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评价---李鸿章

合集下载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

评价索引1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 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 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 全部努力了。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 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 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 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 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 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 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 罪盖棺犹未定;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乱 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订正一些最基本的历 史事实。 评价历史人物要分析历史人物成长的时代 和各种社会条件。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处理好个人和人民群众 的关系。 评价历史人物要具体地分析人物思想发展 的各个阶段。
东方俾斯麦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一生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 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 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 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 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 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著有《李文忠公全 集》。
李鸿章所签条约
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 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 日《天津条约》,同年6月《中法新约》;1895年4月中 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 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 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 联军《辛丑条约》等。与耆英、桂良、奕欣(此三人也 是公认的卖国贼)相比,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定不平 等条约最多的大臣。其中《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 《辛丑赔款》本为四亿五千万两,平均每名中国人赔款 一两,“卅九年还清, 年率四厘,母子利息”,共约十 亿两库平银。另加民间赔款二千多万两,以关税、盐税 作保。中国从此失去关税主权,国内工业倍受摧残。

人物评论之李鸿章

人物评论之李鸿章

二、外交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力保和局
早期思想:委曲周旋,但求外郭和好,内要自强。晚期思想:外须和戎, 内要自强。 思想建立在对当时清朝所遇“千古变局”的认识基础上,是对中 外实力对比后得出的结论。将内政外交紧密地联结。其寓意很清楚:第一, 内政是外交的基础,一个制度健全、秩序稳定、 经济繁荣和实力鼎盛的国家 系起来才有可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第二,外 交是内政的延长,一国政府之所以能够经常性地与其他国家保持联系,并从 其他国家的进步实况获得借鉴,或将不利的国际形势转变为有利的局面, 缔 结商约,发展贸易,都有赖于运用灵活而结构健全的外交。 “外须和戎”和“内须变法”二者相辅相承,构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外交事宜上,李鸿章清楚,如果一味求和,“平日必为外人所轻,临事只 有拱手听命”,因此,“应刻刻自强” 。而洋务运动是一次全面地学习西方 长技的运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 所以维持和局是不得已的妥协,是推行中国的近代化所必需的。因此,求和 便是为中国的自强运动争取时间,为“后日张本” 。即使暂时“稍损国体, 渐长寇志”,也是值得的。同时,他明白在近代化进程中,和西方国家比, 中国起步晚,基础差,阻力大,欲力图自强,亦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他 希望中国能有一个较长和平时期的国际环境, 以实现中国的自强。但和不是 目的,只是达到富国强兵的一种手段,关键是要变法自强。 古今时势不同, 必须力破成见,改弦更张,才能自强。
链接: 李鸿章被刺杀事件
1895年3月 24日下午,中日第三次会晤结束,李鸿章从 谈判地点“春帆楼”返回寓所的路上,突然遭到一个名叫 小山丰太郎的刺客开枪狙击。子弹:“中左颊骨,血流不 止。子未出,登时晕绝。”医生们经过会诊,一致认为应 该立即为李鸿章做手术,取出子弹,并且静养多日,不能 操劳。李鸿章听说却不同意做手术:“国步艰难,和局之 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死生有命,我宁死 无割!” 1895年3月28日,陆奥宗光外相听闻此事亲自到中国代 表住地,在李鸿章病榻前面致无条件停战照会,规定自即 日起停战三个星期,但停战范围不包括台湾、澎湖。中方 力争须全面停战,却被日方拒绝。

历史人物评说——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说——李鸿章

• 1895月中日《马关条约》 • 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 • 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租借胶澳(青岛)、修筑胶济铁路及开发沿线矿 藏)
• 同年中日《辽南条约》 • 同年6月《中俄密约》 • 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 约》 • 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正面评价
• 李鸿章正面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 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 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 求。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 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 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 之遇” ——梁启超
简介
•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 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 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 清军政重臣。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 领导人之一,世人多尊称李中堂 。
主要成就 • 操练淮军、 •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 参与洋务运动 、 • 积极倡建近代海军、 • 建立北洋水师
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
• 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实际负责开 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
• 1862年,李鸿章与奕䜣、曾国藩在北 京设立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 1896年李鸿章访英(实为访美),受到热情款 待,李用手抓鸡,大家愕然,出于尊重,也学 样。从此,英国人吃鸡不必拘泥于刀叉。同时, 天天西餐使李无胃口。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 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扑 鼻香味使英国官员们馋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 菜?答曰杂碎。李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一 个个赞不绝口。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上就有了 “李鸿章杂碎”。 • 李鸿章作为一个中国使臣,在桀骜不驯的日不 落帝国人面前,没有卑躬屈膝,而是巧妙地宣 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

