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反思5篇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反思《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反思一、设计思路和理念1、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高效课堂的理念,使用各种高校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学案导学法、思维导图法、表格对比法、合作探究法等。
2、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如历史剧导入、课堂辩论赛、学生设计思维导图并讲解都是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要把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的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
在课堂上,尽量增加一些历史故事,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等等。
4、注意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解析,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
5、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在课堂总结的时候,要把课堂内容进行升华,和同学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6、注重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培养,如阅读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历史事物进行科学、全面评价的能力,采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对历史事物进行对比的能力。
二、授课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成功之处:时间安排较为合理,各部分的时间运用得当;运用的图片史料和文字史料相对科学、有效,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学生们的探究过程;能够运用比较优美的语言对历史事物进行讲解,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使其很好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
不足之处: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进行很好的总结和归纳,没能提出更好的指导性意见;探究的问题过多,导致整个课堂节奏较为紧张;对史料的解读还不够深入,不能对同学们进行深入的史料分析引导;电子白板的使用还不够熟练,对电子投影也缺少使用。
三、对以后教学的启示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地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用历史的视野去看待问题。
2、课堂教学中要学会“聆听”,以便能给给予孩子们更好的指导和点评。
3、要适当调节课堂容量,减少可有可无的环节,以免调整授课节奏,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
4、更多地、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电子白板技术。
5、在课堂上,应该更多地传授解题技巧,让孩子的学习真正地高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教育]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高中教育]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d06f93f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e.png)
三公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九卿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史
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 (牵制) 丞 直
大夫 (统率) 相
接 控
制
(统率)
九卿
太 (虚设) 尉
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
皇帝
御史大夫
三公 丞相
太尉
九卿 三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是否能把持朝政?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不能。 三公与九卿之间是什么关系?
的基础。 • ③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
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历史学家斯塔1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
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
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
D 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
• 另外,笔者认为,从“帝”一词的来历来看, 君主的权利已经被神化,使君主的权威被赋予了 神的力量,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
秦朝的“皇帝”与西周的“王”相比, 最本质的不同点是(D )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 C、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集权制度确立的表现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西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宗法分封 ——天下共主
春秋 礼乐征伐自诸宗侯法出分封制崩—溃—春诸秋 侯五代霸替周王
战国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大夫代替诸侯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千秋功过,你我评说: 千秋功过,你我评说: 明朝思想家李贽: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 明朝思想家李贽:“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 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功绩: 统一中国②建立一套 功绩:①统一中国②建立一套
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影响中国 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影响中国 中央集权制 2000多年③巩固统一的措施有 多年③ 多年 巩固统一的措施有 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p7第一段) 、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一段)
点 点 点 点 点
①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地方机构:废分封, p9“解析与探究 解析与探究” ③地方机构:废分封,置郡县(p9 解析与探究”) 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④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法律制度; ⑤法律制度;
C
C
6.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 6.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和夏商周的 秦朝开始使用的 称号相比, “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 D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表现 D.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表现 7.下列关于古代郡县制的评价 下列关于古代郡县制的评价, 7.下列关于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B 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 立郡县是秦朝二世灭亡的重要原因③ 立郡县是秦朝二世灭亡的重要原因③郡县制 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 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 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09广东历史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 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补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 度。严格说来,这一制度由两部分构成即封建专制主义和 中央集权,两者是不能等同的。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 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 一身,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讲中央与地方关 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 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A,世代世袭 B,考试选拔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荐
08江苏题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 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 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08上海题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
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
❖ 经济上:明中叶以后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 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它在明中叶之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作用占据主
导地位,到明中叶之后,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
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
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
打的祸根
思考:
秦始皇确立了一套完备的中央 集权制度,为什么秦朝还会成为二 世而亡(15年)的短命王朝?其速亡 与其政治制度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千秋功过,你我评说: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

1.对秦朝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 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皇帝的专制权力过大,容易形成暴政, 激化阶级矛盾。
2.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千载犹行秦法政”(毛泽东) ①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 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②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 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影 响此后2000多年。
【知识梳理一】
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一)统一的政治背景 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①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兼并争霸战争不断,大量诸侯国被吞并。 2.战国:大国国君改号称“王”,各国进行政治、 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强大。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
⑴结合材料分析皇帝制度的特点及本质是什么? 特点:①皇权至上②皇位世袭③皇帝独尊 本质:君主专制。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 “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 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 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 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 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 “赢政”,就把“政月”改 为“正月”。“正月”的 “正” 不再读政而读作“征” 了。 而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 于是把楚地改为“荆”。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经济:分散的自然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 (3)思想(理论):韩非子为首的法家思想 (4)地理:中国地域辽阔 (5)历史根源:秦始皇从春秋战国诸侯割据中总结历史 教训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6)前提: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知识梳理二】(一)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内容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1、皇帝制度:(特点?) 2 中央:三公九卿制(分工及职能?关系?作用?) 3、地方:郡县制(目的?内容?特点?作用?) 4、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一单元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选择题:1.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文中的“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 B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颁布细密严苛的律法 D.统一度量衡和货币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属于中等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故选B。
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
2.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解析】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秦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理解及其历史作用的分析归纳能力。
[解析]本题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做法的影响,即秦王朝舍弃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的功效泽被后世的事实。
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A项与材料无关。
C项是材料的表层意思,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最主要不同之处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而材料没有表达这一层面的意思,故D项错误。
3.一个时代的政治文明与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B.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C.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与罗马疆域的扩展相关联D.明末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B[解析】封建大一统局面在秦朝时已出现,而儒家思想的独尊局面则出现在汉武帝时期。
4.(2010课标全国,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小结:知识结构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的 确 立
前提: 大统一局面的形成
皇帝制度: 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中央: 三公九卿: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权归皇帝 内容: 地方: 废分封.置郡县,长官皇帝任免 制定选官制度
制定秦法
影响: 彻底打破--,奠定--基础,影响两千多年
【课堂反馈练习】
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 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 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4.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 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
5.右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 “甲兵之符,右才(在) ,左才阳陵。”发兵必须左、 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 )
1、宗法分封制遭破坏 2、兼并战争不断(商鞅变法) 3、变法促统一 4、秦王的雄才大略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基本特点:权力高度集中 2.内容:①皇帝制度:皇权至上、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意义: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 任何人无法独揽大权,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①皇权至上、 ①皇帝制度:
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归纳秦朝时期皇帝
我统一天下 德盖三皇 功过五帝
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天下之事 无小大,皆决于上.
