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课程设计中国矿业大学
采矿课程设计课程设计

河南理工大学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姓名:学号:班级:摘要1、煤层地质概况:单一煤层,倾角20°,煤层厚4m,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1 m³/t,二氧化碳涌出量很小,煤尘有爆炸危险,涌水量不大。
2、井田范围:设计第一水平深度540m,走向长度5110m,双翼对开,每翼长1555m,倾向长度2000m。
3、矿井生产能力:设计年产量为120万/t,矿井第一水平服务年限为29年。
4、矿井开拓与开采:用立井主要石门开拓,全矿井共划分4个采区,共40个工作面,上山部分24个,下山部分16个。
上山部分服务年限29年,下山部分服务年限20年,在底板开围岩平巷。
拟采用采区式通风,在两采区中央上部开回风井。
在采区巷道布置中,全矿井有一个采区生产,工作面机采,分上、下山开采,共有一个采煤工作面和一个备用工作面,为准备采煤有2条煤巷掘进,采用2台11Kw局部通风机通风,不与采煤工作面串联。
有大型火药库一个,独立回风。
5、井下同时最多人数为200人,回采工作面的最多人数为30人,温度t=18℃;掘进工作面最多人数为15人,掘进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9 m³/min,一次爆破最大炸药量为8kg 。
选择任何通风系统,都要符合投产较快、出煤较多、安全可靠、技术经济指标合理等总原则。
具体地说,要适应以下基本要求:1)矿井至少要有两个通地面的安全出口;2)进风井口要有利于防洪,不受粉尘等有害气体污染;3)北方矿井,冬季井口需装供暖设备;4)总回风巷不得作为主要行人道;5)工业广场不得受扇风机的噪音干扰;6)装有皮带机的井筒不得兼作回风井;7)装有箕斗的井筒不得作为主要进风井;8)可以独立通风的矿井,盘区尽可能独立通风;9)通风系统要为防瓦斯、火、尘、水及高温创造条件;10)通风系统要有利于深水平式或后期通风系统的发展变化。
1.矿井基本概况1、煤层地质概况单一煤层,倾角20,煤层厚4m,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1m3/t,为高瓦斯矿井。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矿石的形成、分类及性质;2. 学生能了解采矿方法、设备及其在矿产资源开采中的应用;3. 学生能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分布及开发状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采矿学知识,分析矿石样品,进行简单矿石鉴定;2. 学生能运用采矿方法,设计简单的采矿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采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采矿学,培养对我国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敬畏之心;3. 学生能关注采矿行业的发展,激发对地质、采矿等相关专业的兴趣和热爱。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采矿学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采矿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矿产资源的认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探究精神,但可能对采矿学知识了解较少。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矿石与矿物:矿石的形成过程、矿物的分类及性质、矿石的识别方法;教材章节:第一章 矿石与矿物2. 采矿方法与设备:概述各种采矿方法(如露天开采、地下开采等)及其适用条件,介绍常见采矿设备的功能与结构;教材章节:第二章 采矿方法与设备3. 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开发: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分布规律,矿产资源开发的政策与法规;教材章节:第三章 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开发4. 采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教材章节:第四章 采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5. 实践活动:矿石样品鉴定、采矿方法设计与分析、矿山实地考察等。
中国矿业大学煤矿开采学电子教案

第四章井田开拓巷道布置(第十八章内容)本章为井田开拓部分的重点,第二章是基本概念,第三章是开拓方式,而如何确定有关参数及方案,如§2.3中开拓方式所解决的问题中,井筒位置,水平标高的确定,水平大巷的布置,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4.1 井筒位置的确定(书上§18.3)位置的确定不能从一方面考虑,从开拓布局的整体考虑,如水平的位置,大巷的类型等,它们相互影响。
合理的井筒位置应考虑地面情况,井下地质以及生产情况。
一、对地面布置工业广场有利每个矿井,都有地面生产系统,行政管理系统,需占有一定的面积的土地。
1、场地足够。
布置地面生产系统及其工业建筑、行政管理系统。
如主付井(绞车房)、洗(选)煤厂、煤仓(场),装车站,办公楼,宿舍,食堂,浴池等。
(一般情况下,工业广场的面积为:大型井0.8 ~1.1公顷/10万吨,中型井 1.3 ~1.8公顷/10万吨,小型井 2.0 ~2.5公顷/10万吨)。
2、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及重要文化古籍和园林,要避免村庄搬迁及河流改道;3、有较好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避开滑坡,崩岩,溶洞,流沙等地段。
森林地区应与林地有足够的防火距离。
4、避免井筒和工业广场遭受水灾。
井口位置高于最高洪水位,工业广场不受洪水威胁。
