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读书笔记.
非虚构写作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分析——以袁凌《寂静的孩子》为例

r I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DONGNAN C H U A N B O实务探索一新闻采编⑦非虚构写作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分析—以袁凌《寂静的孩子》为例盛芳(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本文微信网页版摘要:非虚构写作致力于讲好一个故事,在价值立场、叙事伦理等方面突显写作者 的价值向度与叙事风格。
袁凌的《寂静的孩子》在长达四年的跟踪采访基础上,以节制而又优美的叙事引导人们触摸真实的中国,感受生命的尊严,公共价值与文本价值兼具。
现实情怀与沉浸、行动式的写作态度,高超的叙事技巧及内在的情感意义是非虚构写作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非虚构 价值向度 情感内核新世纪以来非虚构写作呈现井喷现象,作家的转向、记 者的转型及学者的参与,再加上平民写作的流行,创作主体 多元、文体多样,富有生活质感的作品贏得了市场的青睐。
但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过于煽情并以煽情来获取卖点,或过多露丑甚至偏好记录带有猎奇性的事实。
"写什么""如 何写"成为值得重提的议题。
记者出身的袁凌以长达四年的 跟踪采访为基础,以节制的叙事进入故事的情感内核,引导 人们触摸真实的中国,感受生命的尊严,其新作(寂静的孩 子〉(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6月出版)堪称年 度非虚构写作精品。
_、关切人类命运,坚守人文价值立场以调查报道和特稿写作成名的记者袁凌是国内非虚构 领域的第一批写作者,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的九十九次死 亡>(从出生地开始H青苔不会消失〉等致力于书写普通人 生存状态与命运的作品均获得不错的市场反响。
(寂静的孩 子〉是他历时四年走访、探察、记录后得以完成的新作。
作为中国首部关注当下孩童生存境况的非虚构作品,以留守、随迁、失学、单亲、孤儿等为关键词,全书分为异乡、阴影、大病、留守、单亲、远方六辑,共讲述了36个故事。
在他 笔下,儿童群体不仅仅只是各类社会问题的样本,而是鲜活 的生命,他们各有各的生命感受,各有各的生命美感,而不是 被动麻木的存在。
非虚构写作中的经验、事件与叙事

非虚构写作中的经验、事件与叙事作者:王鑫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8年第12期人习惯于命名,这会让人产生精神的安全感和确定性,这种执着也使人们面对某一对象时首先喜欢思考“是什么”。
不过,作为一种思维习惯,这种本质主义的观点已经在众多批判中日渐式微,“是什么”不重要,“如何是”才更重要。
周逵这本《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以下简称《非虚构》)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急于界定“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即“非虚构写作是什么”,而是想告诉读者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以及什么样的非虚构写作才是好的。
这本书没有用概念、方法和范式这样普遍性的写作方式,而是通过写作者个人经验回溯,直抵非虚构写作的边界和灵魂,使读者充满阅读的快感,又不失学术的严肃性。
一种经验会激活另一种经验的价值,当叙述者在谈及自己非虚构作品完成的经验时,个人的经验将会激发出群体经验的共鸣和想象。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非虚构写作者所秉持的个人经验和叙事精神使其能够成为时代的记录者。
一、记录:经验与事件这里所说的经验,不是一般的日常经验,而是杜威所说的“一个经验”,这个经验是完整的、连贯的、完满的,“这个经验”是写作者完整的个人经验,也是媒体事件中当事者的个人经验。
