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成 老子养生学创始人

李治成 老子养生学创始人
李治成 老子养生学创始人

李治成

北京老聃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美国全人类老子学院院长

中国老子研究院院长(香港)

老子文化传承者

老子养生创始人

《性命双修七部功》创始人

曾潜心游学7年学习老子道家文化,并创新性的解读老子《道德经》,从老子《道德经》中挖掘出了四大落地产品,为解决全球健康、财富、幸福与和平找到了一条短平快的适宜产品和路径。

个人代表作:

《天道——全世界的救世主》

《老子投资法——利品、利客、利达》

《老子经济学——海拔1500效应》

《老子养生学——不管嘴,不迈腿,轻松活过120岁》

《下一个超级大国是谁——老子救世的诺亚方舟》

《老子普世价值——联合国的核心价值观》

《骑牛绝尘——商人逐利重别离》等等。

个人成就

李治成先生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谁是纲谁是根呢?鲁迅先生讲“中国的根柢在道家(老子)”,老子不仅是中国文化之根,某种程度上也是世界文化之根。2000年,老子被美国《组

约时报》评为人类有史以来十大思想家、作家之首,《世界文明》的作者美国威尔杜兰特说:“假如我们把世界上每一本书都烧掉,只留一部,那应该就是老子《道德经》。“据联合国统计,老子《道德经》是继《圣经》之后全球发行的第二大出板物。寥寥五千言引来中国古代8个皇帝、2000余名贤达对其作注解疏,足见其影响之深。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们的国学里面更多的是智慧分享,如像范蠡用它发明了经商的法宝、亚当斯密用它发明了自由经济的那只手、美国前总统里根用它发明供给侧改革,李治成先生带领北京老聃文化有限公司用近7年时间从老子《道德经》里创新性转化了四大老子文化产品:

老子养生产品

中华传统养生源于老子、盛于吕祖,性命双修是其全部核心,但自古以来由于口口相传不留文字而淹没在茫茫的历史原野之中。老聃文化根据河上公、吕洞宾对《道德经》的注解,结合中外传统养生功法,创作整理出了《老子养生学》的养生产品。

老子投资产品

用老子商道解决个人的财富自由问题,解决企业在产能过剩时财富增长问题。任何个人和企业追逐财富都必然要涉及你是干什么的(你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怎么干(投资模式、生产模式、营销模式、盈利模式等)、谁来干这三大体系。老子五干言将这三大体系解释得淋滴尽致:干什么?“天之道,利而无害”;怎么干?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谁来干?“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实现的手段就是清静、自然、虚无、守弱、不争、无为等,全部商道的秘密就是老子的利他思维形成的《老子投资法一利品·利客·利达》。

老子幸福产品

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老师发明了名噪一时的哈佛“幸福的方法“课程,他的幸福仅限于人与自己的和谐,可事实上人的幸福如果不解决,以及人与他人的和谐、人与世界的和谐不解决,个人的幸福是难以得到保证的。正如泰勒自己所说,他的课程来源于中国古代先贤的哲学理

念,沿着老子的价值主张,我们自然顺利地找到了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措施与捷径,因此真正可以使人幸福的《老子幸福法一哈佛幸福法升级版》产生了。

老子济世产品

当今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气候变暖、物种灭绝、饥荒疾病等仍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而《道德经》里蕴含着治理、抗击天灾人祸的智慧。联合国宪章的19章111条里,到处体现着老子的思想和主张。美国学者蒲克明讲“当人类隔间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老聃文化据此从老子五干言里面挖抽出第四个产品《下一个超级大国是谁?—老子救世的诺亚方舟》和《老子普世价值一联合国的核心价值观》。为了更好地传播老子文化,老聃文化公司开发创作了老子普世价值系列丛书《根一老子是谁》《天道一全世界的救世主》《老子投资法一利品·利客·利达》《老子经济学—海拔1500效应》《老子养生学—不管嘴,不迈腿,轻松活过120岁》《老子幸福法—哈佛幸福法升级版》《下一个超级大国是谁一老子救世的诺亚方舟》《老子普世价值一联合国的核心价值观》《骑牛绝尘一商人逐利重别离》等10部书籍。老聃文化这些年来在行业中发挥的典范引领作用以及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由文博会中国国际企业品牌文化博览会组委会、中国企业报集团、人民日报社旗下《市场报·网络版》品牌强国·自主品牌优选示范工程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0第七届中国品牌影响力评价成果发布活动暨“共克时艰·共赢发展“政企交流会中,老聃文化荣获“2020中国年度影响力品牌”。老聃文化在不忘初心、夯实自身品牌优势,谱写高质量发展篇章的同时,秉承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了行业标杆作用。

