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历史英雄人物的成语故事之约法三章刘邦
刘邦的成语故事(精选5篇)

刘邦的成语故事(精选5篇)我眼中的刘邦高中作文篇一刘邦是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
秦二世时,他在沛县起兵,反抗暴秦统治,最终获得成功,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的封建王朝。
刘邦的功绩是无可非议的,但对于其人品历来被人看好的不多,即使刘邦功业得到极高推崇时,也只说他拯民于水火,而不对其整个人品加以推崇。
对刘邦的非难,或始于阮籍登广武展场时“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叹,到了《厚黑学》风行之后,刘邦简直成了人品不好的代名词,至今未有改观。
的确,刘邦在发迹之前,在沛县的种种行为都将他性格中的弱点暴露无遗,“不是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就相当于今天的街头混混,他甚至在定都建国之后,未央宫为父祝寿时还戏弄父亲,暴露出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足见其人品质低劣。
然而,这样一个品质低劣的人如何能成就如此伟大的功业,这着实让人怀疑。
其实,以上所述种种并非刘邦作为领导者的真正的品质,刘邦能成就如此功业,必定有伟大的人品作支撑。
刘邦曾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
刘邦极会笼络人心,其笼络手段又极为高明,他善于根据形势揣摩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史记载:刘邦入关后,项羽闻之,欲击之,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四十万大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上看,刘邦并无任何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地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
”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大将为之效力,岂一般手段所能至?毛泽东这样分析刘邦的胜利: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其实,刘邦最大的优点是他的“仁而爱人”,我认为这才是助他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论及刘邦的成功时,总会提到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宽厚大度等等,其实,这些优点都是从属于“仁而爱人”这一点而产生作用的。
与刘邦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刘邦有关的成语故事》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几个和刘邦有关的成语故事。
先来说说“约法三章”。
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后,为了取得民心,他向百姓宣布:“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意思是杀人的要处死,伤人的和偷盗的要依法治罪。
这就是“约法三章”,刘邦通过这个举动,让百姓们对他非常拥护。
再讲讲“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刘邦在汉中时,表面上派人修理栈道,迷惑项羽。
实际上,他暗中派韩信从陈仓出兵,一下子打了项羽一个措手不及。
同学们,从这些故事能看出刘邦的智慧和谋略。
《与刘邦有关的成语故事》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和刘邦有关的成语故事。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故事可有趣啦。
在鸿门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庄舞剑,想要趁机杀掉刘邦,也就是沛公。
还好刘邦在张良等人的帮助下,逃过了一劫。
还有“分我杯羹”。
刘邦和项羽打仗时,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威胁刘邦要把他父亲煮了。
刘邦却不在乎地说:“我们曾经结拜过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煮了他,请分我一杯肉汤。
”这可把项羽气坏啦。
小朋友们,刘邦的这些故事是不是很精彩?
《与刘邦有关的成语故事》
同学们,咱们再来说说几个刘邦的成语故事。
“筑坛拜将”说的是刘邦非常看重韩信的才能,专门设立坛场,用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解衣推食”是说刘邦对韩信关爱有加,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韩信穿,把自己的食物让给韩信吃。
从这些成语故事中,我们能看到刘邦在用人和处事方面的特点。
同学们,多了解这些历史故事,能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呢!。
成语故事:约法三章

成语故事:约法三章成语背景:约法三章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时期。
其意义是指制定简单的法律规则,以限制权利和明确责任,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保障。
故事情节:秦朝末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其中最强大的两支力量是刘邦和项羽。
在项羽的军队攻入秦都咸阳后,为了平息民愤,项羽宣布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并允许士兵掠夺三日,致使百姓遭受了极大的灾难。
此时,刘邦的谋士张良向刘邦建议,与其与项羽争锋相对,不如趁机占领咸阳,并提出约法三章的策略。
张良在给刘邦的计划中提出,刘邦进入咸阳后,首先要做的是与百姓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同时,张良强调,为了获得民心,要将这些法律落到实处,让百姓看到刘邦的军队是正义之师。
刘邦采纳了这个建议,并立即付诸行动。
当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后,他立即宣布了约法三章,并下令士兵不得扰民。
同时,刘邦还派人给百姓送去粮食和慰问品,让他们感受到了军队的关爱。
这些举措使得刘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赢得了民心,为他日后建立大汉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启示: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制定简明扼要的法律规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同时,领导者的明智决策和有远见的举措也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借鉴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
无论是国家治理、企业管理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明确规则和原则,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个人和团体的共同发展。
首先,约法三章的智慧告诉我们,制定明确的规则是保证公平和效率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法规的作用愈发凸显。
我们需要依靠法律来保护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秩序。
同时,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制定清晰、公正和可行的规章制度也是确保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其次,故事中的刘邦因采纳了张良的建议而获得民心。
这启示我们,在制定规则时需要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只有真正满足人民的需求,才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和认可。
总之,约法三章这个成语故事所蕴含的智慧对现代社会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沛公约法三章

