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考点二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合集下载
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件

太 尉 治 粟 内 史
九卿 少 府 太 仆
奉 常
郎 中 令
注: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 最后由皇帝裁决。
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 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郡县制:继分封制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 政制度。起源于春秋后期,盛行于秦汉。
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制定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 C.法律细密、严苛 保障措施是( A.三公九卿制 C.监察制度
B.权力高度集中 D.实行三公九卿制
B)
4、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根本性的 B.郡县制度 D.统一货币
B)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 ①始皇帝的来历
②皇帝制的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③皇帝制的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九卿及其职责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 相
三公
太 尉
A)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全品》课时作业(二) △作业:
秦朝初年,群臣在商议地方采取怎样的管 理体制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什么方法?
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不同?
1. 辖区划分不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 系为基础;郡县制按地域划分。 2. 职权任免不同:分封制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 地;郡县制的官吏由中央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有俸 禄无封地。 3. 与中央关系不同: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 4. 作用不同:分封制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更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 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 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 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最后赞成谁的看法?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建立皇帝制度:
2、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3、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废分封,置郡县 4、建立选拔和考察官吏制度
5、制定《秦律》
特点:严苛、轻罪重刑
8、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下 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B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律的颁行 说明秦朝是一个 法制国家 C中央机构职责 明确,并设置 监察官员 D秦朝开始在全 国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
9、秦朝郡县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 度,其主要依据在于 A、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B、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C、郡县官吏与皇帝结成君臣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根本原因 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
确保政权的稳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政治:商鞅变法使秦强大并统一六国;
3、思想文化:法家思想成为秦的治国指导思想。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建立皇帝制度:
“皇帝”这一称号,始创于秦始皇。 特点:权力高度集中 “功过五帝,地广三王” 表现1:皇权至上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表现2:皇位世袭
D
10、秦朝“废分封,设郡县”的主要目的在于 A、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C、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 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 权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 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 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2课大一统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形成前提:秦王嬴政发动战争,灭掉六国,结束了诸 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2.确立标志: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这套金字塔般统治 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3.突出特征:皇权至高无上,主要表现在皇位世袭和皇 帝总揽国家的政治、经济、司法和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 和地方的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4.制度本质:是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制统治。 5.官僚制度:从西周分封制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控制权示意图”可以看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抛弃了 血缘纽带,建立了一套官僚制度,郡县直接向中央负责, 从而保证了中央集权的实现。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①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②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③建立地方机构:废分封,置郡县 ①制定选官制度; ②修建长城;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 ④焚书坑儒; ⑤颁布严苛的秦律。
2、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
选拔考察官吏制度
选拔资格: ①家中有一定财产; ②会书写懂法律; ③年龄限制。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①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②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又互相 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 终军国大权完全操控在皇帝一人手 中,确保了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三公
丞相 左丞相
分权
分军权
御史大夫
太尉
右丞相
副丞相 军务 (虚有其位)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三老、啬夫、游徼 里典
郡县制
分封制
巩固统治
目的
特点 作用 二者 关系
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①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②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③建立地方机构:废分封,置郡县 ①制定选官制度; ②修建长城;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 ④焚书坑儒; ⑤颁布严苛的秦律。
2、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
选拔考察官吏制度
选拔资格: ①家中有一定财产; ②会书写懂法律; ③年龄限制。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①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②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又互相 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 终军国大权完全操控在皇帝一人手 中,确保了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三公
丞相 左丞相
分权
分军权
御史大夫
太尉
右丞相
副丞相 军务 (虚有其位)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三老、啬夫、游徼 里典
郡县制
分封制
巩固统治
目的
特点 作用 二者 关系
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岳麓版】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经典课件1

而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 于是把楚地改为“荆”。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秦始皇至尊的地位。
二、秦朝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主要内容
哎,国家越 大,朝事越多, 寡人就是不吃不 喝不眠不休,一 个人也难以处理 好,是该想个办 法来减轻寡人的
负担了!
假如你是嬴政,你 会如何做呢?
