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1976年到1989年

当代文学1976年到1989年

当代⽂学1976年到1989年当代⽂学第⼀章新时期⽂学(1976-1989)⼀、1976年10⽉,⽂⾰结束。

⽂⾰结束后的中国社会被称为社会主义⾰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学界也把⽂⾰后的⽂学称为“新时期⽂学”。

“新时期⽂学”指的是⼀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学。

指⽂学发展空间和⾃由度⼤为拓展的时期,是⼀个⽂学回归⽂学并按⾃⾝的规律发展的时期,是⼀个⽂学的主体性和独⽴性被张扬的时期。

⼆、思想解放运动:⽂⾰后期的突破思想禁区的潜流,到70年代末才冲出地表,即所谓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6年4⽉“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7年底,批判“⽂艺⿊线专政”论。

1978年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发表,揭开思想解放的序幕。

1978年12⽉,⼗⼀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10⽉,第四次⽂代会召开。

“⼆为”⽅向。

双百⽅针。

1984年,提出“创作⾃由”。

⽂艺界的争鸣和批评不断(⽂学与政治,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三、80年代有影响的作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在50年代受挫的作家,被称为“归来作家”或“复出作家”“五七族”如艾青、汪曾祺、王蒙、⾼晓声、张贤亮等。

2、知青作家群。

如王安忆、张承志、史铁⽣、韩少功、梁晓声、阿城、铁凝等。

他们是80年代⾮常活跃的⼀群。

3、⼋⼗年代⽂学的总体特征(新时期语境:⾃由,⼈道主义,多元化)1对历史和现实的强烈关怀和承担题材选择:对“历史”的清算和记忆。

⽂学精神:普遍存在⼀种沉重的、紧张的精神倾向。

2、强烈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开放的⽂学环境带来对中国⽂学现状的不满,作家们普遍希望创造有思想深度和艺术独创性的作品。

3⽂学创作的潮流化特征:80年代的⽂学界热衷于归纳命名⽂学现象,有意识的组织⽂学派别,掀起创作潮流。

如:朦胧诗、伤痕⽂学、反思⽂学、改⾰⽂学、寻根⽂学、先锋⼩说等等。

四、80年代后期⽂学思潮1、全⾯改⾰的形势。

2、“⽂学⽅法年”。

各种⽂学⽅法被引进。

3、⽂学主体性的讨论。

围绕刘再复的《论⽂学的主体性》⽽展开的讨论。

中国新时期文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新时期文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新时期文学知识点总结一、文学概念1.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作为表达工具,通过创作表现个人情感、体验、思想等内容的艺术形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1.2 文学的功能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能够表现个人情感和思想,还能够反映社会生活、传播文化、引导思想,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1.3 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文学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通过文学作品展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和反思现实生活。

二、中国新时期文学兴起与发展2.1 文学兴起的社会背景中国新时期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经济、文化领域接触到不同文化和思想,这种开放带来了各种新的文学思潮,同时也为文学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提供了土壤。

2.2 文学创作的风格特点中国新时期文学以真实的写实风格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思考为其主要特点,同时也注重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3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代表作家有王朔、韩寒、余秋雨、王小波等,他们的作品在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上都有着独特的创新和表达。

三、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题材和内容3.1 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始终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家们通过作品表现社会变革、人文精神和个体命运,体现了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3.2 对个人情感的表现作家们在作品中表现了丰富的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对情感的深刻描绘和反思,带给读者深刻的共鸣和思想启迪。

3.3 对传统文化的重塑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重塑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题材,作家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和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表达。

四、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主题与形式4.1 主题重视社会变革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主题主要集中在社会变革、生活现实和人文关怀等方面,作家们通过对这些主题的表现,展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入思考和关注。

4.2 形式上的多样性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不同形式的创作,这种多样性反映了作家们在创作上的自由度和个性化。

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思考

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思考

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思考新时期文学创作是指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新的文学现象和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新时期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探索精神,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二、新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1.主题多元: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也有对历史、哲学、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2.形式创新:新时期文学创作在形式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尝试,如现代派、实验小说、散文化、戏剧化等。

3.视角拓宽:新时期文学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宏大叙事,而是关注个体命运,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

4.思想解放:新时期文学创作突破了“文革”时期的禁锢,恢复了文学的自由精神,提倡文学的真实性、客观性。

5.跨文化交流:新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世界文学的影响,作家们积极吸收外国文学的营养,丰富了自己的创作。

