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动脉血压(IBP)监测及护理

合集下载

18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护理常规

18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护理常规

18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护理常规创动脉血压监测是指通过将动脉导管插入患者的动脉内,实时监测和记录患者的动脉血压变化情况,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压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以下是18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护理常规的内容:1.护理评估:在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前,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包括患者的血压状况、心脏功能、肺功能、出血倾向等,确保患者适合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2.术前准备:在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前,护士需要准备好相应的医疗器械,包括无菌手套、消毒液、敷料、导管等。

同时,还需要将患者的腕部、手部或股部清洗干净,消毒处理。

与此同时,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告知患者有关操作的注意事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3.氧气供给:术前应保持患者的氧饱和度正常,如有需要,可给予患者氧气吸入,并调整合适的流量,以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4.局部麻醉:在插入动脉导管前,需要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麻醉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使用无菌手套及工具。

5.导管插入:选择合适的动脉插管部位,一般常见的有放射动脉、股动脉和腕动脉。

插入导管时,需要保持导管的干燥和卫生,避免导管与空气接触。

导管插入后,将其固定在患者身体上,确保导管的稳定。

6.监测动脉压力:导管插入后,通过压力传感器监测动脉压力的变化。

护士需要根据医嘱设置合适的监测频率和参数范围,如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并及时记录监测数据。

7.监测仪器的管理:对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仪器的选择与使用,护士需要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并定期对仪器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8.严密观察: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期间,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波形变化以及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并及时将数据反馈给医生,以便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9.预防感染:护士需要加强对患者导管插入口的护理,定期更换敷料和压力线,保持导管插入口干燥和清洁,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换导管。

10.监测并处理并发症: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导管脱出、感染、动脉损伤等。

有创动脉压监测及护理PPT课件

有创动脉压监测及护理PPT课件
18
异常波形
19
异常波形
20
细节与注意事项
直接测压所得数值较无创血压为高(5~20mmHg); 预先标定零点,若测压导管、压力换能器及肢体发生变
化时,必须重新进行零点校正; 测压通路保持通畅,不能有任何气泡和凝血块; 测压肢体末梢循环不良时,应及时更换测压部位 定时进行无创监测血压进行对照,若发现波形异常,应
15
正常波形解读
16
动脉波形解读
压力向外周动脉的传导 比血流快,压力传播速 率为10m/s,而血流速率 为0.5m/s,故身体各部 的动脉波形有差别,越 远端的动脉压力脉冲到 达越迟,上升支越陡, 收缩压越高,舒张压越 低
17
血压变异度
✓Frank-Starling曲线 ✓液体反应性 ✓呼吸对血压的影响 ✓SVV和PPV ✓影响因素 ① 肺顺应性 ② 潮气量 ③ 右室功能 ④ 腹压 ✓被动抬腿试验
5
禁忌症
1. 穿刺部位或其附近存在感染; 2. 凝血功能障碍:对已使用抗凝剂患者,最好选用浅表且
处于肌体远端血管; 3. 患有血管疾病的病人,如脉管炎等; 4. 与手术操作涉及同一部位; 5. ALLEN试验阳性者禁忌行桡动脉穿刺测压。
6
正常动脉波形与心动周期
7
影响动脉波形的因素
零点位置,换能器高度,工作状态 管道硬度,长度,管道内血栓,气泡 有效循环血量VS循环系统容量 心率,节律,心肌收缩力,大血管弹性,
考虑管道是否堵塞或折叠、是否使用了升压药或心搏输 出量减少等,及时解决; 结合其他监测,全面反映出心脏做功情况,有效指导用药
21
并发症预防处理
血栓形成 导管脱落 出血 感染 栓塞
22
六 护理要点
密切观察 妥切固定 无菌操作 排空气泡

【VIP专享】有创血压监测护理常规

【VIP专享】有创血压监测护理常规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护理常规一、原理及方法有创血压(IBP)是将动脉导管置于动脉内直接测量动脉内血压的方法。

IBP监测系统包括二个组件:电子系统和充液导管系统。

穿刺成功后将动脉导管与充液导管系统相连,然后通过换能器将充液系统与电子监测系统相连接,调零后即可直接测量动脉血压,此测量为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不受人工加压、减压、袖带宽窄及松紧度的影响,准确直观,是ICU重要的监测手段。