沛公约法三章一、背景介绍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诸侯争霸,民众疲惫。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位名叫沛公的领袖,他凭借智谋和勇气,领导民众走向繁荣富强。
沛公,即刘邦,后来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
在他的统治下,国家逐渐走向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而在这个过程中,沛公与约法三章的故事流传千古。
二、沛公与约法三章的起源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7年,沛公刘邦率领部队攻占了咸阳。
在进入咸阳后,沛公面临着如何管理这座城市的挑战。
为了稳定局势,他听取了部下的建议,实行了约法三章。
三、约法三章的内容及其意义约法三章是指沛公在咸阳颁布的三条法律。
第一条是:“杀人者死。
”第二条是:“伤人及盗,抵罪。
”第三条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这三条法律简洁明了,体现了沛公治国理政的理念。
在当时,这种简约的法律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四、约法三章在历史中的影响约法三章的实行,使得咸阳乃至整个西汉初年的社会秩序得到了迅速恢复。
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
同时,约法三章也成为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一个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的许多皇帝和政权,都借鉴了约法三章的经验,制定了简洁明了的法律,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五、结语沛公与约法三章的故事,展示了古代一位英明的领导者如何运用智慧与勇气,在国家初创时期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
今天的我们,可以从这一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认识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领导者如何以人为本,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为民众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
刘邦项羽的历史故事精选

【导语】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之⼀,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且内容精确详细。
下⾯是分享的刘邦项⽻的历史故事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篇⼀】刘邦项⽻的历史故事精选:约法三章 汉⾼祖刘邦(公元前256年或前257年~前195年),字季,沛县丰乡(今江苏省丰县)⼈,曾做过亭长。
亭是县下⾯最⼩的⾏政单位,⼗⾥⼀亭。
有⼀次,刘邦押着⼀批民夫到骊⼭去,⼀路上民夫不断开⼩差,刘邦估计到达骊⼭时,这批民夫会逃跑完的。
⼀天夜⾥,他叫民夫们都吃饱饭,喝⾜酒,然后对⼤家说:“你们⼲脆都逃⾛吧,我也准备逃亡了!”说罢,把民夫全部放了。
有⼗⼏个壮丁看到刘邦如此仗义,不愿离开他,表⽰要跟他⼀块去逃亡。
他们⼀⾏⼈乘着⿊夜往前逃去。
⾛着,⾛着,前⽅探路的⼈突然跑了回来。
向刘邦报告说:“不好了,前⾯……路上……有……有⼀条⼤蛇!”刘邦此时已经醉醺醺的,他乘着酒性说:“壮⼠⾛路,怕什么蛇!”他拔出宝剑,壮着胆⼦,冲上去⼀剑把蛇砍成两段。
壮⼠们看到他如此勇敢,更加佩服他了。
后来,有⼈把刘邦斩蛇的事,加油添醋地编成⼀段迷信故事:刘邦斩蛇⾛了之后,有个⽼婆婆在死蛇旁边放声痛哭。
有⼈问她为什么哭。
她说:“我的⼉⼦被⼈杀了。
”⼜问:“你的⼉⼦被谁杀了?”她说:“我的⼉⼦是⽩帝的⼉⼦,他变成⼀条蛇,躺在路当中,结果被⾚帝的⼉⼦杀了。
我怎能不哭呢!”说完,⽼婆婆就不见了。
编造这个故事的⽬的是为了表⽰刘邦是“真龙天⼦”,以增加他的号召⼒,使⼈们更加拥护他。
陈胜、吴⼴在⼤泽乡起义的时候,许多郡县的⽼百姓纷纷响应。
刘邦的⽼朋友、在沛县当⽂书的萧何和当监狱官的曹参,打发刘邦的'连襟樊哙把逃亡在外的刘邦找了回来。
他们经过⼀番商量,杀了沛县县令,推举刘邦为沛公,在沛县起兵反秦。
刘邦根据“⽩帝、⾚帝”的故事,以⾚帝的⼉⼦⾃居,他树起书有“刘”字的⾚⾊旗帜,在沛县⼀带招兵买马,很快就拥有⼆三千⼈。
但是刘邦觉得⾃⼰⼒量不⾜,就带领⼈马投奔了项梁,开始和项梁并肩作战。
刘邦入关时约法三章的内容