三、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代表人物1.莫言:以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等,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2.王蒙:以其现代派手法创作的小说《活动变焦》等,探讨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3.张抗抗:以其女性主义视角创作的小说《隐形伴侣》等,关注了女性的命运和成长。

4.陈忠实:以其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白鹿原》等,描绘了我国农村社会的沧桑巨变。

5.贾平凹:以其地域文化特色的小说《废都》等,展现了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

四、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启示1.关注现实:文学创作应紧密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变革,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

2.勇于创新:文学创作应勇于尝试新的形式和手法,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3.坚守文学立场:文学创作应坚守文学的真实性、客观性,不为迎合市场而丧失文学精神。

4.吸收外来文化:文学创作应积极吸收外国文学的营养,促进本土文学的发展。

5.培养作家队伍: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作家队伍。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文学特征。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文学特征。

中国新时期文学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发展阶段。

新时期文学的特点有:
1 主题明确,鲜明的社会主义主题。

新时期文学的主题是建设社会
主义社会,表现了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的历程。

2 艺术形式多样,注重实际。

新时期文学采用了各种艺术形式,如
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电影等,注重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3 内容丰富,注重人民性格。

新时期文学表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
历史事件和人物,注重人民的生活和性格。

4 民族文学的复兴。

新时期文学大力振兴民族文学,发扬民族文化
传统,并结合社会主义现实进行创新。

5强调文学艺术的实践功能。

新时期文学强调文学艺术的实践功能,即通过文学艺术来宣传社会主义理想,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水平。

6 注重人民生活的再现。

新时期文学注重人民生活的再现,表现人
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娱乐、斗争和梦想。

7 关注现实社会。

新时期文学关注现实社会,揭示社会矛盾,反映
人民的愿望和期望。

8 关注个人命运。

新时期文学关注个人命运,表现人物的成长、性
格、情感、人生观和人生抉择。

9 强调现代性和时代性。

新时期文学强调现代性和时代性,表现新
中国建设的新气象、新风貌和新生活方式。

10多元文化交流。

新时期文学倡导多元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新时期文学与旧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与旧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与旧时期文学新文学指“五四”以来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白话文学。

手法上全面革新,形成了各种流派百争流的新局面,从此,建立起了现代意义上的新文学。

新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绩,涌现了大批杰出的作家。

三十年代左翼文艺的兴起,推动着新文学的深入发展,文学与人民、与时代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民族危难的时期,作家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许多受到人民欢迎、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优秀之作。

四十年代,以表现新的思想、新的人物和新的生活为特点放区文学,同国民党统治区的揭露黑暗、向往民主自由的文学创作交相辉映;这二者的汇合,为新文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适应了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它推动着社会的口步,也创造了自身的辉煌。

旧文学就是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文学类型相反的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泛指各民族的古代文学作品,是文学的一部分,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它是承上启下的,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是中国文学最根本的东西。

现在所谓的古典文学,也专指优秀的、有一定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

“古典”在拉丁文中是“第一流的、典范的“意思。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理论家以古希腊、罗马的优秀作品为典范,称为古典文学。

在中国,把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直到五四以前大量的有一定价值的文学作品,叫古典文学。

旧文学与新文学的不同:1.时代不同,反映不同的文化诉求2.旧文学以古体诗,文言文的形式为主,新文学大力提倡白话文3.旧文学大多极尽婉转隐晦,新文学则激昂澎湃,表现主旨更为直接辛辣,多表达爱国情怀与同旧社旧思想旧文化的抗争值的文学作品,叫古典文学。

旧文学与新文学的不同:1.时代不同,反映不同的文化诉求2.旧文学以古体诗,文言文的形式为主,新文学大力提倡白话文3.旧文学大多极尽婉转隐晦,新文学则激昂澎湃,表现主旨更为直接辛辣,多表达爱国情怀与同旧社旧思想旧文化的抗争新旧文学既有区别又有相互依存,既要发展新文学又要传承旧传统,在不断探索中走向文学高峰。

