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与中华文化一瞥
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1.中华美德传统文化一切老规定,现在还适应我们邢氏家族祠堂一直保持过去的传统文化美德习惯。
每逢传统文化节日邢氏家族都到祠堂参拜烈祖烈宗,缅怀革命的先烈,继承他们的意志。
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尊长爱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规和家庭教育在今天仍然应该继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应该与社会一起创新。
但是,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道德教育。
3.唐朝著名大臣魏征在《简太宗十思》中写道:“欲老必固根,欲流远必疏泉。
”意思是:要树长高,必须稳固根基;如果你想让这条河长时间流淌,你必须疏通它的源头。
家庭也是如此。
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传承和传承,家庭的发展就不会很好。
只有有了可以继承和依靠的精神支柱,我们才能团结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发展和扩大家庭,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我们的家庭应该继承传统,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振兴家庭,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4.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仅决定了我们今天的发展道路,也为我们提供了最根本的信心。
文化自信就是相信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充分肯定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独特魅力,相信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具有永恒魅力,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同时也将继续在当代创造性变革和创新发展中发扬光大,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在传统文化中适合当前现实的东西是合适的。
目前不适合的东西是不适合的。
任何空洞的教条、空洞的理论、空洞的抽象事物都将被淘汰。
传统文化中的家训

传统文化中的家训
家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家族行为规范的制度。
家训的形成时期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成熟则是在宋朝,之后在明朝之后普及到普通百姓家庭。
家训可以规范子孙的行为,使家族更好地延续,建设家族文化,教育后代,并能规范和约束家族子孙的行为,加强家族之间的亲情和感情联系。
制定家训需要家族成员自己来梳理和撰写,因此家训不仅要反映家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还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新。
家训的内容涵盖了家族成员的道德修养、行为规范、家族传承、家庭教育、社会责任等方面。
家训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帮助家庭成员适应社会的多样化,也有利于家族传承。
因此,家庭应该重视家训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其传承下去。
家训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家书、格言、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等。
其中最著名的家训包括《朱子家训》《弟子规》等,这些家训一直被后人传承和发扬,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规家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规家训一、家规家训的重要性家规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家庭成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集中体现。
家规家训的传承和培养对于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行为规范、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二、家规家训的渊源历史1. 家规的渊源历史家规,又称家法、家规矩、家规家训,是家族世袭的习惯法则和家族政治制度的总称,自古以来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家规源自先秦时期,尤其在儒家文化中,家规的制定和遵守被视为维系家族生存和延续的关键。
2. 家训的渊源历史家训,是古代我国家族中把家族长辈生前的言行教诲记录下来,供家族后辈规范行为的一种家族教育制度。
家训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内容涵盖道德、行为、修养、处世、家庭和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
三、家规家训的内容特点1. 传统价值观念家规家训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念,如孝顺、忠诚、诚信、孝悌、节俭、和谐等。
这些价值观念影响和规范着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道德规范家规家训强调了家庭成员的道德规范,对于君子之道、人伦之道、处世之道有着详细的要求和阐述,为家庭成员树立了良好的行为准则。
3. 行为规范家规家训中包含了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涉及礼仪、言谈举止、饮食起居、家务劳动、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