浅谈老子养生思想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 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委曲求全,大巧若拙。顺其自然,健康长寿。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意守一窍,排除杂念。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 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 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二,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生命比名利和财富更为可贵。过多的贪欲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生命安全长久。

六字吐纳养生诀

六字吐纳养生诀 吐故纳新是中国古代养生术之一,它可以祛病延年,健身养生,也是道家初级修炼的基础功夫。为了提高全民族的身心素质,特别是中老年离退休人员的身心健康,今将传统六字吐纳养生的方法,分功理、功法、功效三部分推介于世, 供广大养生者参鉴。 一、功理 吐纳功夫理论可谓博大精深,有些汇集于《道藏》典籍中,有些散见于医学 著作中。 被道家尊为南华真人的庄周,在其著《庄子·刻意》篇中曰:“吹佝呼吸,吐故纳新”。后世修炼者依据先哲圣人创立的理论与方法,一直延续至今。愚查阅古人典籍,证实最早提出“吐故纳新”修炼方法的应该是庄子。 《黄帝内经·素向·灵枢·生气通天论篇》中载:“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生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由此不难看出,“气”乃天地万物之本,得之者生,失之者死,天地万物依靠“气”而生生不息,依靠“气”而繁 衍生化。 《黄帝内经》中又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经,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气之削也。”此段引语中提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苍天之气究竟是什么气呢?乃是大自然中不污染的先天纯洁之气。得之则志意治,虽有贼邪(指病气)而不能为害致病。吐纳得到的先天真气可开关窍,通神明。失先天真气,关窍肌肤壅塞,得病损寿。丹经中多处指出:“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可见,古人把吐纳之术列为上乘养生之术。 清代御批的医学集大成巨典《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中载:“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又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又是观止,不知运气而为医,欲其无决者鲜矣。”《医宗金鉴》是我国中医防病疗病的最高宝典。它把五运阴阳提升到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运气吐纳对于人的生存是何等重要啊! 古人把人体的外形以八卦来比喻。即乾首,坤腹,震足,巽股,离目,坎耳,艮手,兑口。人的内脏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为大自然中的木火土金水。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风,人有精气神。大地上的人运行靠阡陌纵横,水的运行调节靠江河湖泽,人体的循环靠经络畅通。吐纳之术就是疏通人体经络穴位,打通人体微循环,促进人体细胞新陈代谢,以葆人之青春永驻,生命长存。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精神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精神 老子文化的代表作《道德经》所含的养生文化内容广泛, 博大精深。文中他没有讲长生不老的灵丹也没有讲返老还童的妙药,而是从如何待人处事多层次多角度言简意赅地说明养生之道。从这种意义上说,老子又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养生家。认真阅读《道德经》,深刻领悟其养生文化内涵,对我们身心愉快,体质增强、健康长寿,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作用。 抛弃私心杂念,提倡先人后己。古人云:天无失覆地,地 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徳而万物得遂长焉。摘自《吕氏春秋去私篇》古人以天、地、日、月四时的无私存在阐述了万物永古长存的道理。《道德经》第七章提出了天长 地久的论点,并以此借用天道论述人道。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剩,故能长生。天长地久原因是天地能按规律运作,引申到人道,他认为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有道之人遇事不把私利摆在前头,时时处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因而众人才能拥护爱戴,统治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有无私邪,才能成其私。众人熙熙,如享天牢,如春登台。(第十二章)有些人追 求功名利禄象参加盛大宴会兴高采烈,象青天登高望远心旷神怡,其结果必然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后亡(第四十四章)意思是过分爱名利,必然要付出更多代价,过于聚敛财富必然会招致惨重损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一个人如果做到大公无私,不损人利己,不贪图名利,做到宠辱不惊,最终就能成就自己追求的事业,祛病益寿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目的。纵看人生,历史上身居高位的贪官落马,就在于私心膨胀,不会用人道为政治世,更不会用人道修身养性,其结果事业半途而废,生命英年早逝。

陆贾与贾谊习汉代儒学之一个阶段.