第六讲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

第六讲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

3、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 学史”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重写文学 史,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深刻变革的结果。 也是引进西方文艺批评观念的结果。 主要是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使之从从 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重写文 学史的提出,又以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历史 反思,促使文学进一步脱离主流话语、向社会 的边缘位移,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变革。
第六讲 8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1976年10月以后的中国文学通常 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以1989年为界线, 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 根据1976-1989年文学思潮流变的 大致状况,我们分三个阶段来介绍:
1976年--1980年--1985年--1989年
一、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一)政治和文艺的拨乱反正
时代背景:中国的改革全方位化,深入化和快 速化。
(一)文学发展状况
1985年起,文学进入新变时期,出现了鲜 明个性和风格独特的作品。如郑义的小说《老 井》、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莫言 的《红高粱》、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韩少 功的《爸爸爸》、方方的《风景》,王朔的 《顽主》等。
文学的本体性受到关注。作家尤其关注文 学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表现生活替代了 “反映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整体位移。 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文学中性意识和生 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如张贤亮、王安忆、贾 平凹、铁凝、刘恒等的小说创作。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 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 果。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 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 经验和教训。重要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绿化 树》。 3.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思想内容旨在呼唤、表 现城市和乡村的变革。蒋子龙是改革文学的代表 性作家,其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 “改革文 学”开启风气之作。重要作品:蒋子龙《乔厂长 上任记》《燕赵悲歌》、张洁《沉重的翅膀》、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何士光《乡场上》、贾 平凹 《腊月·正月》

当代文学史:第七章 新时期文学概述

当代文学史:第七章  新时期文学概述

❖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边缘 化,文学回到自身,强调文学 的本体
❖ 个人性的写作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阅读:
北岛 舒婷 顾城 海子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绿化树》
❖高晓声:“陈奂生”系列 ❖贾平凹:《腊月·正月》、《鸡窝
洼人家》、《浮躁》 ❖路遥:《人生》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 确立新的文学政策和方针:第四次 文代会提出了“文艺民主”和“创 作自由”的要求。
❖ 文艺理论的探讨与争鸣 :文艺与 政治的关系,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 现代派技巧,关于文学中人性、人 道主义、主体性的讨论。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 文艺体制的变革:改变了长期存在的文 艺管理的行政方式和计划方式,文学艺 术的规律和特性得到了尊重,文学创作 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
❖ 文化市场形成 :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 式,同时引起文学生产和消费的极大变 化。 文学开始成为“商品”。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 西方现代派文学和现代文论成为 译介的重点
❖ 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对西方现代 小说技巧的模仿和学习
❖ 文学理论方面出现关于“现代派” 问题的争鸣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2、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潮流
❖ 伤痕文学 ❖ 反思文学 ❖ 改革文学 ❖ 寻根文学 ❖ 先锋小说 ❖ 新写实小说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2.1文学的复兴
❖ 伤痕文学:新时期文学的第一步,以小说创 作为主,着重表现 “文革”10年给人们肉 体上和精神上带来的创伤,具有浓重的感伤 情绪。
❖ 反思文学:把思考的线索延伸到文革以前的 政治生活,对过去的政治、文化进行反思。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

第三节 80年代后期的文艺思潮 80年代后期的文艺思潮
一、80年代后期文化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发生 80年代后期文化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发生 80年代后期文艺思潮的特点 年代后期文艺思潮的特点: 二、 80年代后期文艺思潮的特点: 1、着眼新格局的建立 2、文学的本体性被受关注 3、文学争论的焦点发生变化 80年代后期文艺思潮的论争 年代后期文艺思潮的论争: 三、 80年代后期文艺思潮的论争: 1、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论争 2、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 3、关于“重写文学史” 关于“重写文学史”期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第二节 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第三节 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第四节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一、新时期文艺思潮的发展历程 二、复苏的文艺论争: 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论争 2、现实主义的论争
第二节 80年代前期的文艺思潮 80年代前期的文艺思潮
一、80年代前期文化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发生 80年代前期文化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发生 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特点 二、 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特点 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论争 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论争: 三、 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论争: 1、西方现代派的大讨论 2、文艺界清楚精神污染的斗争 3、文学中人情人性人道主义的大讨论
第四节 90年代的文艺思潮 90年代的文艺思潮
一、90年代前期文化思潮与社会思潮 的发生 90年代前期文化思潮与社会思潮 9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特点 二、 9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特点 9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论争 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论争: 三、 9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的论争: 1、“新写实”文学思潮 新写实” 2、“新状态”文学思潮 新状态” 3、人文精神和“文化保守主义” 的话题 人文精神和“文化保守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文学一、伤痕小说1.伤痕小说:是指那些描写“文革”十年的政治斗争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小说,它发端于刘心武的《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

代表作家作品是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2.伤痕小说的特点:首先,伤痕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批判意识。

伤痕小说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其主题指向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林彪四人帮进行的政治批判。

其次,伤痕小说具有浓重的悲剧风格。

伤痕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普通善良的小人物。

如月兰《月兰》、许秀云《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他们本来与世无争,只想安安稳稳的工作、生活,但在这场触及灵魂的政治风暴面前,他们却无一例外地成了可忴的牺牲品,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再次,伤痕小说具有强烈的宣泄热情。

