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逐年增长,常见的有脑梗塞、脑血栓,年龄大都在中老人群中且越来越年轻化。
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涡斜,是造成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偏瘫是心脑血管病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脑部功能,使患者出现身体一侧偏瘫,发病机制是脑部血管由于受到压力高或血脂稠等因素影响,血液流动限制,脑部缺血时间长导致脑组织受伤害,结果患者留下严重后遗症,肢体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差,患者经西医治疗后,肢体活动自主能力较差,所以临床中常用中医针灸治疗,帮助患者恢复部分能力,。
一、针灸选穴原则选穴原则分为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及经验选穴原则,近部选穴是在偏瘫肢体周围进行选穴,例如面部偏瘫选择迎香、人中、地仓等,体现了“经络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远部选穴是在经络循行路线上选择可以治疗本病的腧穴,例如足阳明经循行路线上的梁丘、足三里等,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辩证选穴是根据患者病因病机的特点进行选穴,根据患者病程进行选穴治疗。
偏瘫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在八纲辩证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及恢复期,中经络没有神志上的改变,只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涡斜为主,中脏腑主要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风多因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导致的脏腑功能失司,风痰夹瘀上扰头脑;病位在脑,与心肝肾有关,病机为风火痰气血。
二、针灸治疗头部穴位选择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风池,运用醒脑开窍针法可以帮助患者开窍醒神;面部穴位:太阳、迎香、颧髎、地仓、颊车、人中,主要治疗患者口眼涡斜、流涎、面瘫等症状,通过刺激患者面部穴位,使面部经络疏通;上肢穴位:八风、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肩井、臂臑,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患者肢体活动,缓解患者活动受限的症状;腹部穴位:天枢、上脘、气海、关元,大部分为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中医治疗痿证独取阳明经,患者卧床时间久,腹部穴位可以缓解便秘情况,气海和关元治疗患者尿失禁或癃闭等病症;下肢穴位: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昆仑、申脉、太溪、照海、三阴交、阳陵泉;其中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有助于下肢能力恢复。
针灸治疗对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瘀则在耳中胀痛,听力下降的同时兼有气滞血瘀的临床症状 ;脾气虚
弱主 要 以听力 下降兼少 气懒言 、食少纳呆 等症状 ;肝肾 阴虚则 多 以老 年人 常见 ,可 有耳鸣 ,并伴有腰 膝酸软等 临床症状 。临床治疗 过程 中
[ 5 】 褚 建, 刘勇 均, 张丽 . 中西 医结 合 治疗 分泌 性 中耳炎 3 8 例 临 床观 察
所得 结果相一致 。
本研 究显示 ,所 有患者按 中医辨证分 型 ,以风热上壅型最多 ,其 次 为痰 浊积 聚型 ,而肝 肾 阴虚 型最 少 。西医组 治疗 总有 效率7 3 . 0 8 % 而 观 察组 治 疗 总有 效率 为8 4 . 6 2 %。两 组 比较 ,观察 组 明 显优 于 西
认 为本病是 因外邪 侵袭 或正气 不足 ,使 邪客于 耳部所 致… 。本病 无 明
显 的季节性 ,一年 四季 均可发 生。本病 的中医治疗 主要为疏 散外邪和 补养 正气为主 ,临床证 实 已取得 良好 的治疗 效果 。根据患者 的临床症 状本病 可分为 风热上壅 、痰浊积 聚 、气滞 血瘀 、脾 气虚弱及肝 肾阴虚
医, 2 0 0 4 , 2 4 ( 3 ) : 8 4 — 8 6 .
分泌性 中耳炎 属 中医 “ 耳 闭病 ”的范 畴。西 医将本病 的病 因归结
于 咽鼓管的 功能障碍 同时合并有 中耳细菌 感染及 中耳免疫系 统功能 下 降所 致 。由于咽鼓管功 能 障碍使 得侵入 中耳 的细 菌无法及 时排 除,而 留置 于 中耳 ,同时 因中耳免疫 系统功能 下降 ,导致 本病 的发 生 。中医
f J 1 . 江苏 中医药, 2 0 1 2 , 9 ( 4 4 ) : 4 5 — 4 6 .