(解释最高洪水位的意义)5、便于矿井的供水,供电,运输,便于排污,排矸的处理。
不影响居民生活。
6、充分利用地形,使地面生产系统合理,尽可能少平整土地。
对于平硐开拓,主要考虑地面,若地面无太大的限制,则可考虑井下。
二、对井下开采有利应使井巷工程量,运输量,维护量,通风效果上达到较佳水平,使工业广场压煤量达到合理。
1、走向的位置:在储量中心。
此时,运输量最小,通风费用最低,水平接替易。
(解释运输量、通风问题)2、倾斜方向的位置1)、斜井:多数在井田边界外。
主要考虑地面和所选用设备所要求的倾角而决定地面的位置。
2)、立井:主要是第一水平工程量,总工程量和工业广场煤柱的关系。
课程设计中国矿大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学院: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班级:采矿04-4设计者:向新永学号:01040112指导教师:万志军设计日期:2007.7.2—2007.7.12目录序论 (2)第一章带区巷道布置 (4)第一节带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4)第二节带区内的再划分 (7)第三节确定带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8)第四节带区下部车场线路设计 (12)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19)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9)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验证 (22)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23课程设计总结 (25)序论一、设计目的1、初步应用《采矿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矿学》课程的理解。
2、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1、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某采(带)区自下而上开采K1、K2和 K3煤层,煤层厚度、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见综合柱状图。
该采(带)区走向长度3000m,倾斜长度1100m,采(带)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和K2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 f=2,各煤层瓦斯涌出量也较小。
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
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3煤层底版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带)区生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2、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1)、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1:煤层平均倾角为12°。
(2)、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2:煤层平均倾角为16°。
三、课程设计内容1、带区巷道布置设计;2、带区中部甩车场线路设计或下部平车场(绕道线路和装车站线路)线路设计。
四、进行方式学生按设计大纲要求,任选设计题目条件中的煤层倾角条件1或煤层倾角条件2,综合应用《采矿学》所学知识,每个人独立完成一份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祁东煤矿1.8Mta新井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采矿设计I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题目:祁东煤矿l.8Mt/a新井设计姓名:学号: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矿业工程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矿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系二零一九年十二月摘要矿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具有与其他工业不同的特点,局部地区而言,除了某些地区因为煤层埋藏较浅或埋深于山中采用露天开采或平铜开拓外,其主要特点是地底作业,工作环境恶劣,因此通风和安全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全局而言,各煤田所处的经济地理环境不同,煤层地质条件多种多样,开采方法多种多样。
本次设计根据以上因素进行安徽省祁东煤矿1.8Mt/a开拓设计,内容包括:矿井基本概况、地质特征、矿井开拓。
井田概况主要包括矿井的地理、地形和交通;矿井的地理位置、井田范围;矿区的气象条件、电源与水源概况;井田地质特征、煤层赋存条件及煤质概况以及水文地质条件概括。
井田开拓分别论述了主井、副井、混合井的位置选择、采取的划分、水平的划分以及采区布置。
关键字:矿井、地质状况、开拓方式确定。
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矿区概述1.1.1矿区地理位置祁东矿井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埔桥区祁县镇,西寺坡镇和固镇县湖沟区境内,井田中心距宿州市约20km。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7。
02'49"〜117。
10'18”北纬:33。
22'45"〜-33。
26'53”矿井东以33勘探线与龙王庙勘探区毗邻,西以断层与淮北矿业集团祁南煤矿分界,南起二叠系山西组10煤层露头,北至3煤层-900m水平地面投影线为界。