“‘经验’在这里并不是认识世界的方式,也不是知识的来源,而是生命与周遭世界相遇时在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
生命的丰富激荡和意义的不断生成就是‘一个经验’累积着‘另一个经验’”[1],非虚构写作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两种经验的相互观照,是一个人的经验激活另一个人经验的过程,使私人经验具有了整体意义。
非虚构写作实际上是对个体经验的发掘,从小的切口进入,步步深行,找到隐含在被采访者身上的密码,获得对事件细节发生的有效性解释。
大时代叙事之下,小人物的悲喜似乎都被忽略了,但是,“再广大的悲伤,也比不上一个小人物具体的悲伤”[2],非虚构写作的动机和走向不再是捞起新闻事件泛起的泡沫,而是要探寻静水深流之处个体如何存在。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首先,一个好的故事需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
开头要能够
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故事产生兴趣。
可以通过一个引人入
胜的情节、一个悬念性的问题或者一个令人惊讶的场景来吸引听众
的注意,让他们产生想要继续听下去的欲望。
其次,故事的情节要有起伏变化,让人感到紧张刺激。
一个单
调乏味的情节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所以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要
注意情节的起伏变化,让故事充满悬念和惊喜,让听众在不断猜测、期待中跟随着故事的发展。
接着,故事的主题要能够触动人心,让听众在故事中找到共鸣。
一个好的故事往往是有深刻的主题,它可以触动人心,引起听众的
共鸣。
所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主题的表达,让听众在故事
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故事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一个好的故事要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结局是整个故
事的收尾,它要能够给听众一个满意的答案,让他们感到故事有一
个圆满的结束,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要讲好一个故事,首先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其次要有起伏变化的情节,接着要有触动人心的主题,最后要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只有这样,才能讲好一个故事,打动人心,让人久久难忘。
希望以上的建议能够帮助你讲好一个故事。
非虚构写作中的复杂性建构

“非虚构”中的复杂性、建构、对话与叙事精神| 沙龙回顾2016-09-28 单读9 月24 日,地平线联合单读等多家媒体,邀请国内在非虚构教育、创作、媒体领域有着较多实践与研究的老师们来谈谈——“什么是非虚构?”沙龙预告发布之后,很多读者留言希望能够看到沙龙的直播或回顾。
本文为地平线整理的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在沙龙上的发言,他从“非虚构”中的复杂性、建构、对话与叙事精神三个方面,阐释了自己对于非虚构写作的理解。
我们在虚拟现实成为商业风口的时代来谈非虚构写作,看上去是很反潮流的事情,但我坚信这样的反潮流其实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我原来在凤凰卫视做《冷暖人生》的总策划,后来回到高校,现在我的课堂里也有一门关于非虚构创作的课。
“什么是非虚构?”这个题目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很难讲。
什么是非虚构,我想到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复杂性、一个是建构,一个对话,一个是叙事精神。
我今天也想从这几个关键词讲讲我对非虚构的理解。
