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2)体验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3)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难点:(1)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运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和陆游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意象和情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2)学生尝试通过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写一篇关于《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的赏析文章;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试着仿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在欣赏感悟环节的表现;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文讲解一、【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只:zhǐ(只有、只好)zhòng(重量、重担)zhī(船只、一只鸡)二、词语解释:【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三、释句导读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这句诗在写景中寓有一定的人生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课文解读(一)、《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路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睱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荫天蔽日,从近处看则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空间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四年级上 《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低 头 俯 视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从远处、 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 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 自己在庐山之中。
古 诗 散 译
农家如何待客?风俗如何? 诗人游玩,经历了什么?心情 如何? 表现感情: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 农村的人情里, 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佳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 簇,春光无限, 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 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 味无穷。 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 生出许多希望。
你不要因农家的腊酒浑浊而笑话他们, 他们是用丰足的菜肴款待你,没有把你 当成外人。 山岭重叠,溪水弯曲,远望好像前面已 经没有路了, 走到近前才知道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 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萧鼓追随是因为春社日将临, 人们穿戴简洁朴素,古朴的风尚犹存。 从今以后,我要随时乘着月光闲逛, 拄着手杖豪兴满怀的叩击农家朋友的柴 门。
题 西 林壁
滨江小学
黄秋慧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潘阳湖, 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 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 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庐山南北长约 25 公里,东西宽约 20 公里,以 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 、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 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 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 篇佳作。
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诗

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诗1、《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关山月》唐代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兰溪棹歌》唐代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5、《游山西村》宋代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6、《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望洞庭》唐代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代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9、《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0、《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唐代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2、《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3、《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4、《山居秋暝》唐代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5、《终南山》唐代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游山西村题西林壁对比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 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谢谢大家!
山西村柳暗花明之美景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异:1、游的地点侧重不同:
2、表达人生哲理不同:
游的地点侧重不同
农家生活场景情趣和田园风光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庐山之景
侧 远
横
高 近
低
பைடு நூலகம்不同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写作背景
苏轼于1084年被贬所改迁 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 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 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 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 游诗。《题西林壁》是游庐山后 的总结。
贬:降职 左迁
两首都是“游”
记诗。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同:1、两首都是“游” 记诗
银川市实验小学阅海第一校区
韩翠莹
1、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寻找一丝安慰阐
述哲理。
2、两首都是“游” 记诗。
《游山西村》写作背景
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 ,被投降派劾以罢官闲居 。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 ,对照尔虞我诈的官场, 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 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 题中“山西村”,指三山 乡西边的村落。所以这首 诗是诗人处于人生失意时 的作品。
《游山西村》之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 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 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 穷。现在多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 希望。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同步练习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同步练习题一、默写《题西林壁》并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题西林壁》题:____________西林:________________只缘:__________不识:________________横看:________________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二、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1.来了果子野的早已秋天满山熟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想到心惊有点一就肉跳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默写《游山西村》游山西村,。
,。
,。
,。
二、填空1.此诗选自《》,作者,字,号。
(朝)著名诗人。
现存诗作近万首,是我国诗歌历史上最“多产”的作家。
有《》《》等传世。
2.“,”蕴含深刻哲理。
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由两首宋诗构成,一首是苏轼《题西林壁》,一首是陆游《游山西村》。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zhòng(重量、重担)只:zhǐ(只有、只好)zhī(船只、一只鸡)【反义词】远──近高──低真──假暗──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句子赏析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题西林壁》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四上语文21课古诗三首笔记

《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的“古诗三首”包括《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以下是对这三首诗的笔记:
《题西林壁》:
这是一首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古诗,诗中描绘了庐山的景象。
诗人苏轼以自己的视角描绘了庐山,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感悟。
《游山西村》: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陆游在游览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同情。
诗中描绘了绿树环绕的村落、黄鹂啼鸣的树林和农人耕作的景象,充满了乡土气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于离别的无奈和伤感。
同时,诗中也展现了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以及对于友情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在阅读这三首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了解背景:在阅读古诗前,需要对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意图。
注重意象:古诗中往往使用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需要注意通过意象来理解诗的含义。
品味语言:古诗的语言精炼、优美,需要仔细品味其中的修辞和用词。
体会意境:古诗往往通过描绘景象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需要体会这种意境并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练习题
一、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三、 1.《游山西村》一诗中,“,
”两句诗蕴含深刻哲理。
2.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中,你体悟到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