实质来说,是一次社会性的情绪大宣泄。

3.伤痕小说的意义:伤痕小说有着一种开拓性的意义。

(1)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

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守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道路。

(3)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二、反思小说1.反思小说:是指对建国30多年来的社会历史生活、尤其是重要政治事件重新审视的小说,它紧承伤痕小说,将笔伸向文革以前的社会生活,力图从更为久远的历史中,寻踪问迹,对历史的是是非非作出新的评价。

代表作家作品: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蝴蝶》。

2.反思小说的内容:一是对建国后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重新认识。

如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反思了反右斗争扩大化及其给人带来的严重伤害。

二是对建国30年来极左路线和政策失误进行认真清理。

如高晓声《“漏斗户”主》。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极左路线和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和不幸。

三、改革小说1.改革小说:主要是指那些以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指1979---1985年这个时期)正在进行的改革活动为其题材和主题的小说创作。

代表作家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

2.改革小说经历了的阶段。

前期(1979-1981)小说的特点比较鲜明。

第一,主题上着重揭示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主要矛盾,展示改革事业必然而又艰难的历程。

第二,这些小说着力塑造了一批体现着改革意志,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的理想人物,特别是一批大刀阔斧、锐意改革的工商企业和城市领导者形象。

他们差不多都是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都是一些铁面无私、果断坚决的铁腕人物。

第三,这些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多采用改革|反改革的基本矛盾冲突。

后期(1982-1985)改革小说和前期改革小说相比较,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首先,后期改革小说在主题表现上,已经由侧重于改革活动的具体过程转和了改革后的精神动荡于道德困惑,把历史运动的政治化转向观念化。

其次,人物描写的重点,也由叱诧风云的领导者形象变成了普通人,着重表现他们在改革运动中的命运沉浮、喜怒哀乐。

四、寻根小说1.寻根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寻根思潮中出现的一种创作现象。

尽管它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程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由于其内涵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迄今尚无一致的说法,简单的说,寻根小说是指那些旨在对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底蕴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的小说。

代表作家作品: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

2.类型:(1)历史文化寻根小说。

阿城的《棋王》(2)宗教文化寻根小说。

韩少功的《爸爸爸》。

(3)自然文化寻根小说。

郑万隆的《异乡异闻》。

(4)地域文化寻根小说。

张承志《黑骏马》。

五、中国式现代派小说在艺术上的尝试探索。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识与潜意识的任意穿插,心理剖析和内心独白的全方位倾泻,成为展示小说心理内核的表层显现。

如王蒙的《蝴蝶》。

二是叙述方式的灵活多样,为人物心理的深度勾勒和时空的转换跳跃提供了栖息地,它主要表现在打破遵循生活逻辑的线性叙事、改革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隐藏作者的叙述声音并直接呈现人物的意识流动等方面。

如钟亦成《布礼》。

三是中国化的现代心理小说结构,成为构筑意识流小说的深层思绪。

如王蒙《春之声》。

六、先锋小说的作家作品:马原《拉萨河女神》、余华《活着》。

七、新写实小说1.新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来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代表作家作品:刘震云《一地鸡毛》。

2.新写实小说的特征:这些新写实小说以写实为主要特征。

一是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括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二是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三是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事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

四是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五是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

八、新历史小说1.新历史小说:所谓新历史小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题材小说,它不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故事,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表现的却是当代人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

代表作家作品:陈忠实《白鹿原》。

2.特点:新历史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首先体现作家对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它是在现实的困境中把文切入历史,把文学的现实品格提高到文化哲学层次上,从而使小说中的现实人生获得了历史性。

其次,在新历史小说是作家危机意识的产物。

再次,新历史小说以特定的历史图式表达了作家的历史整体化思考和文化介入精神。

九、通俗小说。

王朔的另一类作品是被称为顽主系列的小说,如《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是你爸爸》、《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顽主》等,这一类小说更能代表王朔创作的特点。

这些作品展示生活在当今都市中的各然人物的生活和心态。

作者以调侃的态度既嘲弄、挖苦了知识分子的迂腐清高、自我膨胀等弱点,也对一切美好、庄严的东西进行了反讽,而作品所使用的熟练的市井口语和精耕细作轻松的文风更使之得以强化和显。