这些规范在家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家庭成员的品行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四、家规家训的现代意义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规家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弘扬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2. 塑造良好家庭氛围家规家训的传承和实践,有助于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营造和谐、宁静的家庭氛围,为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3.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家规家训对于培养家庭成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和修养,推动家庭文明建设。
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

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中国家训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多种文化的传承,包括道德伦理、家庭观念、教育观念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训家风被认为是一种家族的智慧和财富,通过代代相传,可以帮助家族成员保持团结、守纪律、尊敬长辈、关爱家人等美德。
同时,家训家风也是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礼仪,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首先,家训家风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融入了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
中国古代家训中常常强调孝顺和尊重长辈,认为这是家庭和谐的基础。
家训中也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德,即对他人产生怜悯之情、奉献之心,要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遵循社会习俗和道德准则,以智慧和信任为基础。
通过这些道德伦理观念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延续千年,并在社会中形成一种行为规范。
其次,家训家风的传承也涉及到家庭观念和教育观念。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扮演着核心的角色,被视为社会道德的基础单元。
家训中常常强调家庭的和睦、亲密以及家人之间互相关心和互助。
另外,家训也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子女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技能。
通过这些家庭观念和教育观念的传承,中国人对于家庭的重视和教育的重视得以传承,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除此之外,家训家风还与礼仪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家训通常要求家族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包括对长辈的尊敬、对晚辈的关怀、对祖先的纪念等。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有助于维护家族内部的秩序和和谐,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睦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代代相传的家训家风,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系列的礼仪习俗,如拜年、祭祖、结婚等,这些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中国的家训家风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它通过家族代代相传的方式,将道德伦理观念、家庭观念、教育观念以及礼仪习俗等多种文化因素传递给后代。
通过家训家风的传承,中国社会得以保持团结、守纪律、尊敬长辈、关爱家人等美德,并促进社会和谐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文化家规家训

中华文化家规家训尊老爱幼是中华文化家规家训里重要的一条,这就像大树的根,深深扎在我们的传统里。
你看村里的张爷爷,子孙满堂,晚辈们对他可尊敬啦,有好吃的先给爷爷,爷爷生病也都在床前伺候。
这就是家规家训在起作用,让家庭充满温暖呢。
诚实守信也是家规家训的关键,这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人与人的信任。
小王家里一直教导要诚信,有次他去买东西,老板多找了钱,他马上还回去,老板夸他,他说:“我家的家训就是不能说谎骗人,要诚实。
”这种品德多可贵啊。
勤俭节约的家规家训不能忘,这像存钱罐,能让财富积累起来。
李奶奶家虽然条件不错,但还是很节俭,衣服破了补补继续穿,剩饭也不浪费。
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也懂得珍惜粮食,知道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呢。
勤奋好学在家规家训里地位很高,这像一把钥匙,能打开知识的宝库。
小明家要求孩子每天都要学习,哪怕时间不多。
小明就养成了好习惯,有空就看书。
他常说:“我家的家训告诉我,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出息。
”与人为善是家规家训中闪耀的部分,这像阳光,能驱散黑暗。
邻居赵大叔为人和善,不管谁有困难,他都去帮忙。
他对孩子说:“咱们家的家训就是要善良,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
”大家都喜欢和他一家相处呢。
尊重知识在家规家训里有深刻含义,这像灯塔,指引我们前行。
老陈家世代重视教育,家里有很多书。
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尊重知识,他们把书当宝贝,经常一起讨论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谦逊有礼是家规家训倡导的品德,这像一阵清风,让人感觉舒适。
在学校里,小敏总是很有礼貌,对老师同学都客客气气。
她说是家里的家训让她知道,谦逊能让自己更受欢迎,不能骄傲自满呢。
团结和睦的家规家训让家庭充满力量,这像绳子把大家紧紧绑在一起。
一家有喜事,全家都来帮忙,有困难也一起面对。
就像上次大暴雨,房子漏水,一家人齐心协力修房子,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家规家训让他们懂得这个道理。
爱国爱家是家规家训的大主题,这像旗帜,高高飘扬在我们心中。
在国庆的时候,街道上到处是国旗,大家都很自豪。
