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浅谈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

浅谈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范围的不断增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对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独立、客观的审核、评估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然而,内部审计也存在重大的风险。
本文将浅析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
一、内部审计风险成因1. 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一些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无法发现并排除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种风险和问题。
此外,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存在主观意识的干扰,可能会影响其判断和决策,导致审计失误。
2. 内部控制不严内部控制不严是导致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
企业内部控制缺失或不完善,容易造成内部管理漏洞、资金流失、违法违规等风险。
如果内部审计不能有效地检查和发现这些问题,就可能导致其丧失监督和预警作用。
3. 管理人员不支持内部审计企业内部审计需要整个企业内部的支持和配合,否则审计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缺乏重视,甚至存在对内部审计的抵触态度,不配合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甚至为内部审计撤换人员、干扰审计结果等。
二、防范措施1. 加强内部控制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关键。
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机制,规范企业内部各项业务活动,防范各种风险。
2. 完善审计人员培训企业应该注重审计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
加强培训可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3. 强化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的支持管理人员应该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配合,为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
同时,管理人员也应严格遵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自觉接受内部审计的监督和管理。
总之,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防范内部审计风险需要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审计人员培训、强化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的支持等措施,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国家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

国家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国家审计是中国政府对财政收支及管理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验、评价和预警等活动的一项重要手段。
没有国家审计,政府在财政收支方面的行为就无从监管,也无从约束。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风险是必须重视的,因为它与财务管理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将从国家审计风险成因和防范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家审计风险成因1.财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财务管理制度是审计的重要依据,因此如果财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或缺陷,就容易对审计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2.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容易出现操作失误,导致审计工作出现问题。
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包括数据处理错误、档案管理不当或账务不清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审计工作受影响。
3.财务报告不准确。
财务报告是反映财务管理状况的重要工具,因此如果财务报告不准确,审计机关就难以从中获得正确的信息,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4.审核内控不到位。
审核内控是指对财务管理机构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如果审核内控不到位,审计员就会难以对财务管理机构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正确评估,从而影响审计工作效果。
5.经济形势不良。
经济形势不良会导致财务管理机构的财务收支状况恶化,从而增加审计员工作难度和风险。
此时,审计员需要更加谨慎,小心处理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的结果准确。
二、国家审计风险防范措施1.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财务管理制度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审计的准确性。
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仅能够减少财务管理操作失误,更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正确的审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3.坚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财务报告是审计工作重要的依据,因此必须坚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杜绝虚假、欺诈等行为,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4.加强审核内控。
加强审核内控,能够有效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减少审计风险。
此外,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审计对象存在重大的会计处理问题或内部控制问题;
2. 审计对象的业务本身存在风险,如市场变化、社会环境变化、政策变化等;
3. 审计对象和审计师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或信任不足等问题;
4. 审计师工作的不足或疏忽等原因。
为了降低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对审计对象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了解其内部控制情况,特
别是在涉及重要业务的领域;
2. 建立健全的审计程序和文件,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审计流程进
行操作;
3. 严格执行道德准则和审计质量要求,提高审计质量和独立性;
4. 给予审计工作足够的时间并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
及时处理;
5. 对审计师的培训和聘任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审计师能够胜任
相应的工作。
总之,会计师事务所应该采取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方法,综
合运用各种手段,全面降低审计风险。
