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宋诗风
《北宋时期诗词的宫廷与民间风格对比》

《北宋时期诗词的宫廷与民间风格对比》引言《北宋时期诗词的宫廷与民间风格对比》,正如题目所示,探讨了北宋时期宫廷与民间诗词创作之间的不同风格。
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诗词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主题内涵。
其中,宫廷诗词和民间诗词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本文将从宫廷与民间诗词的发展背景、题材内容、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北宋时期诗词的独特魅力。
宫廷与民间诗词的发展背景宫廷诗词的发展背景北宋时期,宫廷诗词在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主流,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繁荣和文化风气的倡导。
宫廷诗词的创作和传播主要受到官方的扶持和鼓励,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正统性。
宫廷诗人往往受到皇帝及其宫廷的保护和赏识,创作题材涉及政治、宗教、历史等方面。
民间诗词的发展背景与宫廷诗词相对应,民间诗词在北宋时期也有着独特的发展背景。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限制,民间诗词并没有得到宫廷诗词那样的官方支持和赞扬。
但是,由于北宋时期社会的广泛发展和对文化的追求,人们对诗词创作的需求仍旧很高。
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普通人纷纷开始创作自己的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就是民间诗词的源头。
题材内容的对比宫廷诗词的题材内容宫廷诗词的题材内容通常与政治、战争、历史等国家大事相关。
作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宫廷诗词时常关注皇帝和宫廷的兴衰荣辱,深入描绘官场的现实和虚幻。
同时,宫廷诗词也常常以赞美皇帝和宫廷为主题,展现皇帝的伟大和宫廷的繁荣。
此外,宫廷诗词还涉及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等方面,体现出当时的宫廷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
民间诗词的题材内容相比之下,民间诗词的题材内容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民间诗词的主题不仅涵盖了政治和社会现实,还包括了日常生活、爱情、友情、自然景观等各个方面。
这些题材内容更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感人并富有情感色彩。
民间诗词往往描绘了人们生活的点滴,记录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辛酸。
北宋词境浅说

北宋词境浅说北宋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也是诗词创作达到巅峰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诗人们以惊人的才华和灵感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词作,留下了辉煌灿烂的艺术瑰宝。
北宋词境的主要特点是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语言精练,因此成为后世所称道的金粉之境。
本文将对北宋词境进行浅析,探讨其独特魅力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北宋词境的情感表达深入人心,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北宋时期,社会变革带来了大量的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情感冲击,这种悲痛和困苦在词境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北宋词境的作者们通过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描绘,以及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歌颂,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这种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词境作者们内心世界的独特魅力,产生了强烈的共情。
其次,北宋词境在意境的塑造上具有独到之处。
北宋词境注重画面感的表达,通过绘声绘色的描写手法,将美景和哀愁相融合,展现了无限的诗意和意境。
在北宋词境中,作者们常常以花鸟昆虫、江山湖海等自然景物为表达对象,通过描绘这些景物的美好与哀愁,传达了词境作者深切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这种意境的塑造使得北宋词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让人们陶醉其中。
北宋词境的音韵优美也是其独特魅力之一。
在北宋时期,词境的作者们注重音韵的表达,追求声调和谐、音节顺畅的效果。
他们善于把握音乐的节奏感,通过对词境的字音韵律的精心安排,使整首词境更具韵律之美。
这种音韵的优美使得北宋词境成为一种旋律,让人们在诵读中享受到一种美的感受,提升了词境的艺术价值。
