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胶片特性曲线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胶片的特性曲线

名词解释胶片的特性曲线

名词解释胶片的特性曲线胶片的特性曲线是指胶片在不同曝光条件下的响应特性。

胶片作为一种传统的摄影媒介,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了解胶片的特性曲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胶片摄影的原理和技巧。

胶片的特性曲线从根本上决定了胶片的感光度、对比度和色彩还原等方面的表现。

在胶片摄影中,特性曲线被广泛用于曝光和后期调整的参考。

下面我将从感光度、对比度和色彩还原三个方面来解释胶片的特性曲线。

首先,胶片的感光度是指胶片对光的敏感程度。

在胶片的特性曲线上,感光度通常是表示为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表示感光度越高。

胶片的感光度决定了曝光的快慢,高感光度的胶片适用于低光条件下的拍摄,而低感光度的胶片则适用于光线充足的情况。

通过合理选择感光度,摄影师可以根据拍摄场景的要求来控制曝光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其次,胶片的对比度是指胶片对不同亮度间隔的反应程度。

在特性曲线中,对比度表现为曲线的陡峭程度,陡峭的曲线表示高对比度,而平缓的曲线则表示低对比度。

高对比度的胶片适用于需要强烈明暗对比的场景,而低对比度的胶片则适用于要求细腻过渡的场合。

通过对比度的选择,摄影师可以调整图像的明暗层次,增强或减弱拍摄主题的表现力。

最后,胶片的色彩还原是指胶片对真实色彩的还原能力。

在特性曲线上,色彩还原表现为曲线在不同颜色通道上的响应。

不同种类的胶片对色彩的还原有所差异,有些胶片偏向暖色调,有些则偏向冷色调。

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胶片,摄影师可以根据个人的艺术风格和拍摄主题来呈现出独特的色彩效果。

总之,胶片的特性曲线作为胶片摄影的重要参考,对于摄影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胶片的感光度、对比度和色彩还原等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胶片摄影的技巧和原理,创造出更具个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胶片摄影虽然在数字摄影时代已经逐渐退出主流舞台,但其独特的魅力依然吸引着一批忠实的摄影爱好者。

在不断发展的摄影技术中,胶片的特性曲线仍然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之一。

理解胶片胶片特性曲线

理解胶片胶片特性曲线

一、理解胶片密度胶片沉积银颗粒的密度或染料影像的密度可以用密度计(Densitometer)测定。

透射密度(Transmission Density, Dt)是光线通过胶片乳剂的银颗粒或染料被阻档的量,通常用10的对数值计算,如果Po是入射光,Pt是透过的光,那么Dt = lg Po/Pt密度值的大小取决于曝光光谱的分布、胶片的光谱吸收和胶片对特定光的敏感性。

如果胶片对光的敏感性与人类眼睛相近,那么这种密度就是可见光密度(Visual Density)。

透射密度的测量有两种方式:漫射密度(Totally Diffuse Density)和单向密度(Specular Density)。

如果将集光器紧靠被测胶片,集光器接受所有透射的光线,这就是漫射密度。

如果用单向光束照射胶片,集光器离开胶片一段距离,只测定透射后非散射部分光线得到的密度,称为单向密度。

单向密度与漫射密度在彩色胶片几乎是相等的,因为彩色感光材料的影像是由染料组成,光线可以穿透染料,差不多没有散射。

黑白片的单向密度和漫射密度可以相近,也可以差异很大,视银颗粒巨细而定,一般而言,高感光度的黑白片两个密度差异大于低感光度的黑白片,原因是高感光度的乳剂银颗粒较粗。

