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综述
生态保护红线发展研究综述

生态保护红线发展研究综述一、生态保护红线的定义生态环境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其内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等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从生态环境中不加限制的攫取自然资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
而自然环境的诸多生态问题如全球变暖等,反过来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为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生态保护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一个任务。
2012年3月,“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研讨会”的学术交流中,全国各地的学者对生态红线的概念定义,划定准则与方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同年12月,生态红线试点启动会上确定了内蒙古等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试点代表,并草拟了《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2017年7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由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共同印发。
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中,生态保护红线定义为: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指出了生态红线的划定需要遵循四个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判定相结合的方法。
整体性原则需要统筹考虑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
协调性原则要求建立协调有序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上下结合。
动态性原则需要提升生态保护能力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需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的研究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主要在生态保护区、生态网络和生态基础建设等方面[[1]]。
美国首次提出了生态保护的概念,并建立了国家公园来进行生态环境和文物等的保护。
加拿大与美国的生态保护管理方式类似,他们将自然保护区设成三种不同的等级:国家级、省级以及地区级[[2]]。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生态理论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对文化生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然后,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梳理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理论流派的特点和贡献。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评述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争议。
文章展望未来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趋势,提出研究展望和建议,以期为推动文化生态理论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关注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二、国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在国外,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的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逐渐发展成为跨学科的研究热点。
这一理论主要关注文化与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化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和变迁。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地理学和人类生态学领域,以探讨不同地域文化形成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例如,美国文化地理学家卡尔·索尔在其著作《景观的形态》中,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强调人类文化对自然景观的改造和利用。
随后,人类生态学家斯图尔德在其《文化变迁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化生态理论逐渐扩展到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文化学领域,学者们开始关注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多样性,以及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交流。
例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其《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观点,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学领域,文化生态理论被用来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生态环境规划综述

区域生态规划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生态规划的涉及领域进行一次文献综述,分别介绍城市生态、生态乡镇、景观设计、以及校园、住区、建筑等微观层面中生态规划的应用,最后进行总结分析生态城市规划的特点以及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规划城市规划应用1 前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其绝对永恒的自然基础。
城市人也不例外。
保护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使其能永续提供城市人世代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代城市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只有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保证,付诸实施,才能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环境保护和发展始终是人类发展必须面对的两个课题,如何在对环境的保护中还能健康有序的发展;怎样的环境保护才能促进发展的步伐;发展中的环境保护的前景如何,一直是我们关注的。
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论文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也试图解释这3个问题。
2 文献综述2.1 城市中生态规划的应用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城市建设发展中环境、生态圈的破坏,城市建设以生态资源消耗为代价,这种发展方式已经受到了极大力度和范围的批判,因此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贾传兴在他的论文《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中提出,要做好城市规划必须做好以下几点:(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4)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5)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这五点是贾传兴在根据目前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的建议,从这几点中我们就明显的看出作者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和渴望。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对策研究——以绍兴为例

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对策研究——以绍兴为例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徐芳摘要: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
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如何有效建设生态城市成为重点问题。
本文以绍兴市为例,从规划调控、环境美化、污染治理、资源循环以及功能转化五个方面展开研究,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对策一、绪论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
它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二、研究综述国外的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的十分紧密。
如雷吉斯特提出了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的改造措施。
但总的来说,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的实践性相当强。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注重整体性,理论更加系统,而且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界,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它领域。