二、适用范围1.各类危重患者和复杂大手术及有大出血手术的;2.严重低血压、休克、严重的周围血管收缩和其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疾病需反复测量血压的,或者无创血压难以检测的;3.严重高血压、创伤、心梗、心衰、MODS、心肺复苏术后等;4.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

5.需反复采取动脉血标本作血气分析的患者。

三、禁忌症1.穿刺部位或其附近存在感染;2.凝血功能障碍;(对于已经使用抗凝剂的患者,最好选用浅表切处于机体远端的血管)。

3.患有血管疾病的病人,如脉管炎;4.手术操作涉及同一部位的;5.ALLEN试验阳性者禁忌行桡动脉穿刺测压。

四、IBP与NIBP测量值比较无论是正常血压者还是高血压者,间接测压法(NIBP)所得的收缩压结果均较实际值低,在正常血压者约为5-10mmHg,在高血压者约为10-20mmHg,危重病人特别是休克病人,无创血压NIBP可能提供不可靠的较高的血压值,收缩压自主动脉、肱动脉至桡动脉及足背动脉逐渐升高,舒张压逐渐降低;所以对于危重患者,IBP的值更为准确直接。

五、动脉内置入导管的部位及方法(一)备物:合适的动脉导管、充满抗凝液体带有开关的压力连接管、压力换能器、压力袋、电子监护仪。

(二)部位:常用于桡动脉、股动脉、腋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其中首选桡动脉,其次为股动脉。

(三)置管方法:以经皮桡动脉穿刺置管法为例1.用物准备2.患者准备(1)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和意义,以取得其配合。

(2)Allen试验阴性者,可行桡动脉置管。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护理常规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护理常规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护理常规一、护理评估1、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装置的组成:由冲洗装置、传感器和连接管道三部分组成。

2、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影响因素(1)测量部位:在周围动脉不同部位测压时要考虑到不同部位的动脉压差,一般股动脉收缩压较桡动脉高10-20mmHg,而舒张压低于15-20mmHg。

(2)系统较零:采取传感器测压时,传感器的高度应与右心房在同一水平。

传感器的位置每改变5厘米,血压值就会改变3-4mmHg。

因此当患者体位改变时应随时调整传感器的高度,避免由此造成的测量误差。

(3)导管口方向:通常测定动脉压的导管口是迎向血流方向,因此测出的压力是血管内侧压强与血流流动的动压强之和,其值稍大于血流壁的测压。

不过当血流速度不大时,导管口的影响可忽略。

但在心率增快、血流速度增加及动脉管腔由于导管插入而阻塞形成终端动脉时,将造成动脉压力波、共振,就会使测得的压力值显著高于实际值。

3、病情评估: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用于各种急危重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需反复做动脉血气分析及其他血液检查的患者、外科手术检查。

二、护理措施1、预防感染(1)所需物品必须保证无菌,置管操作在严格的无菌技术下进行。

置管成功后保持穿刺处皮肤干燥、清洁、无渗血。

自动脉测压导管内抽血化验时,导管连接头处应用碘伏消毒,每天更换连接管的肝素稀释液。

(2)加强临床监测,每日监测体温4次。

如患者出现高热、寒战,应及时寻找感染源。

必要时取管道培养或做血培养以协助诊断,并合理应用抗生素。

(3)穿刺针保留不超过72小时,最长一周,一旦发生感染迹象应立即拔出导管,如需继续测压应更换测压部位。

(4)严密观察动脉穿刺部位远端皮肤的颜色和温度有无异常,若发现液体外渗,穿刺部位红肿、发白或发绀、变凉应立即拔出,并用50%硫酸镁湿敷红肿处,也可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