1.1.2交通条件京沪铁路、宿固公路从本区东北通过,宿蚌公路206国道经由井田西侧,矿井专用公路6.5公里与206国道相连,青(瞳)一芦(岭)矿区铁路从井田北通过,矿井专用铁路线807公里连接青芦线,治河从井田西南部穿过,流经本井田约10km,常年通航,为五级航道,交通十分便利,如图1-1所示。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培养学生对采矿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措施;4.熟悉采矿工程的经济和技术指标。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采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进行采矿工程的设计和计算;3.能够分析采矿工程的安全和经济效益;4.能够进行采矿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采矿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遵守;3.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行动;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采矿学基本概念:矿产资源的概念、分类和分布;采矿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采矿工程原理:矿床地质特征和勘探方法;矿井设计和施工技术;矿井通风和安全技术。
3.采矿工程流程:矿石开采和运输技术;矿石处理和选矿技术;矿渣处理和利用技术。
4.采矿关键技术:矿井支护和岩土工程;矿井水防治和环境保护;矿山机械和自动化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具体来说,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4.实验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矿工程的实践过程。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来说,教学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采矿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推荐相关的采矿学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4.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和条件。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采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采矿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生命观,认识到采矿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关注采矿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将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指出教材的章节和列举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采矿工程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采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和原理,讨论法用于探讨问题和发展思考,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实验法用于验证理论和培养实践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采矿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将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准确、全面的采矿学知识。
参考书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以拓宽知识面和深入理解。
多媒体资料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采矿工程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实验设备将用于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采矿工程的技术和操作。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效果。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检查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平时表现评估将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采矿课程设计

采矿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采矿的基本概念、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采矿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3.了解采矿工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题;2.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和处理信息;3.能够进行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的基本概念、方法和过程。
