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

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圆明园始建于18世纪清朝康熙年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朝代的扩建和改建,规模宏大。

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历史上被称为“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环绕其间,如“西花园”、“后湖”、“曲院风荷”等。

圆明园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也有西式的建筑元素。

园内建筑群落众多,包括亭台楼阁、假山、水池、桥梁等。

其中最有名的建筑是“大水法”,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喷泉建筑,也是圆明园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时,圆明园惨遭劫掠,英法联军焚烧了圆明园,使其遭受重创。

此后,圆明园又经历了多次破坏和劫掠。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圆明园进行了保护和修缮,但仍有许多遗迹和遗址尚待修复。

如今,圆明园已成为一处历史遗址公园,供人们参观和凭吊。

同时,圆明园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圆明园的传说故事

关于圆明园的传说故事

关于圆明园的传说故事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座非常著名的园林建筑,位于北京西北郊,占地3500亩。

它曾是清朝帝王的夏季行宫,被誉为"万园之园"。

然而,圆明园在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遗产破坏事件之一。

以下是圆明园的传说故事之一:传说在圆明园建成的时候,有一对仙鹤来到了这座美丽的园林。

仙鹤非常喜欢这里的环境,白天它们在园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晚上则在亭台楼阁上休息。

圆明园中有一座高达十二层的宝塔,名为"圆明十二塔"。

这座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绝世珍品,它矗立在园中心的一个小岛上。

仙鹤们常常在塔上栖息,为宝塔增添了神秘而浪漫的氛围。

然而,塔上的一个仙鹤却非常忧愁。

它得知自己的伴侣被人类猎杀,仙鹤们的家园也受到了破坏与捕捉。

为了报仇,它决定将自己的仙鹤身份暂时收起,化作人类的模样,在人类中进行调查。

这只仙鹤变成了一位年轻的文员,名叫李江山。

李江山进入圆明园,成为了皇家御用的文案之一。

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渐渐发现了英法联军的阴谋,他们计划洗劫圆明园,掠夺宝物。

李江山决定拯救圆明园,保护那座爱心塔。

他在晚上偷偷地在塔上绑上了一根红丝带,红丝带代表着他对圆明园的爱和祝福。

他每天都会为塔上的红丝带重新系好,同时借助他的聪明才智,他竭尽全力去搜集情报并提醒皇帝防范敌人。

可是,李江山的真实身份最终还是被英法联军发现。

他被抓捕并关押在圆明园的地下暗室中。

虽然受到了严酷的虐待,他始终没有泄露一丝情报。

最后的一天,敌人成功将火烧放到了圆明园。

火势迅速蔓延,整个园林燃起了熊熊烈焰。

李江山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心痛,他看着眼前的一切被毁灭,眼泪不禁流了出来。

然而,在火海中,他看到了一根红丝带,那是他每天为爱心塔系的红丝带,红丝带鲜艳地闪耀着,抵挡住了火焰的侵袭。

这给了他一丝希望,他意识到爱心永不会被破坏。

这个故事中的李江山代表着坚守和忠诚,他用生命来保护圆明园的宝物,表达了人们对这座园林的深深眷恋和怜爱。

有关圆明园的历史资料

有关圆明园的历史资料

有关圆明园的历史资料圆明园,又称为圆明三园、夏宫,是清朝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有关圆明园的历史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圆明园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有关圆明园的历史资料之内容简介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西洋楼景区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

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

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

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

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

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

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

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这一名称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

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

对这个"圆明"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质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

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

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

关于圆明园的资料简介300字

关于圆明园的资料简介300字

关于圆明园的资料简介300字
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毗邻颐和园。

圆明园原名“圆明秘园”,是清朝时期乾隆皇帝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雍正皇帝而建造的。

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350公顷,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园内建筑和景观主要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是一座庄严宏伟的大宫殿,中部则是一片广阔的湖泊,湖中有着许多独特的岛屿和小桥流水。

后部是一片广袤的原野,有着丰富的植被和野生动物。

圆明园以其雄伟壮丽的建筑和精致的园林设计而闻名于世。

园内建筑风格多样,既有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也有西方古典建筑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大观园”,也被称为“西洋楼”。

