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烟草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云南晾晒烟起源

云南晾晒烟起源

云南晾晒烟起源云南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云南晾晒烟种植历史悠久。

早在公元1492年航海家哥伦布在美洲首次发现烟草之前,云南境内就有人采集和吸用烟草,并由云南相继传播到内陆一些省份种植。

据民国29年(1940年),中国实业部国际贸易局出版的《烟草》一书中记载:“陕甘盛产水烟,水烟一名青条烟,汉丞相诸葛亮兴兵征蛮,下寨山谷。

营中瘅气弥漫,士兵不安于生,武侯忧虑异常,询问土人,得九叶云香草,香味芬芳,可以避疾消瘴,乃采之分授士卒,燃后吸取其烟,瘴气霍然,是为水烟蒿矢,兹后将此草移植甘肃兰皋一带。

”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烟草见闻录》中写到:现全国著名晾晒烟产区的山东兖州,河南邓县都盛传他们那里的烟草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在与孟获作战孟获战败后当地人送给诸葛亮能避瘴气的一种云香草(烟草),红后人长期栽培,选育而成为现在的烟草。

云南昭通地区就有类似的传闻。

明代著名药物学家张介宾著《景岳全书》中记述了明洪武14年(1381年),至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明军西征入滇期间,有“吸烟避瘴”的情形。

书中写到:烟草“求其习服之始,则向以征滇之役,师旅深入瘴地无不染疾,独一营安然无恙,问其所以,则众皆服烟,由是传遍。

而今西南一方老幼,朝夕不能间矣”。

兰茂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著成的《滇南草本》中进一步对烟草的药理、药性及医例作了详细的论述。

他写到:“野烟,又名烟草(小烟草)。

味辛、麻、性温,有毒。

治热毒疮、痈疽搭背,无名肿毒,一切热毒疮。

或吃牛、马、驴、骡死肉中此毒,惟有此药可救。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加疆,民族众多,交通闭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漫长岁月里,这里瘴气弥漫,毒蛇猛兽出没伤人。

然而,云南各族先民,经长期的社会实践,把烟草当作防身治病的良药,其神奇的药物功效早已在民间传播。

佤族还把男女老少吸烟定为族规,世代沿袭至今烟草不仅是治病防身的“武器”,面且还是亲朋好友相互馈赠的礼品。

据元朝李京1303年撰《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篇》中记载:“金齿百夷有用槟榔、哈灰、茯榴叶奉宾客的习俗”。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烟草业繁荣原因初探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烟草业繁荣原因初探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烟草业繁荣原因初探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烟草业蓬勃发展,成为当时云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云南省作为中国烟草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其烟草业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当时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就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烟草业繁荣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一、地理环境因素云南省地处南方,气候温暖,土壤肥沃,适宜烟草栽培。

云南省东临四川,北靠贵州,西接缅甸,南临老挝、越南。

这种地理位置使得云南省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成为烟草贸易的重要枢纽。

而且,云南茅屋河流域以及滇南地区的高山区具有种植烟草的优越条件,为烟草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因素是云南烟草业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蓬勃发展的基础。

二、市场需求因素三、政策支持因素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了支持抗日战争的资源需求,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的政策措施。

其中烟叶在国家的产销政策中一直保持高价收购政策,这为云南烟农提供了丰厚的利益。

国民政府为加强对云南省的经济支持,还给予其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

这些政策措施使得云南烟草业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蓬勃发展。

四、农民种植烟草的主动性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省的农民纷纷转种烟草。

一方面是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利益诱惑,另一方面则是农民自身对烟草种植的熟悉和喜好。

云南省的一些农民家庭因为长期种植烟草,掌握了相关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因此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与烟草种植。

烟草生产采用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农民种植烟草的主动性成为了云南烟草业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技术改良因素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省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技术改良的力度,促进了烟草种植技术的现代化和产业化。