陆贾与贾谊习〈论文集〉汉代儒学之一个阶段 作者:夏增民 摘要:春秋以降,学术百家殊方,虽互相辩难,然亦皆是“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战国之季,《荀子》、《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韩非子·显学篇》以及《易传》所代表之各家学派,都趋于总结综合之道路,而儒学渐成主流。汉初,学术传衍未断,“一”于一家之精神相沿不绝。陆贾、贾谊承儒学之要,采获各家,造新汉代“新儒学”。他们之思想本同而末异,各自代表了向汉代儒学衍化之不同路径。百家由独立而“一致”为以儒为宗之几家,亦是学术整合之第一步。至董仲舒,儒学发展成更为精巧严密之思想体系,始完成此一波之学术整合。陆贾与贾谊之思想,前承周秦之季,后开董子新风,实为汉代儒学发展之一个阶段。 关键词:儒学陆贾贾谊思想史 一周秦之季之学术综合 周自平王东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持国命”,学术散于四野,遂有诸子之学,其可观者乃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其中儒、道、法、墨、阴阳为世之显学。诸子驰说列国,“各引一端,崇其所善”[1],皆欲取合诸侯。是故儒墨互绌,儒道相非,儒法互克。然而,诸子“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2]。诸子思想具有内在之一致性,这与战国中后期逐渐形成之“一”之社会思潮达成了默契。 战国中期以降,“一”之思想成为诸子之共识。孟子最早提出了这个思路。他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之问难时,说“定于一”[3]。这个思路不仅要求思想之“一”,还要求“一”天下。《吕氏春秋·不二篇》曰:“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4]其《执一篇》也说:“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5]在“一”之思潮下,诸子走上了学术综合之道路。这种学术之综合,是以自家学术为体,兼采他家;而且,是在与他家之相非过程中完成这一综合过程之。这一过程,我们可以从《韩非子·显学篇》、《庄子·天下篇》、《荀子》、《易传》及《吕氏春秋》中可

浅析老子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浅析老子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一、对老子的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思想家,出生于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后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德经》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心理、逻辑、医学、养生等诸多领域。《道德经》中心范畴是“道”和“德”,其中“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1.老子的世界观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感觉不能把握的规律。老子思想讲究道法自然。老子曾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说道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一切皆来源于道。还有“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我觉得这句话的深意就在于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处理事情,一种方法不行,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要懂得变通。有时候改变自已的思维,或许就是成功的开始。老子的世界观讲究道法自然,道是以其本来状态存在的,也顺其固有态势运行。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存在的客观性而且是有规律可寻的。 2.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矛盾又是相互转化的。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就解释了福与祸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而应坚定信念。同时老子思想也讲究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这也同样反映了辩证法的观点。 3.老子社会思想 在课上,我知道了老子提出过“大道废,有仁义”的社会思想,这句话的深意在于大道兴隆,仁义行焉,自然就不觉得有倡导仁义的必要;而崇尚仁义的时代,乃是社会道德危机的表现。返璞归真,百姓以真情实性行事生活是最大的善。这既是老子的社会思想,也同时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观点。老子还提出无为而治的社会思想,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有以民为本、清静无为,可以联想起汉初的统治者就采取这样的做法。“圣人常无为,以

老子养生思想

老子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 …… 老子的《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代表作,其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着极大影响,同时他的自然观,如“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守静笃”等,对中医养生学说已有过一定的影响。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老子的哲学体系完整地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其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构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理论的基本框架,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影响和促进了养生学形成[2]。本文试从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认识,谈谈其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1 圣人“病病”老子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辩证地说明了“不病”和“病病”的关系。他所说的“病病”,乃是一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这一观点,后亦见诸《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论说受老子之言的影响显而易见。由此可知,老子关于圣人“病病”的论说,乃是中医“上工治未病”。2 贵柔老子在他多年实际生活中观察到这样一个规律:新生事物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强调事物可以由柔弱转化为刚强。阴阳、雌雄、牝牡、刚柔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在通常情况下,阳、雄、刚是强者,一般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而在老子看来,则恰恰相反,阴、雌、柔