浅谈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浅谈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摘要】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导致错误、误解或遗漏的风险。
审计风险的成因主要包括内部控制不足、审计程序设计不当、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程序执行不当和审计管理不当。
为了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组织应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并加强审计管理。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保障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在于,它关乎组织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信任度和决策。
审计风险的引起和解决,不仅仅是审计工作中的一项技术问题,更是组织治理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明确审计风险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防范、内部控制、审计程序、审计人员素质、审计管理、加强、提高、执行、重要性、定义、结论。
1. 引言1.1 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在进行审计活动过程中,可能遭受不确定性和潜在损失的风险。
具体来说,审计风险包括审计程序不完整或不恰当导致审计错误的风险、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审计工作不准确的风险、审计管理不当导致审计工作难以有效实施的风险等。
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和审计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如果不加以防范和控制,将给企业和审计机构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和声誉风险。
审计风险的产生往往与企业内部控制不足、审计程序设计不当、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程序执行不当以及审计管理不当等因素有关。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这些因素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审计工作的失误和不准确,从而影响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客观性。
了解审计风险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对于保障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深入探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以期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2 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审计风险是指在进行审计工作过程中,可能导致审计报告不准确或者失实的风险。
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

刍议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250-01摘要随着社会审计范围的不断拓展以及人们的法律意识的逐步增强,审计风险越来越大,会计事务所面临的法律诉讼也有扩大化的趋势。
基于这些问题,从审计风险的概念出发,对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对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社会审计防范措施一、审计风险的概念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准则对审计风险的阐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即已经证实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并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或以被审计单位审查范围中显示的特征表明其中存在着重要错误而未被注册会计师察觉的可能性;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成因(一)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差异。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其业务素质的高低会造成同类审计内容的审计结论的差异;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决定其审计行为的偏差,也同样会导致审计结论的差异。
因此,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执业风险的防范具有决定性作用。
现阶段,我国注册会计师人数有限,会计师事务所很大一部分审计业务都是由不具备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助理人员来执行,而具备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只负责形式上的签字,这就造成了整体执业队伍综合素质不高,扩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程序和方法不恰当。
由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受审计成本限制,不可能把所有审计事项全部查清。
在审计方法上一般采用抽样审计。
抽样时可能出现:一是对被审计单位一些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大的项目选择的样本量过小;二是只求样本数量,不求质量。
审计失败的成因及防范策略分析

审计失败的成因及防范策略分析审计是一项对企业财务、业务、管理等各项活动的全面审查和盘点,是保障公司治理体系健康、保障公司经济效益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力手段。
在实际运作中,审计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对企业自身造成财务和声誉上的损失,也可能对整个市场带来不良的影响。
那么,审计失败的成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制定防范策略呢?本文将从审计失败的成因和防范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审计失败的成因分析1.人员问题: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如果公司聘用的审计人员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不高或者没有进行良好的培训,就很容易导致审计工作出现失误,从而影响审计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管理体系问题:有些公司的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审计工作的流程不清晰、制度不完善,审计工作往往难以进行到位,容易出现盲点和遗漏,从而导致审计失败。
3.数据问题:审计工作需要依赖大量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如果企业的数据系统不够健全,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难以保障,就容易对审计工作造成阻碍,从而导致审计失败。
4.风险管理问题:有些企业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不够全面,导致在审计工作中对风险的控制不到位,从而可能发生财务失误或者严重的违规行为,导致审计失败。
5.审计程序问题:审计程序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审计程序设计不够科学、不合理,或审计程序的执行不到位,就容易导致审计工作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引发审计失败。
二、防范策略分析1.加强人员培训:公司应当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使其能够胜任复杂的审计工作。
