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轮复习 题型1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题型突破练 题型1 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题型1 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时间:15分钟满分:48分1.(2016·上海市普陀区高三模拟)在历史学习中,常会遇到“历史资料”与“历史观点”的区别。
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西班牙、葡萄牙率先开辟新航路B.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C.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D.罗斯福任总统实施影响后世的“新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理论的正确认识的能力。
C项属于对十月革命的评价,即“历史观点”,故本题应选C项;A、B、D三项均为历史史实,即“历史资料”,故与设问要求“属于历史观点的是”不符。
答案 C2.(2016·上海市崇明县高三二模历史试卷)“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余《文史通义》所为作也。
”这说明作者还主张( ) A.学术研究应当“经世致用”B.历史学家“三长”说C.要进行一场“史界革命”D.治史当“有资于治道”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
题目中的观点即清朝中期史学家章学诚希望通过对史书和史文的研究达到通晓史义的目的,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点,故本题应选A项;B项即唐朝史学家刘知几的观点,主张史学家应具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的能力。
与题目中的信息“有史识而未有史学”不符,故排除;C项最先由清末梁启超倡导,晚于章学诚生活的时代,故排除;D项即北宋司马光的观点,主张以史为鉴。
题目中未涉及,故排除。
答案 A3.(2016·青岛高三诊断)“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
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
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 )A.正确,因为符合社会史观B.正确,因为符合全球史观C.错误,因为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D.错误,因为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解析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材料中夸大了食物短缺所带来的后果,故C项符合题意。
高考历史(全国专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部分 史观、方法、题型 第1讲 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

第1讲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一史观的理解与运用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既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让命题专家和学生在解读和诠释历史时,都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
多元并存,相互争鸣,彼此宽容,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考命题的最佳视点。
[史观解读]1.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2.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相对封闭到开放,由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当今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方兴未艾。
3.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内容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4.文明史观: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秘笈一题型突破类别三新题型题型突破题型3创新型开放设问类1

题型3 创新型开放设问类 1.史料价值类题型分析史料价值,又称史料的学术价值,即历史材料对于历史探讨的价值。
该题型一般以材料形式出现,给出许多文物或者史书文献,据此推断当时历史发生了什么,历史是否真实。
该题型难度相对较大,须要具备肯定的分析实力基本分类(1)说明上述材料对探讨×××的史料价值;(2)如何相识×××史料的价值;(3)论证历史事实,说明理由;(4)进一步论证史实,还可以收集哪些史料1.明确史料的时空。
句式表达:×××史料反映×××时期或年头。
2.进行史料分类。
(1)按形态分:①文献史料;②实物史料;③口述史料。
(2)按学术价值分:①第一手史料(亲历);②其次手史料(非亲历)。
句式表达:×××史料选自××,属于×××类型史料。
3.史料探讨内容。
句式表达:史料反映×××,可用于探讨×××。
4.史料地位。
句式表达:具有肯定或很高的史料价值;具有较高的史学地位;可信度高或低;高度反映历史事实或更接近历史事实;对探讨×××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5.两则史料的相互关系。
(1)史学探讨方法:“二重证据法”。
(2)句式表达:综上所述,史料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状况,有利于×××。
(2024·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苏寺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山区村落。
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村原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
) 81年12月12日1天召开两委扩大会议会议起先由祁凤元汇报了县委召开农业责任制代表会议和真理问题补课会的精神。
赵桂枝传达了公社党委当前工作支配……82年3月23日1天探讨记录:……(4)当前几项工作时间如何支配?……2.抓致富:两委队长如何本人富,在(再)代(带)那(哪)一户的规划搞出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套餐训练 主题一 史学方法

