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处事养生32字诀

合集下载

老子心法十诀

老子心法十诀

老子心法十诀一、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

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

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明心见性。

二、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三、心字诀: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

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四、善字诀: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五、无字诀: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

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

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诀,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六、少字诀: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七、静字诀: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八、寡字诀: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九、淡字诀: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十、忘字诀: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无所不忘则无所不养。

道家养生十一大秘诀

道家养生十一大秘诀

道家养生十一大秘诀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至元代祖师创立道教龙门派,经十二代传到牛金宝。

道家养生功以收心求静为基础,这叫做修性;以养精固本为归宿,这叫做养命。

修性必须落实到养命之上,故此功称为性命双修养生功。

道家养生主要在于以下11个方面。

1、“大德必得其寿”:养生名言。

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

”意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

其理在于,讲道德,重仁义,不谋私利,不患得患失,有利于心志安定,气血和调,使人体的生理活动按正常规律进行,从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

《素问·上古天真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2、“省嗜欲”:道家养生名言。

即节制欲念。

以为“省嗜欲”为老子“虚静恬愉”的核心。

《淮南子·精神训》“气血者,人之华也。

而五脏者,人之精也。

夫血气所专于五脏而有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复充而嗜欲省,则耳清,听视达矣。

”“使耳目精明玄达而无诱慕,意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五脏定宁充盛而不泄,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则所以修得生也”,必获高寿。

相反,耳目沉溺于五音六色,则神驰精耗损寿,“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而不定矣。

五脏摇动而不定,则气血滔荡而不休矣。

气血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

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

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悟者,使人之心劳。

”3、“百药律”:道家戒律。

《玄都律文》载治“百病律”百病之百药。

如行宽心和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近德远色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尊奉老者是一药,恬淡宽舒是一药,恬淡无欲是一药,仁顺谦让是一药,好生恶杀是一药,廉洁忠信是一药,除情去爱是一药。

“百病律”、“百药律”皆以疾病医药为喻,举百种有害于养性者为病;列百种有助于养生者为药,并谓“人有一善,心定体安;人有十善,气力强壮; 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修积千善,则成仙人。

道家养生秘笈

道家养生秘笈

道家养生秘笈:十二段锦歌诀: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摇天柱。

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

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左右辘轳转。

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顿。

以侯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

金块十二段,子后午前行。

勤行无间断,万疾化为尘。

修炼方法:第一段锦: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方法:盘腿坐在蒲团(或大方凳或床上)上,轻闭两眼,舌舔上腭,摒除心中杂念,调息(轻细无声)10分钟。

坐姿要求身体正直(脊梁挺直,腰不可软),身不可向后倚靠。

注:握固,气功修炼中,手的一种姿态。

握固的方法是,屈大拇指于四小指下,或以大指掐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

静思:是静思息虑,神不外驰。

第二段锦: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方法:上下牙齿相叩作响三十六次,有固齿的功能。

“昆仑”即指头部,以两手十指相叉,抱住后脑(此时两手掌心紧掩耳门)。

呼吸9次,气息微微不使有声(与叩齿同时做)。

第三段锦: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方法:上式毕,呼吸9 次。

放下所叉之手,两手掌掩在两耳处,食指叠于中指之上随即用力滑下,弹在后脑上,状如击鼓(此即气功术语之“鸣天鼓”),左右指同时弹击24次。

第四段锦:微摆摇天柱。

方法: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也随之左右摇摆,各24次。

注:天柱就是后颈,颈椎统称“天柱骨”。

第五段锦: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

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方法:以舌在口中上下左右搅动,使生津液,然后在口中鼓漱三十六次,分作三次咽下,要汩汩有声。

注:神水——津液;赤龙——舌。

第六段锦: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方法:吸气一口,停闭不呼出,两手互搓至发热,急分开摩擦背后“精门”,一面摩擦一面呼气,反复练26次,做完后收手握固。

注: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肾腧。

第七段锦: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科普道家认知疗法:32字去烦恼

科普道家认知疗法:32字去烦恼

科普道家认知疗法:32字去烦恼道家认知疗法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开创的心理治疗技术,由杨德森老师等人修订。