常居主导地位,成为实际上的强者。因此老子指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第78 章),“柔弱胜刚强”( 《老子》第36章),“守柔曰强”( 《老子》第52 章)。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76 章)。为了防止自身衰老乃至灭亡,最好的办法是不使自己过于强大,所以老子又说:“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40 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30 章)。这几句是老子贵柔戒刚思想的突出体现。此外,老子还提出保持柔弱状态应当模仿这样几类东西:仿效春天萌生的小草,可以充满生机;模仿低处水;可以处世不争;模仿新生的婴孩,象婴孩一般具有纯正、柔和的心灵,就能时刻保持精神饱满完整和充实的状态,如此就不怕毒虫猛兽的袭击。老子认为,凡属阳的、雄的、刚的、强的,必然会转化成为被削弱、被减损,甚至被消灭的对象。所以为了避免衰亡,就得永远保持一种谦虚、恭谨和柔弱自守的地位,此即“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40 章)也。3 检啬《老子·五十九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韩非子·解老篇》亦说:“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是以啬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可见“啬”有藏精爱神之义。《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广义之精是指构成人体组织和供给人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 ) 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 B.“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 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 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 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 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 3.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这表明( ) A.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 B.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 C.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 D.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 4.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 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 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 原因是( )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D.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5.在清代,科道官分工对在京各衙门的政务进行稽查,除军机处和十五道本身无人监察外, 其他各衙门均受稽查。据此可知,清代科道官拥有( ) A.行政监察权 B.建议国事权 C.辩明诉讼权 D.官吏考核权 6.在中国古代语辞中非常重视颜色的恰当使用,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诗句,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等等……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 ) A.色彩审美B.贵贱等级 C.社会分工D.君主专制 7.《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说明,利之所在,商之所求,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下列材料不能直接反映这一社会现象的是( )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一、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思想。 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所具有的功能方面。?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章)。对这句话中的?一?、?二?、?三?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原始就是一,故一亦可称为道。一与道并生,大道即大一,有一即有道,有道即有一。故既言‘道生一’,又言‘道立于一’。道产生了天地,天地产生了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产生了万物。? (二)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 《老子》一书用了几十个概念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例如:有无、多少、大小、长短、轻重、高(上)、左右、前后、正反、静躁(动)、刚(坚)柔、强弱、祸福、荣辱、有余不足等等。老子用了如此多的概念去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足见老子对事物的矛盾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更重要的是,老子不仅看到了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双方,而且对这种矛盾的关系进入了深入的阐述。老子对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而形象的分析。 (三)老子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 他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一个普遍现象,是绝对的。他说:?唯之与阿,想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这段话意思是说,是与非、善与恶相差不远,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可以转化的。老子还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实,以说明矛盾转化的普遍性和决定性。如他说:?个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衿者不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翘起脚跟是不能长久站立的,跨越前进的人是走不远的;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人,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人反而不得长久。总之,老子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实现象进行了抽象,对矛盾转化的普遍性作了很好的概括。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老子养生学秘字谱

老子养生学秘字谱河南毫州老君碑碑文

育炉烧炼延年药, 真道行修益寿丹, 呼去吸来息由我, 性空心灭本无看, 寂照可欢忘幻我, 为见生前体自然, 铅汞交接神丹就, 乾坤明原系群仙。 毫州老君碑文白话解 育炉烧炼延年药——此句是八句养生诀中的首句,全句之意是:人人都想延年益寿,实际上[延年之药]这个对人来说最宝贵的东西,根本无须外求,自己本身就有原料,这种原料就是[自家水],人体自身产生的津液,人们自身就有最好的炼丹药之炉,可以烧炼出延年之药。这一句重点在[烧炼]二字,它实际上说的是道家的炼功方法,这种方法主要讲的是水升火降,阴阳易位、腹实胸宽,道教所说的即上实下虚,火在上面水在下,练道家功法后,则成腹实胸虚,水升火降,阴阳易位,把正常人的阴在下阳在上,炼成阳在下而阴在上,按后天文王八卦方位来说:水属坎,按方位为正北方,按阴阳说属阴。火属离,在方位为正南,按阴阳学属阳,水升火降就会形成阴阳易位,坎上离下,水火相济,离火烧煮坎水,因此就有道书中[烧炼]的说法,更有[丹炉]、[丹鼎]、等名称,这是以外物拟人体,都是寓意,是天机不可泄漏的养生术,并不是真有炼丹之炉,而是以物拟人,按照道家的这种炼功方法,长期修炼,就可以起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真道行修益寿丹——本句的[益寿丹]与上句的[延年药]相对应,全句的意思是按照正确的练功方法下苦功夫久修久炼,就能练出益寿之丹。[真道]就是练功修道的正确方法或固有的内在规律;[行修]就是下苦功夫修炼的意思,[行]由[人、法、心]三字组成,意指教人们心上常存着法,这个法就是师传的道法,据说道教有三千六百法门,只要修炼一种,至心诚意修炼均能成正果,所以[修]字为[至、成]二字的组合。[益寿丹]的益字由[天、井、水]三字组成,意为天井之水[腹实胸虚],口中上腭津液如同天井之水,渊源不断,人们如

