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求雨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林则徐求雨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林则徐求雨林则徐求雨教材说明〔解题〕本文是一篇写历史名人林则徐为官清廉的故事。
文章记叙了林则徐巧妙地制伏手下官吏为百姓募钱购粮的事,赞扬了林则徐关心百姓、惩治腐败、清正廉洁的品格与足智多谋的办事谋略。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
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人。
嘉庆十六年中进士。
他有政治远见,关心国家前途与百姓疾苦。
任东河河道总督时曾修治黄河,任江苏巡抚时又修白茆、浏河等水利工程。
1838年在湖广总督任内,禁止鸦片,成效卓著,是禁烟派代表人物。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严密设防,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
因受投降派诬陷被革职,赴浙江筹划海防,不久充军x疆。
后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因病辞职回原籍。
1850年起任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在途中病故于潮州普宁县。
著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等。
文题《林则徐求雨》是一个主谓词组,点明主人公和事件,概括了本文主要内容。
“求雨”,请求上天降雨解旱。
过去,受迷信思想影响,遇久旱不下雨,人们认为是上天的惩罚,于是举行仪式,祈求上天怜悯降雨解旱。
〔结构分析〕本文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大旱之年,林则徐向官员募钱买米赈灾,官员不肯捐钱。
这是林则徐“求雨”的原因,提出了捐钱买米这个问题。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林则徐率众官员设坛求雨。
这是林则徐“求雨”的过程,实际上是捐钱买米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这部分是本文重点,反映林则徐处理问题的高超艺术。
先对官员提出求雨前的要求:沐浴吃素,诚心诚意。
再让众官在烈日下暴晒。
接着让众官饮茶引发呕吐,检验呕吐物。
最后揭露众官只知享受,不关心百姓疾苦的丑行。
可见,林则徐“求雨”实际是为百姓募钱。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写众官又惭愧又害怕,愿意捐钱。
这是林则徐“求雨”的结果,捐钱买米这个问题得以解决。
〔语意理解〕“林则徐看了,心里十分着急,就命令官员捐钱买米,平价卖给百姓。
林则徐求雨

3、求雨的结果怎样?
官员们听了,又惭愧又害怕,担心总 督处罚他们,于是都赶快表示,愿意 捐出钱来购买粮食,平价卖给百姓。
4、你认为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真是个关心百姓、清正廉洁的好官呀!
林则徐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了。城门边 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观看。有人大声读 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照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 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 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 呵呵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 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 “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 6月3日那天,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 敲锣打鼓,起劲地耍着狮子舞着龙;孩子们用竹竿挑 着一串串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 流,从四面八方向虎门滩涌去。
2、在求雨的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
设坛求雨,两天内必须沐浴吃素,诚心诚意。
这时,烈日当空,酷热异常,广场上既无东西 遮挡又无茶水供应,官员们都觉得难受极了。 大约坐了三炷(zhù)香的工夫,林则徐说: “茶水不能不喝一点。”于是吩咐差役把茶缸 抬了来,自己先喝,然后依次让大家喝。官员 们都痛饮一番。
求雨:请求上天降雨解旱。过去, 受迷信思想影响,遇久旱不下雨, 人们认为是上天的惩罚,于是举 行仪式,祈求上天怜悯降雨解旱。
自学提示一
1、自由出声读文,读准字音,把课文 读通读顺。
2、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考
某日
心肠
考 你
祈祷
肆虐
焚香
荤腥
三炷香
面黄肌瘦
呕吐