政府引进了先进的烟草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烟草的产量和质量,为烟草产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烟草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地理环境因素提供了烟草种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市场需求因素促进了烟草产业的快速增长,政策支持因素为烟草产业提供了稳定的政策环境,农民种植烟草的主动性促进了烟草产业的蓬勃发展,技术改良因素提高了烟草的产量和质量。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烟草业繁荣原因初探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烟草业繁荣原因初探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烟草业繁荣原因初探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省的烟草业经历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繁荣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

云南地理位置独特,气候适宜烟草生长。

云南的高原地区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春夏季节阳光充足,雨量适中。

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烟草的生长,使得云南的烟草产量比其他地区更好。

云南的土壤也非常适宜烟草生长,其磷质土壤富含营养元素,有利于烟草的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

云南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烟草业的政策。

云南省政府对烟草产业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鼓励农民发展独立经济,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优惠补贴。

云南政府还致力于改善烟叶经销体制,建设烟草加工厂和烟草批发市场,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连结提供便利。

云南烟草业发展也得益于市场需求的增长。

在全面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战争的影响,国内其他地区的烟草生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抗日战争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国家军事力量,国家面临着财政压力。

云南的烟叶成为了烟草制造业的重要原料之一,供不应求的情况导致了烟叶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刺激了烟叶种植的发展。

云南省相关部门加强了烟草技术培训和科学研究,促进了烟叶品质的提高。

在这个时期,云南烟草大学成立,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推动了烟叶生产技术的进步。

云南省烟草研究所也积极推动烟草科研工作,提高烟叶品质和烟草产品的档次。

云南烟草业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得以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云南地理条件的优越,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及烟草技术的提升。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云南烟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同时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

昆烟历史

昆烟历史

你知道昆烟生产过多少品牌的香烟吗?品牌于昆烟,宛如追溯昆烟的产品史,我们便会惊奇发现,很多品牌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从昆烟创“大重九”牌到“香格里拉”、“云烟(印象)”的诞生,昆明卷烟厂在83年的创业历程中,打造过80多个品牌,500多个不同包装的样式、规格的卷烟产品。

1922~1956年1922年,庾恩锡创建第一家机制卷烟厂——亚细亚烟草公司(昆明卷烟厂前生),“重九”牌香烟创牌,先后生产了“合群”、“射日”、“大观楼”、“金堂”、“如意”、“公园”等10多种不同规格、档次、牌号的香烟。

亚细亚烟草公司在经营了7年之后,1929年申请停业,全套设备由云南省教育厅接管后建起了南华烟草公司,1930年5月生产“明珠”、“仙鹤”、“百寿”、“喜鹊”等牌号卷烟。

1943年,为纪念“七七”芦沟桥事变,设计、生产10支装“七七”牌香烟。

1945年,在烟草“淘金热潮”的冲击下,云南纸烟厂利用库存的大量低级烟叶,生产了一种价廉味浓、适于农民口味的“安乐”牌烟。

1949年,工厂对“重九”老牌商标作了重大修改、设计,为“重九”冠以“大”字以显威名,“重九”牌香烟正式更名“大重九”牌香烟。

另外,先后推出20支装中等级别的“和平”牌香烟、面向农村的“红旗”牌香烟,以及专销“金马”牌香烟,以适应不同的消费对象。

1951年起,云南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为此,云南纸烟厂专门设计、生产了中国卷烟史上极其少见的“土改”牌香烟。

同年10月,工厂321名职工踊跃响应爱国主义运动号召,开展慰问志愿军活动,捐资710万元(旧币),专门研制生产了丙级20支包装“抗美”牌香烟和甲级50支听筒“抗美”牌香烟。