浅谈张仲景养生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d17971619.html, 浅谈张仲景养生思想 作者:闫康沈其霖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8年第02期 【摘要】医圣仲景作《伤寒杂病论》,洋洋洒洒八万言,鸿篇巨著之中理、法、方、药莫不完备。后世医家于“伤寒辨治”、“经方应用”等方面研究文献浩若烟海,而对仲景宝命全形之养生思想则鲜有发挥。本文从“饮食调摄”、“起居颐养”、“未病先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窥仲圣养生思想之一二。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养生思想 张仲景生于东汉纷争之乱世,疫病肆虐,伤寒横行。从“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到“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仲景痛定思痛,于《伤寒论序》中写道:“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表达了自己对世人轻视保身长全养生之法的叹息。笔者认为,除去“伟大医学家”这项桂冠,先圣张仲景亦称得上是一位“超卓的养生家”,这一点在其传世巨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多有体现: 1 饮食调摄 脾胃后天本,民以食为天,子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古今养生家无不重视的饮食调和,这也是张仲景养生思想体系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开篇即讲到:“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疚竞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饮食是水谷精微的来源,气血生化的基础,饮食精华可以养生,但若不加以调摄,则适得其反,疾病丛生。仲景强调如果想要达到滋养的目的,需按照饮食宜忌进行调摄。 1.1 节于性味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中,仲景提到了饮食调摄的基本要求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要注意摄入食物的性味,使之与脏腑相和,勿食过于苦酸,勿食过于辛甘,如《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所言“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五味过极,外损肌肉,内伤五脏。只有先考虑性味的调和,无使过极,才有可能符合饮食养生道法,尽得水谷之滋养。“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中之“节”者,约、缠束也。一个“节”字,尽道仲圣对性味调和饮食养生的要求。 1.2 慎于禁忌

老子的养生哲学(一)

老子的养生哲学(一) 清静无为天下正,少思寡欲自 《史记》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①老子李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倡“清静无为”、“少思寡欲”、“贵柔守雌”等的养生观点和方法。概括而言,老子的养生观点与主张,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尊道贵德、顺应自然、恬淡寡欲、咽津养生、“啬”字养生五点。 (一)养生之要,唯道与德。《老子》云:“道者,万物之奥。”(《六十二章》)“天得一(即道)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三十九章》)“道生之,而德蓄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既然万物皆尊道而贵德,养生当然也不能例外。 (二)清静无为,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是老子的重要观点,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致虚极,守静笃”,“诸静为天下正”,“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静神观”,反映出他的主要代表思想。其中突出的要旨是“静”字,惟有清虚静泰,避免妄动才能符合万 物生存的客观规律。“无为”是指不妄作为,顺应自然,如此自能无所不为,无所不成。“无为”的内涵还包括“好静”、“无事”、“无欲”等,即保持人心的清静明澈。老子主张一切事物都应顺应自然去发展。自然是道德之至尊者。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寿?老子认为自然界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不然,逆自然规律而动,则会生病折寿。 (三)恬淡寡欲。老子认为人应“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恬淡虚无,告诫人们不要贪心追求荣利,要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态气畅、体泰神清的心理状态,自然可获得健身延年,这不能不是老子长寿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还认为人之生难保易灭,气难清而易浊。只有节嗜欲,才能保性命。会养生的人,一定要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而不要以生命和健康去换取物质享

老子的养生经

老子的养生经 ?老子的养生经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是保养生命以达到长寿的意思。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融合了儒、道、释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汇集了众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历久弥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名流,从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养生之道被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从老子的恬淡寡欲,到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千金方》,再到白居易的乐天随意、苏东坡的通脱豁达,从古人的这些养生经验中,我们不难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套健康密码,破译了这套密码,就能找到健康长寿的钥匙。 养生不只是锻炼身体,使身体健康那么简单。除了体育运动和合理的饮食之外,养生和精神状态、心理素质、道德修养、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本版将开辟专栏重点将先秦以来一些著名养生专家、中医名家、文人雅士的著作与养生观点予以介绍,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养生延年、祛病增龄方面的知识,让更多的朋友们“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著作《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从医学角度来看,《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字。其中不少养生的观点,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中医著名经典《黄帝内经》所论的养生之道。多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所以称“黄老之学”。《道德经》涉及养生主要有: 一、顺乎自然,祛病延年。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变化规律。 二、少私寡欲,怡淡为上。老子要求少私念,去贪心,知足常乐。认为追逐荣利,嗜欲无穷,是招灾惹祸之源,伤身损寿之根。 三、静气致柔,以静为正。老子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最富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是有利于人体的真元之气。被后世医家称为元气,指导着养生理论,演化成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道家 气功基础。 老子的顺乎自然,怡淡寡欲,静养柔气的养生观点。两千多年来不仅一直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从《史记》和《汉书》对儒家经典的引用看西汉儒学的发展