主题一史学方法1.(2015年安徽文综,22)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
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
”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A.史学即史料学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治史所以明变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2.(2015年福建文综,13)如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
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3.(2015年北京文综,12)“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2015年浙江文综,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5.(2015上饶三模)《说文》:“檠,榜也……驰弓防损伤。
”直到2015年3月,秦兵马俑一号坑挖掘展出了檠木实物,才让史学界明了“檠”为何物。
下列叙述最恰当的是( )A.中国古籍记载完整B.秦考古有重大突破C.考古揭开“檠”面纱D.考古与史籍详解“檠”6.(2015石家庄二模)史学理论家刘知几认为,“夫有(史)学而无(史)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簸,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
下列选项属于史才的是( )A.孔子用春秋笔法暗贬郑庄公B.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研究秦律C.林则徐搜集当时各国的信息D.托克维尔对美国内战的预言7.(2015湖北合作学校联考)在历史学家科林伍德看来:历史中遗失最多的大概就是问题(question),历史人物往往把种种回答留下了(这便是文物、文献),却将自己内心中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自己还没有能力回答的问题带进了坟墓。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题型分类练 训练3 史学研究方法类

训练3 史学研究方法类1.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元明时期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B.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D.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答案 C解析从宋元以来,儒家思想逐渐得到强化,到明清时期变得僵化,反映在题干中就是“从尊曹魏为正统到尊蜀汉为正统的变化”,说明社会主流的思想影响到了文学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故C项正确。
2.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今天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这反映出( )A.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C.今人评价比古人评价更准确D.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为客观答案 B解析不同历史时代的评价不同说明历史解释有主观性,故A项错误;当时和今天评价不同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故B项正确;两种评价体现不了哪个更准确,故C项错误;两种不同的事物说明不了哪个更客观,故D项错误。
3.(2018·泰兴联考)2004年发掘了隋朝国家粮库“回洛仓”遗址,现已探明翔实仓窑布局,仓窑数量约710座,专家说本次考古发现,直接推翻了古人多本历史文献的记载。
这说明( )A.年代久远使历史事实难以明确B.印证历史的重要方式是专家推论C.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D.历史文献史料的记载没有可信度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考古发掘探明翔实仓窑布局,推翻了历史文献的记述是因为考古发现是原始史料,比历史文献更具说服力,因此材料说明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故C项正确。
4.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行省打破山川形便,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环境之险。
但清代学者储大文认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对上述两种观点,下列认识最为合理的是( )A.两种观点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评价标准方法不同则结论不同C.两种观点都具有主观性,无参考价值D.均为第二手史料须考古学支持答案 B解析题干中两种观点虽然不同,但都是依据相关史实得出的结论,所以其结论可以成立,故A项错误;题干中两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行省制度,所以其结论不同,故B项正确;两种观点都是依据相关史实得出的结论,所以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两种观点并不能看出其就是第二手史料,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史观教学

现(近)代化史观
4. 现代化模式
(1)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 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和外源型现代化模式 (2)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 市场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
(3)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
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其中,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 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从社会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结构和进程,注重分 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 题等。社会史观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 “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 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2.特点
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 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 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 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不一样的史观,不一样的解读
不一样的史观,不一样的解读
高考链接
【2012山东文综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 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不一样的史观,不一样的解读
史观解读
全球(整体)史观
不一样的史观,不一样的解读
史观解读
4.备考点拨
文明史观
(1)不同文明时代的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明。 (2)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时期文明的纵向整合。如中国的政治 文明发展历程;西欧的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等。 (3)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文明的横向整合。如古希腊与古罗 马政治文明的比较、古代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比较、 17~18世纪中国明清民主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等。 (4)同一时期同一国家或地区内部的三种文明间的整合。如中国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等。 (5)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之间文明发展演变历程的比较。如古 今中外政治文明的演变历程、古今中外经济发展模式及特点、 古今中外思想演变历程等。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新方略通用版 题型1 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含答案解析)

事实,D项错误。
答案:A2.[2019·遵义市高三二模]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中认为:“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该观点属于() A.全球史观B.文明史观C.现代化史观D.革命史观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可以看出材料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文明史观,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新航路开辟对整体世界的影响,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新航路开辟对现代化的影响,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阶级斗争,故D项排除。
答案:B3.[2019·唐山市高三二模]有学者认为:“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
……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领域,只有引发制度变革的进步行动,才称得上真正的革命。
”他的这一观点立足于()A.革命史观B.唯物史观C.社会史观D.近代化史观解析:从材料中“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领域,只有引发制度变革的进步行动,才称得上真正的革命”可以看出,该学者批评义和团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负面作用,提出近代化道路的正确方向,属于近代化史观。
故答案为D项。
A、B、C三项,根据所学可知,革命史观强调阶级对立、斗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史观重在以普通人生活的变迁折射历史的进步表现。
以上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D4.[2019·芜湖市高三模拟]有学者提出“研究世界历史就如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他在此处所强调的史学观点是()A.唯物史观B.全球史观C.文明史观D.现代化史观解析:唯物史观就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的发展,最主要的理论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突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由材料“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强调研究世界历史要高屋建瓴,对历史进行“整体的”研究,用全球史观去研究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和国家的角度,故选B项;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题型1 史观和史学研究方法(共26张PPT)