“非虚构”这个词的界定有难度,因为它用一个“非什么”的结构,就像何伟曾经说过,他的老师迈克菲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非虚构写作这个定义本身可能有点问题。
比如你问我早上吃了什么,我却说我早上没有吃葡萄柚,所以很难界定,这是一个困难所在。
”在国内从事非虚构创作的写作者有自身不同的理解。
国内的写作者本身从特稿的概念来理解,就可以做一个类比。
比如七八十年代有一个相似的概念叫报告文学,它和非虚构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南方人物周刊》主笔卫毅说过:非虚构写作就是去掉报告文学所写人物背后的金光。
我觉得这太形象了,我们看到的报告文学都是金光闪闪的、自带光环的,非虚构写作正是把人为安上去的“金光”给去掉,看看这个人物真正是怎样,这个可能是一种理解的角度。
还有媒体从很多技术上对非虚构创作做了规范,比如对于信息来源的要求。
《人物》杂志的赵涵漠曾经说,他们对记者有硬性的规定:稿子写了八千字,成文的时候至少得有八个信息来源,可能采访16 个、32 个最后用了8 个。
参考丨梁鸿:非虚构写作的“故事”

参考⼁梁鸿:⾮虚构写作的“故事”提要:当我们确定⼀个⾮虚构的写作主题时,⾸先⾯临考验的是我们如何理解你所⾯对的⽣活,如何选择,这决定我们修辞和如何讲故事。
梁鸿:学者,作家,中国⼈民⼤学⽂学院教授;出版有⾮虚构⽂学作品《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树》《新启蒙话语建构》《外省笔记》,以及学术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说集《神圣家族》,长篇⼩说《梁光正的光》等;曾获华语⽂学传媒⼤奖“年度散⽂家”、《⼈民⽂学》奖等。
梁鸿的探讨,由个体的、家族的,进⽽群体的、社会的、国家的⼀个话题说多了,往往有成为伪命题的嫌疑。
就像⼀句话被重复多了,⽆论多么真诚,都觉得有点轻飘且虚浮了。
到2018年初,“⾮虚构⽂学”已经变成⼀个被讨论过多的名词,质疑、嘲弄、否定和肯定、赞美、吹捧如钱币的正反⾯,加速消解这⼀名词的确定性,让⼈越发摸不着头脑。
相反,关于⼩说则似乎常谈常新。
⽆论多么⽼⽣常谈陈词滥调,我们都不会从本质上怀疑它的存在。
“⼩说”,拥有实实在在的荣耀,经历了⼀个世纪的碰撞、洗礼和成长,终于成为⼀个事实,确定的⽂体边界,确定的内容形态。
“⾮虚构⽂学”还远远不能,它正处于舆论风暴的中⼼,在接受考验。
要么,灰溜溜如⽆数个⾛过的各⾊潮流名称⼀样,消失得⽆影⽆踪;要么,它最终从内到外被赋予确定的意义,和⼩说同起同坐,平分秋⾊。
在这⼀过程中,不但需要好的作品不断充实内容,保卫它的荣誉,也需要准确的理论⽀撑。
什么是⾮虚构⽂学?迄今为⽌,我们似乎还没有找到⼀个众⼈皆服的概念来界定它。
西⽅⽂学中的“⾮虚构”⼀词是“nonfiction”“non”,⼀个否定性的前缀,就像⼀个魔咒定住了它的核⼼。
“⾮虚构”,即不能是虚构的、想象的、被安排的、叙事的等等,与之相对的则是真实的、客观的、全部的、⾃然的。
按照这⼀理解,⾮虚构要反映社会⽣活中的真实的客观的存在,即它“是”什么样⼦的。
这⼀定义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却经不起推敲。
写作方法:非虚构写作的5种常用手法是什么?

写作⽅法:⾮虚构写作的5种常⽤⼿法是什么? “⾮虚构⽂学”概念的⽣成主要受到美国⾮虚构⼩说的启发。
中国的⾮虚构写作对此有所扬弃,⽐如“内⼼独⽩”“合成⼈物的性格”。
在中国当下的⾮虚构写作中很少采⽤。
来看看李娟的《⽺道》系列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等优秀⾮虚构⽂学是如何创作的吧。
下⾯是店铺⼩编为⼤家收集整理的写作⽅法,⼀起来看看吧! ⾮虚构写作的五种常⽤⼿法 1959年美国堪萨斯州发⽣⼀起震惊全美的凶杀案,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受《纽约客》杂志之托到堪萨斯撰写报道整个谋杀案件的纪实⽂章, 卡波特与助⼿哈珀花了六年时间调查这起案件,跟踪调查了被害者的邻居、被害者的雇员的反应,还花了⼤量时间与精⼒与两位蹲在⼤牢⾥等待被处死的凶犯详细长谈。
杜鲁门·卡特波以独特的写作视⾓、全新的⽂学⼿法、厚重的社会良知,将⼀出真实的灭门⾎案的调查结果写成《冷⾎》。
这部作品取材于真实的案例,但作者使⽤⽂学的⼿法对之进⾏了改编,导致这⼀事件具备了新闻报道与法律陈词所⽆法表达的复杂性, 卡波特⼲脆称之为“⾮虚构⼩说”。
