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概率与概率分布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第六章:概率分布

举例:
1、我们队将可能赢得今晚的这场比赛。 2、今天下午下雨的机会有40%。 3、这个冬天的周末我很可能有个约会。 4、我有50比50的机会通过今年的英语四
级考试。
概率的分类
1、后验概率(empirical definition of Probability)
以随机事件A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出现的稳定频率值作 为随机事件A的概率估计值,这样求得的概率称为 后验概率。
进行推论,从而确定推论正确或错误的概率。
一、正态分布及渐近正态分布
(一)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1、总体分布为正态, δ2已知,样本平均数 的分布为正 态分布
标准误,即样本均数的标准差,是描述均数抽样分布的 离散程度及衡量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尺度,反映的是 样本均数之间的变异。
标准误用来衡量抽样误差。标准误越小,表明样本统计 量与总体参数的值越接近,样本对总体越有代表性, 用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的可靠度越大。
第六章 概率分布
第一节 概率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态分布 第三节 二项分布 第四节 样本分布
第一节 概率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概率 随机现象(或随机事件)——在心理学研究中,通过实
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常因主试、被试、施测 条件等因素的随机变化而呈现出不确定性,即使是相 同的被试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结果也 还是上下波动,我们一般都无法事先确定每一次测量 的结果。 概率(probability):随机事件出现可能性大小的客观 指标
2、计算概率时 ,每一个正态分布都需要有自己 的正态概率分布表,这种表格是无穷多的
3、若能将一般的正态分布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 计算概率时只需要查一张表
(三)标准正态分布表的编制与使用
第六章概率分析

T 70 65 60 56
正态分布表的应用
①将原始数据整理为次数 分布表; ②计算各组上限以下累加 次数; ③计算各组中点以下累加 次数; ④计算各组中点以下累积 比率; ⑤查正态分布表,将概率 转化为Z分数; ⑥将正态化以后的Z值进行 线性转换:T=10Z+50
140135130125-
120115110105100959085807570-
122
117 112 107 102 97 92 87 82 77 72
28
16 16 8 9 8 7 6 6 5 5
0.14
-0.17 -0.40 -0.59 -0.73 -0.90 -1.06 -1.25 -1.46 -1.70 -2.12
51
48 46 44 43 41 39 38 35 33 29
分析:包括两种情况:先抽一黑球、后抽一白球;
先抽一白球、后抽一黑球。
3 2 2 3 P 0.48 5 5 5 5
例4
一枚硬币掷3次,或三枚硬币各掷一次,问出现两
次或两次以上H的概率是多少?
解:可能出现的情况有:HHH HHT HTH THH TTH
THT HTT TTT共8种。每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为
根据随机变量的取值是否连续,可将随机变量分为
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
当随机变量只取孤立的数值,这种随机变量称为离
散型随机变量。如投掷一枚硬币4次,几次正面朝上?因 取值只能为0、1、2、3、4,故为离散型随机变量。
离散分布与连续分布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称作离散分布。连续分
布是指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即测量数据的概率 分布。心理统计学中最常用的连续型分布是正态分布。
新版概率与概率分布

2024/10/4
22
[例 ] 为了研究父代文化程度对子代文 化程度旳影响,某大学统计出学生中爸爸 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旳占30%,母亲具有大 学文化程度旳占20%,而双方都具有文化 程度旳占有10%,问从学生中任抽一名, 父代至少有一名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旳概率 是多少?
2024/10/4
23
在抽样措施中还经常涉及到回置抽样和不回置抽样。如前所
概率论起源于17世纪,当初在人口统计、人寿保险 等工作中,要整顿和研究大量旳随机数据资料,这就需 要一种专门研究大量随机现象旳规律性旳数学。
参赌者就想:假如同步掷两颗骰子 ,则点数之和为 9 和点数之和为10 ,哪种情况出现旳可能性较大?
例如17世纪中叶,贵族德·梅尔发觉:将一枚骰子 连掷四次,出现一种6 点旳机会比较多,而同步将两枚 掷24次,出现一次双6 旳机会却极少。
事件B至少有一种事件发生所构成旳事件C称为A 与B旳事件和,记作
A B或A B
(2)事件积(As-well-as conjunction)——事 件A与事件B同步发生所构成旳事件C称为A与B 旳事件积,记作
AB或A B
2024/10/4
9
(3)事件旳包括与相等——事件A发生必然 造成事件B发生,则称为B包括A记作
600 202
3
总和
600120012 Nhomakorabea03000
2024/10/4
21
[例] 根据统计成果,男婴出生旳概率是 22/43,女婴出生旳概率是21/43,某单位有两
名 孕妇,问两名孕妇都生男婴旳概率是多少?都 生女婴旳概率是多少?其中一男一女旳概率是 多少? [例] 某居民楼共20户,其中关键家庭为2 户,问访问两户都是关键家庭旳概率是多少? 问访问第二户才是关键家庭旳概率是多少?