1950~1956年,先后设计生产过“大重九”、“小重九”、听装“抗美”、丙级“抗美”、“土改”、“胜利”、“国庆”、“红步兵”、“前进”、“灯塔”、“红鼓”、“乐乡”、“鸿飞”、“南燕”、“红双环”、“和平”、“天秤”、“金象”、“金鹿”、“金马”、“红大运”、“小大运”、“大公”、精装“红旗”、简装“红旗”、“安乐”、“红安乐”、精装“团结”、红“团结”等牌号及规格的香烟。

186.从云南中烟的发展史看“合和文化”的必要性(赵培成)

186.从云南中烟的发展史看“合和文化”的必要性(赵培成)

【186】从云南中烟的发展史看“合和”文化的必要性——制丝一车间赵培成纵观云南烟草发展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从1922年云南第一家机制卷烟厂亚细亚烟草公司成立之始到1950年云南解放。

这一时期国难当头,长期战乱,云南烟草工业举步维艰,我们视之为始于忧患的创业时期;从1950年到1978年,云南烟草工业经“大跃进”、“文革”等一系列社会动荡,勉强支撑发展;从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云南烟草乘改革开放春风,一路高歌猛进,跨越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振兴烟草民族工业的百年梦想。

在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形成了云南烟草独有的企业文化。

纵观云南烟草工业的企业文化发展史,我们看到,每一时期的企业精神都源于历史和实际,指导着当时的企业行为,而当企业精神不能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时,就要发生变革。

从这些细节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低谷时期企业文化是一种直指内心的自省式的修炼;恢复增长时期则把眼光调转向外,是一种野生动物式的警觉和存在……那么,当时的企业精神理念在低谷时期之前为什么指导云南烟草工业创造了如此的辉煌?而后期却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了?原因很简单,时代变了,形势变了。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当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就要发生革命。

云南烟草工业正是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左脚否定右脚,今天否定昨天”,从过去的辉煌中走了出来。

放在云南中烟企业文化的大体系中来考量,“合和”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它包括了“合力图强、和谐致远”的意识形态。

实际上,要实现资源整合,最需要引领企业和员工行为的,就是“合力”,从而形成“和谐”,实现云南烟草工业的发展同向、工作同心、服务同步、利益同体。

强化各单位对云南中烟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以“上下一体、明确边界、共享核心、尊重个性”为母子文化建设的原则,建立健全母子文化管理体系,统分结合,多管齐下,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全面推进云南中烟企业文化从企业文化建设向企业文化管理进步。

云南烟草的发展历史

云南烟草的发展历史

云南烟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

从烟草农业上讲可分为打基础时期、发展时期、曲折发展时期、大发展创辉煌时期和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各个时期的发展与科技工作密不可分,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1、打基础时期:建国以前云南烤烟发展起步艰难,20世纪初(1914年)云贵总督唐继尧责成云南省实业公司引进美国烟草种子和栽培调制技术资料,在昆明、玉溪、通海试种,1932年11月南京政府实业部批准云南种植烤烟,之后加大了烤烟引种,栽培调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至1939 年云南省政府决定在云南大面积推广种植。

1941 年3 月1 日成立云南省烟草改进所,1942年4月成立云南省政府投资新建云南纸烟厂,1943年云南纸烟厂建成投产。

10月云南省主席龙云发布1140号训令由烟草改进所负责指导在玉溪、晋宁、富民、昆明、开远等地推广种植烤烟。

由省财政厅拨专款用于引种和推广,接着云南省烟草改进所在昆明北郊沙坝营创建烟草技术人员培训班,招收初级农校和初中毕业生进行15 个月的专业技术培训,共办了三期,培训学员280 人,同时从山东、河南等地招雇擅长烤烟的熟练技工分配到各推广区帮助烟农建盖烤房,传授了栽培和烘烤技术。

掌握了烤烟的栽培调制技术的烟农,种烟积极性高,种植区域和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1949年云南省共有45 个县种烟,总面积0.26 万公顷。