针灸治疗对偏瘫患者 的疗效观察
偏瘫针灸PPT课件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具有 健脾和胃、调中益气 的作 用,常用于治疗 下肢不遂、步履蹒跚 等症状。
针灸治疗偏瘫的操作方法
针刺法
使用毫针刺入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来 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目的。根据病情
需要,可采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电针法
将针刺入穴位后,连接电针仪,通过 微电流刺激穴位,以增强刺激效果。 根据病情需要,可调整电流强度和频
针灸治疗偏瘫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身体内 03 的气血流通,以达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目的
。
偏瘫的病因和病理
01 脑部损伤
如脑卒中、脑外伤等,导致大脑控制运动的相关 区域受损,引发偏瘫。
02 神经系统疾病
如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硬化症等,影响神经传导 ,导致肌肉运动障碍。
03 肌肉骨骼疾病
如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等,肌肉功能异常, 导致运动障碍。
率。
艾灸法
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进行熏烤, 通过温热刺激来温通经脉、散寒祛湿 。根据需要,可采用悬灸或隔姜灸等 方法。
穴位注射法
将药物注射到穴位内,通过药物对穴 位的刺激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常用 的药物有维生素B12、当归注射液等 。
针灸治疗偏瘫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前应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消毒,防止感染;治疗后应注意保 暖,避免受寒;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护 理过程,提高患者的自我 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循序渐进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 步增加康复训练的难度和 强度,以逐步提高患者的 身体功能。
综合治疗
结合针灸、推拿、理疗等 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施治 ,以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偏瘫的康复护理实践
偏瘫左手快速恢复方法2篇

偏瘫左手快速恢复方法2篇偏瘫左手快速恢复方法偏瘫是指脑卒中或外伤等致使身体一侧肌肉无力或瘫痪的一种疾病。
在恢复过程中,左手的训练尤为重要,因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以下是偏瘫左手快速恢复方法。
1.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非常有效的治疗偏瘫的方法之一,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恢复。
常用的穴位有“肘髎穴”、“上肢三阴经穴”、“阳陵泉穴”等。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选择专业的中医机构和具有相关经验的中医师进行治疗。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指通过运动康复和物理疗法等手段,促进患者肢体肌肉的恢复和活动能力的提升。
常见的物理治疗包括理疗、康复训练、足底按摩等。
在进行物理治疗前,需要经过医生的评估和诊断,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食疗食疗是指通过合理的膳食调理,促进患者体内代谢的改善和康复。
常见的偏瘫食疗方有薯蓣炖乌鸡、山药炖鸡腿等。
食疗既可以辅助西医治疗,又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指通过服用药物,缓解病情和促进身体恢复。
常用的药物有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改善肌肉功能的药物、降低血液黏滞度的药物等。
在进行药物治疗前,需要经过医生的评估和诊断,以避免药物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5.心理疏导偏瘫患者往往会因为肢体失去活动能力而感到沮丧和消沉。
此时,就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和恢复信心,积极有效地完成恢复训练。
总之,偏瘫左手的快速恢复需要全方位的治疗和康复,正确的治疗方法和科学的饮食习惯都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患者本人也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坚持规律的生活和恢复训练,才能顺利恢复到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状态。
偏瘫左手快速恢复方法偏瘫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通常会导致患者肌肉无力或瘫痪。
身体的一侧会失去活动能力,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如何快速恢复偏瘫的左手呢?以下是一些方法,供您参考。
1.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是通过一系列的锻炼和体能训练,以弥补因偏瘫而丧失的肢体功能,从而加速恢复。
其中包括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协调训练等。
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

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一、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作用机制1. 改善血液循环:针灸能够增加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功能,提高供氧供血能力,从而改善脑组织损伤。
2. 调节神经系统:针灸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度,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3. 改善炎症反应:针灸可促进炎症反应的消退,减轻神经炎性损伤组织的炎症反应。
4. 缓解痉挛:针灸能够调节肌肉张力,缓解因神经、肌肉和韧带短缩所致的肢体痉挛症状。
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在针灸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康复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以下列举了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几项临床效果:1. 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可通过增强肌肉张力和肌肉协调性,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使患者肢体运动能力逐渐恢复。
2. 改善步态功能:中医针灸可通过调节脑神经系统,改善步态协调性,使患者行走更加稳健。
3. 缓解疼痛: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可通过刺激穴位,缓解肢体痉挛等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 提高生活质量: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遗症,使患者的生活能力逐渐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信心。