第六章 概率论基础知识

• 事实上,若事件A相对于事件B是独立的,即P(A|B)=P(A),那么,当
P(A)>0时,有P(B|A)= 独立的。
P( AB) P( A)
=
P( A) P( B) =P(B)即事件B相对于事件A也是 P( A)
• 若两事件A,B满足P(AB)=P(A)P(B),则称A,B相互独立。若四对事件
{A,B},{ A ,B},{A, B },{ A , B }中有一对是相互独立的,则另外三对 也是相互独立的。任意两个事件A、B,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就称为相 互独立的随机事件: ⑴P(A|B)=P(A)且P(B)>0; ⑵P(B︱A)=P(B)且P(A)>0。 对任意两个相互独立的事件A、B,有 P(AB)=P(AB)=P(A|B)P(B)=P(A)P(B)
P A 乙 P 乙
0.08 0.5714 0.14
• 4.随机事件的独立性
设A,B是两个事件,一般而言P(A)P(A|B),这表示事件B的发生对事件 A的发生的概率有影响,只有当P(A)=P(A|B)时才可以认为B的发生与 否对A的发生毫无影响,就称两事件是独立的.其直观意义也比较明确: 若无论事件B的发生与否,对事件A的概率都没有影响,那么,事件A对于 事件B是独立的。由于从“A相对于B独立”,推导出“B相对于A独 立”,所以,只要P(A|B)= P(A)成立,我们就说,A与B是相互独立的。
表6-2 分布计算表
离散型随机变量
X的取值
-1
2
3
X的概率 1/6
1/2
1/3
2.离散随机变量的累积概率
P(X≤x)的概率,称为随机变量X(小于等于x)的累积概率,在例1中,随机 变量X≤2的累积概率为P(X≤2)=2/3。
概率与概率分布

第六章概率与概率分布推论统计研究如何依据样本资料对总体性质作出推断,这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
通过概率论,可以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总体的各种抽样结果所具有的概率特性。
然后,推论统计依据这些概率特性,研究在发生了某种抽样结果的情况下总体参数是什么,或者对社会研究中提出的某种假设进行检定。
学习推论统计必须首先对概率论有所了解。
第一节概率论1.随机现象和随机事件概率是与随机现象相联系的一个概念。
所谓随机现象,是指事先不能精确预言其结果的现象。
随机现象具有非确定性,但内中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事先我们虽不能准确预言一个婴儿出生后的性别,但大量观察,我们会发现妇女生男生女的可能性几乎一样大,都是0.5,这就是概率。
随机现象具有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多种可能结果的特性。
但由于到底出现哪种结果,却又无法事先预言。
因此,人们把随机现象的结果以及这些结果的集合体称作随机事件,简称事件。
当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用数量大小表示出来时,我们就得到了概率。
在统计学中,我们把类似掷一枚硬币的行为(或对某一随机现象进行观察)称之为随机试验。
随机试验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①它可以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②试验的所有结果事先已知;③每次试验只出现这些可能结果中的一个,但不能预先断定出现哪个结果。
随机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的结果,称为基本事件(或称样本点);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样本空间,记为Ω。
随机事件(可记为A、B、C等)如果仅含样本空间中的一个样本点,该事件称为简单事件;随机事件如果含样本空间中的一个以上的样本点,该事件称为复合事件。
换言之,复合事件是样本空间Ω的某个子集。
随机事件有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称为必然事件;另一种是不可能出现的结果,称为不可能事件。
从样本空间来看,必然事件是由其全部基本事件组成的,可记为S;不可能事件则不含任何基本事件,可记为Φ。
2.事件之间的关系客观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随机事件之间也不例外。
概率分布2-二项分布、样本分布

样本分布之一——渐近正态