刘邦入关时约法三章的内容
刘邦入关时约法三章的内容,是指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 206 年攻入秦朝首都咸阳后,为了稳定局势,争取民心,所制定的三条法律规定。
这三章内容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刘邦入关时约法三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 秦法残酷,悉除去之。
3. 与父兄入关者,复三年。
第一章规定了刑法,即杀人者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不能因为身份地位而豁免。
同时,对于伤害他人和盗窃等犯罪行为,也要依法惩处。
这一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章则是关于废除秦朝严苛法律的规定。
秦朝法律非常残酷,许多人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刘邦的这一章规定意味着给人民带来了希望,同时也为汉朝后来的立法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则是关于安抚民众的规定。
秦朝末年,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疾苦。
刘邦允许那些与父亲、兄弟一同入关的民众,免除三年的赋税和徭役。
这一政策有效地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为汉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刘邦入关时约法三章的内容,既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
人民的权益,又体现了刘邦的仁政思想。
沛公约法三章

沛公约法三章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背景介绍
二、沛公约法三章的内容
1.杀人者死
2.伤人及盗抵罪
三、沛公约法三章的意义
1.为汉朝法制打下基础
2.稳定社会秩序
正文
一、背景介绍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名叫沛公的英勇领袖,他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曾经制定了三条法律条款,被称为“沛公约法三章”。
沛公,即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他原本是沛县的一个小吏,后来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率众起义,成为了推翻暴秦的关键人物。
在攻占秦朝都城咸阳后,沛公为了安定民心,恢复社会秩序,便与当地百姓约定了三条法律。
二、沛公约法三章的内容
1.杀人者死:这一条款意味着,无论是谁,只要犯了杀人罪,都将受到死刑的惩罚。
这一法律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犯罪行为的强烈抵制。
2.伤人及盗抵罪:这条法律规定,伤害他人或者盗窃他人财物的行为,都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这样的法律设计旨在保护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三、沛公约法三章的意义
1.为汉朝法制打下基础:沛公约法三章是汉朝初期的重要法律,为后来的汉朝法制建设打下了基础。
这些法律条款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稳定社会秩序:在秦朝灭亡之后,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沛公通过制定这三条法律,使得社会秩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为汉朝的建立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刘邦约法三章是哪三章

刘邦约法三章是哪三章刘邦约法三章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事件,约法三章的内容也是简单明了。
那么约法三章是哪三章?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约法三章是哪三章,希望对你有帮助!约法三章是哪三章约法三章是哪三章一直是中国历史学者们研究探讨和分析的问题。
中国秦朝时期刘邦率领大军攻占关中地区,与秦朝各县百姓和英雄豪杰在关中城门下约法三章,废除原有秦朝残酷的制度,刘邦深得民心,这为刘邦建立汉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约法三章的故事也流传到后世。
约法三章是哪三章也成为后世争论的问题。
约法三章是哪三章呢?历史记载,第一章杀人者处死,即杀人者不再采取连坐制,而是独立个体承担责任,付出相应的生命代价。
第二章,伤人者治罪。
伤害别人后要按照被伤者的严重程度和伤人者的主观意向进行定罪处罚,不再连坐无辜百姓。
第三章,偷盗者治罪。
偷取别人家财产,盗窃他人物资者,要根据偷取的数量,盗窃的东西来进行定罪。
以上这三章就是刘邦与各县百姓、各路英雄豪杰在其攻入关内后约法三章的内容。
约法三章是哪三章这个问题,已经从史料中得到解决;约法三章后刘邦深得民心,最终取得胜利。
约法三章在此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二点:第一,约法三章在秦朝动乱、百姓深受秦朝残暴统治的情况下,减轻了制度上的处罚和减少了无辜受到牵连的情况,安抚了百姓情绪。
第二,约法三章也减少了英雄豪杰冲动起义的数量,只要其犯罪或者谋反,众人都不再盲目跟从,这对刘邦后期打天下是非常有益的。
刘邦和谁约法三章刘邦平民出身,秦末时带兵争夺天下,秦灭亡后建立了汉朝,发生在他身上的著名事件很多,其中约法三章的事件尤为著名,刘邦和谁约法三章也成为后世历史学家研究的细节之一。
刘邦和谁约法三章对刘邦最终取得胜利颇具意义,历史记载刘邦在攻破关中地区后,在城池下召集群众,与大家进行约法三章。
后期历史学者的研究过程中,将刘邦约法三章的对象划分为三类:一是平民百姓;二是英雄豪杰;三是有犯罪前科和犯罪意识的人。
其约法三章的内容简单明了,却影响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历史英雄人物的成语故事之约法三章刘邦
约法三章成语故事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
子婴
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
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
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
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
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
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
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
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
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拼音:yuè fǎ sān zhāng
【解释】: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
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
【示例】:我们很郑重地和工头~,什么时候交稿,什么时候看校,什么时候拼版。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