胶片上的这两种密度在印像和演示时有实际意义。

对于接触印像,漫射密度决定像纸上的成像。

对于放大扩印和投影(如幻灯和电影),成像是由单向密度决定的。

不管是接触印像还是放大,常规质控还是用漫射密度以为准。

不经滤色光谱较正的密度计测量的结果可以用于不同实验室的密度测试结果比较,这种密度计称为Status密度计(Status Densitometer)。

实际工作中,为适应不同胶片的测量,常用许多滤镜与密度计配合使用,常用有两类这样的滤镜系列,分别称为Status A 密度计和Status M 密度计。

前者用于彩色正片(如反转片、拷贝片)的测量,后者用于彩色印像片(如彩色负片、中间拷贝负片、低反差反转片和反转中间拷贝片等)。

射线胶片的特性PPT资料优选版

射线胶片的特性PPT资料优选版
➢ 在特性曲线图中,横坐标表示X射线曝光量的对数值, 纵坐标表示胶片显影后所得到的相应黑度。
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E1—(—B点1对)应的增曝光感量;型胶片的特性曲线
射 影线配胶方片 、感 温光 度度 、与 时乳 间剂 以层及中 增的 感含 方银 式量 的、 影明 响D胶 。成分、增感剂含量以及银盐颗粒大小、形状有关,感光度的测定结果还受到射线能量、显
由于特性曲线上各点的G值不同,所以常用特性曲线上两 点连线的斜率来表示称为胶片的平均梯度或平均反差系数。
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射线胶片的G值与胶片的种类、型号有关。增感型 胶片的G值在较低的黑度范围内,随黑度的增大而增 大,但当黑度超过一定数值,黑度再增大,G值反而 减小。增感型胶片G值与黑度D的关系如图曲线C所 示。
3、胶片特性曲线测试 ·反转区(EF)――1 LgE2
LgE
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曝光迟钝区(AB)――曝光量↗,D不变 ·曝光不足区(BC)――曝光量↗,D缓慢↗ ·曝光正常区(CD)――D=γΔIg(曝光量)(射线检测区) ·曝光过渡区(DE)――曝光量↗, D较小↗到E点时 斜率=0 ·反转区(EF)――曝光极端过渡,D↘
但其“曝光过渡区”在黑度非常高的区段,大大超过一般观察灯的范围,故通常不再描绘在特性曲线上。 非增感型胶片的G值随着黑度的增大而增大。
式 —中—表D示1—相—对B曝段点光的量,黑与度大底值片大;黑度超之过间关一系。般观察灯的范
显然梯度大的胶片其宽容度必然小。
显然梯度大的胶围片其,宽故容度通必然常小不。 再描绘在特性曲
非增感型胶片的G值随着黑度的增大而增大。 1
2
3

胶片的“感光特性曲线”

胶片的“感光特性曲线”

前些天就胶片感光特性曲线问题,与强总进行过短信沟通。

我认为强总的意见比较准确、全面,而我的意见则有些偏颇。

为了进一步阐述这个问题,撰写了此文。

如有不当,请专家和读者朋友指正。

1 铅增感胶片感光特性曲线的两种型式我们讨论的胶片,应是符合GB/T19348.1一2003《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一部分: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系统的分》标准,即铅增感胶片。

感光特性曲线是表示吸收剂量K(或照射量P)和底片黑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可以是D一LgK曲线,也可以是D一K曲线。

前者是涉及梯度G定义的常用曲线。

当X射线管电压和管电流等条件固定后,黑度仅决定于曝光时间t时,D一LgK曲线可用D一Lgt代替,D一K曲线可用D一t代替。

1.1 D一Lgt曲线其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铅增感型胶片的D一lgt特性曲线这种曲线,大约在黑度0.5以下,它有迟钝区和曝光不足区,黑度从0.5至5是曝光正常区,是个近三次方的呈“J”形的曲线。

在D=0.5~5的范围内,没有过渡区和反转区。

1.2 D一t曲线铅增感胶片的D一t曲线,大约是一条上斜的直线,即黑度D和曝光时间t(实质是和吸收剂量K)近似成正比。

,见图2。

D和t、D和K的关系可以写为D≈g.tD≈g.K式中:g一比例系数。

笔者根据《日本射线探伤B》第22页表1.2,整理出表1,并根据表1绘制了D一t曲线。

表1 富士100#不同黑度下的t(数据来源于《B》表1.2,管电压、管电流固定)Dt (秒)梯度G1.035.251.71.558.53.02.0813.72.51054.93.01275.9以表1的t为横座标,D为纵座标,绘出D一t曲线,如图2。