二、秦朝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作用上,维护了国家统一。
二、秦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主要内容: ①皇帝制度;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③地方制度: 郡县制;
④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选拔资格:
作用:
③
①要有一定财产,穷人无当官吏资格 ②要懂、并会书写法律; ③年龄限制。壮年——至少要17岁。
对世卿世禄 的否定、有利 于加强中央对
想想议议:可见,郡县制比分封制更优越
基础
西周分封制 ____血__缘______
秦朝郡县制 地域
传承制度 世袭(嫡长子继承)
___中__央__任__命___
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官僚政治 物质基础 土地 人口 物资 武装
有__俸__禄__无__封__地__
取代贵族政治(血缘政治) 官员职权 拥有政、财、军大权
二、秦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归纳:秦代法律制度的:
特点: 细密 严苛 指导思想: “轻罪重刑”
目的: 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作用: 重要作用;苦难
二、秦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 其他措施
(3)修建长城、驰道、直道、灵渠 (4)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 (5)焚书坑儒(前213、前212),钳制思想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9.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 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秦始皇至尊的地位。
二、秦朝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主要内容
哎,国家越 大,朝事越多, 寡人就是不吃不 喝不眠不休,一 个人也难以处理 好,是该想个办 法来减轻寡人的
负担了!
假如你是嬴政,你 会如何做呢?
二、秦朝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作用上,维护了国家统一。
二、秦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主要内容: ①皇帝制度;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③地方制度: 郡县制;
④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选拔资格:
作用:
③
①要有一定财产,穷人无当官吏资格 ②要懂、并会书写法律; ③年龄限制。壮年——至少要17岁。
对世卿世禄 的否定、有利 于加强中央对
想想议议:可见,郡县制比分封制更优越
基础
西周分封制 ____血__缘______
秦朝郡县制 地域
传承制度 世袭(嫡长子继承)
___中__央__任__命___
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官僚政治 物质基础 土地 人口 物资 武装
有__俸__禄__无__封__地__
取代贵族政治(血缘政治) 官员职权 拥有政、财、军大权
二、秦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归纳:秦代法律制度的:
特点: 细密 严苛 指导思想: “轻罪重刑”
目的: 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作用: 重要作用;苦难
二、秦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 其他措施
(3)修建长城、驰道、直道、灵渠 (4)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 (5)焚书坑儒(前213、前212),钳制思想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9.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 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
2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件

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 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 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其特点一是君主 个人专断独裁;二是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 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
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 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 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 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 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 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 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 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 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为力的教训, 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 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 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 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 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 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 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 八佾篇》)。卿 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 权力的一种表现。
(二)争霸战争和诸侯国的兼并
齐桓公与管仲 (拓片) (山东嘉祥武梁祠)
春秋时期,周王的威望降低,一些大的 诸侯国纷纷起来争霸,先后出现了“春秋 五霸”。在大国争霸战争中,许多分散的 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2)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 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 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 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 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 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 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 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 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 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 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 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 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为力的教训, 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 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 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 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 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 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 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 八佾篇》)。卿 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 权力的一种表现。
(二)争霸战争和诸侯国的兼并
齐桓公与管仲 (拓片) (山东嘉祥武梁祠)
春秋时期,周王的威望降低,一些大的 诸侯国纷纷起来争霸,先后出现了“春秋 五霸”。在大国争霸战争中,许多分散的 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2)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 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 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 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 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

1.对秦朝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 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皇帝的专制权力过大,容易形成暴政, 激化阶级矛盾。
2.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千载犹行秦法政”(毛泽东) ①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 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②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 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影 响此后2000多年。
【知识梳理一】
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一)统一的政治背景 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①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兼并争霸战争不断,大量诸侯国被吞并。 2.战国:大国国君改号称“王”,各国进行政治、 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强大。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
⑴结合材料分析皇帝制度的特点及本质是什么? 特点:①皇权至上②皇位世袭③皇帝独尊 本质:君主专制。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 “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 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 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 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 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 “赢政”,就把“政月”改 为“正月”。“正月”的 “正” 不再读政而读作“征” 了。 而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 于是把楚地改为“荆”。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经济:分散的自然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 (3)思想(理论):韩非子为首的法家思想 (4)地理:中国地域辽阔 (5)历史根源:秦始皇从春秋战国诸侯割据中总结历史 教训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6)前提: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知识梳理二】(一)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内容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1、皇帝制度:(特点?) 2 中央:三公九卿制(分工及职能?关系?作用?) 3、地方:郡县制(目的?内容?特点?作用?) 4、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第2课大一统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地方服从中央.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始皇为什么要?又为什么能建立这一套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呢?