1、总体分布已知——正态,总体方差已知, 样本平均数的分布为正态。
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平均数的分布的参数:
x ,2x n2(x标准 S误 E )
样本平均数分布图
总体正态分布低阔, 样本平均数分布高 狭——n
上尖下沉 相同测量分数、相同
z标准分X数 i X
总体分布非正态时
平均数μ np 标准差δ npq
np 2 npq
二项分布的应用
三种主要问题类型举例
182页:例6-6——是非题 182页:例6-7——单项选择题 196页:第17题——多项选择题
第四节 样本分布
样本分布:样本统计量的分布,统计推论的基 础。
学习必要性:我们的需要是归纳整个一类个 体——总体的某种属性。能测量到的只是它的 一部分,我们需要根据样本对总体作出推断。
Z分数的线性转换
正态分布图
正态分布曲线图
坐标的意义 X:在+∞可能性中,x事件出现 Y: x事件出现的概率密度
Z分数及其线性转换T=KZ+C
抽样
研究样本 简单随机抽样:相互独立 随机数字表法 抽签法
等距抽样:个体间变异大、分布均匀时 分层抽样:总体已有的与研究有关的特征 整群抽样:自然群体抽取。分层整群抽样
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
在n次独立的二项试验中,若在每次试验 中成功的概率为p,失败的概率为q (p+q=1)
P=q=0.5,n无穷大时,二项分布为正 态分布——正态分布是二项分布的极限
p<q, np≥5,或p>q ,nq≥5时,二项分布 接近正态分布, 随机变量x近似服从的正 态分布。
二项分布的参数
又称为又称贝努里分布,是一种常用的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
第六章__概率分布

二、正态分布表的编制与使用
• (一)正态分布表的编制与结构
• 正态分布表的结构一般包括三栏
• 第一栏:Z分数单位;
• 第二栏:密度函数或比率数值(y);
• 第三栏:概率值(p)。
• (二)正态分布表的使用
2
3
• 当g2=0时,正态分布的峰度;g2>0时,分布的峰度 比正态分布的峰度低阔;g2<0时,表明分布的峰度比 正态分布的峰度高狭。当N>1000时,g2值才比较可 靠。
• (三)累加次数曲线法
• 正态分布概率曲线和样本的累加频率曲线完全重
合说明样本分布为正态;若偏离,则不符合。
• 四、正态分布理论在测验中的应用
-0.84 -0.525 0 0.84 1.645 2.33
4.160 4.475 5.000 5.840 6.645 7.330
• (三)在能力分组或等级评定时确定人数
• ①将6个标准差除以分组的或等级的数目,做到Z
分数等距;
• ②查正态分布表,从Z求p,即各等级或各组在等
距的情况下应有的比率; • ③将比率乘以欲分组的人数,便得到各等级或分 组该有的人数。
• (二)二项分布
• 二项分布:试验仅有两种不同性质结果的概率分布。也称 两个对立事件的概率分布。
• 二项分布同二项定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n 1 n1 n1 n1 n n (p+q)n =C0 p +C p q + +C pq +C n n n nq
x x n x (p +q)n = Cn pq n
心理统计学课件第六章 概率分布

(三)正态分布的特征
正态分布的形式是对称的,它的对称轴是 经过平均数点的垂线。
正态分布的中央点(即平均数点)最高, 然后逐渐向两侧下降。
正态曲线下的面积为1,平均数点的垂线 将面积划分为相等的两部分0.50。
正态分布曲线,标准差与概率有一定的数 量关系。
二、正态分布表的结构与使用
2、已知P值,求Z分数
已知从平均数开始的概率值,求Z值 已知位于两端的概率值,求该概率分界点
上的Z值 已知正态曲线中间部分的概率,特定区间的人数 求考试成绩中某一特定人数比率的分数界
限 按能力分组或等级评定时确定人数 将等级评定结果转化为测量数据
按能力分组或等级评定时确定人数
要把100人在某一能力上分成5个等级, 各等级应该有多少人?
将等级评定结果转化为测量数据
某教师评价全班50人的作文,有8人优, 17人良,20人中,5人及格,求各等级的 标准分数
求考试成绩中特定区间的人数
已知某年级200名学生考试呈正态分布, 平均分为85分,标准差为10分,学生甲 的成绩为70分,问全年级成绩比学生甲低 的学生人数是多少?
求考试成绩中某一特定人数比率的分数界限
某次招生考试,学生成绩符合正态分布, 学生成绩的平均分为80分,标准差为10 分,要择优录取25%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 校学习,问最低分数线应是多少?