从《史记》和《汉书》对儒家经典的引用看西汉儒学的发展 从《史记》和《汉书》对儒家经典的引用看西汉儒学的发展 汉代之儒学实与孔孟之儒学大为不同,秦时的文化政策及后来的秦火之祸,使得汉代之儒学夹杂了大量的阴阳五行和卜筮之术。作为记载西汉史实和帝王将相言行事迹的史书,《史记》和《汉书》中保留了大量的如“对策”、“诏书”等资料,。而这些资料相对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言行,其言行之中引用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中语句,对这些资料中所引用的儒家经典进行研究能更好的了解儒家学说在西汉不同时期的内涵及其演变过程。 一、西汉儒学之发展过程 (一)从儒道之争到儒学的独尊 汉初,高祖刘邦对儒生态度之恶劣,《史记》和《汉书》均有记载。《史记》记载郦生欲见沛公“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可知此时刘邦对儒生的厌恶之情,此时之儒生的地位和影响亦是微不足道的。后来陆贾、郦食其和叔孙通虽谋得官职,但儒者所做之事也只是制订礼仪,装饰门面而已。直至文帝以后,天下出安,开献书之风,《诗》、《书》、《礼》、《春秋》等后来成为儒家经典的书籍开始广为流传,儒家的思想逐步为上层人所接受,但此时仍未有儒生受到重用。此时之儒学在与黄老之学相争时只能处于下风,后虽在宣室召见贾谊,终只问鬼神之事而已。景帝期间,儒道之争日趋紧张,《史记·儒林外传》记载“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然而,儒道此时虽在朝堂之争处于下风,然其思想已开始为上层人士所接受。楚元王便是一个例子,“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世或有之”(《汉书·楚元王传》)景帝之时,大臣上书或谏言已开始引用《诗》、《书》、《春秋》之言,如“《诗》曰:‘匪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 分享日志热门日志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老子的养生之 道摘要:一提到如何养生,很多人都认为,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增强体质,或者多做运动就可以健康长寿。其实不然。剖析现代人常见养生误区,阐述了老子高明玄妙的养生理论。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圣典《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本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躯体养生,即养形;二是心灵养生,即养神。可以预言21世纪,老子的养生学在中国必定再度兴起,重放光彩,乃至朗照全球。一、为何养生有一学者曾说:“人生不寿,是一大罪恶。”为何?人生不寿,让亲者痛,仇者快;人生不寿,有多少责任义务不能完成,有多少理想抱负不能实现,所以我们必须长寿。而且渴望延年益寿,甚至渴望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人生是美好的,要享受美好的人生,必须拥有健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这就需要养生学,而中国的养生学,特别是道家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走出现在常见的养生误区,获得健康长寿幸福美满的人生。养生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二、养生意识说到养生,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老人的是,病人的事,与我们健康人年轻

人无关。非也!养生其实是越年轻越好,越健康越好!年轻的时候,健康的时候,养生事半功倍,如御风而行,一日千里;年老了,生病了,才养生,就事倍功半,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1. 防患未然,治其未乱老子说:“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德道经》第二十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动要在事情未出现之前,治理要在动乱未发生之前。这包含了多么深刻的智慧!医学家可以从中思悟疗疾的秘诀,政治家可以从中领悟治国的谋略,企业家可以从中体会经商的奥秘,至于我们个人则可以从中明白修身养生的真谛。这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并不是人人都重视,也不是人人都能实行,持之以恒的更是少之又少。中国有句古话:“知易行难。”道理是易懂的,但是做起来就十分困难了。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事情,但是这是毫无意义的,只有能运用于实践,才是真本领。其实真正的养生之道,就从这句话开始!首先我们就要培养一种预防意识。这种意识十分重要,没有这种预防的意识,一切养生之道无从谈起。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以为自己年轻力壮,一点病痛,过几天就好,没事的。这种麻痹大意的思想真的不可取。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第一次把一只青蛙扔到一盆滚烫的开水里,只见那只青蛙落水的一刹那,两只肌肉发达的后腿马上竭尽全力向外一跳,最终死里逃生;第二次又把这只青蛙放进一盆暖水里,这只青蛙