最后,北宋词境的语言精练是其与其他文学作品的鲜明特色之一。
北宋时期,汉字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人们有了更多可以表达情感的字词,词境作者们充分利用了这些文字资源。
他们善于用简短而有力的语言表达更多的意境和情感,使得整首词境具有高度凝练的表达效果。
这种语言精练的特色使得北宋词境能够在文字的表达上更加精确,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北宋词境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影响深远。
简述宋代诗歌发展的总体特点

简述宋代诗歌发展的总体特点宋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总体特点为古风复兴、形式多样、表现手法细腻、语言简练,诗歌主题广泛,包括自然风景、人生哲理、情爱生死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从这几个方面介绍宋代诗歌的总体特点。
首先,宋代诗歌古风复兴。
宋代众多文人学士在不断地经历着外族侵略、国家分裂、政治腐败等事件之中,因而情感颇为复杂。
为了寻找安慰和精神支持,他们大量研究汉代文献,推崇先秦时期的古风雅范,其中就包括诗歌。
因此,宋代诗歌往往具有古风雅疏的风范,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诗歌,更是每篇诗作都带着一股清新古韵。
其次,宋代诗歌形式多样。
宋代文人学士在古典文学方面领悟颇深,他们不仅是能赋笔结构严谨的律诗,也善于创作丰富多彩的词牌诗、绝句等,其形式演变到如天净沙·秋思、清平乐·李白诗等这样的高妙境界。
同时,宋代又出现了一系列新型诗作,如江南好·辛弃疾的“长短不一”,使得宋代诗歌的形式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第三,宋代诗歌表现手法细腻。
宋代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具有情致优美、意境深邃的特点,其风格较为细腻、灵秀,而且注重对诗歌包容性主题的深入描写,以此表现出自然物、情感、意象等多方面的魅力,故而形成了宋代诗歌的独特之处。
第四,宋代诗歌语言简练。
宋代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句子经常采取以直白、朴实的语言表达内涵深远、意蕴深刻的内容,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种简练的语言风格,不仅便于文人们表达他们的观点,而且容易让读者理解和领会。
最后,宋代诗歌主题广泛。
宋代诗歌的主题同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包括自然风景、人生哲理、情爱生死等方面,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作品主题和创作风格,如莲峰诗派注重寄情于自然,杨万里的丰富多彩的创作则主要关注私人生活与人生哲理,而苏轼笔下的景色则注重对时代的评价与热衷于人性探讨,可以说,宋代诗歌的广泛性对其表现手法与诗歌本身的价值大有贡献。
综合以上,这些都是宋代诗歌的总体特点,这些特点固然具有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它将会永远留在历史长河之中,成为我们文化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文化遗产。
宋朝诗中学

宋朝诗中学【原创版】目录1.宋朝诗歌的概述2.宋朝诗歌的发展3.宋朝诗歌的特点4.宋朝诗歌的影响正文宋朝诗歌的概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时代,尤其在文学方面,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宋朝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北宋时期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为代表,南宋时期则以陆游、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为代表。
宋朝诗歌在题材、形式和风格上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诗歌的发展北宋时期,诗歌创作繁荣,诗人们致力于改革和发展诗歌艺术。
其中,欧阳修提倡平易自然的诗风,王安石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功能,苏轼则主张“以意为主,以辞为辅”的创作原则。
这些诗人的作品在题材和风格上都有明显的个性和特点,为宋朝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宋时期,国家内忧外患,诗人们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爱。
陆游以豪放奔放的诗风著称,杨万里以清新的田园诗风见长,辛弃疾则以激昂悲壮的诗风为特点。
这些诗人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真挚和深刻,进一步丰富了宋朝诗歌的内涵。
宋朝诗歌的特点宋朝诗歌在题材上涵盖了山水田园、咏史抒怀、爱情离别等方面,但更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在形式上,宋词和近体诗是主要表现形式,其中近体诗在声律、韵律、对仗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风格上,宋朝诗歌以婉约、清新、豪放等为主要特点,追求诗情画意和情感表达。