2、正确连接动脉压力传感器,选择适当模块,设置报警上下限,传感器校零后测压,减少误差。

测压系统内不能有气泡。

3、保持管道的通畅:测压装置连接肝素稀释液,管路内应充满肝素稀释液,无气泡及血块;每30分钟冲洗管路,并经常观察动脉波形是否良好。

有创动脉压监测及护理

有创动脉压监测及护理

准备用物
准备所需监测设备和用物压监测 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缓解患 者紧张情绪。
术中护理
监测指标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创动 脉压波形及数值,及时发现异常
情况。
管道护理
保持管道通畅,防止弯曲、打折 、受压,确保监测数据准确。
记录数据
详细记录患者有创动脉压波形及 数值,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治疗依
血肿
置管部位周围出现血肿,可能是由于反复穿刺或压迫止血不 当所致。应立即停止操作,重新压迫止血,并抬高患肢,促 进血液回流。
感染
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是由 于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或操作过程中未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所致。感染部位可 能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
处理方法:应立即拔出导管,并对感 染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同时给予抗生 素治疗,预防感染扩散。
监测目的与意义
监测目的
评估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了解血 液循环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血压异 常,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意义
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预防低血压、高血 压、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病症,为抢救 和治疗提供宝贵时间。
适用人群与场景
适用人群
适用于需要进行心血管系统监测的危重病人,如手术中、手术后、休克、心肺 复苏等场景。
适用场景
手术室、重症监护室(ICU)、急诊室等医疗场所。
02
有创动脉压监测技术
监测原理
01
02
03
直接测量
通过直接插入动脉导管至 动脉内,与压力传感器连 接,实时监测动脉内压力 变化。
波形分析
通过监测动脉波形变化, 间接推算动脉内压力值, 常用监测部位为桡动脉、 足背动脉等。
影响因素
心率、血管阻力、血容量 和胸腔内压等因素均可影 响动脉压监测结果。

有创血压监测(IBP)在PICU危重患儿中的应用及护理

有创血压监测(IBP)在PICU危重患儿中的应用及护理

有创血压监测(IBP)在PICU危重患儿中的应用及护理作者:沈洁蒋萍李玥璐刘煜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01期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持续有创血压监测(IBP)在PICU危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收治PICU病房危重患儿100例,分别在有创血压监测的同时进行无创血压监测(NBP),比较两种方法监测数据的差异。

结果:有创血压监测组收缩压明显高于无创血压监测组(P0.05)。

结论:与无创血壓监测方法相比,持续有创血压监测PICU危重患儿的血压更加准确有效,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有创血压监测;无创血压监测;危重患儿;护理有创血压监测是将动脉导管置入动脉内直接测量动脉内血压的方法[1],这种方法能够反映危重患儿每一个心动周期的血压变化,对患儿损伤小,能持续动态地监测血压变化,且不受传统袖带测量血压时袖带宽度、位置、松紧度的影响,在急救状态下,为危重患儿救治及护理提供了可靠信息[2]。

目前临床上使用有无创血压监测及持续有创血压监测两种方法,笔者将两种方法进行综合性对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7年5月-2018年5月PICU病区收治危重患儿100例,随机分有创血压监测组(对照组)和无创血压监测组(观察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1 - 10岁,平均(5±0.3)岁;原发疾病包括重症肺炎15例,重症脑炎15例,腹泻中度脱水10例,高血压10例。

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l-12岁,平均(8±0.5)岁;原发疾病包括重症肺炎15例,重症脑炎15例,重症胰腺炎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高血压10例。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原发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均需要监测血压变化。

方法:①用物准备:多参数心电监护仪、24 C安全型留置针、肝素帽、一次性使用有创压力传感器、5-IOU肝素盐水/生理盐水、无菌治疗巾、无创血压监测袖带(婴儿、幼儿、成人)。