总的来说,虽然国内生态学界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县和生态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虽然国内各学科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但国内生态城市的已有实践和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
三、生态城市建设途径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但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概念提出至今,在深入理论研究的同时,国外在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建设尝试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建设范例,无疑也会给绍兴市生态城市建设带来参考与借鉴。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2-1329(2001)01-0059-08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黄肇义杨东援=摘要>首先回顾了生态城市思想的发展过程,然后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进行了深层次的综述,并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更加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极限THE THE O RE TICAL A PP RO ACH OF THE E COL OG ICAL CITY HUANG Zha oyi,YANG Dongyua n AB STRACT:T his pa per e valuate 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 pt of ecological city base d on the latest studies and puts forw 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 search in this respect in t he future.KE YWORD:ecological city;eco-logical threshold=中图分类号>TU912181=文献标识码>A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
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
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英文说法有e-c ocity、ecological city、e copolis、ecoville、ec ovillage等),又称生态社区(eco-c ommunity)。
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1]。
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2],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2]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并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解决城市弊病的一系列对策(例如王如松[3])。
城镇化与生态经济市建设研究进展综述

城市化的加速 , 国20年颁布的 《 我 06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明确提 出 “ 坚持大 中小城市 和小城镇
协调 发展 ,提高 城镇 综合承 载能 力 ,按照循 序 渐进 、节 约土 地 、集约发展 、合理布局的原则 ,积 极稳妥地推进城镇 化 ,逐
步改变城 乡二元结构 , ”从 而为 中国的城镇化奠定 了政策基调。
中国城镇 化在人类 历史进程里 意义非凡 。2 0 年诺 贝尔经 00
稳 步上升 。但也 有学者指 出 , 目前 中 国的城 镇化率 是虚假 的 , 中国科学院 院士陆大道认 为 ,超过一亿 的农 民工 虽然在城市里 工作 ,但 由于户 籍仍在农村 ,无法享 受城市 的各种公 共服务 , 但也被计人城镇人 口,从而导致 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 的高估 。 对于中 国城镇化 的发展路 径 ,国内学者也未 能达 成统一意
城镇化水平 ,才能加快第二 、三产业 的发展 ,促进农 村的现代
在于改 革农 村社 区土地 和乡 镇企业 产权关 系 ,优 先发展 中心
镇 , 同时改革地方治理结构 ,理顺建制镇 与村 自治的关 系 ,以
避免其 它人 口过亿 的大型发展 中国家大城市盲 目扩张导致 的大 量贫 民窟 、黑社会犯罪 等造成现代化进程 中的不稳定 问题 。还 有一种较 为折衷 的观点 ,认为推进我 国农村 应该坚持城市化与
见 。综合来看 ,主要包括 三种 观点 。一种是通过 大中城市扩容 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这一 观点 主要是从规模经济 的角度出
济学 奖获得者 斯蒂格利茨曾表示 ,影 响2 世纪人类进程 的有两 1
件大事 ,一是 以美 国为 首的新 技术 的革命 ,二是 中国的城 市 化。 国内的学 者普遍 将农 村城镇 化 看作 为 中国实 现农 业现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2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20 No.2 2011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Jun. 2011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综述王树生,曹新林,刘海兵(安化县林业局,湖南益阳 413000)摘要: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指导城市建设的城市发展模式,是21世纪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理想目标.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整体性发展理论、经济与环境综合发展理论和城市耗散结构理论是生态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础,对这些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发展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04(2011)02–0033–03Comprehensive Remarks on the Theory of the Ecology City DevelopmentWANG Shu-sheng, CAO Xin-lin, LIU Hai-bin(Forestry Bureau of Anhua Coun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Abstract:. The ecologic city is a development mode of a city constr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 and method. It is the ideal aim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costruction in the time of the 21st century. This paper analyses comprehensively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urban ecologic and systematic theor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he local progress theory, the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dissipation theory.Key words: ecology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代表了社会进步和人类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愿望.生态城市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以人为核心,由社会、经济、环境子系统复合而成,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发展规划,目的在于形成和谐的社会、高效的经济、宜居的环境、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这种城市不仅提供给我们宜居的生活环境,还要创造出和谐的人文环境,它强调城市的生态标准,追求城市系统的和谐和高效.生态城市的发展有其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需求,理论基础可归纳为5个方面: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整体性发展理论、经济与环境综合发展理论、城市耗散结构理论.1 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城市生态系统是指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和研究生态城市问题,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生态城市”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从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一种生态系统.但它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它以人为核心,人类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各项服务都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标;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虽然表面上看是属于人文生态系统,但它仍然是以自然为基础;城市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每一个城市都在不断地与周边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输入原材料和能源,输出废弃物和产品;城市生态系统相当脆弱,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调节能力降低.城市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思想内容有2方面.1.