宋朝诗歌的影响宋朝诗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宋朝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如元、明、清等时期的诗歌创作都受到了宋朝诗歌的熏陶。
另一方面,宋朝诗歌中的许多名篇佳句成为后世文学的典范,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宋朝诗歌中的许多作品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宋代诗歌的发展、演变与特点

宋代诗歌的发展、演变与特点一.北宋诗的发展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桐江续集》卷32《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
“白体”是指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王禹偁等人。
宋初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酬唱成风,编成了许多酬唱诗集。
他们的诗歌主要模仿白居易、元稹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其中,王禹偁的诗歌继承和发扬了杜甫和白居易诗歌的写实传统,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诗歌平易流畅,简雅古淡,有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的遭遇和怀抱,畅所欲言,挥洒自如,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之先声。
清代吴之振《宋诗钞》称其诗“独开有宋风气”,可见他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
“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宋初诗坛声势最盛的一派。
宋代馆阁之臣酬唱的风气到真宗朝达到极盛,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一批馆阁诗人,大量地写作辞采华丽、属对精工的诗篇,彼此唱和应酬,使得这种风气流行起来。
作品题材较狭窄,内容较单薄,有的咏帝王故事,有的咏宫廷生活,更多的是如《梨》、《柳絮》一类咏物诗。
西昆体诗人最推崇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诗歌词藻华美,对仗工稳,音韵和谐,在宋初诗坛弥漫着白体和晚唐体崇尚白描、少用典故的诗风背景下,西昆体的出现无疑令人耳目一新,它初步反映出北宋统一帝国的堂皇气象,因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
”(欧阳修《六一诗话》)但西昆体对晚唐至北宋开国初的诗风是有一定冲击力的,元人方回认为“西昆一变,亦足以革当时风花雪月、小巧呻吟之病。
”(《瀛奎律髓》),这是很有见地的公允之论。
西昆体的致命不足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另外,西昆体实际上带有浓厚的贵族趣味,也和宋代社会的特点不合,西昆体具有明显的娱乐倾向,也和道统文学观日趋强化相抵触。
北宋的诗歌流派的名词解释

北宋的诗歌流派的名词解释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备受推崇的一个朝代,该时期的文化繁荣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北宋诗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北宋的诗歌流派是当时文人士子们通过长期的诗歌创作与交流所形成的,不同的流派拥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本文将对北宋的诗歌流派进行名词解释,并探讨其对于当时文化的意义。
首先,咏史派是北宋时期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之一。
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品有苏轼的《赤壁赋》、杨亿的《白马篇》等。
咏史派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通过诗歌的形式来展现历史的辉煌与文化的传承。
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的文人诗歌观念,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赋予了诗歌更加饱满的艺术表现力。
咏史派的兴盛反映了北宋文化对于历史的关注与思考,同时也展现了当时文人对于古代文化的热爱与推崇。
其次,山水派是北宋时期另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品有黄庭坚的《寒食帖序》、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山水派以山水风景作为创作对象,讴歌大自然的壮丽与美丽,追求诗歌的意境与意象的完美呈现。
诗人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了自身内心与外在环境的交融与共鸣,使诗歌更加富有情感与艺术性。
山水派的兴盛体现了北宋人民对于自然生态的关注与热爱,也反映出他们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
第三,闲适派是北宋时期另一个独具风格的诗歌流派。
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品有陆游的《秋夕》、杨万里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等。