图2富士100#胶片D一t曲线之一段图2的纵座标D如果是净黑度,则D一t斜直线过座标零点。

由图可见:在管电压和管电流不变的前提下,铅增感型胶片的底片黑度大约和曝光时间t(或说吸收剂量K)成正比。

《美国无损检测手册.射线卷》(1992译本)给出了相似的图形,读者可查该书第216页图4一34。

教你怎么看镜头MTF曲线

教你怎么看镜头MTF曲线

教你怎么看镜头 MTF 曲线此刻各镜头厂家,各个测试机构所用的 MTF 曲线表现形式都不同样,在下说一下上边这些 MTF 曲线图的简单见解。

MTF 的意义,测试原理就掠过不提了,说来实在话长,并且研究这些理论知识对实质拍照没什么用,我们直接切入正题。

第一是坐标轴,垂直坐标轴的值从 0 到 1,任何状况下数值都是越高越好,假如这世上有一支完满的镜头,它的MTF 全部线条应当是重合的,达到垂直坐标轴极点1,可是没有这样的镜头。

水平坐标轴表示画面地点与中央的距离,对胶片机来说代表着底片,对数码机来说代表着 CCD/CMOS感觉器, 135 相机的对角线长约43."3mm ,所以水平坐标轴的值是从0 到21."7mm 左右,假如是胶片机或许数码全幅机型,从水平坐标轴0 到最右端,就分别代表着画面从中央向来到边沿的质量,但假如是非全幅机型,没有那么大的幅面,就要除以相应的系数,比方 APS-C机型,就要除以1."6 ,结果是13."5mm ,所以假如你用的是APS-C机型,只看到13."5mm 左右就能够了,后边的已经没意义了。

明显,全部镜头都是中央表现最好,越往外头越差(这是空话)。

接下来是线条的意义,图中有黑色线条和蓝色线条,黑色线条表示该镜头光圈全开时的状况,蓝色线条表示该镜头光圈缩短到8 时的状况,一般状况下,缩短光圈后,各镜头的表现都会更好,所以蓝色线条基本都比黑色线条高(这也是空话)。

每种颜色的线条有粗线和细线两种,粗线代表 10 线对 /mm ,细线代表 30 线对 /mm ,1 线对 /mm 表示测试项目为 1mm 内有 1 对黑白相间的线条, 10 线对/mm 代表有 10 对黑白相间的线条,这样类推。

1 线对 /mm 意味着被拍摄的物体是最简单的,反差最大的,最简单被拍摄的,任何镜头都能很简单的表现出这样的画面,线对照越高,就表示每 1mm 内有更多对黑白相间的线条,代表着被摄物体愈来愈复杂,反差愈来愈低,愈来愈难拍摄,所以任何镜头的表现都会随之降落,粗线的地点自然也会比细线高。