公司还可以将内部员工和外部专家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完善的审计团队,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2.健全管理体系: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完善审计工作的流程,明确审计程序和责任人,加强审计工作的监督和考核,以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和准确。
3.完善数据系统:公司应当加强对数据系统的管理,确保其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浅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浅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一、概述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其作用日益凸显。
审计风险作为审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考量因素,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状况出现偏差的可能性。
这种风险不仅可能影响审计的公正性和独立性,还可能对投资者、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秩序带来负面影响。
深入探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对于提高审计质量、保障经济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审计风险及其防范这一主题展开阐述,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审计风险概述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状况存在差异,从而可能给相关利益方带来损失的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源于审计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审计活动的内在不确定性。
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需要审计人员和机构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应对。
抽样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通常需要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审查,以推断总体的特征。
样本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果样本不能代表总体,或者样本规模不足,可能会导致审计结果出现偏差。
报告风险: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如果审计人员在编写报告时出现错误或遗漏重要信息,可能会导致报告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产生风险。
为了更好地防范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需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
审计机构和相关部门也需要完善审计制度,提高审计质量,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1. 审计风险的定义:阐述审计风险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含义、特点和表现形式。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状况存在偏差,从而给相关利益方带来损失的风险。
这一概念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审计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客观存在性,即审计风险在任何审计项目中都存在;二是潜在性,即审计风险可能转化为实际损失,但并非必然发生;三是可控性,通过有效的审计方法和措施,可以对审计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和防范。
试论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

( ) 计 独 立 性 的 缺 失 一 审
近 年 来 国 内 外 的 事 务 所 不 断 的 发 生 境 的 改 变 . 法 顺 序 的 先 后 不 同 . 得 这 立 使
( ) 册 会 计 师 的 胜 任 能 力 和 专 业 四 注
程 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 与信誉 . 甚 贿 赂 审 计 人 员 . 其 失 去 使
独 立 性 . 之 我 围对 会 计 师 事 务 所 的 外部 加
进 入 2 世 纪 发 生 了 轰 动 全 球 的 安 然 1 事 件 . 居 世 界 前 五 位 之 ~ 的会 计 师 事 务 位 所 — — 安 达 信 在 财 务审 计 中 未 能 尽 其 职 责 , 认 了 安 然 公 司 的 会 计 舞 弊 : 田 南 默 美 l 健 会 计 造 假 丑 闻 收露 . 方保 为其 连 续 多年
措施 已刻不容缓 。
一
我 国 颁 布 实 施 的 审 计 质 量 控 制 基 本 准则 足注册 会计 师职 l规范 的重 要组成 \ l 部 份 . 保 证 审 计‘ 是 r作 质 量 . 范 审 计 行 规
为 的 基 本 准 则 。 果 事 务 所 未 能 认 真 贯彻 如
( ) 关 注 册 会 计 师 相 关 法 律 紊 文 二 有
、
审 计 风 险 的 成 因
《 国注 册 会 计 师 质 量 控 制 基 本 准 则 》 势 中 , 必 造 成 会 计师 事 务 所 内 部 控 制 制 度 混 乱 .
导致会计师 事务所审计计划编写 的不 当. 造 成 审 计外 勤 1 作 、 计 取 证 、 计 工 作 : 审 审 底 稿 编 写 和 复核 等 =作 严 重 错 误 和 遗 漏 . _ I = _ ( ) 计 师事务所聘任制度扭 曲 六 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两者之间的风险性是有一定差别的,国家审计风险不仅会影响自身的社会信誉和社会权威,还会对政府部门造成一定的影响。
审计风险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且这些因素是潜在的影响过程。
论文以国家审计为出发点,围绕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和防范措施展开详细的分析。
【Abstract】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isk of state audit and social audit. The state audit risk not only affects their own social credibility and authority,but also causes influence to the government. The audit risk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and these factors are potential influence processes. Paper based on the state audit,analyzes the form fact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audit risk in detail.
标签:审计风险;风险原因;防范措施;国家审计
1 引言
审计工作对被审计单位财务风险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传统的审计工作主要对财务账簿进行核查,而在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审计工作的开展不仅是要核查财务账簿,还要对责任人的资产使用情况进行核查,综合判断企业的财务经营情况是否真实,这也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
2 审计风险的基本概述
审计工作是审计单位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经济活动进行的经济监督、财务鉴证和财务评价活动,是在相关执行标准下进行的审计活动。
因其具有法律效应,所以应秉承公正、公平的原则,审计活动结束后,审计单位要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以保证其合法性。
审计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谓风险指的是在审计环节,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信息与实际的财务状况并不相符,被审计单位并没有将真实的财务状况体现在财务报表上,这就使得审计单位出具的结论与真实情况背道而驰,违反了合法性和公正性的原则,在出具审计报告后,审计单位就要面临被诉讼的风险,并且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被审计单位所提供财务信息的不真实性而存在的固有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单位在工作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其财务信息的不真实性却出具合格性报告的控制风险。