闲适派的特点是以闲适悠闲的生活态度为中心,表现出对于宁静、淡泊和自由的追求。
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素材,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闲适派的兴盛体现出北宋文化对于人生境界与审美追求的重视,也反映出当时文人对于人性与人情的关注。
北宋的诗歌流派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这些流派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与内容,也为后世文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范式与启示。
咏史派的兴起与发展,使历史与诗歌的结合成为可能,为后来的史诗创作奠定了基础;山水派的兴盛,让中国文化中的山水意象在诗歌中得以展示,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闲适派之兴起,推动了中国古代文人诗歌从纠结、忧虑中走向了豁达、宁静。
北宋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时代背景分析

北宋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时代背景分析北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其中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北宋诗歌的发展趋势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本文将从社会、文化、审美和文学四个方面对北宋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时代背景展开分析。
一、社会背景在北宋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长期的稳定时期,并且实行了多项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这使得社会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情感、思想更加深刻。
二、文化背景北宋时期自文治政治的提倡以来,文化逐步成为当时社会的重心。
这一时期的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育、科技、文学、艺术等。
其中文学和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诗歌创作。
北宋时期,文化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反映在北宋诗歌中, 也包括在新诗风潮中。
三、审美背景北宋时期,人们开始注重审美的内涵和深度,只有真实、自然、简洁、恰当的表现才是诗歌的基本特征。
因此,北宋时期的诗歌不再是表面华丽、言辞华丽的外壳,而是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注重意象和意境的创造。
四、文学背景在文学方面,北宋时期的诗歌不再囿于律诗韵律制约,而是注重情感直抒、思想深刻。
唐宋八大家的创作精神影响了北宋的诗歌发展方向,使其卓有成效。
它们追赶唐代先辈和盛传流行,形成了以词、曲、凫赋为主流的新诗风潮。
综上所述,北宋诗歌的发展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在北宋时期的稳定和良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诗歌得以突破以往的限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
尽管北宋时期的诗歌风格多样,但是它们都共同呈现出真实、自然、简洁的语言特征,凸显出那个时代独有的审美背景。
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北宋初有复古主义文论的:柳开、田锡、穆修田锡:(1)田锡论诗,主“性情”,主“意”,强调自然和有生气,主张熔豪健、雅丽于一炉。
(2)他只是一位过渡性的作家,在文论中发扬了韩、柳求通变的文学精神,这是他在文学以展史上的功绩和贡献。
1、论宋初的复古思潮(1)复古守正、以求出新,是宋初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2)不同的作家对从学韩到弃韩这一宋初时代课题的认识、接受和参与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3)柳开是最初对北宋复古革新思潮有所觉醒的儒者代表。
在他身上既显示了“文”“道”之间与生俱来的联系,同时也预示了两者本质上的某些对立和最终必然的分裂。
(4)田锡更具备文人气质,他在文学思想上接受韩、柳的影响,代表了五代文气习染较深的文学文士对改革文风的自觉。
(5)穆修在搜求韩、柳文集方面功不可没,于古文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6)复古思潮在北宋初期并未成为主潮,仅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少数几个作家先驱自觉的阶段。
2、宋初“三体诗”:据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所说,主要有“白体”,学习白居易,作诗通俗,代表人王禹偁;“昆体”,学习李商隐,代表人杨亿,影响最大;“晚唐体”,学习贾岛,代表人林逋。
西昆体和晚唐体的繁盛,均在真宗一朝,在它们之前风靡了近半个世纪的诗风则是以当时文坛巨子李昉、徐铉及他们的后起之秀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
3、王禹偁对宋初诗风、文风转变的促进作用(1)王禹偁早年喜爱白居易的诗,侧重于闲适唱和的一面。