中华国学的家训文化

中华国学的家训文化中华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它们被代代传承,不仅是家庭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依托。
家训是祖先留下来的“人生指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着的准则。
它们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华,兼顾了人文、伦理、思想、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首先,中华国学的家训文化强调家庭和睦。
传统的家训文化注重家庭和睦,强调家族的团结和温馨。
祖先们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总结出了许多珍贵的家训,例如“和气生财”、“和为贵”等等,在家庭、企业和社区等各方面都能体现出其催化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中华国学的家训文化注重道德修养。
中华文化强调道德修养,这种传统的家训文化更是通过家教一代代传递下来。
仁、义、礼、智、信、忠等都是祖先们传承给后代的一些不可缺少的价值观念,它们促使人们磨炼品德,以感化身边的人,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价值。
第三,中华国学的家训文化注重孝道。
中华文化强调孝道,也是家训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祖先们认为,尊敬父母是每个人应该了解和尊重的传统价值观。
在家训文化中,孝道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人们经常会以“孝恭节俭,和睦同心”为主题,使得家庭之间的亲情更加深厚和稳固。
最后,中华国学的家训文化注重思辨与教育。
中华文化强调教育,这也是家训文化中的一部分。
祖先们重视思辨和教育,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掘和培养孩子的才能,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
强调教育的家训文化,可以让家庭成员在道德、哲学和科学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追逐知识和思维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总之,中华国学的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代代人们传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它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来源。
在新时代下,传统家训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传承发扬,让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下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传统家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文化建设

内容4: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咨询和培训,帮助家长更好地履行家庭 教育职责,促进家庭和谐发展。
自我教育路径:提高个人素质,自觉践行家庭美德和文化
培养家庭美德:通过家庭教育和学 校教育,培养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 和家庭责任感,弘扬家庭美德。
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观念的变 革与家文化的初步发展
21世纪初:家文化的现代化转 型与多元化发展
当前时期:家文化的创新发展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融合
未来展望:家文化的可持续发 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文化的作用与意义
促进家庭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文化强调家庭和谐、亲情温暖,有助于化解家庭矛盾, 增强家庭凝聚力。
传统家训注重家庭教育和家族传承,强调家庭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这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家庭文化建设的目标相一致。
传统家训提倡勤俭持家、诚实守信、和睦相处等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 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家训强调家族荣誉和家风传承,这些对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具有积极作用,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借鉴世界文明成果,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要求的家庭文化。
特点:注重家庭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导家庭和谐、平等、互爱,强调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与发展,注重家庭文化建 设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紧密联系。
传统家训在个人修养提升中的价值与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训

一、家风家训的概念家风家训是指家庭中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是家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家族的传统和历史,是家族内部成员行为规范的准则。
家风家训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每个家庭成员提供了行为准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家风家训的特点1. 长期性:家风家训随着家族的延续和发展而长期存在,代代相传。
2. 家族化:家风家训是每个家族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反映了家族的特色和传统。