这⼀名称沿⽤⾄今,成为⼀种重要的⽂学类型。
美国⾮虚构写作研究者、作家沃尔夫总结了美国⾮虚构写作的常⽤⼿法,它们是:设置戏剧性的场景;充分记录对话; 注重记录情形的细节;观察的⾓度(着眼点)多元化;内⼼独⽩以及合成⼈物的性格。
中国的⾮虚构写作对此有所扬弃,⽐如“内⼼独⽩”“合成⼈物的性格”。
在中国当下的⾮虚构写作中很少采⽤。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李娟的《⽺道》系列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等优秀⾮虚构⽂学是如何创作的吧。
01 设置戏剧性的场景 在⾮虚构写作中,不能只是通过对事件的概括和总结来记述故事,⽽应该通过⼀个个场景来展现情节的发展。
还原场景,是⾮虚构叙事具有可读性最重要的⼀个诀窍。
⽐如李娟的《⽺道》,此⽂虽然是对⽇常⽣活的记述,但不仅没有陷⼊流⽔账,反⽽⼗分吸引⼈,⼀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她的⽂字的着⼒点始终是放在对场景的描写之上。
非虚构性写作文章

非虚构性写作文章非虚构写作强调的是故事性,画面性,除了写实之外,适度允许作者有少许主观性。
纪实文学具有记录性,报告文学则强调客观性,针对性。
非虚构写作和纪实文学,还有报告文学都强调写实。
相比之下,非虚构文学创作著重文笔优美,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则语言风格质朴。
纪实文学就是报告文学的一种,不过,纪实文学比报告文学直观,创作时间也比较长,体裁方面比较似日记。
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创作时间比较长,而且有轻微的言论点缀。
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丹西蒙斯的《极地恶灵》,除了写实之外,更加像剧本。
一、学术论文的选题学术论文的选题,是所决定研究的第一步,是研究的开始,直接影响所研究课题的价值,论文的优劣。
因此,应该看“关于分拆提高公司价值”这一题目是否具有时代感。
另外,题目太大等都会直接影响论文的优劣。
二、学术论文的研究水平学术论文的研究水平可以从一下五个方面来说明。
1、学术论文研究水平的独创性。
每一篇学术论文都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论文作者创造性智力劳动的成果。
论文必须或者在观点上,或者在方法上有所突破,有所创造。
看看文章的学术核心是不是属独立自主研究成果的表明。
独创性就是评价学术作品的关键的道德性尺度,就是有关学术论文好坏的生命线,研究必须具备同类研究中的独创性,作者必须就是该成果的主要或至少就是通常参加者。
2、学术论文研究水平论证的严密性。
任何学术观点都是建立在严格的论证基础上的,总的说来,任何学术论文的研究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过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的总结,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
所以,学术论文研究论证是否严谨也直接影响到学术论文的优劣。
3、学术论文研究水平语言的规范性。
学术论文的语言特征必须就是句式严苛,行文规范、术语精确,征引得宜。
特别就是术语和征引问题。
做为一篇杰出的学术论文,其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从内涵至外延都存有严苛的界定,充分反映在术语上理应其十分严苛的意义界定。
供参考:自从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非虚构写作”一下子变得更加火热。
讲好故事的方法:《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书笔记

讲好故事的方法:《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书笔记一、叙事的邀请1、故事之重故事确实就是灵魂的食粮。
故事让我们的经验成形,让我们得以不至于瞎着眼走过人生的旅途。
2、深入私人生活就传统而言,非虚构性作品的作者要处理的,则是那些公共生活中的人——那些名字已经为我们所知的人。
实际上,你得有好奇,才可能有开始。