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自下而上环境之间以及各生物物种之间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主要包括2部分,一是生命系统,它是由生物构成的;二是环境系统,它是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条件.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能动因素,是生态系统的主体.任何生物都不可能以个体的方式单独存在,而是以同类生物的集合体的形式存在,我们将其称为“种群”,生物以“种群”形态,做为一个整体与环境发生联收稿日期:2011-05-10作者简介:王树生(1970-),男,湖南安化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工程技术研究.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2期34系.在种群内部,生物个体存在协作与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促进生物物种的进化与发展.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则十分复杂.在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生物通过这种复杂关系,形成有机统一的生物群落,所以严格地讲,生物是以生物群落的形式与环境发生联系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直接起作用的那些要素称为生态因子.生物体与环境生态因子的关系有以下特征:一是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即每一个生物群落都不可能只受一种生态因子的影响,而是受多种生态因子的影响;各生态因子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种特征要求我们在考虑生态因子时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是要对各种生态因子进行综合、全面的考虑.二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环境影响生物活动,生物活动也反作用于环境.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2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是人类集聚的场所,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与经济复合的生态系统,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主要由社会亚系统、经济亚系统和环境亚系统构成.社会亚系统主要是指人类,包括民族风情、民俗习惯、人际关系、教育与医疗体系等等;经济亚系统则主要指社会经济构成,主要由第一、二、三产业构成,在城市经济构成中,第三产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环境亚系统则由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自然环境包括地质与地貌、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生物状况等;人工环境则包括生产设施、生活设施、基础设施等.2 可持续发展理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此,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开始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即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和协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具体实施来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区域性问题,即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区域.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区域,是一个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综合体.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热潮的推动下,生态城市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学原理的结合,赋予了城市生态更丰富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社会公正和人们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具体表现为3个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本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的公平、自然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公平等;二是持续性原则,即城市的发展不能超越城市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三是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需要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联合行动.为促进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7个方面的支持体系:一是保证人们有效参与决策的政治体系;二是知识创新体系;三是为解决争端的社会体系;四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体系;五是在自力更生和持久发展基础上能够生产剩余物质和技术知识的经济体系;六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和金融的国际体系;七是具有自身调整能力的管理体系.3 区域整体性发展理论区域整体性发展理论是指城市化过程的加快使得城市地区向周围地区不断蔓延,城市问题就不断出现并且日益严重,加大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难度,从而出现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与周边地区和乡村协调的思想.区域整体性是美国建筑理论家和城市规划家刘易斯·芒福德在20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区域是一个整体,而城市是它的一部分,所以“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必须从区域的角度来研究城市.他对斯坦因的“区域城市”理论倍加赞赏,也极力推崇亨利·莱特的纽约州规划设想.对于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区域整体性的关键在于城乡的协调发展.城乡融合有利于城乡统一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城市的发展.城市居民需要农村的土地提供食品和清新的空气,城市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农村来消化与吸收.以区域整体性理王树生等: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综述第20卷35论来指导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4 经济与环境综合发展理论经济与环境综合发展理论认为,城市是由各种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自然物质要素组成的复杂的开放系统,因此我们研究城市,就要把城市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来研究.经济与环境综合发展理论强调城市发展的综合性,要求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设中树立综合发展思维模式,避免孤立和片面性.5 城市耗散结构理论城市耗散结构理论是由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于1969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极限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情况下所形成的新的有序状态,叫做“耗散结构”.《普里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一书中写到“一个开放系统的例子就是城市.它明显的是一个进入食物、燃料和建筑材料等等的中心,同时它又送出制成的产品和废物”.可见,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它不仅仅要维持,还要更有序,以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实现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城市就必须把自身的能量、物质消耗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把人口规模和生产规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广泛的交换与联系才能生存与发展.城市的发展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因此,城市必须把自身的能量和物质消耗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把人口规模和生产规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城市就会出现无序和混乱,直至衰落.参考文献:[1]梁作臣. 浅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科技, 2010(2): 26-27.[2]刘薇.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生态城市建设[J]. 中国城市经济, 2009(10): 27-29.[3]徐西胜. 生态城的理念解读与机制构建[J]. 生态文明, 2010(7): 32-34[4]吴人坚.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J]. 环境导报, 2001(3): 39-41.[5]杨建森. 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1, 14(5): 59-61.(责任编校:陈健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