有创血压监测及护理

有创血压监测及护理

(d)穿刺:浅入法
• 见血后压低角度,再进1~2mm。
(e)置管
• 抽出针芯,捻转同时推进外套管。注意: 不能有阻力,必须套管尾端有血畅流出。
(f)连接
拔出针芯前压迫血管原断,松开后见血 畅流出则边冲连接。
(g)固定
• 局部再次消毒后无菌敷料贴覆,胶 布固定。
(f)调试监护仪
四,注意事项
(2)操作步骤(a)固定位置
(b)消毒麻醉
建议对于清醒病人最好麻醉,采用 细针(1ml注射器),麻醉部位包括 进针点皮丘和动脉周围侵润;
(c)定位,确定穿刺点
• 左手中指触摸波动处,食指远端轻 亲牵拉皮肤,穿刺点在波动最清楚 远端0.5cm处;
(d)穿刺:穿透法
• 见血后继续进针,拔出针芯,缓慢退套管, 见血后放低角度置入针芯,置入套管
• 直接测压所得数值较无创血压为高 (5~20mmHg);
• 预先定标零点,换能器水平在第四 肋间平腋中线;
• 测压通路保持通畅,不能有任何气 泡和凝血块,最好持续冲洗,条件 不行则2小时冲洗一次;
• 测压装置的要求无菌。
五 并发症与处理
1 血栓形成
• 桡动脉20%~50%,留置20小时为25%。20~40 小时为50%;
迫并举高上肢10分钟,凝血功能障碍者延长至 20分钟,然后加压包扎30分钟。
4 感染
• 最多见的并发症; • 感染分局部和全身,局部感染最常见为表皮葡萄
球菌,超过一周的留管感染率可上升至14%,故 留管一般不超过3~4天,最长一周; • 防治措施:强化无菌操作、加强局部无菌护理、 发现以下情况立即拔管并行导管培养 (1)局部变色、疼痛、脓液形成, (2)败血症表现。
2,用物准备

有创血压监测护理并发症及预防.