(2)贬官商州之后,学习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
(3)他进而学习杜甫,所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他很重视和推崇杜甫的诗歌。
学杜是宋诗别开生面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方面,王禹偁可谓得风气之先,在文学史上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4)他以诗歌较为著名,他的五、七言古诗,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近体、绝句则不乏平淡清远格调。
(5)格调方面确与西昆体的华瞻典雅有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浅析北宋诗风——走进宋代文坛巨搫》
课程名称:宋诗研究
授课老师:孙明材
院系:法语系
年级:10级3班
姓名:***
学号:*********
浅析北宋诗风——走进宋代文坛巨搫
众所周知,唐擅其诗,宋长其词。
唐诗宋词不愧为中国古代文坛上两颗耀眼的双子星,千百年来照耀着国人灵魂,为我们的心田滋滋不竭灌输智慧的清泉。
然而,宋诗却容易被人忽视和不易提及,它的影响和辐射程度似乎也不及宋词广大和深远。
其中固然有宋词过于优秀以致掩盖其光华以及唐诗风华磅礴同作难望其项背的原因,但同时,宋诗自身的确也存在着一定弊端和不足,宋诗的出生与孕育,形成于成熟,包涵的精华与陋弊,无不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经济环境,政治背景,文化氛围息息相关。
一场浩劫——“靖康之乱”将宋朝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毫无疑问,宋朝诗歌也因时代不同形成风格迥异的北宋诗与南宋诗。
笔者此文将着重分析北宋诗歌与唐诗对比下存在的长短。
自唐末动乱以来,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已走过了巅峰繁荣时期,正逐步走向衰弱。
宋初贫弱的国力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尤其当时正值虎狼环峙。
繁冗的官僚制度,重文轻武,重农抑商的政治策略,以及虎视眈眈的强敌,都为这个王朝未来叵测跌宕令人嗟叹扼腕的命运埋下了沉重的伏笔。
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得不说,宋朝的文人比前辈更加拥有忧国忧民的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由于时局动荡,大多数诗人的作品更是前所未有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忧,对民生疾苦的上心。
与此同时,受宋代发达理学的影响,不少宋诗主题也与精神自由和心灵宁静的追求紧密相关。
北宋初期,沿袭中晚唐体的宋初“三体”奠定了宋诗的起源,拉开了宋诗发展的序幕。
这一时期,无论是题材还是诗歌的格局,宋初诗歌都深受唐诗的影响,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
例如,讲求反映社会现实的“白体诗”的出现,是宋初诗人一味模仿白居易的必然结果,但由于缺乏切身实践,这类诗歌缺乏白居易诗歌注重讽喻的精神,风格浅显,溢流浮表终难深警世人。
例如,白体诗的典型代表诗人李昉诗作“暖逼流莺藏密树,香迷舞蝶恋空枝”固然很接近白居易的闲适诗风,但试问,一味地模仿能有超越珠玉的可能吗?模仿白居易的大多数诗作立意不高,格调浅切随意,不求典实,旨意也较为浅显,的确多是白居易的跟风之作,难有自己的风格骨气;与此同时,另一种诗体——晚唐体则悄然兴起,晚唐体的代表诗人推崇晚唐世人贾岛,姚合的苦吟精神,在诗风上,笔法细碎,诗境窄狭,多圈囿于山石花月,鸟兽虫鱼类的动植物上,描绘的多是隐居生活。
由于此间大多诗家喜爱刻意雕琢用字,且尚爱工巧用笔,精致凿句,故而诗风着实难扬磅礴大气,委实犹如荆妇乡姑,这与盛唐时分的豪迈浑雄,旖旎壮丽,驰傲寰宇的诗风的确是形成鲜明对比的。
当然这有各种原因,与宋初民生凋敝,元气大挫的环境是离不开的,由于社会初复新生,蹒跚着步,过不少诗人才会心离政事,寄念托思于风花雪月,山水自然之上,追求心灵的平和与宁静,故而形成对时事漠不关心和对精神自由,清新山野中的现居生活向往追求的状态。
举例而言,九僧,晚唐体的代表诗人,诗多有句无篇。
例如:惠崇之诗《秋浦双鸳》中“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楼”,惟凤《与行肇师宿庐山栖贤寺》一诗中的“磬断危杉月,灯残古塔霜”。
这些俱是晚唐体诗人的代表作。
至西昆体走上历史舞台之后,宋诗风格得以一变。
西昆体笔调华丽,用词精巧雅致,格局典雅犹如繁妆裹覆的美人;但君不见,用西昆体作诗者多为官僚士大夫,其人多逡巡于宝车香所,繁都丽市。
诗作自然难掩浓重的官僚气息和浓稠旖旎却内容空虚的作风,其中的大部分均沦落成为媚上谄权,粉饰太平之作。
离李商隐作诗藏意悠远,挚情深蓄的作风已大相庭径。
毫无疑问,宋初三体继承了不少晚唐诗风的糟粕,又因诗作脱离社会实践,更缺乏自我创新的精神,故总而言之,格调不高。
反观唐诗在唐朝流转轮回的一生,才真正反映了诗歌缘起兴灭的历史。
唐诗在唐朝的经历可用起承转合来完整地概述。
试对比宋初三体与初唐四杰之风,迥然相异,宋初三体并非真正宋诗的灵魂所在,它酝酿产生于晚唐頽落衰零的社会环境,大多都脱离社会现实。
纵使是略切实际的白体诗,也难逃轻佻浮华缺少现实意义的缺点。
主要是因为时代正处于转型期,文人的内在素养的培育和文学氛围的形成得不到真正重视。
而唐王朝的诞生是因为有过隋的牺牲与准备,社会已经走过了艰难的过渡期,为唐诗的萌芽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宋初之诗一味跟风晚唐诗,这是它们难以成就的最大原因,正因为它们缺乏作者的真情实感。
毕竟局限于社会条件,宋初三体虽有一定的弊病,却也并不影响优秀诗人的诞生和宋诗诗风的不断整改与进步。