具体安排如下:1.导言:介绍采矿工程的定义、作用和意义;2.采矿方法:讲解露天采矿、地下采矿、海底采矿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3.采矿工艺:介绍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包括勘探、设计、开采、选矿等环节;4.关键技术:讲解采矿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如岩土工程、矿山机械、矿山安全等;5.我国采矿工程现状与发展:介绍我国采矿工程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前景。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采矿的基本概念、方法和过程;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采矿工程的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案;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采矿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的实际应用;4.实验法:安排实地考察或实验室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矿过程。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采矿工程教材,如《采矿工程概论》;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如《现代采矿技术》;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采矿工程;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如模型、仪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矿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6月目录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 1 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 1 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分 ------------------------------------------------- 6 第三节确定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 8 第四节采区中部车场线路设计 ---------------------------------------12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21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21 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验证 ---------------------------------------31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33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设计条件和思路:1、采区生产能力选120万t/a2、计算采区工业储量,设计可采储量3、该采区走向长度3600m,倾斜长度1100m一、工业储量的计算该采区走向长度3600m,倾斜长度1100m井田工业储量的计算γ⨯SZL⨯⨯=Mg式中Z——矿井工业储量,万t;gL——采区走向长度,m;S——采区倾斜长度,m;M——煤层厚度,m;γ——煤的容重,t/ m3;取值为1.30该井田包含两层中厚煤层,由于该煤层稳定,地质条件简单,因此取Z g=Z d上煤层工业储量:Z g=3600×1100×3.5×1.30=1801.8万t下煤层工业储量:Z g=3960000×2.5×1.30=1287万t则矿井工业储量为:Z g=1801.8+1287=3088.8万t二、矿井设计储量的计算采区上边界采用30m 防水煤柱,下边界和左右边界各采用10m 保护煤柱。
保护煤柱煤量计算公式如下:γ⨯⨯-=M A A P b )'(式中:b P ——采区保护煤柱量,万t ;A ——采区边界内面积,3960000㎡;A’——保护煤柱内的可采煤面积,(3600-20)×(1100-40)=3794800㎡;M ——煤层厚度,m ;γ——煤层的容重,t/ m 3;取值为1.3。
上煤层保护煤柱:1b P =(396)×3.5×1.3=75.166万t ,下煤层保护煤柱:3b P =(396)×2.5×1.3=53.690万t ,则采区边界保护煤柱:b P =75.166+53.690=128.856万t ;上煤层设计储量:6.1726166.758.1801111=-=-=b d S P Z Z 万t下煤层设计储量:3.123369.531287333=-=-=b d S P Z Z 万t则矿井设计储量:9.29593.12336.1726=+=S Z 万t三、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储量乘以采区回采率,为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C Z Z S K ⨯=式中 K Z ——矿井可采储量,万t ;Zs ——矿井设计储量,万t ;C ——采区回采率,中厚煤层0.8上煤层设计可采储量:1k Z =1726.6×0.8=1381.28万t ,下煤层设计可采储量:3k Z =1233.3×0.8=986.64万t ,则矿井设计可采储量:k Z =1381.28+986.64=2367.92万t 。
3、计算采区的服务年限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规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应根据资源条件、外部建设条件、国家对煤炭资源配置及市场需求、开采条件、技术装备、煤层及采煤工作面生产能力、经济效益等因素,经多方案比较后确定。