Chap2--胶片、HD曲线测定

Chap2--胶片、HD曲线测定
胶片可分为蓝敏片、绿敏片、全色片。
X线胶片的影像质量参数
5、胶片的MTF(modulation transter function):是用空间频率作自变量的函数
来表示输入到胶片上信息的再现率。这是一 种评价X线胶片质量的方法
在本世纪60年代,人们把“通讯”领域内的 “调制”“传递”概念引入放射技术界,开 始应用调制传递函数( MTF )客观地定量地 评价照片的影像质量,评价胶片的调制传递 功能。
感光测定---HD曲线
直线部( BC段)又称线性部分,表示照片上密 度值与曝光量的增加成正比,此部分决定了胶片 的感光特性,是特性曲线中正确曝光部分,照片 影像对比大,层次显示好,是在X线摄影中选择 曝光量应采用的部分。
肩部( CD段)又称曝光过度部分,此部分密度 增加与曝光量增加不成比例,即曝光量大量增加, 但照片密度上升很少,照片影像呈曝光过度。
1、感光度(S)指感光材料对光的敏感 程度,即感光材料产生密度1.0(再加本 底灰雾),所需照射量(H)的倒数值。 两种胶片感光度之间的比称比感度, 又称相对感度( S R),即两种X线胶 片各自产生密度1.0的相对曝光量的百 分比值。
X线胶片的感光特性
2、本底灰雾(D0) 是胶片固有的密度,是胶片片基的密
使清晰度下降的原因除了乳剂层本身的特 性外,主要由光的散射现象造成,卤化银晶 体对光线的散射引起影像轮廓模糊称光晕。
X线胶片的影像质量参数
4、感色性:
感光乳剂对不同色光的敏感程度称感色性。 乳剂层吸收了光能,产生光化反应,形成潜 影。乳剂层这种光的吸收能力具有选择性, 即不同的胶片对不同的光吸收程度不同。潜 影的密度是由X线及X线激发的荧光共同作用 形成的。
度和胶片显影灰雾的密度之和。显影灰 雾密度是由感光中心、银盐颗粒及明胶 形成的。

显影、定影原理全解

显影、定影原理全解



感光特性曲线的斜率表现了胶片的灵敏度。又 称为“层次”,并以γ表示,即:
反差系数 反映在特性曲线上,就是直线部分 某两点 D1 与 D2 的密度差 D 与所相应两点的曝 光量对数值之差△ logH 的比值。如图 5 — 37 所 示。其中,伽马值表示其线性段的特性。 用平均梯度作为表达其灵敏度的特征值。梯 度是感光特性曲线任一点的斜率。曲线可用范 围上各个梯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其平均梯度。
3)菲尼酮 菲尼酮具有优良的显影性能,显影速 度较米吐尔快,用量甚少,只相当于米 吐尔用量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每升 0.1~0.5克即可,而且它的显影氧化产物 是无色的。 菲尼酮单独显影时,显影能力较弱, 一旦与对苯二酚组合使用时,就表现出 极大的超加和性。这二者组合使用的显 影液通常称为P–Q显影液。

这个过程开始于胶片感光层在照相机或拷贝 机中的曝光。感光层内生成潜影,潜影不可见, 但在受到曝光的部位形成了初始的显影核,在显 影化学药剂的作用下,这些显影核会很快由卤化 银还原为金属银和溴离子,银引起胶片的黑化。 工艺过程参数(显影剂浓度、显影液温度、 显影剂在胶片表面的运动状况以及显影时间)必 须保持稳定,以保证非曝光位置不发生黑化现象。 显影后,仍有未显影的感光物质存留在感光层中。 在定影槽中,这些物质从感光层中溶解出来。这 样,负像才能具备光稳定性,重新置于日光之下 时其黑化状态才能不变。在随后的水洗过程中, 清洗掉胶片中残存的定影物质及定影剂。负片经 干燥后即可进行后续加工。
米吐尔的显影能力很强,能在不加碱的亚硫 酸钠溶液中起显影作用。其显影特点是显影速 度快,显影初始阶段,高密度部分和低密度部 分上升都比较快,但影像开始出现以后,密度 及反差的升高都很慢,但对影像暗调部分的层 次有很好的表现力。

工业X射线胶片特性曲线的比较测定法及应用

工业X射线胶片特性曲线的比较测定法及应用

H^ NG in h ,CHEN n z u Ja -e Cu - h
(,j gI si t f rn u i l aei s B in 0 0 5 Chn ) P in n t ueo o a t a M tra , e ig1 0 9 , ia ei t Ae c l j 中图分 类 号 : TG1 5 2 1.8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06 5 ( 0 2 0 -4 40 1 0 -6 6 2 0 )90 0 -3
的测 试 和胶 片替 换 的 研 究 , 要 是 进 行 胶 片 性 能 分 主 析及 胶 片特 性 曲线 的 测 定 。 胶 片 的 主要 性 能 包 括 颗 粒 度 、 光 度 和 平 均 梯 感
这 里 并 没有 直 接 采 用 射 线 强 度 与 曝 光 时 间 的乘 积 , 它 们 之 间存 在 固定 的 比例 关 系 。 以 下 讨 论 的 但
收 稿 日期 : 0 2 0 — O 20 —52