1922 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 表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阶
D.
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 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
解析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世界上最早成文法是《汉 谟拉比法典》,故 A 项错误;海外贸易税是对外贸易繁荣的表现,而史实只是 叙述宋元时期商业繁荣,没有提及海外贸易情况,不能得出该结论,故 B 项错 误;史实中梁启超主张变法,不是主张君主立宪制,故 C 项错误;从史料“中 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说明中共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 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故 D 项正确。
答案 A
4.(2019·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二模)“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从此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穷凶极恶地发动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战争,迫
使清政府妥协就范,把中国一步一步地推入半殖民地的深渊”。这一认识
() A.违逆历史事实 C.夸大历史影响
B.符合唯物史观 D.强调民族抗争
解析 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等 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 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 度大大加深了;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列强通过《辛丑条约》进一 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 廷”。由此可见,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强签不平等条约,把中国一步一步地推 入半殖民地的深渊,符合唯物史观,故选 B。上述认识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A 项;上述认识符合历史影响,排除 C 项;上述历史认识,突出列强侵略,没有 强调民族抗争,排除 D 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D
第18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9.(2019·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二模)有人说,对 1949 年以后中国史的研 究,应“少泡图书馆,多找普通的中国人交谈,他们每个人的嘴边都有一 部生动的中国史”。这里他强调的是,现代史研究中( )
A.应重视口述材料的丰富性和解释历史的多元性 B.相对口述史料,文献、实物史料几乎没有价值 C.图书馆里少有中国当代历史的文献档案等收藏 D.普通老百姓认识当代历史的能力超过史学专家
答案 C
第16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8.(2019·安徽省阜阳市高三一模)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内 这是世界上最早成文法的
A.
容
汇编
B.
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
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重要 财政来源
1896 年,梁启超在《变法通
A.新历史考证学丰富了历史研究视野 B.史料是新历史考证学的前提和灵魂 C.新史料运用是对清代考证之学的发展 D.历史观念变革赋予传统史料新价值
第7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解析 材料中“继承传统的新历史考证学”“都置于史料范围之内研 究”说明新的历史考证方法有利于历史研究视野的开阔,A 项正确;B 项强调 史料是新历史考证学的前提和灵魂,这样说过于绝对。因为材料说“新历史考 证学得益于‘四大新史料’相继发现及历史观念的深刻变革”,因此可以看出 新历史考证学与新史料以及历史观念都有关系,不能只说史料是前提与灵魂, B 项错误;新历史考证学是对清代考证之学的发展,而不是新史料运用,C 项 错误;新史学方法的进步并不等同于历史观念的变革,D 项错误。
答案 A
第9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4.(2019·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二模)“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从此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穷凶极恶地发动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战争,迫 使清政府妥协就范,把中国一步一步地推入半殖民地的深渊”。这一认识 ()
A.违逆历史事实 B.符合唯物史观 C.夸大历史影响 D.强调民族抗争
第4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1.(2019·安徽省六安市四模)商朝人多占卜,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 生活,包括祭祀、收成、征伐、天气、祸福、田猎、疾病以至于生育等, 几乎无事不卜;将所卜之事及应验情形记录在龟甲兽骨上,由此留下了珍 贵的甲骨卜辞。这反映出商朝时期( )
A.珍藏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B.形成了完整的史学体系 C.具有贯通古今的历史观点 D.编辑了最初的历史典籍
D.揭示出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唯物史观是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政治 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等,根据材料关键词“经 济生产”“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可知这一论断是唯物史观 的集中表述,故 A 项正确;材料是从经济和政治精神的角度论述,没有涉及到 阶级斗争,故 B 项错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制度,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第12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6.(2019·山西省大同市高三模拟)下图是晚清画报中的《明眸皓腕》, 描绘了女性在新式照明灯下尝试台球游戏的场景,令人看出上海的社会生 活。该图可以视为( )
A.图像史料 B.文字史料 C.历史概念 D.历史结论
第13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第19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高三模拟)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研 究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层出不穷, 而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 确的是( )