诚心诚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传说典故:林则徐苏州求雨

苏州⼈都晓得“钱笃笤求⾬”的故事,古时候苏州⼈求⾬的地点设在⽞妙观,连当年在苏州做官的林则徐⼤⼈也在⽞妙观“求”过⾬呢。
说是在清朝道光⼗⼆年夏季,苏州⼜逢⼤旱,⽴了秋,还是烈⽇⾼照,万⾥⽆云,眼见⽥⾥庄稼纷纷⼲死,⽼百姓受饥挨饿,⾝为江南巡抚的林则徐⾮常焦急。
⽼天不帮忙,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饿死啊。
于是他请来苏州地⽅上的达官⼠绅,请他们捐⼀些”⼀些银⼦出来,在苏州设⼏处“平粜”点,让⽼百姓能喝⼀点粥。
但是⼩⽓的⼠绅们纷纷哭穷,都不肯出钱,于是“平粜”之事也就只好再说了。
林则徐这招不⾏,便动了另外⼀个脑筋,他对外宣布:⼋⽉初⼀、初⼆、初三三天,由他带领地⽅官吏并地⽅上所有⼠绅,到⽞妙观求⾬,祈求⽼天赐⾬于⽼百姓。
初三那天,⽞妙观露台上道⼠们铺满了芦席,⼠绅们跟着林则徐依次在席上坐下,求起⾬来。
秋天的太阳毒辣辣地照着,半天下来,那帮⼠绅们已个个⼝⼲⾆燥,饥渴难忍――他们⼏时受过这份罪来?但他们看到林则徐⼤⼈正襟危坐,⼀副严肃的样⼦,⼜不敢开溜,只能坐着。
快到正午时分,衙役前来向林则徐⼤声禀报:西津桥送来了⼀碗灾情⽔,请各位⽼爷尝尝。
林则徐马上拿起杯⼦喝了中杯,⼠绅们也跟着喝起来。
这西津桥本是⽔乡苏州河最密之处,但由于连⽇⼲旱,那⾥的河⽔也变成了泥⽔,这样原对于平时养尊处优的⼠绅们来说,简直如苦药⼀般难吃,但没有办法,林⼤⼈也喝了,他们只能硬着头⽪喝。
有的⼠绅泥浆⽔⼀喝下去马上便吐了,连隔夜吃的酒⾁都连带吐了出来。
林则徐等的就是这个,见时机已到,⽴刻将脸⼀板,喝道:“我在发求⾬告⽰时就讲清楚的,为民求⾬要⼼诚,所以必须斋戒三天,你们吐出来的是什么?我要把今天这事奏明皇上,看皇上怎么发落你们!”公然破坏求⾬救民之举,那可是要杀头的,⼠绅们这才发现事情不妙,慌忙跪成⼀⽚,求林⼤⼈开恩,并⾃愿捐粮捐物捐钱,帮助⽼百姓度过旱灾。
林则徐“导演”这场⽞妙观求⾬戏,⽬的就是这个,于是“开恩”宣布不上报此事,只要⼠绅们捐出钱来。
林则徐求雨【第1课时】

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D ) (3)我们应该做一个正直、勇敢、疾﹒恶如仇的人。( C ) (4)王奶奶操劳了一辈子,最终积劳成疾﹒。( A )
3.我能根据括号内的意思,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成语。 (1)米价不断上涨,老百姓没有钱买米,饿得
___面__黄__肌__瘦___(脸色发黄,肌肤消瘦)。 (2)有些官员平时____养__尊__处__优__(生活在尊贵、优裕的环
林则徐是清朝末年的政治家,他一生 为官清廉,忧国忧民,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 清官。本文题目是“林则徐求雨”,那么你 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林则徐为什么求雨? 他又是怎样求雨的呢?最终他求到雨了吗? 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看个究 竟吧!
林则徐求雨
字词精讲 初读感知 当堂检测
1.认识10个生字;正确读写“祈祷、肆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重点)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粗劣:粗糙低劣。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造句:洪水肆虐,淹没了许多农田与村庄。
面黄肌瘦:脸色发黄,肌肤消瘦。形容营养不良或有 病的样子。
诚心诚意:心意很真诚。 养尊处优:处于尊贵的地位,过着优裕的生活。 山珍海味:指山里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多指
说一说林则徐求雨的原因。
旱情严重,米价上涨,百姓挨饿,但是官 员都不捐钱给百姓买米,都说自己没钱。
本文通过描写林则徐巧施“求雨”之计帮 助百姓的事,赞扬了林则徐关心百姓、惩治腐 败、清正廉洁的品格与足智多谋的办事谋略。
1.我能用“____”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某(mǎo mǒu)日,等到焚﹒(fén fěn)香祈﹒(qí jīn)祷﹒ (tāo dǎo)完毕,就把芦席铺﹒(pū pù)在地上,林则徐 让官员依次坐了下来。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林则徐求雨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林则徐求雨林则徐求雨教材说明〔解题〕本文是一篇写历史名人林则徐为官清廉的故事。
文章记叙了林则徐巧妙地制伏手下官吏为百姓募钱购粮的事,赞扬了林则徐关心百姓、惩治腐败、清正廉洁的品格与足智多谋的办事谋略。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
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人。
嘉庆十六年中进士。
他有政治远见,关心国家前途与百姓疾苦。
任东河河道总督时曾修治黄河,任江苏巡抚时又修白茆、浏河等水利工程。
1838年在湖广总督任内,禁止鸦片,成效卓著,是禁烟派代表人物。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严密设防,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