× 1 0
() 5
式中
E0 — 黑 度 为 2 0时所 需 曝 光 量 — .
由 于 采用 的 曝 光 量 单 位 不 同 , 里 感 光 度 值 的 这
定 义 和量 纲 与 国标 中 规 定 的并 不 一 致 , 并 不 影 响 但 对 平 均 梯 度 的 规 定 , 于 H 与 E 之 间 存 在 着 的 线 由 性 关 系 , 以根 据 式 ( ) ( ) ( ) 如下 关 系 所 1 ,3 和 4 有
曝 光 量 指 在 曝光 期 间胶 片接 收 的 光 能量 , ( 光 射 线 ) 度 为 J 曝光 时 间 为 £理 论 上 曝 光 量 H 为 强 , ,
H — J ・£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胶片特性曲线一、理解胶片密度胶片沉积银颗粒的密度或染料影像的密度可以用密度计(Densitometer)测定。

透射密度(Transmission Density, Dt)是光线通过胶片乳剂的银颗粒或染料被阻档的量,通常用10的对数值计算,如果Po是入射光,Pt是透过的光,那么Dt = lg Po/Pt 。

密度值的大小取决于曝光光谱的分布、胶片的光谱吸收和胶片对特定光的敏感性。

如果胶片对光的敏感性与人类眼睛相近,那么这种密度就是可见光密度(Visual Density)。

透射密度的测量有两种方式:漫射密度(Totally Diffuse Density)和单向密度(Specular Density)。

如果将集光器紧靠被测胶片,集光器接受所有透射的光线,这就是漫射密度。

如果用单向光束照射胶片,集光器离开胶片一段距离,只测定透射后非散射部分光线得到的密度,称为单向密度。

单向密度与漫射密度在彩色胶片几乎是相等的,因为彩色感光材料的影像是由染料组成,光线可以穿透染料,差不多没有散射。

黑白片的单向密度和漫射密度可以相近,也可以差异很大,视银颗粒巨细而定,一般而言,高感光度的黑白片两个密度差异大于低感光度的黑白片,原因是高感光度的乳剂银颗粒较粗。

胶片上的这两种密度在印像和演示时有实际意义。

对于接触印像,漫射密度决定像纸上的成像。

对于放大扩印和投影(如幻灯和电影),成像是由单向密度决定的。

不管是接触印像还是放大,常规质控还是用漫射密度以为准。

不经滤色光谱较正的密度计测量的结果可以用于不同实验室的密度测试结果比较,这种密度计称为Status密度计(Status Densitometer)。

实际工作中,为适应不同胶片的测量,常用许多滤镜与密度计配合使用,常用有两类这样的滤镜系列,分别称为Status A 密度计和Status M 密度计。

前者用于彩色正片(如反转片、拷贝片)的测量,后者用于彩色印像片(如彩色负片、中间拷贝负片、低反差反转片和反转中间拷贝片等)。

这些滤镜系列由一些公司生产,可以从这些公司购买到。

胶片的特性曲线一般会注明使用什么密度计测量,比如E100VS、RVP等的特性曲线表注明Densitometer是Status A。

--------------------------------------------------------------------------------二、胶片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感光材料的乳剂层经曝光和显影加工后,它的透明程度会由于金属银的淀积而降低。

乳剂层的透明度的降低与许多因素有关,在冲洗过程标准化的前提下,曝光量(H)就成了影响透明度最重要的因素(为什么用H来表示曝光量?百思不得其解。

有的书是用E,即Exposure,似更好理解)。

为了寻找乳剂层透明程度与曝光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模式,19世纪90年代英国两位学者—化学家H-Hurter和工程师V-Driffield用了约十年的业余时间,终于找到乳剂层中沉淀银的密度与曝光量及适当条件下的显影程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并建议用曝光量的对数和阻光率的对数(即密度)作为横纵坐标来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个坐标系后来被称为H-D曲线,也称为特性曲线,或者,曝光量—密度曲线。