三、注意事项1. 适宜选用专业的中医针灸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效果。
2. 合理选择针灸穴位,针灸疗程周期不得过长,避免反复针灸导致身体过度疲劳。
3. 康复训练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
4. 康复训练过程中必须注意安全,防止因训练不当造成患者二次伤害。
四、结论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在治疗脑卒中偏瘫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反应等作用机制,可有效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然而,针灸治疗并非万能药,患者需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偏瘫偏瘫针灸穴位

偏瘫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
针刺疗法对偏瘫治疗效果较好,不但在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可以普遍应用,对部分病例还可早期治疗。
(1)体针的常用穴位头面部:百会、上星、印堂、迎香、太阳、下关、地仓、人中、翳风、风池等穴。
上肢: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少泽、后溪等穴。
下肢:环跳、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等穴。
每次取穴不宜过多,可轮流使用。
一般选用1~2个主穴,再选若干配穴。
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休息5~7天,可再行第2疗程,并可用电针。
(2)头针:是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
主要是根据神经解剖大脑皮层功能的理论,运用针刺疗法,在头皮上划出皮层功能相应的刺激区,在这些刺激区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引起的瘫痪、麻木、失语等症。
脑梗塞病人以早期治疗为佳;脑出血病人一般待病情稳定后开始。
取穴:对侧运动区为主;感觉障碍取对侧感觉区;运动性失语取对侧面运区;感觉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三区;命名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二区。
方法:根据上述原则选好刺激区位置,用快速进针,达到头皮下或肌层,斜向捻转至要求的区域长度,进行快速持续捻针,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以上,一般2~3分钟即达到适应刺激量和刺激强度,患者相应的肢体有热、麻、胀、抽、出汗等感觉,休息5分钟,再捻转2~3分钟,再休息5~10分钟起针。
每日1次,一般10~15天为1疗程,中间可休息一周左右,再作第2 疗程。
注意:针刺部位要选择准确,针刺前应用75%酒精棉球严格消毒。
针刺入后局部剧痛可捻转2分钟,若仍剧痛难忍,可将针退至皮下,适当地调整一下进针方向,可避免疼痛。
起针时用干棉球压迫针孔1~2分钟,以防出血。
如病人晕针,立即起针,应给予适当处理。
中医针灸治疗偏瘫好处

中医针灸治疗偏瘫好处爷爷平时的血压和血脂就有些高,中医针灸治疗偏瘫好处是什么啊?爷爷血压高自己没有注意,在家里倒地失去意识,经过医治,是心脑血管的问题,导致半个身体不能动,说是偏瘫,爷爷是个好强的人,一下子这样病了,心情不好总是发脾气,朋友说中医的针灸治疗偏瘫的效果好,都有什么好处啊,现在就让我朋友介绍一下都有哪些好处。
1、口眼歪斜取穴主穴:听会、地仓、合谷、迎香配穴:风池、水沟、颊车、丝竹空等。
2、半身不遂取穴主穴:肩俞、曲池、外关、合谷、环跳、委中、足三里、阳陵泉、太冲。
中医针灸疗法可以疏通经络,使瘀阻的经络通畅,发挥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达到快速治疗疾病的目的。
随着对中风认识的不断加深,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思路和技术方法不断得到改善,疗效不断得到提高。
治疗时主要取患者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则刺灸双侧,初病宜泻,久病宜补。
在临床中,我们采用效果尤佳的针刺配合电针治疗。
如我们所治的一位老人,中风初病,取上肢手三里、外关,下肢取足三里、丰隆,用电针治疗时,选用较大电流,刺激周围神经、兴奋中枢神经,使患肢产生酸麻感,并使相关肌群出现节律性收缩,即针刺中的泻法。
见效后逐次适当减小电流,即针刺中的补法。
针刺四次后,患者的手平躺时能缓慢上抬,还可下床缓慢行走。
同时,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措施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针灸配合我所特色的神经康复方法,能更有效地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同时对治疗中风后口舌歪斜、言语、吞咽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也有显著疗效。
综上就是我朋友所了解的一些中医针灸治疗偏瘫的好处的介绍,家里有偏瘫的老人,一定不要惹老人生气,生了这种病心情不好的时候要顺着他,让他心情变好了,就不容易在发病,每发病一次所承受的风险就要大好多。
在加上针灸治疗。
照顾的好的话,会有很大的康复希望的。
治疗偏瘫的中医方法

治疗偏瘫的中医方法
中医治疗偏瘫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外治疗法等方法。
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常用药物包括活血化瘀药如川芎、桃仁、红花等,通络软筋药如葳蕤、川续断、水蛭等,以及扶正抗邪药物如人参、黄芪等。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偏瘫的常用方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状况。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合谷等。
针灸疗法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受损神经的营养供应,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3. 中药外治疗法:中药外治主要是通过将中药煎煮后制成药浴,或者将中药煎煮后敷贴在患处进行治疗。
中药外治能够通过渗透作用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促进患处的修复和恢复。
除了上述方法,中医治疗偏瘫还可辅助使用理疗、推拿、拔罐、艾灸等物理疗法和按摩疗法。
但是中医治疗偏瘫的疗效会因个体的具体情况而有差异,请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资源 1
一、偏瘫概述
1.定义
偏瘫是指因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 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 肢体运动功能 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同 时可伴 有失语、失认、情绪低落和视物 不全等症状。
医学资源
2
2.分类
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 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 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
医学资源 10
3.毫针刺法
进针
医学资源
11
行针
