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与侧面描写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主题鲜明突出。
如:描写烈日炙烤大地,描写狂风暴雨,然后写人物活动,即烘托其辛苦及其忘我劳动的精神之类。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毛泽东用有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来反衬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侧面描写:简单说就是从旁边描写,举例说吧:要写一个好学生,不直接写他怎
么用功学习,成绩怎么优良,而是写听老师,同学的评价,或到他家看到墙壁上
贴着许多奖状之类,让人从另一面知道他是个好学生。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
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
侧面描写的例子

侧面描写的例子1、浓密的眉毛叛逆地稍稍向上扬起,长而微卷的睫毛下,有着一双像朝露一样清澈的眼睛,英挺的鼻梁,像玫瑰花瓣一样粉嫩的嘴唇,还有白皙的皮肤。
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3、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一头如墨的黑发散在身后,紫色的蕾丝线将一束小发悬在耳侧,红色的衬衣外是一件方格的蕾丝小礼服,白皙的手腕上悬满了漂亮的镯子,小指上还戴了一个没有任何修饰的银戒,一切的装扮都是那样奢华精致。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
5、一张坏坏的笑脸,连两道浓浓的眉毛也泛起柔柔的涟漪,好像一直都带着笑意,弯弯的,像是夜空里皎洁的上弦月。
白皙的皮肤衬托着淡淡桃红色的嘴唇,俊美突出的五官,完美的脸型,特别是左耳闪着炫目光亮的钻石耳钉,给他的阳光帅气中加入了一丝不羁。
6、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7、小菊到今年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她的身体长得不高,手臂依然那么细小,颧骨照旧凸出,十个指头像一束枯竹枝,仿佛一折就会折断似的;因为她十分消瘦,所以看起来她的身体轻飘飘的。
8、爷爷长着一副古铜色的脸孔,一双铜铃般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着一缕山羊胡须。
他高高的个儿,宽宽的肩,别看他已年过古稀,可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雄浑有力。
9、小毛头长得很小,头只有我的大洋娃娃那么大;脸圆圆的,红红的,像只大苹果。
她睡得很甜,两只眼闭得紧紧的,像两条线;两根眉毛像两只弯弯的新月;小嘴巴经常一动一动,好像在吃奶。
她浑身被小被子包住,还用绳子扎紧,一动也不动。
作文写作方法之二:侧面描写一、什么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指

、常见的侧面描写的方法
1.以人衬人: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 《陌上桑》
2.以物衬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或物, 如《七根火柴》。
3.以物衬物:如《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 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 远逝,往来翕忽。”在这里,作者以鱼来衬出水的清澈, 虽没有一字一句写水,可是读者却能从潭中鱼儿看出水 清如镜,产生“水尤清冽”的真实感觉,收到了从正面 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观潮》
3、.“我从没离开过父母,但今晚父母有要事不能回 家。”根据此情景写一篇文章。 题目:《雨夜,我一个人在家》 要求:1、使用多种描写手法。(行动、语言、心理等 描写)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3、不少于600字。
2、找出文中的侧面描写: 那边响起了深沉激昂的号角声,蒙古包里的人涌出 来了,跳舞的人停住了步子,大家兴奋的谈论着,脸上 露出欣喜的笑容,不约而同地向那边奔去。阳光下,站 着一个大汉,黑紫的皮肤、强壮的身躯透着一股逼人的 锐气和力量,黑色的皮坎肩上向着银光闪闪的亮扣,腰 束着七彩的丝带和绸穗,脚蹬黑亮的犍牛皮靴,这是草 原上的金鹰啊!众人欢呼着、呐喊着,小孩子激动地嚷 嚷着,姑娘眼里流露出倾慕的神色,老人更是高兴地合 不拢嘴。
如《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美貌到极点,用她周 围的人的神态、动作来烘托、渲染。诗中这样描绘: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与动 作,种种表现聚焦在一点,即采桑女罗敷貌美惊人。 这样比正面刻画更含蓄,更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 空间。
作文写作方法之二:侧面描写
一、什么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 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 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 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的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 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衬托法。
文学作品中的侧面描写

2023
宋代画院曾经举行过一次绘画比赛,画题是“踏花归来马蹄香”,众画工挥毫泼墨,各显其能 ,有的画骑马人手里拈着一枝花,有的画马蹄上缠绕着一枝花,有的画一匹马站在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旁……最后夺魁的却是这样一副画:一匹骏马奋蹄疾驰,马蹄边飞舞着几只小蜜蜂。真是绝妙的构思啊 !画中没有花,但那追逐马儿的小蜜蜂却使人依稀嗅到那浓浓的花香。花香是难以正面描绘的,即使非要从正面描绘,也往往会显得直白、平淡,而以蜜蜂衬花香,则使作品从虚无中见出丰盈,从而取得一种含蓄蕴藉、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绘画艺术是这样,文学作品的写作何尝不是如此呢?
01
02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通过描写江南水乡清新优美的图景,通过原本静止的景物飞驰来衬托船行疾速,从而烘托出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悦而迫切的心情。
(以景衬人)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以景衬人
作者用优美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水生嫂愉悦的心情和高洁的品质,同时为下文情节的铺展做好铺垫。
1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在使用动作、神态和比喻正面描写琵琶女的精彩弹奏后,再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正侧结合,有力表现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复杂心情,为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古感叹做了铺垫。
怎样进行侧面描写作文侧面描写的三个方式