许多文章也直接叫作密度曲线(Density Curve)。

由于曝光量通常用H表示,特性曲线的横标就是lgH,所以H-D曲线实际是一语双关,既是指Hurter-Driffield曲线,也可以理解为曝光量(H)—密度(D)曲线。

实际上,特性曲线描述的就是胶片显影后不同曝光量与相应密度的关系。

密度值来源于一系列胶片试条,这些试条经精确较正的感光计(Sensitometer)曝光,然后严格标准化的冲洗。

每个试条上的照度(E,单位是勒克斯lux)乘以曝光时间(t,单位是秒sec)得到曝光量(H),即,H等于乳剂层上所受光的照度(E)和照射时间(t)的乘积(H=E*t),单位是勒克斯-秒(lux-sec),也就是单位面积乳剂层上接受的总的光量。

* 勒克斯(Lux)指的是一支标准蜡烛在一米距离产生的照度。

如果胶片在距离标准蜡烛一米曝光一秒钟,那么胶片接受的曝光就是1 lux-sec的曝光量。

用密度计测度每个试条上的透光率(Transmittance,T),即透过胶片的光通量Qt与投射到材料上的光通量(入射光)Qo之比(Qt/Qo),计算出阻光率(Opacity,O)。

阻光率O等于透光率的倒数,即O = 1/T,也就是Qo/Qt。

胶片依沉积银颗粒的多少,光线穿透率可以从100%、50%、25%、10%……0.01%,相对的透光率是1.0、0.5、0.25、0.1……0.0001,相应地,阻光率是1、2、4、10……10,000,这样巨大的数字在制作曲线时很不方便,标尺过小造成不够精确,故取阻光率O以10 为底的对数,称为密度(Density,D),即D = lgO = lg(Qo/Qt),上述数值对应的D就是0.0、0.3、0.6、1.0……4.0。

将H取以10为底的对数(即lgH)绘制横坐标,以密度(D)绘制纵坐标得到的曲线即为测试胶片的特性曲线(图1)。

4.0一般是胶片所能达到的最高密度,所以纵坐标的最高值一般不大于4.0。

横坐标上,曝光量每增加一倍,lgH增加0.3单位。

代表特性曲线(Representative Characteristic Curve)是对某产品大量批次测试后的平均结果制作的曲线。

通常出现在产品Data Sheet上的都是代表特性曲线。

相对特性曲线(Relative Characteristic Curve)是没经较正的感光计曝光试条得到的曲线。

一般是冲印车间为冲洗质控所采用的方式。

黑白胶片的特性曲线只有一条曲线,方向从左向右由低到高,图2显示Kodak T-MAX 100 不同显影时间的特性曲线。

彩色胶片一般有三条曲线,分别代表红色(在彩负胶片是青色)、绿色(在彩负胶片是品红色)和兰色(在彩负胶片是黄色)染料层,方向也是从左到右由低到高(图3)。

图3 Kodak Royal Gold 100特性曲线(彩色负片)彩色反转片也是三条曲线,但因为获得的是正像,曲线的走向与负片相反,从左到右由高到低(图4)。

图4 Kodak E100S特性曲线(彩色反转片)--------------------------------------------------------------------------------三、分解特性曲线不管什么胶片类型,所有特性曲线都可以分为五区:最低密度区(D-min)、趾区(The Toe)、直线区(Straight line)、肩区(The Soulder)和最高密度区(D-max)。