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 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的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和捻转法) 法等)
辅助手法(循法、刮柄法、弹柄法、摇柄法、飞法、震颤
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为了促使针后得气和加强 针刺感应的操作手法。
医学资源
12
基本手法:
医学资源
13
辅助手法:
循法
医学资源
14
针刺补泻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针刺补泻的手法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手法
医学资源
15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全瘫:肌力0-1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医学资源
3
3. 病因 偏瘫病因多样复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 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医学资源
8
2.针刺练习
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 练习方法有3种:
1.纸垫练针法:
医学资源
9
2.棉团练针法:
3.实体练针法:通过前面的练习,掌握了一定 的指力和手法后,可以在自己或他人的身上 进行练习。最后做到进针无痛、针身不弯、刺入顺利、行针自
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指感敏锐、针感出现快。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医学资源
16
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 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 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医学资源
20
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并施以适当补泻手法后, 即可出针,或留置15~3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 症,如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延长 留针时间。某些急腹症、破伤风角弓反张者,必 要时可留针数小时。而对老人、小儿患者和昏厥、 休克、虚脱患者,不宜久留针,以免引起意外情 况或贻误病情。 术者留针时需注意,首先排除不适于留针的患者, 如不能合作的儿童、惧针者、初诊者、体质过于 虚弱者;其次排除不宜留针的部位,如眼区、喉 部、胸部等;再次排除不适宜留针的病情,如尿 频、尿急、咳喘、腹泻等病症。对需要留针、可 以留针者,在留针期间,应时刻注意患者的面色 和表情,防止晕针等意外发生。
医学资源
5
②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 随意肌麻痹明显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 均不发生障碍。
③痉挛性偏瘫:一般的是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其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 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 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 抗感。 ④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 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医学资源
19
留针与出针
留针 当毫针刺入腧穴,行针得气并施以或补或泻手法后,将针留置在穴内, 称为留针。
留针是毫针刺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通过留针,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和延长刺激作用,还可以起到候气与调 气的目的。针刺得气后留针与否以及留针时间长短,应视患者体质、 病情、腧穴位置等而定。
(3进1退)
医学资源
18
透心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 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 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 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 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 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在操 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 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 肿等热性疾病。 (1进2退1进)
医学资源
6
二、针灸概述
1.毫针结构
针尖:针的前段锋锐部分,又称针芒。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的部分,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 的部分。
针根:针体与针柄连接的部分。
针柄:针根至针尾之间,常以铜丝或铝丝紧密缠绕的部分,是术者持针、 运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温针灸法装置艾绒之处。
医学资源
7
针尾:针柄的末端,一般用金属丝缠绕呈圆 筒状,又称针顶。
呼吸补泻: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 出针为泻法。
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 为泻法。
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根据病情留针或立即出针。
以上各种手法,临床上可以相互配合应用。
医学资源
17
复式手法
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 (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 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 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 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 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 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 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 脑供血不足。
5、代谢病中糖尿病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
医学资源
4
4.症状
偏瘫的症状:
偏瘫痉挛性,偏瘫步态,口角歪斜,无法说话,口角下垂,手指歪斜, 下肢拖曳步态 ,下肢中枢性瘫痪 主要为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在临床上有四种表现形式: ①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 眼各一侧偏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