有创血压监测护理并发症及预防.
平齐于第四肋间腋 中线水平,即相当 肝素液持续滴 注,压力应在 300mmHg,滴 速在3ml/h
PART 03
第三部分
IBP的护理
护理要点
动脉测压管的各个接头连接
处要旋紧,防止脱开或渗漏,
01
并置于无菌治疗巾内
为保证动脉测压管的通畅应 用1%肝素盐水定时冲洗,加
置管处若有 血肿,严禁揉 擦,将患肢抬 高,观察末梢 循环
对仍有动态 血压监测要 求的患者,则
于另一肢体 重新置管
局部感染的预防
严格执行
无菌操作 技术,局部 严格消毒
保证动脉测压管 无菌,保持创面清 洁,穿刺部位用碘 酒`酒精消毒,并用 无菌透明部位贴 膜覆盖,防止污染
留置期间每天 更换穿刺处敷 料和冲洗管道, 如有渗血要随 时更换敷料
患者在应用血管活性药 物时可及早发现动脉压 的突然变化
反复采集动脉血气标本 减少患者痛苦
Ø 费用较高
Ø 动脉穿刺相关性 并发症
a.出血,血肿。 b.血栓形成,气体栓塞,
动脉栓塞。 c.动静脉瘘。 d.感染。
IBP适应症
各类危重患者和复杂大 手术及有大出血的手术
适应症
心肺复苏术后的患者
低温治疗或需控制性降压的 手术
目录
第一
部分
IBP的定义、原理及方法
第二
部分
经皮桡动脉置管术
第三
部分
IBP的护理
第四
部分
IBP的并发症及预防
PART 01
第一部分
IBP的定义、原理及方法
NIBP Non-invasive masurement of Blood Pressure
Ø 在日常治疗护理活动中,常规应用无创动脉血压(NIBP)监测,对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生理参数,然而对血流动力 学不稳定的危重病患者,NIBP存在一定的限制,无创血压可能提供 不可靠的、较高的血压值,而有创血压监测能准确的反映病人的血压 状态,必须进行有创动脉血压(IBP)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其他少见恶性并发症: 远端肢体缺血
• 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其他如血管痉挛及局部 长时间包扎过紧等也可引起。
预防措施:
① 桡动脉置管前行ALLEN试验 ② 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壁损伤 ③ 选择适当的穿刺针 ④ 观察远端手指的颜色及温度 ⑤ 切勿环形包扎或包扎过紧
谢谢!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循环功能稳定后,及早拔出。
2、栓塞
• 栓子来源于导管尖端的血块、误入气泡或颗粒
• 栓塞可出现动脉供血远端坏死,故应引起重视
防治措施:
① 输液加压袋压力在300mmHg,保证生理盐水 持续2ml/h冲洗。
② 每次经测压管抽取动脉血后,均应立即用盐水 进行快速冲洗,以防凝血。
③ 管道内如有血块堵塞时应及时予以抽出,切勿 将血块推入,以防发生动脉栓塞。
有创动脉血压 (IBP)
义 • 二、适应症及禁忌症 • 三、优点 • 四、所需设备及测量方法 • 五、置入部位 • 六、波形分析 • 七、临床护理 • 八、并发症监护
学习目标
了解IBP的相关知识 熟悉IBP置管的物品准备与配合 掌握置管后护理要点
一、定义
• 是将动脉导管置入动脉内直接 测量动脉内血压的方法。(正 常情况下有创动脉血压比无创 血压高2-8mmHg,危重病人可 高10-30mmHg.)
6
六、动脉内压力图形的识 别与分析
• 正常动脉压力波形:正常动脉压力波 分为升支、降支和重搏波。升支表示 心室快速射血进入主动脉,至顶峰为 收缩压,正常值为100-140mmHg;降 支表示血液经大动脉流向外周,当心 室内压力低于主动脉时,主动脉瓣关 闭与大动脉弹性回缩同时形成重搏波。 之后动脉内压力继续下降至最低点, 为舒张压,正常达60-90mmHg. 。
预防措施:
① 所需用物必须经灭菌处理,置管操作应在严格 的无菌技术下进行。
② 置管过程应加强无菌技术管理。
③ 加强临床监测,每日监测体温4次,查血象1次。 如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应及时寻找感染源。必 要时,取创面物培养或做血培养以协助诊断, 并合理应用抗生素。
④ 置管时间一般不应超过7d,一旦发现感染迹象 应立即拔除导管。
3、出血
• 穿刺、监护、拔管后均可发生 • 大动脉出血机率明显高于桡动脉和足背动脉
• 凝血功能障碍、动脉硬化增加出血机率,严重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禁止穿刺
防治措施:
① 提高穿刺技巧、固定妥善、拔管后压迫并举高 上肢10分钟。
② 凝血功能障碍者延长至20分钟,然后加压包扎 30分钟。
4、感染
• 与留管时间、无菌操作、护理、穿刺部位等密 切相关;严重者也可引起血液感染
测量方法
• 动脉导管插入后, 将其尾部通过压 力延长管与换能 器相连,通过特 定的导线连到具 有压力测定功能 的电子监护仪上。 换能器应放在腋 中线第四肋间水 平,测压前先与 大气相通,调定 零点。
五、置入的部位
经皮桡动脉穿刺术:
ALLEN试验:检查桡动脉与尺动脉完整性
操作 过程
将患者受测 的前臂抬高,术者
七、临床护理要点
八、并发症监护
1、血栓形成
• 取决于置管时间、导管粗细、材料、是否反复 穿刺、是否固定通畅有关
防治措施:
① 行ALLEN试验、熟练穿刺、排尽空气、固定 良好、持续冲洗良好、发现缺血尽早拔出导管
② 管道内如有血块堵塞时应及时予以抽出,切勿将 血块推入,以防发生动脉栓塞。
③ 动脉置管时间长短与血栓形成呈正相关,患者
三、优点
1. 直接动脉压力监测为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 不受人工加压、袖带宽度及松紧度影响, 准确可靠,随时取值。
2. 可根据动脉波形变化来判断分析心肌的收 缩能力。
3. 患者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可及早发现动 脉压的突然变化。
4. 反复采集动脉血气标本减少患者痛苦。
四、所需设备及测量方法
• 包括:合适的动脉穿刺管、加压袋、压力换能 器、电子监护仪及导线、冲洗系统(NS500ml)、
二、适应症
➢ 各类危重患者和复杂大手术及有大出血的 手术
➢ 体外循环直视手术 ➢ 低温治疗或需控制性降压的手术 ➢ 严重低血压、休克 ➢ 需要反复采集动脉血标本 ➢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 ➢ 心肺复苏术后
禁忌症
➢ 穿刺部位或其附近存在感染 ➢ 凝血功能障碍 ➢ 血管患有血管疾病的病人 ➢ 手术操作涉及同一部位 ★ALLEN试验阳性者禁忌行桡动脉穿刺测压。
双手拇指分别触摸桡、尺动脉搏 动 后,嘱患者做 3 次握拳和放 松动作,接着压迫阻断桡、 尺
动脉血流至手部发白,松开尺动 脉压迫,观察手部转 红时间
结果
正常 5 ~ 7 s。0 ~ 7 s 表示血液循环良好, 8 ~ 15 s 为可疑,> 15 s 系供血不足,若 > 7 s 判断为阳性
1
2
3
4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