3、叙事性作品的想法要把叙事性的东西写好,你就必须得能够回答下面这个问题:这个故事要讲什么?换句话说,对于一个叙事性的新闻报道来说,关键的是这个故事的点子或者想法(idea),或者,是它的概念。
所谓写一个叙事性的东西,就是让一个想法从诞生一直走到成熟、走到结出果实。
抓住一个想法,一个中心的点子,然后去努力落实它、发展它,把它变成一个故事,变成一个讲出了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某些东西的故事,就是叙事性新闻写作的根本所在。
逸闻趣事越多,洞察见识越多,以及在某个主题上打开的、让人可以透视这个事情的窗口越多,就越好。
就此而言,写作反倒是第二位的。
4、巨好玩的难度新闻对于某些主题来说,如果不选择文学性的故事写法,就意味着根本没人会读。
如何找到那些有展示力的细节,找到那些必须发掘才能获得的事实,然后再把它们传达出去呢?这里面有两套相互对立的技巧。
首先,在做采访的时候,你必须放弃一切控制,这样你才可能积累起事实。
可是,当你在写作的时候,你又必须对这些事实进行疯狂的控制。
三个表述清晰、精心准备的案例——如果它们背后有一组精准尖锐、指向某个更大的问题的证据做支撑的话——远胜过20个提了问题自己又不能解决的案例。
二、寻觅、研究和报道话题1、寻找好的主题:一个作者所提的几个问题首先,这个故事里必须得有某些正在展开的情节(action)。
其次,对于一个作者来说,他必须得能够获得让受访者向你开放的路子(access)。
等到这两个条件看起来靠谱了,就会问自己下面这样的几个问题:(1)我能不能跟着受访者开车出行、走路、开会,或者旁听庭审、参加葬礼?(2)是不是有什么事要发生了?(3)这个场所、这个行动,或者,这个人,是重要的吗?(4)会不会有我的人物和其他人之间的互动?(5)这个故事,我是想围绕一个单一的场景来写,还是围绕一个五分钟的时段来写?是要写一整天的事情,还是要写一个人的某一个阶段?(6)这个故事中的人物,是不是有某种“顿悟”?(7)这个故事的大想法(big idea)是什么?2、寻找好的主题:一个编辑所提的几个问题(1)什么是时下最持久的议题?什么才是具有普适性的主题?(2)那个出现在头条里的人,是不是还有别人跟他过一样的日子?这个头条故事能不能从普通人的经验和眼光出发而得到更好的理解?(3)这个新闻是不是讲出了什么道理,另外,反面是不是也有故事呢?(4)什么地方值得深挖?什么地方需要把镜头推近了给特写?还有什么地方仍然成谜?(5)在一个大故事里,是不是还有哪儿是模棱两可的?(6)还有什么未被讲出的背景故事吗?(7)一个故事的结尾,会不会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3、为讲故事而做的采访:10个窍门•在选定一个话题之前,仔细思考到底什么才能让读者感到欲罢不能•在选好了一个好的话题之后,要保证获得好的“路子”•找到那个能提供叙事线的正要展开的情节•在情节里寻找能提示人物性格的细节•通过细致的感官感觉来发现合适的场景细节•你要去探幽寻微的,是你的受访对象的情感体验——不是你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你故事所处的语境做严格的调查研究•在打底稿这个环节的后期,把你故事的要点提炼出来,弄清楚搞明白•在写作的非常非常后的后期,调整好你的观点和你的受访人观点之间的差别•珍惜那些你在采访过程中想到的隐喻以及那些跟结构有关的主意4、访谈:加过了速的亲密这些受访者必须处在一种非常舒服的状态,一种舒服到不管怎样都能说出口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佛非虚拟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读书笔记
因为过去要进入未来,所以有了故事。
因为在深夜里,你会想不起你是怎么从原来走到的现在,所以有了故事。
当记忆被抹去,当你除了故事就再无任何可以去记忆、可以被记住的东西时候,因为要有永恒,所以有故事。
——《负荷》
故事是我们人类历史的灵魂,我们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要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因为慎重,才能够感觉到故事之重。
我们写的故事是非虚构的,而且必须是事实,如何将事实故事写得有吸引力和有影响力?我们要做的有很多。
这本书的作者就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一个故事?