总结来说,审计风险的发生存在主体因素、对象因素和外部因素。
3 审计风险的具体成因分析
通过对审计风险的简单介绍得出,其风险的发生因素主要是审计工作技术手段的影响因素、国家审计法律环境相关的影响因素、国家审计内控制度相关的影响因素,下面对这三种因素做出具体的分析。
3.1 审计工作技术手段的影响因素
首先,在新形势下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无法满足新的审计工作要求。
现阶段,国家审计单位人员的业务能力存在很大的不足,审计工作人员需要熟练运用国家的财经法规、法律政策和计算机审计技术。
但是从目前来看,具备这三方面综合素质的人员很少,无法满足审计工作要求。
其次,現阶段审计业务的开展并没有跟上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形势。
在财务信息繁荣复杂的背景下,传统的抽样检查和账户核实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审计要求,但现在国家审计工作中仍有采用手工对账的现象,审计工作人员习惯以自身的审计经验对审计事项作出判断,同时往往会采取抽样的形式,这无疑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使得国家审计工作的风险加大。
最后,部分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待提高,很容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而借职务之便作出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事情,不依据公正客观的原则出具违背真实情况的审计报告,给审计单位带来风险。
3.2 国家审计法律环境相关的影响因素
履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权利的前提下,应承担的相应责任要予以明确。
在已出台的《审计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及《刑法》等有关法律中,明文条例规定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全面履行职责,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因为违约、欺诈等原因,给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就容易引起行政复议,自然成为被申请人,产生审计风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今法律法规体系内部还有诸多“顶牛”现象,尤其表现在部门法与部门法、部门规章与部门规章、部门规章与地方规章不一致的矛盾、混乱的规定,都使得审计人员在依法开展审计工作时,面临诸多风险。
3.3 国家审计内控制度相关的影响因素
在多元化的经济形势下,审计工作面临的环境变得复杂,而其本身并没有较为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使其在财务审计工作的执行上容易出现审计人员暗箱操作的现象,不真实的评价工作使得审计单位的信誉度明显降低。
目前,我国总体的经济形势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部分单位趁机钻法律空子的现象较为严重,使得国有资产产生明显损失。
内部监管制度的匮乏使其不能有效地控制内部风险,并且部分审计机关单位并没有对审计工作的职权和约束条文进行明显的设置和划分,在风险责任的追究上也没有给予明确的条文规定,使国家审计工作的潜在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
4 面对审计风险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4.1 加强国家审计的法制化建设,使得国家审计规范化
完善统一的审计制度机制,积极推动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进程,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低效无序[1]。
一方面,将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很多变化,及时修改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审计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详细的审计执业规范,提出更具可操作性和技术性的合理执业规范,国家审
计机关或人员依法办理审计事项时应当遵循行为规范;另一方面,要完善《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和《刑法》等法律法规,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背景下国家审计工作,使国家审计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断明确化、具体化和规范化。
4.2 建立国家审计的内部制度,强化人员防范意识
第一,在国家审计部门内部设置完善的审计监控管理制度,建立奖惩考核机制,以应对出现的审计风险。
第二,要估测审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所有风险,根据其分析结果明确指定各项解决方案,从中选择风险性最小的方案运行,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第三,在审计结论的表述上要尽可能得详尽,清晰地表达出审计工作展开的具体事项和事项范围,在内容表述上要尽量避免绝对性的结果表述,在审计意见上要进行有限性的表述,避免无限性的表述。
第四,要明确风险的具体发生原因,在牵连部门或是责任人较多的情况下,可将所需承担的责任进行部门划分,也就是将风险责任逐一按照部门和责任人进行分项承担。
第五,提升审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保证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信誉度,提升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使审计人员在展开工作时具有独立性,具有抵抗外部不良干扰因素的能力,从而保证整个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抵制风险的发生。
4.3 技术性防范措施
国家审计工作也存在一定的技巧性,在开展审计工作时:
首先,应对所有审计的项目进行预先勘察,将事项查透、查深,明确事项的性质,明确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审查工作中的各项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一旦审计过程中发现存在隐患问题,应当即查清具体原因、牵涉因素、如何处理等。
其次,对审计过程中常见的一些具有倾向性的问题,要善于究其根本原因,找準其中的实质性问题,由点及面,帮助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体现国家审计工作的服务性质;再次,严格要求审计报告的撰写工作,审计报告在数据参考、语言表述和证据搜集等方面要完整、谨慎。
最后,在审计流程和审计规范上一定要严格执行,按照指定的审计方案实施每项工作,对最后的审计报告要进行严格的审计复核,以降低国家审计工作的风险。
4.4 信息化防范措施
中国审计的出路在于审计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
要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既熟悉审计专业知识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高端复
合型人才,积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进一步扩展审计领域,深入全面了解被审计对象,从而规避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同时,深入推进联网审计,通过和社保、财政、公积金等部门实施联网,前移审计监督关口,对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监督,提高审计效率,增进审计主动权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禹湘晖.浅谈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措施[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0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