材料二:“朕为始皇 帝。后世以计数,二 世三世至于万世,传 之无穷。”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燕
秦
赵
齐
韩 楚 公元前221年统一
魏
北至长城
西 到 陇 人口达2000万 西
东 到 东 海
南到南海
概念: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 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 独断性和随意性。 •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 配中,全国军政、财政大权归属 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 制,绝对服从中央。
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秦 半 两 钱
统一度量衡
度
秦度
秦度
量
秦量
衡
衡 : 重 量 单 位
量 : 容 积 单 位 度 : 长 度 单 位
秦权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巩 固 国 家 统 一
有 利 于 政 令 统 一 有 利 于 文 化 交 流 和 发 展
小篆
隶书
焚书坑儒:
秦始皇从公元前213年开始焚毁书籍、活埋儒士方士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建立皇帝制度。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课堂设问:
秦朝中央政权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 在哪些方面?
一是皇权至上; 二是皇位世袭制。
2、 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 分权 御史大夫
左丞相
右丞相 副丞相
太尉 分军权
军务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秦始皇服饰的特点:
• 黄帝为土,木克土,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 • 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 夏朝为木,金克木, )。他穿的衣服称 • 旒(liú 商朝为金,火克金, • 衮服,有12种图案。这 周朝为火,水克火, 种装饰为皇帝独有,显 • 秦朝为水,水尚黑。 示其惟我独尊、君临天 • 下的气势。 秦始皇袍是黑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注:九卿并非确数
治 粟 内 史
将 作 少 府
太 仆
3、地方官制
郡县制
课本p9解析与探究
丞相王绾(wǎn)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 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 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 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 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 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 什么? (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
1、皇帝制度
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材料二:“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材料三:“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 穷。”
材料反映了皇帝制度有那些特征?
①皇权至上 ②皇帝独尊 ③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
皇帝
三 公 九 卿 御史 大夫 丞 相 太 尉
消极:
①皇帝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爆发农民起义—— 秦朝土崩瓦解; ②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 越占主导。
巩固与提高
1、亲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定“皇帝”名号,自 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这说明嬴政:
B
A.歌颂战争功绩 C.统一国家法度
B.追求皇权至上 D.实行先代礼制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 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回顾分封制实行的目的和作用 古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 晋始大,政由方伯。据记载,平王时还迁都洛邑,以逃避犬 戎族的进攻。而另一方面,如晋国的“郤昭子,其富半公室, 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鲁国季氏“富于周公”。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周天子也派人前往。 通过这次盟会,齐桓公成为霸主。霸主就是代替天子而成为诸 侯中的主宰力量。……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会诸侯于温,晋 跃升为中原的霸主。 ——张明林《中国通史》 这段材料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课本第6页框图里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故事又反映了什么现象?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
相同点: 不同点:
划分标准 权力来源 与中央 的关系 影 响 ①性质: 都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 巩固自己统治 ③作用: 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分 封 制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世袭产生,有封地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 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 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 县 制
按地域划分 皇帝任免,无封地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 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 对服从于中央
群
雄
割
据
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周王失去 天下共主的地位
宗法分封制崩溃
诸侯争霸
诸侯擅自分封
小宗取代大宗
阅读课本P6第三段小字部分
灭燕
(前222年) (前228年)
灭赵
灭齐(前221年)源自秦国灭魏灭韩(前225年)
(前230年)
灭楚
喊赵薇去演戏(韩赵魏楚燕齐)
(前223年)
疆域: 东达大海, 西到陇西, 北抵长城, 南濒南海。 人口: 2000万
(3)文化: 统一文字 (4)交通: 修建驰道,开通灵渠。
(5) 修筑长城,徙民实边。
5、探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 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积极:
①对秦朝:疆域初步的奠定,巩固统一,促进中华民族 的形成; ②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 本格局,为历代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 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 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阅读课本P7和P8,说说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那些内容?
皇帝制度 君主专制中 央集权制度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地方官制:郡县制 秦律、选拔考核官员的制度
巩固与提高 2、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与夏、商、 周的“王”相比,本质区别是:
D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C.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
巩固与提高
3、郡县制下官员所拥有的权力不包括: A.世袭政治上的地位
C.征收辖区内的赋税
A
B.管理辖区内的行政事务
D.负责辖区的兵役征发
巩固与提高
4、秦王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历史进步 性在于:
B
A.打破了贵族的分封制 C.促进了政治文明的发展 间的联系
B.有效地维护统一 D.加强了中国各民族
易形成分裂割据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权结构
皇帝
集 中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中央权力
集 中
地方权力
4、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 阅读课本P8倒数第三段文字,了解秦朝考核官员的制度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才能
最 殿 功劳
5、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1)法律: 颁布秦律,通行全国。 细密严苛
(2)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