目的: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 ◆前提条件:国家统一
◆制度基础:商鞅变法 ◆思想基础:法家思想 ◆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如何评价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
郎 中 令 警 卫
奉 常 宗 庙
—
—
—
—
—
外 司 马 交 法 政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 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高度组织化的官僚队伍是皇帝“家天下”的保证、治天下的臂 膀。
本质:君主专制
官制的特点:
分工明确、牵制配合、权力集中
作
(春秋)
诸侯割据混战
封 建 经 济 的 发 展
秦商鞅 变法成 效最大
(战国)
各国掀起 自上而下 变法运动
秦的统一
一、秦朝统一的条件
1. 秦朝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
军事实力强大。 2.经过多年的战争,人民渴望统一 3. 各地日益频繁的经济交流需要统 一 4. 秦朝正确的统一策略(远交近攻)
“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顾炎武
问题探讨
根据材料和表格提示,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标准
官员产生方式 与中央关系
以血缘为基础
封土世袭
以地域为基础
皇帝任免
独立性强,有一定自主性, 独立性弱,听命于中央, 易成割据 利中央集权。
柳宗元在《封建论》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为什么 将郡县制作为“公天下”的开端?
2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度 量
衡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这套制 度有何 作用和 影响?
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 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 王朝制度的基础。
2、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 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
皇位世袭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以上反映出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唉,国家越大, 朝事越多,寡人 就是不吃不喝不 眠不休,一个人 也难以处理好, 是该想个办法来 减轻寡人的负担 了!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西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宗法分封 ——天下共主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 材料一: 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
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 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
诸侯势力强大,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 材料二:楚庄王曾经率军到周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定王派
(4)秦朝的选官制度
选拔资格 ①家中有一定财产; ②会书写懂法律; ③年龄限制。 考察制度 ①中央派员进行监督、视察; ②官员自报政绩。
(5)秦朝的法律制度
赭衣塞道、囹圄成市
云梦睡虎地秦简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1、首创皇帝制度: 2、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3、建立地方管理制度:实行郡县制 4、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制订《秦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颁布秦律 (特点:细密、严苛)
《汉书·刑法志》描述秦朝刑罚的残酷说:
“赭(zhe)衣塞路(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 服),囹圄(linɡ yu)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 挤),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对加强王权、巩固中央集权措施的实行起了保障作 用,但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痛苦。
度
量
衡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答案二:柳宗元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理由,例如废分封使 秦始皇孤立无援等。(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课后合作探究(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延续了2000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
社会的影响。
参考:①积极: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秦汉—宋元),积极 作用是主流----表现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稳定, 抵御外来侵略,组建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 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 ②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消极因素突出,尤其是 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危害尤甚----表现在:钳制 思想文化、特务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等,严重阻 碍社会进步和发展。
皇帝 秦朝政府组织系统简表
太 丞 御史大夫
中
尉相
央
奉 郎 卫 太 廷典宗 治 少
常 中 尉 仆 尉客正 粟 府
令
内
史
郡
郡 尉
郡 监御史 守
县县
县
县
尉
令
丞
乡
有 三 啬游 秩 老 夫徼
4、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制度
选拔资格 ①家中有一定财产; ②会书写懂法律; ③年龄限制(17岁以上)。
考察制度 ①中央派员进行监督视察; ②官员自报政绩。
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
•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 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 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 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原 因是分封制会导致战乱,郡县制有利 于加强中央集权。
思考: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不同?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 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 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 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 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 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 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郡县制与分封制最主要 的差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方式
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材料:
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
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 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 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 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 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 异”。
这段材料的中心是:春秋初期, 周王室国力已经衰微。
春秋战国时期:
①是“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时代 (三家 分晋,田氏代齐等), ②也是诸侯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周初-诸侯上 千,春秋中期-近百,春秋末期-主要剩七国)
央集权制度,为什么秦朝还会成 为二世而亡(15年)的短命王朝? 其速亡与其政治制度之间存在何 种关系?