因受投降派诬陷被革职,赴浙江筹划海防,不久充军x疆。
后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因病辞职回原籍。
1850年起任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在途中病故于潮州普宁县。
著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等。
文题《林则徐求雨》是一个主谓词组,点明主人公和事件,概括了本文主要内容。
“求雨”,请求上天降雨解旱。
过去,受迷信思想影响,遇久旱不下雨,人们认为是上天的惩罚,于是举行仪式,祈求上天怜悯降雨解旱。
〔结构分析〕本文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大旱之年,林则徐向官员募钱买米赈灾,官员不肯捐钱。
这是林则徐“求雨”的原因,提出了捐钱买米这个问题。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林则徐率众官员设坛求雨。
这是林则徐“求雨”的过程,实际上是捐钱买米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这部分是本文重点,反映林则徐处理问题的高超艺术。
先对官员提出求雨前的要求:沐浴吃素,诚心诚意。
再让众官在烈日下暴晒。
接着让众官饮茶引发呕吐,检验呕吐物。
最后揭露众官只知享受,不关心百姓疾苦的丑行。
可见,林则徐“求雨”实际是为百姓募钱。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写众官又惭愧又害怕,愿意捐钱。
这是林则徐“求雨”的结果,捐钱买米这个问题得以解决。
〔语意理解〕“林则徐看了,心里十分着急,就命令官员捐钱买米,平价卖给百姓。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林则徐求雨【第2课时】》课件

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
朋友,听到母亲哀痛的哭骂没有?是的,是的,母亲骂得对,十分 对!我们不能怪母亲好哭,只怪我们之中出了败类,自己压抑自己, 眼睁睁地望着我们这位挺慈祥美丽的母亲,受着许多无谓的屈辱和 残暴的蹂躏!这真是我们做孩子们的不是了,简直连一位母亲都爱 护不住了! 朋友,从崩溃毁灭中,救出中国来,从帝国主义恶魔生吞活剥 下,救出我们垂死的母亲来,这是刻不容缓的了。但是,到底怎样 去救呢?我想,欲求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决不是哀告、跪求、哭 泣所能济事,而是唤起全国民众起来斗争,都手执武器,去与帝国 主义进行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将他们打出中国去,这才是中国唯 一的出路,也是我们救母亲的唯一方法,你们说对不对呢?
3.因为旱情肆虐( nüè ),林则徐要求某( mǒu )日设坛 ﹒ ﹒ 求雨。
二、选字填空。 楚 呕 祈 焚 析
(
焚 )香 呕 )吐
清(
( ( 规(
楚) 欧 )洲 祈 )求 律)
欧 (
分(
析
)
肆
律 放(
肆 )
三、词语加油站。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诚心诚意 )地求雨 荤腥的( 粗劣的( 饿得( 山珍海味 ) 野菜 )
滋味”意思是让官员体验一下百姓的生活。可见“求雨”
不过是林则徐募捐赈灾的手段,为让众官员毫无觉察地 自愿捐钱。
林则徐很严肃地说:“今天我们诚心诚意地求雨,是
为老百姓请求上天解除疾苦,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干呢?看
来天公如此肆虐,旱得这么厉害,全是你们这些人把百姓 的生命当儿戏,造成的恶果啊!” 语言描写
语教科语文四年级下册 林则徐求雨(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

《林则徐求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林则徐求雨的故事,了解林则徐是历史上一位治官有方、谋略灵活、忧民爱民且廉洁清正的好官。
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从小要做一个正气凛然、光明磊落的人。
2、对本课所讲的故事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认识到林则徐所想的好计策的绝妙之处。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要求训的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林则徐“求雨之意不在雨”这个用意的妙处在。
2、弄清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1、解题
本文是一篇写历史名人林则徐为官清廉的故事。
故事记叙了林则徐巧妙地制伏手下官吏,为百姓募钱购粮的事,赞扬了他关心百姓、惩治腐败、清正廉洁的品格和足智多谋的办事谋略。
2、导入
(1)老师讲虎门销烟的故事,让学生说一说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板书课题,学生提出问题。
3、读课文,回答问题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训练学生默读、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读书后交流以下问题:
A、林则徐为什么要去求雨?