其中32字养生处事原则摘自老子的《道德经》,倡导淡泊、自在、不争、谦让等超脱的生活态度,借此缓解焦虑和紧张的想法。

32字分为4条,分别从行为、欲望、人际和自我四个方面阐述了为人处世的霍达态度。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出自《道德经》最后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两句话指出了行为的基本原则:做利己、利人、利社会的事,而不做害己、害人、害社会的事;办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与人争。

这两句意在指引人们在行动的时候,应当怀着善心“尽人事,听天命”,如此既能够维持自我实现的追求,又能够在失意时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

少私寡欲,知足知止“少私寡欲”出自《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足知止”出自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顾名思义,少思寡欲、知足知止提倡人们控制欲望、学会知足。

深度认同这两句话,能够提高个体的延迟满足能力,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知和处下,以柔胜刚“知和处下,以柔胜刚”化自《道德经》中对于刚柔的辨证看法,认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且“柔弱胜刚强”。

在为人处世时,应防止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也不应卑躬屈膝、苟活于世。

而是坚持自我,以退为进,以守为攻。

持有这样的观点,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增加自我复杂度。

返朴归真,顺其自然“返朴归真,顺其自然”化自《道德经》中对于“道法自然”的追崇。

主张人们去伪存真,为人不做作、不装腔,坚持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讲究生活、态度的自然,提倡“无为无不为”。

这两句指导人们以更加低认知负荷的方式行为处事,通过减少外界期望、自我期望对于个人行为的压力,达到接纳自我和真实表露自我的境界。

在道家认知疗法中,要求患者熟记32字口诀,每日进行肌肉放松和静坐,并完成柔动体操。

可以看出来,32字养生口诀以及配套的治疗方法其实主要在于放松,包括身体的放松和心灵的放松。

养生语录道教养生

养生语录道教养生

养生语录道教养生养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道教养生有着独特的理念和方法。

道教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身心灵的全面平衡与提升。

下面是一些道教养生的养生语录,希望能对大家的养生之路有所启发。

1.心生天地,法自然道。

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认为宇宙万物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

在养生中,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法则,以心生天地,与宇宙共通。

这意味着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而过度消耗身体的能量。

2.心无所住,而生其心。

道教养生注重心灵的培养和修炼。

一个平静宁静的内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外界的纷扰和压力,从而保持身心的健康。

这需要我们学会让心无所住,不被外界干扰所困扰,从而能够更好地发现内在的宁静和力量。

3.阳和则生,阴气则长。

道教养生注重阴阳的平衡。

健康的身体需要阳气和阴气的平衡。

阳和指的是阳气充足,健康积极的状态;阴气则代表了寒冷、阴暗、消极的状态。

保持阳气和阴气的平衡,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4.养身始于养心。

道教认为身体的健康与内心的安宁息息相关。

只有在心灵安宁的状态下,才能达到身体健康的目标。

因此,在养生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从心灵养护开始,通过冥想、放松、调整心态等方法来保持内心的平衡。

5.房中有山,山中有房。

在道教养生中,有一种修炼方式叫做“房中有山,山中有房”。

这个修炼方式强调了身体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通过将自己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灵性。

这也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对自身健康的自我调节能力。

6.食者、以安府。

道教养生中,食物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道教强调节制饮食,提倡素食,以养护身体。

在选择食物的时候,要注重平衡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并注重食物的新鲜与清淡,避免过度油腻与辛辣的食物。

7.游于无墨之水,行于不露之厩。

道教养生提倡适度运动,注重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行于不露之厩,指的是保持恰当的运动量,不过度运动以至于伤害身体。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中国道教养生秘诀(一)中国道教养生秘诀目录:一、导引行气二、守静三、挖掘生命体的奥秘四、回光返照五、呼吸停止后的神通六、超人的养生法七、遗精与走八、睡功修炼佛教称人生为一大苦难场,生、老、病、死都是人的一辈子必须承受的折磨,所以希望人看破红尘,对人生不要有什么留恋。

与此相反,道教则对现实的生命极为看重,因为它认为,人只有有了生命,才能享受人世的种种乐趣。

如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就说:“凡人之所汲汲者,势利嗜欲也。

苟我身之不全,虽高官重权,金玉成山,妍艳万千,非我有也。

”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

”正因为道教重视生命,所以他们特别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所谓生命质量的提高,就是让生命排除生、老、病、死的干扰,更好、更多地享受生命。