烟叶总产2100吨。

1947年云南烟叶已打开了上海销路,云南纸烟厂生产的重九(后改名为大重九)最负盛名。

为云南烟草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云南烟草进入崭新的时代,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和扶持,烤烟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特别是1953 年云南烟叶以108 分的最高分,摘取中国烤烟质量第一的桂冠后,1954 年成立了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配合云南省农业厅经作处,举办培训班,推广种植大金元,淘汰特字400 号、特字401号品种,提倡早栽,合理密植,推广烟油配套(一亩烤烟配套一亩油菜)合理施用化肥,及时封顶,合理留叶以及改爬地龙为花脚垫龙,改柴烤为煤烤等措施,所产烟叶颜色金黄、柠檬黄,光泽鲜明,叶片厚薄适中,油润丰满,尼古丁含量1%一2%,蛋白质含量8%左右。

云烟故事

云烟故事

烟为云,云为烟,缕缕烟云,折射着五彩缤纷的万千世象,支支云烟记载着时代的风云变幻,让我们从时代烟云走进众多云南烟标所记载的历史画卷。

大跃进的年代云岭大地产生了两个清新隽永的名牌,时过境迁,“云烟”、“红塔山”追云逐月,与时共进,面向未来。

1959 年春,在中央“成都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品吸了“云烟”赞道:“好烟、好烟,想不到云南出了这么好的烟”,并对正在汇报工作的李先念同志说:“明天到会上宣传一下,发动大家都来买,云南出了这么好的烟,可喜可贺!”1965 年11 月,邓小平总书记视察昆明卷烟厂,临别时嘱咐道:“云烟”是块好牌子,“云烟”的发展要靠技术改造,你们要尽快提高自动化水平,加强技术革新,走机械化的路子。

邓小平同志的殷切期望一直在云烟人的耳畔回响了40 余年。

自此几代云烟人怀抱实业报国的雄心壮志,为云南名牌卷烟——云产烟在西部的崛起,矢志不谕,奋斗不已。

早在1964 年1 月,云南纸烟厂就曾经在国内较早地设计了81mm 翻盖硬包过滤嘴“云烟”。

此枚及其珍贵的烟标为笔者珍藏,它的出现将云南过滤嘴烟设计试生产的历史前移了12 年(据原先昆烟资料记载:云南过滤嘴烟生产时间为1975 年,昆明卷烟厂1973 年在全国率先用引进的第一台卷包机组,生产了云南第一支过滤嘴“茶花”牌香烟)。

“红塔山”、“云烟”为中国烟草著名品牌,1988 年列全国13 种名优卷烟之一,先后荣获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颁发的“国优金奖”、“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红河”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2001 年、2004 年,“云烟”、“红塔山”、“红河”烟标两度获“中国烟标收藏博览会十佳名牌烟标金奖”。

云产卷烟系列在烟标设计上各具特色,既符合中国传统,又富有时代气息,明快而不失精美,鲜明而不失典雅,突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艺术的完美结合。

加之率先在包括小盒、条盒和烟支上使用先进独特的高科技防伪技术,使其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云南烟叶产业的发展历程

云南烟叶产业的发展历程

云南烟叶产业的发展历程--------------------------------------------------------------------------------点击次数:1390 发布时间:2006/12/6 17:12:43 作者:黄学跃云南烤烟自试种成功到发展成为云南省支柱产业以来,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推广阶段(1940-1949年)1940-1949年主要是烤烟在云南省试种推广阶段。

云南烤烟从1914年引入试种到1937年开始推广以后,种植区域逐年扩大,由1941年的3个烤烟推广区5个县发展到1948年的72个种烟县,推广面积由1941年的2000亩发展到1948年的30万亩。

由于种烟县的猛增和面积的不断扩大,影响了粮食生产,因此,至1949年又将种烟县压缩到45个,面积降到了3.9万亩,占当时全国面积的4.27%,当年产烟叶2135吨,占全国产量的4.9%。