如何进行侧面描绘作文侧面描绘的三个方式一、描绘别人,突出主人公形象北宋有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伤仲永》开篇,为了表现仲永幼年时的天资聪慧,就经过其父与邑人来进行描绘。
仲永五岁时,还未曾认识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
有一天,他却突然哭泣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父亲的惊诧,突出了仲永天资的非凡。
当人们发现仲永这么小就会写诗后,“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人的吃惊,同县人的宴请,同县人的求诗,更进一步突出了仲永幼时的天才表现。
关于仲永童年期间的极高天分与矫捷才情,作者正是经过四周人们的表现加以突出的。
二、描绘他物,表现主人公形象明末清初作家林嗣环的《口技》一文,是正面描绘与侧面描绘有机联合的模范之作。
除了正面描绘口技艺人的出色表演,作者还经过听众的反响与道具的简单这两个侧面来突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明。
口技表演者用了哪些道具呢?文章一开头就交代:“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结尾又再次写道:“突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前后两次都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示口技人在表演时,不过不过依赖一张嘴来发作声音,并无借助其余物件,从侧面很好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明,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三、描绘他事,衬托主人公形象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写的《醉翁亭记》乃是经典游记散文。
《醉翁亭记》一文主假如经过写景叙事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此中,“滁人游”“众宾欢”两个场面,虽未直接写作者,却从侧面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你看,那“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拔,来往而不停者,滁人游也。
”大家一路上热喧闹闹,快快乐乐地与太守去郊游,不正是太守热爱百姓,与百姓同乐的表现吗?到达山上,你看大家玩得多高兴。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织,起坐而吵闹者,众宾欢也。
” 百姓的快乐,不正是太守的快乐吗?看着大家玩得这么高兴,“太守醉也。
“烘托”与“侧面描写”辨析

“烘托”与“侧面描写”辨析作者:闻燕来源:《新课程·中学》2011年第04期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常常讲不清楚“烘托”“侧面描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致使学生们对这两个概念分辨不清。
其实只要辨析出这两个概念的特点,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下面,笔者就此来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烘托”又叫“烘云托月”。
烘:渲染;托:衬托。
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后指一种写作手法。
此种写法是以“云”托“月”,是极力渲染“云”从而达到衬托“月”的目的。
如《温酒斩华雄》《云南的歌会》都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
侧面描写则是通过别人之眼之口对主体对象进行评价,从而达到表现主体对象的目的,是借客体来表达主体如何,如《口技》《陌上桑》。
烘云托月和侧面描写中都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果把这两个方面分为A和B,那么,烘云托月中A是“云”,通常都是大肆渲染A如何如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B,即“月”的特点。
而侧面描写中,是借A来评价B,并没有写出A本身的特点。
下面举例来说:《温酒斩华雄》中,作者着力描写次要人物华雄(A)的武勇非凡,来烘托主要人物关羽(B)的神勇无敌。
文中并不直接写关羽(B)的武艺如何高强,甚至连与华雄正面交战的具体场景也一字不提,而是着力渲染华雄(A)如何勇不可当,连斩四将,连誉为江东猛虎的先锋孙坚也一触即溃;如今兵临城下,大骂搦战;众诸侯大惊失声,一筹莫展。
在这种情况下,关羽立下军令状,提刀飞身上马,“酒尚温时斩华雄”,其神勇无敌便表现得淋漓尽致,英雄形象光彩夺目,跃然纸上。
《云南的歌会》中极力渲染山野的景美(A)来表现赶马女孩子(B)人美。
一位秀才作诗表明自己很有才华,诗曰:“天下文章属三江,三江文章在吾乡。
吾乡文章数舍弟,舍弟向我学文章。
”最终突出“我”,这也是烘托。
再来说“侧面描写”,在《口技》一文中,突出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文中写到“满堂寂然,无敢哗者”“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侧面描写常用手法