第六章 概率分布 第三节 正态分布
一、正态分布特征
(一)正态分布的概念 与二项概率分布对比 变量类型 图形
正态分布:
在一个概率分布中,中间频数多,两 端频数对称地减少,成为一种“钟”形对 称的理论概率分布。
(二)正态分布曲线
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1. 非负性
特别对必然事件 和不可能事件有
2.加法规则
如果事件A和事件B互斥,那么
如果A和B是任何事件(不一定互斥), 加法规则更普通地表示为如下形式
2018/3/28
27
[例]从一副普通扑克牌(未包括大小王)中抽一张 牌,求抽到一张红桃或者方块的概率。
[例] 在一副52张扑克牌中,求单独抽取一次抽到一 张红桃或A的概率。
前面的例子 :“自主婚姻”
(3)事件积(As-well-as conjunction)——事 件A与事件B同时发生所构成的事件C称为A与 B的事件积,记作
2018/3/28
22
(4)互斥事件 事件A和事件B不能同时发生,则称B和A是互 斥事件,或互不相容事件( Mutually exclusive events),记作 (不可能事件)
2018/3/28
人们把随机现象的结 果以及这些结果的集合体 称作随机事件。
6
诞生的婴儿将是男孩。 某人将活到100岁以上。 明年报考劳动关系学院的学生将超过2千人。 明天将下雨。
概率是这些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 量表示。
2018/3/28 7
1.样本点Ei 2.样本空间
随机试验的每一个可能 的结果,称为基本事件 (或称样本点) 所有样本点的全体称作样本 空间(Sample space),记作Ω
2018/3/28
36
推论1:P(A1A2A3)=P(A1A2)P(A3/A1A2) =P(A1)P(A2/A1)P(A3/A1A2 )
推论2:P(A1A2…An)=?
2018/3/28
37
[例] 某居民楼共20户,其中核心家庭为2 户, (1)问访问两户都是核心家庭的概率是多少? (2)问访问第二户才是核心家庭的概率是多少?
[例] 掷两枚均匀的硬币, ①求“两枚都朝上”的 概率; ②求“一枚朝上,一枚朝下”的概率。 [例]全班有9名同学,其中3名女生,求任抽一名 是女生的概率。
2.1 事件之间的关系 2.2 概率运算 2.3 运用概率方法进行统计推断的前提
2.1 事件之间的关系 (1)事件的包含与相等
2018/3/28
29
加法规则可推广到对两个以上的事件,若事件A, B,C…K都互斥,那么有
P (A+B+C…+K)=P(A)+P(B)+P(C)… +P(K)
推论1:如果A、B、C三个任何事件,不是互斥 (不是互不相容的),则:
P (A+B+C)=P(A)+P(B)+P(C)
(BC)
2018/3/28 。
-P(AB)-P(AC)-P
+P(ABC)
30
推论2:对于n个任意事件A1、A2…An,有: P (A1+A2+…+An)=
2018/3/28
31
【练习】某地对国外旅游者旅游动机进行了调 查,发现旅游者出于游览名胜的概率为0.219, 出于异族文化的吸引占0.509,而两种动机兼而 有之地站0.102。问旅游动机为游览名胜或为异 族文化吸引的概率是:从样本空间来看 , 不含任何基本事件,记作Φ 。
随机事件
必然事件:从样本空间来看 , 该事件事件是由其全部基本事件 所组成,记作S 。
[例 ] 对掷一颗骰子的试验,我们研究如下 事件:①A为“点数是3”;②B为“出现奇数 点”;③C为“出现点数不超过6”;④D为“点 数是7”。 [解] 因为Ω ={1,2,3,4,5,6},所以
2018/3/28
4
1.1随机现象和随机事件 1.2概率的计算方法
1.1 随机现象和随机事件
概率是与随机现象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所谓随 机现象,是指事先不能精确预言其结果的现象,如即 将出生的婴儿是男还是女?一枚硬币落地后其正面是 朝上还是朝下?等等。所有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 特点,那就是在给定的条件下,观察所得的结果不止 一个。随机现象具有非确定性,但内中也有一定的规 律性。例如,事先我们虽不能准确预言一个婴儿出生 后的性别,但大量观察,我们会发现妇女生男生女的 可能性几乎一样大,都是0.5,这就是概率。 随机现象具有一定 条件呈现多种可能结 果的特性。
用古典 法求出 的概率
这样对于含有m个样本点的事件A,其出现的概率为
P ( A)
m n
用古典法求算概 率,在应用上有两个 缺点:①它只适用于 有限样本点的情况; ②它假设机会均等, 但这些条件实际上往 往不能得到满足。
2018/3/28
18
[例]掷一枚均匀的硬币,求出现“正面朝上”的 概率。 [解]此随机试验有两个样本点,n=2。两个样本点 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的,满足古典概型。
如果事件A的发生,必然导致事件B的发生,则称 事件B包含事件A。 两事件相等,它们之间必然是等价的。 如果 则
[例]婚姻调查中,A=“自主婚姻”,B=“自己认 识的婚姻”,C=“经人介绍的婚姻”,问A与B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事件和(Or conjunction)——事件A与 事件B至少有一个事件发生所构成的事件C称为A 与B的事件和,记作
34
2018/3/28
例:把二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同时扔掷,问二枚结 果都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例:根据统计结果,男婴出生的概率为22/43; 女婴出生的概率为21/43。某单位有两孕妇,问 两名孕妇都生男孩的概率是多少?都生女孩的概 率是多少?其中一名孕妇生男孩、一名孕妇生女 孩的概率是多少? 例:街上有人拿牌赌博,52张牌洗匀后,抽到A 就赢10块钱,先后有两个人来试运气; (a)第一个人抽到A的概率是多少? (b)第二个人抽到A的概率是多少? (c)两个人都抽到A的概率是多少?