1940~1949年间,全省累计种植47.8万亩,总产量1.63万吨。

这一阶段的烟叶全部供应本省卷烟生产。

二、规模性种植阶段(1950-195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烟草的发展步入了崭新的时代。

经过几年的努力,烟叶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云南烟叶风格开始凸现,并改变了云南烟草的落后状况。

1953年,云南烟叶在河南许昌召开的全烟草工作会议上被应邀出席会议的前西德、前苏联、日本、法国等外国商人和国内代表评为国产烤烟中的极品,其中玉溪江川、弥勒虹溪的烟叶以108分的最高分,摘取了“中国烤烟质量第一”的桂冠,为云南烟叶生产的发展竖起了新的里程碑。

随后,烤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56年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3.9万亩发展到108万亩,占当时全国烤烟种植面积(577万亩)的18.78%,总产量5.7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39.9万吨)的14.38%,种烟面积和产量是1941-1949年总和的1.5倍和2.7倍,烤烟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上中等烟比例达54%,其中上等烟占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烟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

从烟草农业上讲可分为打基础时期、发展时期、曲折发展时期、大发展创辉煌时期和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各个时期的发展与科技工作密不可分,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1、打基础时期:建国以前云南烤烟发展起步艰难,20世纪初(1914年)云贵总督唐继尧责成云南省实业公司引进美国烟草种子和栽培调制技术资料,在昆明、玉溪、通海试种,1932年11月南京政府实业部批准云南种植烤烟,之后加大了烤烟引种,栽培调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至1939年云南省政府决定在云南大面积推广种植。

1941年3月1日成立云南省烟草改进所,1942年4月成立云南省政府投资新建云南纸烟厂,1943年云南纸烟厂建成投产。

10月云南省主席龙云发布1140号训令由烟草改进所负责指导在玉溪、晋宁、富民、昆明、开远等地推广种植烤烟。

由省财政厅拨专款用于引种和推广,接着云南省烟草改进所在昆明北郊沙坝营创建烟草技术人员培训班,招收初级农校和初中毕业生进行15个月的专业技术培训,共办了三期,培训学员280人,同时从山东、河南等地招雇擅长烤烟的熟练技工分配到各推广区帮助烟农建盖烤房,传授了栽培和烘烤技术。

掌握了烤烟的栽培调制技术的烟农,种烟积极性高,种植区域和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1949年云南省共有45个县种烟,总面积0.26万公顷。

烟叶总产2100吨。

1947年云南烟叶已打开了上海销路,云南纸烟厂生产的重九(后改名为大重九)最负盛名。

为云南烟草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云南烟草进入崭新的时代,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和扶持,烤烟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特别是1953年云南烟叶以108分的最高分,摘取中国烤烟质量第一的桂冠后,1954年成立了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配合云南省农业厅经作处,举办培训班,推广种植大金元,淘汰特字400号、特字401号品种,提倡早栽,合理密植,推广烟油配套(一亩烤烟配套一亩油菜)合理施用化肥,及时封顶,合理留叶以及改爬地龙为花脚垫龙,改柴烤为煤烤等措施,所产烟叶颜色金黄、柠檬黄,光泽鲜明,叶片厚薄适中,油润丰满,尼古丁含量1%一2%,蛋白质含量8%左右。

用云南烟叶卷制的卷烟,具有显著的清香型特点,香气浓郁,劲头适中,吃味醇和,余味舒适,为云南烟草的发展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

1956年云南烤烟总产量为5.73万吨,为1949年的27倍,上等烟占11.6%(9级标准1—3级为上等烟)云南烟叶除满足省内需要外还调供全国100多个卷烟厂并有少量出口,“中华”、“熊猫”等名牌卷烟也使用云南烟叶,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开创了云南“两烟”的新时代。

3、曲折发展时期:1958年以后全国烟叶短缺,受重产轻质的影响,走了一条盲目,增加叶数提高烟叶产量的路子,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选出了581,配合省农业厅,省供销社推广多叶型品种,烤烟生产上品种多、杂、乱。