《浅谈〈老子〉思想》

浅谈《老子》思想 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哲人的思想不同于其他哲人,他大胆而又深远地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呼吁回归原始部族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平和谐相处。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老子生于约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据说是《道德经》的作者。还有人认为他的身份是楚国人老莱子,与孔子同时,司马迁在其《史记》里记载道:“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也有人认为他是周太史儋,生活在孔子死后的一百多年里。但无论他是李耳,还是老莱子,亦或是周太史儋,都不影响我们对这部《道德经》的高度评价,这部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经典著作,在今天依旧发挥着它的余热,为人们在解决宇宙之谜与世界之道上提供了崭新的方向,对人类心智的启发和良知的培养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本文将以《道德经》原本为基础,浅谈老子的思想精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中开篇便提出了老子最根本的思想: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和真正的名都是不可言说的,如果能说出来,便是普通的道与名,便不具备真正指导众生,体现宇宙运转规律的作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既然世界上有了道与名,那又是什么创造了天地和万物呢?西方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中认为是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世界和万物,第七天创造了人。中国古代也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泥造人”等神话传说,但是这些在人们的认识中,终归是一些神话的存在,并不能深刻地揭示宇宙奥妙的本质。老子认为,无与有才是天地的开端和万物的圣母,他们依靠“道”运作起了这个世界。这个说法看起来似乎十分晦涩,但如果我们仔细理解就会发现,无和有并不是一种僵化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事物都在经历这个过程:植物会生长,也会死亡;人会出生,也会去世。无与有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相互的转化,无会生有,有也会成无,老子正是通过这样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为我们揭示了万事万物的规律和本质,使我们认清了这个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道德经与教育

《道德经》与教育 《道德经》与教育 《道德经》被誉为“生命的大智慧”,它强调尊道贵德、贵生重生、无为自化、利而不害,这不仅与现代生命伦理学“尊重生命”的宗旨和“自主”、“有利”、“不伤害”等基本原则多有相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为探索生命的奥秘,提高生命的质量作出了富有启示的论述,深刻地阐发了道德与生命的内在联系,并具体落实为“见素抱朴”、“柔弱不争”、“俭啬寡欲”等养生之“德”,以图教育人类通过修德悟道的实践活动,超越如同“白马过隙”般短暂和有限的自然生命,在无限的时空中建构人的道德生命,实现“死而不亡”、与道合真的人生理想,从种种对于生命的糟蹋、浪费和无知的“失道”状态中觉醒,珍爱生命,善待生命,道德地安排生命,让我们的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更为精彩! 一、道生德蓄,尊道贵德 道德与人的生命有何种内在联系,人何以应当道德地对待生命,又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活动更加合乎道德,从而让短暂、有限的自然生

命获得道德之滋润而在时空中绵延并激发出更灿烂的光芒?这是古往今来的哲人孜孜以求的重大课题。对此,蕴含着生命大智慧的《道德经》作出了凝炼、深刻且极富启示意义的回答:道生德蓄,尊道贵德。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上文说的“道德”,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范畴。“道”乃是人类以及宇宙万物造化之本源和根本规律,是一种本源性、生长性的力量,它生长万物,而又分化于、内在于万物之中。“道”分化于万物之中的本性即是“德”。“德”是“道”贯通于事事物物而展现出来的内在本性,是“道”落实到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原则和彰显于各种具体道德情境中的正当之行,体现为人类遵“道”、从“道”而行的品行。正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注:第二十一章。]可见,“道”和“德”是二而一的关系,故老子将“道”所具有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注:第十章。]的特性又称之为“玄德”。 人既然由“道”所生,受“道”所支配,故人若希望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合“道”而行,遵循自然、社会以及各类事物的客观法则——“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但这种对“道德”的“尊”和“贵”不是由于外在的强制,而是一种内在生命的要求:

道祖老子的养生思想

道祖老子的养生思想 *导读:道祖老子十分重视养生、贵生,主张长生久视,死而不亡者寿。他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 道祖老子十分重视养生、贵生,主张长生久视,死而不亡者寿。他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 道祖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是道家学术精华的总结。《道德经》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养生保健到为人处事,从政治到军事等等无所不包。常用的一句古话概括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好、用好《道德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各种活动都有帮助。然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作保证。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为现代化努力奋斗的今天,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埋头苦干,如何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中保持身体的健康,就显得尤其重要。道家的养生方法,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老子教世人以长生久视之道,提出了寡欲以养心、清静以养性、无为以养行(形)、结善以养德、啬精以养气、修道以养神的养生思想和方法,《道德经》被视为中华民族养生保健知识的经典著作。 一、道祖老子的养生观点与主张 道祖老子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