盖伊.塔利斯说,我们写一个故事应该深入私人生活。
我是认同这个观点的,只有和写作对象完全接触,才能真正表达出我们想要传达给受众的信息。
而我们和写作对象接触的时候,必须保持一颗客观的心,不偏不倚。
“抓住一个想法,一个中心的点子,然后去努力落实它、发展它,把它变成一个故事,变成一个讲出了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某些东西的故事,就是叙事性新闻写作的根本所在。
”这就是一个说起来容易,但是落实起来很难的事情了,因为我们的脑海中突然冒出来的点子总会得不到重视,在它出现时,我们经常会为我们的懒惰找理由,更多的是不知道从何入手,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寻求别人的帮助,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是厚积薄发的,只有抓住我们脑中的点子,努力去落实它们,才能够给自己更多的经验,也会学到更多,我们需要行动起来!当然,我们会有很多想写的故事,却因为现实的
局限无法实现,这对于一个写故事的人而言是痛苦的,但是这也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因为一个好的记者,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写符合社会和读者共同语言的故事。
我们写叙事类新闻的时候,虽然也是在写一个故事,但是写其他文学作者写的故事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简练,不能有太多的文学要素,简而言之,就是你需要像文学作品一样的吸引读者,你又必须具备新闻作品的要素。
因此,我们写故事之前需要思考,借我们找到的大量主题和场景,来思考怎样写出的新闻故事更能够在读者的心中留下印记。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抽出自己的时间和朋友聊聊天,了解他们对哪些部分的故事更加感兴趣,或者会被哪些部分激怒。
在这些反应中,我们经常能够找到读者想要我们展示给他们看怎样的故事。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揣摩他人的心思,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自己,当自己又一个故事写完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停下来,那个时候会突然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在写故事的时候,将自己定位到一个更有趣的地方,在写故事的过程中寻找到自己的快乐。
我们准备开始一个故事,首先应该明白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比如必须将观察和数据转化为自己的领悟,进而指定策略,以便将这种体悟传递给读者。
其中它的前提条件就是寻觅、研究和报道话题。
在报道前,我们要问自己,自己寻觅的这个话题值不值得我们去展开,这里有两个评判标准:故事里有没有某些正在展开的情节,或者有没有受访者向你开放的路子。
有正在展开的情节我们才能去报道,能够
让受访者开放心扉才会让故事更具有活力,而不是僵硬,会得到更多的动力元素。
莱恩接着就告诉我们,写故事之前,他作为作者为了寻觅话题会提出的几个问题:第一,我能不能跟着受访者开车出行、走路、开会,或者旁听庭审、参加葬礼。
一个故事如何写,如何写好,我认为一个好的作者写一个故事首先要能把控整个故事,在你知道你要写的主题时,你就可以围绕自己的主题开始自己的采集信息的过程,而跟着受访者不仅可以采集到更多的信息,而且可以在一个过程中和受访者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受访者敞开心扉。
这一过程最需要作者集中注意力,因为很多主题都处于很喧闹的环境中,你既要将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员,又不能将自己完全当成其中的一员,我们必须时刻记住自己想要得到怎样的信息,而不能被喧闹迷了眼睛。
第二,是不是有什么事要发生了?为什么要抢新闻,因为在你没有抢到的时候,往往你会错失一些重要的信息,甚至有可能是你要写的故事的点睛之笔。
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不能错过,如果我们时间上错过了,我们还可以问问一直在现场的人,到底发生过什么,甚至可以思索将会对自己的故事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三,这个场所、这个行动,或者这个人,是重要的吗?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新闻敏感度,因为如果你要写故事的对象不够好的话,你的故事就很难得到你想要的信息,或者信息要表达的主题只是和你要写的主题擦了个边边。