也正是为了提高这一生命质量,道士们在几千年的修炼实践中,摸索出了种类繁多、行之有效的道教养生术。

道教养生术涵盖极广,诸如服食、行气、导引、存思、坐忘、内丹、外丹、房中等等都属于道教养生术的范围。

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是一个奥妙无穷、潜能无限的机体,对这一生命体采取一定的方式加以锻炼,便可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如行辟谷术,你就可以省去营求饮食带来的烦恼,同时还能使你身轻体健;如行胎息术,你就可以不用呼吸,同时又能去除各种顽疾;如行内丹术,在身体中就能充实生命根本,使你容光焕发……当我们以这种态度来看待道教养生术时,便会发现,行气导引对于强健筋骨、延缓衰老确实有其神奇功效;静坐存思对于获得心灵的宁静,甚至对于一些常见病诸如失眠、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有特殊的疗效;内丹术对于打通大小周天、疏通全身筋络、防止疾病侵袭更是匪夷所思;房中禁忌则为我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性保健知识……我们希望,此书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道教养生术的有关内容,澄清人们对气功的种种误解和迷惑,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导引行气--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导引,又称“道引”。

道家养生秘诀(二十六至三十)

道家养生秘诀(二十六至三十)

道家养生秘诀(二十六至三十)
*导读:26、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

凡人久视则
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

相……
26、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

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

相火旺,真阳耗。

27、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

肾犹亟焉。

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

心为扇,主引风。

风动则火旺,火旺则水干,水干则地损。

28、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

29、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

欲求除病,当明用气。

欲明用气,当先养性。

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求长寿得长寿,是向自性中求,从内心里面求,不是向佛求。

怎样转短命为长命?只有佛法。

把业力转变成愿力就长寿了。

怎么转?以前念念为我,念念为我是业力。

念头转过来,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久住,我没有了,就是乘愿再来。

以前业力的生命告一段落结束了,以后是乘愿再来,在这个世间随意自在,愿住多久就住多久。

愿力做主了。

30、一切修身修心法门,只有两字诀:曰放下、曰回头。

只要一放下,一回头,病者顿愈,迷者顿觉。

此真无量寿者。

样样放得下,心永远保持清净,身永远保持轻松,无论什么环境,决定没有紧张。

紧张,身心都受重大伤害,很轻松、很愉快,若无其事。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何必那么认真?你,放的下吗?。

道家太上养生诀

道家太上养生诀

道家太上养生诀
养生导读:上士修之全真延命,中士修之无诸灾咎,下士修之免身枉横,愚者轻之早殒性命。

老君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

胸腹之设犹宫室也,肢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

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能治其身,亦如明君能理国焉。

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

民弊则国亡,气竭即身谢。

是故至人上士,当施医于未病之前,不追于既败之后。

故知生难保而易丧,气难清而易浊。

若能审机权可以安社稷,制嗜欲可以保性命。

且夫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

去此六者,则修生之道无不成耳。

若此六者不除,盖未见其益,虽心希妙理,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盖损于其本而妄求其末,深可诫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何处下 以柔克刚
和谐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谦恭是中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何处下能减少人 际冲突,维持安定团结。 海纳百川,水容万物;求同存异,百花 齐放;不同而和,兼容并蓄;不言自明, 不战而胜。老子强调柔和,柔莫过于平 静的水,可以克刚。
清净无为
顺其自然
此乃道家核心思想。老子崇尚“静”,即所 谓“非宁静可以致远”;老子的“无为”, 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与“妄为”相对抗, 是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 顺其自然就是不勉强去干那些违反自然规律 的事。要了解和掌握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 预测进程,预知结果,因势利导。不倒行逆 施,不强迫蛮干,不拔苗助长,不急于求成, 在危机面前,做好出现最坏情况的打算,寻 求最好的结果。
道家处事养生32字诀
利而不害 为而不争
• 只做利人、利己、利天下的事,不做危 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事。 • 做事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与人争, 不与人攀比,不嫉贤妒能,这样就可以 大大改善人际关系,与人之间相安无事。
少思寡欲 知足耻
人要生存与发展,必定有欲望。但老子 与庄子认为欲海难填。因此要降低过高 的物质欲望和对名利、地位、权势的疯 狂追夺。 人要制定力所能及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实 现的奋斗目标,不过多安排任务,对人 对己过于苛刻,只有知足,才会长乐; 只有知耻,才能避免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