中外历史人物评析之李鸿章

中外历史人物评析之李鸿章

中外历史人物评析之李鸿章1307040124 吴燕彬法语1301 一、序言:说起清末的“卖国贼”、“千古罪人”,人们总会想到那个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只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这也是世人对他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李鸿章时,我们发现,他所处的那个封建旧社会和君主制度的尴尬时代就注定了他不能实现其理想抱负、施展个人才华的个人悲剧,这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众多。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这样的:“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国之大器,生不逢时。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功大于过的,他在中国经济和外交的现代化建设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二、人物简介: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

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他所开启的战争世界是企图将外国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而李鸿章看的世界比林则徐来得伟大。

他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深感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在于“贫穷”,得出“现富后强”的认知。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军也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三、生平事迹与功过1、创建淮军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太平军的攻击下,失去了整个长江下游的最后一支主力军。

李鸿章临危受命,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

再后来,它发展成为了清政府军队力量的后备支柱、清廷的国防军。

2、倡导洋务运动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利箭,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各行各业。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
“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但是他没有适应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而且绝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

近代历史人物评价800字

近代历史人物评价800字

近代历史人物评价800字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始于清
朝嘉庆年间,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虽然
他的人生经历跨越了许多朝代,但在他一生中,他对中国历史留下的
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

李鸿章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通晓外语,善于交际,
并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来为国家谋利益。

他在政治奉献方面的
成就有目共睹,作为一位实用主义者,他深知国家的当前所需,不仅
关注政治经济问题,更立志于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为民生献策,力
求改善国家的现状。

他在八国联军入侵时,也为国家尽了最大的力量,捍卫了国家的利益。

他的外交成就同样值得称赞,尤其是他的处理“香港问题”和
“台湾问题”的策略,让中国得到了海外文化和贸易的发展空间。

此外,他打通了与西方国家的联系,也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做出
了很大的贡献。

然而,与此同时,他也成为了一些人的批评对象。

有人认为他在
签订《马关条约》等一些对中国不利的条约时,太过快意,粗心大意,失去了对自己的骄傲和尊严。

但是,毫无疑问,他为国效力的决心和
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他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昌盛而奋斗终身,这种
决心和努力明显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总的来说,李鸿章是一个有着丰富才华和各种各样的社会经验的
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比较传奇,事业有高有低,但是他无愧于中国历
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功绩和成就将会被永久铭记。

2022年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3篇

2022年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3篇

2022年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3篇摘要:评论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以三七开、四六开等中间人物来进行评论,应全面具体的进行分析。

评价李鸿章也不能仅仅就以外交为据,就下定论,应全面看待其一生,对其为官、外交、洋务等方面进行深刻的了解后再具体客观地进行评定。

_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所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实行不下去了。

此时的__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二是争取民族生存和发展、积极学习西方,促进__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型。

李鸿章在领略到洋枪洋炮的厉害后,冲破重重阻力,开始了__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所以有人认为:李鸿章是__近代化的开拓者、奠基人李鸿章是向__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的主张明显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他倡导的洋务运动推动了__近代化的发展,在这方面来说对于清朝的发展是有功的。

李鸿章能在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看清历史发展的走向,并适时的做出相应的举措,所以堪称是一代杰出人物。

一、考察历史人物一生活动的全过程分析历史人物一生活动的全过程 , 弄清其思想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 , 对历史人物本身作历史考察 . 这是从历史人物自身成长的线索中考察他的思想行为归宿的基本方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伟人也是人,伟人也会犯错误,但是他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亦是不可以磨灭的。

每个人的一生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一生在不同的阶段所经历的事情也是不同的,所以其阅历也在不变变化,从而其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

所以评价一个人不能说只停留一个时间段,应该对历史人物进行宏观全面的认识再对其进行评价。

欧阳跃峰先生提出李鸿章既不是职业的外交家,也不是专职的外交官员,而是另有职责的地方官员。

李鸿章一生中从事外交活动的时间累计起来,也远不及他作为封疆大吏主持地方军政事务的时间多。

忽视其本身职权范围内的大量政务活动,而仅仅抓住临时派任的外交活动作为评价李鸿章的主要依据,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篇一: 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美国媒体评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日本媒体评李鸿章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