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顺应自然,恬淡寡欲。老子认为,咽津养生,是灵丹妙药,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自身。因此他首先主张咽津养生。他平时叩齿鼓漱,然后再把这些津液咽下去,每日必做,久而久之,利于健康。唾液是人体口腔内唾液腺分泌的一种含有多种成分的消化液,外观为无色稀薄的液体,俗称为口水。古代称为金津玉液,唾液是人体内十分珍贵的一种体液。防治疾病,帮助消化,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多种酶和多种维生素,誉之为人体自产的良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把他这种咽津养生之法总结为服玉泉法,认为叩齿服玉泉的作用在于坚齿发,利于益寿延年。其次为顺应自然。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身、按照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自由发展,自然而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寿?老子认为自然界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不然,逆自然规律而动,则会生病折寿。这种朴素辩证的养生观,对我国中医学的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黄帝内经》中便是吸收了老子的这一养生主张。最后是恬淡寡欲。老子主张的恬淡寡欲,清净为上,对他的精神修养、情志调节起着很好的作用。他极力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的思想,保持人的自然、纯朴之性,减少人的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一、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思想。 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所具有的功能方面。“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章)。对这句话中的“一”、“二”、“三”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原始就是一,故一亦可称为道。一与道并生,大道即大一,有一即有道,有道即有一。故既言‘道生一’,又言‘道立于一’。道产生了天地,天地产生了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产生了万物。” (二)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 《老子》一书用了几十个概念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例如:有无、多少、大小、长短、轻重、高(上)、左右、前后、正反、静躁(动)、刚(坚)柔、强弱、祸福、荣辱、有余不足等等。老子用了如此多的概念去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足见老子对事物的矛盾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更重要的是,老子不仅看到了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双方,而且对这种矛盾的关系进入了深入的阐述。老子对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而形象的分析。 (三)老子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 他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一个普遍现象,是绝对的。他说:“唯之与阿,

想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这段话意思是说,是与非、善与恶相差不远,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可以转化的。老子还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实,以说明矛盾转化的普遍性和决定性。如他说:“个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衿者不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翘起脚跟是不能长久站立的,跨越前进的人是走不远的;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人,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人反而不得长久。总之,老子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实现象进行了抽象,对矛盾转化的普遍性作了很好的概括。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老子不仅认识到了矛盾的普遍性,还猜测到了在矛盾转化中的某些变化过程。如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在此老子以树木的生长变化,高台的修筑,千里的远行等等为例,说明了事物的变化时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还包含着一个逐渐的质变过程。老子还将矛盾转化的思想应用于人生,说明人应该如何处事。总之,老子运用矛盾转化的辨证观点,提出了一套处世哲学。不论我们如何去评价这一套处世哲学,都不能否认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甚至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哲学的实践性。 二、老子辩证法思想的特点 老子辩证法思想特点之一是,他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命题,指出了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是一种合乎规律的运动。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的完整意思是这样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在这里,“反”有两种含义:一是对立的含义;另一个是转化的含义。这两者都是“道”的运动。接着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就是说,宇宙万物也是通过它自身反面作用

道教养生 长生久安

道教养生长生久安 *导读:自古以来,人们探讨养生之道的极多,但最早最完 善最具有价值的是道教。道教的养生之法,起源于黄老,历史久远(引自任法融道长道教的养生之道)。并且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一一道教,其道教徒在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的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道教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 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功法均盛行于世;唐末以后为第三阶段,这 一阶段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南北朝时刘韶把道教养生之道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指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们主张的神仙服饵;最下乘的是东汉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要求五斗米道徒修持的符篆禁庵(《灭惑论》)。宋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依修炼的内容分为清净派、炼养派、服食派和符篆派四类。宋元以后的道教大致分为炼养派(又称丹鼎派),在北方者称全真派和符篆科教派(即正一派)二大派(引自admin道教五种养生之道)。从而形成完美圆满的道教,道教 养生特点是拥有非凡的养生理念和高超的养生道法,叙述如下:

*一、非凡的养生理念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重视精神修炼,渴望人生的自由。其养生理念主要有三: (一)、清静虚无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二)、顺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三)、以气养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