3. 整体性:家风家训贯穿于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家庭成员的行为、言谈、待人接物等方面。
4. 讲究规矩:家风家训强调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应当遵循一定的规范和礼仪,注重礼仪之道。
5. 基于道德价值观:家风家训的核心是道德和伦理价值观念,强调正直、勤劳、孝顺、忠诚等品质。
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训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家风家训,认为良好的家风家训是家族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
在《孟子》中,孟子就提出了“三纲五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儒家思想家孔子强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倡导了礼仪之道和待人接物的准则。
佛教、道教等宗教也对家风家训有着深远的影响,提倡了慈悲、善良、谦逊等美德。
四、家风家训在现代社会的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家风家训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传承文化:家风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风家训的传承,可以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2. 塑造人格:良好的家风家训有助于塑造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使他们具备善良、忠诚、正直的品质。
3. 促进社会和谐:家风家训强调了礼仪和亲情,有助于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 培养下一代:良好的家风家训是对下一代的一种最好的教育,通过家风家训,可以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下一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训与中华文化一瞥□演讲人:谢扬举■演讲人简介: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导、副所长,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西哲学比较、环境哲学思想研究。
在各类期刊论文集发表百余篇论文,代表作有《道教与环境哲学会通研究》。
■编者按: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国家训源远流长,在历史上承载了很多功能。
传统家训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今天对家训文化继承和创新,树立良好的家教家风,不仅是家庭的需要,对于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更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精彩阅读:□家训发扬人的道德理性能力。
家训继承中华人文精神信赖人的道德理性能力的传统,注意给人以道德上的启蒙。
□家训吸取和坚持人文理性方向,对人文精神的扭曲多有辩正,对文化传统常常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家训既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绵延长久的重要支柱。
□传统家训文化具有传承人生哲理、知识技能和社会文明等的重要作用,家教是人生天然而永恒的教育形式,是人生成长,也是社会化教育不可荒废的环节。
历代“家训”的传承发展古人常言家、国、天下,国—家联称而合为“国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道德的乳母。
具体到中国古代,家庭对传统文明和社会的维系,发挥了长期而特殊的作用。
应该说,正是家国一体的模式,使得中国古代家庭对中国文化、政法、经济、教育等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家”在中国历史上承载有太多的意义,可以说是中国人现实化的终极关怀。
对家庭、家族的重视,催生了家庭教育的发达,造成了中国家训的繁荣。
今天,我们有必要实事求是、辩证地看待中国古代家训文化,扬弃糟粕,吸取精华,古为今用。
“家训”一词,首见于《后汉书·边让传》,本意指家庭教育。
这个词出现虽然晚,但家庭教育的由来却非常久远,伴随着家庭的起源就发生了。
按照《尚书》和《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早在黄帝、尧、舜、禹时期,就有家庭训导。
今天我们说的家训,通常指长辈对同辈或晚辈的家庭教育,狭义用法指的是有文字记述的、用于家教的“教本”。
家训的体裁极为多样,例如:专著、文章、诰、诏、敕令、书信、遗言、格言、警句、歌诀、铭文等。
中国家训之发达,在世界文化中实属罕见,其源流起自西周,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周文王注意对太子姬发和子孙的训导,《尚书·酒诰》、《逸周书》的《文儆解》、《文传解》有多条记载。
武王为警示成王姬诵,在其席、盆、几案、镜子、门柱、窗户等各种显眼的物品上刻写诸多铭文,内容包括:提醒成王记住殷鉴,谦虚谨慎,敬天保民等。
西周家训以周公最为突出,体现在《尚书》的《康诰》、《酒诰》、《梓材》、《多士》、《无逸》等,以及《史记·鲁周公世家》、《礼记·文王世子》中。
从中可以看出,周公反复劝诫成王等王公子弟增进私德和政治道德以及治国之道,以史为镜、节制淫乐、勤政无逸、知稼穑艰难、知人任贤、明德慎刑、宽惠百姓、咸和万民等,这些是最早的帝王家训。
东周时期,孔子有劝其子孔鲤习《诗》、学礼的家训(《论语·阳货》、《论语·季氏》),对中国“诗礼传家”的家教传统产生了显著影响。
《左传》、《国语》和诸子书中亦不时有零星文字。
家训成型在汉代。
刘邦临终留下《手敕太子书》,追悔自己长于乱世、不喜欢读书的遗憾,告诫刘盈:勤学书法,与诸弟敬重老臣。
刘向撰《列女传》,书中记述了许多贤娘慈母相夫教子的美谈。
东汉班昭为训示女儿恭守礼教,著《女诫》,被尊为“女圣人”。
这是第一部针对女性的家训,虽然其中关于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思想并不合理,但是教育女性修持美德、仪态端庄、勤俭持家、和睦家族等是无可厚非的。
三国时刘备有《遗诏敕刘禅》,告诫太子只有贤德才能服人,命其多读《汉书》、《礼记》、诸子、《六韬》、《商君书》等。
名臣诸葛亮在《诫子书》、《诫外甥书》中要求子侄外甥志存高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流传甚广。
南朝梁徐勉在《诫子崧书》中说:“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劝导长子保守清白家风,见利思义,见贤思齐。