1.最低密度区又称无响应区,是胶片片基的密度和未曝光的卤化银显影后得到的密度,这个区的密度是衡定的,是特定胶片的特有性状。

对于黑白片,这个区也被称为灰雾(Fog),指的是未经曝光而显影产生的净密度。

灰雾可以因为延长显影时间或提供显影温度而密度增加,显影剂的成份和pH值也会改变灰雾密度。

在彩片只称为最低密度(D-min),而不称之为灰雾。

反转片的最低密度被定义胶片充分曝光和充分显影后的密度,因此位于曲线的右侧。

2.趾区又称欠曝光区、曝光不足区。

这个区曲线的斜率随等量增加的曝光而逐渐增加,换句话,当曝光量以等量增加时,密度的增量却是逐渐增加的,增加的幅度与曝光量增加不同步。

如果影像出现在这个区,那么影像的密度对比不能正确得到再现,导致影调失真,层次也因为对比小而表现为平淡,暗部缺乏细节。

3.直线区又称曝光正常区。

这个区曲线的斜率是相对恒定的,密度随曝光量对数值增大而等速增加。

这个区可以正确地反映影像的影调、细节、层次,因此,为了获得最佳影像效果,图像中所有重要的信息和细节都应放在这个区。

4.肩区又称过度曝光区。

这个区随曝光量增加,曲线的斜率逐渐减小,再增加曝光,密度不再增加,达到胶片的最大密度(D-max)。

影像出现在这个区也会因为对比小而影调失真。

这个区通常是由景物的高光区造成,所以往往造成高光部分没有细节。

曝光过度也造成颗粒变粗。

5.最大密度区这个区所有卤化银或者染料都已曝光,再增加曝光并不增加密度,这是一种胶片所能达到最大的密度,对于胶片,D-max一般不会超过4.0。

在黑白片中,极度过曝会使密度减少,也就是所谓的负感现象(Solarization),在安嫂-亚当斯的作品中,有一幅“黑太阳”,本该惨白的太阳在胶片记录成了黑太阳。

彩片中是否也有负感现象不知道。

--------------------------------------------------------------------------------四、理解特性曲线特性曲线是了解胶片性能的重要数据。

从特性曲线不仅可以看出胶片的一般性能,而且从中可以衍算出一些重要参数,对预测成像和解决拍摄和冲印过程遇到的问题非常有帮助。

1.感光度(Sensitivity,Speed,S)是胶片固有的对光反应的敏感性,是与在一定显影条件下产生的一定摄影效果的曝光量成反比的值,通俗地说,就是高感光度的胶片只需较少曝光量即能达到低感光度的胶片需较多曝光量所能达到的摄影效果。

感光度,或称速度,的测定是基于特性曲线计算出来的。

以黑白片为例,美国标准协会(American Standard Association, ASA)是这样规定的,在求取特性曲线时,试条曝光后在指定的条件下进行精确控制显影,使得显影后获得的特性曲线满足以下条件:以曲线中灰雾+片基密度+0.1的密度为基准点,该基准点处的曝光量对数+ 1.3相对应的密度值应该等于0.8。

如果符合这个条件,那么感光度S等于0.8除以基准点的曝光量。

例如,如果某黑白片的基准点曝光量是0.004 lux-sec,那么这款胶片的速度就是0.8/0.004=200,如果是0.008 lux-sec,那么速度就是100。

德国的DIN制(Deutsche Industrial Norm,DIN,即德国工业标准)对基准点定义不一样,计算方法也不同,但反映的实质是一样的。

现在普遍采用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ISO)标准,它结合ASA和DIN,同时标注二者数值,所以表示方法是ISO100/21O。

从过去大家习惯的21定、24定到现在几乎只称100或者200……可以看出历史变迁,曾经是巨人的德国在这方面的影响已经日落黄昏了,渐渐地被美国所取代,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许多人对21DIN会不知所云。

彩片因为有三条曲线,而三条曲线很做到完全重合,那么应该用哪一层乳剂作为决定感光度的基准?一般情况下,三个染料层中,感兰层对光敏感性最高,感红层最低,如果以感兰为基准,那么感红层可能会欠曝,但如果以感红层为基准,感兰层可能要过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