盲目增加种植密度,多施氮素化肥,多留杈,多留叶,使烟叶品质急剧下降。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2一1964年)上等烟只占1.7%,上中等烟合计21.83%,纠正了指导思想和生产技术的失误后,烟叶质量有回升。

1965一1979年由于多种原因,云南烤烟曲折发展,烟叶产量质量波动较大,种植面积和烟叶收购量多年在5.33万公顷和11万吨左右徘徊,上等烟占2.78%一4.16%。

1980年全省种烟5.27万公顷,烟叶总产10.4万吨,上中等烟占61.32%,这20年是云南烤烟的曲折发展时期。

4、大发展创辉煌时期:1981年以后特别是烟草公司成立以来,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提出了优质适产高效的指导思想,选育和推广了红花大金元和斯佩特G-28品种,加大了良种繁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了全省良种化和统一供种,在此基础上推广以施肥为中心的综合配套技术,举办综示区,接着发展为三化二膜一袋双配套的技术规范,特别是从1985年开始,实施烤烟生产第一车间,加大了以工扶农的力度,科技进步更快,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使云南烤烟进人大发展创辉煌的时期,1988年全省种烟22.3万公顷,收购量达到5073万吨,为1979年的25倍,上等烟占26%,上中等烟占80.12%,烟叶产量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国务院放开名优烟价格的13个牌号,云南省有“云烟”、“红塔山”、“玉溪”、“大重九”、“阿诗玛”、“红山茶”、“茶花”、“恭贺新禧”、“石林”9个牌号,接近全国名烟的四分之三。

为了适应烟草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199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云南省农科院烟科所划归云南省烟草公司领导和管理,更好地解决了科研与生产结合为生产服务的相关问题。

1994年11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决定成立中国烟草育种研究(南方)中心,与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科研实力得到全面加强,在烤烟生产上加大了K326,V2,云烟85的推广力度,在种子生产,加工技术,统—供种上有新的突破,实现了烤烟种子丸粒化,实施优质烤烟栽培技术模式,推广地烟、山地烟开发和华宁县万亩优质烟承包的经验,使烤烟生产再上新台阶。

1997年全省种植烤烟42.13万公顷,收购烟叶105.7万吨,上等烟占23.99%,创历史最高记录。

5、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98年开始,执行国家局烤烟生产的双控方针,采取果断措施,严格控制种植面积和收购量。

这时有人提出“云南烤烟发展已到顶峰”,也有人提出云南烤烟质量下降,主要依据是有相当部分烟叶特别是上部烟叶烟碱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总氮含量高,三高对劲头,香气、吃味、余味有直接关系,云烟清香醇和,劲头适中,余味舒适的特点减弱,针对存在问题,云南省烟草公司突出烟叶生产的核心地位,提出“提质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决策,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调整烤烟生产技术,认真组织实施。

(1)调整烤烟生产布局,解决烤烟生产过分集中和过分分散和连作问题,按区划研究结果,稳定老烟区,开发文山、思茅、临沧等新烟区,使烤烟生产向生态环境好、烟叶质量好、生产水平高的产区集中,推行以烟为主的耕作轮种制度,提倡田烟水旱轮作,地烟3—4年的轮作制,使全省的连作面积大幅下降。

(2)强化厂办基地建设:近年来,厂办基地县不断增加,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不断加大:2004年省内工商共建烟叶基地县已达54个。

烟厂参与烤烟生产,提出了烟叶产量、质量指标要求,同生产单位研究了主要技术措施,从经费、技术,烟农培训上加大了扶持力度。

省烟草公司还调整了烤烟生产政策,在烟水配套、烟路配套、政技结合、政物结合,改善生产条件等方面2004年全省产前投入已超过15亿元,政策环境和生产环境的改善,有效地调动了干部和烟农科学种烟的积极性。