A.史学界完全摆脱“左”倾束缚 B.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C.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双百方针” D.导致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
答案 A
第14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7.(2019·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一模)“古代希腊的经济史研究在这 100 年 的争论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史料的基础扩大了,碑铭、考古与文献等 史料,新的理论与方法被综合运用于历史研究之中,不仅工商业的研究持 续受到重视,而且农业、土地制度、信用、交通、奴隶制等都得到深入研 究,一些老问题被从新的角度加以解释”。对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第1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第2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专项微测 第一部分 高考题型突破练
第3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题型1 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 时间:15分钟 满分:48分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解析 据材料晚清画报中的《明眸皓腕》和图片中的信息“女性在新式照 明灯下尝试台球游戏的场景”可判断,A 项正确;据材料“晚清画报”可判断, 不是文字史料,B 项错误;据材料“描绘了女性在新式照明灯下尝试台球游戏 的场景”可知,它不是历史概念,C 项错误;据材料“晚清画报中的《明眸皓 腕》,……令人看出上海的社会生活”,它不是历史结论,D 项错误。
第5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解析 材料中“所卜之事及应验情形记录在龟甲兽骨上,由此留下了珍贵 的甲骨卜辞”表明商朝时期珍藏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故答案为 A 项。B 项, 材料未体现形成了完整的史学体系,排除;C 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具有贯 通古今的历史观点的结论,排除;D 项,材料只是表明商朝时期“留下了珍贵 的甲骨卜辞”,没有反映编辑历史典籍,排除。
第10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解析 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等 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 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 度大大加深了;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列强通过《辛丑条约》进一 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 廷”。由此可见,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强签不平等条约,把中国一步一步地推 入半殖民地的深渊,符合唯物史观,故选 B。上述认识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A 项;上述认识符合历史影响,排除 C 项;上述历史认识,突出列强侵略,没有 强调民族抗争,排除 D 项。
答案 A
第8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3.(2019·河南省六市高三一模)《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一历史时代
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
的基础”。这一论断( )
A.是对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
B.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答案 C
第21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11.(2019·福建省福州市高三模拟)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
不断升温,“国学热”成为历史研究的新热点;新世纪以来,生态环境不
断恶化,环境史又成了历史研究的新宠儿。这一状况说明( )
A.环境史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B.历史学科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
第20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解析 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学术界的繁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改 革开放新时期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并提出了“二为”方向,文学艺术创作再 现勃勃生机。故答案为 C 项。A 项,“完全摆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 项, 材料反映的是史学研究方面,属于学术问题,是“百家争鸣”的表现,不是“百 花齐放”的反映,排除;D 项,材料没有反映史学研究的趋势,排除。
C.
议》中提出“法者天下之公 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
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D.
1922 年,中共“二大”在宣 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 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 大要素。”
表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 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 要地位
第17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解析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世界上最早成文法是《汉 谟拉比法典》,故 A 项错误;海外贸易税是对外贸易繁荣的表现,而史实只是 叙述宋元时期商业繁荣,没有提及海外贸易情况,不能得出该结论,故 B 项错 误;史实中梁启超主张变法,不是主张君主立宪制,故 C 项错误;从史料“中 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说明中共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 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故 D 项正确。
答案 A
第6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2.(2019·江西省红色七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清代考证之学高度发达,形 成了“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广参互证,追根求源”的考证方法。继承传 统的新历史考证学得益于 20 世纪初年“四大新史料”(甲骨文、敦煌文书、 汉晋木简、明清档案)相继发现及历史观念的深刻变革,启发历史研究者由 以帝王将相为中心转向以社会生活演进为中心,从以往依靠古代文献资料 到利用“上自穹古之石史,下至昨今之新闻”,都置于史料范围之内研究。 这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