这座建筑是一座仿照欧洲宫殿建筑风格而建造的,拥有多个楼层和华丽的装饰。

然而,圆明园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洗劫一空,许多宝贵的文物被掠夺,建筑被烧毁。

此后的几十年里,圆明园一直处于废墟状态。

直到19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对圆明园进行修复,并在1995年正式对外开放。

今天,圆明园已成为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着许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虽然圆明园的修复工作仍在继续,但它依然展示着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魅力和辉煌。

圆明园的历史资料

圆明园的历史资料

圆明园的历史资料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关于圆明园的历史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圆明园的历史资料之建园历史定鼎中原满族世代繁衍在东北黑龙江流域。

17世纪中叶,大举进兵华北,彻底推翻了明王朝,自东北入关定都北京,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冬季那里是林海雪原,夏季则气候凉爽。

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

紫禁城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但清朝皇帝感到那里呆板憋闷,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也为了防止暴乱,砌了高高的宫墙。

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对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阴沟”之称。

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延续了二百多年。

选址造园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淀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

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

这里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

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中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别墅,大片土地被一块块占去。

到了明万历年间,明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故址在今北京大学西墙外)。

嗣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

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荟集之地。

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样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

开始大规模地兴建园林。

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

康熙时代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圆明园的历史资料300字
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

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关于圆明园的历史资料300字”,供大家参阅。

圆明园历史--争议
关于圆明园的建园日期学术界中尚有争议,目前有两种主要说法,一种说是依据《日下旧闻考》所载圆明园建园于公元1709年,另一种是圆明园研究员张恩荫先生所说的1707年。

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

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

这三座园林,均属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

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

一些江南的名园胜景,如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
于园中。

长春园内还有一组欧式建筑,俗称西洋楼。

圆明园还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10月6日,占领圆明园。

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

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

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同治年间(1862~1874),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

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

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圆明园历史--鼎盛时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

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绮春园
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与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

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

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

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

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
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

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

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

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

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

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

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长春园
长春园南部以大型的水景为主体,整体布置疏朗开朗,疏密得当。

园门为长春园宫门,五楹,门外左右各有铜麒麟一只(现仅存一只,陈列于颐和园仁寿殿前)。

其南建影壁一座。

入门为澹怀堂,九楹,卷棚歇山顶,前有月台丹陛,东西配殿五楹。

正殿之北为河岸,建方亭一座,有廊与正殿相通。

亭西为长春桥,十孔。

过桥向北,经山口,即为园内核心建筑;;含经堂建筑群。

含经堂前设牌楼三座,两面为八字影壁。

入门为五楹含经堂,是乾隆帝吟经之所。

再北为淳化轩(圆明三园中最宏大的建筑,有《淳化阁帖》摹版),蕴真斋。

出后门为“得胜盖”敞厅,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帝在此获知平定大小和卓之役
而建为纪念。

此外还有涵光室、理心楼、味腴书屋。

东墙外买卖街等建筑。

含经堂建筑群规模富丽宏大,布局参考紫禁城宁寿宫,是乾隆计划退位后常居的处所。

含经堂西为思永斋,建工字殿十七楹。

思永斋前建小有天园。

思永斋北为海岳开襟,是湖面上建造的双层圆形石台,上有殿宇三层。

海岳开襟之东隔水为仙人承露台,台南为茜园,以石取胜,建有茜园八景。

乾隆帝自杭州运来的南宋德寿宫遗石“青莲朵”亦陈列于此。

含经堂之东为玉玲珑馆、鹤安斋、映清斋、茹园、鉴园等景点,园东北角为狮子林(仿苏州狮子林),园北有法慧寺、多宝琉璃塔、宝相寺、泽兰堂等建筑。

再北即为西洋楼景区。

长春园西洋楼景区
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

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

由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

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

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中国不少传统手法。

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

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

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

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

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起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

但它却是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

这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

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土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

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

圆明园历史--水主题特征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

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

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

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

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

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

"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

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

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

”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

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莱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

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

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

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

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

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

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

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

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

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