(3)品种选育和品种布局有新的突破:近几年烤烟新品种选育的速度快。

目前已有13个烤烟品种可供选择利用,在品种布局上,新选育的品种面积不断增加,良种区域化和品种种植结构明显改变,普遍实现了一乡一种或一个收购站种植一个品种,红花大金元改分散种植为集中种植(五溪市集中在元江县,大理州集中在南涧县),严格实施良种良法配套,使品种特性充分显现,为烟厂提供了不同质量的优质烟叶。

近几年来,中国烟草育种研究(南方)中心,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成功地将K326,云烟85,云烟87等品种转育成不育系,推广面积已占全省烤烟面积的40%以上,与之相配套的不育系配制杂交种子的生产技术,包衣加工技术及种子质量检验技术也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4)以控氮降碱为目标的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的落实,控氮降碱实质是控制亩产量、提高烟叶质量。

针对云南烟区的实际,主要措施:一是控制氮肥施用量;二是提倡秸杆还田,施用农家肥,增施油枯(菜子饼);三是调整基肥,追肥的比例;四是适期到顶增加采收叶数2—3片。

四项措施的实施结果,改良了土壤结构,提高了耕作质量,协调了群体和个体生长发育的关系。

解决了个体过大,叶片过厚,烟碱含量过高的问题,烟叶质量显著提高。

(5)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烟叶安全性,针对云南一些产区连作面积大,化肥和化学农药、地膜的推广应用,使土壤环境和烟叶受到污染的实际,从烤烟布局、化肥、农药等源头抓起,推广使用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

在生物防治上成效显著,如采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仅五溪市八县一区共繁蜂19654万头,防治面积5766.67公顷,防效在90%以上。

近年来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从土壤和鲜烟叶组织上分离出降害增香微生物菌株多个,2004年在烤烟、白肋烟上试验,具有显著的降碱增香作用。

烟草内生菌降低烟草特有亚硝胺研究,已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成效突出:主要是研究提出了基质标准,全省漂浮育苗移栽大田27.7万公顷;研究提出优质烤烟栽培技术规范,已在宾川,弥勒进行验证,宾川县优质烟栽培技术规范已经省标准计量局公布为云南省地方标准,在烘烤技术上推广了“烤黄、烤熟、烤香、烤干”为目标的烘烤工艺及其配套技术,受到烟区干部烟农的欢迎。

(7)建立完善了科研生产体系及烟叶科技信息网,加强了国际合作交流,组织培训了全省12个地、州、市烟草公司生产科长、烟科所所长、县公司经理(副经理)和技术骨干,在烤烟育苗、移栽、烘烤各个阶段多次培训了烟农,使科技到位率和贡献率得到显著提高,使云南烤烟连续两年再创历史新高,2004年全省烤烟实现工商税利413亿元,比上年增加31亿元,收购烤烟68.724万吨,收购白肋烟0.173万吨,收购香料烟0.355万吨。

烤烟为全省农民人均创收197.5元比上年增加了45.3元增长29.76%,其中烟农人均收入938元比上年增加246元增长35.5%。

云南烟叶除满足国内需要外2004年出口烟叶8.15万吨,创汇1.1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2.21亿美元的52.9%,比上年43.2%上升9.7%,云南烟叶市场持续旺盛,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2005年“两烟”工作三创新,全省税利总额达476亿元,在企业重组、品牌整合上取得了突破。

2005年全省共生产卷烟631.5万箱,xx10.1万箱。

其中出口烟产量9.5万箱,xx3.1万箱。

卷烟销量的增长对税利增长贡献率为79.7%。

2005年全省烟叶生产在面临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烟叶生产计划,全省共收购烤烟1520.73万担;收购总值达82.38亿元,同比增长13.9%;实现xx附加税18.12亿元;烤烟为全省农户户均创收4671元,增长13%;烟农人均收入1145元,比2004年增长13%。

基本实现了烟农、政府、用户、烟草公司“四满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