B、在求雨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
C、通过读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D、你认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了解他设坛求雨是为了达到让官员为百姓捐助这一目的。
)
4、举办故事会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讲述这个小故事。
先自己练习,然后同桌讲一讲,最后全班交流。
5、检查认读生字
6、课外延伸林则徐是这样一个让人敬佩的人物,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新乐市XX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林则徐求雨教学设计教科版

《林则徐求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林则徐求雨的故事,了解林则徐是历史上一们治官有方、谋略灵活、忧民爱民且廉洁清正的好官。
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从小要做一个正气凛然、光明磊落的人。
2.对本课所讲的故事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认识到林则徐所想的好计策的绝妙之处。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1.体会林则徐“求雨之意不在雨”这个用意的妙处在.2.弄清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教学过程]1.解题本文是一篇写历史名人林则徐为官清廉的故事。
故事记叙了林则徐巧妙地制伏手下官吏,为百姓募钱购粮的事,赞扬了他关心百姓、惩治腐败、清正廉洁的品格和足智多谋的办事谋略.2.导入(1)老师讲虎门销烟的故事,让学生说一说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板书课题,学生提出问题。
3.读课文,回答问题(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训练学生默读、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读书后交流以下问题:A、林则徐为什么要去求雨?B、在求雨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C、通过读故事,你有什么感受?D、你认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了解他设坛求雨是为了达到让官员为百姓捐助这一目的。
)4、举办故事会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讲述这个小故事。
先自己练习,然后同桌讲一讲,最后全班交流。
5、检查认读生字.6、课外延伸林则徐是这样一个让人敬佩的人物,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望天门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会写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则徐看了,心里十分着急,就命令官员捐 钱买米,平价卖给百姓。 (心急如焚)
可是官员们都说自己没有钱,结果没有一个 人肯捐献。(漠不关心)
官员们吐出来的都是荤腥的山珍海味。(欺压百姓) 只有林则徐吐出来的是粗劣的野菜和杂粮。
(为官清廉)
设坛求雨,两天内必须沐浴吃素,诚心诚意。
清正廉析人物的正面描写
“国舅,做官只为民,不为财,您 说要自首,现在看不是。”说完, 包拯大步走出国舅府,回去后秉公 处理。
结合对比的写作手法,揭示人物性格
起初,国舅还很不在乎,可当他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 包拯之后,嚣张的气陷马上不见踪影,跪在地上求饶。
敬仰。
求雨:请求上天降雨解旱。过去, 受迷信思想影响,遇久旱不下雨, 人们认为是上天的惩罚,于是举 行仪式,祈求上天怜悯降雨解旱。
自学提示一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把课文 读通读顺。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考你
某日 焚香 祈祷 三炷 呕吐 心肠 荤腥 肆虐 差役 面黄肌瘦 诚心诚意 养尊处优 山珍海味 烈日当空 酷热异常 痛饮一番
自己坐的轿子也与别人不同,别的官员的轿子富丽堂 皇,光彩夺目;而包拯他坐的轿子是用麻布遮住,破破烂 烂的。而且他平时也经常步行,难得一次坐官轿。
别的官员除了官服外,还有许多衣服,绫罗绸缎,戴 着许多玉器,而他穿的只是粗布麻衣,甚至有时候衣服上 补了好几个补丁,袜子穿破了好几次,都舍不得扔掉。
其他官员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有时吃不完,还回 扔掉。而包拯吃的只是清茶淡饭,有时吃剩了,还舍不得 扔掉……
合作学习
问题:
你认为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 出来的?
你运用哪种学习方法品悟人物形象的?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9年),林则徐任湖 广总督,查禁鸦片很有成效。可是这一年旱 情十分严重,米价不断上涨,老百姓没有钱 买米,饿得面黄肌瘦。林则徐看了,心里十 分着急,就命令官员捐钱买米,平价卖给百 姓。他一再劝官员们尽自己的力量,主动捐 助。可是官员们都说自己没有钱,结果没有 一个人肯捐献。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
林则徐求雨
邢国媛 柴河镇中心小学
课前回顾
本单元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抓重点词、句,品析人物形象。 2、结合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1785年8月30日~1850 年11月22日,汉族,福建 人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 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 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 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 门销烟。曾任江苏巡抚、 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 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 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 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 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 和民族利益深受中国人的
这时,烈日当空,酷热异常,广场上既无东西 遮挡又无茶水供应,官员们都觉得难受极了。
大约坐了三炷香的工夫,林则徐说:“茶水不 能不喝一点。”于是吩咐差役把茶缸抬了来, 自己先喝,然后依次让大家喝。官员们都痛饮 一番。
过了一会儿,林则徐呕吐起来,而且吐得很厉害,接 着官员们都吐了。
于是告诉人们不要把呕吐的东西掩盖起来。林则徐亲 自一一验看呕吐物,并叫侍从一一记录下来。
验看结果,官员们吐出来的都是荤腥的山珍海味,只 有林则徐吐出来的是粗劣的野菜和杂粮。
林则徐很严肃地说:“今天我们诚心诚意地求雨,是 为老百姓请求上天解除疾苦,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干呢? 看来天公如此肆虐,旱得这么厉害,全是你们这些人 把百姓的生命当儿戏,造成的恶果啊!”
官员们听了,又惭愧又害怕,担心总 督处罚他们,于是都赶快表示,愿意 捐出钱来购买粮食,平价卖给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