如白体诗人王禹偁不断整改宋初诗风缺乏现实意义的风气;晚唐体诗人林逋所作的田园诗清新深邃,旨意高雅,有脱俗超尘之味道,久品不厌。
直至欧阳修大刀阔斧地对这种专事模仿却缺乏自身特色和创新精神的是诗歌进行变革后,宋代诗坛才焕然一新,注入了自己的血液。
这期间名家迭出,各蕴千秋。
欧苏梅(欧阳修,苏轼,梅尧臣)是这一时期的名家,他们为扭转宋初诗风华而不实的特点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三人诗作各具特色。
梅诗风格多变,古今兼工。
他的那些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诗作表露的情感真挚感人,有力地发出了对封建社会残忍压榨的控诉和怒吼。
如《汝坟贫女》一诗中“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将一个弱女子悲惨凄凉,仇薄云天却无力反逆的命运逼真地刻画出来了,让人深深感受到封建社会的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仁宗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也是诗风多变,灵活丰富。
既有《食槽民》这样反应社会现实的诗,又有《戏答元珍》这样饱含乐观情绪的哲理诗,还有不少咏史诗。
这一时期,所有作家都努力摆脱前人的光环,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都开拓了广阔宏大的领域,为后人的创作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平台。
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毫无疑问,北宋诗坛最耀眼夺目的诗人便要数苏轼了,熔炼百家于一身,又绽放出各色成就的他,至今仍为无数文人痴迷推崇。
叶燮《原诗》卷一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为所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①苏轼之诗涉猎广泛,博采众长,寓乐于诗,虽然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但在不经意间,你却从他的笔端读穿了岁月的苍凉,感悟了红尘的沉重,领悟了浮屠的幻灭。
苏轼一生游历颇广,见识极深。
他在做官时,为老百姓唱出了不少悲歌。
如《吴中田妇叹·合贾收韵》中“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深刻地反映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和刻画了统治者剥削凌榨的本质,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佳作,这首诗也反应了苏轼内心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暴政的深深愤慨!
但是苏轼诗歌中也有反映田园生活清幽宁静,自由无碍的作品,如《新城道中二首》之一中“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将农民悠闲自在的朴实生活描绘的如诗如画,让人向往。
除此之外,苏轼还有不少抒发自身真情实感和个人感慨的诗,略以采撷,如《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中的“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充分表露了作者孤独无依,飘零无助
的凄凉心境。
乌台诗案爆发后,他在狱中题写的绝命诗中有“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更是字字滴血,闻之实在泫然欲泣。
当然苏轼也有不少表达乐观主义和豁达精神的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之句将作者坦荡无畏的心胸一露无余。
《和子由渑池怀旧》与《题西林壁》这类诗则蕴藏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使人获益匪浅。
综上而言,苏轼非凡的想象力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无不将北宋诗歌的辉煌和精华张扬到了极致,实在不愧为宋诗最高成就的缔造者。
笔者也是时至今日选修此课后才发觉东坡居士诗词俱佳,不分高下,惊采绝艳,慨叹折服。
苏轼真是才情卓绝千古,疑似人间又一谪仙也。
北宋诗坛继王安石,苏轼之后,江西诗派又悄然崛起。
江西诗派以黄庭坚,陈师道的成就最大,影响最广,诗派成员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推崇“以故为新”。
黄陈二人又喜用辟典,虽然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修养,却有时也有过于深硬艰涩之嫌。
北宋诗坛大体经历了四个转换时期,“宋初三体”的出现与欧阳修的文坛改革分属第一和第二时期,苏轼的出现代表了北宋诗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而江西诗派的成长壮大不仅对北宋诗坛造成了巨大影响,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南宋诗歌的发展。
纵观北宋诗坛,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无疑便是苏轼,他不仅拥有一颗天才般的灵魂,也饱含了圣哲的颖慧和睿智,正是他的存在,才为北宋文坛灌输了一缕清新之风,才让后代的人对宋代诗词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学习。
①摘自《中国古代文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