南北朝时颜子推的《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家训专著。
该书7卷20篇,4万多字,依次为“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书证”、“言辞”、“杂艺”、“终制”,经纬万端,包罗甚广。
自此以后家训代有人作。
唐、宋家训递有发展。
唐代士大夫、文人学士常有诗文劝导子女。
唐太宗的《帝范》集历代帝王家训之大成,为太子确立12条准则,包括维持君王大体、封建亲戚、求贤任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远邪去谗、节欲诫盈、啬智崇俭、明赏慎罚、务农为本、威而不武、兴礼崇文等。
唐末名臣柳玭有《诫子读书》,对立身、事业和家族得失兴废均有较详细的分析和劝导。
宋代文艺复兴,家训兴盛。
司马光撰有《家范》、《居家杂议》、《训俭示康》三篇家训。
其中《家范》引经据典,取精用弘,以德、礼为中心,包罗广泛。
范仲淹的《义庄规矩》和《续订规矩》很有特色,对封建家族的财产管理、分配和使用做了多条规定。
南宋最著名的家训是袁采的《训俗》三卷(其好友刘镇将其改名为《袁氏世范》),号称“《颜氏家训》之亚”,包括“睦亲”、“处己”、“治家”三门。
陆游的《放翁家训》重视处世之道、爱国保族,歌颂耕读传家。
明清家训臻于鼎盛,产生近百部。
明朝大臣庞尚鹏的《庞氏家训》,范围包括务本业、考岁用、遵礼度、严约束、崇厚德、慎典守、端好尚等。
明代思想家袁黄为训示儿子写了《训子言》(即著名的《了凡四训》),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
另一位明代思想家高攀龙的《家训》,提倡爱人敬人、宽待他人、改过迁善等。
康熙撰有《庭训格言》、《庭训》、《圣谕十六条》,强调家教从早抓起,认为娇生惯养的孩子长大后痴呆柔弱,提倡行善、志学、慎独、主敬、居安思危、以孝为先、学习科学知识等。
明清官僚、士大夫也热衷于撰写家训,如薛瑄的《示儿》诗,吴麟征的《家诫要言》,方孝孺的《家人箴》、《幼仪杂箴》、《四箴》,吕坤的《孝睦房训辞》、《近溪隐君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傅山以传授治学方法为主的《家训》,万斯同的《谕侄》等。
晚清时期,中国遭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出现大批有识之士,多留有宝贵的家训,例如,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郑观应、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
据《中国丛书综录》,从南北朝到清代产生的家训有117种。
这个统计并不全面。
其中,最典型、影响显著的家训不外乎:作为家训滥觞的周公家训,作为家训标志的《颜氏家训》,作为官僚士大夫家教典范的《袁氏世范》、《曾国藩家训》,作为帝王家训的《帝范》,作为女子家训的《内训》,作为民间最流行的有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
家训取材极广,或剪辑经典,或采撷百家,或体会亲身经历,或总结学术成果,有继承,有发挥。
中国文化中的很多精华,通过家训,熔铸成了至理名言。
它们一般文朴义丰,情理交融,切实易行,为立身、处世、治家所必备。
家训中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家训对人的独立意志或曰志气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人的重视,核心是重视人的尊严。
要求子孙立志,因为这对培养独立的思想和生存能力是必要的。
孔子说,匹夫不可夺志。
三国时期文学家嵇康在《家诫》中说,“人无志,非人也”,要求儿子嵇绍拒斥内外诱惑,秉持独立志向。
清代学者汪辉祖要求后代“于身名大节所关,须立定脚跟,独行我志,虽蒙讥被谤,均可不顾。
必不可舍己殉人,迁就从事”。
曾国藩认为立志就是“金丹”。
“家训”重视人的情感,不但强调物理、事理,也强调情理。
这是早期儒学人文精神的固有特点。
家训对不近人情的东西多有澄清。
颜之推谈丧礼时说“然礼缘人情,恩由义断,亲以噎死,亦当不可绝食”。
礼根据人情而设立,恩情也可以根据事理而断绝,即使父母因为吃饭噎死,也不该因此而绝食。
这在今天看起来很平常,但在礼教严苛的时代并不容易。
儒学有尊重生命的倾向,讲“生生之谓易”,致中和、化育万物。
颜之推说:“夫养生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
”即养生要以保全生命为前提。
他又说:“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珍惜生命并不是不讲原则,而是要注意到人的尊严是有贵于肉体生命的。
家训主张出于人本身而尊重人。
虽然总体上属于家礼、家法范畴,但几乎全部家训都强调“敬”。
“敬”是礼仪文明的灵魂,指的是:自卑而尊人、恭己而敬人。
袁采教导他的儿子说:“礼不可因人分轻重”,“世有无知之人,不能一概礼待乡曲,而因人之富贵贫贱,设为高下等级,见有资财有官职者,则礼恭而心敬,资财愈多,官职愈高,则恭敬又加焉。
至视贫者贱者,则礼傲而心迈,曾不少顾。
殊不知彼之富贵非我之荣,彼之贫贱非我之辱,何用高下分别如此?”无知的人不能平等地以礼待人,对富者、贵者极其尊敬,对待贫者、贱者则傲慢无礼,却不知道他人的富贵贫贱,与个人的荣辱并无关系。
这是对礼教微言大义的正本清源。
旧时明智的帝王贵胄也能注意到这一点。
如唐太宗,礼贤下士,他的《帝范》对“敬”特有讲究,认为以国骄人必然招致辱身败亡。
曾国藩在家信中常常教育兄弟子侄“敬人”。
家训发扬人的道德理性能力。
家训继承中华人文精神信赖人的道德理性能力的传统,注意给人以道德上的启蒙。
王夫之在《示侄孙生蕃》中,继承孟子的人禽分别论,说“人字两撇捺,原于禽字异”,教育晚辈不要丢失人的道德理性。
袁采说“人贵于反思”。
“反思”实际上是孔子“为仁之方”、忠恕之道、孟子“反求诸己”、“反身而诚”的新说法。
早期儒学认为,人人能发展成道德的人──直至成为圣贤。
家训大多教育子女在平凡的生活中学做圣贤,为仁由己,自强不息。
家训的直接目的是育人治家,教导后人认识幸福与努力的关系。
早期儒学开启了民本主义,关注民生,谋求人的幸福。
家训要求凡人都要尽人伦义务,尽人的使命,特别重视家族、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和谐幸福,每每引导子弟发挥主体能动性,建构社会和谐。
明末清初思想家陈确说:“敬于父母则孝顺,敬于夫妇则肃和,敬于兄弟则友爱,敬于朋友则利益,敬于僮婢则从令,敬于一切世俗则无辱,敬于言则不妄,敬于事则有成,敬于讲诵则有得,敬于作书临文则法日进。
”他所谓“敬”,不是某些宋明道学家一味静坐、主敬之敬,而是对于一切都要诚心竭力去做。
家训本于儒学精神,强调家庭中夫妇、父子、兄弟三亲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根本。
《颜氏家训·兄弟篇》说,兄弟有不和,会导致群从疏薄,以至于童仆变为仇敌。
为何有人能折腰巴结权势,谄媚交通于富贵,而独不能亲其亲?为何有的子女论才能可胜任治理一方而独不能尽儿女的孝行责任?有的家训对人伦和谐提出了较为深刻的分析。
如袁采《训俗》已注意到天下家庭不和谐,并非都因为父子责善、兄弟争财,更深的原因是“性不可以强合”,勉强不能带来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