=
侧面描写常用手法
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性格,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
所以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
(一)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渲染某某气氛;引出下文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点明时令、地点、人物;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承上启下。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二)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景物描写
对象
表 达 方 式
记叙 描写 议论 说明 角度 抒情
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指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 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渲染烘 托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 明突出。也叫衬托法,它是正 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 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即直接通过人 物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描写,去展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 能。
似乎变成了一个即将被射晕球门的足球……
(侧面描写)
找出下面各段中的侧面描写,说说其表
1达、效果《。春》:桃树、杏树、梨树,你 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 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 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最后一句是侧面描写,蜂之所以闹,蝶之 所以舞,不言而喻是艳丽的花吸引了它们, 用蜜蜂和蝴蝶的“热闹”反衬花开得艳丽。
但有时恰当借助一些侧面描写, 常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很难达到 的艺术效果。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 充。侧面描写能唤起读者想像,丰富人 物形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
1.小林子今年远不满十四岁,黑黑的脸,黑黑的胳
膊腿儿,结结实实的。球场上,一见人老爱伸出大
判 拇指自秀:别看咱矮,标准的足球运动员身材。
使用“撑”、“撞”、“跌倒”、“冲”、“旋转”等 一系列动词描写了羊和红衣女孩行动不便,反衬了当时 风的猛烈。
6、《风雨》: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 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 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 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 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 去……
2、《春》: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 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衬托与侧面描写
衬托与侧而描写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这就是衬托,如绿叶衬托了红花,彩云衬托了明月。
陪衬实在是最简
单最普遍的生活原则,这个道理非常简单,菜有主菜配菜,无论主菜
有多好吃,但必须配上别的菜肴,否则就单调。
文学艺术更是如此,
看个电影,如果只有主角一个人在那里单唱寡跳,怎么也不成不了好
电影。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就是说不正面不直接描写。
这话听上去有点绕,白一点说,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岀。
即使这样,我们可能都还是不一定清晰,必须举几个例子才能真正明白。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纟相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帕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首著名的《陌上桑》就非常典型地运用了侧而描写的手法。
说秦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细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是正面描写,直接写她的漂亮。
但作者视角一转,不写秦罗敷了,而写少年耕者锄者,但他们又不是作者要表达的对象,作者只是借少年耕者锄者的反应,表现秦罗敷超凡的美貌。
这就是侧面描写了。
像这样的写法,在文学中被广泛采用。
巨著《红楼梦》描写女强
人王熙凤就采用了这一手法。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
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
丫養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王熙凤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说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是正面描写,而众人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就是侧而描
写了,通过众人的反应,表现了王熙凤在贾府非同小可的威势。
鲁迅在《药》中写刽子手康大叔,是这样描绘的。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一…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
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
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里老栓华大妈满座的人的反应就是侧面描写,目的是表现康大叔的蛮横强悍。
《口技》中写口技艺人表演一场火灾。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千百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段文字中写夫喊妇呼、犬吠儿哭的景象是正而描写,写宾客欲争相逃命的反应,就从侧而夸张地表现出口技表演者高超非凡的技艺。
侧面描写非常重要。
当我们正面描写感到理屈词穷的时候,更是需要从侧而去表现。
说到美女,我们总是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其实通过鱼沉雁落、月闭花羞来写一个女子的美貌,这就是侧面描写。
侧而的表达效果,往往还是正面无法达到的。
明确了侧而描写,我们再来探讨与陪衬之间的区别。
因陪衬是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这跟不直接描写,而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看上去就让人觉得不好分辨,但再者其实不同。
陪衬是艺术手法,有正面的陪衬和反面的陪衬。
清人毛宗岗在评
《三国志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节时写道:文有正衬,有反衬。
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
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
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士形之,而觉其更勇。
鲁肃的憨厚老实显然不是从侧而写孔明的乖巧,而是陪衬, 从而突出孔明的乖巧;少年耕者锄者显然也不是拿来陪衬秦罗敷之美的,而是从侧而表现秦罗敷之美。
其实明显可以看出,侧面描写中,都是写主体的某一特质投射到侧而后侧面所起的相关反应,通过描绘这个反应来表现主体的这个特质。
陪衬只是把另一些事物跟主体放在一起,以彰显突出主体,主体对这些事物并没有投射作用,这些事物自然也不会有相关反应。
换一种表达方式。
陪衬是通过添加与A相同或相反的B、C来突出A,耕者锄者与秦罗敷既不相同,也不相反。
侧而描写是通过观察描绘B、C对A的反应来表现A, B、C与A不要求形成相同或者相反的关系,鲁肃的老实并不是对孔明乖巧的反应。
陪衬是艺术手法,但侧而描写只是描写角度。
可以这样说,所有的陪衬都是侧而的,侧而描写自然更是侧面的,要说容易混淆,就是这个原因吧。
于是又有了侧而衬托或者侧面烘托的说法。
既然衬托都是侧面的,说侧面衬托或烘托就太罗嗦,大无必要。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都没有思考过。
前几天一个学生突然问起, 我
无从回答,才下来苦苦思索。
我也查了很多资料,以及相当多的相关论述,但没有看到一个能让我满意的分析论证。
于是,我便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也许也有一些可以参考的价值。
按我的理解,文艺手法的边界从来就不清晰,也经常发生交叉或者重叠,不是能轻易说得明口的。
所以,我可能并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或者没有阐述清楚,但疑义相与析,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来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