第四,会不会有我的人物和其他人之间的互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动态元素,实际上在第一个问题确定的时候,我们跟着受访者就可以得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受访人和其他人的对话,在让故事有更多动态元素的同时也会让受访
者本身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够让读者更加信服。
第五,这个故事,我是想围绕一个单个的场景来写,还是围绕一个五分钟的片段来写?是要写一整天的事情,还是要写一个人的某一个阶段?很多时候我们了解了故事的整个过程,但是我们需要写的只有很小一段,但这不是浪费之间,因为往往如果我们没有了解故事的整个过程,就不能了解自己到底要写什么,找不到要写的亮点,窃以为不能因为要写那一段就单单去收集那一段材料,没有了解故事发展的背景,我们很难将故事要表达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
第六,这个故事中的人物,是不是有某种“领悟”?受访者明白了什么,这个回答往往容易响应主题,要好好思考这个回答能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七,这个故事的大想法是什么?就是你要向读者表达什么?其实我们往往要表达的是一个普适性的真理,有了自己要表达的主题,即使这个故事很小,或者单单只是很有趣,我们也能将这个故事讲好。
而简也提出了一套寻觅主题的问题,就是编辑整理的,即好的叙事性报道的记者是怎样找到话题的。
这七个问题就相当于我们寻找主题的一般方法,在我们找不到自己要写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留意当前我们周围的有意义的事情,然后思考这些问题,找到故事中合适的、更加吸引人的主题。
这七个问题分别是:一,什么是时下最持久的议题?什么才是具有普适性的主题?思考一个故事的主题时,最先考虑的就应该是基本上不会过时的主题,即这个主题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新的方式去呈现它,或者集中注意于这个主题的某一个方面。
记住,虽然这类主题具有持久性,但是我们选择的新
的呈现方式一定要具有时效性,如果拿着老掉牙的故事来呈现这个主题,即使这个新闻故事写得再精彩,也不过是一篇好的议论文罢了。
二,那个出现在头条里的人,是不是还有别人跟他过一样的日子?这个头条故事能不能从普通人的经验和眼光出发而得到更好的理解?很多时候的头条虽然是我们周边人的故事,但是我们还可以借此找到一类人的故事,让这个故事更加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告诉他们,其实我们和他们想的是一样的。
三,这个新闻是不是讲出了什么道理,另外反面是不是也有故事呢?四,什么地方值得深挖?什么地方需要把镜头推近了给特写?还有什么地方仍然成谜?五,在一个大故事里,是不是还有哪儿是模棱两可的?六,还有什么未被讲出的背景故事吗?七,一个故事的结尾,会不会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最后这五个问题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如何从已经被报道过的新闻中寻找自己要写的新的主题。
这个方法实现的前提就是需要我们有每日浏览大量新闻的习惯,这是寻找一个新闻主题的重要途径。
看到一个你感兴趣的新闻你就可以思考它,思考它的反面、问题,寻找故事发展的后续、背景和反作用。
主题找到之后就需要我们来思考,如何写出这个故事了,那故事之前的采访应该怎么进行呢?马克.克雷默给我们提供了十个窍门。
在拿到主题后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步骤来。
我们要清楚自己要怎样让读者将故事读下去,所以在选定一个话题之前,仔细思考到底是哪些元素吸引读者。
然后我们就可以用更加集中地收集这个方面的信息,进行采访时我们必须要有重点,这样才会让自己的故
事不至于像大杂烩一样,看起来杂乱而且容易让人丧失兴趣。
接着我们就必须考虑我们要从哪些“路子”获取到我们需要的信息了。
只有一个好的“路子”会让我们更容易接触到故事发展的中心,能够让读者想知道却不得而知的事情揭开神秘的面纱。
同时,这些“路子”最好不要和自己联系太多紧密,不然我们有可能会瞻前顾后,写出的故事也会不尽如人意。
有了“路子”的我们有了接触故事的渠道以后,我们就要思考我们要写的情节。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跑现场,我们只有处于现场,才能更加了解受访者说过的话。
往往我们还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我们真正的主题,即更深层次的故事的中心思想。
我们要写的故事不能偏离主题,既然确定了自己要写的情节,我们就必须围绕它进行,写故事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要按照采访的顺序来,但是我们一定要让读者知道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干什么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