2018/3/28
3
概率论的创始人是法国的帕斯卡 (1623-1662)和费 尔马 (1601-1665) ,他们在以通信的方式讨论赌博的机 率问题时,发表了《骰子赌博理论》一书。棣莫弗 (1667-1754) 发现了正态方程式。同一时期瑞士的伯努 利(1654-1705)提出了二项分布理论。1814年,法国的 拉普拉斯 (1749-1827) 发表了《概率分析论》,该书奠 定了古典概率理论的基础,并将概率理论应用于自然和 社会的研究。此后,法国的泊松 (1781-1840) 提出了泊 松分布,德国的高斯(1777-1855)提出了最小平方法。
①A={3} ,为简单事件;
②B={1,3,5},为复合事件; ③C={1,2,3,4,5,6},为必然事件; ④D={7},为不可能事件。
2018/3/28 12
在统计学中,有两种常见的确定概率的方 法:古典法和频率法。
(一)频率法(经验概率) 随机事件具有两重性:一次试验或观察的 结果具有偶然性;大量重复实验或观察的 结果具有统计规律性。
本章是推 断统计的 基础
基础概率 主 要 内 容
概率的数学性质
概率分布、期望值与方差
2018/3/28 1
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总体参数 推断估计
抽样分布 参数估计
统计量
随机原则
假设检验
检验
推断统计研究如何依据样本资料对总体性质作出推断, 这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
2018/3/28 2
概率论起源于17世纪,当时在人口统计、人寿保险等 工作中,要整理和研究大量的随机数据资料,这就需要一 种专门研究大量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数学。 关于赌博的可能性: 参赌者通常想类似的问题,如果同时掷两颗骰子 ,则 点数之和为9 和点数之和为10 ,哪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 较大? 例如17世纪中叶,贵族德·梅尔发现:将一枚骰子连 掷四次,出现一个6 点的机会比较多,而同时将两枚掷24 次,出现一次双6 的机会却很少。
15
2018/3/28
频率是试验值,因此具有随机性。 概率是理论值,它由事件的本质决定,其 数值是唯一的,能精确反映事件出现可能 性的大小。 在现实中,我们常遇到是哪一个?
(二)古典法(先验概率)
由普拉斯1814年提出。以 想象总体为对象,利用模型本 身所具有的对称性来事先求得 概率,故被称为先验概率 。 条件: (1)在一样本空间中,各样本 点出现的机会均等; (2)该样本空间只有有限(n) 个样本点。
2018/3/28
35
2018/3/28
(2)一般式 当事件A与事件B不满足相互独立时,则事件A 的发生与否将影响事件B的发生,反之亦然。
式中符号 和 代表条件概率。 应理 解为,“在B已经发生条件下A发生的概率”。条件概率的意思是, A发生的概率可能与B是否发生有关系。换言之,B已经发生时A发生 的概率可能有别于B没有发生时A发生的概率。
设想有一个与某试验相联系的事件E,把这个试验一次又一次地做 下去,每次都记录事件E是否发生了。假如做了 N 次试验,而记录 到事件E发生了 n 次(即成功 n 次),则频数与试验次数的比值, 称作次试验中事件E发生的频率
?≤ f(E) ≤?
显然,频率具有双重性质:随机性和规律性. 当试验或观察次数趋近于无穷时相应频率趋于稳定,这个极 限值就是用频率法所定义的概率,即
2018/3/28
23
(5)对立事件(Complementary events)——事件A与事件B是互斥事件,且 在一次试验中必有其一发生,称A与B为对立 事件(逆事件),记作 AB=? A+B=? (6)相互独立事件——事件A的发生与事 件B是否发生毫无关系,称A与B为相互独立事 件,记作
24
2018/3/28
2018/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