争鸣(人教版的一道开放性试题): 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
郡邑而促”。郡县制既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为 什么秦朝却很快覆灭?
柳宗元回答说:因为秦朝统治者残酷压迫剥 削人民群众,“人怨于下”,所以一呼百应,揭 竿而起,一下子推翻了秦的统治。“咎在人怨, 非郡邑之制失也”。他的意思是说,秦王朝的灭 亡在于严刑峻法激起人民怨恨,并不是因为郡县 制不好。 你认为柳宗元的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①建立皇帝制度: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将国家的司
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览于一人之手) 表现1:皇权至上 表现2:皇位世袭(家天下)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②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云梦睡虎地秦简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
①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②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③建立地方机构:废分封,置郡县
④制定选官制度; ⑤修建长城、驰道、直道; ⑥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 ⑦整顿各地风俗; ⑧颁布严苛的秦律。
思考: 秦始皇确立了一套完备的中
①商鞅变法极大地提升了秦国实力(历经100 多年) ②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影响到秦国的大政方针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①建立皇帝制度: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1:皇权至上
表现2:皇位世袭) ②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③建立地方机构:废分封,置郡县 ④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员的制度 ⑤颁布秦律
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
(chou),诸侯更相诛伐,周天
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
李斯
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
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
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
不便。”
解析与探究
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诸侯 国刚灭,天下初定,疆域辽阔需要分 封王来统治; 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郡县 制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和安定。
概念: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 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 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 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 制,绝对服从中央。
思路引领:解题时要分三步:第一,有人认为秦朝速亡是 由郡县制造成的;第二,柳宗元认为秦朝速亡不是郡县制 不好,而是由于秦的暴政引起“人怨”而被农民反抗所推 翻。第三,谈谈你对柳宗元看法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答案提示:答案一:柳宗元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郡县制 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国家统一,郡县制的推行 有着历史的必然性。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沉 重的徭役和赋税,残酷的刑罚将农民推上了绝境,造成阶 级矛盾迅速激化,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又互相牵制,三 公地位不平等,御史大夫可以监察丞相,任 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不等同于西方的三权 分立,三公都对皇帝负责,权力来源于皇帝, 最终军国大权完全操控在皇帝一人手中,确 保了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皇帝
三公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 尉 九卿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史
③建立地方机构:废分封,置郡县 (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 郡下设县,置县令、县丞、县尉 县下设乡里,乡有乡吏,里有里典)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 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秦朝廷的一场辩论
❖:“诸侯初破,燕、齐、荆
王绾
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Fra bibliotek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
许。”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
考点二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王嬴政于公 元前221年消 灭六国,统一 中国。
先后: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21年
思考:为何完成统一大任的会是秦王嬴政? 秦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 朝 的 疆 域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秦国统一的背景或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人民渴望安宁, 统一成为历史潮流 2、各国竞争,纷纷变法图强,秦国的商鞅变法 极大地提升了秦国实力 3、韩非子法家学说影响到秦王嬴政的大政方针 4、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伟略
时段 春秋
战国
年代(公元前)
770-476 (近300年)
475-221 (250多年)
政治特点 反映实质
春秋五霸 宗法分封 制遭破坏
战国七雄 争夺天下
法家思想的两位代表人物: ①商鞅:约前390--前338年,秦孝公时期 ②韩非:约前280--前233年,秦王嬴政时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国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