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

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

——蒋廷黻评李鸿章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袁世凯评李鸿章水浅而舟大也。

——毛泽东评李鸿章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首相俾斯麦齐名。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篇二: 怎样评价李鸿章的历史价值?李鸿章算是伟人吗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评价---李鸿章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屹立不倒,着实不易。

李鸿章却在内忧外患的近代做到了。

作为“常青树”,李鸿章以“做人更做事”的风格著称于世,然而世人对李鸿章却因为李鸿章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长期将“卖国贼”的帽子扣在李鸿章头上。

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这位备受争议的清末重臣的地位也逐渐获得一些较为公正的评价。

我们评价李鸿章,必须得从李鸿章的身份出发,李鸿章是晚期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士大夫。

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然而李鸿章还是较为开明的,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创办江南织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见中国的海防,筹划北洋水师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至于争议最多的对外战争极力妥协,压制爱国军民的反侵略热情,战后签订《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这确实是李鸿章一生最不光彩的地方之一,但这些不是李鸿章可以决定改变的,很难想在弱肉强食、强盗横行,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作为一个弱国的外交大臣如何能够取得平等的发言权,他背后更深刻的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我们评价李鸿章,不需要无聊地替他的失败去辨解,去掩饰,去粉刷添彩,也无需大动肝火地去无端指责他的失败,更无需很无聊地把他描写成为一个没事情就去逗弄八哥的人,没事就去取悦太后和皇上的人,没事就与小女人嘻嘻哈哈的人,没事就与翁同和在大殿上嚼舌头的人。

李鸿章有过错,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然而史实证明在北洋舰队在与日本海军血战的时候,防守大清国东北边境的清军却在一发不可收拾的逃跑,以致日军仅放了一排枪就度渡过了鸭绿江,然后长驱直下攻占金州,大连,旅顺,海城。

早在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就意思到现代化海军的重要性,他的这项政策遭到了传统的主张北方防御的国家战略者的攻击,李鸿章不得不顶着朝廷里大压力开始他的海防战略,他用心良苦地不仅大力发展海军,海防的基础设施,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教育现代海军人才,连后来的日本人也不得和认,中国海战之败,非败于人才,而是败于装备不足,由于众所周知的经费问题等问题,李鸿章的现代化海军战略最终失败。

在日本大举侵入中国,水陆两线作战清军全部溃败,军晌缺乏,国家危亡之际。

北京城内歌声悠扬,鼓乐冲天,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

总管太监李莲英下令,这段时间内凡可能令老佛爷不高兴的事一律不准奏报,就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太后的挥霍无度。

甲午战败,国人纷纷将责任集中于北洋海军的统帅——李鸿章一人身上。

其实李鸿章看到自已倾力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心中滋味可想而知。

“平壤之败,李相痛哭流涕,彻夜不寐”,“旅顺失守,愤不欲生”。

李鸿章受命赶赴到北京,赴日前夕李鸿章上折道:“我会审时度势,尽全力同日人争辩”,商定一个最为可行的条约。

所做一切,只要有利于国家,我甘心承受怨谤。

但弱国无外交,在外交上无论他如何绞尽脑汁,总逃不脱受制于列强的命运。

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李鸿章的远行:“炮口勒逼之下的委曲求和既是难事,又是污名。

但面对…日人方图远略,举倾国之师,逼
我和款,所索即奢,且不愿遽和‟的局面,却没有一个人愿为天下作计,分担难事和污名。

…诸人相对默默‟正写出了当初一腔义愤和如今一腔和心的对比。

若以这些人作为所衬的景观,李鸿章的白发远行的伶仃身形确乎显出挺拔和刚毅。


1901年7月25日,李鸿章拖着衰朽的躯体为签订《辛丑条约》竭尽心力,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带着未竟的志愿须臾气绝。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他是个失败者。

他未能使中国走向富裕与强大,甚至到死也没见到独立自主的中国。

他无法逃脱时代套在他思想上的枷锁,这也是近代中国人的特殊心态。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了近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衰败的封建主义不能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对抗所造成的结果。

在这样的历史里的关键人物李鸿章注定了他悲剧人生。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曾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是中国的文人与官吏。

有中国文人与官吏的主要特征与缺陷,也有中国人的骨气,智慧,胆略,见识。

我们应该把他做为中国人的一部份,去理解他,去批评他,去赞扬他,也要去爱护他,纪念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