十、归来的歌1、归来的歌代表作家作品:艾青《光的赞歌》、《古罗马大半技场》2、在主题内容上的鲜明特点:一是沉重的伤悼情绪,追怀失去的青春和被愚弄的真诚。

二是更强烈地表达了呼唤人道、恢复人的尊严的主题。

三是苦难历尽,信念不悔,却仍坚信有正义和真理在,却又坚持对现实的清醒的批判态度。

3、从艺术上体现的特点:第一,对所谓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全面恢复,由假大空套训回到了个休的心灵现实,以个体情感人格作为抒情的基本立足点,这一点甚至超过了十七年诗歌;第二,寻找艺术传达的象征媒介成为基本方法,注意到诗歌的形象要素,由此丰富和扩大了艺术表现力,使诗歌写作接近于纳入到艺术思维过程之中;第三,结合以某些来自五四以来现代新诗和西方现代诗歌的现代主义美学方法,如艾青诗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意象的营造,其它诗人也都普遍注意到的寓意、张力和反讽等手法。

十一、新现实主义诗歌1、新现实主义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雷抒雁《小草在歌唱》、韩翰《重量》李发模《呼声》林希《无名河》。

2、《小草在歌唱》的艺术特色:一是充沛、强烈和真诚的、有自我主体参与的政治理念与道德激情,为整个作品灌注进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二是选取了“小草”这样一个特殊形象——它具有几层含义:作为烈士牺牲的见证者,能够把作品的意境,将诗人的思绪带回到悲剧发生的时刻及其场景氛围中去。

这样便于调动想象与激情;其次它又实际上作了人民的象征,它们为烈士所激励,同时又拥抱着烈士,给她以安慰,它们不断复活,生长繁茂的特殊又象征了人民的不屈力量,象征了后来者的前赴后继。

三是这首作品运用的表达力,并产生了许多难得的妙句。

3、新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内容特色:1、首先是反思的主题,以《小草在歌唱》为代表,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对极“左”路线统治下正义和遭受践踏和残杀的事实进行了多向和深入的思考,真正触及重大社会问题。

2、新现实主义诗歌的另一个内容特色是敏锐的时代意识,它们不像“归来的歌”那样难舍历史旧梦,而是更具有当代现实的关注自觉。

3、新现实主义诗歌的第三个内容特色是较新的、具有“过渡时期”特点的价值观念,充满了主体价值的探寻和思考,对生活的新的理解和憧憬。

4、意义:新现实主义诗歌的新时期的初期,的确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适应时代政治要求与规范的写作道路,故而在公开诗坛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是它们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从内容上说,许多作品在社会立场与价值观念上相对陈旧,对生活的描摹多流于表面,甚至存在着粉饰现实的倾向,作矫情文章。

从艺术上说,它们缺少新锐的美学与艺术观念作支撑,较少开放与探索的勇气,形式显得陈旧,所以在实际上缺少发展的潜力。

十二、朦胧诗1.朦胧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地下潜流状态的“前朦胧诗”阶段;二是浮出地表后影响与论争“朦胧诗”阶段;三是1984年以后的余绪,即“后朦胧诗”阶段。

2.朦胧诗的三个特点:首先,对谓“现实主义”审美范式的突破和对诗歌艺术思维的恢复,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向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

其次即所谓的“朦胧性”,朦胧无疑也是一种表达的需要和策略,“陌生化”表明了一种艺术态度,一种不愿混同于流俗的前卫立场。

另外“朦胧”也是情感本身的特征与表现的需要。

最后是近似于早期象征主的艺术方法。

3.舒婷:内容特征:第一苦难中理想的追寻。

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可谓代表。

第二,对生命自由人格的坚定追求,以传统道德理性的反思背叛,这应当是舒婷诗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如《船》、《流水线》。

第三,对人道主义、人的价值的呼唤与肯定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友爱、信任、关心、支持、尊重、爱护的渴望,将人性美理想化和诗化,并以此来对现实和历史进行反思,《风暴过去之后》《一代人的呼声》和许多赠答诗都属这类作品。

艺术特征:一是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

在她的作品里充分表现了女性情感的细腻与温,柔,体现出女性心理的曲折与复杂,其中既充满了迷惘,又充满了坚韧;既充满了忧伤,又充满了欢乐;既欲打开倾诉的闸门,又常常犹豫不决,充满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这在《四月的黄昏》《路遇》《雨别》《无题》等诗中尤为突出。

二是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抒情特色。

一方面,她是一个典型的抒情诗,其情感细腻典雅性,追求崇高和优美的风格,特点是在她创作的早期曾受到许多浪漫诗的人深刻影响;但同时她又是一个现代主义,尤其是象征主义手法写作的诗人,用感觉、意象、暗示来说话,较少直白的表露,如《往事二三》《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