具体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应考虑如下因素:(1)资源情况:煤田地质条件简单,储量丰富应加大矿区规模,建设大型矿井。
煤田地质条件复杂,储量有限则不能将矿区规模定的太大。
(2)开发条件:包括矿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用户、供电、供水、建筑材料及劳动力来源等,条件好者应加大开发强度和矿区规模;否则应缩小规模。
(3)国家需求:对国家煤炭需求量的预测是确定矿区规模的一个重要依据。
(4)投资效果:投资少、工期短、生产成本低、效率高、投资回收期短的应加大矿区规模,反之,则缩小规模。
具体结合矿情况:井田储量丰富,煤层赋存稳定,厚度均匀变化很小,顶底板条件好,地质构造简单,无大断层发育,开采条件简单,又煤质好为优质无烟煤,市场需求状况好,经济效益好,但受高瓦斯煤层限制不适宜建特大型矿井,为此,从矿井资源条件、煤层开采技术条件和煤的加工利用以及煤炭外运条件等方面综合考虑,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确定为120万t/a 。
矿井服务年限的计算公式为:k Z A KT =× 式中 T ——矿井的服务年限,a ;Z k ——矿井的可采储量,万t ;K ——矿井储量备用系数,取K=1.4;A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万t/a 。
则矿井服务年限:2367.92/(120 1.4)14.095=⨯=T a4、验算采区采出率采区采出率= ×100%采区实际出煤量=(S-s)×M×R×C 1式中:S ——采区面积,3960000km 2s ——煤柱面积,区段数为4个,上边界保护煤柱宽30m ,下边界保护煤柱宽10m ,区段煤柱宽11m ,上下山相距 20m ,左右保护煤柱宽10m ; 采区工业储量采区实际出煤量上下部边界煤柱面积=(10+30)×3600=144000 m2区段内保护煤柱面积=(4-1)×11×(3600-10×2)=118140 m2左右边界保护煤柱面积=20×(1100-40)=21200m2上下山保护煤柱面积=(20+30×2)×(1100-40)=84800m2煤柱面积=144000+118140+21200+84800=368140m2;M——煤层厚度,m;k1=3.5m,k3=2.5m;R——容重,1.3t/ m3;C1——工作面采出率,厚煤层0.93,中厚煤层0.95;上煤层实际出煤量:(3960000-368140)×3.5×1.3×0.95=1552.6万t则上煤层采出率=1552.6/1801.8=86.2%下煤层实际出煤量:(3960000-368140)×2.5×1.3×0.95=1109万t则中厚煤层采出率=1109/1287=86.2%验算结果:符合《煤炭工业设计规范》①规定。
①根据《煤炭工业设计规范》规定:采区采出率:厚煤层不低于0.75,中厚煤层不低于0.8,薄煤层不低于0.85。
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分1、回采工作面长度的确定影响工作面长度的因素有煤层赋存条件、机械设备及技术特征、巷道布置等。
该采区的煤层特征,其煤层赋存条件好,地质条件简单,所以该矿井设计为综合机械化程度比较好的现代化矿井。
要求工作面的较大的生产能力,故选用较长的工作面。
一般综采工作面的长度范围为200~300m,但由于综采设备的改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各区段之间的关系,为了能够使工作面的生产能力达到设计的要求,需要计算确定合理的工作面长度。
2、工作面的推进方向和推进度从便于运输大巷和总回风巷道维护、采后密闭、减少漏风避免采掘干扰、回收大巷煤柱考虑,工作面采用后退式。
综采工作面的走向长度一般不宜小于1000m。
另外,考虑到工作面搬迁次数及煤损随工作面推进距离之间的关系,结合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所选用滚筒采煤机的技术参数,可得出综采工作面的推进度为:工作面的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年,正规循环每天进6刀,采煤机滚筒截深为600mm,年工作日数330,可得出综采工作面的推进度为V=0.6×6×330=1188m/a3、采区内的工作面数目、长度①计算理论上的采区工作面长度210k k C M V A L ⨯⨯⨯⨯⨯=γ 式中 L —采区工作面的长度A 0—采区生产能力k —掘进出煤系数,k 1取1,k 2取1.1L=1200000/(1188×3.5×1.3×0.95×1.1)=239m ,取240m ;②区段长度为L 1=240+4.5×2+11=260m ;③根据整个区段斜长计算区段个数n=(1100-40)/260=4.08,取n=4; ④当n=4时,区段长度为L 1=(1100-40)/4=265m ;⑤重新计算区段各参数,取工作面长度L=245m ,巷道宽度4.5m ,区段保护煤柱宽度为11m ,则计算的区段长度L 1=245+4.5×2+11=265m ,符合要求。
4、工作面生产能力工作面生产能力采用下式计算:000C M LV A γ=式中:0A ——工作面生产能力,万t ;L ——采煤工作面长度,m ;0V ——工作面推进度,V 0=0.6×6×330=1188m/a ,其中,0.6m 为采煤机截深,6为每天进刀数,330为年工作日数;M ——采高,m ;γ ——煤的容重,γ=1.3t/m 3;0C ——采煤工作面采出率,中厚煤层0.95上层煤生产能力:A=245×1188×3.5×1.3×0.95=125.8万吨/年>120万吨/年。
第三节确定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1、布置上山数目、位置及进行方案关于技术经济比较:方案一:一煤一岩上山布置,运输上山布置在K3煤层底板下方25m 处,轨道上山布置在煤层中。
方案二:两条煤层上山布置,两条上山均布置在K1煤层中。
2、可行性方案选择(1)技术因素比较①煤层上山:上山布置在煤层中,掘进容易、费用低,速度快,联络巷道工程量少,生产系统较简单,并可补充勘探资料。
改进支护、加大上山煤柱尺寸可改善上山维护条件,但会增加一定的煤炭损失。
煤层上山的维护难度取决于采深、煤层的强度和厚度、顶底板岩性、煤柱大小和服务时间。
采用煤层上山,随着采煤工作面向上山方向推进,上山将逐渐承受工作面前支承压力影响,其受采动影响的程度与煤柱宽度和处于一侧采动还是两侧采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